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解题目录演变之轨迹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
《历史地理》集刊 1-24辑目录本帖最后由猎户座于2011-6-14 13:08 编辑这里是原书链接,维望帮助书友选择下载:/viewthread.php?tid=15821&extra=page%3D2 《历史地理》(创刊号) 1981年11月发刊词侯仁之《禹贡》中的昆仑顾颉刚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史念海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谭其骧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陈桥驿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邹逸麟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桂百泉水利的历史研究——兼论卫河的水源纽仲勋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王开发张玉兰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文焕然何业恒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夏越炯春秋时期齐国故城的复原与城市布局刘敦愿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魏嵩山古代广州及其附近地区的手工业徐俊鸣郭培忠口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谭其骧口《水经注》研究《水经·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兼论西汉魏郡邯会侯国地望周振鹤口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楼兰遗迹考察简报侯灿口纪念《禹贡》笔谈张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纪念“中国地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张天麟“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徐兆奎回忆与希望侯仁之继承和发扬《禹贡》精神郭敬辉回忆《禹贡》杨向奎纪念禹贡学会王树民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奋发前进唐晓峰“扶桑”讨论综合评述朱方口书籍评介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王文楚邹逸麟评《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摘译)赛明思口补白分湖·风湖·汾湖张舫澜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中国地理测绘史的一点正误一得长芦晒法制盐始于何时孔祥铸六朝人之所谓“北京”葛剑雄宋川峡二路分成四路祝培坤[ 本帖最后由yachenhuix 于2008-2-21 15:23 编辑]《历史地理》(第二辑) 1982年11月北京城: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改造侯仁之两爨六诏地理考释方国瑜夜郎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有关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的若干历史地理问题黄盛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陈得芝明初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卫杂考邓锐龄周初的“三监”与邶、鄘、卫三国及卫康叔封地问题刘起釪高阙考辨严宾汉桂阳郡建置时间考何介钧汉代敦煌郡西境和玉门关考赵永复东汉时期钱唐县之废复奚柳芳吉、黑两省西部地区四座辽金古城考李健才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陈桥驿辽河平原水系的变迁林汀水陈连开明代的居延海施一揆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特大洪水的气候与水情分析王涌泉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何业恒文焕然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纽仲勋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曹尔琴试论河北地区村落的出现与发展朱新望昆明市的聚落起源、城址演变、城区扩张及其地理因素的探讨于希贤于希谦从万胜镇的衰落看黄河对豫东南平原城镇的影响陈代光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东返日本航路再探王文楚口问题讨论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张泰湘率宾府、恤品路和开元城郭毅生口读书札记郭著《李白与杜甫》地理正误谭其骧口纪念顾颉刚先生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韩儒林顾颉刚先生有关历史地理的论著目录王煦华朱一冰口书籍评介《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王文楚魏嵩山口译丛测绘中国地图纪事(法)J·B·杜赫德口学术动态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朱杨印水利史研究会成立暨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灌县举行魁一口补白唐代地名“标准化”的概念望新北京地区播种水稻始于何时孔祥铸《通鉴》胡注纠谬一则禾子长江长洋港汊道辨析龚江《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赵永复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一得先秦时期人们对保护山林的认识贺圣迪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杨正泰新书简介——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吾印“夷童”考刘翔《汉书·地理志》县目试补周庄《历史地理》(第三辑)1983年11月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史念海南通地区成陆过程的探索陈金渊金山卫及其附近一带海岸线的变迁张修桂江苏沿海古墩台考张忍顺江苏常州圩墩遗址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王开发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马正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察罕脑儿行宫郑绍宗明初营建中都及其对改建南京和营建北京的影响王剑英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王文楚明清临清的盛衰与地理条件的变化杨正泰明代北京郊区村落的发展尹钧科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杨章宏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日】斯波义信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葛剑雄《汉志》分江水考释陈怀荃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王颋祝培坤秦代象郡考覃圣敏隋唐漠南碛口考释施一揆关于呼伦贝尔古边壕的探索景爱和田文《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与西北史地问题黄盛璋口顾颉刚先生遗著昆仑和河源的实定顾颉刚口问题讨论碣石考高洪章董宝瑞口书籍评介万恭和《治水筌蹄》邹逸麟口译丛汉简所见地名考【日】日比野丈夫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日】船越昭生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学术动态国家地图集历史地理卷即将开编微言黄河流域水利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吴萍《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二册出版刃佳口补白隋唐润州未尝治今丹徒镇胡菊兴阴山——陶山——阳山周庄曹操所开白沟得名问题辨疑非鱼东坝正名高山关于明代“东番”的地理范围周维衍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村寨龚江秦关中北边长城禾子最早记载的洮河流域大规模滑坡现象赵晖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一得黄河三大浮桥考略晓鹿秦泗水郡治禾子后汉的东海王与鲁国周振鹤《历史地理》(第四辑)1986年2月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谭其骧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曾昭璇上海西部古海岸——冈身——的成因与年代刘苍字吴立成曹敏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周凤琴呼伦贝尔草原的地理变迁景爱失必儿与亦必儿刘迎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赵永复《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周魁一明代广东经济地理初探司徒尚纪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周振鹤汉晋隋唐之南苏水与南苏城考王绵厚赤河考李孝聪丝路“青海道”考王育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朱玲玲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加】寇•哈瑞斯口读书札记冶即东部候官辨——《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的一条错简吴松弟《整理郑和航海图序言》读后刘伉口问题讨论再谈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周维衍口史籍整理《乘轺录》疏证稿贾敬颜口书籍评价顾炎武和《肇域记》杨正泰口译丛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美】彼得·C·珀杜口学术动态太湖水利史学术讨论会简讯魁一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郑锡煌口补白地名带“阳”字未必表示水北山南周庄释“观下” 