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合集下载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
简单机械杠杆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五要素
一点:支点O 两力:动力F1,阻力F2 两臂:动力臂l1,阻力臂l2 平衡条件:公式:种类滑轮定滑轮
定义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
定义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
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
定义
特点:既能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子主题 3 轮轴与斜面轮轴斜面:Fs=Gh 机械效率
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公式: 1.确定有用功和总功 2.选择合适的公式。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 5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的内容是杠杆、滑轮、斜面这三种简单机械的力学特点,本主题单元的内容在八年级课程的第九章,其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延伸,该部分知识需以受力分析和力的平衡条件基础,去认识简单机械,并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使用特点(力学特点),同时该部分知识也是学习后续知识(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必备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本主题单元的内容,应该达到认识简单机械、初步掌握简单机械所涉及的物理原理(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简单机械的演变历程,了解简单机械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单元学习重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的用力特点单元学习难点:简单机械特点(力学特点)的建立过程; 应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划分三个专题:专题一杠杆及其应用;专题二滑轮及其应用;专题三斜面及其应用本单元以实验探究、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师的解析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认识三种简单机械,了解三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并借助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2、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4、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5、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建立杠杆模型,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经历使用滑轮的过程,知道滑轮的两种使用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研究问题的方法。

4、利用斜面提升重物,感受其省力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简单机械的使用,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3、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知道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主题单元标题《简单机械》作者姓名张友全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八年级(下)所需时间课内探究3课时,课外探究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简单机械》这一主题单元,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

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关于平衡状态,初中物理仅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

课标对杠杆平衡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

其中既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必做实验。

本单元专题一杠杆,专题二滑轮,专题三通过活动探究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应用,专题四是机械效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合理的实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目的;能从生活和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滑轮,以达到省力或方便的目的。

专题三的课外探究活动设计,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对各种简单机械形成感性认识,再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应用,最后在分析其优缺点,让学生可以较全面的把握简单机械相关知识。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3.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4.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5.会安装滑轮组,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6.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能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通过实验了解机械效率高低与物重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如何合理选用简单机械。

八年级物理 12简单机械

八年级物理 12简单机械

(2)在已经平衡的杠杆的左侧钩码下加挂钩码,为了使 杠杆尽快平衡,下列做法正确且合理的是___A___。 A.只把右侧钩码向右移动 B.只把左侧钩码向左移动 C.把左右两侧钩码同时向左移动 D.把左右两侧钩码同时向右移动
(3)杠杆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平衡时,F1l1=F2l2,此时动 力作用的效果与阻力作用的效果互相抵消。据此,如
【解题关键】(1)根据绳子段数算出绳端移动的距离, 根据v= s 算出工人放绳的速度。
t
(2)根据W有=Gh算出有用功,根据W总=Fs算出总功;
根据η= W算有 出机械效率。
W总
(3)根据入水前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F= n1(G动+G)算 出动滑轮重力;根据η1∶η2=4∶3算出物体完全浸没 水 到中的后浮滑 力轮 ,的 根机 据F械=效n1率(Gη+2。G动根-F据浮η)算= 出WW绳算有总上出拉物力体;受根据 G=mg算出人的重力,对人受力分析得出人对地面的压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零刻度线和___分__度__值____。 (2)如图1所示,测量物体G所受的重力为___4_._6__N___。
(3)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中,拉动弹簧测力 计并读出拉力F的数值,用___刻__度__尺____测出 物体G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 离s,将数据填入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 可以知道他们选用的滑轮组是___乙____(选填“甲”或 “乙”)。
1 n
(G物+G动)。
3.组装滑轮组:按“奇动偶定”的原则: (1)n为奇数,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的挂钩上。 (2)n为偶数,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的挂钩上。
【规避失分点】 (1)绕线时,按从内到外的顺序且所有滑轮都有绕线。 (2)所画的线要直,与滑轮的边缘相切。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大单元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第十二单元《简单机械》单元概述【单元内容】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

关于平衡状态,初中物理课程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

《课标》对杠杆平衡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既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被列为学生必做实验。

本章涉及的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和机械效率(包括总功、有用功、额外功),涉及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目的;能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滑轮,以达到省力或方便的目的。

【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2.2.3 知道简单机械。

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三个主题“能量”,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能”中的部分内容。

