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汇报

合集下载

中国典籍英译_成绩_问题与对策_王宏

中国典籍英译_成绩_问题与对策_王宏

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苏州大学王宏提要:典籍英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典籍英译在翻译实践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回顾了典籍英译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1.缘起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留下了大量优秀典籍,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融合与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翻译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

我们在不断了解和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科技的同时,还应当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有一种与别人交流、交融的内在冲动,这种内在冲动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我们已经引进国际上那么多优秀产品,我们也需要向国际介绍我们的优秀产品。

”①中国典籍英译对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中国典籍英译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哪些对策加以解决?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一一梳理。

2.已有成绩自从1761年《好逑传》英译本首次在英国出版以来,中国典籍英译已经走过了250年的历史(马祖毅,1997:10)。

中国典籍英译最初由一批来华海员和传教士发起,19世纪的英国是海外汉学家从事中国典籍英译的重镇。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属于英国第一代汉学家,其代表作有《中国文学瑰宝》(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和《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擅长诗歌翻译,译有《诗经》、《楚辞》、《唐诗》等典籍,是英国第二代汉学家中的佼佼者。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中医典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概述Introduction:Furthermore, this study will also delve in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nd how these differences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xts.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context on translation accuracy,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these ancient texts.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中医典籍英译本对比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ass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se text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CM classic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CM knowledg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2.2 不同版本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比较不同版本中医典籍英译本的比较可以通过对照不同翻译版本的文字内容、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理 论 上 的阐释 。 ”翻译实 践是 “ 分析 汉外 各种语 言 的异 同 , 探讨 翻译 中的理 解 和表达 、 包 括对译 品的评
NO. 5 2 01 3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中国哲 学典 籍 英 译 史 研 究 : 回顾 与展 望
杨 静
( 1 . 河南大 学 外语 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6 0 0 0 ;
英 译史 的研 究却 鲜 有人 涉 足 , 甚 至 还 没 有 一本 中 国 典 籍英 译史 的专 著 问世 , 就 连相 关 的学 术论 文 也 不 绝 如缕 。其 实 , 这种 对 翻 译 史研 究 的忽 略 不仅 局 限 在 典籍 英译 当 中 , “ 无 论 在 国内还 是 国外 , 专 门记 载
翻译 理 论 、 翻译 实践 和翻译 史三方 面 。其 中 , 翻译 理
论 着重 对 “ 翻译 的本 质 、 翻译 的标 准 、 翻 译 的过 程 等
通, 从 而 构建 “ 和而不 同、 相得益彰 ” 的文 化 多元 化 的全 球 文 化 格 局 。 中 国 哲 学 典 籍 英 译 史 的研 究 内 容: 一 方 面是 对 翻译 活 动 的 史 实 的梳 理 和描 述 ( 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律 , 再 者则是 挖 掘翻译 史料 背后 的历史 、 社会 、 文化 因素 ( 为什 么会 是 这些 人 在 以这 种 方式 翻译 这些 典 籍 ?翻译 的结果 又 是什 么? ) , 最后 , 以史 为鉴 , 引发 对 中国哲 学典籍 英 译 的 原则 和方 法 的 思 考 , 但 目前
另一方面也要参考相 关学科 : 比较哲 学、 文化史 、 形象学、 汉学史等 已取得 的研 究成果 , 分 国别 、 分 时段地 梳理不 同历 史时期的 中国哲学典籍 英译本 , 辩证地分析 它们在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 下所发挥 的积极作用和所 存在 的局 限性 , 试

