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
自己整理,全靠编,选择背,请给我点赞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
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
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
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说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内涵: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十大思想之一,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1.“兼爱”也就是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人。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为仁、义,他说:“兼即仁矣,义矣。”墨子的仁义是注重效果,而不仅仅是注重动机,是以利人作为具体的内容的。
2.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是为了解决解决周王朝的混乱的局面,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人们走出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使得自己、他人、社会的利益都能实现。
3.兼爱的具体化:非攻。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与侵略,在理论上上他并不是笼统的反对一切战争。他说一个国家为了兼并,兴师动众,侵略“无罪之国”,这叫做“攻”,应加以非难谴责。但有道讨伐无道的暴君,这叫做“诛”,应加以支持赞扬。
4.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尚贤。墨子主张尚贤使能,应“不辨富贵、贵贱、远迩、亲疏”,根据人的贤能来选择统治人才。墨子还在尚贤的基础上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统治者也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尚同而不下比”,即要根据最高统治者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意义:
1.“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要求人们在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减少私人之间冲突的发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
2.“尚贤”的提出,任用贤能,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这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并激励人们不断学习,从多方面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而为建设富强的国家提供人才保证。
3.“兼爱、非攻”思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当今,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才有对话,协商的和平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4.兼爱利他的思想有利于指导国家间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共赢的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的发展。
孔子与墨子的区别:课本43页
三、孟子四端学说
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有:“不忍人之心”(或叫“恻隐之心”)、“羞
恶之心”、“恭敬之心”(或叫“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也说明了这些“心”,这些道德品质,并不是由外面强加给我的,而是人生来就固有的,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四、庄子——庄周梦蝶——人生观
庄周梦蝶是,是庄子在《庄子 齐物论》里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
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是庄子做梦变为蝴蝶,飞来飞去很得意,真像一只蝴蝶,可是一醒来还是庄子自己。庄子对此发生疑问,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这寓言体现的是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
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的立足点首先是解决人生的困境,庄子一开始就有意识的为人类寻找不仅可以达到摆脱现实困境,而且最终可以摆脱生命困境的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超越生死,达到真正自由的目的,齐生死,不悦生亦不悦死;另一方面是鄙弃世俗的名利,远祸其身、逍遥自适,最终为了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梦蝶”是庄子对平日受压抑的潜意识的如梦初醒,是庄子生活的时代促使他渴望自由,“化蝶”则在超越时空境界里摆脱了尘世的逼压和囚禁,遗世而独立。蝴蝶的生命是短暂的,生死顺乎自然。在庄子这里,生死乃生命的常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齐生死,不悦生亦不悦死”,庄子注重的是生命的价值,豁然的面对生死,更能让人们敬畏生命。
庄子追求人生观的自由是对自由人生的孜孜追求,是对绝对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庄子超越功名,淡薄虚静,酷爱自由的人生意愿,就是摆脱礼乐制度、功名利禄的束缚,通过远离社会现实、世俗乃至自我,追求自由人格和绝对的精神自由。
五、荀子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是战国时期荀子就其“性恶论”所提出的道德教化观。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即是用礼义道德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而达到“善”的结果。“化性起伪”是一种经验,在这里荀子将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注重后天的教化,从而成为了其提出礼、法起源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