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解放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影响: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

而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启迪: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在当今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评价及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高中历史选修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35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351人教PPT课件

课标解读
【课标】1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 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改革的酝酿
1.宗旨: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2.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 3.成立农奴制改革机构 二. “二一九法令”(关键词:自由、份地、赎买、村社) (1)政治上: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 (2)经济上: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
材料2:俄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买卖人口,
我们穷人的头上,
把人当牲畜?
挥舞着鞭子?
(1)从材料1可了解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哪些信息?
【综合探究】 (1)从材料1可了解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哪些信息? (2)材料2反映诗人怎样的政治立场?诗中穷人为此做出 了怎样的反映? (3)以上材料与农奴制改革之间有何关系?试给上述材料 命置一个中心主题。 【思路引领】 材料反映了改革前俄国社会落后,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 统治危机,注意将材料信息与改革的社会背景联系思考。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
性和局限性。 重点:1.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
改革后农民处境的变化。 2.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 与局限性。
图文探究 材料1:19世纪中期的俄国
了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模块2 课标解读
【课标】1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 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 [针对训练]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又 称为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你知道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吗?想了解农奴制改革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农奴制的基本简介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俄国农奴制度的确定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

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

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

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

1597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当时,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3种。

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1607年颁布的法典规定,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5年,收容逃亡农民者要受罚款处分,窝藏逃亡农民者要被追究。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解放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影响: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

而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启迪: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在当今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评价及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原创3: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原创3: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B、局限: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C、实质变成地主对农民的“合法”掠夺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变革经济基础
变革上层建筑
阅读教材100-101页,归纳俄国在其他方面有哪些改革 措施?有什么影响?
2、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机构
农村:地方自治局 城市:城市杜马 3、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 年轻时广泛出游,到过欧洲,受 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自幼接受过 欧洲自由主义思想,专门研究过 农奴制问题,并释放过一批农奴。 1855年开始执政。克里米亚战争 后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开始着 手进行改革。
2、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政治上无权的状况。 (2)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民粹派 号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沙皇遇刺:
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三、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①性质: 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内容: 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4、军事方面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 军事管理体系
5、教育方面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二、影响
1、 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客观上使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 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政治体制方面
农 奴
内容 司法制度方面


