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相遇问题中的关键信息。

能够运用图形和表格来表示相遇问题中的信息。

能够列出相遇问题的方程。

1.2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的定义和意义。

相遇问题的基本要素:出发地点、出发时间、速度、相遇点。

相遇问题的图形表示方法。

相遇问题的方程表示方法。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相遇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并学会用图形和表格来表示。

引导学生列出相遇问题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的含义。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能够运用图解法、列方程法解决相遇问题。

能够分析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

2.2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图解法、列方程法。

图解法的步骤和应用。

列方程法的步骤和应用。

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2.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讲解图解法的步骤和应用,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决相遇问题。

通过示例讲解列方程法的步骤和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拓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能够灵活解决。

能够解决相遇问题中的变体问题。

能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直线相遇、曲线相遇、多次相遇。

相遇问题中的变体问题:相遇时间的问题、相遇距离的问题。

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案例。

3.3 教学活动通过示例讲解相遇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灵活解决问题。

通过示例讲解相遇问题中的变体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提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练习与巩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能够独立解决相遇问题,并能够解释解题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模板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模板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模板优秀6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篇一第2课时相遇问题年月日编号: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数、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

《相遇问题》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相遇问题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境,如两个人从不同地点出发相向而行。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举的方式来描述相遇问题。

1.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故事引入相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来描述和理解相遇问题。

1.4 教学活动:讲述一个相遇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情境,用画图或列举的方式描述相遇问题。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描述和理解。

第二章: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包括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公式来表示相遇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故事引入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建立和理解数学模型。

2.4 教学活动:讲述一个相遇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情境,运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数学模型和解题过程。

第三章:相遇问题的解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相遇问题的解法,包括代数方法和图解方法。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解法来解决相遇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故事引入相遇问题的解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尝试解相遇问题。

3.4 教学活动:讲述一个相遇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情境,尝试解相遇问题。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

第四章:相遇问题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相遇问题的解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相遇问题的解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如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相遇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杨洋::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自我点评:感觉到不是很自然,问题在于没有呈现出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指明是研究哪一种情况。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

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

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第一、二、。

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马欣月:70×4 和6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王莹:(60 +7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

五年级上册数学《相遇》教学设计三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相遇》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相遇》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两种⽅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使学⽣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题。

2、培养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理解、分析⾏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 “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说两车⾏驶的⽅向有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如果两车⼀直相对⽽⾏⼜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新授 1、请看⼤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

(电脑演⽰两车相遇的过程) 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下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个物体在运动? (出⽰:两个物体在运动)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从四个⽅⾯来进⾏总结。

(出⽰:①出发的地点 ②出发的时间 ③运动的⽅向 ④最后的结果) 根据学⽣回答⼀⼀出⽰答案。

①出发的地点两地 ②出发的时间同时 ③运动的⽅向相对 ④最后的结果相遇 谁能⽤⼀句话完整地再描述⼀次两车相遇的过程。

[评:通过⼤屏幕演⽰,由学⽣概括⾏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

] 2、教学例题 (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两地同时开出,相对⽽⾏,⼩汽车每⼩时⾏50千⽶,⼤货车每⼩时⾏40千⽶,经过3⼩时相遇。

甲⼄两地相距多少千⽶? (1)齐读题。

(2)同学们想⼀想,试⼀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板书 50×3+40×3 = 150+120 = 270 (千⽶) (50+40)×3 = 90×3 = 270(千⽶) (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我们请电脑⽼师⼀起再来验证⼀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求路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求路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求路程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求路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

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1、想想,说说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

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

(板书:相遇时间)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方程(五)相遇问题》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方程(五)相遇问题》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方程(五)相遇问题》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我将就《实际问题与方程(五)相遇问题》这一课题,分享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方程的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运用方程独立解决相遇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能够正确列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好练习本、铅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以两个邮递员送信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际意义。

2. 讲解概念:通过PPT展示相遇问题的定义,让学生明确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出发,相向而行,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3. 例题讲解:我选取了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题目,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讨论的方式理解题意,并指导他们如何列出方程求解。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不同难度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6. 巩固提高:我鼓励学生思考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相遇问题的定义、解决步骤以及关键公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和小华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华每分钟走80米,问他们多长时间后相遇?答案:20分钟2. 题目:甲、乙两辆火车从相距360公里的两个城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问他们多少小时后相遇?答案:3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

相遇问题: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数学中的相遇问题,了解相关概念和公式;2.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3.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利用实际例子,引入相遇问题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教师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并在黑板上解答相应的例题。

3.练习:教师布置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解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让学生探索和研究这些应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通过实际例子来引入相遇问题,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法:通过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和基本公式,让学生掌握问题解法。

3.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索相遇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练习和深化等环节的组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3.通过教学评价手段,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材;2.多媒体课件;3.练习题集。

