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清王朝的覆灭及其教训
![清王朝的覆灭及其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56960f88b84ae45c3a358c6c.png)
清王朝的覆灭及其教训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给当代的中国人留下了许多的教训和启示,其中满清王朝的覆灭给人的教训和启示尤其深刻,值得中国人永远反思。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
不能说这些观点不对,但是这些观点太抽象笼统了。
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待当时的历史,并认真研究历史的细节部分,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看法还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首先,辛亥革命发生时,西方各国对满清政府是采取保护、支持态度的,当时的形势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前完全不同。
其次辛亥革命并不是农民在无法生存的状态下发动的反抗官府的战争,这一点与古代的农民革命也不同,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主要不是经济因素(人民贫穷)引起的,而是一些新军官兵为反对满族统治、追求共和理想发动的,与官逼民反的农民战争是两码事。
第三,辛亥革命不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有组织有计划发动的,而是一群新军官兵自发发动的,发动时革命力量很弱小,为什么清朝政府不能够及时镇压下去呢?显然,用传统的观点来解释辛亥革命是说不通的。
我们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覆灭的真相,是满清政府的经济改革没有与政治改革同步推进造成的,这乃是其根本的原因。
如果当时的满清政府能够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及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中国尽快走上民主、共和、法治、自由的道路,保障人权,抑制腐败,化解社会矛盾和人民的不满情绪,实现政治生活的现代化,那么,辛亥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导致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出现,满清王朝自然垮不了的。
正是因为满清皇族为了一己之私,拒绝放权让利,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君主立宪政体,终于遭到社会下层民众和上层政治人物的普遍唾弃,终致玉石俱焚,与旧王朝同归于尽,谁也不能幸免。
自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满清王朝便失去了一个主动自救的机会。
随着1900年八国联军对北京的进攻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俄国占领中国东北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危机空前加剧,动摇了满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洋务运动之前的清朝内外情况
![洋务运动之前的清朝内外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4ce6e30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6.png)
洋务运动之前的清朝内外情况在洋务运动之前,清朝内外环境并不景气。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政治和经济逐渐走向衰退,国家日渐衰弱。
如此不景气的环境,导致了清朝开始寻求创新和改革,也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清朝内部政治情况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王朝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官僚体制远远落后于时代。
举例来说,官员的选拔完全是靠考试和赎官来实现的,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公正、公平的选拔程序。
此外,官员们的选拔也几乎完全来自富裕阶层,社会地位高的人更有机会晋升到官员一职。
这样的选拔方式导致了清朝政治上的腐败和不负责任。
另一方面,清朝的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
清朝统治下的农民不断地受到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银子日益缺乏,买不起枪炮,清朝领导的军队也相应地落后于时代。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加国公李继桥治理江南沿海时,密切关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新式船只、火药、蒸汽机及其他工具,使其建造出水雷、鱼雷船,蒸汽炮船等一批现代化战船,但是他的继任者们对于新技术和工具看法极其保守,更是排斥这些新的科技,把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控制思想上,保持统治地位。
这些经济和政治困境开始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
英国强制中国开放,开罗公约,以及战争中被迫割让的领土等等决定一直伴随着清朝。
这也引导清朝统治者认识到改革是必要的。
他们开始关注技术和科学,派遣一些官员学习欧洲和美国的现代化经验。
这些经济和政治困境导致了清朝寻求改革,并展开了著名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近代史事件之一。
它在清朝末年发生,维新到了近代化的文化思想,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看似崇尚现代,实际上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元素。
清朝寻求创新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必须根据时局进行改革。
在诸多洋务运动研究者眼中,洋务运动有两方面的动力:第一,在政治层面,它是统治阶级为维持国家统一和自身利益,而对传统文化观念发生转变的产物;第二,在经济层面,它是物质技术进步和革命科技体系介入中国后所产生的新生事物。
中国近代史(1840—1894)
![中国近代史(1840—1894)](https://img.taocdn.com/s3/m/22e33f8051e79b89680226ab.png)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时代特征
1、背景: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世界已经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革命任务新: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3、治国方案新: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
4、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败求和。
3、结果: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内容:课本52页)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政治上: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中国半半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②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 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自然经济经济进一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洋务运动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近代化的历程; 文明史观:中国的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一般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 化、思想理性化等,试以这种史学范式,各举一事件说明中 国近代前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进步。
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族革命)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反封建
——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民主革命)
