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学习目标】1、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2、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3、识记庆历新政的内容,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1.阶级矛盾尖锐:(1)原因①宋太祖对___________采取放任态度,北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占有。
②地主占据大量土地,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造成北宋政府___________。
为了解决___________,政府不断___________,中小农户的___________。
③连年___________和频繁的___________,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原因:___________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2.积贫局面的出现(1)北宋积贫局面的出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2)影响:北宋统治者把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___________进一步激化。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积贫积弱的局面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___________激化。
2.目的:_______ ____。
3.中心措施:_______ ____。
4.措施①改革___________ ②严格___________ ③改革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探讨一: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当堂检测】1.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C.国家财税收入锐减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2.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封建统治B.打击官僚贵族C.提高官僚素质D.增强军事力量3.庆历新政主要针对A.土地兼并严重B.军队数量庞大C.官僚制度腐败D.军队战斗力不强4.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目的是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 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5.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它是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③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6.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材料解析题: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7、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一年 多夭折
8、影响:①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和前奏
②改革失败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宋朝建立后,吸取唐末分裂灭亡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集中军权、行政权 (形成“三冗”局面)
A.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
②集中行政权
(互相牵制)
B.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 (更戍法)
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分 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 户部)使分相财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2、结果: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但有负面影响。
3、影响:积贫积弱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为了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1043年,宋仁 宗任用范仲淹、富弼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 • • • • •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主要原因) ②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③宋仁宗态度的转变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⑥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积弱)
——宋辽战争中战败,签订澶渊之盟
(2)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积贫) ——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冗官、冗费) (3)军队数量急剧增加 (积贫) ——对辽和西夏战争;稳定社会秩序(冗兵、冗费)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1课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为何实行一年就失败了?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 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 的反对。 《宋史· 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 裁削幸滥,考覆官吏……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招致朋党之讥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保守派力量过于强大 你的看法呢? ②措施“太猛”、“更张无渐”,思想动员不足, 配套措施不到位。 ③ 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宋 兵 甲
唉,有什么好羡慕的! 打了那么多场败仗才好不 容易打胜了这一场,结果 还要倒送钱给人家!真不 知道上边怎么想的?
阿 牛
请问:你知道这场虽胜犹败 的战役是哪一次吗?北宋对外 战争为什么总是败多胜少? 澶州之战
虚拟场景三: 阿牛成为一名北宋士兵。参加了伐辽战争。 阿牛,真羡慕 你呀,杀了一个 辽军主将,肯定 能升做大官!
思考:朝廷为什么要大规模征兵?场景二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虚拟场景一: 地主来到阿牛家宣布:“都过去三天啦,你还 没还清欠我的田租和高利贷,你家那亩地归我啦!” 阿牛悲愤地说:
这天灾人祸的,日子没法过 了!干脆我拿把菜刀造反去!
思考:是什么原因把阿牛逼得要造反 呢?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 灾害频繁。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军权、更戍法
强化专制集 权加强统治 集中行政权 削弱了军队 战斗力
集中财政权
冗兵、冗官、冗费
积弱
增加财政负担
积贫
“冗兵”的形成
91万 37万
125万
宋太宗时期
宋真宗时期
宋仁宗时期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难怪宋神宗即位后发出了“穷吾国者兵也”的浩叹。
高中历史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高频考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知识要点】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的激化(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
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
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
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军权: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政权: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在北宋中期,社会面临着诸多严重的问题,危机四伏。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贵族、官僚和大地主们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大量土地,使得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数量众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而且,官员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网,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军事方面,由于实行“更戍法”等措施,军队战斗力薄弱。
同时,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频繁,边疆防御压力巨大,军费开支庞大。
文化方面,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选拔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的治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庆历新政的主要发起人物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改革意愿和决心。
富弼也是重要的推动者,他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韩琦同样积极参与其中,为新政的推行出谋划策。
这些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北宋社会的困境。
三、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淘汰不合格者,改革官员选拔制度,注重实际能力和政绩。
2、加强农桑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3、减轻徭役减少百姓的负担,让民众能够休养生息,提高生活水平。
4、改革科举注重实用学问,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庆历新政推行的过程新政推行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和响应。
范仲淹等人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一些地方的情况有所改善。
然而,改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
在保守派的压力下,宋仁宗逐渐动摇,对改革的支持力度减弱。
最终,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
