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7章2
石油地质原理
(一)聚集型天然气
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以烃类为主,除大量的甲烷外,还有重 烃气体和轻组分的液态烃,少量氮气和二氧化碳凝析气
2、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干气气藏:甲烷含量大于95%,重烃气体含量少,采到地表也是气体。 湿气气藏:含较多的甲烷,还有乙、丙、丁烷液态烃等,重烃含量大于5%,采到地表除含较多气体外, 还凝结出许多液态气体。 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 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 孔隙 的性质。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 的流动能力。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一 般情况 下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
勘探开发研究院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四、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 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 系。 孔隙:是孔隙系统中的膨大部分。决 定了孔隙度大小。 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的细小部分。决 定了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 五、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 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在油藏的不 同高度上的油、气、水的饱和度是变化 的。
根据成因和大小分为:粒内、粒间、晶间、岩溶溶孔。
4、裂缝 依成因可分为: ①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穿层。 ②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裂缝、 风化裂缝、 压溶裂缝、
勘探开发研究院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四节 其它类型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包括火山喷发岩和火山碎屑岩。主 要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或受溶解的构造裂缝,因此, 在构造裂缝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边缘与隆起过度带, 有火山岩储层。它往往发育于生油层之中或邻近的火 山岩,对含油有利。 结晶岩储集层:包括各种变质岩,储集空间主要 为风化孔、缝及构造缝。多发育在不整合带、盆地边 缘斜坡及盆地古突起,以此为储集层的油气藏属称基 岩油气藏。 泥质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或泥岩 中含有易溶成分石膏、盐岩等,经地下水溶蚀形成溶 孔、溶洞等。
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氢指数=干酪根热解烃(S2)/ 有机碳 氧指数=二氧化碳(S3)/ 有机碳
两参数与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参数H/C和O/C比相当, 也可用来划分、确定有机质的类型,同样将干酪根划分 为 Ⅰ、Ⅱ和Ⅲ 型三种类型。
Clq 2021/1/18
Clq 2021/1/18
生油岩有机碳的最小值一般是:
①粘土岩为0.5% ② 碳酸岩为0.1%
咸化环境形成的泥质生油岩,其低限可降至0.3%。
但应注意的是:并非有机碳含量愈高的岩石既为生油量 愈大的岩石,这是因为生油岩的大小还取决于有机物向石油 的转化程度。因而有机物的数量如果同时使用有机碳和烃/ 有机碳(即烃在每克有机碳中的毫克数)来表示,则更具有 实际意义。
Clq 2021/1/18
〈二〉使用干酪根红外光谱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
未成熟阶段:红外光 谱图上表现为含氧官能团 逐渐消失。即C=0官能团由 ①到③逐渐消失。
在成熟阶段:红外光 谱的脂肪键逐渐减少,即 C=H官能团由④-⑤,对应 的三脂肪族谱峰逐渐消失。
准变质阶段。只在光 谱图上留有C=C芳核。
Clq 2021/1/18
五芳香结构分布指数坚定成熟度对生油岩进行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宏观的粗略观察即看一看岩石是否含有大量有机质岩石的颜色是否为暗色是否是细粒岩石等等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请尽量言 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第四章 烃源岩
Clq 2021/1/18
一、概 念
➢烃源岩(source rock),也叫生油岩。定义:指富含有机质、在地 质历史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法国石油地
S1/(S1+S2)达到0.4以后, 进入湿气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14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三、馏分、组分和化合物组成三者的关系
