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激发过程的动力学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2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2

速率方程为: r
1 dcHCl 1/ 2 kcH 2 cCl 2 2 dt
,其反应机理及
相应元反应活化能如下:
反 应 (1) Cl2 + M → 2Cl· +M (2) Cl· + H2 → HCl + H· (3) H· + Cl2 → HCl + Cl· (4) 2Cl· + M → Cl2 + M Ea/kJ· mol-1 243 25 12.6 0 工科大学化学
教材P384以范特霍夫规则为例,取T1 = 300K,
T2 = 310K,γ1= 2 , γ2= 4 代入下式
T1T2 R kT2 Ea ln T2 T1 kT1
解得:Ea,1 = 53.6kJ· mol-1, Ea,2 = 107.2kJ· mol-1
工科大学化学
四、简单碰撞理论(SCT)
链引发 链传递 链终止
由反应机理导出的表观速率常数为:
k1 k k2 k4
1 2
则其表观活化能为:
Ea =Ea,2 + 0.5(Ea,1 - Ea,4) = 146.5kJ· mol-1
如果从反应机理导出的速率方程和表观活
化能与实验值相符,说明反应机理是正确的。
工科大学化学
1. 双分子碰撞理论
设双分子反应A+ F→产物
理论要点:
⑴ 反应物分子无内部结构和内部自由度的刚性
球,相互无作用,碰撞完全弹性;
⑵ 反应分子必须通过碰撞才可能发生反应,反应
速率与碰撞频率成正比;
工科大学化学
⑶ 碰撞未必反应,活化碰撞才有效; 活化碰撞——碰撞分子对的能量达到或超过某 一定值ε0(称为阈能)时,反应才能发生

化工-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化工-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反应速率与转化率:
设A组分:n A0 初始量、t反应时间、n At时刻瞬时量 x At时刻瞬时转化率 反应消耗的A的量 n A0 n A xA 反应初始时A的量 n A0 即: n A n A0 (1 x A ) 若反应前后体积变化不大:c A c A0 (1 xA ) 1 dnA 1 nA0 dx A 则: rA V dt V dt nA0 x A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选择性()= 反应物被转化掉的物质的量 收率:
收率()=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进入反应器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二、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1、平行反应:
k2 A B S dcS dcP a1 b1 a b 则:rp k1c A cB rS k2c A2 cB2 dt dt rp k1 a1 a2 b1 b2 平行反应速率之比为: = c A cB rS k2 k1 A B P
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内容: 2、简单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4、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
1、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 3、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重点: 2、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1、简单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7-1 化学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化学计量方程式
复杂的化学计量方程式: 0= i Bi
n
i : 为组分Bi的计量系数。反应物为负、产物为正。
r f (c, T ) r f (T ) (c) f (T ):反应速率的温度效应、 (c):反应速率的浓度效应 f (T )常表示为反应速率常数k : k A exp( E 对于均相反应:aA bB sS
( c) c cB A

第七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第七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2
C r
..........(
7.19
)
从形式上看,菲克第二 定律表示,在扩散过程中某 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浓 度分布曲线在该点的二阶导 数成正比
材料科学基础 23/54
第七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第三节 扩散过程的推动力、扩散机制 与扩散系数
Driving Force、Mechanism and Coefficient of Diffusion in Diffusion
Basic Characteristic and Dynamic Equation of Diffusion in Solid
材料科学基础 7/54
第七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一、固体中质点扩散的基本特点
流体的结构特点:质点间相互作用
比较弱,且无一定的结构——质点
的迁移可完全随机地朝三维空间的
S2
菲克第一定律要点:在扩散体系中,参与扩散的质点的 浓度c因位置而异、且可随时间而变化。即浓度c是位置坐标 x、y、z和时间t的函数,c(x,y,z,t)
材料科学基础 12/54
第七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1)第一定律宏观表达式:
模型:假设有一单相固溶体, 横截面积为A,浓度C不均 匀 ,在Δt时间内,沿x轴方 向通过x处截面所迁移的物 质的量Δm与x处的浓度梯度 ΔC/Δx成正比:
原子或离子的扩散是众多工程材料如金属材料、无机 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制备、使用中很多重要的 物理、化学以及物理化学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理解 和掌握固体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对认识材料的性质、制备和生 产具有一定性能的固体材料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材料科学基础 4/54
第七章 基本动力学过程——扩散

