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身边的科学问题》;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第1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适应性》;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第2节《人体的功能》、第3节《人体的健康》;4. 第四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第2节《力的测量》、第3节《力的作用效果》;5. 第五章《简单机械》:第1节《简单机械的概念》、第2节《杠杆》、第3节《轮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人体、力的世界和简单机械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体的功能、力的测量和简单机械的应用;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适应性、人体健康、力的作用效果和杠杆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课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3.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详细讲解;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2.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3. 结构图:绘制生物分类、人体结构、力的作用效果等结构图,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3)解释人体的功能;(4)阐述力的作用效果;(5)分析杠杆的分类和原理。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各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各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教案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的诞生走向成熟走向成熟1.3动物的生长时期1.3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1、复习:什么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何意义?2、引入:而新个体是通过生命周期的哪个生长时期产生的?各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一样吗?二、新课教学(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1、有性生殖的概念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的生命周期,你在课本图中试着填出人的生殖过程。

概括:像人那样,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2、动物的受精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如右),提问:下面这些动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吗?追问:这些动物的有性生殖有什么不同?3、动物胚胎发育的方式及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胚胎发育的图片:提问:卵生和胎生这两种主要胚胎发育方式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引导归纳出:卵生和胎生的不同点你能举出常见的一些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吗?补充: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方式的具体表现,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动物如鲨鱼、蝮蛇等。

投影出课本上动物胚胎发育的表格投影放在培养皿里的打开的新鲜鸡蛋,让学生观察,认识到卵生动物的卵很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a、体外受精的动物所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在什么环境中发育?b、这两种受精方式哪一种更优越(有利于受精卵的形讨论:a、卵生动物的卵比胎生动物的卵要大得多,这对胚胎成)?发育有什么意义?b、胎生和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有什么意义?说说理由.(二)、无性生殖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和图片引导归纳:出芽生殖、分裂生殖的特点问:这两种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点,与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归纳:像变形虫和水螅那样,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课堂小结】动物的生殖方式具有多样性【布置作业】作业本B P5-6【板书设计】1.3动物的生长时期(2)(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与应用2. 章节二: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2.3 人体生理与健康3. 章节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3.2 天气与气候3.3 宇宙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等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圈中生物的认识,了解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帮助学生建立地球与宇宙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的原理;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简单机械、电路图、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典型例题、随堂练习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清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2.1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简单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第1章,了解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2. 植物的结构层次:第2章,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人体的呼吸系统:第3章,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

4. 物质的性质:第4章,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层次,认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特点。

3. 帮助学生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理解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细胞与组织的认识、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物质性质的研究。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植物结构层次的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学习、物质性质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a.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b. 植物的结构层次:讲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c. 人体的呼吸系统: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

d.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方法、不同生物类群特征。

2. 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组成、呼吸作用、气体交换。

4.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三个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b. 描述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特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价值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应用3.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路的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应用4. 地球上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能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价值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电路原理及欧姆定律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电路的组成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图片和视频资料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验装置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电阻、小灯泡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同教具)作业本、笔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例题讲解:(1)生物多样性层次与价值:以具体实例讲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电路原理:以实际电路为例,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2)分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3)分组进行电路实验,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层次:种类、基因、生态系统价值:直接、间接、潜在2. 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原料、过程、产物呼吸作用:原料、过程、产物3. 电路原理: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欧姆定律:I = U/R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安全教育






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读数
自己制作温度计的方法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水,冰块,各种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等
教、学预设答以前用到过的实验测量仪器
2、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东西需要我们去测量?(亮度、硬度、温度、时间长短等等)
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测量工具,让他们课后进行教室的测量,包括教室的门窗,课桌椅,甚至电视等等
课前准备好各种尺和做测量体积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物品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测量的重要性: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
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
3、用到的课件,主要是判断,下载地址
/zxzr/kejian/41.rar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常用仪器介绍
引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
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回答。(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具体内容包括:3.1节“气候与生活环境”、3.2节“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和3.3节“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理解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教学重点: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气象观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地球仪、气象图表。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气候与生活环境介绍气候的定义,讲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气象观测基本知识介绍气象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

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旋、反气旋等。

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如台风、洪涝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分析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气候与生活环境气候定义气候与生活环境关系2. 气象观测基本知识气象要素观测方法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天气系统气象灾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所生活的地区的气候特点。

列举三种气象观测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气候特点。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观测方法,分别用于测量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象观测方法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1节: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第2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进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真菌、病毒感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真菌、病毒的结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范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侧列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相关概念图、思维导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2. 答案:(1)真菌:多细胞生物,营腐生生活,与人类关系密切,如食物、药物、疾病等。

病毒:非细胞生物,依赖宿主细胞繁殖,可引起各种疾病。

(2)生物分类的意义:便于研究、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了解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通过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物体运动演示装置。

