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__先秦秦汉精练含解析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练习
第 1 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定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1)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期间。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停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渐确定;中华文化萌发,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是一致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准期间。
其创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此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期间的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先秦 ( 太古—公元前221 年) 是中华文明的奠准期间,秦汉( 公元前221 年至公元220 年 )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期间。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渐渐增强;另一方面,官僚系统渐渐取代了贵族系统,专制皇权渐渐形成。
权利高度集中的政治系统确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获取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花怒放”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拥有鲜亮的时代特点;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点的适用性科学流行。
阶段政治经济文化(1) 早期国家出现,逐(1) 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许(1) 历法:夏代时出现《夏夏、商、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小正》,商朝改良为“殷西周(约为主要内容、以“家制。
历”。
国一体”为主要特点(2) 手工业:夏、商、周时(2) 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公元前2070 年—的政治制度。
(2) 神权与王权联合;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是“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公元前营手工业推行工商食官制字已形成完好系统,甲骨文771 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度。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2023·辽宁葫芦岛一模]考古学家在辽宁西北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女神庙遗迹,以神庙祭坛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众多积石冢组成的墓群。
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都是一种特权象征,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原始先民的手工艺水平精湛B.代表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C.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D.产生了等级分化和神权色彩2.[2023·南通市大联考]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
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
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A.促进了民族交融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C.推动了文化繁荣D.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3.[2022·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演变。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西周早期官员、绅士等贵族阶层西周中期有德行的贵族统治者春秋时期有德之人A.官僚政治开始萌芽B.贵族政治开始衰落C.人文意识得到发展D.礼乐文化走向瓦解4.[2023·广东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
这表明秦代( )A.基层治理完善B.官员素质提升C.儒法思想并用D.儒学正统确立5.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
由此可见,秦朝( )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6.[2023·福州市高三质检]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
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
“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
”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2.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
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与中原文明交融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3.“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
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东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故地。
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4.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
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
这一观念旨在()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5.西周时期礼制严谨,只有贵族才能以鼎随葬且不同等级的贵族鼎数不同。
但到春秋中晚期以后,不仅贵族墓中的总有僭礼现象,平民中也出现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同时嘉葬品中,陪葬品多以鼎、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
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随葬礼器的习俗消失B.等级身份观念的消亡C.迷信色彩的日益浓厚D.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6.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
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
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第1讲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考点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一、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确保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以同姓亲族分封为主体,有效地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3.宗法制:以血缘为依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效地规范了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对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仍能见到它的影子。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
2.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3.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制;郡、长官都由皇帝任免。
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
四、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考向一重要历史概念——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典例1] (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制D.郡国并行制考向二论从史出——秦汉中央权力运行模式[典例2] (2015·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考历史大单元每周拔高练(含解析)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考历史大单元每周拔高练【阶段特征】本单元涵盖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原始社会至220年)。
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夏、商、西周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时期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如图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高柄杯,这类华美的精品数量很少,往往集中出土在少数特别营建的大型墓葬中。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大地邦国林立,迈入阶级社会B.出现了小件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C.出现大规模祭坛,中华文明开始形成D.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
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3.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
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
这表明西周(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4.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这反映了(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5.春秋末年,晋国中牟令王登上言于襄主曰:“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于是二人都当上了士大夫,一半的中牟人皆“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
这一现象( )A.揭示了土地兼并的原因B.推动了官僚阶层的兴起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观念D.反映了宗法体制的瓦解6.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先秦学案含解析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线索一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限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起先形成;商鞅变法更侧重于破旧立新、制度重建,实质是加强中心集权。