第七章 复相反应动力学

第七章 复相反应动力学

e Ea ( ) / RT
f
( )
式中:亦称为凝聚系数,代表具有Ea能量的吸附质分子碰撞在空白吸附
中心上而被吸附中心吸附的分子的概率;通常,由于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
及被吸附的吸附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Ea、均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3. 脱附速率rd基本方程
ra rd ka pA (1A ) kdA
令 bA ka / kd ,称为吸附平衡常数或吸附系数;Langmuir吸附等温式:
A

bA pA 1 bA pA
19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b. 单组份吸附,吸附时,吸附质分子发生解离,每个吸附质
占据2个以上吸附中心:
7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③ 固体表面的分子与聚集到固体表面的反应物首先形成一种不 稳定的中间络合物,然后不稳定的中间络合物反应得到反应 产物,相当于化学吸附作用;
④ 反应物在固体表面形成一种所谓“表面自由基”,然后按链 式反应机理进行。
无论采用何种解释,共同点在于对表面反应的关键步骤的确定
2.吸附
不同相态物质接触时,一相分子(吸附 质)只停留在相界面上,吸附量与相际 表面积关系密切,遵循朗格缪尔、乔姆 金或弗鲁德里希等吸附模型。
因气相很易进入液相内部,故气液接触 时,还常称为吸收;气相、液相分子不 易进入固相内部(不包括进入固体内表 面空隙),故气固、液固间传质过程通 常称为吸附。
① 反应物分子借助于固体表面富集,固体表面依靠其表面分 子的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把周围邻近的分子拉到固体 表面上浓集,相当于物理吸附作用;
② 固体表面凭借其表面所存在的作用力(分子间力、化学键 力),使靠近固体表面的反应物分子发生变形,使反应物 分子反应能力发生改变,致使反应得以进行或加速,相当 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双重作用;

第七章 动力学 公式归纳

第七章 动力学 公式归纳

第七章动力学1.化学反应速率对定容条件下的化学反应aA + dD →gG + hH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动力学方程):对基元反应: a A + b B + ··· ···→产物质量作用定律a +b + ··· ------反应级数零级反应r=k ,k的量纲为mol.L-1.s-1一级反应r=kc,k的量纲为s-1;二级反应r=kc2 ,k的量纲为(mol·L -1)-1 ·s-13.经验速率方程复合反应a A + b B + ··· ···→产物经验速率方程k ---- 速率常数;有量纲。

nA、nB。

----- A物质、B物质的分级数。

n = nA + nB + ···----- 反应级数;4.简单级数反应的特征(重要)5. van’t Hoff 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大约增加2~4倍=2~4Arrhenius经验公式(1). 微分形式(2). 不定积分形式(3). 定积分形式(4). 指数形式C --- 积分常数 T :KR = 8.314 J / K·mol E a ---- 活化能 (J / mol) ;A--- 指前因子或频率因子(与k 的单位相同) 6.---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 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 J / mol --- 1mol 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J / mol复合反应及近似处理(作参考,会自己推导)一.对峙反应(可逆反应) 1-1级反应达平衡时A 、B 的平衡浓度:二.平行反应A 物质消耗的总反应速率为: 积分得:三.连串反应 反应四. 链反应。

*E rE a E。

化学动力学7

化学动力学7

Chemical Kinetics
还有一类十分重要的生物催化剂—酶不适用于这种 分类。酶是复杂的有机分子,通常含有一个蛋白质,形 成一亲液胶体,它不是均相体系也不是复相体系,而是 介于二者之间,因此酶催化既不属于均相催化也不属于 复相催化,由于反应发生的部位不同,各种催化反应也 各有其特点。
工业上所用的催化剂往往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许多 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混合体。因此,常把催化剂分析主体和 载体两部分。主体有主催化剂、共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构成。
例如,可以采用不同的催化剂由乙醇制备不同的产物:
CH 3CHO
Cu 200 ~ 250 C
350 ~ C2 H 4 H 2O 360 C
Al 2 O3 orThO2 140 C