四条基本线索: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屈辱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 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fa231b7fd0a79563c1e726b.png)
(四)“习行”教学方法
1、理学
“主敬”、“主静”、“读书穷理”,易导致主 观玄想、空谈和独断
2、实学
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强调格物
致知、客观考察、实证和质测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改革
1、科举考试
“废天下之生员”,改变官学制度(顾炎武))
2、学校教育
“公其是非于学校”,提出改革学校设想,反映 了初步民主思想(黄宗羲)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 教育
1.了解清朝文教政策和教育制 度 2.掌握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 容
3.掌握王夫之的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清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清朝的社会概况
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 期,同时孕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 (一)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 (二)教育思想:实学教育思潮;“经世致用”
学及其“读书穷理”、“格心”教育的批
判和修正。
四、论学与思
(一)学思结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要互相结合,互相 补充,互相依赖,故反对“生而知之”, 主张“学而知之”。
四、论学与思
(二)学、博、思的辩证关系
王夫之认为学要博学,思要深入。博 学可以促进审思,审思又可以促进博学。 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愈博则 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二、清朝文教政策
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 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儒术统 治思想的政策。其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 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立国初便制订“兴 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二、清朝文教政策
(一)尊奉孔子,倡导儒学(读经)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三)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四)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0ef98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6.png)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对比一、大清帝国的日益没落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经过数千年延续不变的传统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与西方蒸蒸日上相比的落后性。
政治上,清朝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它集两千多年来的专制制度之大成,高度中央集权。
其权力结构呈巨型金字塔式,金字塔的顶端是高高在上的皇权,在它之下是各级官僚,形成精密完备的官僚政治体制。
由于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清代专制统治的突出表现是满洲贵族独揽大权,排斥汉人,由此助长了庸才政治。
并且对外关系上,长期实行保守防范的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它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而且简单的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
这种经济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因而土地不断集中和分散,财产占有的非延续性是其主要特征,这也为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提供了一种弹性。
文化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作为正统地位的统治思想为统治者所采纳。
其中,纲常伦理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突出表现在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和五常;此外还有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服从中央集权统治的大一统思想,处理人与人关系最高准则的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强调农业的积极性、轻视商业作用的重农抑商的本末观等。
但是,自乾隆中后期起,清朝已经从康乾盛世的巅峰开始从整体上走下坡路了。
吏治日益腐败,官吏贿赂公行、营私舞弊、贪污盛行、卖官鬻爵。
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搜刮,嘉庆帝即位时打击和珅势力,竟然从其家中查抄四亿多两的财富,相当于整个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收入,真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武备松弛,军队腐化相当严重。
军官不理营务,士兵不经常操练,整天吸食鸦片、赌博酗酒、提笼遛鸟。
于是出现骑兵没有马可骑,水兵不习水性,“上不得马,拉不开弓”的情况。
到了检阅时骑兵花钱雇马匹,水兵以渔民冒名顶替的现象。
在统治阶级文恬武嬉的同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https://img.taocdn.com/s3/m/9003beb2cc175527062208b6.png)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 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
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 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 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 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 变式训练 3
1 2 变式训练 3
认知深化
浅析鸦片战争时清廷局势变化
![浅析鸦片战争时清廷局势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70d6d0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c.png)
浅析鸦片战争时清廷局势变化鸦片战争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至今可见。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尚处于封闭状态,对外贸易非常有限。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逐渐萎缩,清朝逐渐陷入了危机。
在此背景下,鸦片战争爆发了。
这场战争由于诸多原因引起,其结果是中国的失败,清朝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治局势十分稳定,主要是由一些贵族和大臣控制。
这些人通常传承于家族,拥有庞大的私人财产和权力。
然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朝政府在科技、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严重不足,同时也揭示了在这些领域取得优势的必要性。
因此,政治家和各省官员开始提出改革方案,以使清朝适应更为现代的世界。
其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的衰落加速了各地的分裂。
由于失去了对多个省份的控制,各省开始独立运作,推行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一些省份甚至宣布脱离清朝独立,这导致清朝的疆域不断缩小,领土面积逐渐萎缩。
各省份的政治分歧和民族矛盾加剧,进一步减小了清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这些因素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分裂,同时也为外敌入侵提供了契机。
