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E 重金属检查法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
2010版中国药典修改-附录部分
![2010版中国药典修改-附录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e84a4e8b8f67c1cfad6b875.png)
【话题】制剂通则-片剂【2010版页数】附录5-6【2005版页数】附录5-6【区别分析】1. 含片的定义由原来“含于口腔中,药物缓慢溶解产生持久局部作用的片剂”改为“含于口腔中缓慢溶化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片剂”。
指出了含片亦可实现全身作用。
2. 原含片的崩解时限描述为含片的溶化性,测定法仍按照崩解时限检查法,崩解时限由之前“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改为“10分钟内不应全部崩解或溶化”,这点修改有些特殊,设定崩解时限的下限主要是为了防止含片在口中迅速溶化,与舌下片区别,但是取消了含片的崩解上限。
3.咀嚼片的定义由原来“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剂溶化后吞服,在胃肠道中发挥作用或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修改为了“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定义大大简化。
4. 片剂的注意事项中,增加了“薄膜包衣在必要时检查残留溶剂”,这点规定将更有利于水性包衣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分散片分散均匀性的检查方法由之前“取供试品2片,置20±1℃的水中,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二号筛”,改为“取供试品6片,置250ml烧杯中,加15-25℃的水100ml,振摇3分钟,应全部崩解并通过二号筛”。
新方法增加了供试片剂的数量,特别是规定了进行分散均匀性所需介质的体积,可以充分保证分散均匀性的重现性。
【话题】制剂通则-药用辅料【2010版页数】附录20药用辅料药用辅料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是除活性成分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合理的评估,并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
药用辅料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药用辅料可从来源、作用和用途、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
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物、半合成物和全合成物。
按作用与用途分类可分为溶媒、抛射剂、增溶剂、助溶剂、乳化剂、着色剂、黏合剂、崩解剂、填充剂、润滑剂、润湿剂、渗透压调节剂、稳定剂、助流剂、矫味剂、防腐剂、助悬剂、包衣材料、芳香剂、抗黏着剂、抗氧剂、螯合剂、渗透促进剂、pH 调节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消泡剂,、增稠剂、包合剂、保湿剂、吸收剂、稀释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助滤剂等。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https://img.taocdn.com/s3/m/4f9616c2bb4cf7ec4afed0a9.png)
原子 TLC-S 滴定 吸收
38 33 1 2 38 53
2010年版 1265
(三)增订剂型品种
新增 露剂品种:金银花露 涂膜剂品种:疏痛安涂膜剂
增修订内容与特点
(一)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
2005版收载中成药564种 2010版收载中成药1063种
(一)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
2010版药典标准起草技术要求及编写细则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要求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编写 细则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与复核工 作规范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正文各论编写 细则
药典编排格式
凡例 正文 附录
2010版药典标准正文内容—药材和饮片
(一)增修订品种
中药材及饮片
种类
药材 饮片
2005版 530 746
2010版 592 809
增幅(%) 12 8
收载标准数量
2005版 530 70 2010版 592 809
种类
药材
增幅(%) 12 1056
饮片
中成药增修订品种
2010年版收载总数: 1063
2010年版新增品种数:499
(三)专项研究课题 (1)含朱砂、雄黄中成药中游离砷、 汞检测方法研究; (2)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3)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 (4)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研究; (5)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
2010年版药典一部立项情况
不上的原则: (1)品种增加的越多越好,但不降低要求、不破 规矩,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品种不上; (2)含保护动、植物的不上; (3)含龙骨的不上; (4)含人中白、紫河车、五灵脂的不上; (5)含鲜活动物的不上。 (6)处方药材基源不清楚或基础工作薄弱的品种 原则上不收载。
2010版中国药典
![2010版中国药典](https://img.taocdn.com/s3/m/f57bef480b4e767f5acfce90.png)
1019
634
2165
1146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二部化药增收15.4%,辅料增收86%
2005版收载 1970
新增品种 修订品种 2010版收载
330
1500
2271
其中(辅料) 72
62
52
132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三部(生物制品)增收29.7%
类别
收载总数
140
新增 14 15 18
修订
2010版 收载
47
112
69
152
39
149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2010版概况
管理创新 强化系统性、规范性、基础性工作
标准验证和复核;一般检查项目的增补和完善;中药材拉丁名词序 变更;规范功能与主治等。
注重体现中药 特色,表达中药特点
重视中药材与中药材饮片标准,注重质量控制的专属性,一测多 评技术,多指标成分定量;特征和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
