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概论论文Word版

合集下载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采矿业人数:采矿业是属于高危行业,灾害对其威胁极大,而且一旦遇灾害发生,受到的损毁就是严重的。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
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个指数和39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或逆指标组成,避免
[4-5]
,自
不同向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
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部分组成。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
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强。
是社会防灾、救灾、灾后恢复等灾害应急能力的
3. 2. 3
社会组织指数
一种体现。而且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快的地区对灾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地区,往往在比较偏远贫困的
社会组织是社会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人们抵御自然灾害依赖的基础。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的社会可以确保社会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可以高效地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淮河流域防汛减灾分析——就目前淮河汛情的一点看法Zzz摘要洪涝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经济损失。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众多,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对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突出。

本文从该区特性,成因分析,综合近几年国家应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政策,提出减灾措施。

关键词:洪涝淮河流域成因减灾措施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建国60年来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存在8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震荡;地区分布很不衡,安徽、江苏较为严重,山东、河南相对较轻;流域总体洪涝灾情与流域四省各省最严重的年份并不一致,主要是由安徽和江苏的灾情决定。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该区域气候条件复杂,水系支流多,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很高,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及社会经济资料为基础,研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灾情特征以及对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找出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特征、规模及程度的主要因素,丰富洪涝灾害的评估理论及内容,完善防灾减灾理论,从整体上以及各层面认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提高淮河流域应对洪涝灾害的水平,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淮河流域概况及灾害成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 5'~121°25',北纬30°55'~36°36',面积为27万km2。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自然灾害时刻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知道它的成因、分布规律、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科技论文篇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时刻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知道它的成因、分布规律、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原因例1 央视《新闻1+1》曾播出《干旱:为什么总在云南?》专题报道。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却连续三年遭遇大旱。

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该地区近几年来常形成旱灾的原因。

(2)简述该地旱灾带来的危害。

解析(1)旱灾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自然角度看,云南省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在全球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剧,降水较往年偏少的情况下,易导致水资源总量不够;云南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植被破坏严重,“石漠化”广布,涵养水源能力差。

从人为角度看,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调配能力低,抗旱能力差。

(2)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今天,时间持续较久的旱灾已基本不会威胁生命安全,但对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故该题应从水资源缺乏对生产生活活动、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展开描述。

答案 (1)气候异常,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加之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农业水利设施落后,抗旱能力差。

(2)农业大面积减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林地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河流断流、湖泊干涸、部分野生动植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点拨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一般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地质、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及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滑坡、泥石流多考查小区域,需在解读试题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生物灾害多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回答。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2008秋紫金学院《自然灾害专题》学习论文论文题目:雪灾论文摘要:《资治通鉴》《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新华社》论文作者:姜磊070404138教师评语:一.概述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二.雪灾的定义及指标积雪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

积雪又是缺水或无水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

但是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

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

本类型多见于深秋和气候多变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l0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雪灾,便是近年来这类雪灾最明显的例子。

持续型雪灾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

此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l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灾,持续积雪长达5个月之久,极端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指的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事件。

这些灾害通常是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每一种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地震是最为常见且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地球地壳的震动,由地震带来的剧烈冲击和地面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水源被污染,甚至会引发火灾等进一步的灾害。

许多国家都位于地震带上,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救援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洪水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它们在河流溢出、大雨倾泻、海洋暴风雨和冰雪融化等情况下发生。

洪水会带走生命和财产,破坏农田和城市,造成饥饿、疾病和无家可归的情况。

预先拟定应对洪水的措施,包括筑堤、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紧急疏散计划的制定,能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是飓风和台风。

这些巨大的旋风带来的飓风风暴和强风可以摧毁房屋、破坏基础设施,甚至引发沿海地区的海啸。

在这种情况下,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确保人们安全撤离、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非常重要。

此外,还有干旱、山火、暴雨、雪灾、地质灾害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每种灾害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因此提前做好准备、建立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破坏人类社会和经济,它们还造成了人员伤亡、粮食短缺、水源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后果。

因此,国际社会重视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加强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应急响应,我们可以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破坏。

人类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全球性的挑战。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预防、提高应对能力,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自然灾害学论文

