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空气占据空间-苏教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新教材)
【2019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一)压杯入水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第组(一)压杯入水▲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三课《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介绍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空气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现象,培养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空气随温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如气球的上升和下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前两课,对空气的存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较高,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空气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温度计的作用和测量温度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空气和温度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张温度计的图片,请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呢?学生: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放在物体或环境中,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来得知温度的高低。
教师:很好!温度计的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空气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吗?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气球,一个装满了冷水,一个装满了热水,并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展示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满了冷水,另一个里面装满了热水。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气球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故事情境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空气和冷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拓展: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热空气——温度高;冷空气——温度低影响: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单元整体教学备课教案1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的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的去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他们会因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有质量的性质,更不会意识到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我由于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存在迷思概念,有必要设计相关主题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单元学习目标
1、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2、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3、能结合模型图,解释大自然中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的。
4、能够列举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四、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课后填写)
基于各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汇总形成单元反思性教学改进设想。
明确主要经验或者需改进的方面。
教学建议
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结构图(学习任务、作业细分及课时分配思维导图)
小学三年级科学(学科)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年级
三
册数
上册
时间
2023年秋季学期第二周
主题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主备人
使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课时数
三
一、单元学习单元主题及要素分析(体现学习单元大主题的育人价值)
单元大主题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
实验现象:纸蛇会 转动 。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 上升 。
新知讲解
问题导学
我们都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 那么热空气和冷空气质量有大小吗? 谁的质量轻谁的质量重的?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实验步骤:
1.使木棍保持平衡。 2.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 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3.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 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瓶
冷瓶
1.将有烟的热瓶 倒放在冷瓶上。
2.抽掉玻璃片, 观察烟的流动。
热气球
热气球是法国 最早发明的。
蒙哥尔费
兄弟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是我国 发明的。
孔明
热气球和孔明灯都是利用 热空气上升 的原理制成的。
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
1.将塑料瓶的底挖掉, 边缘修理平整。
垫上垫片
继续 燃烧
2.将瓶罩在点燃的蜡烛 上,观察火焰的情况?
没感觉 不转动 不上升
热空气会上升
火焰上方有热气 转动 上升
“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实验
冷水
热水
实验步骤(一)
1.将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水槽中。 2.过一会儿取出玻璃瓶。
“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实验
实验步骤(二)
1.在热瓶中点燃线香, 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 2.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实验现象: 松开手后,热杯子的一端木棍会 上升 。
实验结论: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
轻
。
“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步骤】
1.用细铁丝制作一个塑料袋。 2.将塑料袋撑开罩在点燃的蜡烛上。 3.过一会儿松手,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
《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
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热空气上升是因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最后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探究活动1:让学生观察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
3.探究活动2: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4.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热空气和冷空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实验操作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科学认知: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科学探究: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表现和作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进一步拓展对空气的认识。
④设计一些相关的谜语或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2.空气科学实验视频: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空气科学实验的视频,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实验,这些视频直观地展示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提问:蜡烛点燃了,为什么热气球还是没有飞?要怎样才起来的?
学生观察后交流:塑料袋热气球先鼓起来,然后上升。
追问:垃圾袋为什么会鼓起来了?(里面充满了空气)
演示,垃圾袋兜满空气,提问:我这个热气球也充满空气了,它怎么没有飞起来?
二、探索
(二)实验观察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
1.出示“热气球”、“纸蛇”图片。
提问:热空气向上流动,那冷空气会向哪个方向流动呢?
追问:空气透明、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看到”空气流动呢?
2.出示线香,点燃。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个保温杯(用一桶热水和半塑料泡沫箱冰袋替代也可),一杯保温杯内装有热水、一杯保温杯内装有冰水,两个贴着标签“热空气”“冷空气”的集气瓶、两片玻璃片。
10.从刚才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特点。
1.图示空气流动实验装置。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冷空气、热空气也需要占据空间,当空气流动起来,热空气流到上方,那原来热空气占据的空间呢?