3.2.3 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

例3 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单元学习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3、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4、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单元情境】2005年7月30日,美国宇航员史蒂夫·罗宾逊在机械臂的铺目下,对发现号航天飞机的隔热层进行维修的情景。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机械的发展,展现人类的伟大智慧。

2020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思维导图

2020版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思维导图

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特点: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省力判断:不计动滑轮自重及摩擦,有几
股绳承担重物,拉力就是物重
的几分之一
定义:使用时轴可以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特点: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
费距离
滑轮组
定义:使用时轴固定不动
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分类
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使用时虽然省力,
但费距离
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使用时虽然费力,
但省距离
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表达式:F 1L 1=F 2L 2
平衡条件
1.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特点:不计摩擦,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拉力就是阻力
的几分之一实质:是一种省力的简单的机械
构成: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特点:轮半径是轴半径的几倍,作用在轮上的
力就是作用在轴上力的几分之一
实质:是一个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简单机械
杠杆
斜面
轮轴
滑轮
定滑轮
五个要素
动滑轮
实质
实质。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机械运动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 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章从我们熟悉的机械运动入手,引导我们认识和判断生产、生活中的机械运动,从而建立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突破心目中的“自然参照物”。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运动的绝对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观察、分析实例,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速度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理解,体会“速度”、“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重点:1.长度及其测量,误差。

2.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速度及其计算。

4.平均速度及其测量。

难点: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2.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平均速度的求法,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关系的计算。

学法指导:1.控制变量法: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运用了这种方法,让时间相同比较路程,或让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2.图像法:在研究速度、路程、时间关系时通过建立坐标系确定三者之间的函数图像,借以研究它们的关系。

3.理想模型法:在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的匀速直线运动。

有的运动我们可以近似的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但又不妨碍问题的研究。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4.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6.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7.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3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 本主题单元的内容是杠杆、滑轮这两种简单机械的力学特点,本主题单元的内容在八年级课程的第十二章,其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延伸,该部分知识需以受力分析和力的平衡条件基础,去认识简单机械,并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使用特点(力学特点),同时该部分知识也是学习后续知识(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必备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本主题单元的内容,应该达到认识简单机械、初步掌握简单机械所涉及的物理原理(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简单机械的演变历程,了解简单机械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单元学习重点: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用力特点单元学习难点:简单机械特点(力学特点)的建立过程; 应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划分两个专题:专题一杠杆及其应用;专题二滑轮及其应用本单元以实验探究、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师的解析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认识两种简单机械,了解两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并借助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2、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3、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4、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建立杠杆模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课一体化资源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课一体化资源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知识点1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1)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 静止或匀速转动 状态,此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写作 F 1L 2=F 2L 2 变形式:F 1F 2=l 2l 1.4.杠杆的分类(1)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可将杠杆分为 等臂 杠杆、 省力 杠杆、 费力 杠杆.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2)三种类型杠杆的相关比较l < l l > l l =l 1.如图所示,重力为G 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 点,在其下端施一始终垂直于棒的拉力F 让棒缓慢转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在转动的过程中( )A .动力F 逐渐变大B .动力F 逐渐变小C .动力F 一直不变D .无法确定动力F 大小【解析】将杠杆缓慢地由最初位置拉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拉力F 始终垂直于棒,则动力臂不变;阻力为杠杆的重力,其大小不变,当硬棒在竖直位置时,重力的力臂为0,转过一定角后,重力的力臂(阻力臂)逐渐变大;因阻力(即重力)不变,阻力臂变大,动力臂不变,所以,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2l2可知,动力F变大,故A正确。

故选:A。

2.在“富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下,大连造船厂建造了首艘国产航空母舰。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起重机“龙门吊”。

它主要由主梁和支架构成,可以提升和平移重物,其示意图如图所示。

在重物由主梁右端缓慢移到左端的过程中,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与重物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像是()A.B.C.D.【解析】在重物由主梁右端缓慢移到左端的过程中,以左侧的支柱为支点,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为动力,重物对杠杆的拉力为重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G,动力臂为整个主梁的长度,设为L,阻力臂为L﹣s,根据的平衡条件:FL=G(L﹣s)得,拉力F为:F=G﹣,由关系式知:右支架对主梁的支持力F与重物移动距离s成一次函数关系,且拉力随s的增大而减小,故B符合题意。

