八年级数学 勾股定理中的易错题辨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易错课堂(二) 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易错课堂(二) 勾股定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d96bc14693daef5ef73da0.png)
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找错直角而出错 【例 1】在 Rt△ABC 中,∠A=90°,a=6,b=3,则 c=__3__3__. 分析:由于∠A=90°,因此 a 为斜边,则有 b2+c2=a2,将 a,b 的值代入即可求得 c 值. 【对应训练】 1.在 Rt△ABC 中,∠B=90°,∠A=45°,b=2,则 c=___2_.
【对应训练】 3.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a -b)=c2,则( A ) A.∠A为直角 B.∠C为直角 C.∠B为直角 D.△不是直角三角形
四、在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有关问题时,考虑问题不全面而造成漏解 【例 4】在△ABC 中,AB=20,AC=15,CB 边上的高 AD=12, 求△ABC 的面积. 分析:需分∠BCA 为锐角和钝角两种情况求解.
第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9__或__2_3__.
三、受思维定势影响只比较 a2+b2 和 c2 的大小关系造成错误判断 【例 3】判断以 a=32,b=52,c=2 为边长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 形. 分析:求解时应先确定最长边,然后分别计算较短两边的平方和与 最长边的平方,若它们相等,则为直角三角形,否则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解:∵a2+c2=(23)2+22=245,b2=(25)2=245,∴a2+c2=b2,∴此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应用勾股定理时,直角边和斜边不明确而造成漏解
【例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5,则第三边的长为
___3_4_或___4___. 分析:由于题中没有明确说第三边是斜边还是直角边,故求解时需分
两种情况讨论:一是第三边是斜边,二是第三边是直角边. 【对应训练】 2.已知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7和16,则以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易错辨析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易错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ab01a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f.png)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易错辨析内容摘要:勾股定理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的内容,它是在我们已经初步掌握直角三角形定义及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后用来描述特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又一个重要的结论.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三边之间特殊的平方关系,它的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重要方法.它为我们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应用十分广泛.关键词:勾股定理逆定理分类讨论在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时,有时会犯一些错误,归纳起来,有以下常见错误:(1)解题时存在思维定势,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出现漏解;(2)不能准确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下面就一些典型例题加以说明.一、注意分清直角边和斜边例1. 在Rt△ABC中,∠B=90o,a=6㎝,b=8㎝,求第三边长c.错解:由勾股定理,得所以第三边长为10 ㎝.[来源:_]分析:本题解法中错在没有正确运用题中所给的条件,忽视了∠B=90o ,由于∠B=90o ,所以b应为斜边,而不是c.正解:因为∠B=90o ,由勾股定理,得 ,故第三边长为㎝.二、注意定理的应用条件例2. 已知三角形中,三边长a、b、c为整数,其中a=3㎝,b=4㎝,求第三边c 的长.[来错解: 由勾股定理,得 (㎝).分析: 勾股定理使的条件必须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本题解法是受"勾3股4弦5 "的影响,错把它当成直角三角形,导致错误的使用勾股定理.正解: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 ,又c为整数, c的长应为2㎝、3㎝、4㎝、5㎝或6㎝.三、注意定理和逆定理的区别例3. 判断下列三条线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a= 3、b=4、c=5.错解: 因为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b、c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分析: 本题错在在解题依据上混淆了定理和逆定理的条件结论,勾股定理是由"形"推得"数",而逆定理则是由"数"推得"形".因此不可混用.正解:因为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三条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1.注意解题语言叙述例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5、12、13,试说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错解:因为直角边是5和12,斜边是13 ,所以 ,故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分析:解法中错在一开始就明示了"直角边"和"斜边",事实上只有在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下才能称其为"直角边"、"斜边".正解:因为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五、注意分类讨论例5.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为3、4,求第三边的长.[来源:学科网:学科网]错解: 因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长为5.分析: 本题错在只考虑3、4为直角边的可能,而忽视了4也可以作为斜边的情况,因此须分类讨论.正解:(1)若4为直角边,则第三边的长为5;(2)若4 为斜边, 则第三边的长为 .故第三边长为5或.例6.已知在△ABC中,AB=4,AC=3,BC边上的高AD等于2.4,求△ABC的周长.错解:由勾股定理,得 , ,,△ABC的周长为12.分析:上面解法中,只考虑了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部的情况,忽视了高在形外的情况,即当是钝角三角形时.因此须分类讨论.图6-1 图6-2正解: 由勾股定理,得 , .(1)如图6-1,若△ABC是锐角三角形,则 ,这时△ABC 的周长为12;(2)如图6-2,若△ABC是钝角三角形,则 ,这时△ABC的周长为8.4.所以△ABC的周长为12或 8.4.例7.已知在Rt△ABC中,两直角边的长为20和15,求BD的长.错解: 由题意根据勾股定理,得 ,又由面积法可得,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BD=16.分析:本题错在只考虑了AB的长是20的可能,忽视了AC的长也可能为20的情况.因此须分两种情况求解.正解: 由题意根据勾股定理,得 ,又由面积法可得.(1)当AB=20时,BD=16;(2)当AC=20时,BD=9.所以BD的长为16或9 .例8.等腰△ABC中,AB=AC=5,△ABC的面积为10,求BC的长.错解:作BD⊥AC于D,则∠BDC=∠ADB=90°,△ ABC的面积=AC·BD=×5×BD=10,解得BD=4,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CD=AC-AD=2,∴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所以BC的长为 .分析:上面解法中,只考虑了等腰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部的情况,忽视了钝角三角形高在形外的情况.因此须分类讨论.正解: 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等腰△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8-1所示:CD=AC-AD=2,∴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图8-1②等腰△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4-2所示:CD=AC+AD=8,∴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所以BC的长为或 . 图8-2当然,应用勾股定理解题时的错误不仅仅上述这些,错误也多种多样,但最根本原因是对定理不熟悉或理解不深刻造成的,为避免上述错误,大家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避免做题时出现一些错误,可适当多记忆些知识:(1)看到直角三角形就想到分类讨论;(2)出现三角形高的时候,考虑其在三角形内部或外部.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强化练习,不断提高自己.勾股定理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的结晶;希望大家能走进勾股定理的世界,一起用这种大自然共同的“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吧!。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点与重难点复习(一)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点与重难点复习(一)](https://img.taocdn.com/s3/m/3870b9640508763230121274.png)
勾股定理易错点与重难点复习(一)1、已知实数a 满足100822018a a a -+-=,那么221008a -= 。
20182、已知571x x +--=,则57x x ++-= 。
12 3、已知a +b =4,ab =1,则a bb a+= 。
4 4、已知2510x x -+= (1)求1x x +的值; (2)求221xx +的值; (3)求441x x +的值; (4)直接写出551x x +=_________,661x x +=_________。
解:1x x +=5 221x x +=3 331x x +=25 441x x +=7 551x x +=55 661x x +=18知识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知识梳理】1、勾股定理的基础概念(1)勾股定理的有关概念:如图所示,我们用勾(a )和股(b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用弦(c )来表示斜边。
(2)勾股定理的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2勾+2股=2弦。
(3)勾股定理的表示方法: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则2a +2b =2c 。
(1)勾股定理的前提是,对于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则不存在此种关系。
(2)利用勾股定理时,必须分清谁是直角边,谁是斜边。
尤其在记忆2a+2b=2c时,此关系式只有当c是斜边时才成立。
若b是斜边,则关系式是2a+2c=2b;若a是斜边,则关系式是2b+2c=2a。
(3)勾股定理有许多变形,如c是斜边时,由2a+2b=2c,得2a=,2b=等。
熟练掌握这些变形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2、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1:用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构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2:用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构成如图所示的正方形(赵爽弦图)。
方法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构成如图所示的梯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0d374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2.png)
(每日一练)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已知M、N是线段AB上的两点,AM=MN=2,NB=1,以点A为圆心,AN长为半径画弧;再以点B为圆心,BM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连接AC,BC,则△ABC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答案:B解析:依据作图即可得到AC=AN=4,BC=BM=3,AB=2+2+1=5,进而得到AC2+BC2=AB2,即可得出△ABC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C=AN=4,BC=BM=3,AB=2+2+1=5,∴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2、在Rt△ABC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和12,则斜边的长为()A.6B.7C.10D.13答案:D解析:根据勾股定理a2+b2=c2,计算出斜边长为13.解:由勾股定理得,斜边长=√52+122=13,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直接代公式就可以求出斜边的长.3、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顶点A在△ECD的斜边DE上.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有()①△ACE≌△BCD;②∠DAB=∠ACE;③AE+AC=AD;④AE2+AD2=2AC2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②正确;由SAS证出△ACE≌△BCD,①正确;证出△ADB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出④正确;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得出③不正确;即可得出答案.解:∵△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CB,CE=CD,∠ACB=∠ECD=90°,∠E=∠CDE=45°,∠CAB=∠CBA=45°,∵∠DAB+∠CAB=∠ACE+∠E,∴∠DAB=∠ACE,故②正确;∴∠ACE+∠ACD=∠ACD+∠DCB=90°,∴∠ACE=∠DCB,在△ACE和△BCD中,{CA=CB∠ECA=∠DCBCE=CD,∴△ACE≌△BCD(SAS),故①正确;∴AE=BD,∠CEA=∠CDB=45°,∴∠ADB=∠CDB+∠EDC=90°,∴△ADB是直角三角形,∴AD2+BD2=AB2,∴AD2+AE2=AB2,∵△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2AC,∴AE2+AD2=2AC2,故④正确;在AD上截取DF=AE,连接CF,如图所示:在△ACE和△FCD中,{AE=FD∠E=∠CDF=45°CE=CD,∴△ACE≌△FCD(SAS),∴AC=FC,当∠CAF=60°时,△ACF是等边三角形,则AC=AF,此时AE+AC=DF+AF=AD,故③不正确;故选:C.小提示:本题是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Rt△ABC中,∠B=90°,分别以A,C为圆心,大于AC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与AC,BC分别交于D,E,连结AE,若AB=6,AC=10,则△ABE的周长为()A.13B.14C.15D.16答案:B解析:利用基本作图得到ED垂直平分AC,则EA=EC,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BC=8,然后利用等线段代换得到△ABE 的周长=AB+BC.解:由作法得ED垂直平分AC,∴EA=EC,在Rt△ABC中,BC=√AC2−AB2=√102−62=8,∴△ABE的周长=AB+BE+AE=AB+BE+CE=AB+BC=6+8=14.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熟练掌握5种基本作图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也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5、下列各组数:①3、4、5 ②4、5、6 ③2.5、6、6.5 ④8、15、17,其中是勾股数的有( )A.4组B.3组C.2组D.1组答案:C解析:∵32+42=52,①符合勾股数的定义;∵42+52≠62,②不符合勾股数的定义;∵2.5和6.5不是正整数,③不符合勾股数的定义;∵82+152=172,④符合勾股数的定义,是勾股数的有:①④,共2组,故选:C.6、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答案:A解析:已知的式子变形,出现三个非负数的平方和等于0的形式,求出a、b、c,再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解:a2+b2-c2+338=10a+24b+26c,a2-10a+25+b2-24b+144-c2-26c+169=0,原式可化为(a-5)2+(b-12)2-(c-13)2=0,即a=5,b=12,c=13(a,b,c都是正的),而52+122=132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因式分解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满足a2+b2=c2,则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7、△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A.42B.32C.42或32D.37或33答案:C解析:存在2种情况,△ABC是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时,高AD分别在△ABC的内部和外部情况一:如下图,△ABC是锐角三角形∵AD是高,∴AD⊥BC∵AB=15,AD=12∴在Rt△ABD中,BD=9∵AC=13,AD=12∴在Rt△ACD中,DC=5∴△ABC的周长为:15+12+9+5=42情况二:如下图,△ABC是钝角三角形在Rt△ADC中,AD=12,AC=13,∴DC=5 在Rt△ABD中,AD=12,AB=15,∴DB=9 ∴BC=4∴△ABC的周长为:15+13+4=32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勾股定理,解题关键是多解,注意当几何题型题干未提供图形时,往往存在多解情况.8、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AB=3cm,AD=9cm,将此长方形纸片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H 的位置,折痕为EF,则△ABE的面积为()A.6cm2B.8cm2C.10cm2D.12cm2答案:A解析:根据折叠的条件可得:BE=DE,在Rt△BAE中,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解.∵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AD=9cm,∴BE=9−AE,根据勾股定理得:AE2+9=(9−AE)2,解得:AE=4(cm).×4×3=6(cm2).∴S△ABE=12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掌握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9、如图所示,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为8cm,腰长为5cm ,一动点P(与B、C不重合)在底边上从B向C以1cm/s的速度移动,当P运动____________秒时,△ACP是直角三角形答案:1.75或4解析:先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求出BD、CD以及BC边上的高AD,再分别讨论∠PAC和∠APC为直角的情况,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两种情况下PB的长,即可求出所需时间.