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优质精练(后附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姓名:一、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通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绝境古:今:无论魏晋古: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古: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二、解释加点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寻病终()寻向所志()忘路之远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三.翻译下列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问答题1.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总结出本文有几个成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答: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

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33、【及郡下】。

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

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桃花源记》系统精练(后附详细解析答案)

《桃花源记》系统精练(后附详细解析答案)

《桃花源记》质量检测题写作背景《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写于永初二年(421),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此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创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本文思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自由、平等、幸福,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图示基础习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豁.然( ) 垂髫.( ) 阡陌.( )诣.太守( ) 间.隔( ) 平旷.( ) 怡.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延.至其家 (4)诣.太守(5)率妻子..邑人 (6)欣然规.往(7)缘.溪行 (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后遂无问津.者(11)便要.还家 (12)便扶.向路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村中闻有/此人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欲穷其林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理解文意,按要求填空。

(1)后人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而浑然不觉的心境。

(2)文中突出桃花源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精练◆课内精读[2019·重庆B卷(改编)]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古义:今义:..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拓展训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篇一」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一、解释加点字缘.溪行()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仿佛..若有光()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邑人..()遂与外人间隔..()延.至其家()辞去..()()此中语.云()便扶向.路()诣.太守()遂.迷()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得其.船()二、通假字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⑵问所从来,具.答之()三、古今异义词⑴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间隔(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⑴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复前.行(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才通.人(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其中往来种作....(往来:_______________。

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异()()⎧⎪⎨⎪⎩渔人甚异之水土异也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扶()()⎧⎪⎨⎪⎩便扶向路出郭相扶将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六、省略句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其中人语云()26缺乏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怅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XXX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天然美景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文中XXX《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解释XXX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整体感觉的句子是,。

10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与XXX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桃花源记练习与答案精全版合

桃花源记练习与答案精全版合

《桃花源记》练习与答案精全版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成语__世外桃源 ___。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具答之(详细)欲穷其林(走尽)欣然规往(计划)诣太守(拜见)寻病终(不久)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才通人(仅)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皆叹惋(感叹惋惜)便扶向路(沿,顺着)寻向所志(从前的,旧的)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

5、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沿着②俨然整齐的样子③见渔人,乃大惊__竟然④便要还家邀请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⑥咸来问讯都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1 豁然开朗2 鸡犬相闻3 怡然自乐4落英缤纷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C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8、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悉、并、咸、皆___。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10、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题目二: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题目三: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题目四: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题目五: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题目六:桃花源人主张: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题目七: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A. 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裕,田野里盛产玉米、豆类、粮食水果等等,毫无温饱之忧。

B. 桃花源人没有国家、官府等等形式,是个简单自然的社会。

C. 桃花源人通行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着哲理、诗意、智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D. 桃花源人反对和消极面临现实要求的!答案:D题目八:桃花源与明清小说的差异有:A. 桃花源是与人文文艺有关的,而明清小说是与神怪传说有关的。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之一,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个隐世桃源、人间仙境的美好景象,给人们带来了诗意和遐想。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练习题一: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2.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人间仙境?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4. 为什么主人公要来到桃花源?5. 故事结尾有什么寓意?答案一:1.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静美丽,山水环绕,四季花开,苍鹰翱翔。

2. 桃花源被形容为人间仙境,因为它完全与外界世界隔绝,充满了宁静、自然和美好的景色,没有烦恼和矛盾,宛如人间仙境。

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渔夫。

4. 主人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他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隐秘的地方,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也渴望过上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

5. 故事结尾表达了人们渴望与世隔绝、追求真实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对人间乐土的想象和向往。

练习题二: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是怎样的?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有什么特点?3. 为什么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如何?5. 桃花源记中有哪些描写具体细节的句子?答案二:1. 桃花源中的桃花盛开美丽,四季常青,花香扑鼻,形成一片粉红色的海洋。

2. 故事中的山川地貌呈现出陡峭悬崖、飞流直下的瀑布和溪流,形成秀丽的自然景观。

3. 桃花源被人称为“水陆丛林”,是因为它由水流环绕,陆地与水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 桃花源里的居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与外界没有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以生态种植和狩猎为生。

5. 例如:“余按箕踞而啸,所以自娱;寻常行步,不离时节。

” 这句话描写了主人公在桃花源中的自在舒适生活,表达了其与世隔绝、悠闲自得的状态。

练习题三:1. 桃花源记中的寓意是什么?2. 故事中作者对人间的观点是什么?3. 桃花源与现实世界有什么不同之处?4.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5. 故事中的主人公对桃花源的认知有什么变化?答案三:1. 桃花源记寓意着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和避世境地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和对世界的理想化心态。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讲述了一个岳南郡渔夫与数百年前已经隐于世外的桃花源村人相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们生活安乐,没有纷争和争斗,成为后来人们追求乡村理想生活的典范。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李白答案:C2. 文中“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荒凉贫瘠B. 繁华热闹C. 平静宁谧D. 火山喷发答案:C3. 桃花源记中,渔夫如何才能找到桃花源?A. 遵循高山流水的方向B. 向村民询问C. 偶然发现D. 靠绕山而行答案:C4. 桃花源村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A. 富有、奢侈B. 贫穷、艰苦C. 安逸、宁静D. 紧张、忙碌答案:C5. 渔夫回来后,为什么他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A. 天气变化B. 忘记了路线C. 受到了外界干扰D. 桃花源已经消失答案:C二、判断题1. 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答案:正确2. 桃花源里的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答案:正确3. 渔夫在桃花源村呆了几天就开始想念外面的世界。

