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5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合集下载

植物蒸腾强度实验报告(3篇)

植物蒸腾强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探讨影响植物蒸腾强度的因素。

3. 通过实验测定植物叶片的蒸腾强度,并分析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蒸腾作用是植物通过气孔将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它是植物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水分吸收和运输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蒸腾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蒸腾量,通常用毫升/平方米/小时表示。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生长健康的山茶树叶片、透明塑料袋、天平、剪刀、尺子、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CO2浓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单面刀片、尖头镊子、小培养皿、lmol/L硝酸钾溶液、lmol/L氯化钙溶液、1mol/L蔗糖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选取生长健康的山茶树,选择树冠中部成熟叶片作为实验材料。

2. 将叶片剪成一定面积的圆形,并用天平称量其初始重量。

3. 将叶片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密封并置于实验室内。

4. 分别在不同温度、湿度、风速和CO2浓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后,取出叶片并称量其最终重量。

5. 计算蒸腾强度:蒸腾强度 = (最终重量 - 初始重量) / (实验时间× 叶片面积)。

6.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植物蒸腾强度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蒸腾强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蒸腾强度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叶片气孔开启程度增大,水分蒸发速率加快。

2. 湿度对蒸腾强度的影响:湿度降低时,植物蒸腾强度增加。

这是因为低湿度条件下,叶片表面与大气之间的水分梯度增大,水分蒸发速率加快。

3. 风速对蒸腾强度的影响:微风有利于蒸腾,强风则抑制蒸腾。

这是因为微风可以加速叶片表面水分的蒸发,而强风则会带走叶片表面的热量,降低叶片温度,从而抑制蒸腾。

4. CO2浓度对蒸腾强度的影响:CO2浓度低时,植物蒸腾强度增加。

这是因为低CO2浓度条件下,植物气孔张开程度增大,水分蒸发速率加快。

植物蒸发实验报告

植物蒸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2. 观察不同植物叶片蒸腾作用的差异。

3. 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植物通过气孔进行蒸腾作用,气孔的开闭受植物自身调节。

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小麦、大豆叶片,清水、盐水。

2. 实验仪器:电子秤、烧杯、温度计、秒表、放大镜、气孔计。

四、实验步骤1. 将玉米、小麦、大豆叶片分别用电子秤称重,记录初始重量。

2. 将叶片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盐水的烧杯中,浸泡5分钟。

3. 取出叶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重新称重,记录重量。

4. 观察叶片表面气孔的开放情况,记录气孔数量。

5. 使用气孔计测量气孔的开闭频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玉米、小麦、大豆叶片在清水中浸泡后,重量有所增加,说明叶片吸收了水分;在盐水中浸泡后,重量有所减少,说明叶片失去了水分。

2. 观察叶片表面气孔的开放情况,发现玉米叶片气孔开放频率最高,小麦叶片次之,大豆叶片最低。

3. 使用气孔计测量气孔的开闭频率,发现玉米叶片气孔开闭频率最高,小麦叶片次之,大豆叶片最低。

六、实验结论1. 植物叶片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

2. 不同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存在差异,可能与植物种类、叶片结构、气孔数量等因素有关。

3.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植物蒸腾作用有显著影响。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叶片在清水中浸泡后重量增加,说明叶片通过蒸腾作用吸收了水分。

而在盐水中浸泡后重量减少,说明叶片失去了水分。

这可能与盐水中高浓度的离子对叶片细胞膜的影响有关。

2. 实验结果显示,玉米叶片气孔开放频率最高,小麦叶片次之,大豆叶片最低。

这可能与不同植物叶片的气孔数量和结构有关。

3.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植物蒸腾作用有显著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意义
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zhuó )伤
促进根吸收水分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促进植物体内无机盐的运输 可以使空气湿润
BACK
在蒸腾作用中,1克水变成水蒸气时,在20度
时,能吸收2450J的热量。因此,蒸腾作用可 以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防止叶肉细胞被灼伤
BACK
蒸腾作用的概念: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 出去的过程。 吸水 气孔的调节: 水分散失 气孔开放 保卫细胞 本 节 失水 水分不散失 气孔关闭 小
实验结论是什么? 答:实验结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把体内的 水分适量的排出。