五、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1、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自己的权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2、改革措施激进部分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急切,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北 宋 与 辽 西 夏 对 峙 示 意 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1、背景: 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目的: 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 3、措施: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1)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1、背景: 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目的: 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 3、措施: (1)集中军权: 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 经常换防各地驻军。 (2)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冗兵
支出(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冗费
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导与练P27-28互动探究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二)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形成“积弱”局面。 有何表现? 表现为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 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如宋辽“澶渊之盟”。 2、形成“积贫”局面。 原因是: ①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②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 军费开支高涨。 ③冗费:北宋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的积贫积弱:
“三冗”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 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 成。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扩充军 队数量,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 的局面。
澶渊之盟: (1)背景: 1004澶渊之战,1005签约议和。 (2)内容: ①送岁币②辽撤兵③兄弟相称 (3)评价: ①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 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 ②但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 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原因:吸取藩镇割据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 (1)集中军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 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 发兵权,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
积极影响:加强了封建统治和中央集权,维护了北宋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 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
( 1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与辽、西夏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 “ 积弱 ” 局 面 ( 2 )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 “ 冗官 ”
① 冗官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导致增加了机构、科举入仕人多、恩荫制
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影响:①辽宋对峙局面的形成,此后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和平, 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夏议和②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成为北宋“积贫”原因之一 宋夏议和
1044年,宋册封夏国主(党项族),每年给夏7万2000两,绢15万3000
匹,茶3万斤。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时间及主持者: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 1、背景: 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目的: 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 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考核政绩,淘汰老弱病愚 3、措施:( 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恩荫制度;(3)改革贡举制和
考试内容(4)慎选地方官(5)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中心——整顿吏治
( 3 )北宋政府灾年大量招兵等措施,也形成了 “ 冗兵 ” ,军队数量急剧 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加之北宋厚待士人及岁币的支出,造成 冗费
原创2: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本课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材料三: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
年代
收入(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支出(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冗费
2、形成“积贫”局面。 原因是:
辽和西夏的进攻,北宋败多胜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1、背景: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目的: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 3、措施: (1)集中军权: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杯酒释兵权
(2)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宋太祖分相权 加强君权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同平中章书事 参参知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枢副密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门宰下相平) (政执事政) (枢执密政史) (执副政史)
章事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形成“积弱”局面。
有何表现? 表现为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 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如宋辽“澶渊之盟”。 2、形成“积贫”局面。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一)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 民负担加重。 (2)在地租、高利贷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社 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知识清单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知识清单一、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政治方面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人数众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且官俸开支巨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由于恩荫制度的滥用,官员子弟凭借家世就能入仕,使得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得到重用,官场风气日益败坏。
2、军事方面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导致兵将分离,军队战斗力下降。
大量招募士兵,形成庞大的禁军,但这些士兵多为流民,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难以保证。
3、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或流民。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田赋,但由于土地兼并,税收减少,而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4、社会方面农民负担沉重,除了缴纳田赋,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和劳役,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二、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面对社会危机四伏的局面,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发起了庆历新政。
1、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根据政绩决定升迁或降黜。
限制恩荫,减少官员子弟凭借家世入仕的机会。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查处贪污腐败的官员。
2、加强兵农建设招募强壮的士兵,精简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
实行“府兵制”,让士兵在农闲时训练,战时出征,既节省军费,又提高了士兵的素质。
3、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税收制度,限制土地兼并。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4、改革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用学问,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三、庆历新政的实施过程1、范仲淹等人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开始推行新政。
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
2、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被查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军队战斗力也有所增强。
3、然而,庆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讨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北宋疆域图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
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契 丹 人 的 发 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 代 十 国 图 907 ----976
返回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①积贫 ⑴冗兵 ⑵冗官 ⑶冗费 ②积弱 ⑴集中军权 ⑵集中行政权 ⑶集中财权
为什么北宋会出现冗官的现象?