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二、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
1、翻译实践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开始中国科技典籍的翻译工作。他们通过对 比原文和译文,探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问题。同时, 一些学者还对具体的科技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墨经》《天工开物》等, 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翻译理论研究
最后,推动中国典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知。除了加强国内的研究和翻译 工作外,还应将中国典籍推向世界舞台。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提 升中国典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鼓励机构和媒体开展中国典籍 的对外推广活动,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需要在加强翻译人才培养、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推 动中国典籍全球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提升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 究水平,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现状与 展望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中国科技典籍翻 译研究现状
03
三、中国科技典籍翻 译面临的挑战
04 四、展望未来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科技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古代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 智慧结晶。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典籍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程度 有限。因此,翻译成为中国科技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将对中国 科技典籍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引言
中国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学、 艺术等多个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的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分析文学典籍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分析文学典籍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分析文学典籍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一、概述文学典籍英译分析有关文学典籍英译主要是把中国文学典籍翻译成英语,同时能够用英语把中国的典籍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即是沟通中国人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传播相关的文学和悠久的中华文化,从而成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文学典籍翻译的重要目标在于:文学性和文化的再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诗学传统。

文学典籍的翻译一方面要准确、忠实地传递中国独特的思想、文化,传递源文本的内容信息,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再现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于西方的诗学特征。

二、文学典籍英译在翻译学构建中的重要性分析文学典籍英译实践是典籍英译研究的重要基础。

现代典籍英译特点是文学典籍英译的系列化和系统化;典籍英译的工程扩大化。

一方面指导了当时的翻译,另一方方面丰富了我国的译论思想。

因文学典籍英译的不断改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翻译事业得不断进步。

1.文艺学方面对在典籍英译中应使作者靠近读者,或使读者靠近作者,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为:1/ 5尽可能使汉语表达符合英语规范,要求译者完全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把不符合英语读者口味的汉语表达法全部改变成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即学者们说的“归化”。

在英译文中再现汉语的修辞手段,要求译者不用考虑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法,为了使英语读者对原作的表达有最直接的认识,译者一般把原文中的结构和形象直接译为英语,即是学者们说的“异化”。

此外,综合前两种类型的是折中的手段,译者需采用直译加注释,一方面令读者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也不破坏原作的意象。

2.語言学方面英汉语言差别大,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

典籍英译是跨语言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汉译英的语言转化,能够在译作中令读者知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增益翻译学理论文学典籍英译的变化与丰富为典籍英译理论和译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课题。

在翻译界探讨较多、较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文学方面的英译。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跨文化研究跨越社会、政治、心理学、文学等诸领域。

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跨文化交流由最初的“西学中心论”拓展到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了解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现状,采用有效途径英译并输出中国典籍作品成为增强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典籍”,据《辞海》和《孟子·告子下》以及《尚书》等书目的阐释具有两个涵义:一是古代重要文献和书籍,二是法典、制度。

以《论语》这一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典籍作品已引起了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国内外语工作者和国外知名汉学家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正在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而遵循什么原则、输出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典籍作品的翻译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译者主体性的差别会导致译本的多样性,而译本的多样性对文化输出目标群体意识的影响必然不同。

典籍“翻译绝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与不好的个人的小事,它是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的大事”(许钧)。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典籍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典籍英译,建国以来已出版多套相关丛书,如由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的《大中华文库》等。

2.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典籍作品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学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文体分析等);(2)译校出版感言研究;(3)典籍作品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4)典籍作品跨文化研究。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现状及思考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现状及思考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0 7—1 5
作者简 介 : 和亚楠( 1 9 8 2 一 ) , 女, 河南洛 阳 人,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讲师, 主要从事典籍英译研究、 翻译史研究。 ① 包相玲 : 《 对我 国女性翻 译史研 究的梳理与反思》, 《 南阳理工学院 学报) 2 0 1 5年 第 5期 。 ② 蓝红 军: 《 整体 史与碎 片化之 间 : 论翻译 史书写的会 通视 角》 , 《 中国翻译) 2 0 1 6年第 1期。
( 1 9 9 7)等 , 国内 学 者王 克 非 ( 1 9 9 7 ) 、 方 梦 之
( 2 0 0 4 ) 、 蓝红军 ( 2 0 0 0 / 2 0 1 6 ) 、 岳峰 ( 2 0 0 0 ) 、 张 旭 ( 2 0 1 0 ) 、 黄焰结 ( 2 0 1 5 ) 、 穆雷 &欧 阳东峰 ( 2 0 1 5 a .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 对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的 发生 、 发展及其传播和影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 究是
当前翻译 史 研究 的 前沿 课 题 , 也 是 中 西 文 化 交流 的
界的共同关注 , 许多学者对翻译史的研究都做出了 有益探索 , 国外学者有 P y m( 1 9 9 8 ) , B e r m a n ( 1 9 9 2 )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中 国哲 学 典 籍 英 译 史 研 究 现 状及 思 考
和 亚楠
( 河 南 大学 外语 学 院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1 )