气孔的构造
气孔关闭
气孔张开
吸水 保卫细胞
气孔开放
水分散失
失水 气孔关闭
水分不散失
结论: 植物就是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
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
消耗200 kg以上的水。这200 kg(200 000 g) 水的用途大致为: (1)作为组成成分 1872 g (2)维持生理过程 250 g (3)蒸腾作用消耗 202106 g 生长期总需水量 204228 g

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的云量增 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达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据测定在干旱的季节里,每平方米面积的森林, 每天能向空中放散大约6千克的水,在骄阳似 火的夏天,绿化地区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 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 1.3~3.2℃。城市露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时, 树荫下的空气只有22℃左右。因此大规模植 树造林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森林是人类的财富,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本节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2022),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之第二课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实验器材(一)蒸腾作用演示实验:三个锥形瓶(A、B、C)、雪铁芋植物(无叶、少叶、多叶)、水、植物油、凡士林、塑料袋(二)观察叶片结构:大叶黄杨叶、非洲茉莉、绿萝、雪铁芋、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三联刀片、小号毛笔、(三)观察气孔结构:鸭跖草、孔雀竹芋、绿萝、雪铁芋、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彩泥黏土、气球、喷雾(四)探索气孔分布:大叶黄杨叶、绿萝、女贞、雪铁芋、芦荟、水榕、皇冠草、金鱼藻烧杯、热水、指甲油、透明胶、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实验装置创新一一严谨科学,激发兴趣。

1、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增加为三组实验“探索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的实验设计传统普通采用两组实验(一组对照没有叶子, 另一组有不少叶子),本实验设计在此基础上增设第三组实验。

分别为:对照组A锥形瓶放入无叶子的枝条。

实验组B放入少量叶子的枝条。

实验组C放入不少叶子的枝条,此目的在于使实验条件更加细化,对结果更有说服力。

2、由传统的“定性实验”变为“定量实验”实验结果不仅仅是笼统的观察水分减少,更精准的根据刻度算出究竟水分散失了多少。

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由“教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录制微课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由学生演示实验,提前录制微课,课上成果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并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实验材料创新——新颖丰富、效果显著1.观察叶片结构:教材中用菠菜做实验材料,但菠菜较软,叶肉组织易破坏,很难看到完整的叶片结构,叶片面积相对较大,也不易切割。

经过反复尝试,除菠菜外,我为学生提供四种植物叶片:大叶黄杨叶、非洲茉莉、绿萝、雪铁芋。

这四种材料质地厚度适宜,适合切割。

特别是非洲茉莉和雪铁芋的叶片均为革质,幼叶硬度适中,切削容易,适合叶子横切。

《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课件(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精选全文

《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课件(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精选全文
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说课
目录
DIRECTORY
教 材 分 析 01 学 情 分 析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法 学 法 04
05 实 验 创 新 06 教 学 过 程 07 反 思 感 悟
08
一、教材分析
落脚点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之第二课时
重要概念
叶片结构
实验材料:鸭跖草、孔雀竹芋、绿萝、雪铁芋、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镊子、清水、干净的纱布、吸水纸、解剖盘。
鸭跖草
孔雀竹芋
绿萝
雪铁芋
(三)观察实验——制作并观察四种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结构
鸭跖草
绿萝
孔雀竹芋
雪铁芋
(三)观察实验——制作并观察四种植物叶片下表皮气孔结构
观察要求:
1、八人一组,每两人观察一种植物叶片。 2、对照教材辨认保卫细胞、气孔、表皮细胞。 3、用彩泥制作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模型。
社会责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 步形成保护森林的生态意识。
重难点
重点
2、制作并观察叶片的结构,形成生命观念下结构与功能 相统一、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3、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4、了解气孔数量和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生物体结构 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分布统计表
生活环境
植物材料
上表皮(个数)
下表皮(个数)
陆生植物
大叶黄杨叶
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
绿萝 女贞
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
雪铁芋 芦荟
水生植物
水榕
水生植物
皇冠草