老师这里有一个专门研究空气流动的装置,你能说一说,蜡烛点燃后,哪里的空气会变成热空气,哪里的空气是冷空气?
学生领取2瓶热空气,线香“染色”,再领取2瓶冷空气,然后按照交流的实验步骤展开研究,强调等气体不再流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再调换两瓶空气的位置。
7.学生活动时,教师另外备2瓶热空气、2瓶冷空气,做下热上冷、上热下冷一直静置的实验,实验初拍照传入课件,以便交流时使用。
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热空气总是向上流动,冷空气总是向下流动。
提问:利用这两杯水,你能制造热空气和冷空气吗?
4.出示1瓶热空气(玻璃片盖好)、1瓶冷空气(玻璃片盖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热空气和冷空气|苏教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在平常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5 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堂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板书课题。
自主导学
¦¦
互动导议
¦
¦
反馈导评
学
情
分
析
学生能够通过老师讲解理解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并能通过自己实验得出结论;学生能够通过理解基本知识并掌握大自然风的形成原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使用教材
的构想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二部分,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第三部分,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第四部分,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课型
新授
教具学具
课件、实验材料
制
定
教
学
目
标
的
依
据
教
材
分
析
在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性质的基础上,本课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版)苏教版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4.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5.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6.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教师讲述】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实验1】感觉热空气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教师提问】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学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2019年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空⽓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这个单元的第⼀课,是引导学⽣探究空⽓这种⾃然物质的起始课。
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认识什么是占空间。
第⼆,通过三个活动验证空⽓能够像粉笔、⽔⼀样占据空间。
第三,探究空⽓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有弹性。
第四,压缩空⽓在⽣活中的应⽤。
【学情分析】⼀年级时,学⽣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有了⼀些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空⽓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空瓶⼦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有空⽓等等的认知。
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实验的⽅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原有的⽣活经验提升到运⽤科学的⽅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
【教学⽬标】科学知识:1.知道空⽓要占据空间,空⽓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在⽣产⽣活中的应⽤。
科学探究:1.能⽤不同的试验⽅法,证明空⽓占有空间;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关于空⽓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有弹性。
科学态度: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压缩空⽓有关的技术应⽤。
【教学重点】认识空⽓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了解空⽓能被压缩,压缩空⽓有弹性。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球、矿泉⽔瓶、⼤头针、⼤烧杯、⼩烧杯、锥形瓶、漏⽃、注射器学⽣材料:纸、橡⽪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故事导⼊新课1.今天给⼤家讲⼀个故事:有⼏个⼩朋友在踢球,⼀不⼩⼼,球掉进了⼀个⼤树洞⾥,树洞很深,洞⼝⼜很⼩,球拿不出来了。
(这时,将准备好的⼩球放进锥形瓶⾥)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吗?2.学⽣汇报:⽤⽔3.教师边演⽰边讲解:随着⽼师将⽔倒⼊到锥形瓶中,我们发现“⽔将瓶⼦⾥的空间⼀点⼀点的占满了,⼩球就出来了”“此时瓶⼦满了,如果⽼师继续往⾥⾯倒⽔,可以吗?为什么?”“是的,瓶⼦⾥的空间被⽔占满了。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研究资料收集自网络,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和操作,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气球、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
预要求:观察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的。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能茁壮成长;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全班交流:这首小诗写的是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调皮、神奇的特点。
3.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特点。
本单元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来认识更多的有关空气的特点。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二、课前小研究1.教师出示一盒满满的粉笔,问: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盒粉笔,已经是满满的了,老师想问大家一下,还能往盒子里放进粉笔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
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教师出示一个小口瓶,问学生:这个小口瓶里面是否有空气?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有空气。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2)
3.热空气和冷空气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杨海斌【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
《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
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 ):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及反思
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段要求。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知道观察并描述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实验证明并掌握到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等静态的性质,本课是本单元对空气的性质继续探索的最后一课,跟前两节课不同的是,研究空气的动态性质。
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展开了课程内容:第一层: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热空气上升。
第二层: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实验,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对冷热空气进行分析探索,知道冷空气下降,初步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第三层: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及在第二层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明白并能说出风的成因,通过三层内容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以制造风,制造风的意义何在?【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
空气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我们要呼吸,否则没法生存,孩子们虽然天天接触,但对空气的性质了解较浅,一般不大会想到空气的更多的性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们对空气的动态性质有所了解,有冷热空气的存在使空气流动形成风,对空气的深入学习会使孩子意识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空气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性质,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会使孩子们喜欢上科学,更加热爱生活,这使我们的教学更有价值。
【教学目标】1.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2.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3.利用模拟图,推想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给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纸条,同学们看看像什么?(生:纸蛇、纸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设计
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
2.实验二: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实验视频来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播放多媒体视频)火焰烤过的纸杯向上翘说明了什么?
