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五章_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 20世纪40年代,Evans提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 20世纪50年代末,最优控制系统设计。
• 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时域分析的现代控制理 论。
• 60年代~80年代:最优控制、随机系统的最优控 制、复杂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学习控制得到了研 究。
5. 干扰量(Disturbance):引起被控量偏离预定运 行规律的量。除给定值之外,凡能引起被控量变 化的因素,都是干扰。干扰又称扰动
6.反馈(Feedback):将系统输出量引回输入端,并 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的过程。
7.前向通路 (Forward Channel):从给定量到被控 量的通道。
缺点: 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如果匹配得不好,会造成被控量的 较大摆动,甚至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例: 飞机自动驾驶控制
被控对象: 飞机
被控量: 飞机的俯仰角 θ
控制任务:系统在任何扰动作用下,保持飞机俯仰角不变。
仰俯角控制系统方块图
IV 复合控制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控制。实质上,它是在 闭环控制回路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输入信号或扰动作用 的顺馈通路,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
an
d
n n
c(t
)
dt n
+
an-1
d n-1n-1c(t ) dt n-1
+"+
a1
dc(t) dt
+
a0c(t )
=
bm
d m m r (t ) dt m
+ bm-1
d m-1m-1r (t ) dt m-1
+" + b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1 请解释下列名字术语:自动控制系统、受控对象、扰动、给定值、参考输入、反馈。
解: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得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 受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得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扰动:扰动就是一种对系统得输出产生不利影响得信号、如果扰动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产生在系统外部,则称为外扰。
外扰就是系统得输入量。
给定值:受控对象得物理量在控制系统中应保持得期望值参考输入即为给定值、反馈:将系统得输出量馈送到参考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得过程。
2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得基本组成部分。
解:作为一个完整得控制系统,应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被控对象: 所谓被控对象就就是整个控制系统得控制对象;②执行部件: 根据所接收到得相关信号,使得被控对象产生相应得动作;常用得执行元件有阀、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③给定元件: 给定元件得职能就就是给出与期望得被控量相对应得系统输入量(即参考量);④比较元件: 把测量元件检测到得被控量得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得参考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得偏差、常用得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与电桥等。
⑤测量反馈元件:该元部件得职能就就是测量被控制得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就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
常用得测量元部件有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⑥放大元件: 将比较元件给出得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晶闸管等组成得电压放大器与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校正元件: 亦称补偿元件,它就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得元件,用串联或反馈得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得性能、常用得校正元件有电阻、电容组成得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3请说出什么就是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解:反馈控制系统即闭环控制系统,在一个控制系统,将系统得输出量通过某测量机构对其进行实时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反馈通道,从而形成一个封闭得控制系统;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缺点:控制得精度较差;闭环控制系统优点:控制精度高,缺点: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制造成本高、4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得基本性能要求。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1 请解释下列名字术语:自动控制系统、受控对象、扰动、给定值、参考输入、反馈。
解: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受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扰动:扰动是一种对系统的输出产生不利影响的信号。
如果扰动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产生在系统外部,则称为外扰。
外扰是系统的输入量。
给定值:受控对象的物理量在控制系统中应保持的期望值参考输入即为给定值。
反馈:将系统的输出量馈送到参考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的过程。
2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解:作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应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被控对象:所谓被控对象就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②执行部件:根据所接收到的相关信号,使得被控对象产生相应的动作;常用的执行元件有阀、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③给定元件:给定元件的职能就是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即参考量);④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到的被控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参考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常用的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和电桥等。
⑤测量反馈元件:该元部件的职能就是测量被控制的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