最后,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内部政治体系的改革,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他们首次开始让外国专家进入国内,开始学习新兴技术和思想。
这样,清朝在思想、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改变,并准备在未来了解新形势下进行适应。
综上,鸦片战争的时间是显著的政治变革时期,它揭示了清朝的衰落和分裂趋势,并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清朝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改革,以照顾社会和经济的各方面需求,然而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还不够迫切的话,就不足以对抗外部的政治压力。
《历史(基础模块)上》——08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基础模块)上》——08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https://img.taocdn.com/s3/m/1014088f84254b35eefd347d.png)
课题研究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 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 分”中国狂潮。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 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便于1899 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 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 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
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 成,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舰 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 000多人,以及旅 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 提督。
先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30多所新式学堂,培养翻 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 出国深造。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 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证。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 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1860年,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 太平军。趁太平军东线用兵之机,湘军攻陷安庆,天 京失去屏障。随后,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1864年,洪秀全病逝。最终,天京陷落,太平天 国运动失败了。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 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瓜分”中国狂潮
国别 德国 沙俄 法国
英国
日本
强租海湾及地区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 广州湾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和附近 岛屿(今统称“新界”),威海卫
“势力范围” 山东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https://img.taocdn.com/s3/m/073bfaa371fe910ef12df870.png)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六单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考点20 清朝前期的政治本节学习重点:1、努尔哈赤的主要政绩;2、八旗制度的建立者、性质和作用;3、清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4、清朝(后金)都城的变迁及迁都者;5、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组成人员及职权、影响;6、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及标志;7、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努尔哈赤八旗赫图阿拉沈阳满洲1636 清太宗多尔衮吴三桂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清朝统治的权威文化专制●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八旗制度(1)性质: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
(2)职能: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
(3)作用:把涣散的女真人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机体,对满洲的形成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巩固了努尔哈赤和后金的统治。
(4)评价:是与当时女真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2、军机处它是清代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
军机处的出现,与雍正初清廷用兵西北有密切关系。
当时,一切军政大事需要随时保密处理,于是“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军机处。
起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
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军机处具有简、速、密的特点。
简,就是人员少、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
速:即办事效率高。
皇帝有旨随时奉召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
密:是指军机处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嘉庆时还派御使就近进行监视。
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规律及评价和在明清时期的作用首先要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与“辨”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与“辨”](https://img.taocdn.com/s3/m/8c2bde4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6.png)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与“辨”一、概述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关系,是一段复杂且充满曲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探讨这一主题时,我们必须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涉及到贸易、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也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而在我们深入剖析这一话题之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辨”,即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主要是基于贸易和商业交流的。
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与英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往来。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其对于市场和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治、文化和认知差异引发的摩擦和冲突也随之而来。
