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优质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起点和终点概念,理解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方向认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概念,能正确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运动感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正确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磁性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
2. 学具:磁性小车、起点和终点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同学进行一场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过程中两位同学起跑和到达终点情景。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关注起跑线和终点线位置,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
2. 例题讲解:展示磁性教具,讲解起点和终点概念,引导学生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过程细节:通过展示磁性小车在磁性教具上运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并学会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磁性小车在磁性教具上运动,判断其起点和终点。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判断物体运动方向方法。
过程细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概念2. 判断物体运动方向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或学校附近物体运动,记录其起点和终点,并判断运动方向。
答案:根据观察到物体运动情景,正确填写起点和终点,并判断运动方向。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起点和终点概念来描述其他物体运动。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1. 在批改学生的描述物体运动实例的作业时,注意检查他们是否能够正确指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描述运动过程。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加强观察和描述能力的训练。
2. 在批改学生的设计运动游戏的作业时,注意检查他们是否能够设计出有趣的游戏规则和玩法,以及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游戏的目的和过程。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得较快,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和思考。
此外,我也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运动和静止、起点和终点等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实物模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8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课堂纪律意识,通过设置明确的课堂规则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赛跑、公交车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有什么作用?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小明的家(起点)到学校(终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身边的起点和终点,并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5. 动手实践(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球、小车等),在桌子上设置起点和终点,观察并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方法实践活动: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它们。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的起点和终点实例,提高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白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内容:a.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起点和终点问题。
c.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记录数据。
b.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起点和终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测量起点和终点的方法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进行测量和记录。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正确测量并记录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不准确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与起点和终点相关的科学问题,如速度、时间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涉及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与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起点与终点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示例图、教学课件、磁性教具板。
学具:画纸、彩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教师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自主探究(1)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表示起点和终点?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3)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上学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2)简述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如“起点和终点”主题绘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起点和终点标识牌。
学具:学生用书、直尺、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起点和终点的情景,如: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情景中的起点和终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如: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
(2)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小猫的位置变化。
(3)教师讲解并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合作(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情景。
(2)小组合作完成情景设计,并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概念终点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
2. 答案示例:例1: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位置变化:从家里到学校。
例2: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位置变化:从树根到树梢。
例3:火车从北京(起点)开往上海(终点),位置变化:从北京到上海。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2页至第83页,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习使用起点和终点进行路线设计;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设计路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运用。
难点:设计路线时,如何运用起点和终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教学PPT、直尺、圆规。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幅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起点和终点。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通过地球仪和PPT,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起点和终点设计路线。
3. 实践活动(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条起点和终点的路线。
(2)学生完成设计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针对教材第83页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运用(3)设计路线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设计一条从学校到家的路线,标出起点和终点。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运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设计更复杂的路线,如涉及多个起点和终点,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比一比》,详细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学会用直尺等工具比较物体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起点和终点,进行正确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若干长度不同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铅笔,比较铅笔的长短。
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正确使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并记录结果。
5. 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比较结果,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巩固练习:学生用直尺比较其他物品的长短,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与终点的概念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直尺比较家中物品的长短,记录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起点和终点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弯曲物体的长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科学一上的第二课第二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科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的目的。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图片或视频。
2.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计时器,小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开始和结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还有哪些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事物开始和结束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记录。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科学探究目标: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视频回答问题:(1)学生观察并回答他在做什么运动。
(2)他跳了多远?你是怎么知道的?(3)怎样才能知道他跳了多远?2、画起点和终点3、出示科学用语:距离4、小结:5、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6、如果举办一次跳远比赛,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怎样比较?板书(对齐起点、确定终点)过渡语:二、纸蛙跳远比赛1、试着跳一跳2、想知道小纸蛙跳的距离,我们应该怎么做?3、出示视频2:我们一起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做的?4、谁能上前面来演示一下?5、比赛开始。
三、研讨1、比一比,哪次你跳得最远?你是怎么做的?2、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哪只纸蛙跳得更远,你们说,我来做。
3、我们把这只纸蛙三次跳远成绩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一下吧!4、我们把排好的顺序填写到表格里。
5、你们也按照刚才的步骤把你的纸蛙的跳远成绩比一比,排列出来吧!录到黑板上。
四、总结1、学生谈本节课收获教师寄语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比一比,谁更快》,具体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起点和终点。
