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b98f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4.png)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我们对地球的运行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也是地球一天的时间单位。
以下是关于地球自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也就是顺时针方向。
从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也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3.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这就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的出现。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运动,也是地球一年的时间单位。
以下是关于地球公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公转椭圆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状。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为了弥补每年的0.25天,我们会在闰年中增加一个额外的一天,也就是2月29日。
3. 公转面倾斜:地球的公转面与自转面有一个倾斜角度,称为黄道倾角。
黄道是地球公转面与太阳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线。
4. 日照时间变化:地球公转使得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包括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轴倾斜、公转椭圆轨道、公转周期、公转面倾斜以及日照时间变化等。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理解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重要。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行的规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今天的归纳和总结对你对地球运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你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探索地球的奥秘吧!。
公转与自转知识点总结
![公转与自转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17bb9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9.png)
公转与自转知识点总结一、公转的概念和特点1.1 公转的概念公转是指天体围绕着另一个天体旋转的运动形式。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都是公转的运动。
在这种运动中,天体的位置和轨道都是固定的,而围绕其公转的天体则是受到引力作用产生的距离和速度变化,因此公转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
1.2 公转的特点公转是一个重要的天体运动形式,它决定了天体的轨道和周期性运动。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性:公转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天体围绕着另一个天体沿着固定的轨道进行旋转,形成不断重复的运动过程。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一年。
(2)椭圆轨道:在公转运动中,天体的轨道通常是椭圆形的,这是由于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导致的。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就是一个稍微偏离圆形的椭圆。
(3)公转速度:根据开普勒定律,天体的公转速度与其距离天体的距离成反比。
即离地球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4)公转轴倾斜:在公转运动中,天体的轴倾角通常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引力和惯性力的作用所致。
例如,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就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
二、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1 自转的概念自转是指天体本身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形式。
在自转运动中,天体的自转轴通常是固定的,而围绕自转轴旋转的则是天体本身。
例如,地球的自转就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旋转。
2.2 自转的特点自转是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它决定了天体的日夜交替、自身的形态和旋转速度。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性:自转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天体围绕自身轴进行旋转,形成不断重复的运动过程。
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天。
(2)自转轴:在自转运动中,天体的自转轴通常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例如,地球的自转轴指向恒星北极星。
(3)自转速度:天体的自转速度通常是固定的,与其自身形态和密度有关。
例如,地球的赤道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倾角:自转倾角是指天体自转轴与其轨道平面的夹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天体的季节变化。
关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关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864e25f01dc281e53af0d1.png)
关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1、x09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x09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3、x09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x09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x09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
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
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
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
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x09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7、x09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91e912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a.png)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6410eb4f121dd36a32d8274.png)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892aeb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2.png)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03b7aa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e.png)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08cd34ba0d4a7303763aaf.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高三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高三](https://img.taocdn.com/s3/m/ddb5afd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c.png)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高三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两个重要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的时间,也称为地球的日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将其划分为24个小时,每个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划分为60秒。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
当地球的一个半球正对太阳时,该半球就会经历白天,而另一个半球则经历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会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在自转过程中,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比如中国的北京时间为UTC+8时区,当该时区的地方经过地球的自转使太阳正好在当地的正午位置时,该地方就会经历白天。
地球的自转还造成了地球上风的产生。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热空气会形成气压梯度,从而引起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花的时间,也称为地球的年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我们通常将其划分为12个月份,每个月份的天数不等。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带来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在绕太阳运动时,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强,气温相对较高,这是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弱,气温相对较低,这是冬季。
地球的公转还决定了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公转周期不是整数天的问题,我们引入了闰年的概念。
每4年有一个闰年,该年的2月份会增加一天,即闰日。
这样,平均每年的长度就接近365.25天。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我们熟知的地球运动方式。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变化和风的形成,而地球的公转则带来了季节的交替和年份的划分。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时区等现象,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66f6b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5.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人教版和湘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顺序有些不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知识点
![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5ecf5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1.png)
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自转和公转的方式运动着。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围绕地轴旋转一周的运动,而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两种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我们来了解一下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地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恒定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
自转使得地球的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当地球的一个半球面对太阳时,这一半球就处于白天,而另一半球则处于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白天和黑夜在不同地区交替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还引起了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在地球的北半球,地轴与地平面的交点称为北极,而南半球的交点则称为南极。