以上是一份小学数学教案,通过案例引入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探究法对相遇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这样做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教学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发现不足,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同时,通过学生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5.生活化作业,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本案例的作业设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批判性思维。
在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在问题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相遇问题的相关知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将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成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动中共同探究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一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一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按照一定的速度向某一方向运动,最终在某个点相遇的问题。它是研究物体运动和位置关系的一种重要题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小明和小华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他们的速度和两地之间的距离,我们如何求出他们相遇的时间。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了解相遇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重点二:学会根据相遇问题的实际情况,正确列出方程,并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求解。
-举例:甲乙两人从A地和B地相向而行,A地到B地的距离为D,甲的速度为v1,乙的速度为v2,相遇时间为t。要求学生能根据这一情况列出方程:v1×t + v2×t = D。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相遇问题的情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这是学生思维的难点。
-举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两个人相向而行时,为什么他们的行程可以相加,需要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或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在列出方程的过程中,确定未知数和已知数,以及如何根据题意设置方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未知数的设置和方程的构建感到困惑。
-举例:在上述例子中,学生需要确定要求解的未知数是相遇时间t,而其他量(v1、v2和D)是已知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4.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较快,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5.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在讲解难点时,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疑惑,我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应用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应用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应用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理解,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情境,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入相遇问题,例如:小明和小红从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多久能相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相遇问题吗?你们在生活中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2.理解相遇问题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物体相向而行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遇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速度?时间?路程?3.应用公式解题给出几个简单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解题。

例如:问题1:小明和小红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他们相距200米,多久能相遇?问题2:一辆火车和一辆汽车相向而行,火车每小时行60公里,汽车每小时行40公里,他们相距120公里,多久能相遇?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相遇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

例如: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7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50公里,A、B两地相距320公里,几小时后两车相遇?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练习巩固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相遇问题,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遇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

例如: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端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80米,小红每分钟走100米,他们相距400米,多久能相遇?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画图法和算术法解决相遇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3.小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一幅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哪里相遇?(二)新课讲解1.讲解相遇问题的概念2.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方法一:画图法a.画图表示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

b.观察图形,找出相遇点。

c.根据相遇点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方法二:算术法a.确定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b.根据运动方向和速度计算相遇时间或距离。

3.举例讲解例1:小明和小红在公园相距1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小红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画图法,画出小明和小红的运动过程,找出相遇点。

根据图形,计算相遇时间为:100÷(20+30)=2分钟。

例2:甲车和乙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

两地相距24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解:采用算术法,计算相遇时间为:240÷(60+40)=2小时。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进行讨论。

2.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练习题:1.小华和小李在操场上相距200米,他们同时出发,小华向东走,速度为每分钟30米,小李向西走,速度为每分钟20米。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2.甲、乙两车从相距360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公里,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

请问他们多久后相遇?(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大全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大全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模板大全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独立解决相遇问题。

3.利用相遇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悉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能够利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案例和演练相结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

2.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用举例和情境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兴趣,提出问题: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不同的地方出发,相遇时他们距离终点的距离相等,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哪种情况下?学生思考后报告答案。

第二步:归纳总结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相遇问题的本质就是距离相等,双方速度之比为两数之比。

老师通过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并采用演练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和技巧。

第三步:练习检测老师通过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巩固知识点,增强解题能力和自信心。

第四步:教学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价,以便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估:1.能够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2.能够利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灵活应用相遇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和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加深认识到相遇问题的本质和解法,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a.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相遇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b.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结合课本习题,进行梯度训练,使学生在不同难度的问题中逐步提高能力。
5.课后巩固,拓展延伸:
a.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4.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知道相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相遇问题。
3.能够正确列出相遇问题的方程式,并运用方程求解方法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提出问题: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遇场景中,我们如何计算两个物体的相遇时间?相遇问题中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3.导入新课:
通过以上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相遇问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二)讲授新知
1.基本概念:
介绍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关注学生在实践应用和拓展思考题目中的表现,鼓励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小朋友从同一时间从学校不同位置出发,相向而行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他们会在哪里相遇?何时相遇?
2.学生观察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遇问题的特点,教师总结并板书关键词:相向而行、同时出发、相遇点、相遇时间。
3.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类相遇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能够准确识别并分析相遇问题。
2.学会使用线段图、行程图等工具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建立相应的方程。
3.掌握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对相遇问题类型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识别,特别是对一些变式的处理。
2.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示中提炼出抽象的数学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导入: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相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行程图等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方法指导: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步骤,提高解题技巧。
例如:设计一个关于学校运动会中,两名运动员从不同起点同时起跑,经过一定时间后在终点相遇的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画图、列方程等方式,详细记录解题过程,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4.创新作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道相遇问题,要求问题具有创意,能够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要求:学生在课后设计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给同学,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4.实践应用: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相遇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二、设计理念: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

2、直观演示法。

3、分组讨论法。

4、启发讲解法。

5、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六、教学流程:(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习导入1、复习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1.把表格填完整。