解:如图,作AD⊥BC,∵AB=AC=5cm,BC=8cm,∴BD=CD=4cm,AD=√AC2−CD2=√52−42=3当点P运动到与点D重合时,ΔACP是直角三角形,此时BP=4,∴运动时间为4÷1=4(秒);当∠PAC=90°时,设PD=x∴PA2=PD2+AD2=x2+32=x2+9,又∵PA2=PC2−AC2=(x+4)2−52=x2+8x−9,∴x2+9=x2+8x−9,∴x=2.25,∴BP=4-2.25=1.75,所以运动时间为1.75÷1=1.75(秒);综上可得:当P运动4秒或1.75秒时,ΔACP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答案是:1.75或4.小提示:本题综合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内容,要求学生能通过做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列出关系式,求出对应线段的长,本题蕴含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10、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是边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后得到△AFE,且点F在矩形ABCD的内部.将AF延长交边BC于点G,若CGBG =14,则ADAB=_____________.答案:√52解析:连接EG,根据中点和折叠的性质可证Rt△ECG≌Rt△EFG,然后可得CG=FG,设CG=a,从而可得GB=4a,从而可得BC,再根据矩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B,从而可得答案.连接EG.∵点E是边CD的中点,∴DE=CE.∴将△ADE沿AE折叠后得到△AFE,∴DE=EF,AF=AD,∴CE=DE=EF.在Rt△ECG和Rt△EFG中,{EG=EGCE=EF,∴Rt△ECG≌Rt△EFG(HL),∴CG=FG.设CG=a.∵CGBG =14,∴GB=4a,∴BC=CG+BG=a+4a=5a.在矩形ABCD中,AD=BC=5a,∴AF=5a,AG=AP+FG=5a+a=6a.在Rt△ABG中,AB=√AG2−BG2=√(6a)2−(4a)2=2√5a,∴ADAB =2√5a=√52.所以答案是:√52.小提示: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能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如图,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长方形栅栏,它的高为2m,宽为1.5m,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板加固,则木板的长为________.答案:2.5m解析:设木棒的长为xm,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2=22+1.52,解得x=2.5.故木棒的长为2.5m.故答案为2.5m.12、如图,Rt△ABC中,∠BAC=90°,分别以△ABC的三条边为直角边作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ACE、△BCF,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1=6.5,S2=3.5,S3=5.5,则S4=_____.答案:2.5解析:DE分别交BF、CF于点G、点H;设AB=BD=a,AC=CE=b,BC=CF=c,S△ABG=m,S△ACH=n,由a2+b2=c2,可得S△ABD+S△ACE=S△BCF,由此构建关系式,通过计算即可得到答案.如图,DE分别交BF、CF于点G、点H∵△ABD、△ACE、△BCF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D,AC=CE,BC=CF,设AB=BD=a,AC=CE=b,BC=CF=c,S△ABG=m,S△ACH=n∵a2+b2=c2∴S△ABD+S△ACE=S△BCF∵S△ABD=S1+m,S△ACE=n+S4,S△BCF=S2+S3+m+n∴S1+m+n+S4=S2+S3+m+n∴S4=S2+S3−S1=3.5+5.5−6.5=2.5所以答案是:2.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3、如图,一个高16m,底面周长8m的圆柱形水塔,现制造一个螺旋形登梯,为了减小坡度,要求登梯绕塔环绕一周半到达顶端,问登梯至少为___________长.答案:20m.解析:试题分析:要求登梯的长,需将圆柱的侧面展开,进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结果,在求线段长时,借助于勾股定理.将圆柱表面按一周半开展开呈长方形,∵圆柱高16m,底面周长8m,设螺旋形登梯长为xm,∴x2=(1×8+4)2+162=400,∴登梯至少√400=20m所以答案是:20m小提示:本题考查圆柱形侧面展开图新问题,涉及勾股定理,掌握按要求将圆柱侧面展开图形的方法,会利用圆周,高与对角线组成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是关键.解答题14、如图,矩形ABCD中,∠ABD、∠CDB的平分线BE、DF分别交边AD、BC于点E、F.(1)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2)当∠ABE为多少度时,四边形BEDF是菱形?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由矩形可得∠ABD=∠CDB,结合BE平分∠ABD、DF平分∠BDC得∠EBD=∠FDB,即可知BE∥DF,根据AD∥BC即可得证;(2)当∠ABE=30°时,四边形BEDF是菱形,由角平分线知∠ABD=2∠ABE=60°、∠EBD=∠ABE=30°,结合∠A=90°可得∠EDB=∠EBD=30°,即EB=ED,即可得证.试题解析:(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DC、AD∥BC,∴∠ABD=∠CDB,∵BE平分∠ABD、DF平分∠BDC,∴∠EBD=∠ABD,∠FDB=∠BDC,∴∠EBD=∠FDB,∴BE∥DF,又∵AD∥BC,∴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2)当∠ABE=30°时,四边形BEDF是菱形,∵BE平分∠ABD,∴∠ABD=2∠ABE=60°,∠EBD=∠ABE=30°,∵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EDB=90°﹣∠ABD=30°,∴∠EDB=∠EBD=30°,∴EB=ED,又∵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EDF是菱形.考点: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的判定;探究型.15、如图,在△ABC和△DCE中,AC=DE,∠B=∠DCE=90°,点A,C,D依次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1)求证:△ABC≌△DCE;(2)连结AE,当BC=5,AC=12时,求AE的长.答案:(1)见解析;(2)13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本题考查平行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勾股定理,根据判定定理,运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通过AAS以及勾股定理进行求解.解:(1)∵AB//DE∴∠BAC=∠CDE在△ABC和△DCE中{∠B=∠DCE∠BAC=∠CDEAC=DE∴△ABC≌△DCE(2)由(1)可得BC=CE=5在直角三角形ACE中AE=√AC2+CE2=√122+52=13小提示:本题考查平行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勾股定理,熟练掌握判定定理运用以及平行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1勾股定理2易错专项训练习题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1勾股定理2易错专项训练习题课件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489ba1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7.png)
10
m.
1
2
3
4
5
易错点4 没有明确直角顶点,考虑不全面出错
4. 同一平面内有 A , B , C 三点, A ,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5 cm,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2 cm,且△ ABC 为直角三
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点 C 有
1
2
3
4
5
8
个.
易错点5 不证明直角直接应用其性质缺少步骤出错
5. 如图,在△ ABC 中, D 是△ ABC 内一点,连接 AD ,
BD ,且 AD ⊥ BD . 已知 AD =4, BD =3, AC =13,
BC =1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
2
3
4
5
解:因为 AD ⊥ BD ,
所以 AB2= AD2+ BD2,
因为 AD =4, BD =3,
所以 AB =5.
BD - DC =4. 综上所述, BC 的长为14或4.
1
2
3
4
5
易错点3 求立体图形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无法找到正确
的展开方式出错
3. 【新考法·展开法】如图是一个长8 m,宽7 m,高5 m的
仓库,在其内的点 A 处有一只壁虎, B 处有一只蚊子,已
知 CA =2 m, PB =4 m,则壁虎沿仓库内爬到蚊子处的
1
2
3
4
5
在Rt△ ABD 中, AB =15, AD =12,由勾股定理得 BD2
= AB2- AD2=81,所以 BD =9.
在Rt△ ADC 中, AC =13, AD =12,由勾股定理得 DC2
= AC2- AD2=25,所以 DC =5.所以 BC = BD + DC =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勾股定理重点题型分类+解析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勾股定理重点题型分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8b76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3.png)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勾股定理重点题型分类+解析初中数学期末复习勾股定理重点题型分类+解析!_梯子_正方形_的底部题型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线段计算如果单独考查勾股定理,通常是给我们送分的,非常简单,我们只有熟记勾股定理的公式、常见的勾股数,以及常见的特殊rt△的三边比例,即可以轻松解出题目。
【例1】一驾2.5米长的梯子靠在一座建筑物上,梯子的底部离建筑物0.7米,如果梯子的顶部滑下0.4米,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多远(其中梯子从ab位置滑到cd位置)?【分析】本题是常见的梯子滑动问题,是勾股定理结合实际问题产生的题型。
英对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实际问题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解答。
题目要求梯子的底部滑出多远,就要求梯子原先顶部的高度ao,且三角形aob,三角形cod均为直角三角形.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求解.解:在直角三角形aob中,根据勾股定理ab 2=ao 2+ob 2,可以求得:oa= =2.4米,现梯子的顶部滑下0.4米,即oc=2.4-0.4=2米,且cd=ab=2.5米,所以在直角三角形cod中,即do= =1.5米,所以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的距离为1.5米-0.7米=0.8米.答: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出的距离为0.8米.题型二: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同样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常考点。
因此我们同样要熟知勾股定的常见证明过程。
这个需要同学们查看课本,回忆整个证明过程。
下面给出常见的考题类型。
【例2】《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1)).设每个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斜边为c。
(1)利用图(1)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验证勾股定理.(2)实际上还有很多代数恒等式也可用这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试写出图(2)所表示的代数恒等式:();(3)如果图(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求(a+b)2的值.【分析】(1)如图(1),根据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代入数值,即可证明;(2)5个矩形,长宽分别为x,y;两个边长分别为y的正方形和两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可以看成一个长宽为x+2y,2x+y的矩形;(3)利用(1)的结论进行解答.解:(1)图(1)中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c 2,也可表示为(b-a)2+4× ab∴(b-a)2+4× ab=c 2化简得b 2-2ab+b 2+2ab=c 2∴当∠c=90°时,a 2+b 2=c 2;(2)(x+y)(x+2y)=x 2+3xy+2y 2(3)依题意得 a2+ b2= c2=13 ( b− a) 2=1 则2ab=12∴(a+b) 2=a 2+b 2+2ab=13+12=25,即(a+b) 2=25.中考数学答题要点归纳,考前看这一篇就够了!中考数学复习9种题型答题模板+易错题练习,含答案!初中数学7-9年级,21个逢考必出的知识点,初中三年都适用!初中数学7-9年级,必考应用题分类+数量关系大全!初中数学复习,整式运算的几何背景与应用,常考题型解析!。
第05讲 易错易混集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易错(解析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8年级上册
![第05讲 易错易混集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易错(解析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8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55bfa6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0.png)
第05讲易错易混集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易错目录【典型例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易错一没有明确斜边或直角时,考虑不全面而漏解】 (1)【易错二三角形形状不明时,考虑不全面而漏解】 (3)【易错三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不明时,考虑不全面而漏解】 (7)【易错四求立体图形中两点距离最短时无法找到正确的展开方式】 (10)【易错一没有明确斜边或直角时,考虑不全面而漏解】例题:(2023春·黑龙江大庆·七年级校联考期中)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__【答案】7或25【分析】已知的这两条边可以为直角边,也可以是一条直角边一条斜边,从而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答.【详解】解: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分两种情况:当3、4都为直角边时,第三边长的平方223425=+=;当3为直角边,4为斜边时,第三边长的平方22437=-=.故答案为:7或2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则称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已知点M,N是线段AB的“勾股分割点”,若AM=3,MN=4,则BN的长为______.【易错二三角形形状不明时,考虑不全面而漏解】AD 为边BC 上的高,90ADB ADC ∴∠=∠=︒,在Rt ABD 中,2BD AB =-在Rt ACD 中,2CD AC =-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BC =BC=+=,23268AB=+所以三角形ABC的周长AB=如图2:BC=-=,AB=624所以三角形ABC的周长故答案为:3513++【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情况讨论.2.(2022·北京·101中学八年级期中)在且BP=6,则线段AP的长为__________.AD是BC边上的高,ADB ADC∴∠=∠=︒,90∴在Rt△ABD中,2=-BD AB AD 是BC边上的高,AD【答案】4或25 4【分析】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分两种情况:此时t的值即可.【详解】在Rt ABC△中,由勾股定理得:①当APB∠为直角时,如图①,点P与点C重合,4cmBP BC==,4t∴=;∠【易错三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不明时,考虑不全面而漏解】1.(2021·辽宁·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在Rt△ABC中,∠ACB=90°,AB=5cm,AC =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的取值为_____.(1)求BC边的长;(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CP BP BC =-=∵222AC CP AP =+∴()222435t t -=-+∵AC BC ⊥,∴2BP BC =,∴=5t ;当AP BP =时,如下图所示:则(3CP BC BP =-=在Rt APC 中,2AC 即()22243t t +-=,【易错四求立体图形中两点距离最短时无法找到正确的展开方式】例题:(2023春·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6cm ,底面周长为40cm ,在杯内壁离杯底4cm 的点B 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3cm 且与蜂蜜相对的点A 处,则蚂蚁从外壁A 处到内壁B 处的最短距离为()cm .(杯壁厚度不计)A .20B .25C .30D .40【答案】B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题意把圆柱展开,化曲为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2022秋·山东威海·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14cm,底面周长为18cm,在外侧距下底处1cm 有一只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圆柱形容器的上端距开口处1cm的外侧点处有一只苍蝇,蜘蛛捕到苍蝇的最短路线长是______cm.【答案】15⊥于E,求出SE、【分析】展开后连接SF,求出SF的长就是捕获苍蝇的蜘蛛所走的最短路径,过S作SE CDEF,根据勾股定理求出SF即可.【详解】解:如图展开后连接SF,求出SF的长就是捕获苍蝇的蜘蛛所走的最短路径,⊥于E,过S作SE CD【答案】30【分析】将长方形的盒子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不同的长方形,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确答案.【详解】解:如图由勾股定理得()99AB =+如图2所示,当沿长方体的长展开时,【答案】85【分析】可将教室的墙面ADEF 与地面解即可.【详解】解:如图,将教室的墙面ADEF 过P 作PG BF ⊥于G ,连接∵6AG =米,AP AB ==∴221068PG =-=(米∴16BG =米,∴228PB GB PG =+=∵滑行部分的斜面是半径为∴12332AD ππ=⨯⨯=∵16AB CD ==,CE ∴16412DE =-=,在Rt ADE 中,22AE AD DE =+=(2)分两种情况:①如图,当横向展开时:∴AC 1=221AC CC +。
八上数学 第一章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易错题精选(含答案)