C2 H 5 OH
C2 H 5 2 O H 2O
H 2 SO 4
催化作用能力的大幅度改变,这对复相反应过程尤其明
显。
Principal of Chemical Kinetics
Page 23
§7-3 均相催化的Herzfeld-Laidler机理
Chemical Kinetics
均相催化反应是指催化剂和反应物质处于同一
虽然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但就其最基本的作用原理来说,他们存在不少的共
同点。
Principal of Chemical Kinetics
Page 7
Chemical Kinetics
(1)催化作用最基本的共同点是在于少量催化剂的存在
可以大幅度地改变反应速率。虽然催化剂在反应终了时
其化学组成不变,但催化剂对于反应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纯惰性背景 的提供者,而是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2)由于催化剂参与反应过程,当加入的催化剂浓度不 太大时,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常与其加入量有关,近似地 与其加入量成正比。 K表 = k0 + kc c

第7章化学动力学13

第7章化学动力学13

dcB dt
kcA cF
作用物浓度有关
▲ 非幂函数形式:
r 1 dcB kcA cF cX cY
B dt
1

k
' cA
c' F
c c ' ' ' XY
如式(7-6)
5.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 ▲ 反应级数
体现了各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α是A物对应的反应级数,体现了A物浓度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 。 通常指总反应级数,即 n = α+β+γ+δ n: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或不能确定。
2. Pb(C2H5)4 = Pb + 4C2H5
3. H+ + OH― = H2O
r = 1.4×1011[H+][OH―]
4. CO(g)+ NO2(g)= CO2(g)+ NO(g)
r = k[NO2]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2) 反应级数不一定是简单的正整数 (3)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是基元反应 (4)不同反应若具有相同级数形式,一定具有相同的反应机理 (5) 反应分子数只能是正整数,一般不会大于3 (6)某化学反应式为A+B→C,则该反应为双分子反应。
r
1
B
dcB dt
kncBn
t1
2

2n1 1
(1

n)kn
c n 1
B B,0

K c1n n B,0
ln t1 (1 n) ln cB,0 ln Kn
r
1
B
dcB dt

kn

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一.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率的定义、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机理等。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

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判断反应的级数,能熟练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系数和半衰期等。

3.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4种表达形式,学会运用Arrhenius经验式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4.掌握典型的对峙、平行、连续和链反应等复杂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合理的近似方法(速控步法、稳态近似和平衡假设),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

学会从表观速率系数获得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5.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系数,掌握活化能与阈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6.了解催化反应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

7.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了解光敏剂、量子产率和化学发光等光化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热力学不同,它没有以定律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经验规律,反应的速率方程要靠实验来测定。

又由于测定的实验条件限制,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速率方程,所以使得反应速率方程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使动力学的处理变得比较复杂。

反应级数是用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的指数和来表示的。

由于动力学方程既有幂函数型,又有非幂函数型,所以对于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可能有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或小数之分。

对于非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其级数。

对于初学者,要求能掌握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主要是一级反应、a = b的二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动力学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链反应 重点1.重点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2.重点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3.重点掌握复杂反应的特征,了解处理对行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4.重点理解阿罗尼乌斯方程的意义并会应用。

明确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 难点1.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2.稳态近似法、平衡近似法及控制步骤的概念及其运用3.复杂反应的特征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式1.采用CAI 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7.1节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热力学讨论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从而解决了化学反应的可能性问题,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热力学上判断极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却不一定发生。

例如合成氨的反应,223()3()2()N g H g NH g ,在298.15K 时,按热力学的结论,在标准状态下此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然而人们却无法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

但这并不说明热力学的讨论是错误泊,实际上豆科植物就能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只是目前还不能按工业化的方式实现,这说明化学反应还存在一个可行性的问题。

因此,要全面了解化学反应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化学变化的反应途径----反应机理,必须引入时间变量。

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各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这就是化学动力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化学热力学只能预测反应的可能性,但无法预料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速率如何?反应的机理如何?例如:热力学只能判断这两个反应都能发生,但如何使它发生,热力学无法回答。

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一、 基本内容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反应速率方程等化学动力学普遍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光照、溶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掌握如反应级数、速率系数、活化能、指前参量等反应系统的特性;了解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理论方法,即从宏观层次上了解由基元反应构成的总反应过程的机理;以及从更深层次了解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一)反应速率设化学反应的计量方程为0=B BB ν∑(B v 为物质B 的化学计量数)对于体积恒定的反应系统,反应速率定义为1d d r V tξ=式中V 为体积,ξ为反应进度,t 为时间。

