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解剖课件.ppt

合集下载

纵隔的断层解剖

纵隔的断层解剖
支气管
左、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分为肺叶 支气管,再逐级分支为肺段支气管和 肺小叶支气管。
食管及胃
食管
位于纵隔后部,上端起于咽下缩肌下 缘,下端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连接胃。

部分位于纵隔内,主要位于腹腔左上 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 个部分。
淋巴结及神经
淋巴结
纵隔内分布着多组淋巴结,包括前纵隔淋巴结、中纵隔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等 ,参与淋巴循环和免疫应答。
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
在进行断层解剖时,要确保操作安全,避免对患者或研究人员造成伤 害。
准确性
在设定扫描参数和进行图像后处理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便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标准化
为了便于比较和交流,应遵循国际通用的断层解剖标准和规范。
多学科合作
断层解剖涉及医学影像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 学科专家共同合作,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纵隔血肿
表现为纵隔内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其他病变
纵隔淋巴结肿大
CT表现为纵隔内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 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VS
纵隔脂肪过多症
表现为纵隔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CT值 较低。
05
纵隔断层解剖的临床应用
诊断纵隔疾病
纵隔肿瘤
纵隔淋巴结病变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位 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 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和分期。
神经源性肿瘤
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CT 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 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纵隔炎症
急性纵隔炎
CT表现为纵隔内脂肪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可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纵隔PPT课件

纵隔PPT课件
16
支气管杈淋巴结;后邻胸导管、脊柱及其前方的 蜂窝组织; 左后方与奇静脉相邻。此段食管不 与纵隔胸膜相接触,食管四周的结缔组织发达程 度不一,并含有供应食管及其他纵隔结构的动、 静脉,手术中易产生较大量的出血。 下1/3段前 邻心包、左心房、及由迷走神经形成的前下丛, 手术中剥离此段食管易伤及心包。右侧有迷走神 经、 稍后方有奇静脉,左侧有左纵隔胸膜和左 迷走神经。
13
(二)行程与毗邻
1. 行程 食管的行程,从任何方向观察都不是 垂直的,从侧面看,食管呈后凸弯曲,与脊柱胸 曲一致;从前方看,上段偏左,中段偏右,下段 又偏左。
2. 毗邻
(1)按解剖方位观察 其毗邻关系是:右侧从 上往下依次相邻:右纵隔胸膜上份、奇静脉弓、 右纵隔胸膜下份和肺;前面从上往下依次相邻: 气管及喉返神经、支气管杈、左主支气管、气管 杈淋巴结、右肺动脉、心包、左心房等;左侧从 上往下依次相邻: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份、 左纵隔胸膜上份、主动脉弓及胸主动脉、左1纵4 隔
(四)后纵隔
从前向后排列有:①气管杈和左、右主支气 管;②食管及包绕于食管周围的神经丛;③胸主 动脉,④奇静脉与半奇静脉;⑤胸导管,位于6 胸
和奇静脉之间。在后纵 隔器官周围,还有许多淋 巴结;⑥交感干胸段。
7
三、纵隔器官位置关系的规律性
纵隔诸器官中,血管干和神经干的位置比较 重要,一是行经纵隔中的血管和神经多是主干部 分,如果误伤后,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二是 纵隔的血管、神经干,与心、心包、气管、肺根、 食管等重要器官的位置排列比较恒定。位于上纵 隔的主要结构,由前向后成层排列:最浅层有胸 腺或胸腺遗迹和脂肪组织;其次有左、右头臂静 脉及其三大分支;再深层是气管及其周围的气管 旁淋巴结和支气管旁淋巴结;最深层是食管和位 于其左侧的胸导管。神经穿行于各层之间。大血 管位于胸腺和气管、食管之间。静脉在前,动脉 居