2010版中国药典概述来自010版中国药典一、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二、 《中国药典》2010年版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三、 2010年版中国药典凡例附录简介 四、 《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增修订情况简介 五、 《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用辅料概述 六、 《中国药典》2010年版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部分增修订内容
新增品种
修订品种
未收载 2010版收载
3217
1386(43%) 2237(70%) 36
4567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品种收载情况
内容
新增
修订 2010年版 2005年版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拟增修订附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拟增修订附录](https://img.taocdn.com/s3/m/5e6c04c24028915f804dc252.png)
附件1:《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拟增修订附录一、拟修订的附录附录Ⅰ制剂通则附录ⅠA丸剂附录ⅠC颗粒剂附录ⅠD片剂附录ⅠF煎膏剂(膏滋)附录ⅠI贴膏剂附录ⅠK滴丸剂附录I L胶囊剂附录ⅠN酊剂附录ⅠQ凝胶剂附录ⅠU注射剂附录ⅠV搽剂洗剂涂膜剂附录ⅠY眼用制剂附录I E气雾剂喷雾剂(待定)附录Ⅴ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ⅤC红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Ⅴ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附录Ⅵ附录VI B薄层色谱法(待定)附录ⅥD高效液相色谱法(待定)附录Ⅶ附录ⅦGpH值测定法附录Ⅷ附录ⅧA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附录Ⅸ附录ⅨB铅、镉、砷、汞、铜测定法附录ⅨE重金属检查法(待定)附录ⅨG干燥失重测定法附录ⅨM乙醇量测定法附录IX P酸败度检查法(待定)附录ⅨR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附录ⅨT甲醇量检查法附录Ⅻ附录ⅫA崩解时限检查法附录ⅫC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ⅫD膏药软化点测定法(待定)附录ⅩⅢ附录ⅩⅢA热原检查法附录ⅩⅢB无菌检查法附录ⅩⅢ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ⅩⅢD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附录XI C可见异物检查法附录XI 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附录X IV制药用水(待定)附录ⅩⅤ试药、试液、试纸、缓冲液、指示剂与指示液、滴定液(待定)附录ⅩⅥ灭菌法附录ⅩⅧ附录ⅩⅧB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二、拟新增的附录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异常毒性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药生物活性测定的指导原则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抑菌剂效力检查法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勘误表-附录Ⅷ H 重金属检查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勘误表-附录Ⅷ H 重金属检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53c56b5acfa1c7aa00cc37.png)
算系数,……”
氮量,再将含氮量乘以换算系数,……”
引言部分 首行,“本法系用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多肽……” 引言部分 首行,“本法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多肽…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第三行,“用氢氧化钠试液调 …”
节……”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第三行,“用0.42%氢氧化钠溶
液调节……”
第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勘误表
序号 页数
品名
108 1222 羟丙基倍他环糊精
109 1225 羟苯丙酯钠
110 1226 羟苯甲酯钠
111 1244 聚乙烯醇
112
附录 32ຫໍສະໝຸດ 附录ⅤF电泳法113
附录 附录 Ⅶ K 维生素D 52 测定法
114
附录 附录Ⅶ M 蛋白质含 54 量测定法
第二法
…… 再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 …… 再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微热溶解后,移置
116
附录 附录Ⅷ H 重金属检 58 查法
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成25ml,作为甲管;另取配制供试品溶 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成25ml,作为乙管;另取配制供试 液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 品溶液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
117
附录 附录Ⅸ C 不溶性微 72 粒检查法
白色,孔径0.45μm、直径25mm或13mm,一面印有间隔3mm的 色,孔径0.45μm、直径25mm或13mm,一面印有间隔3mm的 格栅;膜上如有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并不 格栅;膜上如有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 得有25μm以上的微粒,必要时,可用微粒检查用水冲洗使符 下,并不得有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必要时,可用微粒检
国家药品标准及《中国药典》2010
![国家药品标准及《中国药典》2010](https://img.taocdn.com/s3/m/de56718483d049649b66584d.png)
(三)2010版辅料
3——严格辅料标准要求 (1)尽可能收载【来源与制法】项 针对产品的来源和生产工艺,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质量进行控 制。凡能明确工艺,针对工艺可能引入的杂质进行分析,必 要时增加检查项目,对有毒有害杂质严格规定限度。 (2)更加关注安全性指标 羟丙基β环糊精——该辅料对多种难溶性药物都有较好的增 溶作用, 现存问题:1)文献报道该辅料有一定的溶血性、肾毒性和 致癌性。 2)标准中重金属EP(USP)为2ppm,ChP为10ppm? 3)超范围使用严重——严格按照注射的要求