第15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四、石油的分类 石油的分类方法常因目的而异,地球化学家 和地质学家注重原油组成及其与生油岩和演 化作用的关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 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 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 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 量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部分,在饱和 烃含量>50%的区域内,再根据石蜡烃含量 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 烃>50%区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石蜡型、 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芳烃+N、S、O 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 10%建立分类界线,将石蜡烃含量>10%的 区域作为芳香-中间型原油,而石蜡烃< 10%为重质降解原油。在重质降解原油中, 以环烷烃含量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 烃含量>25%的称芳香-环烷型,而<25% 的称芳-香沥青型。
第12页
06:19:59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3、环烷烃 由许多围成环的多个次甲基(-CH2-)组成。组成环的碳原子数可以是大于3的任何数, 相应称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等。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 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成熟度低→高,由多环→单、双环。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 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多环环 烷烃与四环的甾族化合物和五环的三萜稀类化合物很相似,被作为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之一。 4、芳香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 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 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 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 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 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 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 熟度。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么?近年来有何进展?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3.3.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4.4.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试比较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性质的差异。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2、Dow提出的石油系统 • 1972年,W.G.Dow首次使用Oil system概 念。根据威利斯顿盆地油-油对比和油-源对 比结果,提出了该盆地具有三套性质明显 不同的生—储组合,这三套组合被蒸发岩 分隔开,每个组合是一个石油系统,存在 三套烃源岩-储集层石油系统。 •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烃源岩运移途径、 储集层、圈闭、盖层。
陆内裂谷盆地 陆内坳陷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 新生洋盆
1、裂陷盆地
(1)内陆裂谷盆地
(裂谷 :地壳断裂作用形成的断 层为边界的狭长断陷带 )
一般特点是:
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 ②常具有双层结构,下部断 陷,上部坳陷沉积;
③地温梯度高,初期 带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 着断陷及盆地格架; ⑤主要圈闭类型有滚 动背斜,掀斜断块, 底辟及地层圈闭。
内陆裂谷进一 步拉开,地壳强烈 减薄,形成过渡壳 时,内陆裂谷就演 变为陆间裂谷。
石油地质学第7章1
(四)深盆气藏多具异常压力
含气带的地层水矿化度一般高于上倾 方向的含水带,沿储层构造上倾方向随着 含气饱和度的降低,矿化度陡然下降。如 圣胡安盆地布兰科气田深盆气藏区地层水 矿化度可达33000×10-6,到了气水过渡带 急剧下降为5000×10-6,至斜坡区构造上 倾方向的含水带则降为3000×10-6。同样 地层电阻率也随着含气饱和度的降低明显 地减小,在阿尔伯达盆地饱含气带和构造 上倾饱含水带中电阻率分别为20Ω·m和 5Ω·m。
脉 风 河山
怀俄明冲断带
绿 河
42o
-6 盆
大分水岭
41o
怀俄明州
地 -8-8
罗克斯 普林斯凸起
盆地
-6-4-2 SL
+4+-S22L-4--61-0-812
-1-2-1146 -10 -8 --46
瓦沙基盆地 -14
-2
++46+8 +2
尤他州
尤因他山脉
-12 14 桑瓦希盆地
图1-3 大绿河盆地构造和高压含气区平-面10 -分8-6布特征
Some of the largest gas accumulations in North America are found in low-
permeability Cretaceous sandstones in structural locations with GAS
TRAPPED DOWNDIP OF WATER
-4
(构造线为下白垩统Dakota砂岩顶面,单位ft)(据Spencer,1987,修改)
(二)深盆气藏埋深差别较大