第11讲简单机械(思维导图考点精讲例题精析)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2

第11讲简单机械(思维导图考点精讲例题精析)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2

第11讲—简单机械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一、思维导图二、考点精讲考点1 杠杆1.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2. 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时,杠杆能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则我们说杠杆平衡。

(2)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l< l l> l l=l轴可以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如图所示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有几段绳子通过动滑轮,就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如图甲、乙所示,图甲有3段绳子通过动滑轮,图乙有2段绳子通过动滑轮,所以图甲有3段绳子承担物重,即n=3;图乙有2段绳子承担物重,即n=2.滑轮组绕线作图1. 绕线方法(1)首先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段)数n;(2)若n为奇数,那么绕线从动滑轮出发,若n为偶数,那么绕线从定滑轮出发,且绕线由内向外进行;简称“奇动偶定”.2. 最省力作图:保证动滑轮上连接的绳子股数最多,即绳子承担物重的股数n最大即可.考点3 机械效率1. 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Gh。

也就是人们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时必须做的功。

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2. 额外功—W额外(1)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额外功的主要来源: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

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 总功—W总:(1)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即:W总= W有用+ W额外。

(2)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4. 机械效率—η(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八年级级所需时5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研究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机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在本章一些探究实验可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本章教学内容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其来解决简单计算、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测量和相关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利用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利用本章公式进行计算。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专题:认识杠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报告单、一份“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单;学习收集数据,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杠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5(能运用滑轮组用力规律公式进行计算。

6(了解其他简单机械。

7(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8(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2(经历探究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参与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亲身参与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魅力和威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滑轮组规律及公式、知道“探究滑轮组省力规律”的实验器材,并会进行探究。

3.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1.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

”问:阿主题单基米德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元问题2.指导学生观察图,讨论其中的科学道理。

并演示用定滑轮设计和动滑轮提升同一物体,问这两种滑轮有什么不同,3. 说一说,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专题一:杠杆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2 课时)专题二: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 ( 1 专题划课时)分专题三:机械效率及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 ( 1 课时 )专题一杠杆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需课2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认识杠杠。

认识杠杆的几个名词。

2(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1.展示一些常见的工具,如剪刀、钳子、扳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简单机械并归纳出共同点。

专题问2.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题设计 3.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平衡时动力和阻力的关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优缺点是什么,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PPT课件常规资源:铁架台、杠杆、钩码、细线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投影仪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第一课时一、认识杠杆活动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段,引起学习杠杆的兴趣. 活动2:提供一些常见的杠杆,如剪刀、钳子、扳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简单机械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出杠杆的定义。

活动3:阅读课本插图12.1-1,及有关内容,了解杠杆的五个名词和怎样画力臂,与本组同学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通过PPT课件分析,加以明确。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4:学生组装好实验器材,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最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2.杠杆左端下降,螺母应向哪端调节,如右端下降呢,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活动5:按课本的步骤分组做实验。

(1)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2)设计实验:如果要找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要想办法把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测量出来,进行比较。

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分别需要哪些器材,(3)进行实验:参照课本所示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测量数据。

(4)分析论证:分析记录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各组记录的数据不同,实验结论是否相同, 小组交流后,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课堂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提出疑问与困惑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杠杆活动6:学生分析撬棒撬石头、赛艇的船桨、天平的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及动力阻力移动的距离。

小组内先作简单交流讨论,确定展示人和发言人。

活动7学生完成练习题一份,约8-10个题目。

然后师生交流讲评。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评价方法:现场评价评价要1.能够按照步骤逐步进行操作,并及时准确得记录数据。

点 2.能够比较数据并与其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3.实验过程中,小组同伴注意协调分工与合作,实验结束整理器材,要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专题二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所需课1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能运用滑轮组用力规律公式进行计算。

3(了解其他简单机械。

1. 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缺点是什么专题问2. 如果既需要省力又需要改变力的方向人们常常使用什题设计么,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PPT课件常规资源: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细线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投影仪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一、复习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活动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活动2:认识滑轮组(1)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2)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3)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

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活动3: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

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练习相关习题。

三、小结:1、说说你的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评价要评价方法:现场评价点评价指标:学生对生活实例的认识,例证正确,积极发言专题三机械效率及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所需课1课时时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参与探究滑轮组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各对哪专题问些物体做了功, 题设计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与什么有关,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PPT课件常规资源: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器材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投影仪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一、设疑导入:建筑工地上有一堆沙子,要把这堆沙子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