要: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 的撰 写具 有极 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 义。文章回顾 了中外 中国哲学典籍 英
比较哲学著作或英美汉学家 的翻译与论著 , 如韦利

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

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

典籍英译的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典籍英译的意义与策略摘要:典籍英译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从中华文明平等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高度审视典籍英译活动。

典籍英译活动应当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重视语内解读过程,使典籍所承载的文化、社会、典故等超文本因素得以正确传达。

典籍英译活动还要注重中外合作、互通有无,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典籍英译;传统文化;翻译策略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传统智慧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

典籍英译在中外跨文化翻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典籍的文本语言高度凝练、艰深难懂,且牵涉的典故、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众多,在典籍外译过程中给译者构成巨大的障碍,进而影响翻译的效果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因此如何在正确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就成为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的典籍外译应当着眼于文化输出与和而不同的原则,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正确诠释典籍文本,合理使用翻译策略,让英译典籍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

典籍英译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逐字逐句的翻译,它是一种跨文化的再现和重构,承担着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更加正确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重任。

一、典籍英译的意义长期以来,全球文化话语权一直牢牢掌握着西方国家手中,这种话语权逐渐演化成为文化领域的主导权乃至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输出也往往借助文化的外衣,以西方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给不同文化和种族贴上孰优孰劣的标签,排斥文化上的多元性。

文化上的霸权主义进而又借助各种技术和媒体手段灌输给弱势文化的青年群体,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很容易使弱势文化的年轻人产生文化自卑感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我们应当对这一现象特别警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璀璨的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理应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让青年人感受到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的文化考量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的文化考量
的血脉 ……加快 文 化走 出去 ,发展 文化 贸 易 ,加 强 国际传 播 能力建 设 ,提 升 国家文 化软 实力 。 , , [ 1 ] 中 国
的源 头 ,囊 括 文 史哲 和 儒 释 道三 教 九 流 的 思想 沿 革 ,下 限则 可 以截止 到清 末 “ 新 史 学 ”的出现 以至 于更 晚 的 时期 ,特别 是最 后 部分应 当包 含近 现代 关 于 中 国传 统文 化走 向的估 计和评 论 性反思 。经过 数
摘 要: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荚译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实现中国文化 “ 走出去”
这一 国家战略 中举足轻重的 因素。本文在对 中国传统 哲学典籍加 以界定 的基础上 ,剖析 了中国 传 统哲学典籍英译
之 于国家文化 “ 软实力”提升 的重要作用 ,强调翻译过程 中应尤其 注重原作 的文化历 史分析 ,全面 、准确地 把握
典 籍之要 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 学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 “ 走 出去 ” ;文化历 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2 7 X( 2 0 1 5 ) 0 3 . 0 0 3 8 . 0 3
2 0 1 4年 《 政 府 工作报 告》强 调 ,“ 文化 是 民族
他 民族 文 献 的多 元文 化 格 局 ;3 ) 以统 一 的文 明史
理 念 ,确 定典 籍选材 的 上下 限、重 点 以及 思路贯 穿 的途径 。在 哲 学方面 ,包 含老 、庄 、孔 、孟 在 内的 先秦 诸 子 固然十 分重 要 ,后 来一 些具 有 宗教文 献性 质 的 著作 ,如 佛经 和 禅宗 的代表 性 文 献 《 坛经》 、 维吾 尔族 宗 教典籍 《 福 乐智 慧 》等作 品 ,亦 应 占有