学具:学习资料、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运动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速度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速率。

(2)分析物体运动图像,求解加速度。

3. 知识讲解:(1)速度和速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运动图像的识别。

(3)力的概念及作用。

(1)如何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2. 内容:(1)速度和速率:定义、公式、计算方法。

(2)加速度:定义、公式、运动图像识别。

(3)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数据,求解速度、速率和加速度。

(2)分析题: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图像,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力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探讨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斜面、摩擦力等)的运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拓展活动形式多样,如实践活动、讲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使用清晰、准确的科学术语,确保学生理解专业概念。
-语调起伏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平铺直叙。
二、时间分配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
-注意控制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
四、教学效果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五、拓展延伸
-反思拓展延伸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虑是否需要更多元化的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
-人体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2.教学重点: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
-人体的生长与发育特点
-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
-生物多样性挂图
-植物器官模型
-人体器官系统图
-实验器材(如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物质性质演示装置等)
-随堂练习应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化,如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五、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解析:
-作业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作业题目难度适中,既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实例和实践活动。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态系统2. 第二章:运动与力第一节:力与运动第二节:摩擦力第三节: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产生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例。

力与运动实验,摩擦力的应用及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环境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摩擦力实验器材,如滑块、斜面等。

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轮轴等。

2. 学具:课堂练习册。

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 生态系统(10分钟):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4. 力与运动(10分钟):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摩擦力实验。

5. 简单机械(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展示简单机械模型。

6.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2. 运动与力:力与运动摩擦力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简要描述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答案: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式适应环境。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如走路、刹车等。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可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物的多样性详细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生物的分类。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详细内容: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3. 章节三:人类的呼吸与血液循环详细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 章节四: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详细内容: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

(2)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掌握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人体生理现象。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实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关注生态环境。

(2)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保护措施。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1)生物的分类方法。

(2)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讨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分类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2)讲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例题,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事例,提高分析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1)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的第2节“天气及其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征、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天气的定义,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描述天气状况的基本术语。

2. 了解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能分析天气图,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3. 认识到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天气、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系统的特点、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预测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天气图。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的天气状况。

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天气的定义、特点,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介绍主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低压、锋面等,并展示相应的天气图。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天气图,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天气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归纳天气的定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天气图的分析与预测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点2. 主要天气系统:高压、低压、锋面3. 天气图分析与预测天气符号的认识天气图的解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今天你所观察到的天气状况。

分析教材中的天气图,预测明天、后天的天气。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定义、天气系统的掌握情况,以及天气图分析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预测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集(浙教版)

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集(浙教版)

课题 1.1 对环境的察觉(一)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人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重点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新课展开]让学生说出刚才例子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分别形成以哪些感觉?视觉——眼听觉——耳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有那些感官的参与?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①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②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③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热觉、触觉、痛觉……]1. 皮肤的触觉实验一: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又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事先准备的:橡皮、金属块、铅笔、雨花石…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特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具体包括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3.1节“能量的来源与转化”和3.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详细内容涉及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实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实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实验观察与判断、物质性质与分类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试管、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引出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学习能量转化的实例。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让学生亲身感受能量守恒定律。

4. 例题讲解: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练习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7. 课堂小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能量守恒定律2. 能量转化实例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4.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并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a. 水冻成冰b. 纸张燃烧2. 答案:(1)示例: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体现在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

(3)水、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氧气属于单质,铁属于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变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如下: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3.1 人体的结构3.2 人体的功能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概貌4.2 宇宙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对人体健康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地球与宇宙的概貌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探索宇宙的奥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生物标本人体结构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画图工具生物观察盒健康知识手册地理地图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导入: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原理。

通过观察生物标本,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通过人体结构模型,学习人体的奥秘。

通过地球仪和天文望远镜,认识地球与宇宙。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人体结构、地球与宇宙2. 板书右侧:重难点知识、例题、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实例分析。

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标语。

绘制人体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描述地球与宇宙的概貌,以及我国在其中的地位。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正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如制作简单机械模型、观察身边的生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一、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

难点: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课堂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感觉到了什么?【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读图P2】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1、音乐2、花香3、光线4、温度5、味道学生还会说出很多,但只要理由正确都对。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更好生存的例子?炒菜……【讨论P2】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说明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都不一样,各有所好!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个人喜好不同,不戴耳机可能会影响别人,你有影响过吗?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测量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问】对外界的感觉,皮肤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拿你通过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哪些信息呢?【答】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实验P3】1、两个人一组,随便找一样东西让对方去感觉(闭上眼睛)那对于同一样物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对于同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呢?【做实验】2、注意:用笔的后面点,轻轻的,然后交换。

