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5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蒸腾作用
指导思想:
生物课堂教学应落实和体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本篇实验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操作技能训练,难点落在转变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强调重要概念的获得。
教学内容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重要途径,也是植物维持自身生命的重要作用。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第17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安排了“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两个实验。教材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出了蒸腾作用的定义,学生要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就需要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因此,教材接着安排“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影响,为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奠定基础。
上述实验编排在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的稳定与协调”。在这之前学生已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教师在演示“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建立学生对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感性经验,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兴趣。这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文字定义和操作“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情绪状态。
本节课是生物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第四个主题“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将这两个实验安排在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学好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稳定”理念的重要支撑,也是建立“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观念的重要补充。
学情分析:
知识结构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做过“洋葱鳞叶表皮细胞装片”、“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等临时装片,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独立完成“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困难不大。另外,七年级“叶的结构”知识,是学生探究气孔结构特点,理解气孔开闭原理的生发点。
心理状态八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实验的兴趣浓。但思维没有完全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深刻,经常因马虎大意导致错误。八年级学生有过一年实验经验,但一些学生心理有骄傲得意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再提高实验能力,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不利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说明蒸腾作用的定义。
描述气孔的结构,解释气孔开闭的原理。
能力目标:运用科学得观察方法观察植物蒸腾现象,尝试提出问题。
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
表皮的气孔。画出一个由2个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
情感目标:初步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惜实验仪器,遵守实验室制度。
教学重点:
观察蒸腾作用的现象提出问题,观察气孔的结构。
准确熟练制作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解释气孔开闭原理,形成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试验材料:植物枝条(如天竺葵)、无色透明塑料袋、食用油、量筒、线细。2株蚕豆植株(一株在培养液中叶饱满新鲜、一株没有培养液叶干瘪)、显微镜、载玻片、镊子、解剖刀。一组有蒸腾现象的对照装置。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设疑引新知
板书设计: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定义: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场所:叶表皮
3.气孔:结构: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城的空隙。
功能:散失水分,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1.联想自我关注生命:医生为病人打针前总要用酒精在病人的皮肤上消毒,
这是人人都经历过的事。我把这一场景在课堂上重现,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切身感
受,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紧接着话题一转,炎热的夏天植物怎样保护自己避
免灼伤?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将好奇心转移到身边的绿色植物。这样揭示课题既不
突兀又有趣味。
2.复习旧知一石二鸟:通过图片和师生的语言交流将新的学习内容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即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攻克本课的重、难点提供切入点。此处教学活动是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
3.用教材教:新课程具有大教材观。教科书的内容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用教科书的例子,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到自己的答案,学会学习。多数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习惯。只是一味地接受新知识,特别在实验操作方面,书上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基本是照葫芦画瓢。这样长此以往,不但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逐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丧失。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改变了教学思路,尝试着进行一些探索。我通过培养实验材料,把课本上“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改变成对照实验。新课标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易得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我的拓展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创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提高操作技能。打破学生“唯教科书是从”的旧观念,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
4.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怎样进行蒸腾作用概念的教学呢?概念同化是初中生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占优势,但学习概念时,仍少不了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观察并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是获得蒸腾作用感性经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不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思维加工,仅停留在感性经验上,学习就会迷惘。怎样安排教学才能有效进行思维加工能?我想到了生物学的基本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所以安排“叶片结构的复习,学习气孔结构,理解气孔开闭原理”。这些都是理解蒸腾作用的重要依据。有了上述阶段的学习,总结记忆蒸腾作用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的事了。在新情境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是了解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着手点。总之在概念教学上我很好的运用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