实验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

实验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

实验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资转变和能量转变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上生活环境,在整个生物界以至整个自然界重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通过生活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了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同时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体和叶片的温度,防止叶片被灼伤。

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强弱可分别用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来表示。

光合速率大小一般表示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CO2的毫摩尔或微摩尔数,蒸腾速率表示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O2的毫摩尔或微摩尔数。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大小反映了植物体生命活力的强弱,是植物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实验利用LCi型便携式光合仪同步测定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原理与步骤。

一、仪器结构与方法原理LCi便携式光合仪主要由主机、叶柄、连接线缆和空气供给系统组成。

主机包括微处理器、数据存储卡、5键键盘、空气滤清装置等部件;叶柄由上下部两部件组成的叶室和一个手柄,稳定光源也可安装在叶柄上。

叶室用适用于宽叶、窄叶和针叶的型号可供选择。

手柄上由电缆跟气管与主机相连。

该仪器采用气体交换法,利用红外CO2分析器和湿度传感器对参考气和流经叶室后的测量气进行测量,根据CO2浓度差和湿度差以及流量等参数,利用气体通量公式,分别计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仪器同步测量叶面温度、光合有效辐照度(PAR)等参数,利用气体传导等公式,可计算出叶片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叶片的光饱和点、补偿点、光合量子效率、水分效率等,并将结果直接显示出来。

二、操作步骤1.检查仪器:检查用以去除进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及灰尘的化学药品是否为绿色(若为褐色应更换新的碱石灰)。

2.连接仪器:将叶柄通过一个15针的插头和三个透明软管(每个管子相配有三个彩色的套)分别连接到主机右侧对应的插孔上,将主机上另一插孔连接到ADC空气探管上(探管上的探针伸到它的最大长度)。

《蒸腾作用》说课课件(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蒸腾作用》说课课件(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蒸腾作用”实验教学说课
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实验材料的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探 究实验的能力。
通过使用数据采集器及其配 套的数字化信息系统,感受 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对科 学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1: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2: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实验3:探究蒸腾作用对叶面温度的影响
8.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9.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
10.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
11.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主要结构
110234..探设究计暴一饮个暴生食物引防起治消的化方不案良的原因
14.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15.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能量 16.分析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
17.测定肺活量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同时, 也为植物吸收水分和向上运输水分及 无机盐提供了“动力”,还可以降低 叶片和环境温度。
借助先进的数字实验仪器,配合温 度传感器精确测出叶表面温度的变化。
四、实验过程设计
实验1: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器材:绿色植物、塑料袋、锥形瓶、食用油、橡皮筋等。
实验步骤:
1.选取一种的植物,选取两枝粗细长度相近的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 一枝保留叶片,分别插入装有等量清水的相同锥形瓶中。 2.液面上加适量食用油,在瓶壁上标记当前液面位置。枝条露出瓶外 部分用塑料袋罩住、扎紧。 3.将两个瓶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室外,每隔一段时间(1h)观察袋内情 况并记录当前的液面高度。
YOUR TITLE
Add your text and write down your ideas here thank you

探究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教案

探究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教案

《探究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明确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呵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教学过程:看屏幕展现两幅图片,大森林和城市。

提问:这两个地区温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学生讨论)。

为什么大森林的水分多?水分从哪里来,引出课题。

指导学生利用发现法解决问题:1、发现问题:森林里的水分是从植物体散失出来的吗?2、提出假设:假设水分是由植物体散失出来的。

3、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让学生利用手里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