![八上数学 第一章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易错题精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44d90da58da0116d174947.png)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知识点+易错题精选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勾股定理 易错题精选一.选择题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作三角形,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2,3,4B .6,8,10C .5,8,13D .12,13,142.用四个边长均为a 、b 、c 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中所示的图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c 2=a 2+b 2B .c 2=a 2+2ab+b 2C .c 2=a 2﹣2ab+b 2D .c 2=(a+b )2.3.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如图1是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图2是由图1放入矩形内得到的,∠BAC=90°,AB=6,AC=8,点D ,E ,F ,G ,H ,I 都是矩形KLMJ 的边上,则矩形KLMJ 的面积为( )A.360 B.400 C.440 D.4844.如图,甲是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简称ICME~7)的会徽,会徽的主体图案是由如图乙的一连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其中OA1=A1A2=A2A3=…=A7A8=1,如果把图乙中的直角三角形继续作下去,那么OA1,OA2,…OA25这些线段中有多少条线段的长度为正整数()A.3 B.4 C.5 D.6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6.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方格的边长均为1,则点A到边BC的距离为()A. B.C. D.37.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b2﹣c2=a2 B.a:b:c=3:4:5C.∠C=∠A﹣∠B D.∠A:∠B:∠C=9:12:158.某中学旁边有一块三角形空地,为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全校师生一齐动手,在空地的三条边上栽上了树苗(如图).已知三边上的树苗数分别为50、14、48,空地的三个角均有一棵树,且每条边上的树苗株距均为1米,那么这块空地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9.长方形门框ABCD中,AB=2m,AD=1.5m.现有四块长方形薄木板,尺寸分别是:①长1.4m,宽1.2m;②长2.1m,宽1.7m;③长2.7m,宽2.1m;④长3m,宽2.6m.其中不能从门框内通过的木板有()A.0块 B.1块 C.2块 D.3块10.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40千米,C,D为两村庄,DA⊥AB,CB⊥AB,垂足分别为A 和B,DA=24千米,CB=16千米.现在要在铁路旁修建一个煤栈E,使得C,D两村到煤栈的距离相等,那么煤栈E应距A点()A.20千米B.16千米C.12千米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1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6、8、x,则x= .12.如图,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AC折叠,点D落在点D′处,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为.13.如图,在△ABC中,∠C=90°,AC=2,点D在BC上,∠ADC=2∠B,AD=,则BC的长为.14.观察下列式子:当n=2时,a=2×2=4,b=22﹣1=3,c=22+1=5n=3时,a=2×3=6,b=32﹣1=8,c=32+1=10n=4时,a=2×4=8,b=42﹣1=15,c=42+1=17…根据上述发现的规律,用含n(n≥2的整数)的代数式表示上述特点的勾股数a= ,b= ,c= .15.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2ab=(a+b)2﹣c2,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三角形.16.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为、和,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的大小为度.1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90°,AB=12cm,BC=3cm,CD=4cm,AD=13c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cm2.18.如图,在一次测绘活动中,某同学站在点A的位置观测停放于B、C两处的小船,测得船B在点A北偏东75°方向150米处,船C在点A南偏东15°方向120米处,则船B与船C之间的距离为米(精确到0.1m).19.上午8时,一条船从海岛A出发,以15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10时到达海岛B 处,从A、B望灯塔C,测得∠BAC=60°,点C在点B的正西方向,海岛B与灯塔C之间的距离是海里.20.如图是一段楼梯,∠A=30°,斜边AC是4米,若在楼梯上铺地毯,则至少需要地毯米.二.解答题21.如图,你能用它验证勾股定理吗?(提示: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外正方形的面积)22.如图,四边形ABCD中,∠B=90°,AB=3,BC=4,CD=12,AD=13.试判断△A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3.问题情境:在综合与实践课上,同学们以“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求三角形面积”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小颖想到借助正方形网格解决问题.图1,图2都是8×8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操作发现:小颖在图1中画出△ABC,其顶点A,B,C都是格点,同时构造正方形BDEF,使它的顶点都在格点上,且它的边DE,EF分别经过点C,A,她借助此图求出了△ABC的面积.(1)在图1中,小颖所画的△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 ,BC= ,AC= ;△ABC的面积为.解决问题:(2)已知△ABC中,AB=,BC=2,AC=5,请你根据小颖的思路,在图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ABC,并直接写出△ABC的面积.24.在甲村至乙村的公路旁有一块山地正在开发,现有一C处需要爆破,已知点C与公路上的停靠站A的距离为300米,与公路上另一停靠站B的距离为400米,且CA⊥CB,如图,为了安全起见,爆破点C周围半径250米范围内不得进入,问在进行爆破时,公路AB段是否有危险,是否而需要暂时封锁?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探究活动.如图,已知一架竹梯AB斜靠在墙角MON处,竹梯AB=13m,梯子底端离墙角的距离BO=5m.(1)求这个梯子顶端A距地面有多高;(2)如果梯子的顶端A下滑4m到点C,那么梯子的底部B在水平方向上滑动的距离BD=4m吗?为什么?(3)亮亮在活动中发现无论梯子怎么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梯子上总有一个定点到墙角O 的距离始终是不变的定值,会思考问题的你能说出这个点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吗?26.如图,圆柱形容器高12cm,底面周长24cm,在杯口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蚂蚁在杯外壁底部与蜂蜜相对的A处,(1)求蚂蚁从A到B处吃到蜂蜜最短距离;(2)若蚂蚁刚出发时发现B处的蜂蜜正以每秒钟1cm沿杯内壁下滑,4秒钟后蚂蚁吃到了蜂蜜,求蚂蚁的平均速度至少是多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分析】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判断是直角三角形.【解答】解:A、22+32=13≠4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B、62+82=100=10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C、52+82=89≠1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D、122+132=313≠14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2.【分析】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板围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其中小四边形也为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由边长的平方求出,也可以由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之和来求,两种方法得出的面积相等,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合并后即可得到正确的等式.【解答】解:由题意得到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板围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其边长为c,里边的小四边形也为正方形,边长为b﹣a,则有c2=ab×4+(b﹣a)2,整理得:c2=a2+b2.故选:A.3.【分析】延长AB交KF于点O,延长AC交GM于点P,可得四边形AOLP是正方形,然后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再求出矩形KLMJ的长与宽,然后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延长AB交KF于点O,延长AC交GM于点P,所以,四边形AOLP是正方形,边长AO=AB+AC=6+8=14,所以,KL=6+14=20,LM=8+14=22,因此,矩形KLMJ的面积为20×22=440.故选:C.4.【分析】OA1=1,OA2==,OA3==,找到OA n=的规律即可计算OA1到OA25中长度为正整数的个数.【解答】解:找到OA n=的规律,所以OA1到OA25的值分别为,,……,故正整数为=1, =2, =3, =4, =5.故选:C.5.【分析】在直角三角形中只有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且斜边对角为直角,根据此就可以直接判断A、B、C、D选项.【解答】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只有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且斜边对角为直角.A、不确定c是斜边,故本命题错误,即A选项错误;B、不确定第三边是否是斜边,故本命题错误,即B选项错误;C、∠C=90°,所以其对边为斜边,故本命题正确,即C选项正确;D、∠B=90°,所以斜边为b,所以a2+c2=b2,故本命题错误,即D选项错误;故选:C.6.【分析】首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边长,然后得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即可.【解答】解: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B==,AC==,B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过点A作AD⊥BC,垂足为D,即BD=CD=BC=,AD===,即点A到BC的距离为.故选:C.7.【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各个选项分别进行计算即可.【解答】解:b2﹣c2=a2则b2=a2+c2△ABC是直角三角形;a:b:c=3:4:5,设a=3x,b=4x,c=5x,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C=∠A﹣∠B,则∠B=∠A+∠C,∠B=90°,△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12:15,设∠A、∠B、∠C分别为9x、12x、15x,则9x+12x+15x=180°,解得,x=5°,则∠A、∠B、∠C分别为45°,60°,75°,△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8.【分析】根据三边上的树苗的数分别求得三边的长为13、47、49,根据三边的长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即可.【解答】解:∵三边上的树苗数分别为50、14、48,空地的三个角均有一棵树,且每条边上的树苗株距均为1米,∴三边的长分别为13米、47米、49米,假设为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为x,则:x2=132+472=2378,∵492=2401>2378,∴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故选:B.9.【分析】求出长方形门框的对角线长,宽小于或等于长方形门框的对角线的长的木板就可通过.【解答】解:门框的对角线长是: =2.5m.宽小于或等于2.5m的有:①②③.故选:B.10.【分析】根据题意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D2+AE2=BE2+BC2,进而求出即可.【解答】解:设AE=xkm,则BE=(40﹣x)km,∵DA⊥AB,CB⊥AB,C,D两村到煤栈的距离相等,∴AD2+AE2=BE2+BC2,故242+x2=(40﹣x)2+162,解得:x=16,则煤栈E应距A点16km.故选:B.二.填空题11.【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内容,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解答】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两直角边分别为6,8,由勾股定理得x==10,②一直角边为6,一斜边为8,由勾股定理得x==2;故答案为:10或2.12.【分析】因为BC为AF边上的高,要求△AFC的面积,求得AF即可,求证△AFD′≌△CFB,得BF=D′F,设D′F=x,则在Rt△AFD′中,根据勾股定理求x,∴AF=AB﹣BF.【解答】解:易证△AFD′≌△CFB,∴D′F=BF,设D′F=x,则AF=8﹣x,在Rt△AFD′中,(8﹣x)2=x2+42,解之得:x=3,∴AF=AB﹣FB=8﹣3=5,∴S△AFC=•AF•BC=10.故答案为:10.13.【分析】根据∠ADC=2∠B,∠ADC=∠B+∠BAD判断出DB=DA,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C的长,从而求出BC的长.【解答】解:∵∠ADC=2∠B,∠ADC=∠B+∠BAD,∴∠B=∠DAB,∴DB=DA=,在Rt△ADC中,DC===1,∴BC=+1.故答案为: +1.14.【分析】由n=2时,a=2×2=4,b=22﹣1=3,c=22+1=5;n=3时,a=2×3=6,b=32﹣1=8,c=32+1=10;n=4时,a=2×4=8,b=42﹣1=15,c=42+1=17…得出a=2n,b=n2﹣1,c=n2+1,满足勾股数.【解答】解:∵当n=2时,a=2×2=4,b=22﹣1=3,c=22+1=5n=3时,a=2×3=6,b=32﹣1=8,c=32+1=10n=4时,a=2×4=8,b=42﹣1=15,c=42+1=17…∴勾股数a=2n,b=n2﹣1,c=n2+1.故答案为:2n,n2﹣1,n2+1.15.【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式子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解答本题.【解答】解:∵2ab=(a+b)2﹣c2,∴2ab=a2+2ab+b2﹣c2,∴a2+b2=c2,∵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2ab=(a+b)2﹣c2,∴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直角.16.【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是直角三角形,进而可得答案.【解答】解:∵()2+()2=()2,∴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度数为90°,故答案为:9017.【分析】连接BD,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出△CBD是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ABD和△CBD的面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连结BD,在△ABD中,∵∠A=90°,BC=3cm,DC=4cm,∴BD==5(cm),S△BCD=BC•DC=×3×4=6(cm2),在△ABD中,∵AD=13cm,AB=12cm,BD=5cm∴BD2+AB2=AD2,∴△ABD是直角三角形,∴S△ABD=AB•BD=×12×5=30(cm2),∴四边形ABCD的面积=S△ABD+S△BCD=6+30=36(cm2).故答案为:36.18.【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到∠BAC=90°,AB=150米,AC=120米,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根据题意得:∠BAC=90°,AB=150米,AC=120米,在Rt△ABC中,BC=≈192.2米,故答案为:192.219.【分析】根据方位角可知船与海岛、灯塔的方向正好构成了直角.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海岛B与灯塔C之间的距离.【解答】解:因为∠BAC=60°,点C在点B的正西方向,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AB=15×2=30海里,∠BAC=60°,∴AC=60海里,∴BC==30(海里)故答案为:3020.【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BC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30°,斜边AC是4米,∴BC=AC=2米,∴AB===2(m),∴如果在楼梯上铺地毯,那么至少需要地毯为AB+BC=(2)米.故答案为:2+2三.解答题(共6小题)21.【分析】根据题意,我们可在图中找等量关系,由中间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等式化简即可得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解答】解:根据题意,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化简得a2+b2=c2,即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22.【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在△ACD中,再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答】解:△AC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是:∵∠B=90°,AB=3,BC=4,∴AC2=AB2+BC2=9+16=25,∴AC=5,又∵AC2+CD2=25+144=169,AD2=169,∴AC2+CD2=AD2,∴△ACD是直角三角形.23.【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矩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答】解:(1)AB==5,BC==,AC==,△ABC的面积为:4×4﹣×3×4﹣×1×4﹣×3×1=,故答案为:5;;;;(2)△ABC的面积:7×2﹣×3×1﹣×4×2﹣×7×1=5.24.【分析】如图,本题需要判断点C到AB的距离是否小于250米,如果小于则有危险,大于则没有危险.因此过C作CD⊥AB于D,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即可求出AB 的长度,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公式即可求出CD,然后和250米比较大小即可判断需要暂时封锁.【解答】解:如图,过C作CD⊥AB于D,∵BC=400米,AC=300米,∠ACB=90°,∴根据勾股定理得AB=500米,∵AB•CD=BC•AC,∴CD=240米.∵240米<250米,故有危险,因此AB段公路需要暂时封锁.25.【分析】(1)在Rt△AO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O的长即可;(2)在梯子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求出DO的长后减去BO的长求得BD即可作出判断;(3)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回答问题.【解答】解:(1)∵AO⊥DO,∴AO=,=,=12m,∴梯子顶端距地面12m高;(2)滑动不等于4m,∵AC=4m,∴OC=AO﹣AC=8m,∴OD=,=,∴BD=OD﹣OB=,∴滑动不等于4m.(3)AB上的中点到墙角O的距离总是定值,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6.【分析】(1)先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2)根据勾股定理得到蚂蚁所走的路程,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1)如图所示,∵圆柱形玻璃容器,高12cm,底面周长为24cm,∴AD=12cm,∴AB===12(cm).答:蚂蚁要吃到食物所走的最短路线长度是12cm;(2)∵AD=12cm,∴蚂蚁所走的路程==20,∴蚂蚁的平均速度=20÷4=5(cm/s).。