纵隔肿瘤的解剖位置及诊疗ppt课件

纵隔肿瘤的解剖位置及诊疗ppt课件

奇静脉系
奇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2. 迷 走 神 经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 纵隔内组织器官较多,其胎生结构来源复杂,所以
纵隔内就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肿瘤,并且这些肿瘤 都有其好发部位 • 由于纵隔划分是人为的,其间没有真正的解剖界线, 因此当肿瘤长大时,它可占据一个以上的区域
常见的纵隔肿瘤:
纤维瘤 纤维肉瘤
纤维肉瘤 神经源性肿瘤 支气管囊肿 肠源性肿瘤 淋巴瘤 嗜铬细胞瘤
间皮瘤 胸导管囊肿
临床表现
• 纵隔肿瘤的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与侵袭和压迫
有关的症状及全身性症状 • 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方向和速度、质地、 性质等有关 •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出现晚,轻微
• 恶性肿瘤侵蚀程度高,进展迅速,较早出现症状
• • • • • 神经源性肿瘤 畸胎瘤与皮样囊肿 胸腺瘤 纵隔囊肿: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 胸内异位组织肿瘤: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旁腺 瘤、淋巴源性肿瘤 • 其他肿瘤:血管源性、脂肪组织性、结缔组织性 等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上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胸腺瘤 淋巴瘤
胸腺瘤 畸胎瘤 胸内甲状腺 淋巴管瘤 肿 甲状旁腺腺 血管瘤 瘤 脂肪瘤
IV期
胸膜或心包种植(IVa期);淋巴或 血行转移(IVb期)
分 型
WHO分型与其它分类方法的对应关系
临床分类 良性胸腺瘤
WHO分类 A AB B1
B2 B3 C
传统分类 梭形细胞型
混合细胞型(梭形与淋
巴)
恶性胸腺瘤Ⅰ 型
淋巴细胞为主型
混合细胞型(淋巴与上
皮)
恶性胸腺瘤Ⅱ 型
上皮细胞型 胸腺癌
诊断
主动脉 起自左心室,至第四腰椎下 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纵隔的解剖(课堂PPT)

纵隔的解剖(课堂PPT)
11
2.毗邻: •气管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
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 左侧:左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右前方: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左主支气管前方:左肺动脉、
后方有胸主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升主动脉、
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
21
2.迷走神经 •经肺根后方下行。 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分别在主动脉弓 前下方及主动脉弓与支气管分杈之间形成 心浅丛和心深丛; •在肺根周围、食管前、后面形成肺丛; •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在食管前后面形成 •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 •向下汇合成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
22
3.胸主动脉: •前:左肺根、心包和食管; •后: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右侧:奇静脉和胸导管; •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连。 •在胸主动脉和食管胸部之间 有纵隔后淋巴结。
纵隔的解剖
1
Back
大纲要求
1、掌握心脏的局部位置和毗邻。 2、掌握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左、右侧观的纵隔器官毗邻。 3、掌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在胸腔内的局部位置
及行走特点。
2
Back
概述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器官、结构的总称。 呈失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面; 后界为脊柱前面; 两侧为纵隔胸膜; 上为胸廓出口; 下为膈。
14
1.心包: •分为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心包前壁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对,在胸腺围成
的心包区直接与胸骨体下半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相邻。 •心包的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
半奇静脉等。 •心包两侧为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心包上方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包下壁与隔中心腱愈着。

