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合集下载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

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

《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

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

《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

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

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

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我们解决和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撑,都要学习好、掌握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 8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抽象劳动凝结的量即 凝结的时间量的长短决定的。简单的商品 交换是按商品内在的价值量进行的等价交 换。这种等价交换,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而出现了一些变化,商品将会按 生产价格来进行等(生产)价(格)交换。 但是,一方面,商品按自身的价值量进行 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期及此前 的商品经济时代的一般规律,并在资本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 20
货币转化为资本
(75+5+4.5)/1.75=4829% 这是非常惊人的劳动的剥削程度,它体现 了数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 力在降低劳动力商品价值上的巨大发展。 考虑到服装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通常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剩余价值, 因此,T恤生产的实际剩余价值率不会低 于这一数值。按照这样一个剩余价值率, 如果一个生产T恤的工人一天工作10小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 22
货币转化为资本
(5-1.75)/1.75=186% 因此,如果根据T恤生产工厂的财务报表 来计算工厂工人的剩余价值率,会大大低 估实际的剩余价值率。 单位商品的价值不受工资变动的影响, 但是单位商品的成本受工资变动的影响, 如果工资过低,采用机器反而使生产更贵。 发达的英国发明的机器曾经因此而只能在 相对不发达的北美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 25
生产过剩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公式是c+v+m。 在这个公式中,不变资本c反映了资本家对 于生产资料的需求,可变资本v反映了资本 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工人阶级的购 买力来源于他们的工资,因此这个v反映了 工人阶级对于商品的总需求。剩余价值m 则在资本家、经理人、资产阶级政府和其 他寄生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由于资本主义 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而不是为了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资本论原著理解分析

资本论原著理解分析

资本论基本内容一、关于商品货币问题二、关于资本的性质三、关于资本的生产四、关于资本的流通五、关于资本的形式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供参考,并未校对)一:关于商品货币问题一、关于商品货币问题1.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解析:商品的价值有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让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那么同样的商品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那么其价值量可能就有很多个,这不是乱套了。

一般来说,商品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比较/多,价值量就大;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减少,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

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即一定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下,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是一样的,差别在于人类劳动。

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

马列经典书籍《资本论》读后感

马列经典书籍《资本论》读后感

马列经典书籍《资本论》读后感引言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资本论》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和问题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资本论》的一些读后感和个人见解。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资本论》透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尤其是资本的生成、积累和运动。

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详细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资本流转的深入剖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阶级矛盾与剥削关系。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出了深刻的分析和预测。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发生。

通过对商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困境分析,马克思详细阐述了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之间的关系,以及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和阶级斗争。

三.资本主义剥削与无产阶级解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反对剥削,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

《资本论》对剥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倡导无产阶级的联合和斗争,以实现解放和创造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理想。

四.《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资本论》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对现实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不可避免,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改革。

其次,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斗争是摆脱剥削和实现解放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当加强阶级意识,团结起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五.个人心得体会阅读《资本论》让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浅谈资本论

浅谈资本论

浅谈《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德语写作、由恩格斯等编辑的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

第一卷于1867年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日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同样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以及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等人的影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是马克思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由此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它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并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2000字读懂资本论

2000字读懂资本论

《资本论》内容梳理一、产生背景和意义《资本论》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而诞生,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

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构想,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反复循环的经济生产过程,即资产阶级投入资本(包括提供场地、机械和雇佣工人等),获取产品价值,榨取无产阶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然后资产阶级再将资本投入……实质上是在资本家剥削工人,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过程,当中隐含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可调解的矛盾,当矛盾激化到极致时,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就如同旧中国的劳动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群众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日益激化,由此诞生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所以《资本论》是处于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中心和结构《资本论》共分为4卷,第1卷由马克思编写,第2、3卷是恩格斯通过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完成,而第4卷由于编写者托考茨基认为这一卷应当是一部与《资本论》并行的独立著作,所以他根据恩格斯的手稿重新安排结构,并删去了一些内容,并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4卷,其中,前3卷是理论部分,写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第4卷是历史部分,写剩余价值理论史,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三、商品和货币的产生原始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是自给自足,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慢慢发现有些东西自己用不完,而有些东西自己不够用而且别人拥有,于是产生了物物交换。

有时候自己想要对方的产品,可自己却没有对方想要的产品,有时候即使双方拥有彼此需要的产品,但是因为双方拥有的两种物品不等价而无法完成交换,于是贝、金、银、铜等为了充当物物交换的媒介应运而生,当物物交换过程中的物品或者产品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时,就可以称该物品或者产品是商品,而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就是人们常说的货币。