军事、教育方面

性质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一、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上,农奴制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②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根本)
③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斗争与新思潮。
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外部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②内部原因——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要求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六、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推动了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e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看到了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愿望强烈,出现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③不彻底性: 牲农民利益发展资本主义,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b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c资本主义经济掌握,仍是封建君主专制
②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④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⑤建立西式军事管理体系
⑥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五、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时间 1860年 1879年 企业 数 99 187 工人数(人)
11600
产值(千卢 布) 7954 51937
42000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 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 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 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 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原因?
请看书思考:‚解放‛法令的 颁布和实施, 是农民想要的解放吗? 政府给农民的解放是怎样的?
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Fra bibliotek农奴向沙皇欢呼
农民的要求: 从地主的土地上解脱出来, 不再依附于地主,有自己 的土地,经济独立,拥有 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 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 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万岁’!‘万岁’ !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 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 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 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 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象一个 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1905年革命
为什么俄国推行了 改革,却最终走向了革 命?
1861年改革不彻底,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激 化了阶级矛盾。但1861年 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 阶级和经济基础。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 是什么?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
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1.英国、 法国、 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近代化
1861年农奴制改革 “ 实际上是对农民进 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 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来越 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总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 的重要转折点。
五、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 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司法近代化 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改革司法机关 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
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沙皇的抉择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 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 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 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进步性: 1)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2)促使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 总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 展的重要转折点。
1)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局限性: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无权)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4)落后性:形成以军事封建性为特征的帝国主义
进步性
农奴获得人 身自由—— 自由劳动力
局限性
仅是法律上的自 由,仍受限制。
经济
农民可以得到 一块份地,但 必须高价赎买
为资义发展 需高价赎买,数量 提供了必要 少且贫瘠,是对农 资本和市场 民的残酷掠夺。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飞速发展,增 强了国力,由于俄罗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化,出 现了一些地下革命组织,开展恐怖主义活动,试图用刺 杀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变俄罗斯社会。亚历山大二世 遭到过多次暗杀袭击,但由于防卫措施得当,一直安然 无恙。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准备签署法令,宣 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 但在这一天他再次遇刺。刺客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 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左右劝 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 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当日医治 无效逝世。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打断了此前的改革进程。 此后的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未能实行有效的改革 措施,俄罗斯的各种隐患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革命爆 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在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37 年之后,俄罗斯帝国灭亡了。
(10年江苏高考)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
亚历山大二世同样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传统,自 19世纪后半期开始,俄罗斯开始扩张西伯利亚和远东地 区。1858-1860年沙俄政府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 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把远东总督府 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使中国完全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 海口。 1863年,亚历山大二世出兵镇压了波兰起义,把 波兰王国降为俄罗斯的一个省。在1864年他将高加索地 区彻底并入俄罗斯版图。 在1864年至1865年间,俄国先后征服了中亚160多 万平方公里土地,基本确立对中亚的统治。1867年,俄 罗斯和美国签订条约,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阿拉斯 加。 1877年4月12日,俄土战争再度爆发。俄罗斯在这 场战争中获得了此前土耳其治下的大片领土,南比萨拉 比亚和摩尔达维亚,黑海沿岸的巴统等地并入俄罗斯版 图。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新)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新)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背景:局势动荡不安; 国外背景:国际地位下降。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
化解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2.目的: 重振大国威望 3.特点: 缓慢而又谨慎
原因: 改革触及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 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块 土地
简单 农具
农奴
自给 自足
资本 雇佣 进入 规模化 机械化 主义 劳动力 市场 生产 生产 农业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①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 立了富农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的自治 机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行政官僚手里) ②司法制度: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 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在农村仍按照旧制度审理案件) ③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化的 军事管理体制 ④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 引进西方书籍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⑴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三、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
性质: 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 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 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
“解放者 ——亚历山大二世”
遇刺者 ——亚历山大二世
(三)沙皇遇刺
改革后俄国 的历史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扫除农奴制残余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课堂练习: • 阅读课文98页“学习延伸”后回答问 题 • 参考答案: • 问题一:材料一的人物对改革表示失 望,认为“二一九法令”是名不符实 的;材料二中的地主认为改革产生积 极效果,使农民政治地位和精神面貌 都得到提高。 • 问题二:略(言之有理) •
三、如何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参考答案: • 俄国知识分子认为当时俄国的社会制 度和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 (农奴制的落后和工业水平的落后) • 该预测在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 争中应验了。(俄国战败)
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背景 • 1、俄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
根本原因
• 2、农奴制下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3、新思潮的涌动: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 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 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出农奴制的弊 端,激化了国内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 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纪念农奴制改革150周年 贫困的农奴
亚历山大二世
课程标准
•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 史背景。 • 2、概述“二· 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 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1826-----1834年,俄国农奴骚动148起 • 1845-----1854年,俄国农奴骚动348起
• • • • • •
1、改革的性质? 地主阶级实行的自上而下资产阶级的改革。 2、改革的结果: 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3、改革对俄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A、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 主义在俄国迅速得到发展。 • B、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包括政 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方面面)。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改革后
俄国历 史任务
反 封 建
扫除农奴制残余
——俄国面临着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俄国面临着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俄国面临着反封建的
⑴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对于战争的结局,俄国的西欧派早就作出这样的预言: 对于战争的结局,俄国的西欧派早就作出这样的预言: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⑵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四、军事上: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农奴制危机, 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农奴制危机, 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主观上): 五、统治阶级(主观上 : 统治阶级 主观上
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
十二月党人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知识分子激进派 ) 十二月党人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知识分子激进派 反对沙皇专制, 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一、改革的酝酿 改革前社会矛盾焦点: 1、改革前社会矛盾焦点: 农奴制存废问题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改革主要目的: 2、改革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酝酿改革: 3、酝酿改革: 让报纸公开讨 论,以舆论力 量化解阻力 成立秘密委 员会讨论解 放农奴问题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 “显然,你们已经意识到 显然, 显然 了,现在的农奴制不可能一 成不变。 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 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 废除要好得多” 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

