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课程代码:学分: 2 学时:32适用对象:研究生经济学类专业先修课程:专业选修课考试方式:期中研究文章和期末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进行介绍,指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由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侧重借助多媒体手段(Powerpoint)教学,并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2课时/周计算,共32课时。

其中:讲授3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4)本章重点:。

第一节一般产权理论第二节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节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第五节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第四章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4)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第四节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五节绿色GDP核算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4)本章重点:。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一、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

该书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

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

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两大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

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四、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演变
分为四个阶段
1、古代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萌芽与土地经济学 产生
《周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天、地、人的整体系统观看待 人与自然和利用资源的观点。
1949年前,中国的大学中开设过《士地经济学》课 程,引用伊利等人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和后来的 《土地经济学》
五、定义与研究内容
1、含义
含义: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 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学科。
可定义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资源环 境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过程 中,资源环境在当前和未来的配置及其 实现问题规律的学科。
自然环境具有四种竞争性的用途: 公共消费品的供给者 自然资源的提供者 废弃物的接受者 生命支持系统。 四种功能间相互竞争,同一功能相互竞争。 问题: 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问题; 研究如何使自然资源与环境在不同用途之间和同一
土地沙化碱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 (4)资源耗竭问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能源资源的耗竭问题; (5)固体废弃物问题等。
从介质上划分环境问题: 大气环境问题 水环境问题 土壤环境问题等。
从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 地区环境问题 国家环境问题 区域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十大问题:
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 产生、发展
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经济学家的定位
曼昆:经济学家:经济科学家、经济工程师。 “经济科学家”任务:主要是做学问,发现经
济规律,提出经济定理、建立经济模型,发表 经济论文,推动经济学科建设,做出理论创新 和知识创新的贡献。其科学成果,可能是基础 的,探索规律的,也许暂时是无用的,但是从 长远看,能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引起人 们的启发。可将其归为“科学性贡献”。

《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 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的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等
• 环境问题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经济发展的标准、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编辑ppt
4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
•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以微观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经济行为及相应经济变量的确定
• 道德中立的化学品—污染物是消费者需要的某种 商品的副产品
•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生产者的供给和消 费者的需求。撇开经济问题,大多数环境问题的 解决与政策无关,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手到擒来 的事
编辑ppt
9
环境经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
•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对于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 我们有赖于市场使得生产者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 求相匹配,从而生产出“恰当”数量的污染(和 消费品)
•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和1997年纽约环境与发展会议则
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国际环境运动时代到来的标志。
编辑ppt
12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
《人类环境宣言》:“为了这一代和将来 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 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 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 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 许多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方面
的著作在这一时期出版,论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
编辑ppt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环境经济学研究
• 从理论上分析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
➢ 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解决环境问题 ➢ 在剖析市场经济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环境问题
的经济手段和市场工具 ➢ 就环境经济政策、环境质量价值评估、环境管理具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1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1章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1.5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两个概念的区别:
资源:环境要素之一,有用的,稀缺的 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系统,由各 种资源与非资源要素构成。 本课程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统一: 资源利用中的问题(资源、环境)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1.6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1.1 资源的概念
4)天然性(原始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 类的经济过程 区别于经济中常讲的资源,如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等 功能性资源:生物链、自然循环系统等都 是资源;自然景观等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1.2 资源的分类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
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 该分类的意义:有利于人们对资源更加 直接的认识、了解、利用、管理、保护 和评价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原油年均价走势图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1.7 思考与讨论
水电之争由来已久。不久前国家环保局 官员称:“水电在某种程度上污染比火 电还更严重”,此言立即引起国家发改 委能源局官员的反驳。请你从资源与环 境经济学的角度对水电开发争论进行评 价。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课程基本安排(4)
联系方式与地点:
zpx@ 84396531 南京农业大学逸夫楼7004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课程介绍:
资源配置与环境系统问题? 怎样合理利用资源与环境?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达到的教学效果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课程介绍:
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基本理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学会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并能较系统地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绿色GDP核算、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环境税、循环经济、土地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相关内容,将理论内容与相关时事热点文件相联系,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现实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2.重、难点提示(1)经济学观点的环境反思;(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2.重、难点提示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5学时)1.教学内容(1)一般产权理论(2)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3)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4)资源产权的基本分配(5)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2.重、难点提示(1)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2)资源产权制度基本模式;(3)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1、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W.P David etal.1990.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3、Tom Tietenberg, 1992. 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4、A.Myrick Freeman III,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Washington,D.C :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5、Thomas Sterner, 2003. Policy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world bank.6、Kerry Turner, David Pearce & Ian Batem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Harvester Wheatsheaf, Cornwall, 1994.7、William J.Baumol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Roger Perman、Yue Ma & James Mcgilvray, Na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ongman Singapore,1996.9、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生态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生态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 (E.Haeckle)于1866年在其所著的《普通生物形 态学》中首先提出来的。认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 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1、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既是生产力
提高的过程,又是生态平衡变化的过程。人类社 对各种产品的量、质要求的提高,是生产企业本 身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而且还是生态经济的现代化。
(2)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Mekenzie) 首次把植物生态学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 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 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的过程。
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应首推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Rachel Carsen)。她 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对美 国社会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揭 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 (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 “生态系 统”这一生态学的概念得以确立,生态学成为研 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希腊文,其词 根“eco”在古希腊词是“oikos”,意思为“住所”或 者“栖息地”。从字意上来讲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所以有人把生态学叫做自然科学。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们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其中生态学 成为自然科学,经济学则是社会科学,并形成了各自完 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有许多问题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单独 的学科能够解决的。实际上“oikos”分别是指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所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融 合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

