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神机】:生命内气化活动规律的枢机。
【气立】:生命体内外环境之间的气化活动规律【无形无患】:如果没有发生气化活动的事物,就不会有一异常的运动状况。
行,形体,此泛指人们可感知的食物。
患,即灾难或疾病,此泛指异常运动。
【飧泄】:大便中夹杂有未消化事物的泄泻。
【瞋(月子旁)胀】:胸脘胀满。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人其真气虚弱,少火之人其真气盛壮。
【壮火食气】:气味浓烈的药食可以消耗人体正气。
食,吃,通“蚀”。
引申为消耗。
【湿盛则濡泻】:湿胜伤脾,运化失常,症见大便清稀。
濡泻,又称湿泻,即稀便。
【痎虐】:泛指各种疟疾。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静藏于内是阳的镇守,阳行动与外故为阴之役使。
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
【煎厥】:病名。
过度烦劳,阳气炽张亢盛,煎熬阴精,反复至盛夏,两热相和以致阴气竭绝而昏厥的病证。
【薄厥】:病名。
因大怒而气血上迫所致的突然昏厥的病证。
薄,迫也。
【痤痱】:由阳气郁闭发生的皮肤疖疹类疾患。
痤,即小疖。
痱,即汗疹、痱子。
【皶(zha一声)】:生长于面部的粉刺【静则养神,柔则养筋】:当作“养神则精,养筋则柔”解,指阳气具有温养精神和筋脉的作用。
精,指精神爽慧。
柔,即筋脉柔和,活动自如。
【大偻】:严重的背曲不伸状。
【气门】:指汗孔。
【肠澼为痔】:下利脓血或为痔疮等病证。
【洞泄】:泛指重度泄泻。
【痿厥】:肢体枯萎不用而逆冷的病证。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人类胚胎是由父母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成。
【法于阴阳】:仿效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法,仿效。
阴阳,此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和于术数】:协调各种养生的方法。
和,协调、整合。
术数,各种养生的方法。
【不妄作劳】:不随意进行超越自己能力的劳作。
妄,毫无约束、随意。
劳,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共存、协调、统一。
俱,偕同。
天年:自然寿命。
【不时御神】:不善于调控精神。
时,善也。
【虚邪贼风】:泛指致病的气象因素,包括非时之寒、暑、燥、湿、风、热和疠气之类。
内经名词解释
一、名詞術語1、法於陰陽: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
法,效法、遵循。
2、和於術數:適當運用調攝精神,鍛煉身體的一些養生方法,如導引、吐納、按蹺、七損八益等。
和,調和,適當運用之意。
術數,指修身養性之法。
3、虛邪賊風:四時不正之氣。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於人體的外界致病因素。
4、天癸至:腎精中具有促進生殖機能作用的物質充盛而發揮作用。
天癸,是以腎精為物質基礎,在腎氣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機能的物質。
至,充盛、發揮作用。
5、治未病:含三方面意義。
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變;三是早診早治。
6、神明之府:陰陽是產生自然界萬物運動變化內在動力的場所。
7、飧泄:大便瀉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穀不化。
8、壯火:指藥食氣味純陽者,後世引申為病理之火,即過亢的陽氣。
9、少火:指藥食氣味溫和者,後世引申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陽氣。
10、藏象:藏,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指臟腑機能反映於外的徵象及臟腑的實質形象。
11、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宣發佈散水穀精氣的功能,如同霧露彌漫灌溉全身。
12、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腐熟水穀,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漚漬食物,使之變化。
13、下焦如瀆:形容下焦腎和膀胱如同溝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4、三部之氣:即指傷於上部的風雨、傷於下部的清濕、傷於五臟的喜怒等邪氣。
15、伏沖之脈:即沖脈,此指沖脈之循行靠近脊柱裡面者。
16、煎厥:病名。
是指煩勞傷陰,陰虛陽亢,逢夏季陽盛,以致煎熬陰精而昏厥的病證。
17、薄厥:病名。
指因大怒而氣血上沖,臟腑經絡之氣阻絕不通所導致的昏厥的病證。
18、洞泄:指水穀不化,下利無度的重度泄瀉。
19、無失氣宜:指審察病機要從六氣主時出發,不要違背六氣主時的規律。
氣宜,六氣各有主時之宜,即六氣主時的規律。
20、暴注下迫:指急劇的腹瀉,伴有裡急後重。
暴注,急劇的腹瀉。
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裡急後重。
21、真藏脈:是脈無胃氣而真藏之氣獨見的脈象,如但弦無胃等之類。
22、傷寒:病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傷寒泛指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病;狹義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内经(Nèi Jīng)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一,也被视为中医学的权威典籍。
它包括了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总共分为81章,对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而《灵枢》则总共包含81篇,并围绕着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内经具有以下的特点:1.经典性: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经典,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它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教学。
2.系统性:内经对中医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和归纳。
它从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和诊断治疗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
3.综合性:内经综合了当时的哲学、自然科学、医学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思想成果。
它采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并融合了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多个理论体系。
4.理论创新性:内经提出了一系列的独特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
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思想,也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实用性:内经强调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标。
它提出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和治疗措施。
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深入研究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病理与诊断、治疗与养生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同时,内经也促进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以其经典性、系统性、综合性、理论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为广大中医学爱好者和从业者所崇尚和奉行。
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内经选读》概论
(一)读通原文
读通《内经》原文,然后才能进一步理 解其精义,这是学习《内经》的笫一步。但 《内经》不仅文字古奥,而且同音假借的字 颇多。为此,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 还必须借助于工具书,才能避免穿凿字形, 妄说字义,错解经旨。
例:“能”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 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 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耐)冬不能 (耐)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 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耐)夏 不能(耐)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态)也。”
3)阴阳五行的辩证观。《内经》认为人体是 一个阴阳矛盾的统一体,由于阴与阳之间彼 此对立,相互制约,互根消长,相互转化, 并受自然界影响,维持着人体相对平衡。
4)形神和谐的生命观。中医认为形为神之 宅,神乃形之主。形神和谐是生命健康的最 佳状态。
《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黄帝内经》的组成。
《黄帝内经》由《素问》9卷,《灵枢》9卷组成。 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基本内容: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 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1)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
2)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
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1)天人相应的这个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 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也是统一的整体。