一令密云山考于德源秦置陈郡质疑马世之释“群舒”胡嘏北宋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禾子《隋书·地理志》赣、南康纠谬王天良“次固镇”还是“次固镇” 一得营水出留山辨龚江《历史地理》(第五辑) 1987年5月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尚义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邹逸麟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奚国金珠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周源和沱江、沫水、离堆考辨田尚邓自欣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郭黎安敦煌石室出《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考释王仲荦贾耽路程“驩州通文单国道”地理与对音黄盛璋西辽王朝疆域考释魏良弢战国齐五都考钱林书关中东部秦魏诸长城遗迹的再探索王重九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张修桂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王文楚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卢云杭州的几个地理变迁问题吴维棠明代浙江市镇分布与结构樊树志明清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三个市镇的历史考察陈学文明初建州女真迁徙考——兼评建州女真东迁说董万仑口古籍整理《<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校补孟素卿口调查报告东北考察记王钟翰口书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葛剑雄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杨正泰口译丛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美)汉斯·比伦斯泰因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禾子北宋荆湖路分为南、北两路不始于咸平二年姜汉椿战国阳泉君封邑考钱林书苏州旧称平江之原委黄锡之今贾鲁河名称的来源一令宜昌葛洲坝演变小史龚江释“襄阳”周兆锐《历史地理》(第六辑) 1988年9月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文焕然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黄河故道滑澶段的初步考查与分析徐海亮钱塘江河源考证与源头的勘定吕以春沭水北魏正光改道和前沭河徐士传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李润田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邹逸麟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王妙发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郁越祖南诏疆域的发展和郡县的设置尤中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汤开建赵佗犯长沙的路线与龁道县置废的年代张修桂“封中”试析——封水历史地理问题初探陈乃良三国西晋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点卢云三国人口探索王育民清代京师八旗人丁的增长与地理迁移韩光辉日本学者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口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徐霞客游峨眉山考辨吴应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明崇祯后期大蝗灾分布的时空特征探讨满志敏口书籍评介《肇域志》陕西部分的几个问题郑宝恒王天良口地图史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马崇鑫口译丛从晚明到清代中期中国与西班牙美洲的丝绸贸易全汉升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日】斯波义信口补白再谈荆湖南北路设置问题王文楚《南齐书·州郡志》南高平郡纠谬胡嘏谭其骧教授《长水集》出版一得《入蜀记》“次江陵之建宁镇”析龚江沈括误证章华台章珊一则气候资料误用的补正文每释春秋晋之“东阳”钱林书:hug: :lol《历史地理》(第七辑) 1990年6月唐代矿冶分布与发展黄盛璋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吴松弟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城邑及疆域考钱林书汉唐河西城市初探杜瑜山东烟台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顾朝林古代苏州城市景观的历史地理透视高泳源新郑考曲英杰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司徒尚纪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刘迎胜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杨正泰汉十三刺史部起源考牟元珪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沈卫荣赵北长城西段与秦始皇长城沈长云唐大震关考吴洁生突厥二题刍议周维衍江苏北部海岸与湖泊的演变黄志强杨达源张传藻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景爱初探河南省历史时期的寒暖盛福尧口问题讨论再论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赵永复口书评评《西汉人口地理》陈桥驿《中国历史地理论著索引》简介朱毅口译丛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日】滨岛敦俊口C14测年报告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C14实验室口补白《南齐书•州郡志》三处脱文胡嘏钱大昕论《宋书·州郡志》所载水陆道里胡嘏《通鉴》秦、益二州胡注正误王振忠《唐六典》记《水经注》河流的总数赵永复“镇宁”系“镇戎”之误余音《新唐书纠谬》之纠谬华林甫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说之妄禾子《历史地理》(第八辑) 1990年7月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满志敏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王乃昂春秋绍兴的地理环境与水利建设陈鹏儿沈寿刚邱志荣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五条沙)及其演变张忍顺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荆江北岸堤防考辨程鹏举《山海经》中的浑天说金祖孟中国古代撰写水经的传统周振鹤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胡阿祥商代疆域新论叶文宪先秦两汉时期婚姻礼制的地域扩展与阶层传播卢云历史时期河西地区城市地理初探杨平林关于高句丽南北道的探讨李健才休屠(屠各)胡的族源及迁徙赵永复霸上辨马正林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段渝释“地”陈瑞平苏北平原区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吴必虎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专题研究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张修桂口古籍研究隋唐两女国——两《唐书•东女传》辨证周维衍唐代《长安太原驿道》校补王文楚《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王颋口调查报告简论唐代“热海道”上的凌山与勃达岭——别迭里达坂调查札记孟凡人口问题讨论关于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问题黄盛璋再谈西汉合浦郡治与朱卢县王文楚口方志研究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褚赣生口书评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明时期)》陈桥驿《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初版赘言郑世贤口译丛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认识发展史(苏)B·C·热库林口补白放马滩出土地图的年代问题章珊《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将出版文楚秦一代郡数为四十八说周庄《水经注》资料断限赵永复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中译本出版一得义胜节度使所置年代考满志敏《水经注》泾谷水考龚江《清时期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出版傅诞《历史地理》第九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1990年10月谭其骧先生简历本刊编辑部谭其骧先生著作目录本刊编辑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贺信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林甘泉研究员的贺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