高中历史选修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53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53人教PPT课件

• (2)19世纪中叶,俄国处于 西欧其他国家。
,远远落后于
• 2.原因
• 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
工业投资和

• 3.影响

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
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一
国别 俄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材料二
史料探究
人均收入(卢布) 71 323 150 175
(2)、图示法掌握农奴制造成的危机
学思之窗 (教材第92页)
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提示 (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 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 有出路。
材料二
国家 枪支 战舰 运输工具 运输通道 军用物质 俄国 滑膛枪 木帆船 牛车马车 泥路 缺乏 英法 来复枪 汽船 火车 铁路 充足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 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史学研究中爆发的原因。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 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 马匹同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俄国农民骚动
思考
据材料一、二,说 说农奴的处境如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什么?
二、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 1.概况
• (1)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 。
(4)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在国内实行专制统治,沙皇政 府在国外应该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它必须不断地赢得胜利,它应该 用沙文主义的胜利狂热,用征服愈来愈多的地方来奖赏自己臣民无 条件的忠顺”。自彼得一世以来,就以巴尔干为主要目标,同时, 企图占领土耳其以夺取出海口。

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讲授新课: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英法两国作战,对比之下,俄国在各方面的落后更是暴露无遗。

在这场战争中,俄国人第一次见到了铁甲舰和更加先进的枪械,在军需运输方面俄国没有象样的公路和运输工具。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

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农业中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

直到1860年,俄国的农业人口还占全民的90%,使用的农具几乎全是木犁。

当时,英国的生铁产量是俄国的15倍,铁路里程是俄国的10倍。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公布了废除俄国农奴制的法令,正式宣布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终结。

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规定了农奴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并且有权合法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农民能够担任公职和工商业;买卖农奴的行为被禁止。

地主对农奴的生活不得干预;土地虽然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是农奴可以出钱向地址赎买,以此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农民依然归村社统一管理。

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鼓励地方自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

俄国于1864年公布并实行《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依据这个法令,俄国大局部地区纷纷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

司法:改革将旧的等级审判制度统统废除,并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对于一般的案件将实行公开审判。

教育:对办学大力支持和表彰,加强了大学自主权,同时对于西方文化加以肯定,允许各校及图书馆引进西方书籍。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影响俄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俄国百姓看到了农奴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差距,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人们纷纷要求改革,以资本主义形式来实现社会的开展。

经济:改革增加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同时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制定促进工业开展的改进政策,使得俄国经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得到飞速开展。

为什么说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为什么说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呢19世纪,欧洲及美国的工业革命席卷大半个地球,很多国家都效仿他们开展工业革命。

在第一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开展,手工业、制造业的开展规模都不断在扩大,大量的资本主义家涌现,对劳动力需求不断的在增加。

而此时的俄国仍然实行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农民整天无条件的为地主工作,没有人身自由权。

农奴制严重的束缚了农民劳动力,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顺利开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由于俄国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压制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俄国经济不断地走向衰败。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条件:要交付赎金,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服从地主关于份地的决定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3)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村社”管理
农民在庄园听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这幅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地主宣布“解放” 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面,它表现了这次改革是 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 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 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 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二、自上而下解放农奴(1861年改革的内容)
(1)农奴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 (2)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 (3)大量的原料出口,造成了工业原料的缺乏
劳动力 农奴人身不自由,缺乏自由劳动力
市场 资金 技术 环境
剥削严重,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窄 国际竞争力弱,国际市场狭窄 经济水平低,缺乏工业投资 技术水平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农民起义频发,社会动荡
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
农奴制自身了出现危机
农奴制造成俄国的落后
废除 农奴 制
一、19世纪中叶的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
1.农奴制的发展及其危机 2.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2)民主改革和革命思想的产生、传播
号召俄 国一切 进步力 量为农 民解放 和实现 民主而 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