由于d ξ=B Bd n v , 上式也可以写为B B B B d d 11d d n c r V v tv t==设定容条件下,反应 a A+ b B −−→ d D + e E 则反应物消耗速率为 A A d d c r t=- BB d d c r t =-产物生成速率为 D D d d c r t=E E d d c r t=反应物消耗速率、产物生成速率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为A B D E d d d d 1111d d d d c c c c r a t b td te t=-=-==即A B D E 1111r r r r r ab d e====(二)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对于基元反应 a A+ b B P其质量作用定律表示为 A B a br kc c =该式表示基元反应的速率与所有反应物浓度项的幂乘积成正比,其中浓度指数恰是反应式中各相应物质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

其中,比例系数k 为基元反应的速率系数。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中反应物分子数的总和称为―反应分子数‖。

(三)反应速率方程(反应动力学方程)一定温度下,表示化学反应系统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间函数关系的方程式称为反应速率方程(有时也与产物浓度有关)。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基础化学第七章化学动力学8-01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基础化学第七章化学动力学8-01
t 1 ln c0 1 ln 100% 5.0h k c 0.46 1 90%
26
aA+ dD gG +hH
反应速率可写作:
vA
dnA Vdt
dcA dt
vG
dnG Vdt
dcG dt
它们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vA vD vG vH v ad g h
vD
dnD Vdt
dcD dt
vH
dnH Vdt
dcH dt
3
二、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二
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进度的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化学反应的 两个基本问题
在指定条件下 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化学热力学
反应进行的速率和 具体步骤(即反应机理)
——化学动力学
第一节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一、以产物或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定义反应速率 二、以反应进度随时间的变化定义反应速率 三、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
一、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一
反应的总级数: n=+++……
17
四、 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
1、一级反应 2、 二级反应 3、 零级反应
一. 一级反应
反应速率只与物质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称为一级反
应(first order reaction) 。对一级反应
A
G
t = 0 cA,0
0
t = t cA=cA,0-x cG
微分速率方程为:
解:(1)∵氯乙烷的分解为一级反应,则
lg c0 kt
c 2.303
kt
2.5 103 24 60
lg c lg c0 2.303 lg 0.200

无机化学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
H2O2+2Br-+2H+2H2O+Br2是下列基元反应构成 H++H2O2H3O2+ H3O2+H++H2O2 H3O2++Br-H2O+HOBr(慢反应) HOBr+H++Br-H2O+Br2 因速度决定步骤为慢反应,即v=k[H3O2+][Br-] 但初态时并没有H3O2+只有H2O2、Br-、H+,我们需要变换一下H3O2+ 因H++H2O2H3O2+为快反应,在溶液中立刻就达到了平衡
求该反应的反应级数m+n和速度常数k?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由速度方程v=k[CO]m·[Cl2]n 得:v1=k[CO]m·[Cl2]1n v2=k[CO]m·[Cl2]2n
v=k[CO]·[Cl2]3/2 m+n=2.5 即 对CO为一级
对Cl2为1.5级
基元反应的速度方程
恒温下,基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各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成正比。也称为质量作用定律
对: aA + bB dD+eE
则: v=k[A]a·[B]b
如:
对于反应 H2O2+2Br-+2H+2H2O+Br2的速度方程不能写成v=k[H2O2][H+]2[Br-]2,因其不是一个五元反应。
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称基元反应,由一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简单反应;由两个或三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
7-4 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
如:H2O2+2Br-+2H+2H2O+Br2 是由下列一系列基元反应构成

物理化学 第七章动力学

物理化学 第七章动力学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1.反应速率的定义非依时计量学反应: 若某反应不存在中间物,或虽有中间物,但其浓度甚微可忽略不计,则此类反应将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符合一定的计量式。

那么,这类反应就称为非依时计量学反应 某反应的化学计量式:B B0B ν=∑对非依时计量学反应,反应进度ξ定义为:B B d d /n ξν=转化速率为:B B d /d (1/)(d /d )t n t ξξν==& 反应速率为:B B /(1/)(d /d )r V V n t ξν==& 即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来定义反应速率。