深盆气藏位于向斜盆地轴或坳陷深处, 深盆气分布区称深盆区,但深盆区埋藏深 度差别很大,从百米到几千米不等,如阿 尔伯达盆地深盆气分布的深度范围从 914~4500m,大绿河盆地的深盆气分布从 2400~6100m , 圣 胡 安 盆 地 深 盆 气 藏 埋 深 1600~2100m 。 与 深 层 气 是 两 个 不 同 概 念 , 在成分意义并非指一种特殊的天然气,与 常规气藏天然气没任何差别 。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 苯和石油醚、醇等。
a
30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 天然气:广义讲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均可以称天然气。狭义的天然气 是气态烃和非烃气。
• 比重:20摄氏度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比重大于0.90的为重 质石油,小于0.90的为轻质石油。
• 粘度:1泊=1达因的切力作用于液体流动速度为1厘米/秒移动1厘米每 平方厘米。石油是粘性流体。厘泊=1/100泊。 大庆油田的石油粘度为19~22厘泊。
• 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现象,常用于检测 岩芯是否含油。饱和烃不发光,芳香烃和非烃发光。轻质油发浅兰色, 含胶质多的石油一般发绿或黄色,含沥青多的石油发褐色荧光。
3 溶解气:溶于水或石油的天然气,常溶于饱和或过饱和的油藏中,重烃气 高达40%。
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 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一般分布在地下3000-4000米深处。
5 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a8月日喷原由10吨。
15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
走向断层效应
断层倾斜与地层倾斜的关系 断层性质 正断层 逆断层 二者倾向相反 重复(A) 缺失(D) 重复(B) 缺失(E) 二者倾向相同 断层倾角大于岩层倾角 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 重复(C) 缺失(F) 上升盘出现新地层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 下降盘出现新 下降盘出现新地层 地层
二、倾向断层效应 (一)倾向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效应
二、断层位移
(一)断层滑距
滑距:断层两盘的实际位移距离,错动前一点,错动后两点的 距离。
(二)断距
第二节 断层分类
断层的分类主要依据:断层与有关构 造的几何关系;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 分类
一、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
(一)断层与岩层产状的关系 (二)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关系
走向断层、倾向断层
斜向断层、顺层断层
(二)倾向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效应
正断层横向错断褶皱时,上盘核部地层比下 盘出露宽;逆断层横错断褶皱时,上盘核部 地层比下盘出露窄。
第五节 断层的识别
断层的识别主要包括地貌 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 志、岩浆岩和矿化及岩相 厚度标志。
一、地貌标志
地貌标志断层活动及存在,常在 地貌上有明显的表现,这些由断 层引起的地貌现象就成为识别断 层的直接标志。主要包括:断层 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 串珠状湖泊、泉水带状、水系忽 然转向。
(二)牵引褶皱
(三)擦痕和阶步
擦痕
阶步
阶步
滑抹晶体
(四)羽状节理
(五)断层两侧伴生小构造
(六)断层角砾岩
第 七 节 断 层 作 用 时 间
断层一般是在一定的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对于这些 基本上于一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层,可以利用断 层与同期变开的地层褶皱来判定。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7章钻井地质
切力过大 →泵起动困难,砂子不易沉除,钻头易泥 包、易气浸;
切力过小 →钻井液静止时岩屑在井内下沉,易发生卡
钻,真假岩屑混杂。
d、失水量和泥饼
失水量小 : 泥饼薄而致密,一般 10ml、泥饼 2mm
渗透性地层 : k
失水量大油 泥层 岩地: 损层害:、 井降 壁低 塌产 垮量
缩经观察
变化明显。 井涌:泥浆涌出至转盘面以上不超过1米。 井喷:泥浆喷出转盘面1米以上。
2.录取内容 油气水显示、钻井液性能、水浸显示及油气上窜等资料
(四)钻井中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1.高压油、气、水层
高压油气层——ρ↓,μ↑; 淡水层——ρ、μ、切力↓失水量增大 盐水层——ρ↓,切力和含盐量↑,μ先↑后↓
增 大 减小 剧 增 增大 增大
略 增
增大
减 小 增大 剧 增 增大
不 变
增大 不变或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 大 增大 增大
增大
减 小 减小 减 小 减小
增 大
减小
增 大 减小 增 大 减小
五、气测录井—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仪器半自动气测:燃烧温度
不同甲C2烷 全烃含量
色谱气测:C1 C5含量
(一)半自动气测资料应用
• 解释油气水层
(一)半自动气测资料应用
• 判断轻质油和重质油
(二)色谱气测资料应用
• 通过测定C1~C5值,并 标入一定图表中,与标 准图版对比,可判断油 气水层。
六、其他录井方法
• 1.罐装气录井