胸部正常横断面解剖

胸部正常横断面解剖

正常纵膈CT解剖
▪ 膈脚后层面:为后纵膈 向下延伸,由膈脚所围 绕。降主A、食管、奇 V、半奇V(↑)、膈肌脚 (△)、膈角后间隙(▲) 。
病史摘要
▪ 患者女,59岁,以活动后气促为主诉入院, 无咳嗽、咳痰。临床诊断为高血压。
)层面:右尖段、 左尖后段、右上叶前段。
肺部正常CT解剖
▪ 通过右上叶支气管层面: 此层面位于隆突下方。 右上叶尖、前、后,左 前、尖后,左下叶背段。
肺部正常CT解剖
▪ 通过右中间段支气管与 左上叶支气管层面:右 下叶背段显示。
肺部正常CT解剖
▪ 右中叶支气管层面:背 段显示更多。双肺上叶 前段。
正常纵膈CT解剖
▪ 左心房层面:左房前为 主A根部及右心耳,后 为奇V、食管和降主A。 RV、RA。
正常纵膈CT解剖
▪ 四腔心层面:RA、RV、 LA、LV。右心在前, 左心在后;心室在前, 心房在后。右前、左后。
正常纵膈CT解剖
▪ 心室层面:LV、RV以 室间隔分开,冠状V窦 系心肌的主要V引流, 位于右室之后面,下腔 V之内侧。
正常纵膈CT解剖
▪ 主A弓层面:主动脉弓 自右前向左后斜行,头 臂V,上腔V。
正常纵膈CT解剖
▪ 主肺A窗层面:内充脂 肪,可含数个淋巴结, 上界为主A弓下缘,下 界为左侧肺A,前方为 升主A,后方为气管。 同一层面升主A总是大 于降主A,两者之比: 2.2~1.1︰1。奇V弓通 常位于此层面。
正常纵膈CT解剖
正常纵膈CT解剖
▪ 胸骨切迹或胸锁关节层 面:三对血管排列在气 管两侧,前外为锁骨下 V(1),靠后贴纵隔胸 膜为锁骨下A(3),左 右颈总A紧贴气管两旁。 食管、甲状腺下极。
正常纵膈CT解剖

纵隔解剖 PPT课件

纵隔解剖 PPT课件
胸骨后间隙 气管前间隙 食管后间隙
局解P101
纵隔内淋巴结
纵隔前淋巴结 上群:纵隔前上淋巴结 下群:纵隔前下淋巴结(心包前淋巴结) 纵隔后淋巴结 心包外侧淋巴结和肺韧带淋巴结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气管旁淋巴结
临床意义
1.心包裸区:可在左侧第4,5肋间隙靠近胸骨左缘 处进行心包穿刺和心内注射。
2.心包前下窦:心包积液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心包穿刺时常在左剑肋角处进针。
3.食管的第二个狭窄:此处是异物嵌顿,穿孔和食 管癌的好发部位。
4.食管静脉丛:它向下与胃左静脉属支有丰富吻 合,当门静脉高压时,可经此途径建立门腔静 脉之间的侧支循环。
5.胸骨后间隙:该间隙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而穿 过膈扩散至腹膜外脂肪层。
浆膜心包:脏层 壁层 心包摩擦音 心包腔 心包窦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 心包内大血管
心包的毗邻
前:胸骨体 2-6肋软骨 后:主支气管 食管 胸导管
胸主动脉 奇静脉 半奇静脉
上:升主动脉 肺动脉干
上腔静脉
下:下腔静脉 膈
两侧:纵隔胸膜 膈神经
心包膈动静脉
心的体表投影
心界的体表投影 心上界 心下界 心右界 心左界 心房下界 心尖 瓣膜体表投影 左房室瓣 右房室瓣 主动脉瓣 肺动脉瓣
食管胸部
分段 主动脉弓上缘 肺下静脉下缘
位置 毗邻
食管后间隙 食管上三角 食管下三角 食管后隐窝 食管系膜
食管狭窄
第一狭窄 咽&食管交界处
第二狭窄 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
第三狭窄 穿膈的食管裂孔处
临床意义 食管血管和淋巴
见局解P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的食管支,甲状腺下动脉和肋颈干的食管 支。
下段:胸主动脉的食管支和第3~7肋间 后动脉的食管支。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纵隔解剖与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精品课件)
• 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据统计重症肌无力患 者15%伴有胸腺瘤,60%伴有胸腺增生,约 20%见于正常或退化胸腺。
精品 PPT
胸腺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一侧增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纵 隔肿块,边缘清楚。 ②纵隔肿块密度均匀,多位于前纵隔的上 部和中部,少数可达膈肌之上。 ③侧位上,肿块主要位于胸骨角之后。
精品 PPT
淋巴瘤
CT表现: ①显示气管前、血管前、主-肺动脉窗、隆 突下、心包周围等多组淋巴结增大 ②何杰金氏淋巴瘤易经淋巴延伸而倾向累 及多组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常受累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纵隔概念
• 纵隔是指位于胸廓中央,前壁由胸骨和相 关肋软骨、后壁由脊柱及相关肋骨、两侧由 纵隔胸膜所围绕而成的区域。内含心脏大血 管、气管及食管等结构,又有神经组织、淋 巴组织及脂肪组织等。
骨转移最为常见)
精品 PPT
精品 P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男,51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一周
胸腺瘤 精品 PPT
恶性精品胸PPT 腺瘤
恶性胸腺精品 P瘤PT
胸腺瘤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精品 PPT
侵袭性胸腺瘤
精品 PPT
淋巴瘤
病因病理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的全身性恶性病变 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
精品 PPT
胸骨后甲状腺肿(结甲)
2.CT表现: ①前上纵隔高密度肿块 ②肿块边界清楚,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 低密度结节为其特征性改变,斑片、斑点样粗钙 化常见。 ③相邻血管常受压,向外侧移位。 ④增强检查,因多血管性而有明显的长时间强化。 ⑤连续层面观察,显示纵隔内肿块与颈部甲状腺 肿相连,且密度一致。