线索二先秦农耕文明的形成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化,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线索三先秦思想文化的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文学艺术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
项目年份考向2024 2024 2024试题分布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全国卷Ⅰ,24(分封制)全国卷Ⅰ,24(商周的王位继承);全国卷Ⅲ,全国卷Ⅱ,24(商汤的仁24(宗法制) 德之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全国卷Ⅲ,24(商周、春秋战国和汉代货币的演化);新高考卷Ⅰ(山东卷),1(百家争鸣)全国卷Ⅱ,24(秦国建立大型水利工程)全国卷Ⅲ,24(战国以前的铁器)命题视角高考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影响因素、井田制、百家争鸣等主干学问上,多以考古资料、图片、文学作品创设情境,以史料实证的方式突出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感悟家国情怀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1.政治。
(1)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工商食官。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精练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 Word版含解析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B .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D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凝聚家族的手段B D C.维系等级的套路.齐家治国的方式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D答案:3.(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解析:文化下移是指下层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力,与材料中朝廷官员逐级向地方乡民讲授法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官员向地方讲授法律,与诸侯争霸割据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自治权,不受王室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朝廷的法律可以通过乡大夫传达给乡民,可知是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专题一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角度:分封制的内涵及评价)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 洛邑向东分为二线。 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 远达鲁都曲阜。 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 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 C )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解析:选 C。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出现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 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故选 C 项。 题干中所列举的朝代是古代中国 封建的四次反动, A 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削弱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B 项错误;统治者是想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但事 与愿违, D 项错误。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内涵的理解。据所学可知,分封制 下的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因而修建道路网可以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 子,故选 C 项。西周时地方诸侯需要向中央交纳贡赋, A 项错误;周 朝与海外无多少联系, B 项错误;周代修建道路网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无关, D 项错误。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政治: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形成。 (2)思想观念: 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 “忠”“孝” 观念深入民心,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促 进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 公德的形成;造成男尊女卑观念、贵贱等级观念、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任人唯亲、盲目排外的消极影响。 (3)社会习俗:编订家族家谱,建立宗祠家庙;影响认祖归宗、祭祖 扫墓等社会风俗形成。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代表性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1)时间: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特点: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文化遗存:目前已发现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原始社会(1)阶段: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历经约200万年。
(2)区别知识点2 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1)三皇时代: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事迹①炎黄部落联盟,炎帝、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尧将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舜。
③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2.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统治特点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夏朝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进行间接统治。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3 商和西周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统治特点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1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含解析)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步骤一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③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高考倒计时第15天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高考历史
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发展的产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
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阶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他们纷
③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 3、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 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皇权至上。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无法独揽大权,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3)“家天下”。各级官员的任免都由皇帝一人决定,很多官职如宗正、奉常等专为皇室设置,国与家同治。 四、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唯物史观——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 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1)含义:“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沟通中西交通的陆贸易通道,因 为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由此西运,并对世界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被誉为“丝绸之路”。 (2)形成条件:西汉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张骞通西域扫除贸易障碍;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3)主要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分为南线、北线,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 岭,往西南先后可以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至大宛、康居。 (4)作用: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各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它是中国人民和西亚及欧洲、非洲人 民间的友谊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等物品和养蚕缫丝、铸铁、井渠、造纸等技术先后西传;许多外国货 物由此进入中国;佛教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历史解释——两汉衰亡的原因 (1)西汉后期朝政腐败,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小农大量破产,社会矛盾尖锐,农民 纷纷起义。 (2)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 暗。农民起义冲击其统治基础,豪强势力、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使东汉名存实亡。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先秦、秦汉)-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C.关税已成为各诸侯国的主要财源D.社会结构的变迁受政治强势干预
8.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据此可知,他们倡导()
A.施行仁政B.教化民众
C.隆礼重法D.敬天保民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5.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
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
后石家河文化
钱山漾广富林类型
雪山二期文化
3800—3500
三星堆文化
寺洼文化
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
?