用塑料袋把植物套起来,过一会看有没有水珠生成。

4、得出结论:水分确实是由植物体散失出来的。

提问:植物体主要靠哪个器官向外散失水分呢?根据对比实验:有叶片植物和没有叶片植物水分散失情况说明叶片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提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是以什么状态散失出来的。

讲述:用物理知识给学生讲解植物体的水分是如何以气体状态散失掉又遇冷空气转变成液体状态的水珠。

提问: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在植物体内运输最终到达叶片的?小实验:用输液管吸收水分,证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向上运输的。

植物体内水分向上流动的动力就是蒸腾拉力。

给学生看资料说明植物体每天向空中散失大量的水分。

给学生放一段录像说明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1、蒸腾作用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2、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3、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湿度促进降雨。

根据植物体蒸腾作用的意义提倡学生应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提问:植树节是哪一天?刚栽种的小树有什么特点?讲述:小树在移栽的时候,根部离开了土壤,水分供应不足,这时如果叶片太多,就会因蒸腾水分过多而使小树死掉。

小活动:让学生利用手里的盆栽植物进行移栽实验。

活动结束请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作品。

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1. 哎呀,说起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那可真是个有趣的科学小游戏!今天咱们就来玩一玩这个神奇的实验,看看植物是怎么"喝水"的!2. 准备材料可简单啦!找一盆枝繁叶茂的盆栽最好是叶子大大的,一个透明玻璃罩,还有一个小喷壶。

哦对了,别忘了准备一张白纸和铅笔,咱们要记录观察结果呢!3. 实验开始前要给咱们的植物洗个澡,用喷壶给它喷点水,让叶子干干净净的。

就像给小朋友洗脸一样,要把灰尘都冲掉,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呀!4. 接下来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啦!把透明玻璃罩轻轻地罩在植物上面,就像给植物戴了一个透明的"大帽子"。

这时候植物肯定在想:"哎呀,怎么突然给我戴帽子啦?"5. 等上个十几分钟,神奇的事情就发生啦!玻璃罩的内壁上开始出现细细的水珠,就像是下了一场小小的露珠雨。

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植物叶子"呼出来"的啦!6. 再等一会儿,水珠越来越多,有的还会顺着玻璃壁往下滑,就像是植物在流汗一样。

这些水珠就是植物通过叶子蒸发出来的水分,科学家管这个叫"蒸腾作用"。

7. 要是觉得这样不够刺激,咱们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对比实验。

把一盆植物放在阳光下,另一盆放在阴凉处,看看哪个"出汗"多。

就像是在比赛谁流汗最多一样,可有意思啦!8. 还可以试试不同的植物呢!大叶子的、小叶子的、肉肉的多肉植物,统统都来试试。

你会发现每种植物"出汗"的速度都不一样,就像人一样,有的爱出汗,有的不爱出汗。

9. 要是想玩得更专业一点,可以在玻璃罩上画个格子,数数看每个格子里有多少水珠。

这就像是在给植物的"汗水"打分,看看它们的"运动量"有多大。

10. 别忘了做好记录哦!把观察到的现象都记下来,画画图,写写感想。

就像是在写植物的"运动日记",记录它们的"健身"过程。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气孔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气孔
(1)要求:回顾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 (2)填空: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撕取的是叶片的__下__表_皮____ (“上表皮”或“下表皮”),盖盖玻片后_不__需__要__(“需要”或“不 需要”)染色。
时间:1.5分钟。
制作临时装片
擦滴取展盖
制作临时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并观察
擦滴取展盖
找到清晰的物像,在实验报告单上画出气 孔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结构名称。
气孔
保卫细胞
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 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作植物 的蒸腾作用。
实验1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本第75页相关内容认识实验过程。 要求:1.学会组装实验装置。
2.请1位同学上台边演示操作边讲解。 3.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第1、2题。 时间:4分钟。
实验现象
该实验现象说明: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的
什么器官散发出去的呢?