纵隔横断层解剖

纵隔横断层解剖


纵隔的分区(四分法)
纵隔连续横断层解剖
胸锁关节横断层面
上腔静脉起始部横断层面
主动脉弓上份横断层面
主肺动脉窗横断层面
右肺尖段静脉 右肺上叶动脉 右肺后段静脉 右肺支气管
左上肺静脉 A3 A1+2
左肺支气管
左肺动脉上份横断层面
宁夏医科大学
右肺尖段静脉 右肺后段静脉
左上肺静脉
右肺上叶动脉 右肺支气管
纵隔连续横断层解剖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与 结缔组织的总称。

总动脉,左 锁 中纵隔 纵 骨下动脉,膈神经 气管层:气管 3.中纵隔:心、心包、出 后纵隔 食管层:食管,胸导管,左喉返神 隔 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 经,迷走神经
4.后纵隔: 第一层:气管和支气管 上纵隔 第二层:食管 2.前纵隔: 胸腺或胸腺 1.上纵隔: 胸骨角 T4 第三层:胸主动脉,胸导管,奇 胸腺层:胸腺 遗迹,纵隔前淋巴结 静脉层: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静脉,半奇静脉(2~3个) 前纵隔 下 动脉层: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 第四层:脊柱两侧的胸交感干
左肺上叶支 气管上干
叶间动脉 左肺支气管
右肺动脉上份横断层面
解剖教研室
宁夏医科大学
上腔静脉
右上肺静脉 右肺下叶动脉 支气管 基底干支气管
右肺上静脉横断层面
解剖教研室
宁夏医科大学
上腔静脉
右上肺静脉 右肺下叶动脉 支气管 基底干支气管
右肺上静脉横断层面
解剖教研室
宁夏医科大学
左右下肺静脉横断层面
解剖教研室
宁夏医科大学
主动脉口横断层面
解剖教研室
宁夏医科大学
左右房室口横断层面

纵隔左右侧面观的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纵隔左右侧面观的解剖及临床PPT课件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
总结词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参与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 动。
详细描述
纵隔的功能和作用十分重要,它能够保护胸腔内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大血管、气管和食管等,防止 外界对其造成损伤。同时,纵隔能够维持胸腔的稳定性和平衡,保证人体正常呼吸和循环等生理活动 的进行。此外,纵隔内的淋巴结和神经等结构还参与了人体的免疫和神经传导等过程。
的辐射损伤。
MRI检查
MRI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可以多角度、多平面地显示胸部 解剖结构和病变。
MRI检查的优点是无辐射损伤、多角 度成像,但价格昂贵,且检查时间较 长。
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显像效果较好, 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血管等结构, 对于某些类型的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发症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 等,需及时发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04
纵隔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纵隔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胸部正侧位片可以观察到胸廓、肺部、 心脏和大血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炎症、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病变,对于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 的帮助。
患者情况
患者女性,42岁,因双眼睑下 垂、四肢无力就诊,胸部CT检 查显示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胸
腺瘤。
诊断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
治疗
行胸腺瘤切除术+前上纵隔淋巴 结清扫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 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
预后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 年无复发。
食管癌侵犯纵隔的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男性,58岁,因进食哽咽、胸骨 后疼痛就诊,胃镜检查显示食管中段 鳞状细胞癌,胸部CT检查显示食管癌 侵犯纵隔。