如何认清《资本论》的内涵

如何认清《资本论》的内涵

如何认清《资本论》的内涵按照中文系的说法,《资本论》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它比《红楼梦》更宏大,胡适曾经批评《红楼梦》尽管写得很精彩,但是却没结构,平心而论,曹雪芹何来胡适那样的功利之心呢?曹雪芹并不是要教诲人们什么,他只是要向读者展示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而已。

《资本论》也是这样,马克思的真理就深深融化在他的哲学—经济学叙述中,且只有通过如此独特的叙述方式才能展示出来。

在没有文学修养的人那里,《红楼梦》是不忍卒读的,而对没有哲学—经济学修养的人来说,《资本论》自然也不忍卒读,它无非等同于几个干瘪的教条而已。

《资本论》的第一卷讲资本的生产,第二卷讲资本的流通,第三卷讲信用与虚拟经济。

资本生产的场所是工厂,资本流通的场所是市场,信用发生的场所是金融机构,只有这里才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但《资本论》确实太长了,因此很少有人能够耐着性子看到最重要的第三卷,实际上,大家往往就把第一卷当成了《资本论》的全部。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 25 章的题目是“信用和虚拟资本”。

这一章并不长,因为它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不过它体现的却是《资本论》最核心的东西———“信用与虚拟经济”支配着资本的生产与流通,马克思认为,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真正基础。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信用货币(票据)的流通作为基础的,信用的实质就是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互为债权人和债务人这种关系的成立,换言之,所谓信用,就是生产者与商人之间的“互相预付”。

这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债务关系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

信用凭证支配着流通,因此,资本主义流通就不表现为具体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而表现为债务的流通,这种虚拟的货币(即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债务凭证)就是汇票。

到了这里,马克思才明确地回答了《资本论》的主题。

《资本论》要回答的是:资本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的基础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什么。

深入解析《资本论》

深入解析《资本论》

深入解析《资本论》Overview1.引言: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2.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基础3.第二部分:资本的积累过程4.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5.第四部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展望6.结语:《资本论》的现实意义2/8引言: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为《资本论》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形成: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构建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资本论》的出版与传播:1867年首卷问世,随后几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理论武器,深刻影响了全球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3/8第一部分: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的形成•商品二因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前者满足人的需求,后者体现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劳动的两重性: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量度: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平均技术水平和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4/8第二部分: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三部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发展趋势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资本主义体系下,生产力快速发展导致商品供应超过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力相对减弱,形成供需失衡。

•利润率下降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和普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企业盈利压力增大,影响投资意愿。

•周期性危机循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自我调节机制,但过度生产和市场饱和会周期性地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的现象。

5/8第四部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展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工人阶级的觉醒:揭示工人阶级如何从被压迫状态觉醒,通过组织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过渡条件:阐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工人运动的兴起。

《资本论》浅谈讲解共47页文档

《资本论》浅谈讲解共47页文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资本论》浅谈讲解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资本论深度解读

资本论深度解读
NEXT
《资本论》深度解读
1
商品与货币:资本主 义生产的基础
商品与货币: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在《资本论》的第一 卷中,马克思首先从 Βιβλιοθήκη 品和货币入手,分 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基础
他指出,商品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最基本的细胞,而 货币则是商品生产 和交换的必然结果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 中,劳动力成为商 品,而劳动力的价
值则表现为工资
这样,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就表 现为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
01
02
03
04
2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进一步 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他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 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 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 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而 剩余价值就是来源于剩余劳动时间的无偿 劳动
这种无偿劳动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被掩盖了,表现为一种"公平 交易"的假象
3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 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在《资本论》的第二卷中,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流通 过程
《资本论》深度解读
-
1 商品与货币: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2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 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4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5 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的体现
《资本论》深度解读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 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 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以下是《资本论》的深度解读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再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今天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尽管它在19世纪初就已经发表于世,但它在如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应用性。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以经济学因果推理的思维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洞察,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规律及趋势。

其中,马克思分析了生产资料的三种形式,并将之称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

他从中推導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观察性规律,即“价值规律”和“劳资博弈”。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实质,认为价值归根到底只能因人的劳动而产生,从而揭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

此外,《资本论》还通过“危机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经济危机。

而这种危机也正是资本主义本质上处于不稳定和政治革命的趋势的结果,从而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超越”,已得到印证。

总之,虽然《资本论》发表于两个世纪以前,但由于它系统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观察性规律,以及它的本质不稳定性,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可或缺地作为社会学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要课题的。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资本论逐字理解

马克思资本论逐字理解

马克思资本论逐字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化的分析被誉为经典著作。

本文将逐字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著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著作,它以探讨商品交换、生产过程和资本积累为基础。

通过逐字解读该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概念是商品。

商品是指具有价值的劳动产品,它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这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所包含的劳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基本形式,商品的交换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其次,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将生产过程分为两个方面: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指的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商品的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指通过交换和再生产来实现价值的增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是由剥削和剩余价值形成的。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他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自我扩张的系统,但它也固有着危机的因素。