(完整)勾股定理易错点剖析
![(完整)勾股定理易错点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7625e34431b90d6d85c75a.png)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究忽视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例在B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60°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角度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前进.2小时后,甲船到达M岛,乙船到达P岛,两岛相距34海里,你知道乙船是沿哪个方向航行的吗?错解:甲船航行的距离为 BM=8×2=16(海里),乙船航行的距离为 BP =15×2=30(海里).∵223016 =34(海里),且 MP=34(海里),∴△MBP 为直角三角形,∴∠MBP=90°,∴乙船是沿着南偏东30°的方向航行的.错解分析:本题最终判断的结果虽然也是正确的,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的证明,犯了运用上的错误.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对三角形形状的判定,应该先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再求出乙船的航行方向.正解:甲船航行的距离为 BM=8×2=16(海里),乙船航行的距离为 BP =15×2=30(海里).∵162+302=1156,342=1156,∴BM2+BP2=MP2,∴△MBP为直角三角形,且∠MBP=90°,∴乙船是沿着南偏东30°的方向航行的.点拨:已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其边的关系时,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解题时要分清这两个定理的使用方法.通过本例告诉我们,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定理;二是只要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较小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反之,这个三角形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复习易错题四套题由简到难附带答案
![勾股定理复习易错题四套题由简到难附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88441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6.png)
勾股定理练习卷姓名一、填空题1.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2=b2+c2,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它的最大边是.2.在直角三角形中,∠C=90°,=24,=7,=.3.在△中,假设其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9、12、15,那么以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四边形的面积是.4.如图1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正方形A,B,C的面积分别是82,102,142,那么正方形D的面积是2.5.如图2,在△中,∠C=90°,=60,=80,一只蜗牛从C点出发,以每分钟20的速度沿→→的路径再回到C点,需要分钟的时间.6.x、y为正数,且|x2-4|+(y2-16)2=0,如果以x、y的长为直角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7.在布置新年联欢会的会场时,小虎准备把同学们做的拉花用上,他搬来了一架高为2.5米的梯子,要想把拉花挂在高2.4米的墙上〔设梯子上端要到达或超过挂拉花的高度才能挂上〕,小虎应把梯子的底端放在距离墙米处.8.如图3是2002年北京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合而成,假设图中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52与4,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与.〔注:两直角边长均为整数〕二、选择题1.以下各组数为勾股数的是〔〕A.6,12,13 B.3,4,7 C.4,7.5,8.5 D.8,15,16 2.要登上某建筑物,靠墙有一架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m,顶端离地面12m,那么梯子的长度为〔〕A.12m B.13m C.14m D.15m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边长分别为6与8,那么连接这两条直角边中点的线段长为〔〕A.10 B.3 C.4 D.54.假设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同时扩大2倍,那么斜边扩大为原来的〔〕A.2倍B.3倍C.4倍D.5倍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三个角的度数之比为1∶3∶4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B.三个角的度数之比为3∶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C.三边长度之比为3∶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D.三边长度之比为9∶40∶41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关系:()22+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7.某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0,且一条直角边为5,那么另一直角边为〔〕A.3 B.4 C.12 D.138.如果正方形的面积为29,那么对角线的长度为〔〕A .23B .49C .3 D .29三、简答题1.〔10分〕如图4,你能计算出各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吗?2.〔10分〕如图5所示,有一条小路穿过长方形的草地,假设=60m ,=84m ,=100m ,那么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3.〔10分〕如图6,在△中,∠=120°,∠B =30°,⊥,垂足为A ,=1,求的长.4.〔10分〕小芳家门前有一个花圃,呈三角形状,小芳想知道该三角形是不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请问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作出判断?你能帮她设计一种方案吗?5.〔10分〕如图7,在△中,==25,点D 在上,=24,=7,试问平分∠吗?为什么?6.〔10分〕如图8所示,四边形中,1,2,2,3,且⊥. 求证:⊥. 参考答案: 一、1.直角,a 2.253.1084.175.126.207.0.78.4,6二、1~4. 5~8.三、1.〔1〕5x =;〔2〕24x = 2.2240m 34.略5.所以AD平分BAC∠,理由略6.证明略四、〔1〕84,85.〔2〕任意一个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可以拆成两个连续整数的与,并且这两个连续整数及原来的奇数构成一组勾股数.〔3〕略.八年级下册第十八勾股定理水平测试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2∶3,那么三角形是三角形;假设这三个内角所对的三边分别为a、b、c〔设最长边为c〕,那么此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是.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那么直角边长为,假设直角边长为2,那么斜边长为.3.在△中,∠C=90°,①假设=41,=9,那么=;②假设=1.5,=2,那么=.4.两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1与60,当第三条线段的长为时,这3条线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5.如图1,将一根长24厘米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6厘米,高为8厘米的圆柱形水杯中,那么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至少为厘米.6.如图2,⊥,==13,=5,=7,那么=.7.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边长为8,那么底边上的高是,面积是.8.如图3,一个机器人从A点出发,拐了几个直角的弯后到达B点位置,根据图中的数据,点A与点B的直线距离是.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如图4,两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225,289,那么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4 B.8 C.16 D.642.小丽与小芳二人同时从公园去图书馆,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丽走直线用了10分钟,小芳先去家拿钱再去图书馆,小芳到家用了6分钟,从家到图书馆用了8分钟,小芳从公园到图书馆拐了个〔设公园到小芳家及小芳家到图书馆都是直线〕〔〕A.锐角B.直角C.钝角D.不能确定3.一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是7,另一条直角边及斜边长的与是49,那么斜边的长〔〕A.18 B.20 C.24 D.254.如图5,四边形是正方形,垂直于,且3,4,那么阴影局部的面积是〔〕A.16 B.18 C.19 D.215.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较小直角边的与、差分别为18、8,那么较长直角边的长为〔〕A.20 B.16 C.12 D.86.在△中,假设=15,=13,高=12,那么△的周长是〔〕A.42 B.32 C.42或32 D.37或337.如图6,在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中标有、、、四条线段,其中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A.、、B.、、C.、、D.、、8.如图7,在△中,∠C=90°,D为边的中点,⊥于E,那么22等于〔〕A.2 B.2C.2 D.2三、简答题〔共58分〕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为5∶12∶13,且周长为60,求它的面积.2的点.3.如图8,是一个四边形的边角料,东东通过测量,获得了如下数据:=3,=12,=13,=4,东东由此认为这个四边形中∠A恰好是直角,你认为东东的判断正确吗?如果你认为他正确,请说明其中的理由;如果你认为他不正确,那你认为需要什么条件,才可以判断∠A是直角?4.如图9,一游泳池长48米,小方与小朱进展游泳比赛,小方平均速度为3米/秒,小朱为3.1米/秒.但小朱一心想快,不看方向沿斜线游,而小方直游,俩人到达终点的位置相距14米.按各人的平均速度计算,谁先到达终点5.如图10〔1〕所示为一上面无盖的正方体纸盒,现将其剪开展成平面图,如图10〔2〕所示.展开图中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求在该展开图中可画出最长线段的长度?这样的线段可画几条?四、拓广探索〔此题14分〕:在△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设△的面积为S,周长为l.〔1〕填表:〔2〕如果a +b -c =m ,观察上表猜测:l= (用含有m 的代数式表示).〔3〕证明〔2〕中的结论. 参考答案:一、1.直角,222a b c += 2.1,23.40,2.5 4.615.146.127.4或,16或328.10二、1~4. 5~8. 三、1.2120cm 2.图略3.不正确,可添加DB BC ⊥或5cm DB = 4.小方先到达终点54条 四、解:〔1〕从上往下依次填12,1,32;〔2〕4Sml=; 〔3〕证明略. 1点击勾股定理之特色题本文将在各地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中,涉及勾股定理知识内容的特色创新题采撷几例,供读者学习鉴赏.一.清新扮靓的规律探究题例1〔成都市〕如图,如果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作第二个正方形, 再以对角线为边作第三个正方形,如此下去,…,正方形的面积1S 为1,按上述方法所作的正方形的面积依次为23S S ,,…,S n 〔n 为正整数〕,那么第8个正方形的面积8S =.【解析】:求解这类题目的常见策略是:“从特殊到一般〞.即是先通过观察几个特殊的数式中的变数及不变数,得出一 般规律,然后再利用其一般规律求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此题,由勾股定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易求得:照此规律可知:25416S ==,新 课 标第 一网观察数1、2、4、8、16易知:0123412,22,42,82,162=====,于是可知12n n S -=因此,817822128S -===二.考察阅读理解能力的材料分析题例2〔临安〕阅读以下题目的解题过程: a 、b 、c 为的三边,且满足,试判断的形状.解:问:〔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场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 ;〔2〕错误的原因为: 〔3〕此题正确的结论为: .ABC DEF GH IJ【解析】:材料阅读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命题,其类型多种多样,此题属于“判断纠错型〞题目.集中考察了因式分解、勾股定理等知识.在由得到等式2222222-=+-没有错,错在将这个等式c a b a b a b()()()两边同除了一个可能为零的式子22-=,那么有()()0a b-.假设220a b+-=,a b a b从而得a b=,这时,ABC为等腰三角形.因此:(1)选C.(2)没有考虑220-=a b(3) 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三.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图形拼接题例3〔长春〕如图,在△中,∠C = 90°,= 4,= 3.在△的外部拼接一个适宜的直角三角形,使得拼成的图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如下图.出正确的图形〕例如图备用图【解析】:要在△的外部拼接一个适宜的直角三角形,使得拼成的图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关键是腰及底边确实定;要求在图中标明拼接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这需要用到勾股定理知识.下面四种拼接方法可供参考.四.极具“热点〞的动态探究题例4〔泉州〕:如图1,一架长4米的梯子斜靠在及地面垂直的墙壁上,梯子及地面的倾斜角α为 60.⑴求及的长;⑵假设梯子顶端A沿下滑,同时底端B沿向右滑行. 如图2,设A点下滑到C点,B点向右滑行到D点,并且2:3,试计算梯子顶端A沿下滑多少米X k b1 o m 【解析】:对于没有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的同学而言,求解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假设是利用等边三角形就可以推出的一个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结合勾股定理求解,还是容易解答的.⑴AOB Rt ∆中,∠90,∠α= 60 ∴,∠ 30,又AB=4米, ∴122OB AB ==米.由勾股定理得:22OA AB OB -22421223=-=. ⑵设2,3,AC x BD x ==在COD Rt ∆中, 根据勾股定理:222OC OD CD +=∴8312x -=所以, 16324-即梯子顶端A 16324-.勾股定理中的常见题型例析勾股定理是几何计算中运用最多的一个知识点.考察的主要方式是将其综合到几何应用的解答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几种:一、探究开放题例1如图1,设四边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作第二个正方形,再以第二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作第三个正方形,如此下去…….〔1〕记正方形的边长为1a =1,依上述方法所作的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2a ,3a ,4a ,…,n a ,求出2a ,3a ,4a 的值.〔2〕根据以上规律写出第n 个正方形的边长n a 的表达式.分析:依次运用勾股定理求出a 2,a 3,a 4,再观察、归纳出一般规律.解:(1)∵四边形为正方形,∴1. 222AB BC +=同理,2, 22 a 2= 2,a 3=2,a 4= 22.(2) ∵011(2)a ==, 122(2)a ==, 232(2)a ==, 3422(2)a ==, 点拨:探究开放题形式新颖、思考方向不确定,因此综合性与逻辑性较强,它着力于考察观察、分析、比拟、归纳、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对提高同学们的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动手操作题例2如图2,图〔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与b ,斜边长为c .图〔2〕是以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写出它是什么图形;〔2〕用这个图形证明勾股定理;〔3〕假设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有苦干个,你能运用图〔1〕所给的直角三角形拼出另一种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吗?请画出拼后的示意图〔无需证明〕.解:〔1〕所拼图形图3所示,它是一个直角梯形.〔2〕由于这个梯形的两底分别为a 、b ,腰为〔〕,所以梯形的面积为211()()()22a b a b a b ++=+.又因为这个梯形的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所以梯形的面积又可表示为:2111222ab ab c ++. b1〔3〕所拼图形如图4.点拨:动手操作题内容丰富,解法灵活,有利于考察解题者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设计的才能。
(带解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带解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c24ed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8.png)