对非依时计量学反应,此定义与用来表示速率的物质B 的选择无关,与化学计量式的写法有关。

对于恒容反应,反应速率可表示为:B B (1/)(d /d )r c t ν= 对任何反应: E F G H e f g h +=+G E F Hd d d d 1111d d d d c c c c re tf tg th t=-=-==2.基元反应 定义: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相互作用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这种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基元反应为组成一切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

例如:2222C +M =2C +M C +H =HC +H H +C =HC +C 2C +M =C +Mg g化学反应方程,除非特别注明,一般都属于化学计量方程,而不代表基元反应。

反应机理:反应机理又称为反应历程。

在总反应中,连续或同时发生的所有基元反应称为反应机理,在有些情况下,反应机理还要给出所经历的每一步的立体化学结构图。

3.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1)反应分子数:基元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分子个数之和,称为反应分子数。

(2)质量作用定律:对于基元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幂乘积成正比。

幂指数就是基元反应方程中各反应物的系数。

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它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一、全章说明概述这一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的力学问题。

从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开始,进而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连接体问题和超重失重问题。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这是本章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一章在知识方面,没有更多的新的知识点,主要侧重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阐述和训练上,课本叙述力求循序渐进,思路清晰,对学生有启发性,期望学生能逐渐体会和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修订本把原来在本章的有关静力学的内容,合并入“第八章物体的平衡”中。

这样每章容量小了,问题更加集中,思路更清爽、明快一些,希望更有利于教和学。

单元划分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单元第二节,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第三单元第三、第四节,分析连接体和超重失重问题。

具体说明1.本章着重在牛顿定律的应用。

首先,要通过定律的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本在这方面给予了注意。

如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物体受力的分析问题,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问题等等。

在课文的叙述、例题的选择与分析等方面都注意了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发生误解之处,引导学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

2.在应用牛顿定律分析解决问题时,应着重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但不能空讲方法论,也不能单纯记住解题步骤。

课本除了注意选择恰当的例题和习题,在叙述和分析问题时特别注意分析思路之外,还画龙点睛式地对一些重要和常用的方法进行介绍。

如明确研究对象,隔离的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的方法,连接体问题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的处理,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问题等等。

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但在教学中不宜脱离开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单独讲方法。

物理化学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物理化学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积分法 微分法 半衰期法 孤立法一级反应 对峙反应e上一内容 f下一内容平行反应连续反应 链反应2返回”回主目录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 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及 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化学热力学只能预测反应 的可能性,但无法预料反应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发 生?反应的速率如何?反应的机理如何?例如:1 3 N2 + H2 ⎯⎯ → N H 3 (g ) 2 2 1 H2 + O2 ⎯⎯ → H 2 O (l) 2Δ r G / kJ ⋅ mol m−1−16.63 −237.19热力学只能判断这两个反应都能发生,但如何使它发 生,热力学无法回答。

e上一内容 f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2返回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 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例如: 动力学认为: 1 3 N 2 + H 2 → NH 3 (g) 需一定的T,p和催化剂 2 2 1 H 2 + O 2 → H 2 O(l) 点火,加温或催化剂 2e上一内容 f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2返回化学动力学的应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吸收、分布、排泄等与 化学动力学有关。

•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疗效、分解失效、稳定性预测等涉及 化学动力学知识。

•药效动力学 • 研究进展:生物反应机理、工业生产工艺研究 • 研究进展:人工固氮 、人工固碳、光解水e上一内容 f下一内容”回主目录2返回11.1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速度 速率 值。

例如: Velocity Rate 是矢量,有方向性。

是标量 ,无方向性,都是正R ⎯⎯ →Pd[R] <0 dt d[P] >0 dt速度速率e上一内容−d[R] d[P] = >0 dt dtf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2返回平均速率− ([R ]2 − [R]1 ) rR = t 2 − t1 ([P]2 − [P]1 ) rp = t 2 − t1它不能确切反映速率的变 化情况,只提供了一个平 均值,用处不大。

激发态过程的动力学

激发态过程的动力学

第七章激发态过程的动力学前面各章我们用量子物理从微观的角度讨论了固体中与光学激发态有关的各种基本的跃迁元过程,诸如单纯的或声子协助的光吸收(或激发)和光发射,光学激发态的弛豫和无辐射跃迁,光学激发能的传输,光学激发的俘获和释放等等。

