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史_图文
(医疗药品)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作者:杨丽娜杨颜瑛王桂珍杨大忠张鹰执笔:张鹰===================================================== ======================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文化的构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并与多民族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共存的集合。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居于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有着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中国黎族。
她曾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自己却鲜为人知。
早在中国古代的元朝时期,由黎族人民所创造的棉纺织文化,经黄道婆的推动,创造了中华纺织文明的辉煌。
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国的淞江布匹曾一度远销欧美,取得“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伟大成就。
而黎族文化中更深邃与精华的内容却是能够为人类的生命筑造出坚强与辉煌的部分——黎族医药。
二、黎族概况中国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族。
跟据海南历年的考古资料,黎族的先民们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来到了这座海岛,在这个雨林密布的热带孤岛上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
跟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黎族现有人口124.86万人,占海南全省总人口的15.87%。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部和南部的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东方、白沙、乐东、昌江等9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
分布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
黎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支系。
按各自习惯沿用的五个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润”、“美孚”。
“哈”黎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与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少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杞”黎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和乐东的尖峰。
部分居住陵水的大里,昌江的王下。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的24%。
中医骨伤科学
麻醉(麻沸散)、手术 (刮骨疗毒)以及在方 药和养生等方面均有较 大的成就。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时期)
• 晋:葛洪: 《肘后救卒方》
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 颅脑损伤的诊断 血管损伤的记录
危重创伤早期处理的方法
详细和科学的记录了临床实际经验,对开放创伤 和骨折脱位治疗的独创,使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变革。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科成就, 并且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使骨折 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日益 完善。 2.首创脊柱骨折治法—悬吊复位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悬吊复位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发展时期(宋、元)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宋、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医学理论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金 疮 病 诸 候 ”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腕伤病诸候”
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 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基本治疗方法 • 固定方法
将“形不动则精不流”的治疗 观点,运用到骨折固定疗法。
中医伤科发展史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学术水平
• 建立诊疗常规 • 基本治疗方法 • 对整复手法贡献
总结了历代手法治疗骨折脱位的经验。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地;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中药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药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戴成慧专业:生物工程__1044418摘要:该报告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浓缩成一本本医药书籍,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一些医药书籍的发展来体现中药的发展的。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
本人认为中药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好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药大人应当以精业济群为准则,为中华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同样也是医药萌生的根基。
在原始的记忆中,人们将创立医药的伟大功绩归于圣人,而实际上,它是华夏先祖们在起居劳动中点点滴滴的智慧结晶。
漫漫青史,著作留名,那是五千年的探索;滚滚红尘,流芳百世,那是五千年的积淀。
纵观过往,它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医术就是在长期实践中探讨、研究、归纳、总结、验证,逐步形成发展而来。
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
五千年的探索,五千年的积淀,五千年的成果···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漫长的发展历程,点点滴滴,凝聚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粹。
有人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无法取缔的文明之一。