官僚机构重叠
科举取士越来越多 恩荫法
呦?他怎么 也当官了啊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 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 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 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1004年澶渊之
措施
措施 措施 措施
增设 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 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积弱 局面 积贫 局面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 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B
4.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的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 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者的腐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 相 赵 普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 下自安矣。”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①阶级矛盾仍尖锐、积贫积弱局面未改变 ②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 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关键原因:没有找到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没有涉及真正的关键问题
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三大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
材料1:“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 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 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思考:(1)材料1、2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并分析原因? 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4400万贯
思考:该图表说明了什么? 农民负担沉重
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
二.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
赋税沉重 战事连年不断 自然灾害频繁
表现: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王小波、李顺起义
欧阳修:“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探究: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兵: 分散军权 措施 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权:设通判负责监督 分割相权 钱: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学案6: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3.措施(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2)严格“”制度。
(3)改革。
(4)慎选。
(5)减轻徭役。
(6)重视农桑。
4.结果因触犯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
随堂练习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
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 ( )A.采取措施集中军权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2.《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B.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3.河南濮阳有座回銮碑(如右图),上有宋真宗关于亲征胜辽的赋诗。
与该碑相关的事件(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扩大了北宋统治区域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
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史料一 今①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于一火,天下祸患,岂不可忧?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 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 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②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 史料二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 叶适认为③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 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④招致 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 逐出朝廷。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 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史料解读 ① “盗贼”的说法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问题。 ②指通过养兵的办法防止民众起义。 ③ “太猛”指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④ “朋党”指守旧官僚。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的“盗贼”指什么人?据史料一回答,北宋政府为预防“盗 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什么? 提示 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 措施:“荒年募兵”政策。 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 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
1234
解析 答案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
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⑴阶级矛盾: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①,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
⑵民族矛盾:由于宋辽、宋夏战争不断,②激化。
⑶③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④不断发生。
【自我核对】①放任态度;②民族矛盾;③自然灾害;④农民反抗;【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⑴原因A、集中①,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B、集中②和财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⑵表现:北宋在与③和④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⑴冗兵:扩充军队和“⑤”,使军队数量增加。
⑵冗官:⑥重叠,官职混滥。
⑶冗费:军费猛增,⑦和官费开支庞大。
【自我核对】①军权;②行政权;③辽;④西夏;⑤荒年募兵;⑥机构;⑦岁币;【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⑴社会矛盾激化,北宋①局面比较严重。
⑵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②。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③、富弼等人以④为中心进行改革。
3、内容⑴定期考核政绩,依照⑤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⑵严格⑥。
⑶改革⑦。
⑷慎选⑧。
⑸减轻摇役。
⑹重视⑨等。
4、结果:因触犯⑩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自我核对】①积贫积弱;②吏治不整;③范仲淹;④整顿吏治;⑤政绩;⑥“恩荫”制度;⑦贡举制;⑧地方官吏;⑨农桑;⑩大官僚大地主;重点难点突破【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二】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⑵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⑶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如下: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2)人民的负担沉重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
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 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
右,财税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
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
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
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 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 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 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
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 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 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 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
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 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当时,有诗描述道:‚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而官府却 杯酒释兵权
‚暴敛不暂息‛。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 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 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 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 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 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 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 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官”的形成
2. 4万
1. 7万 冗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 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 1万 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 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 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财政
三司使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政参 事知
“冗兵”的形成
12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 116万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91万 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 冗 兵 ”问题。
宋真宗
仁宗在位期间西夏对宋发动战事,双方损失都很大。最终达成 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以银、绢、茶。宋中期土地 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进行 改革,但最终失败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 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 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 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 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 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 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 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 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 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人民负担。
灾害频繁。
探讨: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 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 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 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 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 不能止”。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 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 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一、二反映出北宋中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材料一: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 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 不能止”。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 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 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材料一、二反映出北宋中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一: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 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 不能止”。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 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 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 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 不能止”。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 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 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根据材料三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认为纵容兼并可以增加收入,筹集军费。
材料一: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哲宗赵煦(1076-1100) 徽宗赵佶(1082-1135) 钦宗赵恒(1100-1156)
“陈桥兵变”
澶渊之盟;交子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
工画花鸟;瘦金书
导言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
材料一: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 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 不能止”。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 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 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结果。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 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 的军事进攻。双方伤亡惨重,财力损耗巨 大,不得不议和罢战。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 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 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 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 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 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 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 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 名堵塞言路。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
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 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
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 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
匹,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
两则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的哪些社会问题?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来自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
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 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
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 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
匹,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
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 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 不能止”。
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 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 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根据材料三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两则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的哪些社会问题?
西夏、辽威胁北宋安全,战争连年,赋役、
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北宋初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战事连年、灾害频繁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 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 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 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 可耕”。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 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 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 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 尖锐。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979年攻辽,爆 发了高梁河之战,986年再次攻辽,爆发了 雍熙之战,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两度征 辽失败,改为以守代攻的战略。
选修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北宋帝王世系:
太祖赵匡胤(927-976) 太宗赵光义(939-997) 真宗赵恒(968-1022) 仁宗赵祯(1010-1063) 英宗赵曙(1032-1067) 神宗赵顼(1048-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