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答案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皋,水边地。

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

薄暮:日将落之时。

徙倚:徘徊、彷徨。

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

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

【赏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并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
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带答案)

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专项练习(一)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二)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三)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①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②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③何处期。

【注解】①“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

人:指诗人自己。

②客:在外漂泊。

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分)2.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四)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2. 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五)望江南①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的景色。

(3分)2.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地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分)(六)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

2020成都题库·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2020成都题库·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爱国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分)献封大夫①破插仙②凯歌岑参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③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④夜雪扑旗竿。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时任安西北庭节度使。

②插仙:唐朝安西都护府管辖的部族,故城在今新疆且末县。

③月窟:古代以为是月亮在西方的归宿之地,此借指极西之地。

④葱山:即葱岭,今新疆的天山、昆仑山都是其干脉,此指昆仑山。

1.诗的前两句是如何突出唐军出征之苦的?(2分)2.本诗中的“霜”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中的“霜”在表达效果上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4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③又一年。

【注】①河:指黄河。

②岳:指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

③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用“三万里”“五千仞”生动地展现了。

2.结合全诗,谈谈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的理解。

(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1.本诗的尾联运用对比手法,意在传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分)2.本诗的颈联与《雁门太守行》中的“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在描写环境时所使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2分)写景类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4分)万里桥吕大防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

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彻骨清。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2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4分)锦江冯任峨峨雪色涉苍龙,直上汶江锦万重。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XXX)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XXX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直译:春光明媚的山间万物勃发,不要因为天色稍微转阴就打算回去。

即使是阳光灿烂毫无雨汽,到了雾霭浓浓的地方身上衣服也会沾满露水。

1、山中:作“山行”。

2、山光:山的容光。

3、物态:景物的景色。

4、晖:阳光。

5、轻阴:微阴。

6、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7、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

8、纵使:纵然,即使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浪淘沙怀旧(XXX)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XXX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山河。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划分写了什么?2)“天上人世”一句显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XXX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这首《浪淘沙》是XXX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显露了词人心里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梅花绝句(XXX)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XXX自身的写照.译文:那梅花如同低空银白色的钩子,糁野白玉般的尺子。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理解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语文

初中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分)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2分)答案:【小题1】破满目凄然【小题1】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4分)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田间小沟。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结合全诗简析其作用。

(2分)2、结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从表现手法上赏析《宴词》一诗的后两句。

(2分)答案:1、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

一、二两句寓情于景,眼前美景激起诗人因友人离别而生发的无限依恋。

(1分)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舴艋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

而《宴词》一诗,三、四句则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

先根据“绿悠悠的春水、涓涓的田沟流水”等描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然后根据一、二两句景物的特点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简析其作用。

2、【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先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船的小来反衬词人的愁之多;然后根据“反衬”这种手法,来分析《宴词》的三、四两句,用桃溪的浅来反衬诗人对朋友的情之深。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啥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明白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实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照: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心构成对照。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明白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终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别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终一句,讲出全诗寄托了作者啥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啥修辞或写作办法,写出来啥内容,表达了啥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顾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托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日子疾苦,寄托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考虑,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托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歇息,听到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马上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尽管不过些小小的州县官吏,然而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房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尽管不过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解答此题,明白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日子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干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降尽见流莺。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6.(2分)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7.(2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答:(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4分)答:、三、(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6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五.(6分)(1)(3分)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1分) 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2)(3分)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详解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详解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及答案详解(一)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1.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细雨翻萍、_________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分)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梦令(6分)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8上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doc

8上课外古诗词鉴赏复习(含答案).doc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蹄”、“华叶衰”是什么意思?(2分)2.诗人借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比喻了什么呢?诗歌中作者向世人提出什么劝勉?(3分)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解释“薄暮”、“徙倚”的含义。

(2分)2.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描绘的季节。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请解释“天际”、“迷津”的含义。

(2分)2.“木落雁南度”中鸿雁南飞象征什么?请写出初中课木中有同样意象的一个古诗文句子:(3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一句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出仕做官的强烈愿望,李白《行路难》中的哪句诗也蕴含了同样的愿望呢?(2分)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呢?请分析理由(3分)【黄鹤楼】(崔颢•唐)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中“历历”和“乡关”是什么意思?(2分)2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屮第三联所展现的画面。

(3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解释“白水”、“为别”的含义。

(2分)2.请分析“浮云游子意,落口故人情”句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分)【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课外古诗赏析2

课外古诗赏析2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7小题)1.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2.桃夭《诗经·国风》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④。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蕡(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④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夜有怀【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①除夜:除夕。

②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_课外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_课外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考点专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瑰丽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B.首联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

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C.颈联这两句写诗人赏玩忘归,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

“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D.尾联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

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1)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请说说她是如何表现“离情别意”的。

(2)小诗人所“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作描述。

(3)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

②葳蕤:茂盛。

③皎洁:皎明洁净。

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

⑤闻风:借用典故。

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下列对本诗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

B.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比兴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

C.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答案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新课标第一网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一)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答案: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2、答: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院外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2、答:孤寂凄冷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答:高直、陡险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2、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