我们称这些与光学激发态有关的过程为激发态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光辐射场,固体中的电子,以及晶格振动(声子)的状态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过程中,激发能可能会转换为光能发射出来,也可转换为热能(声子)。

一个完整的激发态过程,包括使材料达到光学激发态的激发过程,各种激发状态转换的中间过程,和各种退激发过程,特别是以光发射的形式退激发的过程。

不过,前面的讨论主要是分别针对每一种元过程,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这些元过程的跃迁速率。

实际材料中发生的过程,在过程的每一阶段,往往有多种元过程同时进行,它们彼此之间互相竞争,使得激发态过程变得复杂多样。

我们观察到的材料各种宏观发光现象就是这种激发态过程的结果。

材料发光(以及发热)的宏观特性,不仅是实际应用中人们关注的特性。

而且,正由于它们都是材料内部各种元过程竞争的结果,它们也成了深入认识微观元过程及它们间关系的窗口。

如果外界的激发强度是恒定的,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各种元过程在竞争中最终总要达到一个平衡,达到某种稳定的状态。

这时的光发射也达到一个恒定的强度,称为定态光强。

在外界的激发或其它影响过程的外部条件随时间而变的情形,固体的光发射也随时间而变。

例如,在某一时刻(设为t=0),开始对材料施加一恒定强度的激发(阶跃激发),材料的发光强度并不是立刻达到定态值,而是有一个上升过程;同样,当激发停止后,发光也不是立即衰减到零,而是有个逐渐衰减的过程。

这种激发停止后延续的发光称之为余辉。

发光的上升和衰减的快慢因材料而异,其持续时间有的很短,例如皮秒甚至飞秒的量级;有的材料的发光衰减时间很长,达到毫秒,甚至若干小时(常称之为长余辉发光)。

一般来说,外界激发或其它条件随时间而变的规律可以多种多样,相应的发光也就有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激发态过程的动力学前面各章我们用量子物理从微观的角度讨论了固体中与光学激发态有关的各种基本的跃迁元过程,诸如单纯的或声子协助的光吸收(或激发)和光发射,光学激发态的弛豫和无辐射跃迁,光学激发能的传输,光学激发的俘获和释放等等。

我们称这些与光学激发态有关的过程为激发态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光辐射场,固体中的电子,以及晶格振动(声子)的状态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过程中,激发能可能会转换为光能发射出来,也可转换为热能(声子)。

一个完整的激发态过程,包括使材料达到光学激发态的激发过程,各种激发状态转换的中间过程,和各种退激发过程,特别是以光发射的形式退激发的过程。

不过,前面的讨论只是分别针对每一种元过程,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这些元过程的跃迁速率。

实际材料中发生的过程,在过程的每一阶段,往往有多种元过程同时进行,它们彼此之间互相竞争,使得激发态过程变得复杂多样。

我们观察到的材料各种宏观发光现象就是这种激发态过程的结果。

材料发光(以及发热)的宏观特性,不仅是实际应用中人们关注的特性。

而且,正由于它们都是材料内部各种元过程竞争的结果,它们也成了深入认识微观元过程及它们间关系的窗口。

如果外界的激发强度是恒定的,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各种元过程在竞争中最终总要达到一个平衡,达到某种稳定的状态。

这时的光发射也达到一个恒定的强度,称为定态光强。

在外界的激发或其它影响过程的外部条件随时间而变的情形,固体的光发射也随时间而变。

例如,在某一时刻(设为t=0),开始对材料施加一恒定强度的激发(阶跃激发),材料的发光强度并不是立刻达到定态值,而是有一个上升过程;同样,当激发停止后,发光也不是立即衰减到零,而是有个逐渐衰减的过程。

这种激发停止后延续的发光称之为余辉。

发光的上升和衰减的快慢因材料而异,其持续时间有的很短,例如皮秒甚至飞秒的量级;有的材料的发光衰减时间很长,达到毫秒,甚至若干小时(常称之为长余辉发光)。

一般来说,外界激发或其它条件随时间而变的规律可以多种多样,相应的发光也就有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