那真实而遥远的古代,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们,在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实践,深入了解,逐渐积淀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在尚未出现文字的太古时期,关于中药的知识等只能依靠是师承口授的形式流传下来。
后来出现了文字,我们的祖先便逐渐记录下来,由此出现了医药书籍。
那一本本医药书籍,总结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这样便于流传和推广医药,还能够提示后人,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因为中药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作者:***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药学发展简史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
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
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
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
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
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
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
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
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
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
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
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
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
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
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
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课件:第1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思维点拨
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这反 映了李时珍治学的严谨性和探究方法的科学性。
二、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原因 在学习和行医的实践中发现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物有不少错误,造福人民。 2.经过 (1)花费大约十年的时间,对以往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进行详细的鉴别和考证。 (2)经过27年的艰苦探索,完成了初稿,后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定稿。 (3)_1_5_9_6_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李时珍亲采草药,分辨药类研究药性,反映出李时珍认真求实的科学 态度。 (2)史料二中的①认为《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②认为李时珍是具 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答案 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 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 评价? 答案 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 世界广泛流传。
知识 图示
返回
贰
深化探究
主题一 《本草纲目》
史料一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史料二 《本草纲目》共有52卷,①载有药物1 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 医方11 096个,书中②还绘制了1 000余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③分为16部, 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1234
解析 答案
3.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 主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作者:杨丽娜杨颜瑛王桂珍杨大忠张鹰执笔:张鹰===========================================================================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文化的构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并与多民族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共存的集合。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居于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有着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中国黎族。
她曾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自己却鲜为人知。
早在中国古代的元朝时期,由黎族人民所创造的棉纺织文化,经黄道婆的推动,创造了中华纺织文明的辉煌。
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国的淞江布匹曾一度远销欧美,取得“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伟大成就。
而黎族文化中更深邃与精华的内容却是能够为人类的生命筑造出坚强与辉煌的部分——黎族医药。
二、黎族概况中国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族。
跟据海南历年的考古资料,黎族的先民们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来到了这座海岛,在这个雨林密布的热带孤岛上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
跟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黎族现有人口124.86万人,占海南全省总人口的15.87%。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部和南部的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东方、白沙、乐东、昌江等9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
分布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
黎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支系。
按各自习惯沿用的五个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润”、“美孚”。
“哈”黎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与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少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杞”黎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和乐东的尖峰。