(每日一练)(带解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边长,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2、3、4B.5、5、6C.2、√3、√5D.√2、√3、√52、如图,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设CE=a,HG=b,则斜边BD的长是()A.a+b B.a⋅b C.√a2+b22D.√a2−b223、如图1,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面积分别为S1、S2、S3;如图2,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长为半径向外作半圆,面积分别为S4、S5、S6.其中S1=16,S2=45,S5=11,S6=14,则S3+S4=()A.86B.64C.54D.484、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和5,则第三边长为()A .3B .√41C .8D .3或√415、如图,在△ABC 中,∠ACB =90°,分别以点A 和点B 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 12 AB )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 和点N ,作直线MN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若AC =3,AB =5,则DE 等于( )A .2B .103C .158D .152 6、在下列四组数中,不是勾股数的一组数是( )A .a=15,b=8,c=17B .a=9,b=12,c=15C .a=7,b=24,c=25D .a=3,b=5,c=77、如图1,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面积分别为S 1、S 2、S 3;如图2,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长为半径向外作半圆,面积分别为S 4、S 5、S 6.其中S 1=16,S 2=45,S 5=11,S 6=14,则S 3+S 4=( )A .86B .64C .54D .488、已知M 、N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AM =MN =2,NB =1,以点A 为圆心,AN 长为半径画弧;再以点B 为圆心,BM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 ,连接AC ,BC ,则△ABC 一定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填空题9、如图,Rt △ABC 中,∠BAC =90°,分别以△ABC 的三条边为直角边作三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D 、△ACE 、△BCF ,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1=6.5,S 2=3.5,S 3=5.5,则S 4=_____.10、如图,在高为6米,坡面长度AB为10米的楼梯表面铺上地毯,则至少需要地毯______米.11、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则∠PAB+∠PBA=_____°(点A,B,P是网格线交点).12、如图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0)、B(0,4),将△OAB沿x轴作连续无滑动的翻滚,依次得到三角形①,②,③,④.则第⑯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13、如图.在RtΔABC中,∠BAC=90°,∠C=30°,以直角顶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C于点E,若DE=a,则ΔABC的周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解答题14、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体现了数学研究中的继承和发展,现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弦图”.Rt△ABC中,∠ACB=90°.AC=b,BC=a,AB=c,请你利用这个图形解决下列问题:(1)试说明:a2+b2=c2;(2)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3,求(a+b)2的值.15、勾股定理被誉为“几何明珠”,在数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常常运用到的重要知识,因此学好勾股定理非常重要.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要学会勾股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请你利用如图图形证明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D⊥CD,AE⊥BD于点E,且△ABE≌△BCD.求证:AB2=BE2+AE2.(带解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_012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选项A、B、C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D选项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结论.解:A、22+32≠42,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不正确;B、52+52≠62,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不正确;C、22+(√3)2≠(√5)2,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不正确;D、(√2)2+(√3)2=(√5)2,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正确.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应先认真分析所给边的大小关系,确定最大边后,再验证两条较小边的平方和与最大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判断.2、答案:C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设CD=AH=x,DE=AG=BC=y,由CE=a,HG=b建立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CD=x=a−b 2,BC=y=a+b2,然后借助勾股定理即可表示BD.解:根据图象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设CD=AH=x,DE=AG=BC=y,∵CE=a,HG=b,∴{x+y=ay−x=b解得:{x =a−b 2y =a+b 2, 故CD =a−b 2,BC =a+b 2在RtΔBC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 2=BC 2+CD 2=(a+b 2)2+(a−b 2)2=a 2+b 22,∴BD =√a 2+b 22.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借助方程思想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CD 和BC 是解决此题的关键.3、答案:C解析:分别用AB 、BC 和AC 表示出 S 1、S 2、S 3,然后根据AB 2=AC 2+BC 2即可得出S 1、S 2、S 3的关系.同理,得出S 4、S 5、S 6的关系,即可得到结果.解:如图1,过点E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D ,∵△ABE 是等边三角形,∴∠AED=∠BED=30°,设AB=x ,∴AD=BD=12AB=12x ,∴DE=√AE 2−AD 2=√32x ,∴S 2=12×x ×√32x =√34AB 2, 同理:S 1=√34AC 2,S 3=√34BC 2,∵BC2=AB2-AC2,∴S3=S2-S1,如图2,S4=12×(12AB)2π=π8AB2,同理S5=π8AC2,S6=π8BC2,则S4=S5+S6,∴S3+S4=45-16+11+14=54.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4、答案:D解析:由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确定,故应分5是直角边或5是斜边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5是直角边时,则第三边=√42+52=√41;当5是斜边时,则第三边=√52−42=3.综上所述,第三边的长是√41或3.故选D .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5、答案:C解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求出AE=BE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E ,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E 即可.解:在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BC=√52−32=4,连接AE ,从作法可知:DE 是AB 的垂直评分线,根据性质AE=BE ,在Rt △ACE 中,由勾股定理得:AC2+CE 2=AE 2, 即32+(4-AE )2=AE 2, 解得:AE=258,在Rt △ADE 中,AD=12AB=52,由勾股定理得:DE2+(52)2=(258)2,解得:DE=158.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是解此题的关键.6、答案:D解析:解:A .152+82=172,是勾股数;B .92+122=152,是勾股数;C .72+242=252,是勾股数;D .32+52≠72,不是勾股数.故选D .7、答案:C解析:分别用AB 、BC 和AC 表示出 S 1、S 2、S 3,然后根据AB 2=AC 2+BC 2即可得出S 1、S 2、S 3的关系.同理,得出S 4、S 5、S 6的关系,即可得到结果.解:如图1,过点E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D ,∵△ABE 是等边三角形,∴∠AED=∠BED=30°,设AB=x ,∴AD=BD=12AB=12x , ∴DE=√AE 2−AD 2=√32x ,∴S 2=12×x ×√32x =√34AB 2,同理:S1=√34AC2,S3=√34BC2,∵BC2=AB2-AC2,∴S3=S2-S1,如图2,S4=12×(12AB)2π=π8AB2,同理S5=π8AC2,S6=π8BC2,则S4=S5+S6,∴S3+S4=45-16+11+14=54.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8、答案:B解析:依据作图即可得到AC=AN=4,BC=BM=3,AB=2+2+1=5,进而得到AC2+BC2=AB2,即可得出△ABC是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AC=AN=4,BC=BM=3,AB=2+2+1=5,∴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9、答案:2.5解析:DE分别交BF、CF于点G、点H;设AB=BD=a,AC=CE=b,BC=CF=c,S△ABG=m,S△ACH=n,由a2+b2=c2,可得S△ABD+S△ACE=S△BCF,由此构建关系式,通过计算即可得到答案.如图,DE分别交BF、CF于点G、点H∵△ABD、△ACE、△BCF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D,AC=CE,BC=CF,设AB=BD=a,AC=CE=b,BC=CF=c,S△ABG=m,S△ACH=n∵a2+b2=c2∴S△ABD+S△ACE=S△BCF∵S△ABD=S1+m,S△ACE=n+S4,S△BCF=S2+S3+m+n∴S1+m+n+S4=S2+S3+m+n∴S4=S2+S3−S1=3.5+5.5−6.5=2.5所以答案是:2.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0、答案:14解析:将楼梯表面向下和右平移,则地毯的总长=两直角边的和,已知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另一条直角边,计算两直角边之和即可解题.解:将楼梯表面向下和右平移,则地毯的总长=两直角边的和,由题意得:∠ACB=90°,AB=10米,AC=6米,由勾股定理得BC=√AB2−AC2=√102−62=8(米),则AC+BC=14(米),所以答案是:14.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本题中把求地毯长转化为求两直角边的长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45解析:延长AP交格点于D,连接BD,根据勾股定理得到PD2=BD2=1+22=5,PB2=12+32=10,求得PD2+DB2=PB2,于是得到∠PDB=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延长AP交格点于D,连接BD,则PD2=BD2=1+22=5,PB2=12+32=10,∴PD2+DB2=PB2,∴∠PDB=90°,即△P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PB=∠PAB+∠PBA=45°,所以答案是:4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2、答案:(60,0)解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B,从而得到△ABO的周长为12,根据旋转变换可得△OAB的旋转变换为每3次一个循环,由于16=3×5+1,于是可判断第⑯个三角形与第①个三角形的状态一样,然后计算即可得到第⑯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的坐标.∵A(-3,0),B(0,4),∴OA=3,OB=4,∴AB=√32+42=5,∴△ABO的周长=3+4+5=12,由题意知,△OAB每连续3次后与原来的状态一样,∵16=3×5+1,∴第⑯个三角形与三角形①的状态一样,∴第⑯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的横坐标=5×12=60,∴第⑯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坐标为(60,0).故答案为(60,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图形或点旋转之后要结合旋转的角度和图形的特殊性质来求出旋转后的点的坐标,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循环的次数.13、答案:(6+2√3)a解析:根据“∠BAC=90°,∠C=30°”可知∠B=60°,根据“以直角顶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D”可知△ABD是等边三角形,∠BAD=60°,继而可知∠DAE=30°,利用直角三角中30°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即可知AB和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从而可得周长.∵RtΔABC中,∠BAC=90°,∠C=30°∴∠B=60°,BC=2AB∵以直角顶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D,∴AB=AD∵∠B=60°∴△ABD是等边三角形∴∠BAD=60°,∴∠DAE=30°,又∵DE⊥AC∴△ADE是直角三角形∴AD=2DE=2a∴AB=2a,BC=4a根据勾股定理有AB2+AC2=BC2∴AC=√BC2−AB2=√16a2−4a2=2a√3∴△ABC的周长=AB+AC+BC=2a+2a√3+4a=(6+2√3)a故答案为(6+2√3)a.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能够根据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和勾股定理求出三边的长是解题的关键.14、答案:(1)证明见解析;(2)23解析:(1)根据题意,我们可在图中找等量关系,由中间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等式化简即可得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解答即可.ab,小正方形面积为(b﹣a)2,解:(1)∵大正方形面积为c2,直角三角形面积为12∴c2=4×1ab+(a﹣b)2=2ab+a2﹣2ab+b2即c2=a2+b2;2(2)由图可知:ab=13﹣3=10,(b﹣a)2=3,4×12∴2ab=10,∴(a+b)2=(b﹣a)2+4ab=3+2×10=23.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以及非负数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5、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连接AC,根据四边形ABCD面积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解:连接AC,∵△ABE≌△BCD,∴AB=BC,AE=BD,BE=CD,∠BAE=∠CBD,∵∠ABE+∠BAE=90°,∴∠ABE+∠CBE=90°,∴∠ABC=90°,∴S四边形ABCD=SΔABD+SΔBDC=12BD⋅AE+12BD⋅CD=12AE⋅AE+12BD⋅BE=12AE2+12BD⋅BE,又∵S四边形ABCD=SΔABC+SΔADC=12AB⋅BC+12CD⋅DE=12AB⋅AB+12BE⋅DE=12AB2+12BE⋅DE,∵12AE2+12BD⋅BE=12AB2+12BE⋅DE,∴AB2=AE2+BD•BE-BE•DE,∴AB2=AE2+(BD-DE)•BE,即AB2=BE2+AE2.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解题时,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八年级勾股定理易错题总结(含答案)
![八年级勾股定理易错题总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5801ddf78a6529657d537c.png)
八年级勾股定理易错题总结(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7.0分)1.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中,AB=8,AD=17,折叠纸片使点B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当E在AD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着移动.若限定P,Q分别在边BA,BC上移动,则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A. 6B. 7C. 8D. 9【答案】A【解析】解:如图1,当点P与点A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AE=AB=8,如图2,当点C与点Q重合时,根据翻折对称性可得QE=BC=17,在Rt△ECD中,EC2=DE2+CD2,即172=(17−AE)2+82,解得:AE=2,所以点E在AD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8−2=6.故选:A.分别利用当点P与点A重合时,以及当点C与点Q重合时,求出AE的长进而得出答案.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及勾股定理,求出特殊位置的AE值是本题的关键.2.如图,在△ABC中,∠ACB=90°,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BE,CD,若BC=5,CD=6.5,则△BCE的周长为()A. 16.5B. 17C. 18D. 20【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和勾股定理,首先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E=BE,再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AB的长,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再将△BCE的周长转化为BC+AC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DE垂直平分AB,∴AE=BE,AD=BD,∵∠ACB=90°,CD=6.5,∴AB=2CD=13,∵BC=5,∴AC=√AB2−BC2=12,∴△BCE的周长为BC+CE+BE=BC+CE+AE=BC+AC=5+12=17.故选B.3.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点D在AB边上,AD=AC,AE⊥CD,垂足为F,与BC交于点E,则BE的长是()D. 3A. 1.5B. 2.5C. 8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属于中档题.连接DE,由勾股定理求出AB=5,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CE=DE,由SSS证明△ACE≌△ADE,得出∠ADE=∠ACB=90°,设CE=x,则DE=x,BE=4−x,在Rt△BDE中,由勾股定理,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DE,∵在Rt△ABC中,∠ACB=90°,AC=3,BC=4,∴AB=√AC2+BC2=5,∵AD=AC=3,AE⊥CD,∴AE垂直平分CD,BD=AB−AD=2,∴CE=ED,在△ACE和△ADE中,{AC=AD AE=AE CE=DE,∴△ACE≌△ADE,∴∠ADE=∠ACB=90°,∴∠EDB=90°,设CE=x,则DE=x,BE=4−x,在Rt△BDE中,由勾股定理得:DE2+BD2=BE2,即x2+22=(4−x)2,解得:x=1.5,∴BE=BC−CE=4−1.5=2.5.