下面是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

主要内容有:(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影响第一,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①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加快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第二,政治体制开始缓慢变革①政治体制的变革: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②司法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理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③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④政治变革的成果:改革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是,改革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要点精析为什么说“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这表现在:(1)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利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民众生活依旧困苦。

(2)各地地主都竭力要求在改革方案中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

(3)农民革命斗争越来越高涨,用革命方式摧毁农奴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形势逼迫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加速拟订一个能较全面代表统治者根本利益的方案。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主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史料研习1、亚历山大二世有关改革的言论1855年2月,新登基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形势,不得不装扮成自由派。

1856年4月11日,他应莫斯科省扎克列夫斯基的请求,向莫斯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公开承认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你们也可以把这一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

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札依翁契可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第70页。

)话语虽然有些吞吐,但要旨很明确,就是主张自上而下解决农民问题。

这是官方为改革俄国农奴制度的基本方针,依据这个基调,“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

”──《俄国通史简编》(下),孙成木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所激励,正如一位热心的官员在农奴解放后不久所说的:“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施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近现代世界史》(中),[美]帕尔默;科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2、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我们可以回忆一下1861年农民改革的基本特点。

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由于“解放”,黑土地带各省农民的土地被割去了1/5以上。

有些省份的农民被割去的、被夺走的土地达到1/3,甚至2/5。

由于“解放”,农民的土地同地主的土地是这样划分的:农民迁到“沙地”上去,而地主的土地却像楔子一样插在农民的土地中,从而使名门贵族们更容易盘剥农民,把土地按重利盘剥的价格租给他们。

由于“解放”,农民被迫“赎买”他们自己的土地,而且被勒索走了高于实际地价一两倍的金钱。

总之,60年代的整个“改革时代”使农民仍旧贫困,受人欺压,愚昧无知,无论在法院还是在管理机关,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地方自治机关,农民都得听从地主;;农奴主的摆布。

“伟大改革”是农奴制的改革,而且不可能是别的改革,因为它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是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的呢?是把俄国拉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换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克里木战争表明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农民的“骚乱”在解放前每10年都要高涨一次,使得头号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与其等待从下面来推翻,不如从上面来解放。

“农民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迈出的一步。

农民改革的内容是资产阶级的,农民的土地被割去的愈少,农民的土地从地主的土地中分出的愈多,农民交给农奴主的贡赋(即“赎金”)数目愈小,各地农民摆脱农奴主的影响和压迫的程度愈大,这种资产阶级的内容就暴露得愈明显。

农民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农奴主的统治,他就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金钱势力的支配之下,处于商品生产的条件之下,处于对产生的资本的依附地位。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了的转变。

„„1861年产生了1905年。

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了阻碍,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1861年的改革打开了一定的阀门,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某些发展,因而延缓了结局的到来,但是却消除不了必然的结局,这个结局1905年时在无比广阔的范围里,通过群众对沙皇和农奴主;地主的专制制度的冲击而出现了。

农奴主在被压迫群众极不开展的时期所实行的改革,一旦这些群众中的革命分子觉悟成熟,就引起了革命。

„„不久以前,黑帮沙皇政府的御用文人缅施科夫在《新时报》上宣称,2月19日的改革已经“遭到惨败”,因为“1861年没有能够防止1905年”。

如今,自由派资产阶级的御用辩护士和议员们又宣布1906年11月9日和1907年6月3日的“改革”失败了,因为这两次“改革”在导向第二次革命。

──《列宁全集》第20卷第173~179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版。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农奴制激起农民的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

(2)农奴制阻碍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新思潮的涌动。

受“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5)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只有变革才能自救。

改革的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