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学案
《明湖居听书》教学案文学常识一、章回小说「小说」这个名词,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但是并非文学作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产生了志怪一类的作品,由于缺乏完整的情节,所以只能称为「故事」,不能叫做「小说」。
到了唐朝,开始有了正式的小说出现,叫做「传奇」。
在内容上有篇幅较长的细腻描写、委婉曲折的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大体可分爱情、讽刺、侠义、志怪、历史几类,都用文言写成。
到了宋朝,产生了「说话」的表演艺术,类似后代的「说书」,有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后又谓之唱题目,乐曲起自唐中宗时胡人袜子、何懿等所唱词),演出的人叫「说话人」,所用的底本,叫「话本」。
「话本」应是促成长篇章回小说成熟的前导,如「话本」的「入话」,后来演变成章回小说的「楔子」;章回小说每回最后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也是「说话」遗迹;此外,小说中出现「且说」、「话说」、「却说」的文字使用,以及运用「正是」、「后人有诗赞曰」掺入议论性的旁白、韵文的作法,都是源自于话本,形成了传统长篇小说的独有特色。
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草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多则百余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句标目,称为「回目」,概括该回的内容。
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这类小说眉目清处,符合民众阅读习惯,故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普遍使用。
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两大章回小说巨著: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大量出现于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中心内容的小说称作谴责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刘鹗老残游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官场百丑图,对晚清的各级官僚作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揭发和暴露,写出了官场的种种罪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二十年间目睹的种种怪现状,反映了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前后到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现实,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堕落。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家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评书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环境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明湖居听书》课文内容。
(2)分析老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评书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北京方言和土语的理解。
(2)评书艺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的评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评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评书艺术的魅力。
(2)学生谈感受,分享心得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演等能力的展示。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习成果:(1)学生对评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评书艺术的心得体会文章。
3. 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明湖居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1《明湖居听书》课堂实录及评说教案教学设计一、前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课堂实录及评说的教学设计方法,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
二、课程设计1. 课程目标在这个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基本情节,同时让他们学会借助于不同的语言特色来刻画形象,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课程内容我们会以集数为单位来介绍《明湖居听书》的情节,并借助相关的视听材料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在每个集数的末尾,我们都会组织学生来做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3.1 引入在引入部分,我们会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明湖居听书》的大致情节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3.2 讲解每个集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依次对每个集数的情节进行分析,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
3.3 分析语言特色和技巧在每个集数结束时,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讨论和分析,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如何影响作品的表现力。
3.4 小测验在课程结束时,我们会进行一个小测验,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实例,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明湖居听书》,因为这个作品集合了多种文学元素,而且有一定的悬疑性,能一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分析语言特点和技巧,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式。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视听资料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表现方式。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道德品质。
4.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1.听《明湖居》电台节目。
2.精读节目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
3.讨论文本、生活和故事,表达个人观点。
4.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如何通过节目内容来提高自我素质。
3.如何归纳和总结文本,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录播制教学。
2.精读课文和生活,讲述背景和故事。
3.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4.课堂辅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介绍《明湖居》节目概述。
2.提问:你喜欢听历史节目吗?你有听过哪些节目?听什么受益最大?第二步、正文教学1.分组听《明湖居》主题节目。
2.听完后,交换意见: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辅导:解答学生理解方面的疑问,介绍相关名词和历史事件。
第三步、拓展1.阻止生活和文化,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2.再次分组讨论,结合古代文化和历史谈论宋朝社会。
第四步、总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实际运用知识。
2.点拨,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加强总结。
六、教学评估1.有效让学生成长知识、提高口语和议论能力。
2.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文化和人文信息。
3.发掘学生潜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文化素质。
七、教学建议1.加强课前知识传授,让学生提前预习。
2.加强课堂讲解方式,将知识扩散为热点。
3.减少学生记忆量,让他们重视思维训练和探究。
【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为了让《明湖居听书》这一课能深动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做好怎样的教学准备工作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河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河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
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
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 了解古代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说书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精彩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讨论作者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以及说书艺术的特点。
4. 分享成果(1)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说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说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精彩片段。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说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理解与应用能力评估: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明湖居听书》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对说书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明湖居听书》是一篇描绘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散文,作者王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物形象以及文化氛围。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明湖居听书》,使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明湖居听书》中的精彩片段;(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3)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文章主题《明湖居听书》以明湖居茶馆为背景,通过听书人的讲述,展现了清朝末年天津卫地区的社会风貌。
文章主题为“市井百态”,通过描绘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
2.2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介绍明湖居茶馆的概况,中间部分通过听书人的讲述,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1)明湖居:天津卫地区著名的茶馆;(2)听书:古代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讲故事、说书人等;(3)市井百态:指民间社会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生活状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背景、主题、结构等,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认识。
3.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生活。
3.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明湖居听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4.3 内容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的分析。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明湖居听书》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明湖居及其周围环境。
(2)引导学生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明湖居听书》。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回答问题。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翻译。
(2)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例句演示。
(3)学生练习使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明湖居相关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明湖居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体会。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明湖居》的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听书的方式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明湖居》的内容。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 一本《明湖居》有声读物或录音机等播放设备。
2. 一份《明湖居》原著及注释资料,以便于辅助讲解和答疑。
3. 课堂展示工具,如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4. 学生作业本或笔记本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老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明湖居》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老师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明湖居》的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
第二步:听书1. 老师将《明湖居》有声读物播放出来,让学生认真倾听。
2. 在听书过程中,老师应该及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总结,并加以点拨和讲解。