这两个交点是地球自转的轴心,也是地理坐标的重要参考点。
地球上的所有地点都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位置,经度是从东到西测量的,而纬度是从南到北测量的。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动。
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意味着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我们会感受到更强烈的太阳光和热量,这就是夏季;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我们会感受到较弱的太阳光和热量,这就是冬季。
这种季节变化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
地球的公转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太阳光照在地球表面的角度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
接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较高,气候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区气温较低,气候寒冷。
这种气候差异影响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形成了地理坐标系统;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这些运动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变化。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2fa9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e.png)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
根据天文学的观点,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下面是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总结: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自转的速度相对较快,每天约转动一圈。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变化,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时间。
自转轴和赤道是相交的,形成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差异。
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轨道的运动。
一年的时间被定义为地球绕一圈的时间,约为365.25天。
由于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这也导致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3. 倾斜轴: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倾斜轴。
地球的倾斜轴约为23.5度,这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当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北半球将会进入夏季;而南半球则会进入冬季。
当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情况正好相反。
4. 太阳日:太阳日是指太阳在地球自转下从同一个地点经过两次的时间间隔。
太阳日的长度约为24小时。
太阳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的长度。
5. 恒星日:恒星日是指恒星在地球自转下从同一个地点经过两次的时间间隔。
由于地球公转的影响,恒星日的长度约为23小时56分钟。
6. 黄道:黄道是指太阳在一年中在天球上看起来所经过的路径。
黄道平面和地球的赤道平面相交,被分成了十二个星座。
7. 黄道带:黄道带是指黄道平面附近的一带区域。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在黄道带上的位置也会有所变化。
8. 霍金预言:霍金预测了将来地球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开发资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他提倡人类应该寻找其他星球居住,以避免地球未来可能的灾难。
9. 球心冷却: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会导致地球中心部分的物质不断下沉,形成了地球的准球状结构。
这种结构会导致地球的内部热量逐渐散失,从而冷却。
10.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类似于扁球。
地球赤道处的半径要稍微比极地处的半径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1e2f0c8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e.png)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全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中心方向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恒星日,而公转的周期是恒星年。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小时,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大,向两极递减。
公转时,地球在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导致了黄赤交角的存在,目前这个角度是23°26′。
这个角度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它们之间通过水循环相互联系。
水循环是指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它使得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河流的径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类型、冰雪补给等。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
昼夜交替: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而昼夜交替的产生则是由于地球自转。
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是昼半球上大于0°,夜半球上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昼夜长短的计算可以通过昼弧来进行,即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天体系统则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
常见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如金星、地球等)、卫星(如月球)、流星体和彗星等。
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也是天体的一种。
以上是高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水、昼夜交替以及天体与天体系统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高中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fb6886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4c.png)
⾼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教版和湘教版的⾼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其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只是顺序有些不同。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转绕转中⼼太阳地轴⽅向⾃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23时56分4秒)⾓速度平均1?/⽇近⽇点(1⽉初)快远⽇点(7⽉初)快各地相等,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时从⾚道向两极递减,⾚道1670KM\⼩时,两极为0.地球⾃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交⾓:⾚道平⾯和黄道平⾯的交⾓。
⽬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时 (3)沿地表⽔平运动的物体发⽣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春秋分⽇:由⾚道向南北⽅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由23?26’N向南北降低⽅向降低冬⾄⽇: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达到最⼤值离直射点越近⾼度随季节的变化 23?26’S以南在冬⾄⽇达到最⼤值越⼤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向即为地球⾃转的⽅向.(2)判断节⽓,⽇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道,是春秋分⽇;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道交点经线的地⽅时为6点,昏线与⾚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度⾓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天为3⽉21⽇或9⽉23⽇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天为6⽉22⽇前后,北半球为夏⾄⽇,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天为12⽉22⽇前后,北半球为冬⾄⽇,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半,要注意,图中⽩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时的计算第⼀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步:再求时间差,以每⼀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向,求东⽤加,求西⽤减.若求出的时间⼤于24⼩时,则减24,⽇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时,⽇期减去1天.第⼆单元⼤⽓⼀:⼤⽓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的组成:⼲洁空⽓(氮—⽣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物维持⽣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氧化碳—光合作⽤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命的保护伞”)、⽔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的必要条件)2):⼤⽓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度温度⼤⽓运动对⼈类活动的影响⾼层⼤⽓ 2000-3000千⽶电离层反射⽆线电波平流层 50-55千⽶随⾼度的增加⽽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空飞⾏对流层低纬:17-18千⽶,中纬:10-12千⽶,⾼纬:8-9千⽶随⾼度增加⽽递减对流运动天⽓现象复杂多变,与⼈类关系最密切⼆:⼤⽓热⼒作⽤(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吸收作⽤:具有选择性,⽔汽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反射作⽤:⽆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越强,在夏季多云的⽩天,⽓温不是很⾼散射作⽤: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2)对地⾯的保温效应①⼤⽓吸收地⾯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增温,由于⼤⽓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较差,但是对于地⾯长波辐射吸收作⽤强,所以地⾯辐射⼤部分都是被⼤⽓吸收②⼤⽓逆辐射是⼤⽓辐射的⼀种,⽅向朝向地⾯,对地⾯热量进⾏补偿,起保温作⽤⼆:⼤⽓的热⼒状况⼤⽓的热⼒作⽤1)热⼒环流:由于地⾯冷热不均⽽形成的空⽓环流,是⼤⽓运动的⼀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复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高中地理复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50967e27ed630b1c59eeb58d.png)
太 阳 直 射 点
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