环境经济学概论

环境经济学概论

生产与交换
LOGO
1.参加生产的社会成员之间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劳动者的分工协作);生产 前还要有生产资料的交换(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换)
2. 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各个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在产品生产 、运输、包 装、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
3.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 随之发展
物质交换) 任务: ① 如何正确地控制和调节环境经济系统 ②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相对平衡 ③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对提升环境质量、
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进行理论研究、实践总结和工作指导
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LOGO
微观领域
研究对象:企业,单位及局部区域的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这些微观对象对环境产生的污染破坏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
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 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先污发达后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
环境经济学的形成
LOGO
代表性的 环境问题 的经济学
研究
里昂 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世界经济结构,把清除 惕夫 污染工业单独列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托宾与 诺德
豪斯
主张把污染等经济行为从所产生的的社会成本从 GDP扣除
保罗·萨 把福利经济改为经济净福利,结果表明经济福利 缪尔森 的增长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的峰值及达到峰值的GDP是不一样的 环保与治理的平衡,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

生态经济学——精选推荐

生态经济学——精选推荐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生态经济学2、应用生态经济学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综合生态经济学等三个部分。

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区域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1、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生态经济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资源: (2)气候资源: (3)水资源: (4)矿产资源: (5)生物资源: (6)环境资源:自然物质与能量形成的资源功能 的环境综合要素。如名山大川,区域景观等。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的分类
2. 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


(1)非再生资源(耗竭性资源) 主要是矿产性资源。 又包括可循环的如金属类和非金 属类如石油天然气和煤。 (2)可再生资源(非耗竭性资源) 又包括可循环流动的恒量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潮汐能;又包括不超过储量临界的森林、草原、野生动 植物、鱼类、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
二、古典时期的资源经济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在其《税赋论》(1662)中提 出著名的论断:“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 父”。奠定的劳动价值论基础。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Adam Smith, 1723~ 1790)在《国富论》(1776)认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 商品市场价格中可以得到反映,提出了国民经济增长 的基本概念,并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了经济与 自然资源的关系。
二、古典时期的资源经济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提出了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 想。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 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 并第一次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环境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斯坦利·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 立人。提出:不可再生资源构成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稀 缺性约束,是制约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经济增长的 最大威胁。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件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件
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主要有(见图):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一,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 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 无差别的;
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竞争市场与效率 第二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 第三节 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 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 第五节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第六节 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第一节 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 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 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 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在宏观方面,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了经济增 长和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将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费用和效益纳入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
在微观方面,研究发现,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 就是它在研究厂商的经济行为时,不考虑其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 使厂商产品的价格与其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偏离甚远,并因此导致 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使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下降都呈加速之势。
对环境作出价值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和传统的任务,在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经济学必须对其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 调整,以体现公平和持久性的内涵。关于贴现率的选择,就超 出了单纯的技术操作范围,它包含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侧面的环境经济问题也表现为理 论问题。
5、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
2、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 边界确定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突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致力于提供理论和政策工具,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保护环境。