一、工作目标与工作原则
工作原则 制修订药典标准所必须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药典引领作用 -品种与附录) 第一、必须坚持保障药品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的原则-良好 质量是防病治病、医药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最重要前提,药 品质量标准的建军立应该遵循 第二、必须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加强对中医药精 华完整准确的继承与发展,注重中药的整体作用、多组分多 靶点的协同作用,避免简单地以某一组分代替多组份进而在 标准制定中片面追求一种成分含量测定的作法。应注重建立 并创新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与标准化的有效结 合。(据粗略统计,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7%)
19典外其他药品国家标准具同等法定约束力v声明药品生产必须符合gmp违反者即使按中国药典检验合格亦不能认为符合药典规定v首次明确药品标准正文的定义与内涵系根据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根据处方来源生产工艺贮藏运输等各环节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药用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v对附录制剂通则指导原则均予定义202131030四2010版凡例v生产工艺应经验证并经国务院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生产过程均应符合gmpv动物组织来源的药品动物种属要明确所用脏器均应检疫健康无疯牛病人尿来源亦此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中成药及相关标准增修订内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中成药及相关标准增修订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1261db3f121dd36a32d820a.png)
鉴 别
HP LC 25 11 3 GC 理化 通则
检 查
重金属 有害元 素 8 8 11 12 12 17 31 37 1 14 17 40 28 毒性 成分 32 10 其 他 162 90 50 56 31 71 243 217
特征 或指 纹图 谱 6 1 16
含量测定
HPLC TL CS 12 33 UV GC 其 他 1 4
17
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制定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实用、规范”、质量可控性和标准先进性的 原则
18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 逐步由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向活性、有效成 分及生物测定的综合检测过渡,向多成分及指纹 或特征图谱整体质量控制模式转化 增加和完善中药安全性检测方法 增强检测方法的专属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
9 16 2
54 102 5 17 26 179 134 298
426 627 1 10 1127 726 1554 1363
709 321 17 9 412 175
8 16
24 19 7
中成药
提取物
1 3 13 15 47
1 17 20 25 37
5 9 7 16 31 34 30 32 34
中药材
25
增修订品种
2010年版收载总数: 1063 2010年版新增品种数:499 2010年版修订品种数:254
26
1、鉴别项--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
显微 TLC HPLC GC 特征图 谱 2 1
2010年版 收载总数 2005年版 收载总数 新增
540
281
2962
1144
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检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516911a300a6c30c229f43.png)
重金属检查法2.1.1 重金属限量检查2.1.1.1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少许研细,精密称定1克,置25ml坩锅中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放冷,加硫酸1mL,使恰湿润,用低温加热至硫酸除尽后,加硝酸0.5mL,蒸干,至氧化氮气散尽后,放冷,置马伏炉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盐酸2mL,置水浴上蒸干后,加水15mL,滴加氨试液至对酚酞指示液指示液显中性,再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微热溶解后,滤过移至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成25mL,为供试品溶液。
2.1.1.2 对照品溶液制备:取用供试品溶液试剂,加盐酸2mL,置瓷皿中蒸干后,精密加入标准铅应用液2mL,加入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15mL微热溶解后,移至纳氏比色管中,精密加入标准铅应用液2mL,用水稀释至25mL。
2.1.1.3 检查法:向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中分别加入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放置2分钟,同置于白色背景下自上而下观察。
2.1.2 砷盐限量检查2.1.2.1 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少许研细,精密称定1克,置25ml坩锅中加入无砷氢氧化钙1g,加水少量,搅匀,烘干,用小火缓缓炽灼完全炭化,置马伏炉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盐酸5mL与水21mL,摇匀。
2.1.2.2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量取标准砷应用液2mL,加无砷氢氧化钙1g,依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同法处理。
2.1.2.3 检查法:将制备好的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置于测砷装置中,加碘化钾试液5mL与酸性氯化亚锡试液5滴,在室温放置10分钟后,加锌粒2g,依法装好装置,置25℃—40℃水浴中,反应45分钟,取出溴化汞试纸,将供试品生成的砷斑与标准砷斑比较。
2.1.3 结果判断式中C:对照品溶液浓度;V:吸取对照品溶液的体积;W:样品的取样量。