中国典籍的协调英译—以英译《徐霞客游记》为例

中国典籍的协调英译—以英译《徐霞客游记》为例
的过 程 中一 直 坚持 采用 文化协 调 的翻译 理 论倡 导 的
t o w e i r n g ) , “ 凌虚 ” , 书面语 , 凌空 而起 ( s o a r h i g h i n t h e a i r ) , 这 两个 词语是 一个 意思 , 无 需 一 一 翻译 , “ 拔迥 凌 虚 ” 是对“ 亭” 的描述 , 在 译 文 中按 照定 语 处
国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翻译《 徐霞客游记》 一书的过程 中, 作者总 结出典籍英译的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 , 希望它们能对从事典籍英译 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关键 词 : 中国典 籍 ; 英译 ; 策 略 中 图分类 号 : H 3 1 5 . 9 文献 标识 码 : A
基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间的不同差异 , 人们
在 翻译过 程 中可 以充 分 运用代 偿 翻译理 论 中的三 种 协调 翻译 方法 : 解 释式 、 替 代 式 和淡 化 式 。 同时 , 翻 译 又是一 个译 者 自我 适 应 性 强 、 不 断进 行 自我 调 整
外翻译 ; 3 . 翻译应走 出语义等值的局限, 实现文化中
英国著名学者苏珊 ・ 巴斯奈特在 《 翻译 , 历史 与文化》 这部著作 中详细地 阐释了 自己的文化翻译
观 。其文 化 翻译 观 的主 要 内容 包括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词 、 句子 、
段 落或是 语 篇 ; 2 .翻 译 并 非 单 纯 的 语 言 之 间 的转 换, 实质 上是 文化 交 流 , 它 不 仅 包 含 文 化 内 的交 流 , 同时也包 含 文化 之 间 的交 流 , 即文 化 内翻译 和文 化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现状与展望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现状与展望
第3 5 卷 第1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V o 1 . 3 5 N o . 1
呈 生

= !
垒 里 L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S c i e n c e )
步 的分 析和 统 计 ,不 难发 现 ,作 为 中国典 籍 英译 为 流 传 。没 有 “ 译 出” , 民族 文 化就 没 有世 界 性可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的少 数 民族 典 籍英 译 工 作 尚处在 艰

言 。把我 国 民族 典 籍翻 译 成世 界 上使 用 最广 泛 的语 难 起步 阶段 ,其 译 作数 量 、译 者 队伍 水 平 、翻 译 理 言一一 英 语 ,让 世 界 了解 中国文 化 ,并 使之 发 扬光 论 研 究等 各 方面 都有 待进 一步 提 高 。归纳 起 来 ,我 大 ,是我 国每一 位翻 译 工 作者 应 该担 负 的社 会 责任 国少数 民族典 籍 英译 的现状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和 历 史使 命 。在 本 文 中 ,笔者 就 我 国 民族 典 籍 英译 面 :


我 国 民族 典 籍 英 译 的 现 状
自2 0 0 2 年1 0 月在 河 北 师范 大 学 召开第 一 届全 国 少 数 民族 典籍 的英译 作 品却 甚 为鲜 有 。尽 管 已有 几
萨迦 格 言 》 、 《 格萨尔》、 典 籍 英译 研 讨会 以来 ,我 国典 籍 英译 工 作取 得 了十 部 民族 典 籍 的译 作 如 《 蒙古 秘 史 》 、 《 福 乐 智 慧 》、 《 阿 诗 玛 》等 译本 分 引人瞩 目的成 绩 。近 十 年来 ,中 国英汉 语 比较研 《