马桥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二里岗文化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
13.《汉书·食货志》记载,政府对于盐业的生产规定“募民自给费,因官器煮盐,官与牢盆(煮盐的场所和大铁锅)”;政府对于铁的买卖则规定“民间有敢私自铸铁或销售的将处以重刑”。汉朝的这些举措()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考点汇总-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郡县制①起源:源于战国。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
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先秦时期的经济历史 含解析
一先秦时期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耕作方式时间农耕工具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错误!石犁翻土播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错误!耒耜、石锄、石犁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错误!垄作法。
3.水利灌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错误!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1开始出现:春秋战国。
2原因:铁农具和错误!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错误!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以错误!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错误!基本模式。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错误!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错误!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错误!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缴纳错误!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发展概况(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错误!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1)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的发展。
(2)商鞅变法时“错误!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新高考历史_秘籍01__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析版)
秘籍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结合先秦时期制度文明的传承,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在文化方面的表现。
(2)联系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制度文明的特点;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从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
(3)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创设学习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和百家争鸣。
(4)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特点;联系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5)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秦汉时期不同阶段面临的社会问题、解决措施及历史评价;结合先秦与秦汉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2021湖南适应考)下图为西周重要封过位置图,据图可知,西周A.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B.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C.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D.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1)西周实行分封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
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但在其实行之初,还有监视殷商遗族叛乱的目的,即所谓的“三监”。
除此之外,周人也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它们来钳制商人。
(3)封邦建国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异姓诸侯分为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等。
(4)在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统治,非直接统治诸侯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考历史复习指南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考历史复习指南一、开篇小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回溯到远古时代,探寻我们伟大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成长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开始这场文化探秘之旅吧!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 远古时代的传说伏羲、神农:传说中的智慧之神,他们教会了人类农耕、渔猎和医术。
黄帝、炎帝: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的部落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知识点梳理: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起源的认识。
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以黄帝、炎帝部落联盟为基础,融合了其他部落文化的结果。
2. 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展示了古人高超的陶器制作技术和独特的玉文化。
甲骨文、金文:最早的文字记录,揭示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知识点梳理:考古发现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
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记录,是我们了解古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三、早期国家的建立1. 夏、商、周三代的兴起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标志着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
商朝:青铜器时代的代表,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知识点梳理: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它们为后世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它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涌现,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
知识点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型期,它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左丘明《左传》土之毛,谁非君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2.(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 ( )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解析:文化下移是指下层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力,与材料中朝廷官员逐级向地方乡民讲授法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廷官员向地方讲授法律,与诸侯争霸割据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自治权,不受王室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朝廷的法律可以通过乡大夫传达给乡民,可知是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答案:D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解析: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
答案:B5.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解析: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扮演的角色,根据“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
答案:B6.《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A项错误;《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春秋》的伦理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明显,故B项正确;《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功能是保存史料而非维护贵族社会,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7.《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
其中“稻”“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 ( )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稻”“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解析: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A项错误;《诗经》《楚辞》都提及“稻”“黍”,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作物广泛种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来作物,故C项错误;《诗经》成书于春秋,《楚辞》成书于战国,故D项错误。
答案:B8.(2018·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
答案:A9.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度的僵化解析: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在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故导致士大夫丧失了独立人格,故C项正确。
答案:C10.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商业政策,不能说明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税的问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可以得出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偷税漏税,故D项错误。
答案:C11.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
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统制经济”的实施B.诸侯势力的削弱C.“独尊儒术”的提出D.察举制度的实行解析:“独尊儒术”的提出,建立起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儒生政治地位上升,故C项正确。
答案:C12.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解析: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学说并直接影响官员的选拔标准说明儒家思想未脱离实际,故A项错误;汉代始,儒家学说处于统治地位,体现了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由于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致使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北武汉模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当具备的博大胸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
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
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9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6分)解析:(1)材料强调文明不仅包括政治文明,还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故列举春秋战国时期标志性文明成果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可概括为: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据材料“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可概括为:但也不能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因为该思想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第二小问论证,此问应该结合上述观点从两方面论证,一方面用董仲舒相关史实论证“秦汉士人的怯懦和奴性”(如汉武帝文化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便提出“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另一方面用董仲舒的相关史实论证“秦汉思想体现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答案:(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私学出现,《诗经》、楚辞的出现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建立。
(必须从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个角度作答)(2)观点:秦汉士人在面对政治权势时,虽然流露出一定的怯懦和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
论证:汉武帝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定型。
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主张以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
这些思想和主张,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其限制君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主观努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