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权”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出示一组数据:3,5,2,4,6,8,10。
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再出示一组数据:3,5,2,4,6,8,10,5。
提问: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与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吗?(3)引导学生观察两组数据的不同,引入“权”的概念。
2. 探究加权平均数的意义(1)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尝试计算三名选手的加权平均数。
(3)交流汇报,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的平均数。
3.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中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权”的意义。
4. 巩固提高(1)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权平均数的知识解决。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5. 课堂小结(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应用知识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引入问题:小明的期末成绩是数学93分、语文85分、英语78分,三门课的权重分别为3、2、1。
请问小明的加权平均分是多少?2. 讨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思考。
Step 2:概念解释1. 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加权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数值的权重,计算各个数值的平均数。
2. 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加权平均数可以用来体现不同数值的重要性,更加客观地评估综合指标。
Step 3:计算方法1. 按照权重给出各个数值。
2. 将各个数值与其权重相乘,得到各个数值的加权值。
3. 将所有加权值相加,除以权重的总和,得到加权平均数。
Step 4:练习与巩固1. 练习1:计算下列加权平均数:(1)1、4、9的权重分别为2、3、5;(2)2、5、7、9的权重分别为4、2、3、1。
2. 练习2:小明参加一个实验班,期末考试包括数学、英语和物理三科,三科的权重分别是4、3、2。
小明在数学、英语和物理的期末考试中得到了85分、90分、80分,求小明的加权平均成绩。
3.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选择两个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Step 5:拓展应用1. 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平均绩点计算、市场指数计算等。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用于展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2. 个人计算器:用于计算加权平均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引入问题和练习,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步骤。
九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及应用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他们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然而,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解题过程中,注重思考和分析,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小组合作任务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思考与反思部分,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分析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教案: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2.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辨别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3.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学生练习题和实战题。
3.计算器或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假设你去超市买三包苹果,第一包5元/kg,第二包4元/kg,第三包7元/kg,如果要计算平均价格,用什么方法?2.引导学生讨论,说明直接平均的方法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定义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一种计算方法,通过考虑不同数据的权重或重要程度,给出综合的平均数。
2.通过公式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数=Σ(数据值×权重)/Σ权重。
3.强调权重的重要性,解释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4.通过实例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解题方法(20分钟)1.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识别关键信息,确定不同数据的权重,然后计算加权平均数。
3.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实际应用(20分钟)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股票指数、学习成绩、调查数据等。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3.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并彼此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3.总结加权平均数的重点内容,强调应用的灵活性和实际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重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小组商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权重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利用之前的知识很自然地可以计算出,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中全部数据的和除以全部数据的个数。
教师强调每个符号的读法和含义,从而引出课题,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学习加权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探究“权重〞和加权平均数情境1: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为3.50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6元/千克。
小明妈妈买了单价为3.50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单价为6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是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吗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数学学习小组的形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
预设1:学生结合之前的平均数的知识,认为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即为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预设2:两种苹果的质量不同,所得的平均价格应为(3.5×1+6×3)÷4=5.375≈5.38(元)。
问题1:你同意哪种算法为什么情境2: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常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而是按照“平常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其中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常成绩为70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为多少要求学生结合情境1的计算过程,自主计算,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预设学生的答复:70×40%+90×60%=82(分)。
问题2:通过刚刚情境1和2的计算过程,你认为数据的平均数受什么影响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并安排代表致辞,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达成共识:数据的平均数,不仅受数据大小的影响,还要受到它们占这组数据总数的比值的影响。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如何将加权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期末考试总成绩为90分,其中卷面成绩占60%,作业成绩占40%,求小明的加权平均分。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教师简要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将各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并求和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然后,通过解释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步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示范计算过程教师用具体的数字示范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确保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例如,将小明的卷面成绩乘以60%后再将作业成绩乘以40%,然后将结果相加后除以100%即可求得加权平均分。
4. 概念归纳和巩固教师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归纳。