3.现在老师家要安装暖气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
4.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看课本P9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四、基础训练,延展提升
1.()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热空气会(),冷空气会()。
2.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
3.把纸蛇放在蜡烛上方,纸蛇转动,说明热空气会向下运动。
()
4.教师总结
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通过深入点拨,了解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
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完成练习题
【考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又培养了语言组织能力。
】
板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
轻
重
冷空气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教学设计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
《认识空气》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标“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来建构的。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为话题,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第一,认识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第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
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但对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探究:学会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
科学态度:1.对于温度带给空气的变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参与探究. 积极分享成果。
2.能够细致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3、热空气和冷空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做纸蛇转动和热气球上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
2.做纸杯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支架、蜡烛、卡纸、剪刀、大塑料袋、纸杯、细线、广口瓶、冰水、热水、线香、打火机、玻璃片、水槽、塑料瓶、垫片、美工刀、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要求:观察自然界中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通过研究,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那么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板书课题:3.热空气和冷空气二、热空气的流动教师引导:同学们,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让纸蛇转动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图,再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卡纸、剪刀、蜡烛、打火机、支架、细线。
实验方法:用卡纸剪一条纸蛇,将纸折放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
点燃蜡烛,对着这只蛇尾巴斜面处。
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烛炬。
实验注意点:蜡烛不要靠纸蛇太近,靠的太近,会将纸蛇点燃,也不要太远,太远了,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距离纸蛇约10厘米为宜。
实验中要仔细观察纸蛇的变化,并且可以用手去探一探纸蛇上方的空气,感觉一下空气是冷的还是热的。
本次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查,了解学生实验情形,相机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
全班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二:让热气球上升(本次实验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先演示这个实验。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实验方法。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结论4.提问:怎样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1)熟悉实验器材(2)理清实验步骤:①把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挂在细木棍两端,使木棍保持平衡;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③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5.小应用:你能解释孔明灯往天空中飞的原因了吗?二.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1.布置实验—观察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展示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步步参与(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瓶子盖上(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
火焰的上方现象:看到纸蛇在转动结论:证明热空气确实在上升4.小组共同参与:(1)认识器材:一根细木棍、两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一根细线、一盒火柴(2)按照实验要求步步操作:(3)观察并记录:(4)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所以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推着纸杯往上翘,所以木棍就不平衡了。
1.动手参与:实验并观察(1)动手操作,小组合作(2)记录观察结果a.热瓶放在冷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上升流动到冷瓶里,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上升,这样不断循环,使冷热瓶里都充满了烟雾。
b.冷瓶在热瓶的上面:热瓶中的烟会下降流入冷瓶的较少。
冷热瓶中的烟全部充满需要较长时间c.原因分析—实验结论2.学生思考交流:每一个小实验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或小组合作下完成,参与度非常的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用所学的部分知识慢慢引导学生解释导入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
熟悉实验步骤,理清实验要求,做好实验记录,较好的完成实验并获得最真实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4.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5.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6.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教师讲述】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
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教师提问】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步骤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我们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教师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教师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五、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你知道“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播放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视频资料。
4.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提问】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