实验2 观察气孔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本第76页相关内容认识实验过程。

s55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s55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指导思想:生物课堂教学应落实和体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

本篇实验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操作技能训练,难点落在转变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强调重要概念的获得。

教学内容分析: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重要途径,也是植物维持自身生命的重要作用。

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第17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安排了“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两个实验。

教材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出了蒸腾作用的定义,学生要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就需要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

因此,教材接着安排“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影响,为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奠定基础。

上述实验编排在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的稳定与协调”。

在这之前学生已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

教师在演示“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建立学生对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感性经验,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兴趣。

这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文字定义和操作“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情绪状态。

本节课是生物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第四个主题“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

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将这两个实验安排在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学好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稳定”理念的重要支撑,也是建立“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观念的重要补充。

学情分析:知识结构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做过“洋葱鳞叶表皮细胞装片”、“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等临时装片,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独立完成“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困难不大。

小学实验手册614-1证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小学实验手册614-1证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证明植物的叶有蒸腾作用一、实验目的知道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利用叶表面的气孔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二、实验作用本实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二单元《绿色开花植物》中“植物的叶”中的内容。

本实验属于生物领域的重点实验,通过将活体植物叶密闭后观察袋内水珠凝结和变色硅胶干燥剂变色情况,来证明植物的叶具有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蒸腾作用。

三、实验原理植物叶片表面有气孔,能够开闭,将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叶片周围的大气中。

用塑料袋套住活的叶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就留在了塑料袋内,随着湿度的提高,会在塑料袋内侧凝结水珠,将置于袋内的变色硅胶干燥剂变色。

由于蒸腾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还受到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实验时可以增加光照和提高温度来缩短实验时间和增强实验效果。

四、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健康盆栽百香果,食品保鲜袋,橡皮筋,凡士林,洗耳球,变色硅胶,60瓦写生灯。

【实验装置】变色硅胶【实验步骤】(1)选择同一株盆栽百香果上大小形状、健康程度差不多的2片叶片,分为A和B。

将凡士林均匀的涂抹在A叶的上下表面,待干。

(2)取2个合适大小的食品保鲜袋,用洗耳球泵入空气检查是否漏气。

确认不漏气后,分别在2个食品保鲜袋中加入半药匙变色硅胶颗粒,将保鲜袋套住AB叶片,在叶柄处用橡皮筋扎牢,用凡士林涂抹保鲜袋扎口处,防止漏气。

(3)将盆栽置于60瓦写生灯光照下,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表:植物连续光照30分钟实验观察记录叶片编号变色硅胶变色情况保鲜袋内侧情况A蓝色,未变色保鲜袋内侧无明显变化B由蓝变粉红色保鲜袋内侧凝结水珠A叶表面涂抹了凡士林用于密闭表面气孔,蒸腾作用的水蒸气无法从植物体内逸出,保鲜袋内环境水分没有增加,袋内侧没有凝结水珠,变色硅胶干燥剂也没有吸收空气中水分变色。

B叶表面没有做处理,气孔可以进行蒸腾作用,逸出的水蒸气增加了袋内的湿度,在保鲜袋内侧凝结水珠,使变色硅胶干燥剂变为粉红色。

实验6-蒸腾速率的测定

实验6-蒸腾速率的测定

实验六植物蒸腾速率的测定(离体快速称重法)一、目的蒸腾作用是植物的水分代谢的重要过程。

蒸腾的快慢与矿质盐等在植物体内上运的速度以及叶温等都有关系,特别是蒸腾速率还可以作为确定需水程度的重要指标。

离体快速称重法的特点在于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

植物枝条虽然剪离母体,但短时间内在生理上尚无明显变化,因此所求得的蒸腾速率与实际情况近似。

但本方法不能连续测量和自动记录较长时间内的蒸腾速率。

本实验目的主要是掌握用离体快速称重法测定植物蒸腾速率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植物蒸腾失水,其重量减轻,因此可用称重法测定植物叶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叶面积所失水量,从而求出蒸腾速率。