2.2.1 供试品溶液的颜色比铅对照品溶液颜色浅,证明其中铅的量小于20ppm。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药.套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药.套](https://img.taocdn.com/s3/m/6c8ea1e49b89680203d8251e.png)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药.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委会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16开精装全一册光盘:0定价:648元优惠:596元..详细:.......................................... ...................................................... ............《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的法定依据。
本版《中国药典》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九版药典将分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部出版。
新版药典收载药品品种达到4615个,形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各类齐全的药品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需要。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各部内容主要包括凡例、标准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附录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及索引等内容构成。
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
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尤为重视。
新版药典在继承前版药典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发展和创新性的工作。
本版药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增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是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三是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四是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五是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六是顶尖专家扛鼎之作。
本版药典聘请全国医药行业323位一流专家学者、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两年编制而成,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药品标准工作的最新发展成果。
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增修订和新增品种的工作。
2010版《中国药典》
![2010版《中国药典》](https://img.taocdn.com/s3/m/d1c6375e804d2b160b4ec0f5.png)
《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依法制定的药品法典,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定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2010年版《中国药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组织编制的第九版药典,新版药典在总结历版药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国内外药品标准资源,注重创新与发展,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国医药产业和临床用药水平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4600余种,其中新增1300余种,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品种。
2010年版《中国药典》有以下主要特点:一、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药品安全性方面,除在附录中加强安全性检查总体要求外,在品种正文标准中也大幅度增加或完善安全性检查项目,进一步提高对高风险品种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重金属或有害元素、杂质、残留溶剂等的控制,并规定眼用制剂按无菌制剂要求,明确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剂型均按无菌要求。
新版药典的附录和凡例等通用性、基础性技术规定与要求,对药典以外的所有上市药品都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
在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方面,除新增和修订相关的检查方法和指导原则外,在品种正文标准中增加或完善有效性检查项目,大幅度增加了符合中药特点的专属性鉴别,含量测定采用了专属性更强的检查方法,增加溶出度、含量均匀度等检查项目。
2010年版《中国药典》重点药品标准的系统性提高工作,对高风险药品尤为重视。
新版药典增加了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在制剂通则中将渗透压摩尔浓度检查作为注射剂的必检项目;对药典一部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全部增加了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限度标准;此外对于其他注射剂品种的标准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等方面的质控要求,这些措施对于解决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成药标准的介绍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成药标准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4becc2d7375a417866f8f8d.png)
药味改用饮片名表述 例如:香附(醋制) →醋香附 例如:香附(醋制) 麦芽( 麦芽(炒) →炒麦芽 百部(蜜炙) 百部(蜜炙) →蜜百部 山楂( 山楂(焦) →焦山楂 药典未收载的炮制品仍沿用原名称 例如:杜仲叶(盐炙) →杜仲叶(盐炙) 例如:杜仲叶(盐炙) 杜仲叶(盐炙) 处方中的炮制品如药典未收载的特殊炮制方法将 附在该品种项下
4
技术要求