故选B.4.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纸片的底和腰分别为m和n(m<n),如图,作高线BD和AE,则下列错误的结论是()A. AE=√4n2−m22B. CD=m22nC. BD=√4n2−m22nD. AD=2n2−m22n【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有关知识,A.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E=12m,根据勾股定理可求AE的长;B.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D的长;C.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BD的长;D.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AD的长.【解答】解:A.CE=12m,AE=√n2−(12m)2=√4n2−m22,正确,不符合题意;B.CD=m2−(m√4n2−m22n )2=m22n,正确,不符合题意;C.BD=m×√4n2−m22÷2×2÷n=m√4n2−m22n,原来的错误,符合题意;D.AD=n−m22n =2n2−m22n,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5.在△ABC中,AB=AC=m,P为BC上任意一点,则PA2+PB⋅PC的值为()A. m2B. m2+1C. m2+mD. (m+1)2【答案】A【解析】略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为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F处,连接CF,则CF的长为()A. 95B. 125C. 165D. 18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 连接BF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H ,得到BF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得到∠BFC =90°,根据勾股定理求出答案.【解答】解:连接BF ,∵BC =6,点E 为BC 的中点, ∴BE =3,又∵AB =4,∴AE =√AB 2+BE 2=5,由折叠知,BF ⊥AE(对应点的连线必垂直于对称轴)∴BH =AB×BE AE =125, 则BF =245,∵FE =BE =EC ,∴∠BFC =90°,∴CF =√62−(245)2=185.故选D .7.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连结CE交AD于点F,连结BD交CE于点G,连结BE.下列结论:①CE=BD;②△A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ADB=∠AEB;④S四边形BCDE =12BD⋅CE;⑤BC2+DE2=BE2+CD2.正确的结论个数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的性质,熟记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C,AD=AE,然后求出∠BAD=∠CAE,再利用“边角边”证明△ABD和△AC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BD,判断①正确;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BD=∠ACE,从而求出∠BCG+∠CBG=∠ACB+∠ABC=90°,再求出∠BGC=90°,从而得到BD⊥CE,根据四边形的面积判断出④正确;根据勾股定理表示出BC2+DE2,BE2+ CD2,得到⑤正确;再求出AE//CD时,∠ADC=90°,判断出②错误;∠AEC与∠BAE不一定相等判断出③错误【解答】解:∵△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AD=AE.∠BAC=∠DAE=90°,∴∠BAD=∠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CE=BD,故①正确.∵△ABD≌△ACE,∴∠ABD=∠ACE,∴∠BCG+∠CBG=∠ACB+∠ABC=90°,∴∠BGC=180°−(∠BCG+∠CBG)=180°−90°=90°,∴BD⊥CE,,故④正确.∵在Rt△BCG中,由勾股定理,得BC2=BG2+CG2,在Rt△DEG中,由勾股定理,得DE2=DG2+EG2,∴BC2+DE2=BG2+CG2+DG2+EG2.又∵在Rt△BGE中,由勾股定理,得BE2=BG2+EG2,在Rt△CDG中,由勾股定理,得CD2=CG2+DG2,∴BE2+CD2=BG2+CG2+DG2+EG2,∴BC2+DE2=BE2+CD2,故⑤正确.②③无法证明.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3个.故选C.8.若△ABC中,AB=7,AC=8,高AD=6,则BC的长是()A. 10+√13B. 2√7+√13C. 10±√13D. 2√7±√13【答案】D【解析】略9.如图,在Rt△ABC中,∠C=90°,D为AC上一点.若DA=DB=15,△ABD的面积为90,则CD的长是()A. 6B. 9C. 12D. √189【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有关知识,根据Rt△ABC中,∠C=90°,可证BC是△DAB的高,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DC的长.【解答】解:∵∠C=90,DA=15,DA⋅BC=90,∴S△DAB=12∴BC=12,在Rt△BCD中,CD2+BC2=BD2,即CD2+122=152,解得:CD=9(负值舍去).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10.如图,在Rt△ABC中,∠C=90°,AB=10cm,AC=8cm,动点P从点A出发在射线AC上以2cm/s的速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则t的值是__________.【答案】5或8或258【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分情况讨论,注意不要漏解.当AB为底时,点P在AC上,AP=2tcm,CP=(8−2t)cm.作PD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D,交AC于点P,连接BP.可得62+(8−2t)2=(2t)2,解方程即可得解.当BP1为底时,点P1在AC的延长线上,AP1=2tcm.可得2t=10,则t=5.当AP2为底时,点P2在AC的延长线上,AP2=2tcm,P2C=(2t−8)cm,即2t−8=8,可得解.【解答】解:①如图1,当AB为底时,点P在AC上,AP=2tcm,CP=(8−2t)cm.作PD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D,交AC于点P,连接BP.可得:BC=6,∵PD垂直平分AB,∴AP=BP=2tcm.在Rt△BCP中,BC2+CP2=BP2,即62+(8−2t)2=(2t)2,36+64−32t+4t2=4t2,.解得:t=258②如图2,当BP1为底时,点P1在AC的延长线上,AP1=2tcm.∵AP1=AB,∴2t=10,解得:t=5.③如图2,当AP2为底时,点P2在AC的延长线上,AP2=2tcm,P2C=(2t−8)cm.∵P2B=AB,BC⊥P2A,∴P2C=AC(“三线合一”),即2t−8=8,解得:t=8.所以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为5或8或25.8故答案为5或8或258.11.等边△ABC边长为8.P,Q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连结AQ,BP,交于点O.以下结论:①若AP=CQ,则△BAP≌△ACQ;②若AQ=BP,则∠AOB=120°;③若AP=CQ,BP=7,则PC=5;④若点P和点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就停止),则点O经过的路径长为4√3.其中正确的________.【答案】①④【解析】【分析】本题是道易错题,综合的考查了全等的基本知识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第①个选项直接找到对应的条件,利用SAS证明全等即可;第②③结论都有两种情况,准确画出图之后再来计算和判断;第四个结论要先判断判断轨迹(通过对称性或者全等)在来计算路径长.【解答】解:①在三角形△BAP和△ACQ中{AP=CQ∠BAP=ACQ=60°AB=AC,则△BAP≌△ACQ(SAS),∴①正确②如图,题中AQ=BP,存在两种情况.在P1的位置,∠AO1B=120°;在P2的位置,∠AOB的大小无法确定.∴②错误③如图,作PE垂直于BC于点E,设CP=x,∵∠C=60°,∴CE=12x,BE=8−12x,PE=√32x,PB=7,在Rt△PB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B2=PE2+BE2,化简得x2−8x+15=0,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可得(x−4)2=1,解得x=3或5,∴PC=3或5.故③错误.④由题可得:AP=BQ,由对称性可得(或者证明△ABP和BAQ全等)O的运动轨迹为△ABC中AB边上的中线,如图,延长CO交AB于点E,由AB=8,∠BCE=30°,∴BE=4,运动轨迹为CE=4√3,故答案为:①④.12.如图,长方形ABCD中,AD=8,AB=4,BQ=5,点P在AD边上运动,当△BPQ为等腰三角形时,AP的长为______.【答案】3或52或2【解析】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A=90°,BC=AD=8,当△BPQ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①BP=BQ=5时,AP=√BP2−AB2=√52−42=3;②当PB=PQ时,作PM⊥BC于M,则点P在BQ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1所示:∴AP=12BQ=52;③当QP=QB=5时,作QE⊥AD于E,如图2所示:则四边形ABQE是矩形,∴AE=BQ=5,QE=AB=4,∴PE=√QP2−QE2=√52−42=3,∴AP=AE−PE=5−3=2;综上所述,当△BPQ为等腰三角形时,AP的长为3或52或2;故答案为:3或52或2.分三种情况:①BP=BQ=5时,由勾股定理得AP=3;②当PB=PQ时,点P在BQ的垂直平分线上,则AP=12BQ=52;③当QP=QB=5时,作QE⊥AD于E,则四边形ABQE是矩形,由勾股定理求出PE=3,得AP=AE−PE=2即可.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注意分情况讨论.13.如图,在Rt△ABC中,∠A=30°,DE垂直平分斜边AC,交AB于D,E为垂足,连接CD,若BD=2,则AC的长是______.【答案】4√3【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关知识,求出∠ACB,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求出AD=CD,求出∠ACD、∠DCB,求出CD、AD、AB,由勾股定理求出BC,再求出AC即可.【解答】解:∵∠A=30°,∠B=90°,∴∠ACB=180°−30°−90°=60°,∵DE垂直平分斜边AC,∴AD=CD,∴∠A=∠ACD=30°,∴∠DCB=60°−30°=30°,∵BD=2,∴CD=AD=4,∴AB=4+2=6,在Rt△BCD中,由勾股定理得:CB=√DC2−BD2=√42−22=2√3,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AB2+BC2=√62+(2√3)2=4√3.故答案为4√3.1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BC=6,E为BC中点,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长方形内部的一点F,连结CF,则CF的长为________.【答案】185【解析】略15.等腰△ABC的腰长AB=AC=10,底边上的高AD=6,则底边BC=______.【答案】16【解析】解:在Rt△ABD中,BD=√AB2−AD2=8.∵△ABC是等腰三角形,∴BC=2BD=16.故答案为:16.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D的长,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BC=2BD.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表达式.16.如图,P是等边△ABC外一点,把△ABP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到△CBQ,已知∠AQB=150°,QA:QC=a:b(b>a),则PB:QA=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答案】√b2−a2:a【解析】解:如图,连接PQ,∵把△ABP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到△CBQ,∴△ABP≌△CBQ,∠PBQ=60°,∴PA=CQ,PB=BQ,∴△BPQ是等边三角形,∴PQ=PB,∠BQP=60°,∵∠AQB=150°,∴∠PQA=90°,∵QA:QC=a:b,∴设QA=ak,QC=bk=PA,∴PQ=√QC2−QA2=k⋅√b2−a2=PB∴PB:QA=√b2−a2:a,故答案为:√b2−a2:a.如图,连接PQ,由旋转的性质可得PA=CQ,PB=BQ,∠PBQ=60°,可证△BPQ是等边三角形,可得PQ=PB,∠BQP=60°,由勾股定理可求解.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把PB和QA转化到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是解题的关键.17.将面积为2π的半圆与两个正方形拼接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这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为____.【答案】16【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关键是由面积为2π的半圆求出半圆的直径,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这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首先由面积为2π的半圆求出半圆的直径,即直角边的斜边,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即是这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解答】解:已知半圆的面积为2π,所以半圆的直径为:,即如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4,设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x,y,则根据勾股定理得:x2+y2=42=16,即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为16.故答案为16.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20.0分)18.如图,点O为线段AD上一点,CO⊥AD于点O,OA=OB,OC=OD,点M、N分别是AC、BD的中点,连接OM、ON、MN.(1)求证:AC=BD;(2)试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若AC=2,在图2中,点M在DB的延长线上,求△AMD的面积.【答案】(1)证明:∵CO⊥AD,∴∠AOC=∠BOD=90°,在△AOC和△BOD中,{OA=OB∠AOC=∠BOD=90°OC=OD,∴△AOC≌△BOD,∴AC=BD.(2)解:△MO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由(1)得:△AOC≌△BOD,则∠A=∠OBD,在Rt△AOC中,∵M是AC的中点,∴OM=12AC,同理可得ON=12BD,因为AC=BD,∴OM=ON,∵∠A=∠AOM,∠NBO=∠NOB,∠A=∠OBD,∴∠NOB=∠MOA,又∵∠AOC=90°,∴∠MON=90°,∵∠MON=90°,OM=ON,∴△MO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解:由(1)得:AC=BD,由(2)得:△MO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M,N分别是AC,BD的中点,且AC=2,∴AM=ND=BN=1,∵在Rt△AOC中,点M是AC的中点,AC=BD,∴OM=AM=1,∴ON=1,在Rt△MON中,OM2+ON2=MN2,1+1=MN2,∴MN=√2,∴MD=√2+1,∵△AOC≌△BOD,∴∠C=∠D,又∵∠A+∠C=90°,∴∠A+∠D=90°,∴∠AMD=90°,∴△AMD是直角三角形,∴△AMD面积为:12×1×(√2+1)=√2+12.【解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属于较难题.(1)欲证明AC=BD,只要证明△AOC≌△BOD即可;(2)结论:△MO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只要证明OM=ON,∠MON=90°即可;(3)可得∠A+∠D=90°,得出△AMD是直角三角形,由此可得解.19.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E为边AB上一点,过点E作DE⊥BC,交BC于点D,在DE右侧作等边三角形DEP,记P到BC的距离为m1,P到AC的距离为m2.(1)若BD=43,试求线段DE的长,并求m1,m2的值;(2)若BD=x(1≤x≤2),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m1,m2,并求P在∠C的平分线上时x的值.【答案】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B=60°,∵DE⊥BC,∴∠BDE=90°,∵BD=43,∴DE=4√33,∵△DEP是等边三角形,∴PD=DE=4√33,∠PDE=60°,过P作PF⊥BC于F,∴∠PDF=30°,∴PF=12PD=2√33,∴m1=2√33;延长DP交AC于G,∵∠C=60°,∠CDG=30°,∴∠CGD=90°,∴PG=m2.∵BC=4,BD=43,∴CD=83,∴CG=12CD=43,∴DG=√CD2−CG2=4√33,∴PG=DG−PD=0,∴m2=0;(2)∵BD=x,同(1)可得,DE=PD=√3x,∴PF=m1=12PD=√32x,∵BC=4,BD=x,∴CD=4−x,∴CG=12CD=2−12x,∴DG=√CD2−CG2=2√3−√32x,∴PG=DG−PD=2√3−3√32x,∴m2=2√3−3√32x;当P在∠C的平分线上时,PF=PG,∴√32x=2√3−3√32x;解得:x=1.【解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60°,PD=DE=4√33,∠PDE=60°,过P作PF⊥BC于F,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m1=2√33;延长DP交AC于G,根据勾股定理得到DG=√CD2−CG2=4√33,于是求得m2=0;(2)同(1)可得,DE=PD=√3x,得到PF=m1=12PD=√32x,求得CG=12CD=2−12x,根据勾股定理得到DG=√CD2−CG2=2√3−√32x,求得PG=DG−PD=2√3−3√32x,得到m2=2√3−3√32x;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0.在△ABC中,点D在BC上,AB=AC=BD,点E在BC的延长线上,∠E=15°.(1)如图1,若∠BAC=80°,求∠DAE的度数;(2)如图2,若CE=CA,AD=2√2,求线段AC的长.【答案】解:(1)如图1,∵AB=AC,∠BAC=80°,(180°−∠BAC)=50°,∴∠B=∠ACB=12∵BD=AB,(180°−∠B)=65°,∴∠BAD=∠BDA=12∵∠E=15°,∴∠DAE=∠BAD−∠E=65°−15°=50°;(2)如图,作DF⊥AC于F,,∵AC=CE,∴∠CAE=∠E=15°,∵∠ACD=∠CAE+∠E=2∠E,∴∠ACD=30°,∵AB=AC=BD,∴∠B=∠ACD=30°,∠BAC=120°,∠BAD=∠ADB=75°,∴∠DAC=∠BAC−∠BAD=45°,∴∠ADF=90°−45°=45°,∴AF=DF,在Rt△AFD中,∵AD=2√2,由勾股定理得:AF2+AD2=AD2,=2,∴AF=√AD22∴DF=2,在Rt△DFC中,∵∠ACD=30°,∠DFC=90°,∴DC=4,∴FC=√DC2−DF2=√16−4=2√3,∴AC=2+2√3答:AC的长为2+2√3.【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勾股定理.(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和∠BAD,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解答;(2)作DF⊥AC于F,首先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ACD=30°,∠ADF=45°,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线段AC的长.21.如图,已知,在Rt△ABC中,∠C=Rt∠,BC=6,AC=8.