以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

以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促进跨文化交流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8年第16期课程教育研究跨文化研究跨越社会、政治、心理学、文学等诸领域,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跨文化交流由最初的“西方中心论”拓展到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了解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现状,采用有效途径英译并输出中国典籍作品成为增强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典籍”据《辞海》和《孟子·告子下》以及《尚书》等书目的阐释具有两个涵义:一是古代重要文献和书籍,二是法典、制度。

以《论语》这一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典籍作品已引起了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国内外语工作者和国外知名汉学家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正在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而遵循什么原则、输出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典籍作品的翻译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译者主体性的差别会导致译本的多样性,而译本的多样性对文化输出目标群体意识的影响必然不同。

典籍“翻译绝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与不好的个人的小事,它是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的大事。

”(徐俊)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辞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典籍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典籍英译,建国以来已出版多套相关丛书,如由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的《大中华文库》等。

二、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典籍作品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学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文体分析等);(2)译校出版感言研究;(3)典籍作品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4)典籍作品跨文化研究。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一、典籍翻译的研究热点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典籍翻译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典籍翻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这部分研究主要从中轴线、文化传承、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考察典籍翻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这些规律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为典籍翻译家指明了方向,为典籍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古代典籍的传承与翻译。

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历代典籍的研究,包括译者的心路历程、译本的形成和演变、典籍的翻译对文化的传承和影响等。

这些研究既能为典籍翻译提供资料和经验,也深入挖掘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典籍翻译领域,以海外学者为例,著名翻译家Burton Watson、David Hawkes、James Legge等人的贡献不可忽视。

Burton Watson翻译的《道德经》《庄子》、David Hawkes翻译的《山海经》、James Legge翻译的《礼记》、《易经》等成为了各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典籍翻译家,如钱穆、陈翰笙、郭沫若、孔庆东等人,他们的典籍翻译作品引领了整个翻译界的方向,成为文化翻译的典范。

此外,一些重要国家的翻译家,如日本的金子敬子、法国的Francois Cheng等,也长期致力于中国典籍翻译的工作,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三、典籍翻译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速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典籍翻译已经呈现出多样的发展趋势。

第一,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

传统的翻译模式无法适应当下各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翻译者必须考虑到跨文化沟通和交流,除了语言层面的翻译外,还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解读。

第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更加全面、精准、快速的支持,使翻译可以更好地保持原作的风貌和译者的个性。

第三,新型翻译模式不断涌现。

社会化翻译、在线翻译、协作翻译等模式逐渐成熟,这不仅推动了典籍翻译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也为各国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回顾与展望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论文

回顾与展望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论文

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的意义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文化。

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

(成中英,1988: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

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汪榕培,王宏,2009: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二、国内外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也不绝如缕。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

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王晓滨【摘要】探讨了中国古典书籍英文翻译的本质,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作品英译的机制,提出典籍英语翻译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期推动跨国文化的交流.【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7(008)016【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中国典籍;英语翻译;本质回归【作者】王晓滨【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国学典籍的英文翻译始于17世纪,但对于国学典籍的英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中晚期才开始渐渐兴起。

至此,中国典籍英译工作的地位才得到不断的提升,英文翻译典籍的专业化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古代典籍英语翻译研究团队的壮大和研究的拓宽深入,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很多跨学科、学科边缘知识的兴起使得翻译工作者对于翻译的本体认识变得淡化,翻译工作也出现了偏离主题、偏离核心,翻译内容远离了典籍文本。

中华民族的古典书籍不同于普通的书籍文本,其自身具有非常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典书籍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的五千年文化和文明史,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典籍英译工作要回归到典籍著作本身,不能让典籍翻译走偏方向,必须理清典籍的本质和机制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典籍英译研究工作有所进展和突破。