中药成分复杂, 中药成分复杂,应根据所含成分的化学 性质选择适宜的专属性方法。 性质选择适宜的专属性方法。对于不宜达 到专属性要求的一般理化鉴别、 到专属性要求的一般理化鉴别、荧光鉴别 及光谱鉴别,一般不宜采用。 及光谱鉴别,一般不宜采用。 检查项主要包括安全性、有效性、 检查项主要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均一 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 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应根据中药制剂 的具体情况,研究建立合理的检查项目。 的具体情况,研究建立合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检查项目。 5
气相色谱法
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应 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应能体现中药的 整体特征
在满足表征中药化学成分群整体性质的前提下, 在满足表征中药化学成分群整体性质的前提下,要求 有较好的重现性。明确了指纹图谱认证、方法验证、 有较好的重现性。明确了指纹图谱认证、方法验证、 数据处理及计算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数据处理及计算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应选择专属性成分、 应选择专属性成分、活性成分作为含量测定的 指标
避免选择无专属性的指标成分、 避免选择无专属性的指标成分、低活性的微量成分或水 解产物作为测定指标。 解产物作为测定指标。当单一成分不能反映该药的整体 活性时,应采用多成分或多组分的检测方法。 活性时,应采用多成分或多组分的检测方法。
14
1、鉴别项 新增各项鉴别 、鉴别项--新增各项鉴别 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 项
重金属检查法(2010药典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法(2010药典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72eede9551810a6f5248621.png)
文件类别:技术标准 1/3文件名称重金属检查法(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09T-I678-01 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日期:日期:日期: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生效日期:分发部门:质量控制科1.目的:建立重金属检查法(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重金属检查法(一部)测定的供试品。
4.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简述。
5.1.1. 本法所指的重金属系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5.2.标准铅溶液的制备。
5.2.1. 称取硝酸铅0.1599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5.2.2. 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μg的Pb)。
本液仅供当日使用。
5.2.3.配制与贮存用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铅。
5.3.第一法。
5.3.1. 除另有规定外,取25ml纳氏比色管三支,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加水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乙管中加入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品溶液25ml;丙管中加入与乙管相同量的供试品,加配制供试品溶液的溶剂适量使溶解,再加与甲管相同量的标准铅溶液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用溶剂稀释成25ml;若供试品溶液带颜文件名称:重金属检查法(一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09T-I678-01 分发部门:质量控制科色,可在甲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之与乙管、丙管一致;再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当丙管中显出的颜色不浅于甲管时,乙管中显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
重金属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重金属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bd232d93968011ca20091ca.png)
重金属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制订重金属限量测定的检验操作规程,以保证结果准确可靠适用范围:物料、中药饮片、工艺用水责任人:质量管理制部主任、检验员程序1 简述1.1 重金属是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显色剂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E( 采用硫代乙酰胺试液或硫化钠试液作显色剂,以铅(Pb)的限量表示。
1.2 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分为四种检查方法:第一法适用于供试品不经有机破坏,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显色的重金属限度检查;第二法适用于供试品需灼烧破坏,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经处理后在酸性溶液中进行显色的重金属限度检查;第三法用来检查能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品中的重金属;第四法用微孔滤膜过滤,使重金属硫化物沉淀富集成色斑,用于有色溶液或重金属限度较低的品种。
检查时,应根据药典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选用。
1.3 四种方法显示的结果均为微量重金属的硫化物微粒均匀混悬在溶液中所呈现的颜色;采用滤膜法可获得“色斑”;如果重金属离子浓度大,加入显色剂后放置时间长,就会有硫化物聚集下沉。
1.4 重金属硫化物生成的最佳PH值是3.0~3.5,选用醋酸盐缓冲液(pH3.5)2.0ml调节pH较好,显色剂硫代乙酰胺试液用量经实验也以2.0ml为佳,显色时间一般为2分钟。
以10~20ug的Pb与显色剂所产生的颜色为最佳目视比色范围。
在规定实验条件下,与硫代乙酰胺试液在弱酸条件下产生的硫化氢呈色的金属离子有银、铅、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
1.5 由于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易积蓄中毒,故以铅作为重金属的代表,用硝酸铅配制标准铅溶液。
2 仪器与用具2.1 纳氏比色管应选玻璃质量好、无色(尤其管底)、配对、刻度标线高度一致的纳氏比色管。
2.2 滤器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E重金属检查法第四法附图,由具有螺纹丝扣并能密封的上、下两部分以及垫圈、滤膜和辅助滤板组成。