然后,通过给学生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5.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加权平均数的知识,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某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30%,课堂表现占20%,求该学生的加权平均分。
6. 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讨论和解答,确保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加权平均数实际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
《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共6页)
《加权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加权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设置问题:1. 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平均数.2.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设置问题:问题 : 计算意大利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小A求得意大利队员的平均年龄为你认为小A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
问题:“权”的意义是什么?“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课本中寻求答案,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理解权的意义在于反应各个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推进新课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个数的权分别是,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例题讲解: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 :3 :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设置意图: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每个数据相对应的“权”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在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时,不同科目的学分(权重)不同,需要使用加权平均数来得到更公平的结果。
2.教学难点
-理解权重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确定权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加权平均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合理分配权重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后续的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权重概念的讲解,用更多实例来说明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与运用: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
2.思维与发展:通过探索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加权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加权平均数的应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相关问题。
【精品文档】《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版本(4页)
【精品文档】《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word版本(4页)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
难在对“权”的理解。
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
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一**月21日第六节课是我的一节公开课,为了这节课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导学案、课件都是仔细斟酌,反复修改,甚至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过渡衔接的语言,我也都是推敲再三,尽管如此,可一节课下来,还是让我很不满意。
说来也巧,广水的教育同仁原本定于这天上午来我校观摩的,由于客观原因改为下午,因此临时将第六节课调至第五节。
午睡结束就是第五节课,我很担心学生的精神状态,想让学生早点清醒过来,但又害怕学生没睡醒而影响课堂,只能在办公室坐等时间的流逝。
起床铃响,我迅速走进教室挨个叫醒学生并告知他们临时调课的事情,让他们赶快活动活动,提提神。
尽管我催得既紧又急,可学生们却是一脸的木然,惺忪的眼睛,焉不拉几的动作告诉我,这节课学生可能“活”不起来。
上课铃声还未响,广水的老师已陆续走进教室,看看这阵势,听课的老师都把学生围满了,我估摸新旧学生可能又不敢张嘴了……整堂课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我首先让学生对着导学案的导学自学部分自学,我发现学生的目光完全是呆滞的,压根儿就没有动手做导学案上的题的意思,这让我信心全失。
本节课的内容是加权平均数,因该内容与能前所学和数学知识没有任何的关联,对于什么是权,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学生一无所知,更何况在本节内容中权首先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更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基于这一点,我大胆地将教材的内容作了调整,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首先抛出来,并简单举例引导理解。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复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平均数,但有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某些情况。
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
这样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更为准确。
这就是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加权概念的引入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XXX的数学成绩,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例题讲解某公司对应聘者A、B、C、D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每个方面满分20分。
如果你是人事主管,会录用哪一个应聘者?显然,不同方面的分值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专业知识就应该比仪表形象更重要。
因此,应该使用加权平均数来计算每个应聘者的总分,再根据总分来选择录用哪一个应聘者。
让学生分析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出了A应聘者得分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模仿该方法计算另外三位应聘者的最终得分,并从计算结果中确定应该录用哪位应聘者。
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给出了答案。
教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10:7:3,那么哪个方面的权重最大?哪位应聘者应该被录用?当学生重新计算四个人的得分后,发现得分最高的人也改变了。
这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权重的选择应该符合客观实际。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架电梯的最大载重是1000千克,现有13位“重量级”的乘客要搭乘电梯,其中11位先生的平均体重是80千克,2位女士的平均体重是70千克。
加权平均数教案2篇
加权平均数教案加权平均数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如何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提出加权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2. 概念解释解释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根据各数据的权重计算平均值。
权重越大的数据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3. 计算方法分步教学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a. 根据给定的数据和权重计算各数据的乘积。
b. 将所有乘积相加。
c. 将上一步得到的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4. 应用实例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计算。
例如,某班级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求该班级的加权平均数。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例如,比较不同学科的加权平均数,分析各科目的权重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
6. 拓展应用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市场调查数据计算产品的市场份额。
7. 总结反思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数学和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1. 经验教学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2. 合作学习法:带领学生合作讨论,以加强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讲解:讲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例子。
3. 计算方法阐述:详细地阐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5.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1. 黑板、白板、彩笔等教学设备。
2. 加权平均数的例子和练习题。
七、教学时间:
一般需要1-2学时。
八、教学反思:
