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古代状元趣事儿
抓阄抓出的状元崇祯皇帝即位后,很想有所作为。
崇祯元年,即开科取士。
殿试后,阅卷大臣精心挑选了前36名的卷子,呈给崇祯审定。
但崇祯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贤才,于是焚香祷告上天,请求赐给真才。
然后将这36名进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阄儿,放入罐内,再用金筷子去夹。
结果夹了三次,都是刘若宰,因此就定刘若宰为状元。
这个崇祯皇帝,也有点太窝囊了。
你自己看不准,可以让大臣们拿意见啊。
状元的“桃花”运李翱择婿佳话在封建社会,由于科举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贵族豪门对女子的婚嫁不问阀阅,不再讲求门当户对,开始向科举功名转变,每逢礼部放榜日,新科状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成了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
据《太平广记》所述,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李翱就是这样选婿的。
一天,一个叫卢储的举子来“投卷”,李翱很热情地接待了他。
正待要读卢储的文章和诗赋时,恰好有公事要外出处理,李翱就把这些诗赋和文章放在桌子上走了。
李翱的大女儿这天闲着没事干便来到父亲这儿,看到这些文章和诗赋,很是赞赏。
她忍不住对婢女说:“这个人肯定会考中状元。
”李翱公事办完回来后,听说那些文章和诗赋被女儿抱去看了,便走过来拿,同时问女儿怎么样。
他把这些文章和诗赋认真看了一遍后,觉得女儿的判断是对的。
从女儿的语气和眼神中,他感觉到女儿对卢储很有好感,而卢储给他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李翱连忙派人到驿馆找到卢储,把自己的这番意愿对卢储说了。
第二年卢储果然高中。
他当然忘不了李翱的识拔之恩,也忘不了李家大小姐的一见钟情,发榜后来不及在京城庆贺,就赶到李家迎娶。
刘春霖不攀高枝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面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来自贵胄的婚姻,清醒地给予回绝。
光绪三十三年,刘春霖原配夫人因病去世。
状元丧妻,人们听说此事后纷纷为其提亲做媒。
他的老师杨士骧也为他提了一门亲事,女方为隆龄。
此女曾随父裕庚出使在法生活过一段时间,精通英语、法语,颇受慈禧喜爱,并被慈禧留在身边充任女官。
杨士骧满以为这门亲事向刘春霖一提即成,可是刘春霖却婉言相拒。
状元的故事七则(民间故事)
状元的故事七则(民间故事)“状元”,指在科举考试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之人。
自科举考试创立以来的历代状元中,既有饱读诗书之士,也不乏侥幸取胜之徒,留下了种种轶闻。
后来,百姓们也把在某个行业成就最高的人称为“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次,就为大家带来一组与“状元”有关的故事。
得中是天意南宋时,有个叫张孝祥的书生上京赶考,晚上借宿在路边一家客栈。
夜深人静,张孝祥在灯下看书时,传来了敲门声。
他一开门,见门外站着一个女子,二十岁上下,十分标致。
张孝祥问:“夜已深了,请问娘子来这里有什么事?”那女子不好意思,脸一扭,伸出左手心给张孝祥看。
张孝祥一看,那手心里有“欲觅人间种”五个字,当即明白了她的来意,连忙说:“小生是儒门子弟,幼读诗书。
圣人说过‘非礼勿行’,小生不敢违背圣人教导,不能从命。
”那女子赶紧解释:“我家主人家财万贯,可就是膝下无子,没人继承家业。
我想借相公的种子,顶住张家的门楼,并没有恶意。
我是他家小妾,是受主人的差遣来的,如果相公不肯,奴家怎么向主人交差呢?”张孝祥说:“这个容易。
”然后请那女子伸出右手来,在她的右手心写了“难欺天上神”五个字,叫她回去交差。
第二天天没亮,张孝祥就收拾好行囊,离开了这里。
到了京城,张孝祥在考场中遇到一个对手,叫秦埙,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他的文章是秦桧代作的。
主考官有心推张孝祥为状元,又怕秦桧的权势,只好把这两篇文章都拿给宋高宗赵构看,请皇帝决断。
皇帝就命主考官把两个学生带上金銮殿。
宋高宗说:“今日殿试是考对对子,我出一上联,看谁能对出下联。
上联是‘欲觅人间种’。
”张孝祥一听,这不是那晚女子手心里写的五个字吗?他想也不用想就答:“难欺天上神。
”高宗一听,对得蛮好,又要张孝祥把这副对联的意思说说清楚,张孝祥就把赶考路上夜宿客栈的经过说了一遍。
高宗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张孝祥不仅才华出众,品德也过人。
”于是决定选他为状元,并说,“这是天意。
”原来,宋高宗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走在天街上,有人鸣锣开道,吆喝着“迎接新科状元”。
古代状元趣事
古代状元趣事
作者:暂无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6期
(1)饽饽状元。
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
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
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
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
一天三顿吃馒头,不仅是一种心志,而且是一
种能力。
难怪康熙皇帝听说以后,会钦点其为状元。
(2)从末名到头名的状元。
明代万历七年,福建人翁正春以乡试最后一名的成绩中举。
以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上榜。
到了万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进京赶考,不仅进士及第,而且还成为状元。
翁正春的可贵在于不灰心,不放弃。
要想战胜别人,首先战胜自己。
(3)当官时间最短的状元。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授翰林院修撰。
但他当官一个月,就看不惯官场作风,请求辞职归田,回家种地去了。
他的经历告诉后人:当状元有当状
元的快乐,当农民也有当农民的快乐。
(柳月)。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导语: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满洲镶红旗人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