常用的测量元部件有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⑥放大元件: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晶闸管等组成的电压放大器和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校正元件:亦称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用串联或反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用的校正元件有电阻、电容组成的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3 请说出什么是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解:反馈控制系统即闭环控制系统,在一个控制系统,将系统的输出量通过某测量机构对其进行实时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反馈通道,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控制系统;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缺点:控制的精度较差;闭环控制系统优点:控制精度高,缺点: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制造成本高。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以 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学完本课程应达
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 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能够分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调节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控制系统方框图。了解控制
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分类。
2.熟悉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熟悉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性系统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建立和简
2.绘制1800 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3.绘制 00 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广义根轨迹 5.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 6.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性能 (五)频率法 了解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熟悉典型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 绘制和极坐标曲线(Nyquist 曲线),掌握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了解系统开环极坐标曲线绘 制的一般方法,熟悉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低频段、中频段、高频段的特征,学会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 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掌握系统稳定裕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系统性能和开环频率特性的关系。 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几何表示 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控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和极坐标曲线的绘制 4.最小相位系统传递函数的确定 5.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 Bode 图上的稳定判据 6.稳定裕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7.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基本关系 (六)控制系统性能的校正 了解校正装置和校正方法,熟悉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频率法反馈校 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1.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方法 2.频率法串联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频率法串联滞后校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用电技术专业方向)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积分变换、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控
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系统性能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
能力并能满足其它后续专业课程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需要。
制系统的性能。了解开环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熟悉频率分析法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熟悉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求取以及频率特性曲线,掌握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极坐标曲线绘制
的基本方法。了解根据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分析闭环系统性能的方法。熟悉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系
1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统稳定性的方法。掌握稳定裕度的计算方法。 6.熟悉控制系统校正的方法 了解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的校正装置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熟悉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常见非线性特性。熟悉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
熟悉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拉氏变换及其应用。掌握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系统动态结构图 的建立及其简化以及系统不同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