1. 需要从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过渡,尤其是在初中数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引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一章:加权平均数的引入1.1 现实生活案例分析:票价的计算1.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性质1.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4 课堂练习: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加权平均数第二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1 学生自主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2.3 课堂讨论: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2.4 课后作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1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3.2 教师讲解:如何快速计算加权平均数3.3 课堂练习: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数据集的平均值3.4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数据集,求其加权平均数第四章: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1 生活案例分析:商品的定价策略4.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4.4 课堂练习: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5.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5.3 课后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4 课堂拓展:探讨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应用第六章: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比较6.1 学生自主学习:标准平均数的概念6.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6.3 课堂练习:判断并解释几个实际问题中应使用加权平均数还是标准平均数6.4 课后作业:分析数据集,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进行计算并解释原因。
第七章: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7.1 生活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7.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7.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7.4 课堂练习: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第八章: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解决策略8.1 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8.2 教师讲解: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8.3 课堂练习:解决一个涉及加权平均数的实际问题8.4 课后作业: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加权平均数应用的问题解决案例。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并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生活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技巧;
2.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数学情境导入: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通过PPT展示、讲解,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明确权数的作用;
2.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够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如何计算一家企业的平均工资?”、“在评选优秀学生时,如何合理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等;
2.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关键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如在计算平均工资问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工资数据的不同层级(如基本工资、奖金等);
3.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作者:智能助手介绍本文主要对教学过程中授课《加权平均数》这一主题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反思,旨在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前,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加权平均数的应用举例。
3.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加权平均数。
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1.演示法:通过演示实例来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运算过程。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加权平均数的应用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讨论解决思路和步骤。
教学过程下面是本次教学的具体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寻找引起学生注意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
第二步:概念讲解在概念讲解环节,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确保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是一种为了考虑数据权重而进行计算的平均值。
第三步:计算演示在此环节,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并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第四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出一些不同难度的应用问题,让他们共同解决。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讨论解决思路和步骤,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其他问题中。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总结本次教学的要点,并向学生提供反馈。
《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1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
难在对“权”的理解。
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
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一、巧引“权”字。
从特例入手。
举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试成绩,有些成绩多次出现,让学生求平均成绩。
此时会出现方法的不同,教师继续引导,若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各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有了,如何求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若两个班级人数不相同,怎样求?再举学生身边的几个例子。
这样,很自然引导学生从计算方法的不同上升为两种平均数的定义。
二、重析“权”字。
从三个角度,(1)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已理解)(2)表示数据所占的比数;(3)表示数据所占的百分比。
(可以由已举的例子各个数据的次数引导学生将它们改写成比、百分比的形式加以分析)这样,将“权”的三个角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权”的实质。
三、多练“权”字。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好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能够总结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个数据的权数相同。
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一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
可以类比小学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代替,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减小了运算量,也比较好理解。
在讲解加权平均数中第一种类型时,可以类比学习,这里的“权数”是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理解并不困难。