3. 听完一段内容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验,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步:阅读1. 在听书结束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或注释资料,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读后感或笔记等记录方式。
第四步:讨论1.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明湖居》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 通过讨论,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作业1.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明湖居》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做阅读理解题等。
2. 通过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听书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明湖居》的内容,还能够通过听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讲解《明湖居听书》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刘鹗及其作品《老残游记》。
2. 学生阅读《明湖居听书》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2. 解释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语气。
2.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 教师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例句应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2. 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师讲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第四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生自主总结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第五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明湖居听书》所反映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明湖居听书》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明湖居听书》教案 李金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案李金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李金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不足。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深入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能力。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明湖居的图片和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明湖居听书优秀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明湖居听书优秀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明湖居听书》教案执教:佘山学校雷沁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学前准备】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余音绕梁戚戚..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
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
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
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
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
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
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
(用PPT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
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
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明湖居听书》教案 李金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案李金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明湖居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
(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明湖居听书》文本。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参考书籍、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教学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讨论文学作品的特色和价值。
(2)引入《明湖居听书》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明湖居听书》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小组展示。
4. 创作与实践:(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短篇创作或改编。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悟。
《明湖居听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明湖居听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结构。
(3)了解作者背景,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明湖居及其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明湖居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结构。
(3)了解作者背景,感受明湖居的美景。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明湖居听书》,感受语言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明湖居听书》,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通过举例、模仿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3. 拓展延伸(1)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湖居听书》教案 李金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明湖居听书》教案李金贵(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明湖居听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李金贵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学会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明湖居听书》。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如何理解作者通过听书传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李金贵及其作品《明湖居听书》。
(2)学生齐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应用拓展(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明湖居听书》。
幼儿园优质课-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明湖居听书教案1【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作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增加知识积累。
语音字形词义字词积累刘鹗简介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一、导入新课听《秋日私语》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二、材料交流作家、作品简介《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
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遽观止:伏贴:千仞:周匝:四、整体感知(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五、重点段研讨1、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演唱的开始——演唱的发展——旋律的跌宕——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结束——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例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感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了解通感的知识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5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5一、传统型分析课文的方案这篇课文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并不难理解,学生阅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因此可由学生朗读课文,以提问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
参考问题:1.第1、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2.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3.文章是怎样写出场的男人的外貌的?4.这个男人弹了几个曲子?弹得怎么样?5.文章是如何描写黑妞说书的?6.黑妞唱得好不好?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7.文章是怎么写白妞的外貌和神情的?8.文章是怎么写白妞的演唱的?9.白妞说书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的是什么?10.文中几次写观众的反应?是怎么写的?二、把音乐引入课堂,帮助新课的教学这篇课文类似一篇描写音乐的,虽然有人物的描写,但主要不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也有环境的描写,为的是烘托音乐的描写。
而且这篇文章的结构并不复杂,语言也不难理解,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明湖居听书》上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例如,可以由音乐导入,让学生欣赏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由此引出课题,通过分析课文归纳出音乐描写的方法。
可让学生闭目聆听音乐,然后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写成文章。
这样把课文、音乐、写作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快掌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音乐描写,是《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的精彩之处,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无形的音乐的描写上,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分析小说结构,欣赏经典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三项任务。
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在文学与音乐之间寻找交接点,力求以此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会有良好的作用。
上一篇:《明湖居听书》4下一篇:《明湖居听书》6。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的眼光,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明湖居听书》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明湖居听书》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明湖居听书》,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语法正确性和思维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明湖居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作者刘鹗(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人。《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孽海花》(曾朴著)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幻灯显示)
讨论明确:
“初不甚大”——“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通感用感觉设喻,表现声音的甜润,使人舒畅)
联系旧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越唱越高”——“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尖细、高亢)
(6)集体朗读第7、8两段
6、比较阅读:
和此处声音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幻灯显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讨论明确:
同:都运用联想、借助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描摹难以捕捉的声音,充分调动人们的感觉器官来感受体验声音的美。
异:《琵琶行》侧重于调动人们的听觉,用人们熟悉的雨声、鸟声、人们的切切私语声等来描摹琵琶声。
《明湖居听书》主要运用通感,把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心理感觉来体会,赋声以形、赋声以色。
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声音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运用比喻手法,让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声音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变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达到认识体会事物特点的目的。
(3)请同学看课文,听朗读,思考:
作者写白妞的演唱极有层次,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并分析其演唱可分为几个阶段?