答案:错误4. 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村就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的乡村生活。

答案:正确5. 渔夫回来后,告诉了政府桃花源的位置。

答案:错误三、问答题1. 描述一下桃花源的地理位置。

答案:桃花源位于岳南郡的深山之中,四周环绕着高山,由于地势险峻,外界很少有人能找到这个地方。

2. 桃花源村的人们是如何过上安逸宁静的生活的?答案:桃花源村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争斗。

他们耕种、捕鱼,互相帮助,在和睦的氛围中共同生活。

3. 渔夫为什么无法再次找到桃花源?答案:渔夫回来后,受到了外界的干扰,他忘记了桃花源的具体位置,也无法再次找到入口。

四、综合题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心得体会。

答案:桃花源是我经历过最令人难忘的地方。

那里的环境美得令人窒息,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正确答案)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解析:【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正确答案)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解析:【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正确答案)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解析:【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一、解释加点字(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3)芳草鲜美..鲜美() (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 (6)寻.病终寻() (7)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 (9)便扶向路扶()(10)诣太守诣()(11)来此绝境绝境()(12)遂迷遂()二、通假字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⑵问所从来,具.答之()三、古今异义词⑴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间隔(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⑴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复前.行(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才通.人(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其中往来种作....(往来:_______________。

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异()()⎧⎪⎨⎪⎩渔人甚异之水土异也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扶()()⎧⎪⎨⎪⎩便扶向路出郭相扶将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六、省略句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堂堂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豁.然( ) 垂髫.( ) 阡陌.( )诣.太守( ) 间.隔( ) 平旷.( ) 怡.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延.至其家 (4)诣.太守(5)率妻子..邑人 (6)欣然规.往(7)缘.溪行 (8)屋舍俨然..(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后遂无问津.者(11)便要.还家 (12)便扶.向路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村中闻有/此人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便扶向路,处处志之D.欲穷其林6.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理解文意,按要求填空。

(1)后人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两句来表达世事沧桑变化而浑然不觉的心境。

(2)文中突出桃花源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寻.向所志寻.病终C.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屋舍.俨然便舍.船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纯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1.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 [注] 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12.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乙] 愚溪诗序(节选)[唐] 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注] ①龂(yín)龂:争论不休。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拜访)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益)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16.下列对《桃花源记》和《愚溪诗序》(节选)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他们最终迷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桃花源记》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愚溪诗序》(节选)以“愚”为线索,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陶潜之略传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 ①融然:和悦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17.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尝:(2)愠:(3)辍:(4)但:1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

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

(2分)2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

(2分)答案详析1.yǎn huòtiáo mòyìjiàn kuànɡyí2.(1)对……感到惊异。

(2)全,都。

(3)邀请。

(4)拜访。

(5)妻子儿女。

(6)打算,计划。

(7)沿着,顺着。

(8)整齐的样子。

(9)类。

(10)渡口。

(11)同“邀”,邀请。

(12)沿着,顺着。

3.[解析] A A项中的“之”为助词,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4.[解析]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村中/闻有此人”。

5.[解析] B A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项,志,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D 项,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6.[解析] A B项,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人”;C项,省略了主语“渔人”;D项,省略了宾语“桃花源人”。

7.(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解析] C A项,两个“为”的意思分别是“作为”“对,向”;B项,两个“寻”的意思分别是“寻找”“随即,不久”;C项,两个“向”都是“先前的”的意思;D项,两个“舍”的意思分别是“房屋”“舍弃”。

9.(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0.[解析] C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纯朴,但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故C项中“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

11.[解析] 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

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与课文中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揭示了人们生活的宁静和乐,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

[答案] 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12.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13.[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理解文言词语,一方面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D项中,“利”是使动用法,理解为“使……得利”。

14.[解析] B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依据。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

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

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可正确断句。

15.[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1)题中,“向”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先前的”;“志”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做记号”。

(2)题中,“是”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这,这条”,“家”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安家”。

[答案] (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了记号。

(2)(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16.[解析]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选项的描述,一一判断正误。

联系具体的内容看,两文都写了小溪周围的景物,线索分明。

然而,《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愚溪诗序》(节选)是借愚溪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

因此,D项中“两者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的说法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乙]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

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

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这条溪,所以称它为染溪。

我因愚笨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 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

古时候有愚公谷,现在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