生活常识分享。
状元撷趣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唐宋时,主要是指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称新进士。
元明清,只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名。
殿试,三年才举行一次,荣获状元的称号,是相当不易的。
不易之中,也有不少的趣事,试就明代的状元,举几个事例。
年纪最大的状元。
正德九年甲戌科夺魁的唐臬,时年58岁,是明代年纪最大的状元。
唐臬,字守之,安徽歙县人。
早年文才出众,立志科场扬名。
但他屡试屡败,遭到家乡人的讥诮,好事者还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徽州有个唐臬哥,一气秋闱走十科。
经魁解元荷包里,争奈京城剪柳多。
”意思是说,唐臬荷包里虽然装有很多的学问,奈何京城里的小偷多(剪柳,指小偷),结果考了几十年也未考取。
唐臬不为所动,更加发愤,最终如愿以偿。
年纪最小的状元。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独占鳌头的费宏,年仅20岁。
费宏,字子充,江西人。
官至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时遇宁王图谋不轨,因费宏拒其贿赂,宁王使人弹劾他,被免职。
宁王谋反失败,世宗继位,令特使迎他回朝,加封柱国太保。
因名字而丢了状元。
祁顺,广东东莞人,天顺四年庚辰科应试。
这人文笔很好,阅卷大臣初拟祁顺为状元,后来觉得祁顺与当朝天子英宗的名字朱祁镇太接近,怕传胪唱名时念不清而招来祸事,便将状元换成了王一夔。
结果,祁顺与状元失之交臂。
起名本为求“顺”,却因“顺”而不顺。
因貌丑而难成魁首。
正统八年己未科,主考官拟以直隶人张和为状元,英宗听人说张和相貌丑陋,于是暗派内侍到张家寓所查看,发现张和的眼睛有毛病,确实有一点其貌不扬。
这样便将张和降为二甲第一,状元落到了吴县的美男子施槃的头上。
抓阄抓出来的状元。
崇祯朱由检是明代最后的一个皇帝,明代江山到了他这里,已是气数将尽,尽管崇祯想有所作为,但难有回天之力。
从他选拔人才上,也可看出他的力不从心。
崇祯元年戊辰科,崇祯决定自己亲自选拔状元,殿试阅卷后,大臣将精心挑选的前36名卷子呈上,他怀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正的人才,于是将试卷上36个人名做成阄,放入金罐内,然后用金筷子去挟。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古代总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状元则出自于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
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
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
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
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
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诞生了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
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有关苏州状元的民间故事
有关苏州状元的民间故事苏州状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具传奇色彩和人们敬重的称号之一。
苏州历来是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城市,这里培养出了一代代才子佳人。
其中,苏州状元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
据传,在明代末年,有一位名叫周文炳的青年才子来自苏州,他以才华横溢和聪颖过人而闻名于世。
有一年,周文炳参加乡县的科举考试,他以卓越的学识和出色的文采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荣登状元宝座。
周文炳的状元之路并不平坦,他出身贫寒,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但他从小就对书法和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接受更好的学习,周文炳曾经偷偷跑到一位知名学者家中,趴在窗外倾听学者的讲课声音,用心领悟知识。
因为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周文炳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考试当天,他面对千军万马般的竞争者,相比于担心失败,他更多地期待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状元。
他移步换景,变换思路,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和独创的作品,最终让评委们对他赞不绝口。
周文炳的状元之路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成功,更是一个激励人们追求知识和追求梦想的故事。
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并不是笨石头中的一颗明珠,而是每天用心琢磨、不断探寻的人。
”这句话也成为后人流传下来的名言。
苏州状元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卓越和努力奋斗。
而今,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我们仍然能从苏州状元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是在学业中还是事业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成就的追求,并始终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也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状元。