如果用前面扎呢?触觉不等于痛觉3、各种感觉几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触觉比较:打麻将,用手指摸,手背不行。

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盲文简单介绍)冷热觉比较:摸有没有发烧,用手背敏感。

痛觉比较:十指连心(三)鼻和嗅觉【问】你能用鼻子闻到什么样的气味?——香、臭、酸【问】那这些气体我们为什么能分辨出呢?嗅觉怎么形成的呢?——进入鼻腔―>刺激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气味传入大脑->嗅觉【问】如果一种气味很淡,我们怎么仔细的来辨别呢?——做频繁而短促的呼吸 1、嗅觉的特点(1)嗅觉的适应性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狗比人高1200倍(3)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婴儿的嗅觉灵敏度比成人高(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猫—老鼠、鱼狗—……【实验】在几个棕色的瓶子里装入:酱油,食醋,黄酒,自来水,让几组学生上来判断:说明:不同的人嗅觉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

【思考】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四)舌和味觉要了解舌头的,先来观察舌头(互相观察),学生描述:【挂图】分析:舌头的结构舌乳头>味蕾>味觉细胞【问】吃糖的时候,为什么越嚼越甜?因为溶解在唾液中的糖越来越多,说明舌对液态的刺激特别敏感。

【看图P5】味觉是如何产生的?【实验】四人小组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设计:在四只干净的小玻璃杯内倒入清水,分别倒入盐、糖、咖啡、食醋,使之溶解,然后用吸管吸入少量的各种溶液,判断舌的哪些部位对甜、酸、苦、咸最为敏感。

注意:(1)每次实验前必须漱口,以防止前次实验的干扰。

(2)器具的清洁卫生。

结果: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酸舌侧(前):咸其他如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PS】感觉的互通性,互相干扰性,互补性人在感冒时……P6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2、难点: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演示三、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准备:图片,幻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有实验仪器水槽一只、铅笔、蜡烛、火柴学生准备:橡皮筋、纸杯两只、棉线一条、(每两人做好一个土电话)尺一把、梳子一把、竖笛一支四、教学过程(一)声音的发生条件【实验】1、拨动橡皮筋观察,完成书上P7-1说明:听到橡皮筋的声音就会看到橡皮筋在振动【实验】2、感觉喉部用手触摸感觉完成书上P7-2说明:听到声音,看不见振动,却能用手感觉到振动。

【问】其他生活中发出声音的例子,找出共同点音响,翻书,写字(粉笔)……【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了一些物体在振动会发出声音,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声源,那声音是怎么传到人的耳朵里的呢?靠什么呢?【实验】声音的传播P7-P8【得出】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在空气中传播。

【思考】月球上听不到声音,而一些科幻片里却可以,真的可以吗?——不,因为是真空!(隔着玻璃门窗很难听到对方的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中,液体中传播【实验】P8 (1)敲击桌面(2)土电话(课前叫学生在家里做好)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科学探究步骤: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抽几组回答)把表放入水中,听诊器,扩音【结论】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介质)(三)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实验P9】一、二(让学生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一、说明:水面上一圈圈地扩散,水面波二、说明:空气发生了疏密的变化,其实也是一圈圈地扩散,只是看不见。

水面波——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声音也是以一波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用途:超声波粉碎胆结实(B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1、温度: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温度上升1℃,速度提高0.6m/s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由快到慢)(读P10图1-15)对于水的三态,也是如此在15℃的空气中,为340m/s(记住)【思考P10】可回家查找资料第三节耳和听觉一、教学目标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耳的结构及各部份功能2、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三、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准备:图片,幻灯,耳结构模型各图片、棉花学生准备:课前完成探究实验: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

【课件,模型】【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P12第二段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

——自然原因(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3、浅水过深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

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3)与不同的人有关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实验】讲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弹开的幅度。

读P16图表,了解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小结】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提出“让耳朵飞起来”的实践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去音乐教室研究。

三、噪声污染(网络课)1、声音按人们的喜好感觉,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噪声对人生理和心里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理想工作环境是40db以下。

2、噪声的产生及控制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3、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P17讨论题,见书上。

【课堂安排】1、进入东海论坛相关频道,查看版面首页置顶的帖子说明。

2、分辨哪些是噪声。

(1)法律规定的各种场合的噪声标准。

(2)噪声的相对性,妨碍他人学习生活工作的也属于噪声。

(3)噪声的危害。

3、如何控制噪声。

从三个角度着手,学习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参考老师提供的网址。

(1)防止噪声的产生:现有的采取的措施。

没有的该如何去做?(2)阻断声音的传播:吸收声音的设备装置(3)防止声音进入耳朵:保护人群。

4、目前国内外对噪声污染的治理状况,新的时代,科技产品是否有带给我们噪声污染(手机、电脑……)另:1、建筑学中的声音的特点的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