自然灾害学论文

中国城市洪涝灾害下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班级:11地本学号:1110240011作者:徐莉时间:2014年6月【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今年,广州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致2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7亿。

洪涝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灾害现象。

洪水引起的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

由于洪涝灾害对我国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城市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城市对于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减少洪涝灾害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城市重建。

【正文】一、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上升,给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创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知性。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的地方降水增多,往往形成暴雨强降水,而成了洪水的诱发因素,而这些都是人类所无法预知的。

所以这种灾害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已有的防洪的工程措施的确定性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是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增长过快、质硬、公共设施不完善,且城市的植被相对很少,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造成了城市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

在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

另一方面,城市化必将带来经济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而一次洪涝灾害会造成城市中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城市遭受的创伤更为巨大。

气象灾害论文六篇

气象灾害论文六篇

气象灾害论文六篇气象灾难论文范文11.干旱。

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极为显著。

我国的干旱状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季节性与区域性。

我国的干旱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自上世纪90年月至今,我国特大旱灾发生次数至少十余次。

我国的干旱横跨四季,春季集中在华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地区,秋季在东北西南、黄淮、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南等地,冬季则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涝。

洪涝灾难的形成与降水量、土壤结构、地理位置、植被、季节等亲密相关。

自古以来,洪涝灾难都是一种较为严峻的气象灾难,我国江河众多,每年汛期都会有肯定的洪涝灾难发生。

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耕地密集,洪灾频发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主要特点分为:一是普遍性。

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曾患病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难侵蚀。

二是高损失性。

依据1991年到2021年的中国历年洪涝灾难损失官方数据,其中损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个数有八个,损失金额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是突发性。

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洪涝灾难时有发生,然而防洪力量较弱,常常是洪涝灾难突袭来临,造成损失较大,突发性较强。

3.台风。

台风源自于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当近地最大风速超过17.2km/s 时就称之为"台风'。

我国在气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受灾严峻,台风也被人们称为全球上最严峻的气象灾难之一。

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受灾程度大、消失频率高、以及灾区较为集中等特点。

台风一般发生在5月到11月之间,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台风的高发区,间接影响达到32个省市。

4.冰雹。

在农业气象灾难范畴内,冰雹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气象灾难,它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实、枝叶以及杆茎上,属于机械性损伤。

冰雹灾难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发生,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所形成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题目:论地方地震工作在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功能和作用姓名:学号:院系:2009-06-01目录引言 (3)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 (3)第2章地方地震工作的防震减灾功能和作用…………(3)2.1 地震监测预报功能和作用 (3)2.2 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功能和作用 (4)2.3 地震决策参谋功能和作用 (4)2.4 工程地震评估功能和作用 (5)2.5 地震应急对策功能和作用 (5)第3章发挥地方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作用的关键是紧密依靠当地政府 (6)参考文献 (6)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32.5%的国土、45%的大中城市位于度或度以上的高热度区。

加之城镇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地方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

第1章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的职能部门过去一段时间,曾把地震工作看成是单纯的科学研究性工作,忽视地方地震工作,很不利于防震减灾工作。

防御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是我国地震工作地宗旨。

地方地震部门是地方政府把地震工作面向社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是把地震可科学成果转变成政府决策意识和发挥功能的职能机关,是组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并取得成效的纽带。

它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从科学上讲是探索性的,政府和社会对地震预报的要求是任务性的。

人民群众对地震预报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报出破坏性地震,以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预报的低水平和政府、民众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说明了地震工作难度之大,防震减灾任务之艰巨。

即使将来地震预报过了关,地震预报决策的落实和防震减灾中的很大具体工作,仍要靠地方地震部门去完成。

议论文关于灾难_作文900字_议论文范文_

议论文关于灾难_作文900字_议论文范文_

议论文关于灾难当我们面对灾难的时候,会怎么样呢?是被灾难吓倒还是面无惧色的迎接灾难呢?可能我们都会选择前者吧。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能力去选择前者,因为我们必须去保护我们所爱的人,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只能面对灾难,挑战灾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议论文关于灾难,希望对你有帮助。

议论文关于灾难篇1当冰冷无情的冲击着大地;当地震肆意的咆哮着呼喊;当灾难无情的降临;当我们看到那些灾难中生命与死神的抗争,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会忍不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其实灾难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伤痛,还有感动。