《加权平均数》》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20.1.3 加权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 ,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开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探索、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连接 ,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n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拟小时 ,可用哪个公式计算呢 ?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如何计算其平均数 ?学生答复后 ,教师再提出问题: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 ,又如何计算其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 (写出课题 )二、目标定向 ,自主学习1、讲解例题例1、某工人在30天中加工一种零件的日产量 ,有2天是51件 ,3天是52件 ,6天是53件 ,8天是54件 ,7天是55件 ,3天是56件 ,1天是57件 ,计算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 .分析:(1 )此题是要求多少个数据的平均数 ? (学生答复30个数据 ) .(2 )这些数据有何特点 ?如何计算 ?(学生容易观察到 ,这些数据较大 ,且都比50稍大一点 ,因此可用公式②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解:将数据51 ,52 ,53 ,54 ,55 ,56 ,57同时减去50 ,得到2个1 ,3个2 ,6个3 ,8个4 ,7个5 ,3个6 ,1个7 ,那么 ,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x2 +2x3 +3x6 +4x8 +5x7 +6x3 +7x1 ) =4 ,50 +4 =54 ,所以 ,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为54件 .2、加权平均数:一般来说 ,如果在n个数中 ,x1出现f1次 ,x2出现f2次,… ,xk出现fk次 (这里f1 +f2 +… +fk =n )那么根据公式① ,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 = ,(f1 +f2 +…fk =n) - - - - - - - - - - - -③强调两点:(1 )公式③与公式①是一致的 ,公式③是公式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公式③中 ,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与n的比值叫做数据xi的权 .(2 )公式③的适用范围: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屡次重复出现时 ,用公式③比拟简便 .例2、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 ,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班级| 一班二班三班黑板 95 90 85门窗 90 95 90桌椅 90 85 90地面 85 90 95(1 )求每个班的平均分;(2 )假设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 ,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3 )你认为上述四项中 ,哪一项更为重要 ?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 ,根据你的方案 ,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与同学进行交流 .解: (1 )一班的平均分为:(95 +90 +90 +85 ) =90 ,二班的平均分为:(90 +95 +85 +90 ) =90 ,三班的平均分为:(85 +90 +95 +90 ) =90 ,这三个班的平均分相同 .(2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 +90×10% +90×35% +85×40% =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 +95×10% +85×35% +90×40% =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 +90×10%95×35% +90×40% =91因此 ,三班的成绩最|高 .(3 )分组讨论交流例3、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筹划人员一名 ,对A ,B ,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 ,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工程 A B C测试成绩创新 72 85 67综合知识 50 74 70语言 88 45 67(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 ,那么谁将被录用 ?(2 )根据实际需要 ,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 ,此时谁将被录用 ?小结:实际问题中 ,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 "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因而 ,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 ,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 "权〞 .3、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 ,教育支出为1200元 ,其他支出为7200元 ,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 ,3% ,6% ,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思考: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 ?百分比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 ?谁做得对 ?小明: (9% +30% +6% ) =15%小亮: =9.3%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 ,因此 ,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 "地位〞不同 ,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 "影响〞不同 ,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 ,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 ,1200 ,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 "权〞 ,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求法是对的 .三、强化训练 ,拓展提升:四、反思感悟 ,归结升华: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它与平均数的关系 ,以及它的适用范围 .2、权有差异 ,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 ,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1、巧引“权”字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某学校准备采购一批消毒液。
对“人”,对“物”,“无人区”等不同情况分别从适用范围,浓度,价格,安全性四方面考虑。
从时事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种情况侧重点不同,引出今天的主题“权”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1、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2、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做出合理判断。
2、重析“权”字英语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考核,公司想招聘(1)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2)笔译能力较强(2:1:3:4);(3)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3:3:2:2)。
上述问题(1)“综合能力”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
问题(2)、(3)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3,3,2,2,)分别称为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 80.4 (80.5,78.9)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让学生清楚的理解权的重要性,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3、归纳“权”字由特殊到一般,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算术平均数:知识要点:一般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4、多练“权”字权的表现形式从比例和百分比两种题型,加强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并灵活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5、灵活用“权”回首解决消毒液选择的问题,前后呼应。
灵活用“权”,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初中生的学情,在教学中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充分。
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
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但在授课过程中更注意抑扬顿挫,仪态行为举止端庄大方,不随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权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临海中学应中伟一、案例背景《加权平均数》选H人教版的义务教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十章《数据的代表》的第一节。
本章是初中数学“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集屮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知识与方法,这也是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平均水平”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评判指标,本节内容就是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取一定的评判能力,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为以后其他统计指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方差,标准差等等。
同时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屮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加权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加权平均数》这节课是我参加学校举行的第四届百花奖评比的最后一轮选拔的上课内容,这次教研经历纟R内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指点与帮助,我也对此次的教研经历作了认真的整理、记录与反思。
二、案例描述【引言】师:我们知道数学既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需要同学们有足够的H信,主动的探索,大月n.的发言,-do)班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跃跃欲试,对本节课充满期待)在引言中,我重点关注了:利用简短的话语激发学生上课的激情,快速集屮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说数据会说话,看着表格屮的这些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这3位选手有何评价?生1: A选手语言表达能力强,综合知识水平较差,创新能力一般。
生2: B选手创新能力强,综合知识也最扎实,但语言表达能力最弟。