(2)讨论:什么是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球,演示小球的滚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起点和终点。
(2)讲解:起点是物体开始运动的位置,终点是物体结束运动的位置。
(3)提问: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组内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4. 知识巩固(1)教师出示一系列物体运动场景,让学生判断起点和终点。
(2)学生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较物体运动速度。
(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运动速度。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家中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描述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如:小车比玩具飞机慢等。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1)
《起点和终点》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本节课将围绕教材中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详细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掌握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正确识别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方向。
难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PPT、起点和终点示例图、直尺、小球。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笔、直尺、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球在不同方向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a.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示例图,识别起点和终点。
b.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c.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用直尺和小球演示物体运动,加深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在白纸上绘制一个物体运动的轨迹,标注起点和终点,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b. 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c. 学生随堂练习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物体运动的轨迹,标注起点和终点,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向。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描述物体运动方向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如车辆、行人等,学会描述其运动方向,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学生展示和评价环节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1)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工具(如直尺)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测量;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测量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起点和终点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测量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教学图片、多媒体设备。
学具:直尺、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如赛跑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让学生感受到起点和终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介绍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起点和终点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演示解题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找出起点和终点,并在纸上记录测量结果。
5.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起点和终点的测量方法3. 测量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记录起点和终点,并计算出长度。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作业题目:画一条线段,标出起点和终点,并测量其长度。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贴合度和吸引力。
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和易懂性。
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并培养其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识别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识别。
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演示图、物体运动轨迹图、磁性教具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画纸、画笔、磁性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赛车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2. 新课导入: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演示,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在画纸上绘制不同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标出起点和终点。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识别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找起点和终点”的游戏,提高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识别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至少三个起点和终点,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跑步比赛的起点和终点电梯上下的起点和终点公交车行驶的起点和终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并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距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测量距离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子、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从教室的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让学生初步体验起点和终点。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
3. 示例: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演示如何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讲解注意事项。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教室内某一物体(如: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22《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3)实践案例:测量物体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起点和终点》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授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学生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数字和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起点和终点
【教材简析】
《起点和终点》是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2课。
教材安排了一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探索(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研讨(谁的纸青蛙跳得最远)。
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首先通过聚焦的问题,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
这个环节不仅涉及到如何对组内的两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进行比较,还涉及到全班多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远近的比较,最后如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自己的纸青蛙到底跳了多远。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学生才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比较。
确定起点和终点,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从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
【学情分析】
不能将一年级的小学生看成学科学的白纸,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幼儿园中的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了基本的一些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
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梳理出正确的比较距离的步骤,建构起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
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较三者的远近。
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小组活动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得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法。
2.[PPT 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内的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PPT 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
书起点】,然后跳出去。
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
但全班这么多个小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
(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
(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
【教师板书终点】
提问:会画终点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课件展示一些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2.组间青蛙跳远比赛
(1)[PPT 出示]学生活动:组间青蛙跳远比赛,用纸带记录跳远的结果。
(2)剪纸带: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把剪刀,完成记录后请大家用剪刀沿着终点线把多余的纸带剪掉,然后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好吗?
设计意图: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得距离。
4.用纸带展示比较全班各个小组的跳远结果。
学生明确各组纸带展示的起点也要一样。
设计意图:全班展示各组纸带也要统一起点。
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
1.提问:回家怎么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这只冠军蛙跳了多远?
【板书设计】
谁跳得远?
统一:纸条:距离
起点
终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方框内贴上纸蛙跳远中做了起点和终点标记的纸带,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证据的习惯。
2.根据拓展活动中的提示,让学生课后用A4纸折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远。
【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三只纸青蛙谁跳得远?()
A.
B.
C.
2.如何比较以下三种物体的长短?
【参考答案】
1.判断下面三只纸青蛙谁跳得远?(B)
要让学生明确终点应该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为准,并描画出平行与起点的直线。
A.
B.
C.
2.
要让学生统一起点进行测量。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