一、环境经济学的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

通过研究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经济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经济手段和政策工具,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二、环境经济学的原理1. 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外的其他人或环境产生的影响。

而内部化外部性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让经济主体在其行为中考虑到外部性的成本或收益,从而减少负面外部性或增加正面外部性。

2. 污染权交易污染权交易是环境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减排指标进行分配,并允许排放者之间交易减排指标,从而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

3. 自然资源评估环境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自然资源评估。

通过经济学方法,对自然资源进行评估,包括资源的价值、潜在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等因素。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经济学的应用1.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它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鼓励保护者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

这样的机制可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获得经济回报,从而提高环保的积极性。

2. 可持续城市规划环境经济学也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城市规划中。

通过研究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制定可持续城市规划方案,使城市发展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3. 绿色金融与环境投资绿色金融是指将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产业或项目的金融活动。

在环境经济学的指导下,绿色金融成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经济学为绿色金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持,促进了环境友好型投资的增长。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及其矫正方法,理解环境价值构成及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理解和掌握不同污染治理政策手段的优缺点及其条件。

— 1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框架和方法(如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来理解和探析实际中遇到的环境问题的概念化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具备环境政策制定和环境价值评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从事环境科学实践和科研工作奠定较好基础。

(三)素质目标:拓展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的意识,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对于维持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维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促使学生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共品德和行为规范。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认识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环境要素(大气、水等)的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等问题。

(二)理解环境价值基本原理,理解环境政策设计原则及各种环境政策的特点。

(三)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原理,掌握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原理和基本步骤,掌握各种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基本步骤。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一、环境二、环境问题的发展和研究三、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科学根源;关于人类未来的不同观点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作用1学时一、环境经济学的内涵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三、环境经济学的作用知识点: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任务和作用本章小结重点: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作用— 2 —难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环境有何特性?2、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3、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是什么?4、论述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主要研究内容?5、环境经济学对现实经济发展有何作用?作业: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环境案例来讲解相关理论。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经济:社会物资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环境经济:主要通过考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1,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

2,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去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3,市场的环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4,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经济学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态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环境学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规则与规律原理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投入量较少,就可说生产者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需要与供给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型:观察-提出理论-进一步观察-运用假设-设模型-微观与宏观的观察规范型: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最大差别在于如何判断正确性,实证表述可以证明规范表述。

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个人市场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买者数量个人供给的绝对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

以上——价格按需求曲线变动。

其他按需求曲线移动。

均衡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称为均衡,这点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特点---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卖着愿意且能出售的价格。

供给大于需求—超额供给需求大于供给—超额需求分析均衡点变化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2,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3,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必需品:倾向缺乏弹性奢侈品:倾向需求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若是曲线看中点)需求曲线变化特点:弹性大于一,富含弹性。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

环境经济学教案及习题库第一部分 课程综述一、课程设置学时与开设学期环境经济学计划学时54学时,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

二、课程设置目的环境经济学是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门 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环境 经济学理论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环境经济学为其他相关学科(如 环境管理、排污收费、环境法学、环境监察、环境评价)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

通过本课程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掌握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掌握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

四、相关课程的衔接1、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政治经济学》、《环境科学基础》等。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各专业相关的专业课,例如《环境管理学》、《企业 管理》、《排污收费》、《环境法学》、《环境监察》、《环境评价》等。

五、课程学习要求1、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经济问题。

六、考核方式考核包括三部分:(1)理论知识考核:理论教学采取闭卷考核方式、占总成 绩的70%;(2)应用能力考核: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或报告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占20%;(3)平时成绩(出勤、作业)占总成绩的10%。