特别是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张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中英关系的矛盾也逐步显现。
这主要涉及到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间的冲突,以及双方在权力与利益上的争夺。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关乎两国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两国在政治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发展。
这也构成了我们深入探讨鸦片战争前后中英关系的重要背景。
“辨”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既要看到表面的矛盾和冲突,也要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1. 简述鸦片战争背景,引出中英关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西交往的一个重要节点。
背景源自中英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主导的不平等贸易关系,中国的自然经济面临着英国资本主义冲击的冲击和挑战。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追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的传统贸易进行了无理的压制和干涉,这使得中英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激化。
在此背景下,鸦片的输入、对白银的不断外流加剧了这一冲突的白热化。
高中 历史 鸦片 贸易历史
![高中 历史 鸦片 贸易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7afb6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f.png)
高中历史鸦片贸易历史一、鸦片贸易的起源鸦片贸易起源于16世纪,当时欧洲的商人为了获取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不惜长途跋涉来到亚洲。
然而,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长途贸易给欧洲商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欧洲商人开始尝试从印度引进鸦片,向中国出售以换取丝绸和其他商品。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随着时间的推移,鸦片贸易逐渐成为了中英之间的重要贸易之一。
然而,由于清朝政府对鸦片贸易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导致英国商人开始采取走私等非法手段进行鸦片交易。
最终,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通过武力手段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和降低关税,以便更好地进行鸦片贸易。
三、清朝对鸦片贸易的态度转变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政府一直对鸦片贸易持禁止态度。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和英国的强大压力,清朝政府逐渐转变了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1858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将鸦片列为合法商品之一,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贸易。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朝政府对鸦片贸易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四、禁烟运动的兴起尽管清朝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但随着鸦片的泛滥和危害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鸦片贸易。
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严禁走私和贩卖鸦片,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戒烟运动,帮助吸食者戒除毒瘾。
这一禁烟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也为后来的禁烟运动树立了榜样。
五、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领土割让。
其次,战争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和灭亡。
最后,战争也促使中国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
六、世界范围内禁烟运动的开展随着鸦片贸易的兴起和危害的加剧,世界范围内也开始出现禁烟运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颁布了禁烟法令,禁止在国内销售和吸食鸦片。
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语言文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语言文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be47e83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f.png)
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语言文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清朝时有一些日本人因海难漂流至我国,当时官府的一般政策是。
参考答案:先送至乍浦后再遣送回国2.所谓“信牌”,是指一种。
参考答案:贸易许可证3.日本举国体制大规模学习和模仿大陆文化的八—九世纪被称作什么时代?参考答案:汉风讴歌时代_国风暗黑时代_唐风讴歌时代4.日本最著名的古典作品、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参考答案:《源氏物语》5.作品多有借鉴“竹林七贤”的《万叶集》歌人是?参考答案:大伴旅人6.找出下面语汇中来自日本的“新名词”参考答案:科学_社会_哲学7.中国正史中针对日本的记载,主要在中可以找到参考答案:倭国传_日本传_倭人传8.中国古人认为没有必要理解外语。
参考答案:错误9.“卑弥呼”是中国文献中提到的倭国女王的名字。
参考答案:正确10.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
参考答案:格致汇编11.记录了不少日语语汇的《苑翰》是一部唐代类书。
参考答案:正确12.以下属于《万叶集》女性作者的是?参考答案:额田王_磐姫皇后_笠郎女_大伴坂上郎女13.以下作品出于女性之手的是?参考答案:《和泉式部日记》_《紫式部日记》_《蜻蛉日记》14.下列关于《源氏物语》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其最高的艺术成就是开创了日本乃至世界史上最初的古典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先河_作者是宫廷女官_全书54卷,可分为三部分15.美国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万国公法》是中国历史上翻译引进的第一部西方法学著作。
参考答案:丁韪良16.在日本,有意识地大规模创制汉字新词开始于幕末明治初期。
参考答案:错误17.明代的日本研究专著中,记录日本寄语最多的一部是()。
参考答案:日本一鉴18.吉备真备从唐朝带回的书籍实物,下列中错误的是?参考答案:论语19.《奥州小道》“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取自谁的诗句?参考答案:李白20.明朝时出现了最早的日本文学翻译,翻译的作品类型是()。
清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介绍
![清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8e7949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9.png)
清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介绍清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随着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累积,清朝逐渐陷入衰败,并最终在1911年宣告灭亡。
1. 鸦片战争(1839-1842)鸦片战争是清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1839年,英国与中国爆发了这场战争,起因是中国禁止鸦片贸易。
清朝军队在战争中溃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对外国列强开放了多个港口。
这场战争打击了清朝的国家威信,削弱了其统治基础。
2. 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灭亡的内部因素之一。