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3.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4.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5.控制的动态结构图及变换 6.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7.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斜坡响应以及性能指标的求取。掌握典型二阶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以及性能指标的求取。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方法。熟悉控制系统稳态 误差分析以及稳态误差、误差系数的求取。 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 2.一阶系统性能分析 3.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4. 欠阻尼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和指标计算 5.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闭环主导极点和高阶系统的降阶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五章习题答案

5-13 试用奈氏判据分宾判断题 5-5,5-6 系统的闭环稳定性。 解:5-5 (1)τ > T 时系统闭环稳定。 (2)T >τ 5-6 (1)ν =1 时系统闭环稳定。 (2)ν = 2,3,4 时系统闭环不稳定。 5-14 已知下列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参数 K,T,Ti > 0;i = 1,2,,6 ) : 时系统闭环不稳定。
8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L(ω ) (dB)
60 40 20
-20 -40 -20
0
0.1 1 2 10
-40 20 -60
100ω
ω 0 − 90
−180
5-11 绘制下列函数的对数幅频渐进特性曲线:
2
(1)G(s) =
(2s +1)(8s +1) 200 (2)G(s) = s 2(s +1)(10s +1)
1
所以:G(s) = 100(0.001s/ω
1
+1)
(s
/ω 1 +1)(s /100 +1)
1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b)G(s) = s 102 (s(s/ω /ω
21
++11) )
(c)
G(s) = (s
2
2ξ ω nKs+2ω + s
n 2
ω
n
2
)(s /10 +1)
0.5 −87.2
1 −92.1
3 −164
5 − 216
7 − 234.5
10 − 246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五章习题答案

5-9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10 G(s)H(s) = s(s +1)(s 2 /4 +1)
试绘制系统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解:
5-10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7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G(s)H(s) =
2
s
1( s
s + 921) + 3s + s 1
要求选择频率点,列表计算 A(ω ) ,L(ω )和 ϕ(ω ) ,并据此在对数坐标纸上绘制系统开环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5-5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H(s) = s K2 ((
τ
Ts
s+ 1 ) + 1 ) ;
K,τ ,T > 0
试分析并绘制 τ > T 和 T >τ 解:相频特性为
情况下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ϕ(ω ) =−1800 + τ ω − arctanTω
(1) τ > T 时,ϕ(ω ) >−1800 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1) τ < T 时,ϕ(ω ) <−1800 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5-6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1 G(s)H(s) = ν s (s +1)(s + 2)
4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试分别绘制 ν =1,2,3,4 时系统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 解: (1)ν = 1 时系统的概略开环幅相曲线如下:
8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五章 电 3 刘晓峰制作
L(ω ) (dB)
60 40 20
-20 -40 -20
0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N
G3
G2
1+G1G2H1
-
- C
再进一步化简得:
1+G1G2H1
G1
G2
20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N
-
G3
G2
C
1+G1G2H1
-
1+G1G2H1
G1
G2
再进一步化简得:
N G2G3-1-G1G2H1 1+G1G2H1
G2
C
G2+G1 (1+G1G2H1)
所以: C(s) =
G2 (G2G3 − 1 − G1G2 H1 )
10 6s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E(s) =
10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
(6s
200(20s + 5) + 10)(20s + 5) +
200
=
200(20s + 5) 120s 2 + 230s + 250
Z2
=
R2
+
1 C2s
=
1 C2s
(R2C2s + 1) =
1 C2
s
(T2
s
+ 1)
所以: U 0 (s) = Z 2 =
1 C2
s
(T2
s
+
1)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6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在该点附近用泰勒级数展开近似为:
y
=
f
(
x0
)
+
df (x) dx
x0
(
x
−
x0
)
即 ed − Ed0 cosα 0 = K s (α − α 0 )
其中 K s
=
ded dα
α =α
= −Ed 0 sinα 0
2-9 若某系统在阶跃输入r(t)=1(t)时,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出响应 c(t) = 1 − e−2t + e−t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和脉冲
K 2 x0 = f (x& − x&0 )
消去中间变量 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
f (K1
+
K
2
)
dx0 dt
+
K1K2 x0
=
K1 f
dxi dt
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 0 (s) =
fK1s
X i (s) f (K1 + K2 )s + K1K2
③图 2—57(c):以 x0 的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
K 2 (xi − x0 ) + f 2 (x&i − x&0 ) = f1 (x&0 − x&) (1)
K1x = f1 (x&0 − x&) (2)
所以 K 2 (xi − x0 ) + f 2 (x&i − x&0 ) = K1x (3)
对(3)式两边取微分得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
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64 学 学 时:64 分:4 讲课学时:56 上机学时:8
适用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技术、供 用电技术专业方向)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积分变换、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大纲制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7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授课计划(64 学时)