(医疗药品管理)中国药典年版一部附录(三)
![(医疗药品管理)中国药典年版一部附录(三)](https://img.taocdn.com/s3/m/3d1660d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e.png)
(医疗药品管理)中国药典年版一部附录 (三)附录Ⅸ G 干燥失重测定法取供试品,混杂均匀(如为较大的结晶,应先迅速捣碎使成2mm 以下的小粒),取约 1g 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重量,置与供试品相同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满密称定,除还有规定外,在 105 ℃干燥至恒重。
由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
供试品干燥时,应平铺在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行超出5mm ,如为松散物质,厚度不行超出10mm 。
放入烘箱或干燥器进行干燥时,应将瓶盖取下,置称量瓶旁,或将瓶盖半开进行干燥;拿出时,须将称量瓶盖好。
置烘箱内干燥的供试品,应在干燥后拿出置干燥器中放冷,而后称定重量。
供试品如未达规定的干燥温度即消融时,除还有规定外,应先将供试品在低于熔点 5~ 10 ℃的温度下干燥至大多数水分除掉后,再按规定条件干燥。
当用减压干燥器(平常为室温)或恒温减压干燥器(温度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设置)时,除还有规定外,压力应在 2.67kPa ( 20mmHg)以下。
干燥器中常用的干燥剂为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钙或硅胶;恒温减压干燥器中常用的干燥剂为五氧化二磷。
干燥剂应及时更换。
附录Ⅸ H 水分测定法测定用的供试品,一般先破碎成直径不超出3mm 的颗粒或碎片;直径和长度在 3mm 以下的可不破碎;减压干燥法需经过二号筛。
第一法(烘干法)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测定法取供试品 2 ~5g ,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超出5mm ;松散供试品不超出10mm ;精美称定,打开瓶盖在100 ~105 ℃干燥 5小时,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 分钟,精美称定,再在上述温度干燥 1 小时,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出5mg 为止。
依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第二法(甲苯法)本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仪器装置如图。
A 为 500ml的短颈圆底烧瓶;B为水分测定管;C为直形冷凝管,外管长 40c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Ⅸ E 重金属检查法
本法所指的重金属系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标准铅溶液的制备称取硝酸铅0.1599g,置1000ml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 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贮备液。
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ng的Pb)。
本液仅供当日使用。
配制与贮存用的玻璃容器均不得含铅。
第一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25ml纳氏比色管三支,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加水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乙管中加入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制成的供试品溶液25ml,丙管中加入与乙管相同量的供试品,加配制供试品溶液的溶剂适量使溶解,再加与甲管相同量的标准铅溶液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后,用溶剂稀释成25ml;若供试品溶液带颜色,可在甲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使之与乙管、丙管一致,再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当丙管中显出的颜色不浅于甲管时,乙管中显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
如丙管中显出的颜色浅于甲管,应取样按第二法重新检查。
如在甲管中滴加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仍不能使颜色一致时,应取样按第二法检查。
供试品如含高铁盐影响重金属检查时,可在甲、乙、丙三管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维生素C 0.5~1.0g,再照上述方法检查。
配制供试品溶液时,如使用的盐酸超过1ml,氨试液超过2ml,或加入其他试剂进行处理者,除另有规定外,甲管溶液应取同样同量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与水15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用水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溶剂稀释成25ml。
第二法
除另有规定外,当须改用第二法检查时,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
按炽灼残渣检查法(附录Ⅸ J)进行炽灼处理,然后取遗留的残渣;或直接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如供试品为溶液,则取各品种项下规定量的溶液,蒸发至干,再按上述方法处理后取遗留的残渣;加硝酸0.5m1,蒸干,至氧化氮蒸气除尽后(或取供试品一定量,缓缓炽灼至完全炭化,放冷,加硫酸0.5~1ml,使恰湿润,用低温加热至硫酸除尽后,加硝酸0.5ml,燕干,至氧化氮蒸气除尽后,放冷,在500~600℃炽灼使完全灰化),放冷,加盐酸2ml,置水浴上蒸干后加水15ml,滴加氨试液至对酚酞指示液显微粉红色,再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成25ml,作为乙管;另取配制供试品溶液的试剂,置瓷皿中蒸干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 2ml与水15ml,微热溶解后,移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标准铅溶液一定量,再用水稀释成25ml,作为甲管;再在甲、乙两管中分别加硫代乙酰胺试液各2ml,摇匀,放置2分钟,同置白纸上,自上向下透视,乙管中显出的颜色与甲管比较,不得更深。
第三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适量,加氢氧化钠试液5ml与水20ml溶解后,置纳氏比色管中,加硫化钠试液5滴,摇匀,与一定量的标准铅溶液同样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