该运动由洪秀全领导,成员主要是农民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
运动主张推翻清朝,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虽然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它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对清朝的不满情绪加剧。
3. 戊戌变法(1898)戊戌变法是清朝灭亡的重要转折点。
该变法由慈禧太后发起,旨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以挽救清朝的衰败局面。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内外部压力的影响,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削弱了清朝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使清朝面临更大的政治不稳定。
4. 辛亥革命(1911)辛亥革命是清朝灭亡的最后一击。
革命由孙中山领导,旨在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爆发起义和抗清运动,清朝政府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代替其成为中国的新国家。
这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清朝的灭亡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问题。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历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二章 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23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二章 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f0dc8b7e009581b6bd9ebad.png)
思考题:
▪ 1. 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 2. 魏源的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有何不同? ▪ 3. 比较江湜、金和的诗。
第二节 魏源与林则徐的诗
一、魏源
▪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墨生, 又字汉士,湖南邵阳人。与龚自珍齐名, 人称“龚魏”。道光二年(1822)中 举,后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编 《皇朝经世文编》。继入两江总督陶澍 幕,参与改革盐务、漕运、水利等弊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入两江总督裕 谦的幕府,参加了浙东前线的抗英战争。 后辞幕,受林则徐之托,编著《海国图 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咸丰三年(1853)以“迟误驿报”革 职。晚年专心著述,研究佛理。著作今 人辑有《魏源全集》。
▪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山寺夜起》) ▪ 寓斋向晚率然出,胜地当秋元自妍。海碧乍沉山下日,霞红半入水中 天。分明云物殊方感,却怅相逢无昔贤。(《向晚独出于城南展眺》)
▪ 江湜喜欢绘画书法,其构图设色的技法在诗中有极好的表现,总是能够 几笔之间构成一幅视野开阔、结构完整、有层次、有背景、有特写的图 画,绚烂明净的色彩、自然静谧的风度与山家盎然野趣相得益彰,和谐 而又不失奇崛,美妙而不失粗砺。
▪ 咸丰十年杭州、苏州陷落,江湜携弟逃 难,而父母及妹妹皆在他离家后同日死 难。乱后生计刚刚有序,诗集刊行,诗 名在福建、江浙大起,而盛年的诗人病 卒,临命题碣曰: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
▪ 其诗中贯穿始终的是对贫穷困窘生活处境的体会与抒写。
▪ 典及琴书计更非,一寒渐受物情讥。三间屋底无薪火,十月 风前有葛衣。为学岂能亲货殖,上书绝意到京畿,便怀七十 二奇策,难救残年八口饥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d9daec32cc58bd63186bdfe.png)
这两所书院培养了许多人才,“致身通显及撰述成一 家言者,不可殚数”,成为当时浙江、广东两个重要 的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并“泽溉全国”。同时,在办 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 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第三,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颜元“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的思想,正确地 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重 要地位。 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所谓“实才实德之 士”,即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具体来说, 颜元所谓的“实才实德之士”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 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在颜元 看来,成为通才当然最好,那是“圣学之极致”,但专门人才只 要能经世致用,同样“便是圣贤一流”。
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
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清朝书院的类型,按其讲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上可 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第二,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 第三,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 的书院 第四,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均为阮元所创建。 诂经精舍就是他任浙江巡抚时,于嘉庆五年(1800年) 在杭州孤山创立的。
“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 也。”
后来,在任两广总督时,他又根据创办诂经精舍的经验, 于道光四年(1824年),在广州粤秀山创立学海堂。 诂经精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止,前后长达100 余年,学海堂停办于光绪二十九年,也存在了80年。
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
![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17791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6.png)
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与西方列强频繁接触的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逐渐陷入了列强的贸易控制下,开启了一个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对于清朝国内的政治、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贸易的角度来分析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并探讨其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初期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关系主要是以广州为中心的“海禁”贸易。
海禁贸易虽然受到政府的限制和监管,但是中西方的贸易逐渐增多。
由于贸易失衡和西方列强的需求,中国商品如茶叶、丝绸、陶瓷成为十分抢手的商品。
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的不断抗议和限制。
然而,这种贸易关系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还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广州港发展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和市场,镇江市成为潮州、番禺等地的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其中开埠条约成为了双方贸易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开埠条约旨在开放中国港口,使西方列强可以进入内陆。