2)升降出入的恒动观。物质世界处在不断运 动变化中,《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在不 断地运动变化,具体则表现为气的运动变化, 既升降出入。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则是其恒 动规律的表现。
《内经选读》名解和单选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B)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D)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第一单元宝命全形一、名词术语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目与答案解析
二、名词解释1、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总原则,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
“和于术数”的意思就是说要符合术数。
术数就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和于术数”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和”字。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最重要还是“和”,跟大自然和,跟社会和,跟别人和,跟自己身体心理和,跟自己的形体与精神和。
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2、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形,指形体。
神,指精神。
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天癸肾中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5、飧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
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6、壮火、少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
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
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
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7、濡泄濡泄,病名。
指湿盛伤脾的泄泻。
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
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
8、七损八益针对房事交合中对人体有害的七种做法,古人又提出了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益的八种做法,即“八益”,是指:“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寺(待)赢,八曰定顷(倾)。
内经的名词解释
内经的名词解释古籍《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在阅读《内经》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在阐明《内经》的理论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几个常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涵义和意义。
1. 阴阳阴阳作为《内经》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贯穿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的主要含义包括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事物的动态变化、事物的相互关系等。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产生疾病。
2. 五行五行是《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概念,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气机气机是《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名词,指代人体内的气的运行和调节机制。
气机的平衡与调节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与气机失调有关,恢复气机的平衡则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针灸、按摩、草药等中医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调节气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路的概念。
《内经》认为经络贯穿全身,有血之所御,可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经络包括了经脉和络脉两个方面,它们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同时也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诊断方法如脉诊即是通过检查经络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5.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是中医学中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本单位。
在《内经》中,脏腑包括了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第一单元养生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
妄,乱也。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形,指形体。
神,指精神。
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3、志闲而少欲:控制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
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
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
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
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
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内经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1.煎厥: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亢阳无制所致阳气上逆晕厥的病症。
2.薄厥: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症。
薄:通“暴”,突然。
3.汗出偏沮:意为应汗出而半身无汗。
沮:阻止。
4.间者并行:病症轻浅者,标本兼治。
间:病轻。
5.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故称之。
罢,音义同疲。
6.封藏之本: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7.魄门:指肛门,肛门排出糟粕,故名曰魄门。
魄通粕。
8.去菀陈莝:除去郁久的恶血。
陈莝,即莝陈。
此句去、莝同义,即除去。
菀通郁。
此句菀、陈同义,指恶血。
9.开鬼门:鬼门,即汗孔。
指发汗的治疗方法。
10.洁净府:净府,即膀胱。
指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11.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
12.着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13.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
躄,两腿行动不便。
14.掉眩:肢体搐动震摇,头止旋晕。
掉,摇也,此指肢体动摇,如肌肉痉挛、震颤之类症状。
15肠覃: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
16 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经,大便。
溲,小便。
17.尻以代踵:尻:尾底部。
踵,足后跟。
谓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尾骶部)代之。
18.宗筋:狭义指男子的前阴。
广义指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19.甚者独行:病症急重者,标本单独施治,或治本,或治标,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
20.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多症状。
转,转侧;反,角弓反张;戾,身体屈曲。
2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不畅病症,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病证。
22.阳道实,阴道虚: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
2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2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25.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内经选读
名词解释:父母:指本原、根本。
神明之府: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治病必求于本:谓诊治疾病当推求阴阳之本而调之。
本,指阴阳。
飧泄:病证名,指腹泻物中带有不消化食物。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发,外行;走,内注。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实,充养;归,代谢。
能始:即元始、本始。
能,通“胎”。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镇守;使,役使。