三、材料、仪器设备1.材料:带枝植物叶片。

2.仪器设备:电子分析天平;剪刀;白纸片。

四、实验步骤1. 蒸腾测定在刻度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滴1~2滴石蜡,记录刻度1,计时。

选择不带枯叶和花的天竺葵小枝插入试管中。

在光照下2~3小时后,取出枝条,记录刻度2,记录。

2. 叶面积测定(如有条件可用叶面积仪测定)采用剪纸称重法测定叶面积,其方法如下:取厚薄一致的硫酸纸,剪成(10cm × 10cm = 1dm2)面积的纸片,称重(mg)。

把被测叶片铺在同样的白纸片上,用铅笔描出被测叶片的叶形状(不带叶柄和枝条)、然后剪下纸叶片,称重(mg)。

按下公式计算被测叶片的叶面积纸叶片重(mg)叶面积(dm2)= ————————-1dm2纸片重(mg)五、蒸腾速率计算蒸腾水量(mg)× 60蒸腾速率(mgH20·dm-2·h-1)= ————————————————叶面积(dm2)× 测定时间(min)六、注意事项1 / 1。

植物的蒸腾温度实验报告

植物的蒸腾温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温度下植物蒸腾作用的变化规律。

2. 分析温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是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度是影响蒸腾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实验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植物的蒸腾速率,分析温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生长状况良好、品种相同的植物若干,将它们分别种植在相同大小的花盆中,浇足水分。

2. 实验方法:(1)将植物分为A、B、C三组,分别置于室温(约25℃)、低温(约15℃)和高温(约35℃)条件下培养。

(2)在培养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如1小时)用干布擦拭植物叶片,以去除叶片表面的水分。

(3)使用电子天平称量植物叶片的重量,记录数据。

(4)计算不同温度下植物的蒸腾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叶片水分的散失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室温条件下,植物蒸腾速率为1.2g/h。

(2)低温条件下,植物蒸腾速率为0.8g/h。

(3)高温条件下,植物蒸腾速率为1.8g/h。

2.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的蒸腾速率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植物体内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更容易从植物体内逸出。

同时,高温条件下,植物叶片气孔开放程度加大,有利于水分的蒸腾。

五、结论1. 温度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的蒸腾速率逐渐增加。

2.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室温条件下植物蒸腾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室温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较慢,叶片气孔开放程度较小。

2. 低温条件下植物蒸腾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低温抑制了植物体内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导致蒸腾作用减弱。

3. 高温条件下植物蒸腾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高温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叶片气孔开放程度较大。

容量法测定蒸腾强度的实验题目

容量法测定蒸腾强度的实验题目

容量法测定蒸腾强度的实验题目
以下是一个容量法测定蒸腾强度的实验题目:
题目:测定植物叶片蒸腾速率的方法
目的:通过容量法测定植物叶片蒸腾速率,了解植物蒸腾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材料:植物叶片、蒸馏器、恒温水浴锅、天平、容量瓶、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

步骤:
1. 收集植物叶片,剪成小块,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盐酸,用保鲜膜密封烧杯,在沸水中加热 1 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

2. 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摇晃容量瓶,使溶液充分混合。

3. 将容量瓶固定在蒸馏器上,开始蒸馏,蒸馏过程中,及时记录蒸馏时间和馏出液的体积。

4. 蒸馏完成后,用蒸馏水将容量瓶清洗干净,并重新加入蒸馏水和氢氧化钠,再次进行蒸馏。

5. 重复 3-4 步骤,直到馏出液的体积恒定,此时蒸馏时间和馏出液的体积可以计算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

6. 根据蒸馏时间和馏出液的体积,计算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蒸馏过程中,要保持蒸馏器和溶液的恒温,以保证蒸馏的准确性。

2. 蒸馏过程中,要定时更换烧杯和容量瓶,以保证溶液的干净和准确性。

3. 蒸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蒸发皿中的溶液接触过多空气,以免溶液氧化。

4. 实验结果应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蒸腾作用
指导思想:
生物课堂教学应落实和体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