讨论明确:
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4)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个阶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回环转折、婉转悠扬)
“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通感用视觉设喻,表现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5)小结:
声音是一发即逝的,它无形无色无味,难于捕捉。作者为了把白妞演唱的绝妙之处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巧妙地采用了通感手法,用人们看得见的景象、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人们通过形象的联想,具体地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可谓是赋声以形、赋声以色,把难以言传的听觉描绘得酣畅淋漓,把白妞精湛演唱技艺表现到了极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比喻。如用“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声音的粗重舒长,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声音的轻细悲切,用“大珠小珠落玉盘”表现了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声音的宛转流利等。
(4)此段文字和《明湖居听书》一文在描写声音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明湖居听书》教案
课题
明湖居听书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法
讲授、讨论、练习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赏析王小玉演唱一节,领会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妙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
(2)好的歌手还应有好的乐手来伴奏,那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谁?其弹奏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给白妞、黑妞伴奏的是“穿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的”男人。起初他“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他用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叫好之声不绝。
(3)作者为何要写黑妞的演唱、琴师的弹奏?
1、学习通感的运用和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诵读感悟----联想想象---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
备注
1、播放音乐,设置情境,浅谈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这样一段音乐——《梁祝》序曲中的主旋律,听完后思考并回答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
2、教者小结,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刚才同学们笼统地谈了自己欣赏音乐后的感受,却未能真正的把其中的好处描述出来让别人知道,更别说让别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比较抽象。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有点技巧还真不行。但是清末的刘鹗却有这样的技巧、本领。那现在我们就随刘鹗一起到明湖居去听书,看看他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听书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的。
板书设计
明湖居听书
刘鹗
正面描写:赋声以形、赋声以色通感
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的陪衬黑妞琴师
环境气氛的渲染
听众的客观评价
教学反思
*******
教案审阅人:
审阅时间:
学习《明湖居听书》一文,我们需完成以下两个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提高欣赏曲艺艺术的情趣。
(2)学习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写法。
5、赏析王小玉说书一节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谁说书?(白妞——王小玉)
(2)课文哪几段介绍了王小玉说书情况?(第7、8两段)
7、分析侧面描写
(1)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听白妞说书,但在白妞说书之前,又写了谁的演唱?其演唱技艺如何,从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艺如何?
讨论明确:
黑妞。其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白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但和白妞相比“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8、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次要人物的衬托、观众的议论评价及人物声音、肖像、动作的正面描绘,突出表现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此文的学习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9、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中描写声音的方法,把你对某一段音乐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课文第7、8两段。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
(5)面对如此精彩的演出,观众的反映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
黑妞的演唱已使观众“叹为观止”,而观众却评论道“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更有一少年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三日”改为“三月”来评价白妞的演唱,令人有无穷的回味。通过观众的评价,从侧面渲染了白妞的技艺达到了无人可比的地步。
(1)此段文字的出处是,作者。
(2)此处琵琶声的描写亦是富于变化的,可否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的提示说出其变化过程?
讨论明确: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粗重舒长——细促悲切——清脆பைடு நூலகம்利——冷涩不畅——低沉暂歇——突然爆发——乐曲结束
讨论明确:
描写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说书技艺的出类拔萃、精美绝伦。
(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师不俗的演奏,特别是白妞超群绝伦的演唱,这样的演出阵容肯定是颇具吸引力,颇具轰动效应,文中有无相应的文字能印证这一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1、2、6、8自然段中有关环境气氛的渲染描写。“十点钟,……圆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到了十一点钟,……不断还有人来”,听众中有官员、“做生意的人”“读书人”,这都有力的表现了白妞说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白妞未出场,却已先声夺人。黑妞说书后“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说明黑妞说唱虽然不差,但听众仍未满足,期待着白妞出场。白妞出场了“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写出在人声嘈杂的情况下,白妞一出场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可见其魅力之大。白妞说唱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说唱完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表现了白妞说书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听众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听过后充满快感,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