然而,这也意味着不能再限制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并允许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贸易和商业活动。
清朝的市场也被开放给了西方列强,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茶叶、丝绸、瓷器等传统输出品的优势逐渐削弱,逐渐被西方列强的工业品所取代。
贸易的平衡和不平衡清朝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并不是完全以和平模式进行的,很多时候双方之间的交易也是不平等和不公正的。
首先,西方列强和本国的商人比清朝的商人能够更好地卓别林中国商品的价值,这样就有可能得到更低的价格,赚取更多的暴利。
其次,许多西方公司使用垄断和垄断价格的方式来控制市场,例如1921年前国际油价的控制就使中国成为了石油垄断的牺牲品。
第三,大量的洋货涌入中国市场,给中国传统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当时许多传统手工业者生计严重受挫,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使得清朝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不过,在某些方面西方列强也对东方国家偏爱,这样有助于双方之间的平衡。
鸦片战争教案:探究清朝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鸦片战争教案:探究清朝的经济和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4883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a.png)
鸦片战争虽然是一场重大的国际事件,但更多的是反映了清朝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探究清朝的这些问题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
一、经济问题清朝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称雄,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还处于萌芽阶段,远远不能与欧洲国家媲美。
清朝的农业生产虽然规模较大,但因为缺少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所以生产力低下,加之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导致商品过剩,价格波动较大。
同时,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以茶叶、丝绸、陶瓷等传统产品为主,而进口则主要以草料、铜钱、紫砂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但这个时候,欧洲开始大规模进口中国的茶叶,导致茶叶输出量增加,在茶叶价格持续下跌的同时,茶农的生活质量也日益下降。
而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不得不向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大量进口棉花、鸦片等商品,这一进口热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导致大量财富流向了海外。
二、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导致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统治模式限制了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也使社会上流传着“华夏天下”的大一统思想,使中国内地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缺乏认识。
同时,清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不能真正发扬民智,也限制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发展。
这些社会问题,导致人民群众对清朝政府失去信任,反抗情绪不断升温,而鸦片战争正是这种反抗情绪的发。
此外,鸦片战争也暴露了清朝的财政状况和军事力量的不足。
这个时期,清朝的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短缺,不得不向粮商们借贷获得资金。
同时,清朝的军事力量也因为缺乏先进武器装备和训练,无法和西方列强相抗衡,甚至在战争中溃败。
结语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战争也是清朝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朝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当代经济和社会问题上能够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
第一次鸦片战争_小学作文
![第一次鸦片战争_小学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92d988910ef12d2af9e782.png)
第一次鸦片战争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感谢您的阅读!第一次鸦片战争战前的中国:自清朝初期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这强盛国势,从乾隆末年就呈现出江河日下之势。
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
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
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
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
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列强扩张: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到鸦片战争前夕,法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工业并不发达,但它正处于上升阶段。
19世纪3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欧洲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全面控制市场,因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没有足够的力量侵犯中国。
美国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手,追随英国侵入中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俄国从北面虎视眈眈注视着中国,随时准备夺取中国的领土。
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
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a1006910fc4ffe473368ab7e.png)
中国近代外交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
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
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
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
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鲁教版练习题第九篇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鲁教版练习题第九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77e35af18583d04964598e.png)
最新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鲁教版练习题第九篇第1题【单选题】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维护了中国主权的领土完整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C、抵制了西方国家的侵略D、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利益【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
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表示哪一幅能反映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向英国收取的进口货物税率(关税)的变化趋势( )A、B、C、D、【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的雕塑是某地广场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景点。