生3: C选手各方面都不突出,但索质比较均衡。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看,这三位选手各有特点,但该公司只要招聘一位员工,你你会选择谁?你的依据是什么?生:各有选择,依据有:①总分;②平均分;③想用加权平均数,但表达不完整。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首先来分析如何用平均成绩决定选谁?投影上显示:问题:(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生:说出解法。
师:3个数会了,那如何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1:板书11、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卩x” x 3,……,x*我们把3_乞+土 +……+ ' n 称为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记做匚,读作兀拔。
反思:通过问题(1)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既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又指导生活实 践。
在活动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 (1)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是否有所增强。
【片断2】理性概括,探究新知师:大家刚才用了一个量化的标准(即求算术平均数)来选择人才,这一点做的很好, 但你们觉得这种绝对平均的最化标准能否选出担任广告策划这一职位的最优秀人才呢?(学生处于思考之屮)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职业木身的特点来谈一谈对广告策划人员来说,最重要的素 质是什么?生:创新能力师:那么除了创新Z 外,综合素质重要吗?语言重要吗?语言这一项还要考虑吗? 生:创新最重要,综合素质也重要,语言不是很重要,但也要考虑。
师:这说明:在同一组数据屮,毎个数据对结果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你是该公司 的老总,你能否给这三项测试成绩的重要程度定一个量化的标准呢?(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师:肯定同学们的方案,然后在投影上显示:问题:(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 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取?(学生纷纷拿出笔在草稿纸上进行运算)(我此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寻求答案。
在学生运算的过程中我在教 室走动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与个别学生交流讨论,从屮发现与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与错 误,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好调整。
)当大部分学生有结果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2:(I )V -4=72±50±SS=703一 85 + 74 + 45 〃 XB = ---------------- = 68 3"7 + 70 + 67 =68板书2 2、加权平均数若一组数据X|, X 2, X3, ......... , Xn 的权分别为W], W 2,W3,…W“,则称 X. W. + X 9W 7 + XcWq+ ........ + X“Wn w 、、 人、” a 丄 丄r F 1/ 、刃 、““一-————— -------------- 为坯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记作X 。
W I + W 2 + W 3 + .................. + W H权:表示各个数据相对于结果的重要程度。
72x4 + 50x3 + 88x1-------------------------- = 65.754 + 3 + 1反思:此问题的提出,学生难以用已学到的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 新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通过大腹猜想,培 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理解n 个数的加 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
在活动屮,我重点关注了:(1) 学生是否觉察到提出的新问题与从前学习的算术平均数有联系,更有区别。
(2) 学生是否乐意提出白己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 学生是否愿迂把白己的解法融入到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来解此问题。
【片断3】解释应用,巩固新知应用新知1: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 15 015B 7 0.21 C100」8求:这个市郊具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师:A 、B 、C 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血积相对于整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重要稈 度相同吗? 0.15, 0.21, 0.1X 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学生体会权表示的意义:权表示各个数据相对于结果的重要程度)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3的第一部分。
板书3的第一部分1 >0.15,0.21,0.18的权分别是15,7,10(具体数字形式) - 0.15x15 + 0.21x7 + 0.18x10 八, x = -------------------------------------- p 0.1715 + 7 + 10反思: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的列出正确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在活动屮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数据的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应用新知2: —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 写的英67x4 + 70x3 + 67xl= 68.125XH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齐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聘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 3: 2: 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 2:3: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
学生在阅读讨论屮明确下列问题:(1) 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的过稈屮,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儿个方面的英 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为多少?(2) 招聘口语能力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哪两个方血的成绩?从给岀的 比值是否体现这两方血更加“重要"?师:听、说、读、写这四项成绩相对于结果的重要程度相同吗?,听、说、读、写的权 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学生继续体会权表示的意义(权表示乞个数据相对于结果的重要程度)并独立尝试解答 过程。
由学生上台板演完成板书3的第二部分。
板书3的第二部分2、⑴听、说、读、写的权分 别是3,3,2,2(比例形式)— 85 x3 + 83 x3 + 78 x2 + 75 x2•••兀屮3+3+2+273 x 3 4- 8() x 3 + 85 x 2 4- 82 x 2 - 兀乙=----------------------------------------- =79.33+3+2+2选甲(2)听、说、读、写的权分 别是2,2,3,3(比例形式)—85 x2 + 83 x2 + 78 x3 + 75 x3 “、匕•••兀屮 = ------------------------------------------ =79.52+2+3+3 73 x2 + 80 x2 + 85 x3 + 82 x3 “ 兀Z.=----------------------------------------- =80.72+2+3+3 /.选乙反思:通过阅读,让学生感知问题、明确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 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接纳和吸引别人的正确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白学方法,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活动屮我重点关注了学生:(1) 能否进行有效地阅读,正确地分析,积极地讨论。
(2) 对两名应试者四项成绩的权是否明确,能否从屮体会权的作用。
(3) 能否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进行准确计算。
应用新知3: —次演讲比赛屮,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瓯为选 手打分,备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r 1. 40%,演讲效果片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
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 示:请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屮明确下列问题:(1)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屮的重要程度用什么数据说明?(2)要想决出两人的名次,必须求两人的总成绩,实质上是求这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师: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相对于结果的重要程度相同吗?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演讲效果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学生再次体会权表示的意义(权表示各个数据相对于结果的重要程度)并独立尝试解答过程。
由学生上台板演完成板书3的第三部分。
板书3的第三部分3、演讲内容、能力、效果的权分别是50%,40%,10%(百分比形式)- 85 x 50% + 95x 40% + 95x10% “x 人= ------------------------------- =9050%+ 40%+ 10%- 95 x 50% + 85 x 40% + 95x10%XB = ----------------------------------------- = 9150%+ 40%+ 10%•••选手B获第一名,A获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