纵隔解剖(呼吸与鼻)

纵隔解剖(呼吸与鼻)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医学知识!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前丛、心 包、膈脚等;后方
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
管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右肋间后动脉;左
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
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
导管上份。右侧有右纵医隔学知识胸! 膜
18
上份、奇静脉弓和右纵隔胸膜下份。
2)按部位观察
①上1/3段(气管杈以上) 前面及侧面有气管、左主 支气管、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胸导管及纵隔胸膜等结构紧密相贴。 气管与食管之间有大量的结缔组织束相连,其间的 蜂窝组织很少,故此段食管炎症或肿瘤时,左喉返 神经和胸导管的结构可与之粘连,
列比较恒定。上纵隔的主要结构,由前向后成层排列
(见上纵隔部分)。下纵隔主要结构的位置以肺根为
中心描述(见纵隔侧面观)
纵隔内有三条纵行的血管干(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
肺动脉干)、二条横行的血管干(左头臂静脉和右肺
动脉)及三对纵行的神经干(左、右侧膈神经、迷走
神经和胸交感干)。
医学知识!
8
(二)纵隔侧面观
上、中、下三段 3)食管胸部分段

纵隔解剖ppt课件

纵隔解剖ppt课件

18
上份、奇静脉弓和右纵隔胸膜下份。
2)按部位观察
①上1/3段(气管杈以上) 前面及侧面有气管、左主 支气管、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胸导管及纵隔胸膜等结构紧密相贴。 气管与食管之间有大量的结缔组织束相连,其间的 蜂窝组织很少,故此段食管炎症或肿瘤时,左喉返 神经和胸导管的结构可与之粘连,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
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
肺动脉构成,内有动脉
韧带、左喉返神经、心
浅丛。
10
2.右侧面观---静脉侧 以右肺根为中心 前:膈神经、心包膈
血管 后: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 脏大神经 上:右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奇静脉弓、气管、食管 下:心包隆凸、下腔静脉
11
五、上纵隔 由前到后分三层 浅层:静脉层:胸腺、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层:主动脉 弓及其分支、膈神经 和迷走神经 深层:管道层: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等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1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12
由浅到深分5层 第一层:胸腺层,有胸腺或胸腺剩件及脂肪。 第二层:静脉层,有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第三层:动脉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 第四层:气管层,有气管及气管旁淋巴结。 第五层:食管层,有食管和胸导管。

系统解剖学—呼吸系统之纵膈

系统解剖学—呼吸系统之纵膈

系统解剖学—呼吸系统之纵膈一、概述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稍偏左,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纵隔分区方法较多,解剖学常用四分法。

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又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

其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和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3大分支,以及后方的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下纵隔上界为上纵隔的下界,下界是膈,两侧为纵隔胸膜。

下纵隔分3部分,心包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连同其包裹的心脏所在的部位是中纵隔;心包后方与脊柱胸段之间称后纵隔。

1、前纵隔位于胸骨体与心包之间,非常狭窄,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纵隔支、疏松结缔组织及胸骨心包韧带等。

是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2、中纵隔在前、后纵隔之间,容纳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如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上腔静脉根部、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及心包、心包膈动脉、膈神经和淋巴结等。

中纵隔是心包囊肿的好发部位。

3、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容纳气管杈、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等。

纵隔内结缔组织及其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向下经主动脉裂孔及食管裂孔,分别与颈部和腹腔的结缔组织及其间隙相互延伸,因此纵隔气肿可向上达颈部,向下至腹膜后间隙。