据此判断,与该雕塑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对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之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②两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均是中国禁烟运动③英国在两次战争中都是侵略者④均使中国丧失了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表达了被列强割占或租占的七个地区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感情。
其中一首写道:“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97年7月1日,“守夜的黄豹”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黄豹”指什么?它的割占与哪一条约有关( )A、澳门《南京条约》B、香港《马关条约》C、香港《南京条约》D、台湾《马关条约》【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与中英《南京条约》比较,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开通商口岸C、赔款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以下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条款是( )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元C、开埠通商D、领事裁判权【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1980年,一位最早去南方打工的安徽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过去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新中国主动建立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新中国的变化真大呀,那么这个小伙子去的城市是( )A、厦门B、广州C、深圳D、上海【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理学的正面批评
理学的空疏无用较早地提 出了强烈的最彻底的批评
二、教育思想
(三)“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 “行己有耻”作为立身之本
(四)“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
认为教育应改良人性、改良社会,昌明人 道、改变政治,促进天下兴,即教育能
第九章 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公元1644-1840年
第一节 文教政策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二、广兴学校,严定学规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第二节 官学制度
宗人府 内务府
宗学 觉罗学 景山官学
内阁
中
央
政
国子监
府
咸安宫官学 国学
俄罗斯文 馆
算学 八旗官学
府学 州学 县学
社学 义学
提督学院
卫学
2、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 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 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 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 。
(一)生平及活动
3、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 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 “实学”思想不无影响 。
4、他15岁时考中秀才,专心自学,绝意科举。24岁 开设家塾,教授生徒。62岁应聘前往漳南书院。他亲 自为书院订立各项规章,将书院分为文事、武备、经 史、艺能四斋。当时从者众多,很负有声名。后来因 书院遭水淹,不得已而辞归故里,阅八年而卒。他在 讲学中留下的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 《朱子语类评》、《礼文手钞》及《习斋记余》。
井学
一、社学、井学、义学
(一)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
(二)井学是设在云南边疆地区的学校
(三)义学是为贫苦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 秀异者接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的机构。最初设在京城,后来各省 府、州、县纷纷设立。
二、特点
(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 (二)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 清朝书院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中国哲学史诗 咏颜元
黄玉顺
习斋先生是颜元,倡导事功戒空谈: 程朱之学大乱真,陆王之学颇近禅! 最重实学尚践形,不读死书要习行。 四书正误四存编,又有朱子语类评。 欲以六字强天下,官皆将而人皆兵; 再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水利兴; 复以九字安天下,人材礼乐正大经。
(四)历史地位
这两所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传 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两所书院成 为许多书院的楷模,对改变当时腐败的书院 教育也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节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
(一)生平 及活动
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 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 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 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
“经世致用 ”
二、教育思想
(五)“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学习在于“博学于文”、“好古敏 求”、“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
(六)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山水人物》团扇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及活动
一、简介
1、1635 --1704年,字易直,又字 浑然,号习斋,直隶博县北杨村 (今属河北省博野)人。
(一)创建人:阮元 (二)发展历程:
(1764-1849年) 字伯元,号芸台, 为封疆大吏
1、1800年在杭州孤 山所创,1904年被 废止。
2、1924年在广州粤 秀山创学海堂, 1903年被废止。
学海堂
诂经精舍
(三)特点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 刻师生研究成果。 《诂经精舍文集》。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座落于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弯,是我国明末清初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的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十 四年(1675年),有茅屋三间,左为住房,右为书 房。王船山先生后半生在此潜修十七年,遗著800余 万字。
《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亲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征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诚匿逃以免连株,完银粮以省催科, 联邻居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二)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 志》、《音学五书》、《左传杜解补正》、 《九经误字》、《石经考》、《二十一史年 表》、《历代帝王宅京记》、《昌平山水 记》、《山东考古录》、《金石文字记》、 《谲觚十事》、《求古录》、《菰中随笔》、 《救文格论》等。
二、教育思想
(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 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