感动是责任重于亲情的英雄本色。

千钧一发时,他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力挽狂澜!这个从容指挥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为了让被埋的人有更大的希望获救,纵然家人全部遇难也全然不顾,3天3夜没有合眼坚守在救援一线。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

舟曲泥石流中的中队长王伟距离家只有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他知道妻儿需要他的肩膀,但是他深知人民更需要他的脊梁。

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权利,但是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为更多的人奉献,与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忠于职守的共产党人的本色。

感动是超越亲情的爱心救助。

他们不是亲人,但是当过我们看到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对拖着他的人用撕裂人心的声音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女警阿姨丢下自己几个月的孩子不管,用自己的乳汁拯救了无数儿童的感人场面;还有那唐山13兄弟,自备工具顶风冒雪到湖南那座被冰雪袭击的孤城,起早贪黑的抢修电线路16天后悄然离开的救助。

他们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援助。

他们用无声的支援,纯朴善良的“勇为”,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感动是团结的民族精神。

面对如此不幸,我们除了悲痛之外,还能看到的则是一个团结的,凝聚力极强的,充满爱心的民族。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引言。

秦岭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秦岭地区常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1. 地震。

秦岭地区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会给周围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秦岭地区的地震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2. 泥石流。

由于秦岭地区多山,降雨量大,山体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山体的松散岩土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当地的交通、农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山体滑坡。

秦岭地区山体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山体的松软岩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滑动,给周围地区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田、交通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生命安全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三、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 地震预防。

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

2. 泥石流预防。

加强山体的植被恢复,加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救能力。

3. 山体滑坡预防。

加强山体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山体的加固工程,提高当地居民的山体滑坡防范意识。

四、结论。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泥石流一.泥石流的定义和种类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二类: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

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

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

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

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自然灾害论文地理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地理自然灾害论文

第25卷第4期2010年12月灾害学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Vol.25No.4Dec.2010重大自然灾害后遗体处置应急预案研究*杨德慧,姜思朋,李玉光,刘国军,王永阔,周雪媚(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北京100070)摘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一般都会伴随着大量人员的遇难,及时妥善处置灾后众多遇难者遗体,是许多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

借鉴我国唐山7.8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中遗体应急处置的经验与教训,从遗体的搜集、存放、运输、消毒、防腐、保存、火化、掩埋等方面,探索遗体处理应急预案的程序与内容,从而提高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大量遗体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保障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遗体处置;应急预案;唐山7.8级地震;汶川8.0地震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0)04-0115-05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次大灾后一般都会伴随着大量遗体的出现。

据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近300年来世界上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50起自然灾害,发生在中国的竟然高达26起,累计死亡近1.03亿人,占全部死亡总人数的68%。

仅以中国发生的地震灾害为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地震就达1000多次。

自1900年至今,中国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比例高达50%以上[1]。

重大自然灾害后发生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遗体,及时启动遗体应急处置响应机制,安全快速处置遇难者遗体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伦理、人性化问题。

如果大量的遇难遗体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不仅很容易引发灾后疫情,还会污染环境。

另外,如果遇难者遗体在身份不明的情况下被集体掩埋或火化,还会引发一系列伦理与法律纠纷,给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和终身遗憾[2]。

2006年1月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截至2006年3月,我国已制订各级应急预案约214万件,基本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3]。

论文 自然灾害

论文 自然灾害

论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提升途径—以浙江余姚为例内容摘要: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以2013年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

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

因为进水导致部分变电所、水厂、通讯设备障碍,供电供水出现困难。

至2013年10月8日,余姚是受“菲特”影响最大的区域,雨情大、水情险、灾情重。

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受灾人口832870人,城区大面积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大部分住宅小区低层进水,主城区全线停水、停电,商贸业损失严重。

在本次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应急管理的能力也显得薄弱,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只能不清,某些阶段的职能不足。

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结合行政体制、法制完善我国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不同阶段的只能,综合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使政府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升政府在国际、国内的形象,最大化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自然灾害余姚水灾应急管理政府职能研究背景: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对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以2013年受台风“菲特”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为例。