2.利用 MATLAB 程序绘制控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计算性能指标,讨论开环放大倍数对闭环系统响 应速度、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 (验证性实验) 2 学时
3. 利用 MATLAB 程序绘制控制系统的 Nyquist 曲线、 Bode 图, 计算控制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验证性实验) 4.利用 MATLAB 软件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 2 学时 2 学时
六、实验报告要求
每次上机实验必须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仿真程序、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处理等内容组成。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预习 10%、上机操作 50%、报告 4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 材: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王芳、杨志超编写,2007 年 参考书:《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王划一主编,2001 年 《基于 MATLAB 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楼顺天、于卫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 版社,1999 年 《MATLAB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赵文峰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动电位器 P2 的滑臂转过一定的角度 o ,直至 o i 时, ui uo ,偏差电压ue 0 ,电动 机停止转动。这时,导弹发射架停留在相应的方位角上。只要 i o ,偏差就会产生调节作
3
用,控制的结果是消除偏差 e ,使输出量 o 严格地跟随输入量 i 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中,导弹发射架是被控对象,发射架方位角 o 是被控量,通过手轮输入的角度 i 是
大,提高发电机的端电压,使发电机 G 的端电压回升,偏差电压减小,但不可能等于零,因
为当偏差电压为 0 时, i f =0,发电机就不能工作。即图(b)所示系统的稳态电压会低于 110
伏。 1-8 图 1-22 为水温控制系统示意图。冷水在热交换器中由通入的蒸汽加热,从而得到一
定温度的热水。冷水流量变化用流量计测量。试绘制系统方块图,并说明为了保持热水温度 为期望值,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的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各是什么?
图 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1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 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 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 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 1-2 所示。
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 1-3。
1-4 图 1-18 是控制导弹发射架方位的电位器式随动系统原理图。图中电位器 P1 、 P2 并 联后跨接到同一电源 E0 的两端,其滑臂分别与输入轴和输出轴相联结,组成方位角的给定元件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dx(t ) d 2 x(t ) p(t ) f kx(t ) m dt dt 2
移项整理,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m
d 2 x(t ) dx(t ) f kx(t ) p(t ) 2 dt dt
2-2 试列写图 2-2 所示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 方程。 解: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不计重力时,得
(2) f (t ) te at
L[t ] 1 s2
L[ f (t )] L[te at ]
1 ( s a) 2
2 [sin(3t ) cos(3t )] (3) f (t ) cos(3t ) 4 2
L[ f (t )] 2 [sin(3t ) cos(3t )] 2
2 ( L[sin(3t )] L[cos(3t )]) 2 2 3 s ( 2 2 ) 2 s 9 s 9 2 s3 2 s2 9
2-4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1) F ( s)
s 1 ( s 2)(s 5) s6 s ( s 3)
2
(2) F ( s)
CsUC ( s)
U C ( s) U o ( s) R1 R2
(1 ) (2 )
U C ( s) U i ( s) U o ( s)
(2)代入(1) ,整理得传递函数为
U o (s) R1R2Cs R2 1 1 U i ( s) Cs R1R2Cs R1 R2 R1 R2
uc1 (t ) ui (t ) uR 2 (t ) uc 2 (t ) uo (t ) uR 2 (t )
C duc1 (t ) du (t ) u (t ) C c2 R2 dt dt R2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完全版_第二版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习题答案第一章习题被控量:水箱的实际水位 h c执行元件:通过电机控制进水阀门开度,控制进水流量。
比较计算元件:电位器。
h 「。
给定值为希望水位 h r (与电位器设定cr电压u r 相对应,此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当h c h r 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电动机不工作。
一但h c h r 时,浮子位置相应升高(或CIc I降低),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或上移) ,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工作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使阀门的开度减小(或增大),以使水箱水位达到希望值 h r 。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方框图受控量:门的位置 测量比较元件:电位计工作原理:系统的被控对象为大门。
被控量为大门的实际位置。
输入量为希望的大门位置。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桥式电位器测量电路产生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使大门向上提起。
同时,与大门连在一起的电位器电刷上移,直到桥式电位器达到平衡,电动机停转,开 门开关自动断开。
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反转,使大门关闭。
1-5 解:系统的输岀量:电炉炉温 给定输入量:加热器电压 被控对象:电炉1-1 (略) 1-2(略)1-3 解: 受控对象:水箱液面 测量元件:浮子,杠杆。
放大元件:放大器。
工作原理:系统的被控对象为水箱。
被控量为水箱的实际水位1-4 解:受控对象:门。
执行元件:电动机,绞盘。
放大 元件:放大器。