后纵隔为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及膈疝的好发部位。

四、纵膈九分法纵隔九分法常用于纵隔器官疾病的影像学定位诊断,CT 不但可以依据纵隔九分区对纵隔肿瘤准确定位,且可以结合肿瘤密度判定其来源和,性质。

在侧位X线片上,以心脏和升主动脉阴影的前缘及食管阴影的前缘分别作两条纵线,将纵隔分成前、中、后3个纵区;再分别以胸骨角和肺门下缘作两条水平线,把纵隔分为上、中、下3个横区。

呼吸系统—肺胸膜和纵隔(护理解剖学课件)

呼吸系统—肺胸膜和纵隔(护理解剖学课件)
(3)肺叶支气管 (4)肺段支气管 (5)小支气管
(6)细支气管 --肺小细支气管
(2)肺泡管
(3)肺泡囊
(4)肺泡
1
4
2
3
(4)肺泡
四、肺的体表投影 五、肺的血管
胸膜
一、概述 (一)胸膜的概念 (二)胸膜腔的概念 (三)胸腔的概念
壁胸膜
脏胸膜
胸膜腔
二、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
(一)胸膜的分部 (二)胸膜隐窝
胸膜顶
三、壁胸膜的体表投影 肋胸膜
肺 纵隔胸膜
肋膈隐窝 膈胸膜
一、纵隔的 概念和境界
上界是胸廓上口, 下界是膈,前界 是胸骨,后界是 脊柱胸段,两侧 界是纵隔胸膜。
二、纵隔的 分部和内容
纵隔
呼吸系统 --肺、胸膜和纵隔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胸腔内 肺尖
形态:
一尖 一底 两面 三缘 五叶
肋面 纵隔面
肺底
(膈面)
肺叶:左二右三
左肺 心切迹
前缘 后缘 下缘
肺的纵隔面和前缘
肺门 肺根
左肺 心切迹
肺的大体标本和X线片
三、肺的微细结构
(一)肺实质
(二)肺间质
1、肺导气部:
(1)气管 (2)主支气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手术中寻找和分离这结构造成一定的困难。
②中1/3段 毗邻关系复杂,前方有主动脉弓、气管 杈、气管杈淋巴结;后邻胸导管、脊柱及其前方的 蜂窝组织;左后方与奇精静心整脉理 相邻。此段食管不与纵 隔胸膜相接触,食管四周的结缔组织发达程度不一
并含有供应食管和其他纵隔结构的动、静脉,手术 中易发生大量的出血。由于此段与重要神经和大血 管相邻,手术分离困难。 ③下1/3段 前邻心包、左心房及迷走神经形成的前 下丛,手术中剥离此段食管易伤及心包。右侧面有 右迷走神经,稍后方有奇静脉,右迷走神经向下转 至食管后方,移行为迷走神经后干,右纵隔胸膜覆 盖其全长,并延伸至其后方,左侧面有左纵隔胸膜 及左迷走神经相贴,左迷走神经下行转至其前方, 移行为迷走神经前干。
在1、2层之间有膈神经; 2、3层之间有迷走神经; 4、5层之间有左喉返神经。
精心整理
六、后纵隔
内有气管杈及左、右
主支气管、食管、迷
走神经、胸主动脉、
胸导管、奇静脉、半
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精心整理
***食管胸部的解剖
1. 分部与狭窄 1)按解剖部位
颈、胸、腹三段 2)按临床定位
第一、三狭窄为生理性狭窄,而第二狭 窄为主动脉弓和左主气管压迫所致,无生 理功能意义,在正常情况下,不影响食物 通过。
食管的狭窄部位,易致异物嵌顿。同时 又是肿瘤的好发部位。
精心整理
2. 位置与毗邻 位置:位于上纵隔和后纵隔内 毗邻:1)按解剖方位观察 前方有气管、气管 杈、左主 支气管、左喉返神经、食管 前丛、心 包、膈脚等;后方 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 管下段、奇静脉、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右肋间后动脉;左 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 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 导管上份。右侧有右纵精隔心整胸理 膜
上、中、下三段 3)食管胸部分段
上胸段 两分法 以气管杈为界
下胸段
精心整理
上段—颈静脉切迹至主动脉弓上缘
三分法 中段—主动脉弓至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
下段—肺下静脉/左肺根下缘至膈
狭窄 食管全长有三个狭窄
第一狭窄 位于食管上口,即咽与食管移行处, 距门齿15~17cm,平均管径14mm, 常阻碍内窥镜 的插入。安静状态下处于闭合状态,阻止吸气时 空气进入食管。
精心整理
四、整体观
(一)纵隔器官位置关系的规律性
纵隔诸器官中,血管干和神经干的位置重要。因 为:①行经纵隔的血管、神经多为主干部分,如误伤 后,影响广泛,后果严重。②纵隔的血管、神经干, 与心、心包、气管、肺根、食管等重要器官的位置排 列比较恒定。上纵隔的主要结构,由前向后成层排列 (见上纵隔部分)。下纵隔主要结构的位置以肺根为 中心描述(见纵隔侧面观) 纵隔内有三条纵行的血管干(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 肺动脉干)、二条横行的血管干(左头臂静脉和右肺 动脉)及三对纵行的神经干(左、右侧膈神经、迷走 神经和胸交感干)。
纵隔结构及特点 郭恒强
精心整理
一、基本简介