部分居住陵水的大里,昌江的王下。
人口约占黎族总人的24%。
Bennett骨折(精制医学)
精制类
28
精制类
29
并发症
• 疼痛性关节炎,6周后不应尝试复位。 • 退行性变之前发现的畸形愈合,Giachino提
出了一种截骨矫正术, • 出现了退行性变则行关节融合或关节成形
术
精制类
30
精制类
31
• Livesly通过对Bennett骨折保守治疗26年 后的随访,发现保守治疗的后遗症明显,主 要表现为;手部疼痛,第1腕掌关节畸形,拇 指活动范围减少,拇指力量减弱以及骨关节 退行性变,
Bennett骨折
2017年9月26日
精制类
1
• 1882年,爱尔兰 Edward H.Bennett • 描述了第1掌骨底的关节内骨折
精制类
2
解剖
• 第一腕掌关节位于拇指运动轴的基底,在 拇外展和对掌中起着关键作用,关节为鞍 状。
• 关节囊松驰,周围有多条韧带加强
• 关节屈曲30-50度,伸0-5度,内收0-5度, 外展35-40度,
17
精制类
18
• 选用1.0克氏针,固定方式根据骨块大小确定。
• 如骨块很小,不宜行掌骨间固定,在保持复位下, 于第一掌骨基底远5mm桡背侧,与第一掌骨纵轴 成40度角进针,将第一掌骨与大多角骨固定。
• 如骨块大时,则于第一掌骨基底以远3-4mm处桡 背侧进针,与第一掌骨纵轴成70-80角斜向基底, 2枚克氏针交叉穿过骨块固定,或固定于第二掌骨 基底。
精制类
20
精制类
21
(摘自:王增涛精,制类皮瓣外科学第二版)
22
精制类
23
瑞金医院法
• 第一掌骨桡侧作纵形切口 • 暴露第一掌骨底部及内侧三角骨片 • 克氏针由第一掌骨底部一直插入大多角骨 • 克氏针第二枚由第一掌骨近侧1/3钻入第二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 伤科兴盛时期(明)
异远真人《损伤妙方》 明:异远真人《损伤妙方》
薛己著《 明:薛己著《正体类要 》
详细指出: 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 详细指出:“肢体损与外,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 治伤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 治伤整体和局部的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 隋唐、五代)
葛洪《肘后救卒方》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 : 龚宣庆 《 刘涓子鬼遗方“ 金 疮 病 诸 候 ” 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 : 巢元方 《 诸病源候论 》“ 腕 伤 病 诸 候 ”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 隋唐、五代)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创伤骨伤科为主 的专著 蔺道人:唐会昌年间, 蔺道人:唐会昌年间,是一位精于骨伤理论 和医疗技术的僧人,因唐室经济日趋严重困 和医疗技术的僧人, 下令佛道僧尼还俗从事农桑生产, 难,下令佛道僧尼还俗从事农桑生产,于是 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 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 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精甚医术传开, 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精甚医术传开, 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将《理伤续断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另 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 寻能够静处的环境安度晚年去了。
主要记录了,治伤的药方(补益、生肌、强筋、筑骨) 主要记录了,治伤的药方(补益、生肌、强筋、筑骨) 及技术(止血、镇痛、手法)等有效治疗手段。 及技术(止血、镇痛、手法)等有效治疗手段。
中医伤科发展史
吴有性的温疫学说
生平与著作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 明末清初医家,生活于明末万历十年明末清初医家,生活于明末万历十年-清代 顺治九年(公元1582-1652年 顺治九年(公元1582-1652年)。一说生活于 明嘉靖四十年-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561明嘉靖四十年-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5611661年 1661年)。 《温疫论》2卷,成书于明代崇祯壬午年 温疫论》 (公元1642年)。 公元1642年
六、杂气还有优劣之分,即杂气之致病作用有强弱之不 同,因此,人得病才有轻重之别。 七、疫病之气伤人,有其病位的特异性。 “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即邪气侵入人体后,可以有选择的侵袭人体某一脏腑经 络而发病,不同邪气伤人的部位不一。 八、疫疠之气伤及生物的物种有特异性。 “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 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 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有的疫疠之 气只能导致某一物种的动物发病,而不会导致其他物种 与人发病;有的疫疠之气只能导致人发病,而不导致动 物发病;当然也有可以导致人与动物共病的邪气。
一、对温疫的病因的新认识
一、《伤寒论》 一、《伤寒论》虽然中提出时行之气有传染性之 说,但据实际发病,有时行之气未必成疫,所以 时行之说不能完全说明温疫的流行; 二、人之得疫病,是由于疠气所致,疠气是杂气 之一,每年都可能存在; 三、疫疠之气的存在及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 和运气有关; 四、只有感受疫疠之气,才能使疫病流行,不分 老少,其病相似。 五、疫疠之气致病有病种特异性的特征,一种疫 疠之气只能产生某一种疾病,不同的疫疠之气引 起的疾病各不相同。
四种体液的兴衰史
陈仁勇林永金科学月刊1994年1月今天西方医学已不谈「体液学说」(humorae theory),但是现代西医教科书上仍可看到melancholia 或blood dyscrasia等字眼,这些都是四体液说的遗迹。
希腊字molan即黑,cholia即胆汁,melancholia 指因黑胆汁过多而造成的疾病,即今日所谓的忧郁症。
dys即异常,crasia即混合,四种体液如不均衡便会致病,都可称dyscrasia。
四体液说约创立于2500年前的希腊,经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9年)和盖仑(Galen,公元130~201年)发扬光大,主导西方医学理论约二千年,直到十七世纪才开始式微,甚至到十九世纪,仍有部分保守的医学教授舍不得放弃。
以下我们将简略介绍四体液说的兴衰,并比较它与中医阴阳五行说发展的异同,或许由此能对传统中医的未来有所启示。
四体液说的起源虽然希腊神话说阿波罗每天驾马车戴着太阳由东向西跑,但许多希腊哲学家,并不满意这种说法,他们试图以自然的道理来解释复杂的宇宙现象。
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639~544年)是希腊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由推理及观察认为:水可以结成固体,也会蒸发成气体而消失在空中,而且许多生物都在水中活动,它们也许就是由水产生的,所以,水必定是构成宇宙的本质。
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
」这正是希腊哲学迷人的地方:提出学说,接受批评和改进。
泰利斯教育出一位勇于批评的学生亚纳西曼(Anaximes)。
亚纳西曼认为,人和动物都要呼吸空气才能活,而人死后肉体在空气中消失不见,只剩灵魂;火是稀薄的空气,水是浓缩的空气,水再浓缩就结冰,再浓缩就成石头。
所以,空气才是构成自然的基本元素。
另一些哲学家则以另一套推理,认为火才是自然的本质。