邹逸麟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仲翰两汉时期的秦人赵永复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侯仁之海南省人类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诸问题曾昭璇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周振鹤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卢云干隆在新疆施行移民实边政策的探讨张丕远湖商人由来新考曹树基《中国移民史》发凡葛剑雄明代户口初探王育民论绍兴古都陈桥驿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孙继民侯文高邺之初筑是否在古邺城处张之简论洛阳古代都城城址的变迁史为乐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马正林叶尔羌汗国东部疆域考释魏良弢陈氏安南国建置考王颋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胡阿祥金代行省考景爱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李孝聪店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王北辰楚在江淮地区的发展和孙叔敖开芍陂陈怀荃洞庭湖区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研究张步天徐霞客探长江源朱惠荣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尚景熙1523年浙江镇海灾害原因分析刘昌森书籍评介:小川琢治的《支那历史地理》王守春《历史地理》第10辑 1992年7月□庆贺侯仁之、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锲而不舍锐意进取——记候仁之教授的治学精神尹均科、韩光辉开拓创新用世益民——学习筱苏师治学业绩的体会辛德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骧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何炳棣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李宾泓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郑川水冯季昌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韩茂莉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钮海燕哈密地区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钮仲勋唐以前江西地方望姓考梁洪生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日]滨岛敦俊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王振忠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月港的兴衰郑宝恒关于“都市(城市)”概念的历史地理定义考察王妙发郁越租当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研究张修佳春秋徐器与徐人活动地域初探李家和刘诗中斡赤斤故城的发现与研究米文平清代人口考辨王育民十世纪中叶前后高昌回鹘的西部疆界华涛唐朝时期安南都护北部地界的变迁尤中苏建灵段氏大理国建置考王颋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林汀水明朝初年出使西域僧人宗泐事迹补考邓锐龄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历史时期的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文焕然黄淮平原仰韶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满志敏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周凤琴苍梧考释陈怀荃□调查与研究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发现与研究冯永谦西汉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李并成□古籍研究中国古地理文献中地方等地刍议靳生禾师道刚《南齐书·州郡志》札记胡阿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札记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两项较大修改的说明周振鹤□书评学林拔萃之作——试评《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王守春□学术动态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讨论会综述王振忠□补白关于宋代在上海地区设置的市舶机构的两个问题一令郦道源任冀州镇东府长史的时间赵永复《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王文楚以路为政区道名不自宋始李懋军《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993年6月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邹逸麟西汉与唐代灌溉成就的比较研究周魁一陈茂山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韩茂莉“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初探曾昭璇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张修佳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胡阿祥中国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葛剑雄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吴松弟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研究韩光辉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允吾、金城、榆中、勇士等古城址考陈守忠论唐代的三边章群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郭声波明代三卫初设地研究董万仑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尹万科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文焕然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何业恒□《水经注》研究全租望与《水经注》陈桥驿《水经·漳水注》邯郸附近山川城医邑考孙继民郑良真□地图学史长久保赤和他的中国历史地图周振鹤鹤间和幸□古籍整理《延祐四明志·河渠考·湖》佚文辑存俞信芳□译丛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北美历史地理学的现状与展望安德鲁·H·克拉克著姜道章译□学术动态《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第一册编稿一得□补白关于《明代户口新探》、《清代人口考辨》两篇论文的质疑一读者郦道元未曾闲居九年赵永复《通鉴》庲降(都)督胡注辩正王振忠天涯何处觅“东野” 张志廉标点本《元和郡县图志》一处断句问题商榷马玉山《历史地理》(第十二辑) 1995年3月□纪念谭其骧(季龙)先生超迈乾嘉诸家的谭季龙先生史念海谭其骧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曾昭璇回忆谭季龙老师陈桥驿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邹逸麟用历史文献物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满志敏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徐海亮辽代西辽河水道与木叶山、永、龙化、降圣州考张柏忠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象分布的再探索蓝勇杭嘉湖平原生态演替与古文化兴衰的关系徐建春太湖地区孢粉资料与考古发现所阐述的人与环境之关系张明华江苏扬州西部距今45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环境萧家仪唐领余韩辉友番禺及番禺城考曾昭璇曾宪珊试论南宋末期桂林的城壕建设万竟君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城镇的变迁王振忠明清时期山西市镇的布局与类型马玉山芜湖米市兴衰及其历史作用邵华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施和金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周振鹤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华林甫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韩茂莉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传染病曹树基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侯甬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行龙唐代雄武军考张建设□《水经注》研究《水经注》关于广西水道传述说略白耀天□古籍研究敦煌石室出《贞元十道录》剑南道残卷考释王仲荦《唐两京城坊考》评述辛德勇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史料评说胡阿祥□历史地图研究南宋行在临安府的地图再现——历史地图学个案研究阎维民。
目录学第五课(定稿)
(3)《七志》的缺点
《隋书·艺文志》:“不述作者之意”;
阮孝绪《七录序》:“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 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纪传,倍于经典,犹 从此志,实为繁芜!”