开闭门门实际仓库大门自动控制开(闭)的职能方框图放大元件: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减速器比较元件:电位计测量元件:热电偶职能方框图:KK3 2 Ts (T 1)s s K1K 3电位器电压放大炉温热电偶第二章习题2-1解: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X,(s) R(s) C(s) N,(s)X 2 (s) Q X/s)X 3 (s) X2 (s) X5(s TsX4 (s) X 3 (s)X5 (s) X4 (s) K2 N2(s k 3 X5 (s) s2C (s) sC(s) C(s) / R(s) 功率放大加热器'电机电炉R(s)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图如下图所示:C(s) / N i (s) C(s) / R(s),K 2K 3TSTs 3~~T 1)s 2s K 1K 32-2解: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X i (s) K[R(s) C (s)] X 2 (s)sR(s)(s 1) X 3(s) X i (s) X 2 (s) (Ts 1)X 4 (s)X 3 (s) X 5 (s)C(s) X 4 (s) N (s) X 5 (s) (Ts 1) N(s)(b) C (s)字红R(s) 1 G 1G 3 G G 4 G 2 G 3 G 2G 4X3(s)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如下图:将方块图连接得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R(s)1(s 1):Ts 1)C(s)N (s) 02-3解:(过程略)K____________C(s) (s 1)<Js 1) (s 1XTs 1) K ____________ Ts 2(T s1)s (K 1)C(s) / N 2 (s)R(s) ms fs K(c)誤 R(s) G 2 G 1G 2 1 G-i G 2G-I (d 普 R(s)G 1 G 2 1 G 2G 3(e)R^ R(s)G 1G 2G 3G 4 1 G<|G 2 G 2G 3 G 3G 4 G 1G 2G 3G 4 2-4 解:(1)求 C/R ,令 N=0 KK K 3s(Ts 1) C (s) / R(s) G(s)1 G(s) 求C/N ,令R=0,向后移动单位反馈的比较点 K C(s) / N (s) (K n G n K 1 0 ) — J s 1 亠 K 1G(s)K 1K 2 K 3 Ts 2K i K 2 K 3K n K 3s K 1K 2 K 3G K 2 n2 一Ts 2s K 1K 2 K 3 Ts 1 s (2)要消除干扰对系统的影响C(s) / N (s) K n K3s K1K2 K3GnTs 2 s K 1K 2 K 3G n (s) KnsK 1K 22-5 解:(a ) (1 )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所以有3L a L 1 L 2 L 3 a 1G 1G 2G 5 G 2G 3G 4 G 4G 2G 5三个回路两两接触,可得 1 L a 1 GG 2G 5 G 2G 3G 4 G 4G 2G 5(2) 有两条前向通道,且与两条回路均有接触,所以P P 2 G 1G 2G 3,11, 2 1(3) 闭环传递函数C/R 为GGG 3 11 G 1G 2G 5 G 2G 3G 4 G 4G 2G 5(b)(1) 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所以有3L aa 1L 1L 3 G 1G 2 G 1 G 1三个回路均接触,可得 1 L a 1 G-i G 2 2G-)(2 )有四条前向通道,且与三条回路均有接触,所以R G 1G 2 , 11P 2G, 21PG2,3 1P 4G 1,41(3)闭环传递函数C/R 为C G 1G 2 G 1 G 2 GG-i G 2 G 2 R 1 G 1G 22G 1 1 G-|G 2 2G.2-6解:用梅逊公式求,有两个回路,且接触,可得1L a 1 GG 2G 3 G 2,可得第三章习题采用K 0 , K H 负反馈方法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OK o要使过渡时间减小到原来的 0.1倍,要保证总的放大系数不变,则:(原放大系数为10,时间常数为0.2)3-2解: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书上改为“单位负反馈……”,“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e / 1 $100%100% 1C(s) G-|G 2G 3 G 2G 3 R(s) 1 G 1G 2G 3 G 2 C (s)(1 G 2 )G 3N 2 (s) 1 GG 2G 3 G 2 E(s) 1 G 2 G 2G 3 R(s) 1 G-|G 2G :3 G 2 E(s) C(s) (1 G 2 G N 2 (s)N 2 (s)1 G 1G 2G 3 G 2C (s) NQC(s) / R(s)C(s) 1 (1 GG 2G 3 G 2 ) 1N 3 (s) 1 G 1G 2G 3 G 2 E(s) C(s) G 2G 3 G 1G 2G 3 N 1 (s) N 1(s) 1 G 1G 2G 3 G 2E(s)C(s) 1N 3 (s)N 3 (s)3-1解:(原书改为G(s) 100.2s 1)(s)C(s) K G(s) R(s) 01 G(S )K H1 10K H 0.2s1 10K10K 。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著) 科学出版社 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1.7.2 基础部分 1. 答:开环控制如:台灯灯光调节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输入信号为加在台灯灯泡两端的电压,输出信号为灯 泡的亮度,被控对象为灯泡。当输入信号增加时,输出信号(灯泡的亮度)增加,反之亦然。 闭环控制如: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输入信号为电机两端电压,输出信号为水塔水位,被控 对象为电机调节装置。当水塔水位下降时,通过检测装置检测到水位下降,将此信号反馈至 电机,电机为使水塔水位维持在某一固定位置增大电机两端的电压,通过调节装置调节使水 塔水位升高。反之亦然。 2. 答: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世纪 40~60 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第二阶段:本世纪 60~70 年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第三阶段:本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控制理论向“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方向 发展。 3. 答:开环控制:控制器与被空对象之间只有正向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 出量与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闭环控制:指控制装置与被空对象之间既有正向作用,又有反向联系控制的过程。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优缺点比较: 对开环控制系统来说,由于被控制量和控制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对干扰造成的 误差系统不具备修正的能力。 对闭环控制系统来说,由于采用了负反馈,固而被控制量对于外部和内部的干扰都不 甚敏感,因此,有不能采用不太精密和成本低廉的元件构成控制质量较高的系统。 4. 答:10 线性定常系统; (2)非线性定常系统; (3)非线性时变系统; (4)非线时变系统; 1.7.3 提高部分 1.答:1)方框图:
kh da w. co m
40( S + 20) 系统在扰动作 S + 20 × 40 K1 + 20
自动控制原理第版(胡寿松)课后答案-全文可读

2-15
(2-11题~2-15题) (b)
32
k3
3
2-17(a) (c) (e) 2-18(a)
(b) 2-19与2-17同 2-21(a)
(2-17题~2-21题) (b)
(d) (f)
2-20与2-18同
(b)
2-22(a) (b) 9个单独回路:
6对两两互不接触回路: L1L2 L1L3 L2L3 L7L2 L8L2 L9L2 三个互不接触回路1组: L1L2L3
4条前向通路及其余子式: P1=G1G2G3G4G5G6 ,Δ1=1 ; P2=G7G3G4G5G6 , Δ2=1 ; P3=-G7H1G8G6 ,Δ3=1+G4H2 ; P4=G1G8G6 , Δ4=1+G4H2 ;
(c)
(d)
(e)
(f)
3-1 3-2 (2) 3-3 (1) 3-4 3-5
3-6 3-8 (a)
(Ts+1)寄生因子不影响系统稳定性,且因为它为非主导极点 所以也不太影响动态性能,但附加极点有增大阻尼的作用。
(7-3题~7-10题)
7-3 (1) e(nT)=10(2n-1)
(2)
7-4 (1) 7-5 (1)
(2) (2)
7-7
7-8 (1)
(2)
(3)
7-9 (a)
(b)
7 - 1 0( a )
(2)
-2
- 0.404
-2
- 3.29
-21.13
(4-11题~4-12题)
s1= - 9.98 s2,3= - 2.46
-4
系统始终不稳定!