人们已经发展了各种高灵敏的光探测手段和高时间分辨的光谱技术,可以很好的跟踪材料发光随时间的变化。

在给定的外界环境下,材料的宏观发光特性,无论是稳态的,还是动态的,都依赖于材料中不同能量状态间发生的各种元过程之间的竞争。

要理解过程的机理,就需从参与过程的各种元过程的相互关联中去寻找答案。

本章的讨论中,我们将采用唯象的方法:每一类元过程的跃迁速率被认为是已知的,用相应的速率常数表示,它们不受其它过程存在与否的影响。

同时发生的不同元过程通过速率方程联系在一起。

我们将利用速率方程来描述它们间的竞争,以及整个过程随时间的演变。

由此可以得到宏观光物性与微观元过程间的关系。

我们的讨论大多限于弱辐射场的情形,因而没有特别说明,均不考虑受激发射过程。

7.1孤立中心系的发光增长和衰减先讨论最简单的孤立中心体系发光过程的时间演变。

这里,孤立中心是指其发光过程各自独立地在每个中心内部进行,中心间互不相关,因而体系的动力学过程较简单,总的光发射是所有单个中心的简单叠加。

一般来说,外界的激发可以是随时间而变的,设为()e e t=,因而中心的发光随时间有相应的变化,表示为()J t。

激发最简单的时间变化形式是阶跃式的改变,即一个确定大小的激发突然施加在系统上,或突然撤除。

这时所考察的中心系的发光强度将随时间而增长或衰减。

设想在某时刻(设为零)开始对材料施加一恒定的激发,如果材料所有中心在施加激发前都处于基态,可以直观的推断,体系中的中心处于激发态的几率将随时间增大,因而其发光也随之增大,足够长时间后,激发和退激发过程将达到平衡,体系中的激发中心数不再随时间变化,达到了稳定状态。

那时体系的发光强度也就达到了定态值,不再随时间而变。

如果外界激发突然撤除,由于存在某些退激发途径,它们各有不同的退激发速率,中心系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数将逐渐减小,相应的,其发光随时间而衰减。

这种阶跃式的激发,形式简单,实验上容易实现,在这样的激发条件下的荧光动力学过程也便于理论分析,并由观测的荧光变化规律,得到相关中心的微观参量。

下面我们以两个简单体系为例,进行具体讨论,并简略介绍多类中心混合体系荧光衰减的主要特点。

7.1.1二能级中心系二能级中心系是最简单的中心系,它只包含一类中心,中心只有基态和激发态两个能级,所要考虑的元过程只有中心的激发和退激发(或发光)过程,发光强度与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数()n t成比例。

先考虑不涉及强辐射场的情形,这时只需考虑自发辐射过程。

1)激发停止后的荧光衰减假定任一时刻处于激发态的单个中心的自发辐射跃迁速率为a,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数为()n t ,它描述该中心系的激发程度。

于是,体系任一时刻的自发辐射总速率,也即处于激发态的所有中心总自发辐射跃迁速率,就是()n t a 。

假定没有无辐射过程,激发态中心数随时间演变的速率方程就如下式所示:()()dn t dt an t =- (7.1-1) 方程右边的负号表示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数随时间减少。

这一方程的解为:ln ()(0)n t n at =- 或 0()(0)at at n t n e n e --=≡。

(以后初始时刻的值都用下标0表示)。

或者说每个初始时刻处在激发态的中心,在后续时刻t 处在激发态的几率为0()at n t e n -=。

由此可得中心处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000()1at an t tdt ate dt n aτ∞∞-===⎰⎰ (7.1-2) 体系总的发光强度为00()()at at J t an t an e J e --==≡ (7.1-3) 呈现单指数衰减规律。

如果中心从激发态到基态间还有无辐射跃迁,其速率用w 表示。

这时,总的退激发速率为a w γ=+。

荧光衰减就变成 ()00()a w t t n t n e n e γ-+-== (7.1-4) 而平均寿命为:11a wτγ==+。

这时的荧光衰减仍为单指数规律,但下降更快,寿命更短了,因为多了一条衰减通道。

2) 激发开始后发光的增长设中心总数为N 。

时刻t ,处在基态和激发态的中心数分别为1()n t 和2()n t ,显然12n n N +=。

假定0t =时,所有中心都处在基态,2(0)0n t ==。

这时开始施加一恒定的光激发:激发光强I (光子流密度)。

为使数学表述简单起见,考虑一薄层样品,使得激发光在通过它时的衰减可以忽略不计,中心系中所有中心都得到相同强度的激发。

设处于基态的单个中心的吸收截面为σ,则激发速率为1In σ。

一般地,激发光可能较强,我们把受激发射过程也包括进来,其速率为2In σ。

于是,对现在所考虑的问题,动力学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元过程包括吸收,自发发射和受激发射三种。