唐马怀素:“南齐以前典籍,旧编王俭《七 志》;以后著述,其数盈多。望括检近书篇目, 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
2.阮孝绪与《七录》
阴阳志:“王以数术之称,有繁杂之嫌,故改 为阴阳”; 图谱志:“王氏图谱一志,刘略所无,刘数术 中虽有历谱,而与令谱有异”;
术艺志:“方伎之言,事无典据,又改为术 艺”。 两个附录:“所阙之书”;道经,佛经附。
郑樵《通志·图谱略》:“刘氏《七略》,只 收书不收图。„„惟任宏校兵书,有图四十卷, 载在《七略》,„„王俭作《七志》,六志收 书,一志专收图谱,谓之《图谱志》。不意末 学而有此作也。”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王俭图谱一志,最 为郑樵所称,实则各书之图本可随类附入,俭 第欲足成七篇之数,故立此志耳,未必如樵所 云云也。”
(1)《七录》产生的时代背景
梁朝帝王对文化的喜爱; 私家目录的普遍流行。
梁朝帝王对文化的喜爱;
《梁书·王泰传》:“宜选陈农之才,采河间之 阙。怀铅握素,汗简杀青,依秘阁旧录,速加缮 写。”
阮孝绪:“齐末兵火,延及秘阁。有梁之初,缺 亡甚重,爰命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 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孝标等重加校进„„其尚 书阁内别藏经史杂书,华林园又集释氏经论,自 江左篇章之盛,未有逾于当今者。”
《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王俭撰
《南齐书·王俭传》:“ 王俭,字仲宝,琅琊 临沂人也。„„解褐秘书郎、太子舍人。超迁 秘书丞。上表校坟籍,依《七略》撰《七志》 四十卷,上表献之,表辞甚典。又掇定《元徽 四部书目》。”
古代史三级目录
中国古代史三级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原始社会:2.夏:3商: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2.分封的对象:3.分封的内容即诸侯的权力与义务:义务:权力:4分封的作用积极:消极: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实行宗法制的目的:2. 宗法制的实质;3.宗法制的核心内容:4.宗法制的作用;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联系选修一商鞅变法:★★★★★时代特征: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2.秦统一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政治经济民族:二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称号的由来:基本特征: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①中央机构与职能: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作用: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县两级制2.地方官僚机构郡: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3.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①并行制②七国之乱③汉武帝:令和附益法④()制监察地方官2.唐朝①地方设置()和()②问题: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政治(行政):财政:4.元行省制度概况:意义: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中外朝制:2.唐朝①三省体制3.北宋最高行政机构:分行政权:分军权:分财权:4.元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位高权重2.汉朝:3.魏晋南北朝:4.隋——清:①开始②正式形成:③继承完善:④明中叶:僵化内容:格式:消极作用:⑤结束或废除:1905年⑥作用: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加强君权废除分2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设二内阁的出现1.发展过程:明太祖:明成祖:票拟批红权张居正任首辅时2.性质与评价3.比较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威肋皇权2.康熙:设(),与()()三足鼎立3.雍正:设()4.军机处的性质与职能5.军机处设置的意义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基本矛盾发展趋势: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古代农业文明代表:中国黄河长江文明、西亚两河文明、中南美洲玛雅文明、埃及尼罗河文明2.主要耕作方法演变:刀:石:铁: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方式★★★★★春秋战国:西汉:汉朝以后:隋唐:2.耕作技术、方法、制度: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耕作制度: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3.水利工程:战国:汉朝:4.灌溉工具:曹魏:唐朝:宋朝: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生产关系: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3.小农经济的作用积极:局限: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史夏商周:春秋战国:西汉:2.定义:3.领先世界的行业:青铜铸造业:冶金业:东汉:钢铁冶炼业:南北朝:商:东汉:制瓷业北朝唐朝宋朝★★★★★明清丝织业:商:西周:西汉:唐朝:宋朝明清: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2.民营手工业:3.发展历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定义:基本特征: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丝国丝绸之路中西交流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发展历程商朝与商人: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唐朝时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和(),相当于最早的银行与汇票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世界最早的纸币——()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国际性大都市——()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贬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是()和()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如长安))市的功能:市的设置:市的管理:2.宋以后打破市坊界限;草市:早市、夜市:四大商业名镇:中国六大古都:扬一益二: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西汉:丝绸之路2.唐朝:在广州设()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税收是国库重要来源4.元朝:()是世界第一大港5.朝贡贸易的特点与目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6.清朝:()和“”政策广州十三行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发展演变: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私有制):春秋:生产力如发展,生产关系如遭到破坏BC594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经典常谈》选择题优选40题
《经典常谈》选择题优选40题1.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四章,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
《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有误。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故选A。
2.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两项是()()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
《礼古经》已亡《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
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这一段时期。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写作。
E.唐代出现了“话本”。
“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含《春秋》;E.结合《经典常谈》原文“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可知,E错误;故选BE。
3.下列选择有误..()()..的两项A.《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讲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B.《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涉及范围广,需要要选择理性的、目的强的选择性阅读法进行阅读。
C.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尚书》记言,《春秋》记事。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目录学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目录学作者:张道锐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8年第06期在古代汉语中,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目录学是一种关于文献的整理、归类,版本的考证和辨伪,读书的方向和门径,学术的源流和变迁的学问。