2.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3.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新授:(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②走的方向怎样?③最后它们怎样了?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方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⑶出学习目标:① 理解相遇、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

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相遇”出的尴尬》
一、课前研讨:
这堂课的教学是在学校组织的“献一听二十”活动中呈现的研究课。

课前为了紧扣区级研究课题《3C知识形成中学生思维发展研究》,我特意从3C知识构建方面思考课堂教学设计。

所以,在整个设计中我以解决相遇问题陈述性知识构建为主体,以程序性知识操作为着手点,以策略性知识构建为课堂提升的思考点,比较全面的思考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在参照了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的编排、还有以前教师教学时的经验和感受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3C知识构建:
《3C知识形成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研究》课题
二、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

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

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

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
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3、学习目标:
①、学习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条件,回顾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
关系。

②、分析了解相遇问题的实质,学会用方程、算术方法等学习途径解决
实际问题。

③、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学习重难点: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角题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学习难点)
5、学习准备:
PPT课件、学习题单
三、课堂教学片断展现与评析:
教学片段一:
【课堂引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上学。

你可知道,这走路中
的学问还大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学习这其中的知识。

『陈述展现相遇要素:』
1、走路有快有慢,我们在数学中称之为?(速度)
2、有的同学花的时间长,有的同学花的时间短,我们又称之为?(时间)
3、在家和学校之间,同学们走的距离相等吗?生回答:(不相等),我
们在这里称之为?(路程)
『情景展现相遇情况:』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展现上学的时候怎样才会相遇?学生可能会出现很
多问题。

教师此时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就“相遇”一词作出自己的
判断和说明,并抽出相遇问题的条件。

补充小结:1、相向而行2、同时出发3、两个人都在运动(板书)
开课到此,可以说非常的顺利。

可是一个同学举手说话了,老师我和XX同学的家不是方向相反,而是在学校同一个方向。

可是,有一次我也在路上和他相遇了。

我听了后,心中一阵寒战。

哎呀,这不是相遇中的追击问题吗?怎么办呢?学生都已经把这种情况提出课堂了,难道不理吗?一阵尴尬后,我马上灵机一动说道:“这位同学说到了相遇中的另一种情景,同学们你在上学的途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很多生回答:有过
师: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才能与同学相遇呢?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汇报:生说,必须一人在前,一人在后面追他。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的意思就是两个人的距离有一定的差距,但后面的同学想追上他,就必须加快速度。

这样的相遇有一定的难度,今天我们只和同学研究前面这样的相遇情况。

好,让我们看大屏幕。

【评析:】课前的预设被课内的生成打乱,但这样的情况却是难得的教育资源。

虽然让我们遭遇到对教材和学情估计不足的尴尬,但也让我们拥有了一次反思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

所以,时时尊重学生发言、处处聆听学生心声,我们的课堂总会有异想不到的收获。

那怕只是偶尔的尴尬,我们也会因此而感激和冲动。

教学片断二:
师:课件演示两人相遇的过程。

问: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小博的速度快一些,小佳的速度慢一些。

生2:我还发现这段路一人在这头走,一人在哪边走。

师:让我们估计一下,他俩会在什么地方相遇?
生:我估计他们会在石碑子相遇。

我心想,直观课件的调动确实便于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实质。

就在这一刻,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假想:
生:曾老师,两个人在路的两边走,一分钟走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和。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他们每分钟走的路程移到一边。

这样能更好表示他们一分钟会走多长的路程。

【评析:】一句话道破梦中人,如果事先考虑好把两人走过的线段合成一条线段,动画展示移到一边去。

这样不就把相遇问题的难关攻克了嘛。

课堂的智慧在于激发和碰撞,在不同的假设和猜想中我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自己也从中更加深刻领会了教材内容。

谢谢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教师和同学都有了一次重新看问题的机会。

教学片断三:
师: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保证出发时间相同。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两车从相距74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

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请与同桌讨论。

生:我发现了,甲车先行2小时,它走过的路程就是140千米。

在线段图中我画在左边,剩下的路程就是它们两车同时出发的了。

所以,可以先把甲车行的路程减去后,在思考剩下的相遇问题。

【评析:】直观教学是小学学习的好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也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问题。

通过课件的线段演示,学生学会了画图理解问题的方法。

因此,也在相遇问题中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所以,教师在专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努力找寻教学的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含量。

四、课后反思:
一堂课,一次反思。

在这次研究课中,我首先感到的是尴尬和汗颜。

因为,学生想的比我自己预设的更加精彩。

但我也感到一次进步,因为在感觉不足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闪动。

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阵地,没有谁敢保证万无一失,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到运筹帷幄。

“一切皆有可能”,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教育契机。

其次在这节课中,我也感到自己在驾驭教材、使用制作课件方面的不足。

现在如果让我把学生提及的哪种情况用课件制作出来,我还是没有办法办到。

所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是我努力发展的方
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