苏州状元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代表了一个热衷于学习的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竞争激烈的考场上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些故事鼓励着每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坚持和努力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激励。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努力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状元。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
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
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
关于古代高考金榜题名历史故事
关于古代高考金榜题名历史故事在古代,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他们愿意拼尽一切,只为了通过考试,得到一个能被尊重的身份。
而这个梦想,曾给无数读书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辛酸。
让我们来听听那些曾经在金榜题名路上奋斗的人的故事。
故事1:“金榜题名”一梦张居正是一个读书人出生的功名之家,他从小就希望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天才,学习成绩并不出众。
他只能通过勤奋努力,一点点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在科举考试开始前,张居正努力准备了几年,将所有书籍背了下来,然而在考试中,他却发现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最终,他成为了考试的状元,并成为了明朝的首席宰相。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故事2:考试一场又一场,却始终得不到金榜题名易中天是一个读书人的第二代,他从小就被父亲训练成了一个优秀的学者。
他经常参加各种考试,但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分数。
最终,易中天去了东北,成为了一个商人。
他看到了商业世界中的机会,开始创业。
但是,他通过读书能够获得的知识,像是数学和逻辑推理,却在他的商业生涯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写了许多畅销书籍,将他的故事分享给了读者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金榜题名这一条路。
故事3:抗战时期的考试在抗战时期,许多读书人仍然坚持着金榜题名的梦想,但当时的考试系统已经无法运转。
很多学生开始参军,成为了一支可以抗击外敌的军队。
其中一个士兵,叫做陈奇铭,是一个军官。
他参军后,发现自己更加关注战争和政治问题。
他经常会使用他在读书阶段学到的知识,帮助他的部队制定战略和策略。
最终一天,当他们战胜了所有的困难和敌人,陈奇铭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
他的家人告诉他,他在金榜题名考试中成绩优异,并成功拿到了一个官职。
然而,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他认为自己在战争中获得的荣誉更加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些历史时期,考试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盘点中国古代十位状元的趣事
盘点中国古代十位状元的趣事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
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被迫娶公主的唐朝状元——郑颢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
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
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
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
脸皮可当砧板的唐朝状元——裴思谦裴思谦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
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
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
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
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
”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
”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
”裴说:“卑吏便是。
”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
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靠角力夺魁的宋朝状元——王嗣宗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
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
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
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
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很狂又有才的宋朝状元——胡旦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
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