早在汉代,目录二字就已作为一个名词使用。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堪称目录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
《别录》和《七略》的出现,第一次建立了我国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为此后整个封建社会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向父子之后,班固所撰《汉书·艺文志》开史志目录之先河,由魏征、李延年等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它实际包括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的现存图书,可以说是对唐以前的图书状况进行了一次总结。
唐宋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出现了多种私著目录,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著名的两种私家藏书目录。
南宋史学家郑樵所作的《通志·校雠略》则是第一部研究目录学的专著,书中提出了明晰的图书分类思想,对我国古代目录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清代是中国目录学的总结时期。
纪昀等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凡200卷,刊载书籍提要万余种,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
乾隆以后直至民国,目录学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目录学成为学者读书治学入门的“显学”。
首先,目录学的价值体现在图书文献的整理考辨上。
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学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种作用: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疑;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由此可见,目录学对于典籍的收藏、流传、考证、归类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目录学对于古今学者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大题汇编]
北大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大题汇编]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二、本文简要回顾了汉代经进文学派和晚清经进文学派。
(15分)三、你经常使用的古代目录书有哪些?试举出其中的三种,并分别说明它们的类属和价值。
(15分)四、清代的考据学派是什么?如何评价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局限?(15分)五、古文献学主要包括什么内容?它与古代文史及文化的研究有什么关系?试简要论述之。
(10分)北京大学中文1991年古代文学专业试题二、要u述h代今古文w派,并e出代表著作。
(15分)三、唐代的主要作品是什么?唐书和C有什么共同点?如何理解唐书的成就和局限?(15分)四、清代考w有哪流派?各有什麽特c?(10分)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试题二、查考宋以前古的流髑r有哪些目可供利用?@些目各有什麽特c?是怎有蕹傻模浚15分)三、维吾尔语Y“小W”是什么?“Y”的例子应该描述“小W”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I.(10点)IV.区分魏和贪吃的方法是什么?E给出了三部重要的有区别的作品,H给出了作者、内容和R值。
(15分)五、戴震曾f^:“由字以通其~,由~以通其道”,@是什麽意思?并要h明@^c在古文iw上的r值。
(10分)六、它c下文,用新式它c,并加c(人名、地名、朝代名等用______,名用~~~~~~)。
然後指明其中х娇虻谋苤m字避何人之m。
(20分)正文(略)出自清s汝成《日知集》。
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二、问答题:(68分)1.什么是文字学?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2分)2、何谓版本?版本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读书必重版本?(14分)3.中国的图书四部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将于何时正式确立其在参考书目中的地位?描述四本描述性书籍的概况?(15分)4、重要的考古文献有哪些?试述考古文献对史学研究工作的意义。
(12分)5.请选择您阅读过的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简要介绍其版本、作者、版画或印刷形式、编辑风格、记录内容等(15分)北京大学中文1996年古代文学专业试题二、什麽是版式?古刻本的n主要有哪些?按不同分收f明之。
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隋唐五代史一、名词解释(1)常举常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
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唐玄宗以后进士科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
(2)制举制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的特别考试,以求非常之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可由吏部给予官职。
(3)永业田永业田是唐代均田制授田的一种,是北朝桑田的更名,唐初称世业田,指受田者有权世袭并可变卖的田地。
贵族官僚依爵位、品秩高低受永业田。
丁男受永业田二十亩,占正丁受田数的十分之二,妇女则不给田。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自由出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者,准卖永业田。
身死后,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这些规定表明前朝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在唐代已有所松动。
(4)大索貌阅隋代搜刮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行动。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5)输籍法隋文帝时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亦称输籍定样。
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
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
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平章政事唐以后多个王朝宰相群体的一员。
唐时初为不是正式宰相的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名义职衔。
逐渐演变为正式官名。
唐中期后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宰相。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历史材料解析题)讲解
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
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答案: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 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 制度逐步确立。
例题二:下表是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例题一: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
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
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
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
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
三、探究后记——勇闯四关
1、知识关——彻底弄懂教材。 2、戒躁关——重复看、听、做。 ★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成功就是重复到常人无
法超越的地步! 3、时间关——集中时间复习 ★历史最适合集中大量时间突破学习! 4、方法关——强化知识运用 ★看书成题,看题成书是复习的最高境界!要时刻苦练
中国古代有尊 师传统。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 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 1896年)
这份奏折中, 孙家鼐认 为中学比 西学重要 。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 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 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组别
材料
历史解题技巧之概括类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法
产技术成熟
从生产技术成熟 7年