取样数量500ml以上,岩样不冲洗; 岩屑:钻井液:空间=7:2:1 地化指标及微古化石分析、罐顶气的分析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就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就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与非油层水。
狭义: 就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与烃、芳香烃、非烃与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与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与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与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与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与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与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与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就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2)把盆地演化历史和油气藏形成历史结合起来,使从静态的 研究生、储、盖、运、圈、保等油气藏形成条件发展到动态分 析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记录了沉积充填 物的海陆变迁、构造演变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盆地 中沉积物和流体,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有机 质达到成熟,油气排出、运移和聚集、形成油气藏。含油气系 统研究正是在分析盆地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动态地研究烃源岩 的演化历史、圈闭的形成时期、油气排烃通道及油气聚集的过 程。
Owens油田
Raven油田 Margind油田
*
含油气系统 的地理分布
Just油田
Bigoil油田
Hardy 油田
横剖面位置
生油窗上限
逆断层上盘
生气窗上限
图7-25断关层下键盘 时刻含油气油 系气统运移平方向 面图
(据*Ma内 埋g部 藏o背 史o斜 表n示等的,地点1991)油 烃气 源藏 岩
内部向斜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Perrodon ( 1980 , 1983 ) 则 提 出 了 含 油 气 系 统 (Petroleum system),认为地质因素决定着油气藏 的分布,特别是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结合在一起的 时候,通常能得到这样一个区域,它反映了一系列相 关油气藏的形成,或者说上一个含油气系统。这是由 具有相似的天然要素组成的、具有相似功能的构造地 质体。
Thick组 1
烃 源 岩 在 二 叠 纪 距 今 260Ma
时开始进入生油窗,而到距 今 255Ma 时 埋 藏 深 度 达 到 最 大,因此关键时间为距今 250Ma , 油 气 生 成 运 移 聚 集 期 在 260—240Ma , 这 也 是 该 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时间。
图7-24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 (据Magoon等,1991)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完成之后开始。在保存时间内发生的作 用包括油气的再次运移,物理或生物降解作用乃至烃类完全被破坏。 在保存时间内,再次运移的油气可聚集在持续时间后沉积的储层中, 若保存时间内构造活动轻微,则油气藏仍保留其原来位置,只在保 存时间内发生褶皱、断裂、抬升或剥蚀作用才会出现油气的再次运 移。如果所有的油气及其基本要素在保存时间内遭到破坏,就没有 含油气系统存在过的证据;如果含油气系统中的油气生成、运移、 聚集持续至今,则无保存时间,可以认为大部分油气都被保存,只 有少许被破坏或降解。
含油气系统
• 含油气系统发展 • 含油气系统的定义及描述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一、含油气系统发展 最早是Dow(1972)提出的石油系统(Oil system)。 其重要性体现在:油源对比是识别含油气系统的关键; 石油系统名称中包含的烃源岩和储层是用连字号分开 的;把含油气区带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来使用;对石 油系统的描述中,都应用了物质平衡原理对理论上石 油生成的数量与实际储量进行了比较;石油系统一词 未包括天然气和凝析气;没有提出应用该概念的原则。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4.含油气系统特点 (1)系统论的观点。将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藏形成 问题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油气藏 的形成和分布,是地质历史长期发展的综合结果,既 与生、储、盖圈闭条件有关,又与油气生成、运移、 聚集、成藏、保存作用及其演化密不可分。把油气藏 形成的各要素及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系统论 的思想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400
300
古生代
200
100
中生代
泥盆纪
密西西宾夕法二叠三叠 比纪尼亚纪 纪 纪
侏罗纪
白垩纪
(Ma) 地质年代
新生代
早 三第 纪晚 三第 纪
含 系
烃源
储层 盖层
上覆岩 圈闭
油气生成-运移
保存时间是指烃类在该系统内被保存、改造或破坏的时间段,它在保存时 关键时
储集层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A*
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 A