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
状元的故事
状元:在古代是指在科举考 试中博得第一名的人;现在 泛指在某个领域取得很大成 就,有很深研究的人。
古 代 状 元
王维
文天祥贺知章Fra bibliotek一年科举考试放榜之后,一个新科状元 照例走马游京城。他身穿皇封衣冠,骑着高 大的马,马头上披着彩绸红花,还有随从在 前面开路,一路上神气活现,十分威武。来 到一条热闹的街道,只见一个樵夫肩挑木柴, 慢条斯理地在前面走着,丝毫没有避让的意 思。侍从上前喊道:“滚开,新科状元游京 城来了!”樵夫望了侍从一眼,满不在乎地 说:“新科状元有什么了不起,我没钱读书, 要不然我也能中状元。” 状元一听,生气地 问道:“你有什么本领?”樵夫回答: “我 是卖柴的,我的本领是劈柴。我能按你的要 求把木柴劈开。”
状元一听,叫随从取来一个口小肚大的葫芦, 然后要卖油郎往葫芦里装二斤三两油。只见卖油郎 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 提起满满一大桶油就往葫芦里倒。只见一条细细长 长的油丝不偏不倚正好从铜钱的方眼中穿过。大约 十五分钟后,买油郎放下油桶说:“请你拿去过 秤!”状元拿起葫芦口上的铜钱一看,不沾一丝儿 油痕;随从一过秤,不多不少,刚好二斤三两。
状元立即吩咐随从找来几根木柴,在木柴 中间画了一条线,然后叫樵夫按线把木柴劈 开。这时候,周围挤满了行人,只见樵夫不 慌不忙地对着木柴左右瞧了一下,然后拿起 斧头劈下去。刀落处,木柴按墨线一劈两片。 众人拍手叫绝,状元也看傻了眼。有个卖油 郎路过,见了这件事,便说:“这是练出来 的本领,有什么了不起!”话传到状元耳朵 里,卖油郎也被叫过去显本领。卖油郎说: “我是卖油的,不用带秤,你要多少我给多 少,不差一钱半两。”
历史上的趣事,王嗣宗因打架胜出,宋朝赵匡胤定他为状元
历史上的趣事,王嗣宗因打架胜出,宋朝赵匡胤定他
为状元
在古代,能考中状元,那可是很艰难,很不容易的。
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都未必能中举。
范进中举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因为范进多次科举考试不中,到老才中了举人,一下就高兴疯了。
能高中状元,除了需要学识渊博,有时还需要一些运气。
今天,就讲述一个古人因为打架,而高中状元的故事。
这位古人就是北宋名臣王嗣宗,北宋时期谁能高中状元,是看谁先交卷。
既然定的谁先交卷谁就是第一,各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是奋笔疾书,很不得手脚并用。
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王嗣宗就参加了此次科考。
考试一开始,各个考生就奋笔疾书,都力争要最快交卷。
王嗣宗自然也是力求最快,他的对手有王式、陈识等,王式是省试的第一名,实力很强。
时间一点点流逝,王嗣宗和陈识几乎是同时写完考卷,一同起身,一同交卷。
二人同时交卷,谁得第一,可就让赵匡胤犯难了。
赵匡胤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你俩比武打架,谁打赢了谁就是状元。
比武的地点就在讲武殿,百官聚集,赵匡胤高高在上,就等着看好戏。
王嗣宗和陈识二人,虽然都是文人书生,为了状元也是拼了。
比赛一开始,二人就打在了一起,你给我一拳,我就给你一脚。
王嗣宗的体力和耐打能力都胜过陈识,最终王嗣宗将陈识揍趴在了地上。
王嗣宗跑到赵匡胤面前,喊道:臣胜之。
赵匡胤就定了他为状元。
科举趣事的历史典故
科举趣事的历史典故导读:科举趣事的历史典故榜眼不服气,肉搏成状元今天的高考虽然比较公平,但面对结果,仍会有考生不服气;古代,这种情况更不少。
北宋初年,王嗣中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
但王嗣中却很不服气,认为排在第一名的进士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有关部门投诉。
当时,考试名次虽然排出来了,但还没宣布状元是谁,所以王嗣中就想争一把,把这个状元争过来。
此事反馈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没经历过这种事,就命人将王嗣中和赵昌言二人带到殿上来,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
于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赵匡胤心想:这样吵下去,吵到天亮也吵不出结果啊!便对二人说:“你们别吵了,现在,你们二人以手相互搏斗,谁胜了谁就是状元!”众人一听,以为皇帝是在开玩笑呢,但王嗣中反应快,趁赵昌言还在发愣的时候,就抬手向赵昌言头上打去。
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秃顶;王嗣中捡起赵昌言的帽子,向赵匡胤说:“陛下,臣胜了!”众人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赵匡胤也大笑起来,宣布说:“好吧,那就以王嗣中为状元,赵昌言为榜眼吧!”惹恼皇帝,发配边区王嗣中实在是很走运,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好的运气。
明永乐四年,莆田人陈实考中了进士,那一年的头名状元也是莆田人,叫林环。
陈实这个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十分自负,认为同乡林环平时的成绩和名声远不如自己,怎么他就能当上状元而我就没当上呢?于是便上疏给皇帝,说这次选取状元的结果不公平,应该存在暗箱操作情况,希望皇帝能明察。
永乐帝朱棣接到举报后,对这件事很重视,亲自召见陈实当面询问。
陈实便向朱棣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才学在林环之上,可以任意出一百道题,我肯定都能答得上来。
”朱棣见他如此自信,就让有关人员草拟了一道百问策,自己亲临考场,命陈实和林环当面答题。
他们二人答完后,朱棣看了一下,感觉答得都很有水平,难分上下,就没有要更改状元的表示;陈实依然不服,在朝堂之上与林环争论,情急之下,陈实竟然大吵大闹起来,此举令朱棣大为不满,当场降旨将陈实发配到边远地区戍边。
宋朝的状元榜样
宋朝的状元榜样在中国古代,状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代表了最高的学问水平和社会地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状元榜样。
他们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成绩出色,还在各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一些状元榜样,探讨他们的背景、才华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一、苏轼:文学状元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闻名于世。