到产品投入市场
8年
5年
材料2: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时间
1929~ 1948~1973 1974年~
1947年
年
80
年代中期 贡献率
31%
33%
40%
材料3: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2)材料3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 些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发达国 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对材料信息的概 括,结合题目设问,利用变化类,“特点”类技巧进 行解答。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不难看出,科技转化为 直接生产力的时间缩短、速度加快,科技对经济发展 的贡献加大;第(2)问从图表看第三产业明显增长、第 一产业下降,原因从生产力、科技角度回答,调整从 增加科技含量,发展第三产业等角度回答。
(3)通过材料归纳要点类:本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 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教 材罗列要点。这是概括能力中要求最低的一种形式,主 要出现在材料解析题中。
(1)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 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 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 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这在高考中是司空见惯的题目, 比较容易得分。
[示例] 中华文明,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神文明的 发展与政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 “杀身成仁”,“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舍 生取义”(孟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
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 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线索2 地方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时期历程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线索3 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世官制→血缘(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军功(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两汉察举制→德行、才能(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考试成绩(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线索4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原卷版)
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1【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山东卷【母题题文】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
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
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
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
乃置司隶刺史,分部。
——《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
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
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
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
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
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
目录学第四课(定稿)
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昔者刘向奉诏校 书,所作书录,先言篇目之次第,此言以中书、 外书合若干本相雠校,本书多脱误以某为某, 然后叙作者之行事及其著作之旨意。”
书录的主要内容 篇目; 工作报告; 书录正文; 全书标签。
篇目:
《战国策》、《孙卿》、《晏子》、《管子》、 《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 《子华子》、《说苑》。
《史记·儒林列传》: “及今上即位„„自 是之後,言诗於鲁则 申培公,於齐则辕固 生,於燕则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言礼自鲁高堂生。言 易自菑川田生。言春 秋於齐鲁自胡毋生, 於赵自董仲舒。”
《汉书·艺文志》: 《诗经》二十八卷,鲁、 齐、韩三家 《鲁故》二十五卷。《鲁 说》二十八卷。 《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1.刘向、刘歆校书编目的程序与方法
校勘定本;
缮写清本; 编撰叙录; 编成系统目录。
校勘定本
《别录》 :“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为雠。”
《说苑书录》:“臣向言:所校中书《说苑杂 事》及臣向书,民间书诬。校雠其事类众多, 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
《隋书·经籍志序》:汉时刘向《别录》、刘 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 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别,但 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 《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 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
3.开创了宗经的传统,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发展;
《七略》宗经的表现; 《七略》对古文经学的促进;
像唐朝皇帝为使臣出的六道题目类似的题目
像唐朝皇帝为使臣出的六道题目类似的题目摘要:一、唐朝皇帝为使臣出的六道题目背景介绍二、六道题目的具体内容1.分辨马母子关系2.区分发芽的种子3.识破画作中的错误4.猜出字谜5.解开丝线团6.完成三项任务三、题目背后的意义及启示正文:二、六道题目的具体内容1.分辨马母子关系:将100匹小马放在中间,100匹母马拴在四周。
让使臣们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使者无法辨认,唯有藏王使者懂得马性,成功分辨出母子关系。
2.区分发芽的种子:将一百颗发芽的种子混在一起,让使臣们选出其中一颗发芽的种子。
藏王使者凭借细心观察,成功找出发芽的种子。
3.识破画作中的错误:一幅画作中,有一处细微的错误,让使臣们找出错误所在。
藏王使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找到了画作中的错误。
4.猜出字谜:给出一个字谜,让使臣们猜出谜底。
藏王使者运用智慧,成功猜出字谜的答案。
5.解开丝线团:将一个复杂的丝线团交给使臣们,要求解开丝线团。
藏王使者通过耐心和智慧,解开了丝线团。
6.完成三项任务:同时完成三项任务,如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书写一篇文章以及解答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藏王使者顺利完成这三项任务,展现了其全面的能力。
【提纲】三、题目背后的意义及启示这六道题目不仅考验了使臣们的智慧,还体现了唐朝皇帝对人才选拔的严谨态度。
通过对这六道题目的解答,使臣们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和皇帝所用。
这六道题目背后的意义在于,一个优秀的使臣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智慧、耐心和技艺。
使臣们通过克服困难,完成题目,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还收获了丰富的奖品。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六道题目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职场和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智慧。