《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成绩、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明确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典籍英译工作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典籍翻译仍旧存在选材单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不好、对外界的传播渠道还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策略和办法,谷湘琼在《中国典籍英译:成果、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提到,我国典籍英译存在选材单一,对文本研究的不够深入、不够彻底,典籍文本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外的宣传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这两位学术大家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我们的国学经典著作的翻译研究工作成果令人欣慰,但也存在着些许问题。

中国典籍英译:成果、问题与对策

中国典籍英译:成果、问题与对策

中国典籍英译:成果、问题与对策
谷湘琼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作为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典籍英译及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该文总结了典籍英译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使读者对我国典籍英译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谷湘琼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问题与对策建议 [J], 郭淑敏;彭卓;王启现;张银定;岳强
2.中国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成绩、问题与对策 [J], 黄颖;胡东平
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谭昕;丰明;彭素娜;陈健;王鹤儒;袁晓军;张志扬
4.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2009—2018) [J], 闫畅;王银泉
5.中国典籍英译:成果、问题与对策 [J], 谷湘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民族典籍英译现状、成就、问题与对策

国内民族典籍英译现状、成就、问题与对策

国内民族典籍英译现状、成就、问题与对策
刘艳春;赵长江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8)002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指引下,中国人已成为民族典籍英译主力,壮族典籍、东北少数民族典籍、部分藏族典籍、侗族典籍、土家族典籍等成为英译对象,某些
民族史诗首次有了英译本,国家和教育部的立项越来越多,民族典籍英译出现了繁荣
景象.但是,也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解决:民族政治意识和文明意识问题、汉语转译问题、借鉴民族典籍汉译和国外同类典籍的翻译实践问题,以及对外交流与出版问题.
【总页数】6页(P140-145)
【作者】刘艳春;赵长江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典籍英译与民族典籍英译研究新成就
2.典籍英译与民族典籍英译研究新成就
3.国内汪榕培典籍英译实践研究现状与展望
4.国内民族典籍英译现状、成就、问题与
对策5.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2009—2018)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汇报
时间:2011 年10 月27 日至30 日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典籍英译质量,积极推
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吸引更多的优 秀人才投身于典籍英译的实践和研究,繁荣典籍 英译事业,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主办单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学会 承办单位:湖南大学 与会人数:近200人
• 教材:《中国典籍英译》
• 4. 王宏印( 1953 ~):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会新任会长,南 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和批评专 家
• 主要著作:《古诗文英译选析》《孕育:白蒂诗自选集》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英诗经典名译评析》 《长安 译论》 《〈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 《世界名作 汉译选析》 《穆旦诗英译与解析》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全2册)、荀子(全2册)、
儒林外史(全3册)、牡丹亭(全2册)、西厢记、
陶渊明集、楚辞、墨子(全2册)、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全2册)、 红楼梦(全6册)、西游记(全6册)、水浒传(全5册)、
三国演义(全5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搜神记(全2册)、
颜氏家训、长生殿、关汉卿杂剧选、汉魏六朝小说选、