23º26´之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往返移动
地球公转(两分、两至)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 26´N
夏至
北回归线 赤道 秋分
0º
春分
春分
23º 26´S
南回归线
冬至
三 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的比 较
地球自转运动 定 义 方 向 周 期 速 线 速 度 度 角 速 度 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运动
三 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的比较
地球自转运动 定 义 方 向 周 期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转 360°) : 23 小时 56 分 4 秒 度 度 度 向两极减少 (15°/小时)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秒 平均 1°/日 远日点慢
速 线 速 除极点外, 赤道上最大, 平均 30 千米/ 近日点快 向
角 速 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 度 (15°/小时)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1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的概念 2、黄赤交角的大小: 23 °26ˊ
3、直接影响 :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速 线 速 除极点外,赤道上最大, 平均 30 千米/ 近日点快 角 速 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不同经度的时间差异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产生偏向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会考地理知识点
![会考地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43b8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9.png)
会考地理知识点地理知识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原理和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轴线称为地轴,地轴的北极和南极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天。
地球自转的主要影响是地球的日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时间计量。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才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此外,地球自转也决定了时间的划分,不同地区因为经度的不同,所以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不同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在不同季节距离太阳的距离不同,这就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南半球离太阳较近时,南半球就是夏季,北半球则是冬季;而当地球南半球离太阳较远时,南半球就是冬季,北半球则是夏季。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紧密联系的。
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是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上的气候、季节、昼夜交替等现象才得以产生。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同,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不同,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另外,地球的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影响了农业、渔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它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的自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间计量,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的气候分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地球公转和自转知识点
![高二地球公转和自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6e88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6.png)
高二地球公转和自转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点,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现象。
一、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即一年。
为了与公历年份相符,通常将四年平均为一年,即闰年有366天。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公转速度并不均匀,呈现出“快慢交替”的周期性变化。
3. 平距和近距: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距离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
远日点约在7月初,近日点约在1月初。
地球公转的作用和影响:1. 引起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 导致一年的长度:地球公转周期决定了一年的长度,也直接影响了地球上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的节奏。
3. 形成岁差现象: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完全规则的圆形,而是椭圆。
这使得地球公转轨道在一个周期内会有细微变化,形成了岁差现象。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轴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而我们通常说的24小时是指平太阳日,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关系,造成了这一差异。
2. 自转轴:地球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地壳、岩石内部一直延伸到地球中心的一条虚拟直线。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使得地球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作用和影响:1. 形成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暴露在太阳的光照下,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导致地球的赤道和极地存在温差: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赤道地区由于阳光直射,温度较高;而极地由于日照时间短,温度较低。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5f6ff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3.png)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在广袤的宇宙中孤独地转动着。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转和旋转的过程,主要包括公转、自转、章动等运动。
这些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公转运动公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运动的过程。
这个椭圆形轨道叫做地球的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成一个黄道平面,它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道面向太阳倾斜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平面不完全重合,造成了这个倾斜角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大约为365.2422天。
但人们通常认为1年等于365天,因此每4年时不够1天的0.2422天要累计到一年中,即每四年一次的闰年。
公转运动的影响1. 形成季节的变化由于公转轨道的形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轨道的气候相对稳定,所以造成了季节交替的规律。
每年,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行,距离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最多,因此会产生春、夏季的温度相对较高。
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最少,因此会产生秋、冬季的温度相对较低。
这是地球公转轨道对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
2. 对天文气象现象的产生由于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和直射点在赤道面上的位置。
直射点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造成了昼夜的差异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天文气象现象例如昼夜平分点、夏至、冬至、昼长夜短现象等。
3. 形成人造卫星的定位与轨迹分析基础公转运动为卫星定位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卫星追踪和探测技术,可以测算出卫星所处的位置、方向、速度等信息,从而掌握卫星的运动、分析轨道、改变方向等,保证人造卫星的正常运行。
二、自转运动自转运动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匀速旋转,地球每日都会围绕着自己的轴心从西向东旋转一周。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d76a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c.png)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对于地球的日常生活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原理、影响及相关现象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其中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29.8公里,这也是地球上一年四季交替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公转给我们带来了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赤道与轨道倾角的存在,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南半球离太阳更近,南半球夏季来临;而北半球离太阳较远,北半球则是冬季。
相反,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则是夏季。
这种季节变化的原因就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日。
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约23.5度,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也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例如当中国北京时间是上午10点时,美国纽约时间可能是晚上10点。
地球的自转还引起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例如地球的赤道上物体的自转速度最快,而两极附近的自转速度最慢。
这种自转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带和风向的形成。
三、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相关现象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不仅仅影响着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还引起了一系列重要的现象。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日食和月食。
日食是指地球在公转时,由于月球的阴影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导致地球上某些地区出现太阳被遮蔽的现象。
这时,我们能够看到太阳被月球遮挡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了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环食等不同类型的日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பைடு நூலகம்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