最新高考历史大一轮知识系统+三维线索+命题解题专题回顾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知识系统+三维线索+命题解题)专题回顾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内容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春秋时期,时代的变革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出现儒家和道家等思想流派(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学;庄子发展了道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韩非子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出现众多社会流派(2)儒家思想由不受重视到成为蔚然大宗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1840年)(1)秦汉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2)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宋明时期,理学逐步形成、成熟并发展为心学,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形成以“理”“心”(1)汉代儒家思想神学化、正统化(2)宋代儒学完成哲学化和思辨化过程,逐步成为官方哲学(3)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儒学批判继承,使其焕发新的专题线索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022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江苏考试说明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学问点一 中心集权的进展 1.汉代: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心集权得到加强。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学问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心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制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学问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留意门第。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
考向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史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史料二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唐太宗贞观三年》史料三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资治通鉴》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中心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古书体例真题答案解析大全
古书体例真题答案解析大全古书体例一直是古代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古书体例的研究和解析,可以了解古书的版本、校勘和编纂过程,对于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下面将针对一些常见的古书体例问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一、是否有卷帙目录古书的卷帙目录是指将书籍分为不同的卷或帙,并在书的开头或编后列举出来,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
有些古书确实没有相关的卷帙目录,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编纂和印刷水平的限制,而在一些重要的古书中,我们通常可以找到明确的卷帙目录。
例如,《资治通鉴》就是一部有明确卷帙目录的古书。
它总共分为294卷,每一卷都有清晰的标题,方便读者了解每一卷的内容。
这种类似的卷帙目录在古代史书中非常常见,帮助读者有条理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
二、有无参考文献和注释古代的书籍中通常没有类似于现代的参考文献和注释,这是由于古代没有现代的著作权观念和学术规范,以及印刷技术的限制。
然而,一些重要的古书可能会附有一些解释性的注释或者引用其他古籍的内容,以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
以《史记》为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经过了作者司马迁的多年努力编写而成。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于历史人物背景和事件解释的注释,这些注释通常以方括号括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书的内容。
三、有无校勘和版本问题在古代印刷技术尚未发达的时候,古书往往是通过抄写或刻板印刷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版本和校勘的问题。
古代的文人学者通常会根据自己手中的古书进行校勘和整理,并将修订后的版本传播出去。
在研究古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版本的古书问题。
这要求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要考虑到版本的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古书的内容。
四、古书体例的现代意义虽然现代已经有了更加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学术规范,但通过研究和解析古书体例,我们依然可以受到启发和借鉴。
首先,古书体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021年广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广西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
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
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
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
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
”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
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
《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
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
《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与古代目录息息相关,无论政府藏书、私人藏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修目录、私家目录,或是史志目录。
通常情况下,古代目录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部类之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有序而无解题;序及解题皆无,只记书名[1]346。
特别是以书名之下有解题即解题目录著录价值和意义最为突出。
“优于西洋目录者,仅恃解题一宗。
”解题是目录学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称叙录、提要。
不同于一般的目录摘要,不仅记录书名、卷数、作者、成书时间,更重要的是叙述了学术渊源,介绍了书的内容,有的还作出简要的评价。
此外,还著录了版本类别、款式、版刻特点、得书经过等内容。
最早以解题命名的提要式书目是《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
一、解题目录的起源和沿革解题这一形式,在我国古代出现很早,它起源于书的传叙[2]123。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很早就有简单叙述作品的主题旨意所在,“言其作意”的传叙。
淮南王刘安奉诏所作的《离骚传叙》,可看作是一种目录解题的雏形。
解题首创于西汉时期著名的目录学家刘向。
解题被刘向称为叙录,以后根据解题的内容及体裁的演变,呈现出性质一致,但称谓不同如“提要”、“题跋”、“读书记”等。
西汉末,刘向奉诏整理图籍,他在整理校勘书籍之后,给所校的每部书都写一篇叙录,阐述校勘经过,简述作者生平,叙述书籍的学术源流和价值。
即“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汇编,成为《别录》一书。
该著录方式首创古代目录学史上解题体式的先例,对于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惜刘向的《别录》没有流传到后世,但从现存的《列子》、《孙卿书》、《晏子春秋》等书的叙录,尚可略窥《别录》中各书叙录的概貌。
自解题目录创立之后,历经发展、短暂停顿、成熟、鼎盛的过程[3]35-37。
魏晋南北朝期时期,刘宋王俭撰《七志》和梁朝阮孝绪撰《七录》作有解题。
隋朝时期,解题目录呈现了短暂停顿,目录“但记书名而已。
”唐代元行冲等撰《群书四录》和毋煚修撰《古今书录》均有详细的解题目录。
其中《古今书录》四十卷,每部皆有小序,每书皆注撰人名氏,有解释、论述。
宋代解题目录走向成熟。
例如国家藏书目录《祟文总目》,由王尧臣、欧阳修等修撰,该书66卷,分4部45小类,著录图书300669卷,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
史志目录如历朝的《国史·艺文志》,私人藏书目录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存在提要;元明时期官修目录不景气,明代仅编撰一部重要目录《文渊阁书目》,只录书名、册数,编者亦不能尽列。
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古代最宏大的官修目录即《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学编撰实践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参与《四库全书总目》编撰的馆臣们,被严格要求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全部撰写出精练的提要,汇集起来,编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总目》)一书。
该书属于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