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状元称号,展现了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才能。
苏轼出生于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从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学习。
他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他还在政治、教育、农业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用心为民,重视教育,提倡农业发展。
苏轼的治理理念和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欧阳修:政治状元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被誉为“欧阳文忠”,在政治领域有着杰出的才能和贡献。
欧阳修不仅是状元,也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文学家。
欧阳修出生于官宦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被朝廷任命为重要职位。
欧阳修在官场上深得赵曼、李纲等重臣的赏识,成为了宋仁宗时期的重要幕僚。
欧阳修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提倡以治理国家为重。
他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农田水利、税收制度和教育改革等。
欧阳修的改革思想和政策,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范仲淹:军事状元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被誉为“文武全才”。
范仲淹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状元称号,展示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出色才能。
范仲淹在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多个军事指挥官的职务,并在战争中表现出过人的智谋和勇气。
范仲淹对军事战略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许多作战策略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借鉴。
中国古代最奇葩的状元故事
中国古代最奇葩的状元故事
在中国古代,状元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的成就,代表着最高的学识和智慧。
然而,有一位状元的故事却十分奇葩。
据传说,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裴翻的学生,他的学问非常出色,但是性格却非常奇特。
他喜欢打破常规,总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一年科举大赛时,裴翻参加了进士考试,并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状元的称号。
但是,当皇帝问他有什么特别的愿望时,裴翻却说:“我希望能够从长安到洛阳时,一路上都走在独轮车上。
”
皇帝听了非常诧异,但是在裴翻的坚持下,他同意了这个愿望。
于是,裴翻便乘坐一辆独轮车,一路从长安到洛阳,成为了历史上最奇葩的状元。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荒唐,但是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一些文化特点,比如强调个性和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我们也需要保持谦虚和平常心,不要过分追求虚荣和特立独行。
- 1 -。
状元及第的历史故事
状元及第的历史故事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年轻人叫做郑成功,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足。
有一年,当时的科举考试即将到来,郑成功立下了成为状元及第的目标。
为了准备科举考试,他每天早起晚睡,勤奋刻苦,不断改进自己的文化水平。
他认真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同时还大量阅读历史书籍和各种典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到了科举考试的时间。
在考试当天,郑成功感到有些紧张,但他仍然保持着冷静和自信。
他卷面整洁,文章思路清晰,表现出色,最终成为当年的状元及第。
郑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目标,有勇气,有恒心和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教育的重要作用。
要取得状元及第,不仅需要个人的才智,也需要一个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化资本的不懈追求。
明朝23岁的状元,因英俊漂亮成为状元,24岁却病逝
明朝23岁的状元,因英俊漂亮成为状元,24岁却病逝古代科举,考中状元是件十分艰难的事,不仅文章要做得好,而且还要运气好,有时人的相貌也十分重要,明代施槃与张和就是生动的例子。
施槃(1417-1440),字宗铭,吴县东山人,出身于商贾人家,但他不受当地重商轻文风俗的束缚,奋志力学。
明正统三年(1438)戊午科乡试,录取为第十五名举人。
第二年春参加己未科礼部考试,考官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翰林院学士钱习礼读了他的试卷,十分赞赏,觉得文章虽不够老辣,但富有才气,于是拔为高第。
殿试时,他的对策“以敬字立说,敷陈有经济学”(《吴邑志》),明英宗定他为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
据《涌幢小品》《制义科琐记》记载,此科状元初定是昆山人张和。
明英宗很是高兴,特地派贴身太监前往张和寓所先看看其长相,太监回来告诉皇帝:张和是个“独龙眼”。
明英宗一听马上叫换人,施槃不仅文章做得好,而且人也长得英俊漂亮,于是连忙改为状元。