含油气系统的地层学 特征包括在所有地理 分布区域内的如下基 本要素或岩层:最重 要时期的烃源岩、储 层、盖层以及上覆岩 层(图7-26)。
A
含油气系统 的地层展布
含 的油 基气 本系 要统 素 有效烃源岩
油气藏(A) 褶 箭皱 头断 指裂 示带 相对运动方向
2
Placer组 George页岩
Boar砂岩
3
Deer页岩 EIK组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2)含油气系统地理与地 层分布 关键时刻含油气系统的 地理分布特征是根据成 熟烃源岩的外围线来确 定的,包括该成熟烃源 岩中生成的所有已发现 的油气显示、油气苗和 油气聚集(图7-25)。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Meissner(1984)提出了石油生成器(Hydrocarbon machine),把包括烃 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中所有的基本要素的层系称为自然 地质条件下的石油生成器。烃源岩分布图中起始部分考虑的是生成石油的烃 源岩是否存在、沉积相和组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在达到热成熟条件下生成油气 的类型,其他部分考虑的是时间、地层、构造以及流体动力学对油气运移、 聚集过程的控制,所有这些影响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的各种因素构成 了一个系统,可以称为石油生成器。特点为“生成—运移—聚集单元”或 “石油生成器”,类似于Dow(1974)的石油系统和Perrodon(1980,1983) 的含油气系统;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过程与所需的基本要素区分开来, 并且表示成了一个单一过程;所需基本要素主要是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 闭。
白垩纪
(Ma) 地质年 新生代
早 三第 纪晚 三第 纪
烃
储 盖
上覆 圈
3)含油气系统事件
油气生成-
保存
图7-27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据Magoon等,1991)关键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显示出8个不同事件(图7-27),前
面4个事件表示了有关基本要素在地层学方面显示的沉
积时间,随后的两个事件表示了含油气系统中各类作
侏罗纪
白垩纪
(Ma) 地质年 新生代
早 三第 纪晚 三第 纪
烃
储 盖
上覆 圈
油气生成-
保存 关键
持续时间是指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所需要的时
间。含油气系统需要经过足够的地质时期方能
具备所有的基本要素和完成形成油气藏所必需
的地质作用,如果烃源岩是沉积的最初要素,
且烃源岩成熟所需的上覆岩系是最后要素,那
么最初与最后要素之间的时间差就是持续时间。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Ulmishek ( 1986 ) 又 提 出 了 独 立 含 油 系 统 (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要点在于独立含油系统类似于Dow (1974)的石油系统和Meissner(1984)的石油生成器;各个 主 要 因 素 ( 烃 源 岩 、 圈 闭 、 储 层 、 盖 层 ) 类 似 于 Meissner (1984)论述的基本要素;所有主要控制因素都强调了地层学 特征,只有圈闭以强调构造特征为主;对于评价单元而言,所 有控制因素都明显不同于各个作用过程,与Meissner(1984) 比较,缺少了运移,增加了保存;仅指把独立含油系统作为一 个评价单元来考虑;指出另外两种评价单元是指含油气区带、 或含油带和盆地;利用钻井统计资料以使得独立含油系统更易 于识别。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Demaison(1984)又提出了产油盆地(Generative basin), 把有效烃源岩覆盖的地区称为“产油坳陷”或“油气灶”,产 油盆地是指有一个或更多产油坳陷的沉积盆地。圈定产油坳陷 需根据成熟度、有机相等地球化学资料与通过地震和深钻井获 得的构造和沉积资料综合判断。特点是来源于成熟烃源岩而已 经聚集起来的油气均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产油盆地中;围绕成熟 烃源岩进行钻探的成功率最高、风险最小;与石油系统不同, 一个产油盆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产油坳陷以及一套或多套烃源 岩。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Magoon(1987)提出的含油气系统,第一次用基本要 素代表烃源岩、运移通道、储层、盖层和圈闭,并强 调必须把基本要素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 研究石油的演化过程。主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来识别 含油气系统,命名则包括了烃源岩、储层并考虑可靠 性。 Magoon和Dow(1991)提出的含油气系统,既包括成熟 烃源岩和与此相关的所有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又包括 了油气聚集存在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400
300
古生代
200
100
中生代
泥盆纪
密西西宾夕法二叠三叠 比纪尼亚纪 纪 纪
侏罗纪
白垩纪
(Ma) 地质年代
新生代
早 三第 纪晚 三第 纪
含油气 系统事件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上覆岩层 圈闭形成
图7-27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400 300 古生代
200 100 (Ma)岩
中生代
新生代性
泥盆密西西 宾夕法二叠三叠 侏罗 纪 比纪 尼亚纪 纪 纪 纪
如图7-24,Boar砂岩是储层,
白垩 早第晚第 纪 三纪三纪
地层
深 度
(m)
George 页 岩 是 盖 层 , 而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