味归形,形归气:归,生成、滋养、依赖之意。
气归精,精归化:化,指人体的气化功能。
五宫:即贮藏阴精的五脏。
阴者藏精而起亟(qi器):亟,频数。
阳者卫外而为固:固,固守。
脉流薄急:薄,通“迫”,急迫快速。
阴平阳秘:阴平与阳秘是互文,即阴阳平秘。
平秘,平和协调的之意。
气门:指汗孔。
六合:指上下四方。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指精神意识。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指作用强力。
伎巧,即技巧。
伎,同“技”。
巧,即精巧。
决渎:疏通水道。
决,即开通。
渎,即水道。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趋走不息谓之使,百物聚集谓之市。
藏象:藏,藏于体内的脏腑;象,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印象。
罢极之本:一从生理解,以“罢”通熊罴之“罴”,罴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一从病理解,罢音义同“疲”;极,“燕人谓劳曰极”。
罢极,即劳困之意。
至阴:至,到达。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脾应长夏,由阳而至阴,故称至阴。
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即肛门。
使,使役,支配、制约之意。
满而不能实:指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能壅实不行。
实而不能满:指六腑水谷与糟粕宜暂时充实,但不能滞满不行。
阴阳异位: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指足阳明胃经。
两经循行部位及阴阳属性各不相同,故曰阴阳异位。
飧泄:病证名,指腹泻物中带有不消化食物。
肠澼:痢疾。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水谷精气。
天之在我者德也:天施惠我们的是适合人类孕育繁衍的自然条件,包括四时气候、阳光雨露等。
内经选读
内经选读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是西汉末年。
2.《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3.《素问》即平素问答;《灵枢》最早称为《九卷》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始名《针经》。
4.《素问》最早的注家是全元起。
5.现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经唐·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宋·林亿等校正。
6.现通行的《灵枢经》是南宋·史崧校正7.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类经》明·张介宾注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养生的原则和方法:(1) 法于阴阳; (2) 和于术数; (3) 食饮有节; (4) 起居有常;(5) 不妄作劳;(6) 随时避邪; (7) 精神内守; (8) 恬淡虚无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淡,安静淡泊。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4.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文理: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五藏盛乃能写,五脏精气盛,肾乃能泄精。
医理:①肾主藏精②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③人体脏腑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5.天癸至:肾中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文理:清阳不升在下,就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浊气不降在上,就产生胸膈胀满。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瞋胀,胸膈胀满医理:这是阴阳倒置,脾阳虚,气陷于下,胃气不降,满闷。
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文理:(1)清阳出上窍:清阳指使七窍发挥感觉功能的精气;浊阴出下窍:浊阴指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
(2)清阳发腠理:清阳指卫气宣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浊阴指精血津液运行于五脏。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阴阳应象大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地阴阳的作用,主宰万物的生长与变化神明之府:指自然界生长变化万物的内在动力所在之处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如精血营血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如卫气阳生阴长,阳杀因藏:总而言之,阴阳即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分而言之,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瞋胀:瞋,胀满;。
瞋胀既指胸膈胀满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使人的正气衰减,少火使人的正气增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张志聪“阴阳气血,外内左右,相交贯通。
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权衡规矩:权为称锺,有沉实之象;衡为撑杆,有平衡之象;规为做圆之器,有轻灵圆滑之象;矩为作方之器,有平盛之象。
四者比喻四时的脉象特征腠理:人体脏腑组织邻近关系形成的环境以及这一环境形成的纹路上窍:指人体头面部隶属于五官的小洞眼,是五脏之气的对外开放口下窍:指人体下部前后儿二阴附属的小洞眼,是浊阴之气的对外开放口气穴:既腧穴,又称气府,是经络气血汇聚之处谿谷:指大小仓肉濡泄:指泄泻而大便塘礴,由于湿剩伤脾所致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喘粗:呼吸急促,呼吸气粗身常请:请同清,寒凉之意。
身常请,既身寒身凉烦闷:即心情忧郁,形态烦躁七损八益:古代房事养身术中七种有害和八种有益的方法地气通于嗌:嗌,咽也。
地气所产之五谷,通过咽嗌进入胃中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三阴三阳经脉左右互相贯通,故针刺左侧经脉的腧穴则可治右侧病变,针刺右侧经脉腧穴可治左侧病变,刺法上的缪刺,巨刺皆用此法六节藏象论神:即神气,气血。
是天阳之气与水谷精气相辅相成,互相结合而产生的,即气血魂: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意识活动,包括人的识性,记性,悟性魄:是精神活动的一种,指人的本能活动,低级反应,如知觉,听视触觉唇四白:口唇与面部皮肤衔接形成的线迹,俗称唇线爪:手足的指甲五脏别论奇恒之府:功能似脏形状似府的一类器官即脑髓脉胆女子胞传化之府:人体中传化水谷及其变化物的一类脏器,包括大肠小肠胃三焦膀胱女子胞:即胞宫子宫魄门:魄通粕,魄门即肛门化物:指水谷消化后的产物,包括食糜,精气,水液,残渣,大便等气口:指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是切脉的常用部位,即脉,寸口天气:即阳气地气:即阴气营卫生会漏泄:卫气不固,皮肤不密,为风邪所伤导致汗出如漏。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之欧阳化创编
一、名词术语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相互交通。
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2.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3.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4.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
5.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
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二、单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A、肾气虚B、肾精亏C、血不足D、阳气衰于上E、阳明脉衰(E)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
内经选读的重点名词解释《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一些重点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经典著作。
1. 阴阳:阴阳是《内经》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世界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阴阳不仅限于生命体,也包括了天地、人事、气候等许多领域。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人体内,阴阳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之一。
2. 气血:气血是《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是日常活动中的能量来源,“通则不痛”即是指气的畅通;血是维持身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它滋养全身各个组织。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认为,通过调整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五脏:五脏是《内经》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分别为肺、肾、肝、心、脾。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脏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身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因此,通过调节五脏功能来治疗疾病也是中医的常见方法。