七、授课计划分配表章 课时 说明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经济学基础知识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三章、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6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四章、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五章、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六章、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 6 安排1学时综合能力训练第七章、建设项目环境经济评价 5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八章、绿色GDP 3 安排0.5学时案例分析第九章、循环经济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5 安排1学时讨论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投资 4 安排0.5学时讨论第十二章、排污收费 5 安排1学时综合能力训练 第十三章、排污权交易 4 安排1学时案例分析第二部分 环境经济学教案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该达到如下要求: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理解环 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掌握环境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主 要研究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面积不足400km2,人口最多时也不过7000人,它距最近的大陆——南美洲西海岸有3000km之多,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km之遥。

但是它的一部文明兴衰史,却是昭示人类未来的一面镜子。

考古学家证明,复活节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并认为复活节岛的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公元5世纪到达复活节岛,当时已是全球大迁徙的晚期。

公元5世纪时,复活节岛上土壤肥沃,温度、湿度很高,但是水源奇缺,岛上无常年性河流,仅有的淡水来自死火山形成的湖。

由于与世隔绝,生物物种很少,只有30种本地植物、几种昆虫、两种蜥蜴,没有哺乳动物,岛周围水域中鱼也不多。

波利尼西亚人在家乡时主要食用鸡、猪、狗、波利尼西亚鼠以及甘薯、芋头、两色果、香蕉、椰子和白薯。

但是,移民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气候不适宜亚热带植物(如,两色果和椰子)的生长,芋头和甘薯的产量也很有限。

移民的食品因此只限于白薯和鸡。

这种单一的农业文明使移民们一度生活得很悠闲。

当时的居民们散居在农舍中,并在农舍周围播种庄稼;社会活动则集中在祭祀中心,即被称为阿库(Aku)的大石头平台。

人们在这里举行葬礼、祭祀和纪念亡故的族长。

由于农业生产很容易完成,因此人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宗教活动。

岛民们精心组织宗教仪式,沿着海岸线在全岛建造了300多处宏伟的阿库,每一处阿库有1至数尊石像。

这些石像成为复活节岛文明一度兴盛的见证。

制作石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每尊石像约6m多高,几十吨重。

在采石场制作,再运输到全岛各处的阿库上。

因为缺乏运输设备,岛民就砍伐森林,用圆木滚动雕像。

1550年,复活节岛人口达到7000人,部族之间的争斗开始加剧。

人们竞相建立阿库,以树立本族的权威。

到16世纪,岛上共建了几百个阿库,竖立了600多尊雕像。

就在此时,由于岛上森林被砍伐殆尽,运输雕像的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

几百尊未被完成的雕像遗落在采石场周围。

森林消失对岛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

从16世纪初开始,树木匮乏迫使许多人不得不去住石洞。

1个世纪以后,人们已经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制船,渔业生产也难以维继。

森林砍伐还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收成锐减,粮食供应出现危机。

更为严重的是,没有了船,岛民甚至无法逃避环境厄运。

社会和文化危机也接踵而至。

不能继续竖立雕像,使人们产生了信仰危机。

为了争得有限的资源,部族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

战争的主要目标是破坏对方的阿库,石雕像在战争中被推倒。

到1830年,岛上已经没有站立的雕像了。

18世纪登上复活节岛的欧洲人看到,除了火山口的底部外,岛上的森林已经荡然无存。

1877年,秘鲁人宣布岛上的全体居民成为他们的奴隶,但是此时岛上只有110名老人和儿童。

最后复活节岛被智利接管,成为一个由英国公司管理的有40 000只羊的牧场,岛上最后剩下的几个人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

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

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

地球就像是一个大复活节岛,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开发更多的资源,创造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厄运将降临,人类也将无路可逃。

今天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引起资源的衰竭,会不会对生命支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地球的公民会不会重蹈复活节岛的复辙?这是每一位现代人应当认真思索的问题。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1. 消费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

当消费者使用(消费)商品(消费品)时,他们关心的是商品这一物质实体所具有的效用。

很少有人关心制造商品的物质从何而来,经过消费之后又到何处去。

可是,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因此,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2. 稀缺经济学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把有效率地利用稀缺资源视为己任。