用直尺与圆规作线段AB的中垂线交AC于点D,连接DB.并求△BCD的周长和面积.【答案】解:如图所示:设AD=x,则DC=8−x,则62+(8−x)2=x2,解得x=6.25,即AD=6.25.则CD=1.75,×6×1.75=5.25.所以△BCD的周长为6+8=18,面积为12【解析】根据中垂线的作法作图,设AD=x,则DC=8−x,根据勾股定理求出x的值,继而依据周长和面积公式计算可得.此题考查了复杂作图及中垂线的性质,熟悉勾股定理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已知∠α,线段a,b,请按要求作图并回答问题;(1)作△ABC,使∠C=α,AC=b,BC=a;(2)已知∠α=45°,a=4√2,b=7,求△ABC的面积.【答案】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2)如图,作BE⊥AC于E,∵∠α=45°,a=4√2,b=7,BE=CE,∴Rt△CBE中,BE2+CE2=(4√2)2,BE=4,∴S△ABC=1×7×4=14.2【解析】(1)先作出∠ACB=∠α,然后在边CB上截取BC=a得到点B,在边CA上截取AC=b得到点A,即可得到符合要求的图形.(2)先过B作BE⊥AC于E,则根据已知条件可求得BE长,进而得出△ABC的面积.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作法,都是基本作图,需要熟练掌握.23.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动点P在斜边AB所在的直线上,以PC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Q,其中∠PCQ=90º,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①,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C=√2.①若P为AB中点,则线段PB=;②猜想:连结BQ,则BQ与AB的位置关系为;PA2,PB2,PQ2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②,若点P在AB的延长线上,在(1)中所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你利用图②给出证明过程.【答案】解:(1)1;AB⊥BQ;PA2+PB2=PQ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如图②:过点C作CD⊥AB,垂足为D.连接BQ,∵▵ABC和▵PCQ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PC=CQ,∠ACB=∠PCQ=90∘.∴∠ACP=∠BCQ,∴▵APC≌▵BQC(SAS).∴BQ=AP,∠CBQ=∠CAB=45∘,∴∠ABQ=∠ABC+∠CBQ=90∘,即AB⊥BQ,∴▵PBQ为直角三角形.∴PB2+BQ2=PQ2,∴PA2+PB2=PQ2.【解析】略24.如图,AD//BC,∠A=90°,E是AB上的一点,且AD=BE,∠AED=∠ECB.(1)判断△DE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D=3,AB=9,请求出CD的长.【答案】解:(1)△D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AB//BC,∠A=90°,∴∠B=180°−90°=90°,又∵AD=BE,∠AED=∠ECB,∴△DAE≌△BEC(AAS),∴DE=EC,∠BEC=∠ADE,∴∠AED+∠BEC=90°,∴∠DEC=90°,∴△D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由(1)可知:△DAE≌△BEC,又∵AD=3,AB=9,∴AE=BC=6,∴ED=EC=√9+36=3√5,∵△DE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2ED=3√10.【解析】(1)由“AAS”可证△DAE≌△BEC,可得DE=EC,∠BEC=∠ADE,由余角的性质可得∠DEC=90°,可得结论;(2)由勾股定理可求DE的长,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证明△DAE≌△BEC是本题的关键.25.在下列4×4网格中分别画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要求三角形的顶点均在格点上,且满足:(1)三边均为有理数.(2)其中只有一边为无理数.【答案】解:(1)如图①,三边长分别为:3,4,5.(2)如图,三边长分别为:2,4,2√5.【解析】(1)根据网格即可画出三边均为有理数的直角三角形;(2)根据网格即可画出其中只有一边为无理数的直角三角形.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26.已知,DA,DB,DC是从点D出发的三条线段,且DA=DB=DC.(1)如图①,若点D在线段AB上,连结AC,B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连结AC,BC,AB,且AB与CD相交于点E.若AC=BC,AB=16,DC=10,求CE和AC的长.【答案】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DA=DB=DC,∴∠A=∠ACD,∠B=∠BCD,∵∠A+∠ACD+∠B+∠BCD=180°,∴∠ACD+∠BCD=90°,∴∠ACB=90°,∴△ABC是直角三角形;(2)∵DA=DB,∴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AC=BC,∴点C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CD垂直平分AB,∴∠AEC=∠AED=90°,∵AB=16,DC=10,∴AE=8,AD=CD=10,∴DE=√AD2−AE2=6,∴CE=CD−DE=4,∴AC=√AE2+CE2=√82+42=4√5.【解析】略27. 如图,已知:ΔABC 中,∠ABC =∠ACB =45∘.(1)如图1,D 是△ABC 内一点,B 、D 、E 在同一直线上,∠ADE =∠AED =45°,探究CE 和BD 的关系(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2)如图2,D 是ΔABC 外一点,且AD =5,CD =3,∠ADC =45∘,求BD 的长.【答案】解:(1)结论:BD =CE ,BD ⊥CE ,理由:∵∠ABC =∠ACB =45°,∠ADE =∠AED =45°,∴∠BAC =∠DAE =90°,AB =AC ,AD =AE ,∴∠BAD =∠CAE ,在△BAD 和△CA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BAD≌△CAE ,∴BD =CE ,∠ADB =∠AEC =135°,∵∠AED =45°,∴∠BEC =90°,即BD ⊥CE ,(2)如图:以AD 为直角边在AD 的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连接CE ,∵∠ADE =45°,∠DAE =90°,AD =5,∴DE =√2AD =5√2,∵∠ADC =45°,∴∠CDE =∠ADC +∠ADE =90°,∵CD =3,∴CE =√CD 2+DE 2=√32+(5√2)2=√59,∵∠BAC =∠DAE =90°,∴∠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BAD≌△CAE ,∴BD =CE =√5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本题综合性强,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BAD≌△CAE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以AD 为直角边在AD 的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连接CE ,则∠ADE =45°,∠DAE =90°,AD =5,进而得出DE =√2AD =5√2,由∠ADC =45°,可得∠CDE =∠ADC +∠ADE =90°,根据勾股定理可得CE 的长,然后证明△BAD≌△CAE ,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8. 如图,在△ABC 中,AB =AC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点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 =DE.点G 是线段BC 的中点,连结AG ,交BD 于点F ,过点D 作DH ⊥BC ,垂足为H .(1)求证:△DCE 为等腰三角形;(2)若∠CDE =22.5°,DC =√2,求GH 的长;(3)探究线段CE ,GH 的数量关系并用等式表示,并说明理由.【答案】证明:(1)∵AB=AC,∴∠ABC=∠ACB,∵BD平分∠ABC,∴∠CBD=12∠ABC=12∠ACB,∵BD=DE,∴∠DBC=∠E=12∠ACB,∵∠ACB=∠E+∠CDE,∴∠CDE=12∠ACB=∠E,∴CD=CE,∴△DCE是等腰三角形(2)∵∠CDE=22.5°,CD=CE=√2,∴∠DCH=45°,且DH⊥BC,∴∠HDC=∠DCH=45°∴DH=CH,∵DH2+CH2=DC2=2,∴DH=CH=1,∵∠ABC=∠DCH=4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点G是BC中点∴AG⊥BC,AG=GC=BG,∵BD=DE,DH⊥BC∴BH=HE=√2+1∵BH=BG+GH=CG+GH=CH+GH+GH=√2+1∴1+2GH=√2+1∴GH=√2 2(3)CE=2GH理由如下:∵AB=CA,点G是BC的中点,∴BG=GC,∵BD=DE,DH⊥BC,∴BH=HE,∵GH=GC−HC=GC−(HE−CE)=12BC−12BE+CE=12CE,∴CE=2GH【解析】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灵活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综合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题意可得∠CBD=12∠ABC=12∠ACB,由BD=DE,可得∠DBC=∠E=12∠ACB,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CDE=12∠ACB=∠E,可证△DCE为等腰三角形;(2)根据题意可得CH=DH=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G=GC,BH=HE=√2+1,即可求GH的值;(3)CE=2GH,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G=GC,BH=HE,可得GH=GC−HC=GC−(HE−CE)=12BC−12BE+CE=12CE,即CE=2GH.29.如图,AC平分∠BAD,CE⊥AB,CD⊥AD,点E、D为垂足,CF=CB.(1)求证:BE=FD;(2)若AC=10,AD=8,求四边形ABCF的面积.【答案】解:(1)证明:∵AC平分∠BAD,CE⊥AB,CD⊥AD,∴CE=CD,在Rt△BCE与Rt△FCD中,{CE=CDCB=CF,∴Rt△BCE≌Rt△FCD(HL),∴BE=FD;(2)∵在Rt△ACD中,AC=10,AD=8,CD⊥AD,∴CD=√102−82=6,∵CD⊥AD,CE⊥AB,∴∠ADC=∠AEC=90°,在Rt△ADC与Rt△AEC中,{CD=CEAC=AC,∴Rt△ADC≌Rt△AEC(HL),∴S△ACD=S△ACE 又∵Rt△BCE≌Rt△FCD,∴S四边形ABCF =S四边形AECD=2S△ACD=2×12×6×8=48.【解析】略30.定义:如图1,等腰△ABC中,点E,F分别在腰AB,AC上,连结EF,若AE=CF,则称EF为该等腰三角形的逆等线.(1)如图1,EF是等腰△ABC的逆等线,若EF⊥AB,AB=AC=5,AE=2,求逆等线EF的长;(2)如图2,若直角△DEF的直角顶点D恰好为等腰直角△ABC底边BC上的中点,且点E,F分别在AB,AC上,求证:EF为等腰△ABC的逆等线;(3)如图3,边长为6的等边三角形△AOC 的边OC 与X 轴重合,EF 是该等边三角形的逆等线.F 点的坐标为(5,√3);试求点E 的坐标。
《勾股定理》易错题集用
![《勾股定理》易错题集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fedd05eff9aef8941e06c9.png)
《勾股定理》易错题集选择题1、工人师傅从一根长90cm的钢条上截取一段后恰好与两根长分别为60cm、100cm的钢条一起焊接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钢架,则截取下来的钢条长应为()A、80cm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80cm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60cm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分析:可将截取的钢条做为直角边或斜边,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钢条的长度,看其是否符合题意.解答:解:将钢条看作直角边,则钢条长度l2+3600=10000,得到l=80(cm),将钢条看作斜边,则l2=3600+10000,所以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90cm,不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勾股定理的应用,要注意钢条的长度是否符合题意.2、现有两根铁棒,它们的长分别为2米和3米,如果想焊一个直角三角形铁架,那么第三根铁棒的长为()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专题:分类讨论。
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第三根铁棒的长为斜边;②第三根铁棒的长为直角边.解答:解:①第三根铁棒为斜边时,其长度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②第三根铁棒的长为直角边时,其长度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米.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善于观察题目的信息是解题以及学好数学的关键.3、现有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40厘米和50厘米,若要钉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框架,那么所需木棒的长一定为()A、30厘米B、40厘米C、50厘米D、以上都不对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分析:由于不明确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故应分两种情况讨论.解答:解:此题要分两种情况:(1)当50是直角边时,所需木棒的长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当50是斜边时,所需木棒的长是30.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运用勾股定理解答,注意此题的两种情况.4、(2005•贵阳)如图A,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BD为4cm,BC是直径,一只蚂蚁从点D出发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程大约是()A、6cmB、12cmC、13cmD、16cm考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分析——以勾股定理为例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分析——以勾股定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df844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a.png)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分析——以勾股定理为例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错误的类型较为复杂,具体分为书写错误、思路错误等。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快速、精准地完成解题任务,必须提高审题准确性,锁定数学解题目标。
正确理解题意、合理选择解题方法,这是实现精准解题的基本前提条件。
勾股定理的数学问题并不复杂,但由于审题疏忽、计算错误,学生很容易解题出现错误。
合理调整数学解题方法,整合数学知识点,才能提升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的精准度。
一、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错误常见原因分析(一)曲解题意精准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
学生对于题干信息的理解反映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搜集素养。
只有快速掌握解题要求,提出解题方向,学生才能有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从教学情况来看,存在学生曲解题意的问题,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并没有正确理解相关信息,未能整合出具体的数学解题思路,对于问题产生错误理解,导致学生无法应用数学信息处理问题。
(二)方法不当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但需要强调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从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小学数学强调的是学生基础计算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解题方式较为单一;而在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解题活动中,学生需要对问题中的关键知识进行应用,形成逻辑性思维与数学推理能力。
受小学的计算经验影响,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代入数值、假设猜测等错误的学习方法,解题效率低,学生形成思维惯性,数学解题误区也随之增多。
(三)产生前后知识冲突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知识冲突,混淆数学概念与定理,导致学生无法精准解题。
以勾股定理的有关问题为例,其按照“勾三股四弦五”的基本思路设计问题,但受到其他数学知识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将问题理解成“对三角形的探究”,从而形成错误思路导致解题方向上出现错误。
二、解决策略(一)预防错误,教师讲解要有针对性针对八年级下学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开展教学工作,要以“预防错误”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解题、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错误出现的原因、解决出错的有效方法,以此来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专题讲解9---勾股定理典型易错题分析
![中考数学总复习知识点专题讲解9---勾股定理典型易错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d46f001a37f111f0855b74.png)
A D
B
C
图 4-1
4 / 12
CD=AC-AD=2,
∴在 Rt△BCD 中,由勾股定理得:
BC=
=
=2 ;
②等腰△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 4-2 所示:
D A
B
C
图 4-2
CD=AC+AD=8,
∴在 Rt△BCD 中,由勾股定 理得:
BC=
图 11-2 ∵∠A=∠C=45°,∠ADB=∠ABC=105°, ∴∠ADC=360°﹣∠A﹣∠C﹣∠ABC =360°﹣45°﹣45°﹣105° =165°. ∴∠BDF=∠ADC﹣∠ADB =165°﹣105° =60°. 即△ADE 与△BC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D=2,
2 ∴AE=DE= AD = 2 ,
2 ④等腰直角三角形腰长是底边长的 倍,底边长是腰长的 2 倍;
2 ⑤含 30 度角的直角三 角形,长直角边是短直角边的 3 倍. 下面我们就一些典型例题加以说明. 题 1.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x,6,8,则 x2=_______. 【答案】100 或 28 【解析】没有区分所给的两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为题目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条件, 对此类问题应该分类讨论. (1)长为 6 和 8 的边都是直角边时,x2=100; (2)长为 6 的边是直角边,长为 8 的边是斜边时,x2=28.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解:分别求出点 A 与 C 到 BD 的距离,然后与 1 比较即可. 过点 A 作 AE⊥BD 于 E,过点 C 作 CF⊥BD 于 F,如图 7-2 所示.