政府为了保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应该采取怎么的措施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是否能清楚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职能,能否及时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还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事件能力表现不足地方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明显以下两个方面表现不足:(一)应急准备能力不足1、城市面对自然灾害面前同样依赖于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气候水文环境改善、公共应急法制健全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地方政府应急法规建设不健全。

【优质】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论文-word格式 (7页)

【优质】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论文-word格式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徽州地区自然灾害与防灾技术措施论文【内容提要】通过对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现象分析,总结徽州传统聚落在规划设计中的防灾意识、营建活动中的防灾技术,以及水利工程中的防灾措施,提供当代减实防灾研究以启迪。

【关键词】徽州/自然灾害/防灾技术措施【正文】〔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0)03-0050-07 徽州地处皖南,毗邻浙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地貌丰富,地形复杂,多为山地和丘陵。

川泽纵横,气候多变。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就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灾害种类较多,主要是旱涝灾害、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龙卷风、大暴雨、大雪和冰雹等气候灾害;蝗灾、虫灾等农业灾害;以及旱涝灾害引发的次生和衍生灾害,如城镇灾害、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和“文献之邦”的美誉,至今保存下来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正史、地方志、族谱等中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尤为丰富。

历代对各种灾害的记载都较为重视,尤其是明清以来对自然灾害的记载和考证详尽,各府、州、县在编篡地方志时,以专门章节辑录历年的灾异现象。

徽州地区自然灾害资料主要来源正史中的“五行志”和地方志中的“食货志”、“灾异志”、“符瑞志”等。

其中地方志中记载的旱涝灾害资料尤为详实,不但记载了历年的灾害时间、受灾区域和灾象等,而且还记载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次生、衍生灾害等。

其中正史资料有《新唐书》、《宋史》和《明史》、《清史稿》等;地方志有《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五年刻本)、《新安志》(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半南志》(民国三十三年刻本)等,以及近代灾害研究资料等;族谱有《新安旌城汪氏家录》(元泰定元年刻本)、《新安汪氏通宗世谱》(清乾隆十年刻本)等。

宋代以后正史和地方志资料在时间上有较好的连续性,而且地方志大多数由编撰者对本地区历史沿革和变迁等方面进行比较缜密的考证,两者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和对照。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

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

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

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

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

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

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

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

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

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概论论文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级:土木工程1107班姓名:谢强学号:1104050712日期:2013年4月19日浅谈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影响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它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构成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措施是减轻自然灾害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我将从近期发生较为频繁、破坏巨大的地震灾害谈谈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一)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自从2008年以来全球共发生68次7级以上地震、4次8级以上地震。

我国汶川8.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汶川地震以来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

全球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地震有5次,另外,2011年2月22日的新西兰6.3级地震也造成人员和财产较大损失。

从比例上看,造成重要影响的7级以上那个地震约占所有地震的9%。

下图给出了2008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并在图中以星号标出了造成重要影响的地震。

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

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

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级与应急反应分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

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次生灾害防御、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内容。

在不同的应急响应等级下,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各部门职责、救援任务等指挥协调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

初判后的响应等级并不是不可更改的,随灾情的不断收集人员伤亡逐渐明朗化,可视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对响应等级做出正式判定,并相应的调整应急内容。

(三)预报预警措施(1)预报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震统计法、地震地质法、地震前兆法。

但三者必须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分类:长期预报——指对未来l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包括震后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将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合称为中长期预报,将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合称为短临预报。

(2)预警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举例来说,墨西哥西海岸7级强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将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过比地震波快数倍的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使得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当于科学家们在两地之间打了一个关于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

除了“时间差”,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达的纵波与主要致害的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走时差”,同样达到对工程项目的预警。

因为横波造成的地震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而传播速度又比纵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

不过,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较小,纵波约每秒6千米,横波约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离震中越近时间差越小,发出预警信息就更难。

第三种震时预警方法是经常被核电站所采用,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虽然地震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几秒、十几秒或数十秒,但是如此短的时间仍然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减少很多损失。

在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进行地震预警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

(四)灾后救助途径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自救方法(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

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提出,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面,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从而使得掉落物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电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6)利用手头的哨子、音乐设备或敲暖气管等发出信号心理救助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幸存者对从自身边逝去的亲人自己却无能无力的无奈与内疚。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