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而这种无限制的积累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马克思还认为,这种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总之,马克思资本论逐字理解的重要性在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通过深入研究《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和探讨如何构建一种更加公平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表现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
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历史趋势。
04 《资本论》中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解决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解决途径
通过革命或改良的方式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社会化。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将逐渐激化,经济危机将更加频繁 和严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
会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
05 《资本论》中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理论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有用 性。
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即 货币流通规律。
03 《资本论》中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本质
02 《资本论》中的 商品与货币理论
商品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
起源于社会分工,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其本质是交换价值。
货币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是 价值的一般代表,具有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
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交换时 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产生剩余价 值。

如何理解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如何理解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如何理解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高明久
【期刊名称】《税务与经济》
【年(卷),期】1981()4
【摘要】关于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问题,1963年在报刊上曾有过讨论.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如何理解总公式的矛盾问题,足见这个问题对于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要性和问题本身较难理解.下面把个人学习时的一点粗浅体会谈一谈,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页数】4页(P8-11)
【关键词】资本的总公式;货币;商品生产者;流通中;资本总公式;剩余价值;资本流通;商品流通;流通形式;《资本论》
【作者】高明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42
【相关文献】
1.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再评卫兴华教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说 [J], 奚兆永
2.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三评卫教授的政治经济学可以不讲“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说 [J], 奚兆永
3.全面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J], 张兴茂
4.再谈如何理解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兼答蒋学忠同志 [J], 高明久
5.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J], 郭寿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摘要]应该从整个《资本论》的体系来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卫兴华教授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解决导致李嘉图学派破产的资本和劳动交换这个难题,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小手工业运动公式[中图分类号]F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32-05卫兴华教授在《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上发表《该怎样“完整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评奚兆永教授的有关观点和争辩逻辑》(以下简称《怎样》)一文,文章虽然继续为过去的观点辩护,但承认“讲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没有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一种学术资料引用上的疏漏和纰误。

因为我没有细读该书‘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一节的内容,应引以为戒。

奚文就此问题对我的批评,完全接受。

”这里体现了卫教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文也试图秉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再一次就我们之间存在的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发表个人看法。

一、再谈“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的含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不仅要从体系上弄清楚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而且还要掌握他的方法论原理。

《怎样》一文提出:“什么叫抽象上升为具体?难道G-W-G′是抽象,而G-W…P…W′-G′是具体?”对于抽象上升为具体,马克思认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

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

如果我,例如,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根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

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

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主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摘要]应该从整个《资本论》的体系来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卫兴华教授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解决导致李嘉图学派破产的资本和劳动交换这个难题,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小手工业运动公式[中图分类号]F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32-05卫兴华教授在《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上发表《该怎样“完整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评奚兆永教授的有关观点和争辩逻辑》(以下简称《怎样》)一文,文章虽然继续为过去的观点辩护,但承认“讲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没有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一种学术资料引用上的疏漏和纰误。

因为我没有细读该书‘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一节的内容,应引以为戒。

奚文就此问题对我的批评,完全接受。

”这里体现了卫教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文也试图秉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再一次就我们之间存在的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发表个人看法。

一、再谈“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的含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不仅要从体系上弄清楚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而且还要掌握他的方法论原理。

《怎样》一文提出:“什么叫抽象上升为具体?难道G-W-G′是抽象,而G-W…P…W′-G′是具体?”对于抽象上升为具体,马克思认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

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

如果我,例如,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

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根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

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

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主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

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同时他指出,“第一条道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后一种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可见,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不仅是分清本质形态和现象形态的问题,它还包含着整个经济学范畴叙述的前后次序,――这是一个从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一步一步地到最复杂最具体的范畴的过程。

《资本论》正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论述的,它从第一卷第一章的“商品”开始到第三卷第五十二章的“阶级”结束,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从抽象一步一步地上升为具体的过程。

马克思称“资本一般公式”是“资本的基本形式”,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等则是资本的更为具体的形式,其公式只有在资本一般公式得到说明后,“经过一长串的中间环节”才能逐步地得到说明。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马克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但卫教授却仍强调资本一般公式只是货币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资本总公式”一节的结尾处,还特地提到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在阐述了它们的共性后指出,“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另外,关于“贱买贵卖”问题,卫教授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说的一句话――“贱买贵卖是商业的规律”,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对此,我们不妨看看此话的前后文。

就在这句话的前一句,马克思说,“乍一看来,只要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纯粹的独立的商业利润好像就是不可能的。

”这“乍一看”说明只是初看时的表面现象,而“好像就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说是可能的。