描述体系激发态过程的速率方程就可表示为: 2212dn an In In dtσσ=-+- (7.1-5) 利用12n N n =-,上列方程可改写成:()2222dn IN a I n dt a I σσσ⎛⎫=-+- ⎪+⎝⎭,其解为: (){}21exp 22IN n a I t a I σσσ⎡⎤=--+⎣⎦+ (7.1-6)可见,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数,随时间指数增长(图7.1.1)。

中心的发光()2n t a 也以相同规律变化。

可以看出,在t 很小,以致()21a I t σ+<<时,上式中的指数项可近似取其泰勒展开的前两项。

于是有2n INt σ≅,与时间成线性关系。

而当t →∞时,2n 逐渐趋向于饱和值:22INn a I σσ∞=+。

此饱和值依赖于激发强度。

对通常的光强I a σ<<,饱和值近似为2IN n a σ∞≅,随激发光强线性增大。

而在另一极限情形,激发光很强,I a σ>>时,2n ∞趋向于饱和值2N 。

可见对双能级中心系,辐射场再强也不会使它达到粒子数反转。

图7.1-1二能级中心系在阶跃激发下激发中心数随时间的增长7.1.2 三能级中心系这里考虑的中心除了基态g 和激发态e ,在它们中间还有一个中间能级m 。

如果中间能级离基态较近,它与基态间的能量间隔不在光学波段,光发射跃迁包括激发态到基态和中间态两种跃迁,它们的速率常数分别为1a 和2a 。

这种情形与情形1很类似,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数满足速率方程:()12dn dt a a n =-+ (7.1-7)其解12()0()a a t n t n e -+=仍为单指数衰减,只是速率是两个过程的速率之和,寿命变短了()112a a τ-=+。

两种跃迁的波长不同,但初态相同,发光与初态粒子数成比例,它们的荧光寿命自然一样。

如果中间能级离激发态较近,如图7.1-3所示,可能的光发射跃迁是激发态和中间态到基态的跃迁。

相应的跃迁速率常数分别为e a 和m a 。

这时还需考虑激发态与中间态间的跃迁:e m →和m e →,它们的跃迁速率分别用w 和p 表示,它们通常是无辐射跃迁。

* 对于温度较低或中间态距激发态较远,以致0p ≈的情形,处于激发态的中心有两条通道退激发,激发中心数随时间衰减的规律与上面类似,为()0()e a w t e e n t n e -+=。

然而处于中间态的中心数()m n t 和相应的发光随时间的变化就较复杂。

中间态除了到基态的跃迁m g →,还有e m →的跃迁,()m n t 满足的速率方程为:m e m m dn wn a n dt=- (7.1-8) 它与e e e e dn wn a n dt=--一起描述了体系的激发态过程。

令()()m a t m m n t n t e -'=,方程(7.1-8)变为:m a t m e dn wn e dt'=。

利用前面得到的结果()0()e a w t e e n t n e -+=,方程(7.1-8)又变为:()0m e a a w t m e dn wn e dt--'=,可得其解为: ()0()(0)1m e a a w t e mm m e wn n t n e a a w--⎡⎤''=+-⎣⎦-- (7.1-9) 于是 ()000()()m m e a t a t a w t e e m mm m e m e wn wn n t n t e n e e a a w a a w ---+⎛⎫'==-+ ⎪----⎝⎭ (7.1-10)利用00e e e J a n =,m m m J a n =,00m m m J a n =,中间态的荧光则为:()000()m e a t a w tm m m m e e e m e e m e a a w w J t J J e J e a a a w a a a w --+⎛⎫=-+ ⎪----⎝⎭ (7.1-11)在这一还很简单的情形,荧光变化的规律已经不太“简单”,为两个指数项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