本篇实验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操作技能训练,难点落在转变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强调重要概念的获得。

教学内容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重要途径,也是植物维持自身生命的重要作用。

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第17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安排了“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两个实验。

教材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出了蒸腾作用的定义,学生要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就需要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

因此,教材接着安排“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影响,为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奠定基础。

上述实验编排在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的稳定与协调”。

在这之前学生已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

教师在演示“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建立学生对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感性经验,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兴趣。

这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文字定义和操作“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情绪状态。

本节课是生物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第四个主题“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

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将这两个实验安排在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学好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稳定”理念的重要支撑,也是建立“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观念的重要补充。

学情分析:
知识结构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做过“洋葱鳞叶表皮细胞装片”、“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等临时装片,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独立完成“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困难不大。

另外,七年级“叶的结构”知识,是学生探究气孔结构特点,理解气孔开闭原理的生发点。

心理状态八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实验的兴趣浓。

但思维没有完全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深刻,经常因马虎大意导致错误。

八年级学生有过一年实验经验,但一些学生心理有骄傲得意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再提高实验能力,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不利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说明蒸腾作用的定义。

描述气孔的结构,解释气孔开闭的原理。

能力目标:运用科学得观察方法观察植物蒸腾现象,尝试提出问题。

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

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
表皮的气孔。

画出一个由2个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

情感目标:初步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惜实验仪器,遵守实验室制度。

教学重点:
观察蒸腾作用的现象提出问题,观察气孔的结构。

准确熟练制作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形成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试验材料:植物枝条(如天竺葵)、无色透明塑料袋、食用油、量筒、线细。

2株蚕豆植株(一株在培养液中叶饱满新鲜、一株没有培养液叶干瘪)、显微镜、载玻片、镊子、解剖刀。

一组有蒸腾现象的对照装置。

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设疑引新知
板书设计: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定义: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场所:叶表皮
3.气孔:结构: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城的空隙。

功能:散失水分,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1.联想自我关注生命:医生为病人打针前总要用酒精在病人的皮肤上消毒,
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事。

我把这一场景在课堂上重现,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切身感
受,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紧接着话题一转,炎热的夏天植物怎样保护自己避
免灼伤?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将好奇心转移到身边的绿色植物。

这样揭示课题既不
突兀又有趣味。

2.复习旧知一石二鸟:通过图片和师生的语言交流将新的学习内容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即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攻克本课的重、难点提供切入点。

此处教学活动是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

3.用教材教:新课程具有大教材观。

教科书的内容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用教科书的例子,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到自己的答案,学会学习。

多数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习惯。

只是一味地接受新知识,特别在实验操作方面,书上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基本是照葫芦画瓢。

这样长此以往,不但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逐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丧失。

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改变了教学思路,尝试着进行一些探索。

我通过培养实验材料,把课本上“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改变成对照实验。

新课标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易得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我的拓展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创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提高操作技能。

打破学生“唯教科书是从”的旧观念,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4.概念是知识的细胞。

怎样进行蒸腾作用概念的教学呢?概念同化是初中生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占优势,但学习概念时,仍少不了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观察并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是获得蒸腾作用感性经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不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思维加工,仅停留在感性经验上,学习就会迷惘。

怎样安排教学才能有效进行思维加工能?我想到了生物学的基本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所以安排“叶片结构的复习,学习气孔结构,理解气孔开闭原理”。

这些都是理解蒸腾作用的重要依据。

有了上述阶段的学习,总结记忆蒸腾作用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的事了。

在新情境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是了解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着手点。

总之在概念教学上我很好的运用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不足之处:本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创新,但离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距离。

学生没有完全离开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思路进行学习。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会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

用两种实验材料做分组实验,每小组的实验效果并不都如教师事先预想的那样。

因此引导那些实验不理想的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缺乏对学习活动的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设计。

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改进和提高。

附: 自 制 具 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