它不同于正史中作为史书的组成部分的艺文志,而与《别录》、《祟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一样,属于书目的单行本。
所以,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领域,不同于史志目录备受篇幅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尽量较多地叙述和评论。
二、解题目录内容刘向创立解题的先例,对后代古籍目录影响极大,后世出现的目录解题虽在内容取材、撰写方法上有所变动或改进,但总的来说出入不多。
因此,以刘向《别录》中的叙录,来分析古籍目录中解题这一体式所包括的内容。
解题的内容大体包括六个部分:(1)说明书籍的流传情况。
刘向校书是在广采异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删定的。
叙录中记述了当时见到的《列子》有五种传本,如“秘中书”、“太常书”、“太史书”、“向书”、“参书”。
叙录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之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
”这一段话,是对《列子》一书流传情况总的说明。
(2)介绍书籍的文字增删与篇帙分合。
叙录中介绍了书籍文字的情况,如有的本子“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
同时也介绍了各种本子篇帙的不同,有六篇、五篇、四篇不等,于是删除重复的十二篇,《列子》十二篇,《列子》一书定著为八篇。
(3)叙述作者的生平和时代。
《列子目录》叙述作者的情况:“列子者,郑人也。
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这段话内容虽不多,但对作者的名氏、出生地、时代、学行都作了简要的交待,读者可借此了解作者的时代与学术背景。
(4)探究学术源流。
《列子》叙录曰:“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持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是对《列子》一书学术源流的探讨,指出列子及其著作是师承黄帝一派学术的。
并对道家的学术要旨作了简明的评介,使解题的内容也起到“辨章学术”的作用。
(5)分析书籍的内容。
《列子》叙录从对《穆王》、《汤问》、《力命》、《杨朱》等四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入手,指出前两篇内容“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而《力命》、《杨朱》二篇,又其义相悖,“不似一家之书”等问题。
(6)对书籍的评价。
叙录指出《列子》中某些篇章的不足后,对全书作了一个总的评价,认为“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
”《别录》的解题内容中,常有“皆可观”、“亦有可观者”或“可常置旁御览”等评价和建议,对读者而言,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4]56。
三、解题形式的流变自刘向的《别录》叙录之后,许多目录书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宋代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时,将这一内容结构称为“解题”;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把这部分内容称为“提要”。
千余年来,随着古籍目录书的增多和发展进步,解题的编写也有所发展变化。
由于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解题体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叙录体。
叙录体是解题目录最早,也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基本上古代解题目录演变之轨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张小兵摘要关键词解题目录又称叙录、提要。
在分析解题目录起源和沿革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解题目录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派别,指出解题目录对诠释传统学术史上的某些问题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解题目录目录学演变LISHIKAOZHENGLISHIKAOZHENG ………………………………………………………………………………………………………………………………………………………仿照刘向《别录》的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对书籍的作者、篇卷、内容、源流、价值、流传等状况进行揭示。
一类型的解题目录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传录体。
传录体是比叙录体内容简略的一种解题类型。
由于采用这种类型的古籍目录书多已亡佚,只能通过其他的记载了解情况。
传录体解题始于刘宋王俭的《七志》,《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
”可见《七志》的解题比较偏重于作者的生平事迹,而对于学术思想则少有发明揭示。
据余嘉锡考证,不仅王俭《七志》运用传录体解题,梁朝阮孝绪《七录》的解题也属于传录体类型。
《七志》、《七录》虽已亡佚,但从现存一些古籍中引用以上两部目录的原文,可以看出这两部目录的解题内容确实偏重著者事迹,类如列传。
例如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便有《列传》,专载译经人的传记。
后代学者编辑的许多诗文总集,也常在作品之前附上作者的小传,以加深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
3.辑录体。
辑录体是广泛辑录与某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这部书籍的内容和进行评论的一经种解题类型。
它以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
《文献通考·经籍考》辑录的材料除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为主要依据外,还收集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代各朝《国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以及原书的序跋、正史列传和文集、语录中的有关文字。
将这些材料分别罗列于相关的书名之下,有的地方再加上马端临自己的按语,就成了一书的解题。
由于这种解题是博采众说,汇聚群文,加以排比辑列的,所以称为“辑录体”。
由此可见,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首创辑录体,能够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和谢启昆的《小学考》两部目录解题,也采用了这种辑录体形式。
后世对目录书进行辑佚、考证、拾补的工作,也多采用这种方法,如清季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
辑录体解题运用会注的形式,使有关材料汇集一编,对于参证考索某一书籍的相关材料,对于某一专题的研究极为方便。
此外,还要指出的是,明清两代许多学者和藏书家,自己编写目录,不少目录有解题内容,但没有小序,这些目录也应该属于解题目录的范围。
例如版本解题目录在古代目录解题中突出版本的渊源考究。
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钱曾撰写的第一部著名的善本书目《读书敏求记》[5]89,为后世研究古籍版本提供了可资的珍贵资料。
该书收书634种。
著录各书均标注卷帙完阙,作者名氏,或述授受源流,或记考证评论;对于一书缮写刊刻之工拙,版本优劣之辨别论述较多。
该书目一经刊印,引起诸多藏书家推崇,争相效仿,以至编制版本目录达到鼎盛。
综上,解题目录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足以决定了解题体式在古籍目录书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这一体式,往往把目录是否具有解题,以及解题撰写的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部目录质量的标志之一。
今天我们整理和研究各类古籍,也要重视古籍目录中的解题,把它作为认识、熟悉和利用古籍的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周少川.古籍目录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3]钟向群.论目录的辑录体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6).[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3.[5](清)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明代道路交通运输钩沉□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察体育与战术训练教研部付新河摘要关键词本文探究了明代的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呈现的特征,彰显出道路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不仅直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明代王朝统治的稳定。
明代道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古往今来,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普遍关注。
明代也不例外,因其社会政治与军事的需要,以及城市工商业呈现的繁荣景象,其道路交通运输秩序获取显著的发展。
一、道路交通运输建设通常情况下,道路建设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关系明王朝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主要由明朝官府负责承担修建。
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出于军事、财政战略的考虑,“督兵略地”,即命都督濮英“开哈梅里(今哈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