但是必须看到,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于稀缺资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十分不同的认识。

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经济学家们认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实力和财富的象征。

工业革命以后,一些本来十分丰裕的自然资源(例如,土地、森林)和一些新发现的自然资源(例如,矿石、石油),由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变得日益稀缺。

随之而出现了土地经济学、矿产经济学等新的经济学分支。

但是今天,我们发现即使是清洁的空气和水体等这些传统的自由取用物品,也在变成稀缺资源。

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3. 市场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①充分竞争的;②信息完备的;③不存在外部性。

(有关外部性的理论详见第三章)尽管没有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分析和讨论具体问题时,仍然把它作为一个值得向往的参照系去加以比较,设法追求。

然而环境问题的出现提示人们,现代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恐怕已经不是对这种市场模式的偶然背离,而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这就提出了著名的“市场失灵”问题。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z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主要有两个:1.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探讨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适度”理论。

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经济学奉为圭臬。

2.由马歇尔(A.Marshall)提出,庇古(A.C.Pigou)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z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同大多数经济学分支一样,环境经济学不是一门先验的科学,而是因为问题而诞生的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忙于经济重建,经济学家得以一展身手。

此时,有几位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发现,当大家都在为强劲增长的经济而欢欣鼓舞时,似乎很少有人考虑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以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还能支持多久。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实际是提出了一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正是这样一个对于人类社会非常基本的可持续性问题,把环境经济学带入了经济科学的殿堂。

z频频发生的污染事件和群众性的环保运动使环境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现象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一方面,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人们能够了解发生在自然系统中的非常微小的变化,因而我们能够比过去更加清楚环境问题的后果。

2.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这些物质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其影响是未知的和不确定的,有些物种可能会适应自然环境的改变,有些则可能因为不能适应而发生变异,甚至灭绝。

3.因为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这实际上表明,当温饱问题一旦解决之后,环境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表现。

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家们显然会得到十分重要的启示,发现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和问题。

z环保行政部门的决策需求现代市场机制正在制造一种日益失衡的经济。

一方面是工业正在大量制造过剩的私人物品,例如,汽车和电冰箱;另一方面是公共物品正在变得日益稀缺,例如,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美景。

引人深思的是通过刺激需求,私人物品的供给可以人为地实现增长,而公共物品的供给却由于储量的有限性和破坏的不可逆性,不仅不可能增加,而且正在变得日益稀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通过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这就使得自然环境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也在日益稀缺。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管理环境的职能。

但是,保护环境要有政策和管理手段,需要投资。

而什么样的政策和手段最有效,保护环境需要花多少钱,谁来出这笔钱,怎么花这些钱,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求环境经济学家做出回答。

第四节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1.1 20世纪60年代中期,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即将到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一文。

他依据热力学定律,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环境经济学问题。

他指出,首先,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其物质形态并没有消失,必然存在于物质系统之内,因此,在设计和规划经济活动时,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吸纳废弃物的容量;第二,虽然回收利用可以减轻对环境容量的压力,但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断增加的熵意味着100%的回收利用是不可能的。

1.2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尼斯(Allen V.Kneese)、艾瑞斯(Robert U.Ayres)和德阿芝(Ralph C.d′Arge)出版了《经济学与环境》(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

他们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质平衡关系,对传统的经济系统做了重新划分,提出了著名的物质平衡模型。

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点:(1) 一个现代经济系统由物质加工、能量转换、残余物处理和最终消费四个部门组成。

这四个部门之间,以及由这四个部门组成的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流动关系,这一过程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转化过程,物质本身没有消失。

(2) 如果这个经济系统是封闭的(没有进口或出口),没有物质净积累,那么在一个时间段内,从经济系统排入自然环境的残余物的物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

(3) 为了在保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减少经济系统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藉此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物质平衡的思想表明,由于物质流动关系的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是现代经济系统所固有的现象。

如果我们把环境也视为稀缺资源,那么就有必要对一般均衡模型做出某些修正,即环境也作为一个部门,加入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找出这一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