Thanks for yo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ttention!
3. 汪榕培(1942~):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前任会长、中国英 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 苏州 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
• 主要译著:《老子》《易经》《诗经》《庄子》《孔雀东南 飞·木兰诗》《牡丹亭》《陶渊明集》《邯郸记》《吴歌精华》 《评弹精华》《昆曲精华》等
会议发言精华部分选录
• 1.典籍英译的定义及类别 • 定义:典籍英译是一个二度翻译的过程,涉
及到将古汉语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内翻译和用现 代英语再现古汉语原文的现代汉语意思的语际翻 译。 • 类别:(1)学术型翻译: 译文之外加有注 解和背景介绍,侧重译文的叙述价值和文化价值。 • (2)普及型翻译:注重译文的生动传神、可读 性强,迎合大众化读者。(3)两者结合型:既 保留学术的严肃性,又传达原作的风格
• 7. 潘文国(1944~)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博士生导 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 8. 傅惠生: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主任、 教授,中国英汉 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佛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几乎是 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该套丛书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充分肯定。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4月访美时,向耶鲁大 学赠送该套丛书中的中的《论语》、《礼记》等图书。温家宝 总理也书也得到了季羡林、任继愈(国 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
• 2. 典籍英译研究的基本方法: • A) 对原文本多角度、多学科的研读 • B) 对现有善注、善译进行系统学习 • C) 对多重注释本和译本的跨文本对照和批评
• 3. 翻译教学的思考
• 输入性活动:每学年背诵1万经典英文原文、 1本中文经典作品(新生必读书目)
• 输出性活动:商务项目、学报摘要翻译等项 目的承接(年级的层层负责)
主要译著:《雪莱诗选》、《雪莱全集》、《江枫翻译 评论自选集》
2. 林戊荪(1928~):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曾 任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译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 《江 边对话:一个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 《黄华回忆录》(合译)、 《丝绸之路《布达拉 宫》、《南京大屠杀》(与夫人张庆年合译)
南柯记、封神演义(全4册)、儿女英雄传(全2册)、菜根潭、 文心雕龙(全2册)、邯郸记、镜花缘(全2册)、
老残游记(全2册)、浮生六记、管子(全4册)、吕氏春秋(全 3册)、六韬、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黄石公 三略、黄帝内经素问(全3册)、列子、新编千家诗、阮籍诗选、 四元玉鉴(全2册)、商君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全2 册)、元曲三百首、初刻拍案惊奇(全4册)、黄帝四经等51种 92册。
• 教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TI
• 5.蒋坚松(1942~)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英国 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译协理事及典籍外译委员会常务理事,中 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
• 主要译著: 《苔丝》《亨利五世》《菜根潭》(英译)《坛 经》
• 6. 郭尚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博士生导师
• 英文著作:《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中国文化史》《中国儒学 史》
第二批项目的10个选目,分别是:《荀子》、《史记选》、 《唐诗选》、《唐宋文选》、《西厢记》、《牡丹亭》、《金瓶 梅》、《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选》。
Self-reflections
• 1. 典籍英译初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A) 具有深厚的汉语文字功底 • B) 拥有丰富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知识 • C) 有很强的英语写作能力
• 2. 典籍翻译者心中要有读者(潘文国)
• 吴珍国《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加英 文详注、提供原作者的详传、提供重要术语介绍、 采用平实的译文语言、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 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民间队伍)
• 2005年退休,5年译成,后续译著《大学》、
《中庸》等。

“Publish or Perish…”
• 外籍汉学家:英国的理雅各、韦利、美国的庞德、比利 时的利斯等(《论语》英译本)。
• 中国本土双语专家
• 中西合璧:杨羡益夫妇
• (3)建立国家、基金会、社团、学术机构及个人的立 体化出版体系,1995年正式立项,计划到2009年建 国60周年时出齐105种汉英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外文社、 新世纪出版社参与了项目策划007年12月,第二期工程,出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 伯语、括:《周易》、《老子》、《论语》、《庄 子》、《孟子》、《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红楼梦》。目前已经出版近40个项目,70余册。
会议内容: 1)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典籍英译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典籍英译对策 3)典籍英译选材的科学规划 4)典籍英译质量研究 5)中国典籍海外传播:历史与现状 6)典籍研究与典籍英译 7)典籍英译的跨学科研究 8)典籍英译人才培养 9)典籍英译与出版 10)中国典籍英译本汇释汇校
应邀嘉宾:
1. 江枫(1927~):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译诗 专家和翻译理论家,雪莱在中国的代言人

Effortless action “无为”
• 3. 典籍英译当前面临的困惑(罗选民,清华大学博士 生导师,伦敦孔子学院中商务政治经济学院中方院长 )
• (1)中国典籍英译在西方的接受情况是喜是优?如何 证明?
• 发行销量、图书馆的借阅流通量、西方学者的参考 与引用、译著的再版和修改
• (2) 典籍英译是孤军奋战还是借船出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