此科三甲第一名则是吴江人莫震,“一郡三传胪”,传为美谈。
施槃是明朝开科以来最年轻的状元,当时年纪才二十三岁,“自明开科以来,登首选而年少者,莫如施槃”(《具区志》)。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正式宣布开科取士,至正统四年的七十年间,共录取二十一名状元,其中施槃考取状元时年龄最轻,与前一科状元周旋(中状元时三十六岁)相比,年轻了十三岁。
有人曾作过统计,明清两朝累计出文状元二百零四名,中状元时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
施槃二十三岁便蟾宫折桂,荣登榜魁,自然为世人所重,“皆以落阳年少遇之”。
此项纪录保持了近五十年时间(前后共十五科),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十岁的才子费宏考中状元,才打破此项纪录。
人类普遍存在企盼第一的心理。
在施槃之前,状元已是苏州人久违了的事。
距离施槃最近的苏州状元,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的状元阮登炳,相距整整一百七十四年之久,中间已隔了一个朝代——元朝。
明代莆田状元柯潜传说故事
明代莆田状元柯潜传说故事柯潜,字孟时,莆田人。
景泰二年举进士第一。
历洗马。
天顺初,迁尚宝少卿,兼修撰。
宪宗即位,以旧宫僚擢翰林学士。
《英宗实录》成,进少詹事。
慈懿太后之丧,潜与修撰罗璟上章,请合葬裕陵。
廷臣相继争。
未报。
潜曰:“朝廷大事,臣子大节,舍是奚所用心。
”与璟皆再疏争,竟得如礼。
连遭父母丧,诏起为祭酒,固乞终制。
许之。
未几卒。
(《明史》(卷152))关于柯潜的传说故事很多,莆田俗语“说天对鸡屎”“见壶公山聪明花开”等就出自于此。
一、柯潜生世传说翻开《兴化府志》,在明朝这一代,莆田人中进士的有509人,而名列第一的状元只有2个,一个是林环,另一个是柯潜。
民间传说,能考中状元的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出世,而柯潜却是壶公山神投胎出世。
你要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传说,明朝宣德年间,莆田灵川柯朱村,有一个老叔公名叫柯德福,一家六个人:老妈(妻子)、儿子、媳妇和一对小孙子。
德福为人老实“古意”,除了做田外,还经常上山去砍柴。
儿子出外去谋生,不在家里。
他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还过得去。
村里有做桥修路,或者做什么公益的事,总有德福的一份。
谁家有困难,他就主动去帮忙。
邻居有一个70多岁的老婶妈,无依无靠,生活十分艰难。
德福经常为她砍柴、挑水,还把家里的口粮分给她吃。
乡里人都称赞柯德福:“会做人,肯帮助人,后日家庭一定会越做越昌盛。
上代有积德,下代子孙有出头的日子。
”有一天,德福要上山去砍柴,小孙子硬要跟去。
德福不肯,孙子就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哭,不肯爬起来。
自古说,阿公爱孙,“金珠宝贝”——还要奉承他爬起来,答应他一起上山去砍柴。
古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谁知阿公山上去砍柴,孙子跑到草丛中去抓蝴蝶。
突然,“嚓啦”一声,一只老虎从草丛中跳出来,张开血盆大口,向他的孙子扑去。
孙子被吓破了胆,不会哭,也不会喊,就被老虎咬死衔走了。
在山上砍柴和做工的人,有人看见老虎衔走了一个小孩,但不知是哪一家的。
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科举状元轶事
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科举状元轶事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科举状元轶事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
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
其风气之盛,甚至成为一种制度。
不要说蠢才跃跃欲试,连天才也都颇爱走这个后门。
王维就把关节打通到了岐王那里。
然而,诗人张九皋也把关节打通到了公主家里,公主写信给京都的主考官,让他取张九皋为第一名。
岐王势力不及公主,就让王维换上华贵的衣服,捧着琵琶随自己一起到公主家去。
酒酣耳热,歌舞升平,公主留意到了长得清秀白晰的王维,岐王就势让王维独奏。
王维弹琵琶时技惊四座,连公主也动容了,岐王赶紧趁热打铁,强力推荐王维的诗词文章,王维这才把怀里的文章呈献给公主。
公主读了王维的诗,被他的才华震惊了,之后将他请到了客位的首席位置上。
王维俊美飘逸,谈吐潇洒,在座的达官贵人们无不赞叹。
此时,岐王才慢慢地道出真相,说今年科考没人举荐王维做第一,王维是不肯参加的,并且听说公主已经举荐了张九皋……于是,公主就把主考官叫到家里,说明了情况。
由是,王维一举夺魁。
因《新唐书》没有记载王维的发迹史,所以这个故事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
但同类故事在唐代的笔记小说里却比比皆是,比如,陈子昂是怎么成名的?以前,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
某天,他在东市买了一张要价百万的胡琴,并招呼大家去他家欣赏佳乐,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琴砸了,再把自己的文章散发给大家看,于是“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他成名了。
而杜牧则完全是因为跟太学博士吴武相熟,他俩去拜访考官崔郾,连蒙带哄,让人家把他录为了第五名。
虽然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故事,然而“行卷”之事是有的。
这样的考试制度,漏洞百出,很不严肃。
但奇怪的是,唐代,尤其是“行卷”风行的.盛唐和中唐时期,是杰出诗人纷纷涌现的时代;到了中唐以后,举人以传奇小说行卷,这时候,唐人的小说又开创了一个高峰期。
古代科举考试名人故事
古代科举考试名人故事
古代科举考试名人故事指的是关于历史上一些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著名人物的故事。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通过科举考试,许多才子得以崭露头角,成为历史上的名人。
以下是一个古代科举考试名人的故事示例:
《范进中举》: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通过科举考试,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中举。
范进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了科举考试的象征。
他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但始终不放弃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希望。
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他终于在五十多岁时考中了秀才。
随后,他继续努力,最终在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举人。
虽然中举后他的人生道路并未一帆风顺,但他的故事反映了科举考试对于古代文人的重要性,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总结:古代科举考试名人故事指的是关于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著名人物的故事。
这些故事展现了科举考试的艰辛和才子们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
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X,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X元翰。
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
他是盛XX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XX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X孝祥。
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X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
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
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
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
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
仿效。
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杨慎。
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
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
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状元陈亮。
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
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
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状元X又新。
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
(1868年)戊辰科状元洪钧。
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
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X颢。
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状元陈安阝。
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
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
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X春霖。
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
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113292;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
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
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XX省。
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XX籍状元X謇,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XX府,共有状元24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XX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X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X式(兄)、X 正甫(弟)等兄弟状元19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X去华(父)、X师德(子)等父子状元6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状元(弟)孔缄。
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和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
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X謇。
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
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被削夺官职。
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
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X,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也是毁于此人之手,背后戳刀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