4. 经络:经络是《内经》中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人体内的穴位和脉络系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循环,也决定了人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中医常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采用针灸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以调节经络的功能。
5. 五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归纳总结。
《内经》中也有涉及到五行的内容。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平衡。
中医养生中常根据五行理论来进行调养,以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重点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与人体生命运行的智慧。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
(40)、因时之序: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序。
(41)静则多言:指暑热伤及心神所致的神昏、多言。
(42)四维相代:意为寒、暑、湿、气(风)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43)煎厥:古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4)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5)、嗜欲不能劳其目:即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注目(烦劳他的耳目)。 目,泛指感官知觉。
(6)、不惧于物:指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
(7)、德全不危:即全面符合养生之道,而不受早衰的危害。德全,指修养而有得于心。
(18)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9)罢极之本:罢,通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20)魄门亦为五藏使:指肛门的启闭功能赖五脏之气的调节,如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地宣降,肾气的固摄,而肛门的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临床上大便秘结或泄泻,可从五脏调治,而脏腑的某些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的启闭收效。
(56)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57)遗:指病邪遗留未尽,迁延不愈。
(58)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
( 59)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风痹。
(8)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到充盛。至,极也,此处有充盛的意思。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
内经选读复习题L Y J一、填空题: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7、恐则精却,却则(下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8、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9、《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二、单选题: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白氏内经》B、《汉书·艺文志》C、《史记》D、《针灸甲乙经》E、《脉经》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E、三焦的气化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基B、本C、楯D、根E、标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致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阴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脉B、脑C、魄门D、髓E、女子胞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的“化物”应该解释:A、主传导糟粕B、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E、以上均不是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A、耳鸣B、形寒C、手足厥冷D、面白E、腰膝痠软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A、风池B、风府C、百会D、大椎E、阳维脉11、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太素》B、《素问吴注》C、《黄帝素问直解》D、《黄帝内经素问》E、《读素问钞》1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处“主水”是: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E、生殖之精1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A、基B、本C、楯D、根E、标14、《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A、寒邪束表B、暑热熏蒸C、湿邪困表D、风邪袭表E、湿邪蕴蒸15、《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出见湿”乃生:A、水B、偏枯C、痤疿D、风疟E、大疔16、《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张志聪 B 李中梓C、马莳D、高士宗E、张介宾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18、《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内经名词解释
内经名词解释1.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形神俱全:形神健全。
3.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4.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5.陈发: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6.蕃秀:繁茂秀美。
7.容平:秋季万物成熟,形容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
8.飧泄:泻出来消化的食物。
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9.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1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在春夏季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节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养阳即养生养长,养阴即养收养藏。
11.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12.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行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13.本:指阴阳。
14.瞋胀:胸膈胀满。
1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者易化少火,令正气盛壮。
16.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销蚀耗散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赖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供养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17.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18.寒胜则浮: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
19.濡写:又称湿泻,由湿邪伤脾所致。
20.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21.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
22.魄门亦为五脏使:指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
23.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4.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指经脉中的精气,正常运行而不紊乱,流行输布于肝心脾肾四脏。
25.气归于权衡:言精气化为血气入于血脉,精气的敷部要保持平衡生理状态。
26.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卫之气的循环,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于手太阴经,故曰太阴主内。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附出处)
1. 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3. 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4. 形与神俱《素问?上古天真论》形,形体。
神,指精神。