时稳定
( - 8.47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第二版5.第五章习题答案之三

P=0
由开环幅频曲线可知:系统穿越- 之左实轴的次 由开环幅频曲线可知:系统穿越-1之左实轴的次数N+=? N-=? 实轴的
N+=0 N-=0
N+=0 N-=1
根据奈氏判据有 根据奈氏判据有:Z=P-R=P-2N=P-2(N+-N-)? 奈氏判据 ?
Z=0-2*(0-1)=2 因为z不等于0 因为z不等于0,所以系统不稳定
根据奈奎斯特判据可知系统稳定
由开环传递函数:
与系统开环半闭合曲线(因为系统含有 个 与系统开环半闭合曲线(因为系统含有2个 积分环节,所以需从 开始, 积分环节,所以需从G(j0+)H(j0+)开始,逆 开始 时针补画角度为v90°的圆弧,也就是红线 时针补画角度为 °的圆弧, 所标注的部分) 所标注的部分)
100(T2s+1) G(s) H(s) = (T1s+1)(0.01s+1)
L(ω) 40 [-20] 0 -20 1 ω2 100 [-20]
ω
ω1
2. 由高频段曲线的交接频率确定各环节的系数。 由高频段曲线的交接频率确定各环节的系数。 L(ω1 ) − L(ω3 ) 要用到渐进性的斜率计算公式 k = lg(ω1 ) − lg(ω3 )
L(ω) 40 [-20] 0 -20 1 ω2 100 [-20]
ω
ω1
2. 由高频段曲线的交接频率确定各环节的系数。 由高频段曲线的交接频率确定各环节的系数。
1 1 1 1 = 100, T2 = = = 0.1 典型环节的系数 T1 = = 1 ω1 ω2 10 100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
0.04 s 2
1 + 0.24s
+1
C (s)
=
0.04 s 2
10 6s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E(s) =
10
=
10
R(s) 1 + G(s)H (s) 1 + 20 10
6s + 10 20s + 5
=
(6s
200(20s + 5) + 10)(20s + 5) +
200
=
200(20s + 5) 120s 2 + 230s + 250
U 0 (s) + U i (s) R0
U1 (s) R0
U 2 (s) R0
式(1)(2)(3)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
9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U0 (s)
= − Z1 Z 2 R2 即
U 0 (s) + U i (s) R0 R0 R0
U 0 (s) + U i (s) = − R03
U0 (s)
正比,此时有
F
d(H − dt
H0)
=
(Q1
−
Q0 )
−
(Q2
−
Q0 )
于是得水箱的微分方程为
F
dH dt
= Q1 − Q2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图 2-58 电网络与机械系统
1
解:(a):利用运算阻抗法得: Z1
=
R1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五章

27
(2)相频特性
()arct1a 2T n T2 2
可知,当ω=0时,()=0;ω=1/T时,()=-90°;ω→∞时,()→ -
180°。与惯性环节相似,振荡环节的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将对应于ω=1/T及
() =-90°这一点斜对称。
振荡环节具有 相位滞后的作用, 输出滞后于输入的 范围为0º→-180º;
10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G(jω)C R • • A Acr 1 2 A(ω) (ω)
R 表示输入正弦量的相量 C 表示输出正弦量的相量
G(jω)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它表示了系统在正弦作用下, 稳态输出的振幅,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A()AcG(j) 称为系统的幅频特性
Ar
φ(ω)= ∠G(jω) 称为系统的相频特性
=0+3=3dB。
24
6.二阶振荡环节
1
T2s2 2Ts 1
(1)对数幅频特性
L
20lg
T2
j2
1
j2T
1
20lg 12T2 2 2T2
1.低频段
T<<1(或<<1/T)时,L() 20lg1=0dB,低频渐近线与0dB线
重合。 0≤≤1
25
L 2 0 l g1 2 T 22 2T 2
13
Bode图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也称对数频率特性,就是将A(ω)和φ(ω)分别表示在两 个图上,横坐标采用对数刻度。
L(ω)
对数频率特性定义为:
L(ω)=20lgA(ω) dB L(ω)的图形就是Bode图
G(s) 1 Ts1
Bode图
对数相频特 性:纵轴均 匀刻度,标 以φ(ω)值 (单位为度); 横轴刻度及 标值方法与 幅频特性相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