这里还有一个翻译问题。

这句话的德文原文是:“Wohlfeil kaufen,Urflteuer zu verkaufen,ist dasGesetz desHendels”。

其中的关键词Ge-setz 虽然也有“规律”的意思,但它还有“法”、“法律”、“准则”、“准绳”、“规则”、“规范”等含义。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显然还应该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而不能仅仅抓住一句话、一个词作孤立的理解。

而在这一章的末尾,马克思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重商主义――必然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运动时所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发,因此只是抓住了假象。

”可见,马克思对于重商主义者用贱买贵卖来说明剩余价值来源的观点是否定的,当然也不会认为它是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

必须指出,卫教授的引文来自《资本论》第三卷,那里说的是商业资本,但是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说的既不是商业资本,也不是产业资本,而是资本一般。

关于资本一般,马克思说:“尽管与各特殊资本相区别的资本一般,(1)仅仅表现为一种抽象;……(2)但是,与各特殊的现实资本相区别的资本一般,本身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至于卫教授把资本一般与资本一般公式说成是两回事,也是不对的。

实际上,资本一般公式就是表述资本或资本一般的本质特征的。

经过恩格斯校阅、后来又受到列宁肯定的考茨基的名著《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讲“资本一般公式”一节时所用的标题就是“什么是资本”,可见二者关系之密切,怎么可以将它们对立起来呢?根据马克思“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所论述的资本只能是资本一般,而不可能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我们知道,产业资本是在《资本论》第二卷才加以阐述的,而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是在第三卷才叙述的,马克思仅仅是为了区分才在第一卷中顺便提到某些资本的特殊形式,不过马克思当即声明:“我们在分析资本的基本形式,分析决定现代社会的经济组织的资本形式时,开始根本不提资本的常见的、所谓洪水期前的形态,即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如果不是单纯用对商品生产者的欺骗来说明商业资本的增殖,那就必须举出一长串的中间环节,但是在这里,商品流通及其简单要素是我们唯一的前提,这些环节还完全不存在。

”马克思说的“一长串的中间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必经阶段。

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原理分割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吗?卫文为了说明“马恩著作中的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列举了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里的话:《宣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也是不完全的”。

我要指出,这是对恩格斯1872年序言的曲解。

实际上,恩格斯在这个序言的开头部分就非常肯定地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所谓“没有特别的意义”和“有些地方过时”或“不完全”所涉及的只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而不是原理本身。

应该说,原理的运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这并不说明原理本身已经过时了。

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这就是要区分原理本身和原理的运用。

就原理本身来说,它揭示的事物的发展规律,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而不会过时;而原理的运用,或者说是由原理得出的具体结论,它要受各种不同的历史条件的影响,只能在比较短的时期里发挥作用,一旦历史条件变化,它就可能过时。

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其他场合也有所论及。

比如他在1885年写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的信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得知在俄国青年中有一派人真诚地、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并坚决地同他们的前辈的一切无政府主义的和带点泛斯拉夫主义的传统决裂,我感到自豪。

如果马克思能够多活几年,那他本人也同样会以此自豪的。

这是一个对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将会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在这里,恩格斯区分了理论与策略。

他强调理论的重大意义,赞扬那些“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的俄国青年;而策略则不同,“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在这里,卫教授没有认识到理论本身和理论的应用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他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问题为例,认为马恩的这一理论已经为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不能固守。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指出,这并不是理论本身有什么不正确。

而只不过是运用理论所依据的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商品生产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决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卫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或原理应该区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我认为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的。

《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其再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认为一部分要讲,而另一部分可以不讲,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的一些提法。

毛泽东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他并没有把理论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

他还多次把马列主义称为“普遍真理”,应该说,指的就是这个理论或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显然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长久性,它能够在极其广大的范围和极为长久的时间里指导我们的实践。

但是,作为这个理论或原理的应用所得出的一些具体结论,它总是和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它不能成为普遍真理,而只能叫作“个别结论”。

“个别结论”具有特殊性,它的时效是有限的,显然不能把它同普遍真理同等看待。

比如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西方几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结论就不具有普遍真理的性质。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资本论》所阐述的原理是普遍真理,它至今也没有过时;而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西方几个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结论就只是个别结论,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它已经过时了。

50年前,毛泽东在和智利《最后一点钟》报社社长马特谈话时就说过:“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

我们讲坚持,其实就是指坚持这个基本原理;而我们讲运用和发展,其实就是指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来正确地应用理论,使其与具体的条件相结合,而绝不是否定基本原理本身,或把基本原理“改造”得面目全非。

三、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总公式的矛盾”为什么非讲不可我在前两篇文章里都强调,讲还是不讲“总公式的矛盾”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马克思在经济学说史的地位,而卫教授对此却没有什么回应,只是一再重复,“不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切入,不但不会削弱反而有利于消除疑点,更简明地阐述和把握剩余价值”;“既然劳动价值论已经阐明,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