图 7-2 ∵∠BAD=∠ADC=90°,AB=AD= 6 ,CD= 3 , ∴∠ABD=∠ADB=45°, ∴∠CDF=90°﹣∠ADB=45°, ∴△ABE 和△C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易错点剖析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易错点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a546b5f121dd36a32d8289.png)
关于勾股定理的几个误区示例一、主观确定斜边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4, x ,则x =_______________.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23+24=2x ,∴x =5.错解分析:这种解法是将x 当成斜边,事实上,本题没有指明x 与4的大小关系,因此长度为4的边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应分两种情况讨论.正解:当x 为斜边时,同错解.当4为斜边时,由勾股定理,得x,∴x =5答案:5二、忽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例2 在Rt △ABC 中,∠B =90°, a =5, b =12,求c 边的长.错解: ∵△ABC 是直角三角形,∴222a b c +=,即222512c +=,解得c =13. 错解分析:这种解法忽略了题目中∠B =90°,则b 为斜边这个隐含条件. 正解: ∵∠B =90°, ∴b 为斜边.由勾股定理,得222a c b +=,∴c 三、忽略高在三角形外例3 在△ABC 中, AB =15, AC =20, BC 边上的高AD =12,求BC 的长.错解:如图,由勾股定理,得222BD AB AD =-=22215129-=,即BD=9.222CD AC AD =-=222201216-=,即CD=16.∴BC = BD +CD =9+16=25.图1DC B错解分析:本题满足条件的三角形除上图外,还有下图所示的情况,即高AD 在△ABC 的外部.图2B正解:⑴当高AD 在△ABC 的内部时,同错解.⑵当高AD 在△ABC 的外部时,同样由勾股定理可求得BD=9, CD=16,这时BC = CD-BD =16 -9=7. ∴BC 的长是25或7.四、混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例4 已知△ABC 的三边a ,b ,c 的长分别是6,8,10,试判断△ABC 的形状.错解: ∵22a b +=2268+=100,2210100c ==,∴222a b c +=,由勾股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错解分析:勾股定理是由直角三角形推导三边的数量关系,而逆定理是由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推导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二者不可混淆.正解:把错解中的“由勾股定理,知……”改为“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五、盲目套用勾股定理例 5 已知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且 a =3,b =4,且 b <c .若 c 为整数,则 c =________.错解:由勾股定理得 c = 22b a +=2243+=25 =5.错解分析:上面的解法受“勾 3,股 4,弦 5”的影响,没有认真审题,错在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就把△ABC 当成直角三角形,盲目套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导致错误.解题时应注意已知条件,要注意勾股定理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成立.由于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只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正解:由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知 b -a <c <a +b .又 b <c ,∴b <c <a +b ,即 4<c <7.∵c 为整数,∴c 为5或者6.点拨:应用勾股定理解题的前提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否则勾股定理是不适用的.掌握勾股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勾股定理所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平方关系的定理,它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定要分清已知的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三是勾股定理只对直角三角形适用,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六、不理解勾股数的概念例6 下列各组数能构成勾股数的是________.①0.07,0.24,0.25; ②6,8,10; ③7,8,10; ④53,54,1.错解:①,②,④错解分析:首先,勾股数必须是一组正整数,其次是勾股数要满足两个较小数的平方和等于最大数的平方.将①,④选上主要是对勾股数概念不理解,出现概念错误.正解:②点拨:若 a,b,c 满足 a2+b2=c2,且 a,b,c 均为正整数,则 a,b,c 是一组勾股数.七、对勾股数想当然例 7 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边长的三角形中,是直角三角形的有().①3,4,5;②3,4,5;③32,42,52;④6,8,10.A.1组B.2组C.3组D.4组错解:选D.错解分析:由于3,4,5是一组勾股数,故把这组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所得一组数仍为勾股数.但将这组数同时开方或平方,得到的数就不是勾股数,因此3,4,5和32,42,52不是勾股数.正解:选B.点拨:判断一组正整数是不是勾股数,就是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将两条较短的线段的平方和a2+b2与最长的线段的平方c2作比较,看它们是否满足a2+b2=c2.这样才能判断它们是否是勾股数,以这样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千万不要出现认为3,4,5和32,42,52是勾股数这样的想当然的错误.八、仅凭直觉记忆,模糊解题例 8 已知在△ABC 中,a,b,c 分别是∠A,∠B,∠C 的对边,且(a+b)(a-b)=c2,则()A.∠A 为直角B.∠C 为直角C.∠B 为直角D.不是直角三角形错解:选B.错解分析:错解错在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将直角标注为∠C.因而有的学生就习惯性认为∠C 所表示的角就是直角,导致对已知条件粗略地分析了一下,得出存在平方关系之后就习惯性认为边 c 的对角∠C 就是直角,出现直觉错误.该题中的条件应转化为 a2-b2=c2,根据这一关系,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正解:选A.∵a2-b2=c2,∴b2+c2=a2,∴a 边所对的角∠A为直角,故选A.点拨:我们在判断直角三角形哪一个角是直角的时候,不能因为思维定势,看到数量之间的平方关系,就得到某个角是直角的结论,这样很容易产生直觉错误,丢掉不该丢的分.它告诫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防止由于思维定势而产生会做却做不对的情况.。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3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中的易错题辨析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3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中的易错题辨析素材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d6acee52ea551811a687ac.png)
勾股定理中的易错题辨析一、审题不仔细,受定势思维影响例1 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a b a b c +-=,则( )(A )A ∠为直角 (B )C ∠为直角(C)B ∠为直角 (D )不是直角三角形错解:选(B )分析:因为常见的直角三角形表示时,一般将直角标注为C ∠,因而有同学就习惯性的认为C ∠就一定表示直角,加之对本题所给条件的分析不缜密,导致错误.该题中的条件应转化为222a b c -=,即222a b c =+,因根据这一公式进行判断.正解:222a b c -=,∴222a b c =+。
故选(A)例2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长。
错解:5==.分析:因学生习惯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即意味着两直角边为3和4时,斜边长为5。
但这一理解的前提是3、4为直角边.而本题中并未加以任何说明,因而所求的第三边可能为斜边,但也可能为直角边。
正解:(1)当两直角边为3和4时,第三边长为5==;(2)当斜边为4,一直角边为3时,第三边长为.二、概念不明确,混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例3 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可作为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1、2、3 (B)2223,4,5 (D 错解:选(B )分析:未能彻底区分勾股定理及其及逆定理,对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形式。
判断直角三角形时,应将所给数据进行平方看是否满足222+=的形式.a b c正解:因为222+=,故选(C)例4 在B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60︒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个角度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前进,2小时后,甲船到M岛,乙船到P岛,两岛相距34海里,你知道乙船是沿哪个方向航行的吗?错解:甲船航行的距离为BM=8216⨯=(海里),乙船航行的距离为BP=15230⨯=(海里)。
=(海里)且MP=34(海里)34∴△MBP为直角三角形,∴90∠=︒,∴乙船是沿着南偏东30︒方向航行的.MBP分析:虽然最终判断的结果也是对的,但这解题过程中存在问题.勾股定理的使用前提是直角三角形,而本题需对三角形做出判断,判断的依据是勾定理的逆定理.其形式为“若222+=,则90a b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中的易错题辨析
一、审题不仔细,受定势思维影响
例1 在△ABC 中,的对边分别为,且,则( ),,A B C ∠∠∠,,a b c 2()()a b a b c +-=(A )为直角 (B )为直角 (C )为直角 (D )不是直角三角
A ∠C ∠
B ∠形
错解:选(B )
分析:因为常见的直角三角形表示时,一般将直角标注为,因而有同学就习惯性的C ∠认为就一定表示直角,加之对本题所给条件的分析不缜密,导致错误.该题中的条件应转C ∠化为,即,因根据这一公式进行判断.
222a b c -=222a b c =+正解:,∴.故选(A )
222a b c -= 222a b c =+例2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长.
错解:.
5==分析:因学生习惯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即意味着两直角边为3和4时,斜边长为5.但这一理解的前提是3、4为直角边.而本题中并未加以任何说明,因而所求的第三边可能为斜边,但也可能为直角边.
正解:(1)当两直角边为3和4时,第三边长为
;
5==(2)当斜边为4,一直角边为3时,第三边长为
.
=二、概念不明确,混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3 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可作为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1、2、3 (B ) (C (D 2223,4,5错解:选(B )
分析:未能彻底区分勾股定理及其及逆定理,对概念的理解流于表面形式.判断直角三角形时,应将所给数据进行平方看是否满足的形式.
222a b c +=
正解:因为,故选(C )222
+=例4 在B 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前60︒进,乙船沿南偏东某个角度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前进,2小时后,甲船到M 岛,乙船到P 岛,两岛相距34海里,你知道乙船是沿哪个方向航行的吗?
错解:甲船航行的距离为BM=(海里),
8216⨯=乙船航行的距离为BP=(海里).
15230⨯=
(海里)且MP=34(海里)
34=
∴△MBP 为直角三角形,∴,∴乙船是沿着南偏东方向航行的.
90MBP ∠=︒30︒分析:虽然最终判断的结果也是对的,但这解题过程中存在问题.勾股定理的使用前提是直角三角形,而本题需对三角形做出判断,判断的依据是勾定理的逆定理.其形式为“若,则.错解的原因在于未能充分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概念,导致222a b c +=90C ∠=︒错误运用.
正解:甲船航行的距离为BM=(海里),
8216⨯=乙船航行的距离为BP=(海里).
15230⨯=∵,∴,
22216301156,341156+==222BM BP MP +=∴△MBP 为直角三角形,∴,∴乙船是沿着南偏东方向航行的.90MBP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