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5. 不知持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6. 不时御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推陈出新8. 蕃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繁茂秀美9. 容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机潜伏,阳气内藏11. 苛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重病12. 内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13. 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变化的根源16. 神明之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亦生18.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胸膈胀满19. 清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22. 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23. 七损八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养生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
妄,乱也。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形,指形体。
神,指精神。
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3、志闲而少欲:控制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
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
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
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
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
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
包括痿证和厥证。
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
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34、空外以张:鼻孔向外张大。
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实。
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第二单元哲学思想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
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
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
麤,粗的异体字。
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
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
尺,尺肤部。
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第三单元藏象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
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3、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4、治节:治理调节。
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
这里指心包络。
7、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
决,通也;渎,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
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7、方士:指通晓方术之人,此指医生。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
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
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
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
魄与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 朝,会合之意。
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
2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27、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
遊溢,浮游淫溢之意。
精气,即饮之精气。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29、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
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30、肠澼:指下利脓血的泄泻。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5、怵惕:惊恐不安。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
,隆起的大肌肉块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
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
内,指营气。
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
外,指卫气。
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
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 浊者注于后(大肠)济泌,过滤的意思。
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2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两神相搏:即男女媾合。
搏,交、合的意思。
30、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31、熏肤:温煦肌肤。
熏,同薰。
32、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
溱溱,众盛貌。
33、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
淖,泥沼。
34、泄泽:即渗出汁液而滋润。
35、壅遏:限制、约束。
36、营复阴阳:指血脉运行,往复于周身。
营,营运。
复,往复。
阴阳,内外37、分肉解利:意指肌肉滑润,通利无滞。
38、精神专直:精神集中而无杂念。
39、三隧:指水谷入胃后,其精微糟粕输布的三条途径。
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
40、以应刻数:指营气运行节律。
古代用铜壶滴漏法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营气一昼夜运行人身五十周次,即营气运行人身一周,水下二刻,故曰以应刻数。
41、上焦出气:指上焦宣发卫气。
42、中焦出气:指中焦化生营气。
43、谿谷:肌肉之间会合之处。
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
第六单元病因病机一、名词术语1、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淫泆:即邪气在体内浸淫传布。
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的意思。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谓虚邪贼风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
相得,即相逢、相遇。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
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与人体正气充实;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5、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10、募原:又称膜原。
指肠胃外之膏膜。
11、因时之序:意为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因,顺应。
时,春夏秋冬四时。
12、传精神:即精神专一。
传,同抟,聚之意。
13、服天气:即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服,顺也。
14、起居如惊:。
即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
起居,泛指生活作息。
惊,卒暴之意15、神气乃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
即阳气耗散。
16、体若燔炭:形容身体发热象燃烧着的炭火一样,说明热之甚。
燔,焚烧之意17、首如裹:形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之感。
是湿困清阳的表现。
18、湿热不攘:即湿热不消除。
19、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筋脉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
弛,松弛,弛缓。
20、煎厥:病名。
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1、薄厥:病名。
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22、汗出偏沮: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
沮,阻止。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
24、痤疿:痤,即小疖。
疿,即汗疹,俗名痱子。
25、受如持虚:形容得病之易,就像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纳东西一样容易。
26、开阖不得:意为卫气开阖功能失常。
27、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