• 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 总称,其间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 气管、胸腺、神经及 纵膈淋巴组织等。其前界 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 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横膈。成人纵隔的位置略 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 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 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 后纵隔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 区域;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之间;中纵隔即心 包所在的位置。
浅层:静脉层:胸腺、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层:主动脉
弓及其分支、膈神经
和迷走神经
深层:管道层: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等
精心整理
由浅到深分5层 第一层:胸腺层,有胸腺或胸腺剩件及脂肪。 第二层:静脉层,有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第三层:动脉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 第四层:气管层,有气管及气管旁淋巴结。 第五层:食管层,有食管和胸导管。
精心整理
2.三分法
上纵隔 前纵隔
下纵隔 后纵隔
精心整理
上纵隔
3.四分法
前纵隔
下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精心整理
3. 九分法 用于临床放射科侧位胸片的定位 诊断和描述。在侧位X线片上,以心包和升 主动脉阴影的前缘以及食管阴影的前缘分 别作两条纵线,将纵隔分为 前、中、后三个纵区;再分 别沿胸骨角和肺门下缘作两 条水平线,把纵隔分为上、 中、下3个横区。
精心整理
二、相关介绍
• 上纵隔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 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 管等。前纵隔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 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及出入 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含有胸主动 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 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 等。
精心整理
三、分区 1. 二分法 前纵隔 后纵隔
第二狭窄 位于气管杈跨过处,相当于胸骨角 平面。由于主动脉弓从其左侧壁和左主支气管从 其前面跨过所致,又称支气管—主动脉狭窄。其 管径平均15~17mm,距门齿25~27.5cm。
精心整理
第三狭窄 位于食管穿膈处,在贲门上方 2~4cm,相当于第10胸椎平面。其管径 16~19mm,距门齿37~42cm。该狭窄可防 止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
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
肺动脉构成,内有动脉
韧带、左喉返神经、心
浅丛。
精心整理
2.右侧面观---静脉侧 以右肺根为中心 前:膈神经、心包膈
血管 后: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 脏大神经 上:右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奇静脉弓、气管、食管 下:心包隆凸、下腔精心静整理脉
五、上纵隔 由前到后分三层
上份、奇静脉弓和右纵隔胸膜下份。
2)按部位观察
①上1/3段(气管杈以上) 前面及侧面有气管、左主 支气管、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 左迷走神经、胸导管及纵隔胸膜等结构紧密相贴。 气管与食管之间有大量的结缔组织束相连,其间的 蜂窝组织很少,故此段食管炎症或肿瘤时,左喉返 神经和胸导管的结构可与之粘连,
精心整理
(二)纵隔侧面观
1.左侧面观---动脉侧 以肺根为中心 前:左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左迷走神经、胸主动
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下:心包隆凸
精心整理
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 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 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 食管的上份。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
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 有食管下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