各种元素说被古希腊哲人提出讨论,于是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哲人兼医生恩培多克(Empedocles of Agrigetum)综合各家之说,形成「四元素说」。
中药发展史
中药学的发展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
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十个阶段:一、先秦时期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
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
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
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
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
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
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中医药发展史-PPT课件
◆一些其他问题的影响
中药出口困难。比如有些药材的重金属 含量超标;农药残留量超标;原料和工艺不 成熟导致质量不稳定;成分和机理不清,外 国患者不接受等。
在企业方面,原因至少有四方面:
一是企业只重视销售、商标和广告投入,而忽视了研 发和专利 二是部分企业盲目认为行政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 三是部分企业认为技术保密可以替代专利保护 四是科研人员只重视发表论文,忽视专利申请
唐朝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 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 品种日见增加。 李勣[jì ]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 称为“唐本草”。 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称为《新修 本草》或《唐新本草》,可算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最旱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 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 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对世界医 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 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学也 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1954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 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 《纲目》等数十种。60年代以来又辑复了《吴普本草》、《别录》、 《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 重大意义。
中药专利申请不敌老外:
中国有99.4%的中药没有申请国际专利,完全放弃 了国际市场。 相比中国中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冷淡,国际制药企 业来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热忱却居高不下。上海雷允上 制药质量技术部经理倪敏芳透露: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 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而美国 是从近几年跃居第三的。
中山先生的习医时代
第
9
硫 酸 倒 入 四 、 五 年 級 的 時 候 , 同 學 們 都 加 緊 的 準 備 著 功 , 以 應 付 畢 業 考 試 ; 因 為 他 們 是 。 來 起 叫 大 得 喜 欣 課 就 他 , 樣 這 ; 鈉 酸 硫 了 成 變 就 , 熱 加 稍 稍 , 裏 鹽 食 在 進
8
時 間 都 生 每 當 知 道 了 一 種 新 學 理 以 後 , 一 定 要 經 過 親 自 的 試 驗 才 肯 相 。 曾 經 有 一 次 , 把 信 。 命 生 去 失 此 因 會 就 人 病 , 則 否 , 的 誤 遲 能 不 先
些 籍 病 人 家 診 病 , 需 要 人 陪 診 和 通 譯 時 , 就 必 定 以 電 話 約 先 生 到 某 街 某 寓 , 隨 同 診 治 。 這 所
國
6
讚 許 一 以 後 , 醫 師 們 對 先 生 的 信 任 倚 畀 更 深 了 有 時 在 外 面 遇 到 奇 特 稀 罕 的 病 症 , 或 到 中 。 。 番 這
開 的 卡 片 上 ; 同 時 因 為 醫 師 善 於 指 導 , 進
備 普 通 門 診 病 人 , 一 一 研 究 他 們 的 呼 吸 次 步 數 很 , 師 長 們 都 很 看 重 他 。 他 曾 經 嘗 試 著 替 病 人 預 所 己 自 在 記 , 等 等 化 變 的 搏 脈 和 數 , 度 快 熱 冷 ,
他 必 定 把 各 樣 器 具 都 弄 齊 備 , 站 在 旁 邊 很 熟 練 敏 捷 的 遞 ; 因 為 這 種 動 手 術 的 工 作 , 是 一 點 ! 了 難 更 就 那 , 具 器 等 鉗 、 刀 送 用 剪 手 動 於 至 ; 可 不 細 心 大 膽 要 非 , 事 的 易 容 件 是 不 就 , 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希波克拉底约前 460——前377),被 西方尊为“医学之父” 的古希腊著名医生, 欧洲医学奠基人,古 希腊医师,西方医学 奠基人。
罗马医学家盖仑 (129—199年 )著有16卷 《解剖学预习》,在医药史上被称为“猴子解 剖学家” ,整个中世纪,一直被奉为最高权威。
意大利天才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为了更加自然地表现人体,解剖了 30多具尸体,画了约800幅解剖图,这使他成 为历史上的解剖学之父。但是,因为这些解 剖图没有公开发表,因而对医学的进步没有 产生明显影响。
• 李时珍走南闯北,实地 考察,亲自尝验,收集
各种药物标本,搜寻各
种民间验方,寻访各地
民间宿儒,参考了八百
多种典籍,经过二十七
年的努力,先后三易其 稿,终于在1578年完 成了《本草纲目》这部 巨著。
• 《本草纲目》的重要贡献
• 《本草纲目》共52卷,载 有药物1892种,其中收集 历代各家所载药物1518种, 李时珍以一己之力发现新 药374种,搜集医方8160 个。书中插图1160幅,规 模宏大,内容丰富。
• 华佗还有一个伟大 的贡献,就是把体 育和卫生联系起来, 从“防病于未然” 出发,创造了“五 禽戏”。
• 张仲景(150—219 年),名机,字仲景, 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 得医德被后人尊为“医 圣” 。
• 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
•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 寒,以脏腑论杂病,创造性 地提出包括理、法、方药比 较系统的辩证施治的理论体 系,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 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 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 治疗方法,为后世临床各科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第三节 21世纪的医学实践模式——循证医学
• Cochrane大力倡导的系统综述是一种针对某一具 体临床医学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综述的第 一步,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所有已发表或未 发表的研究文章;第二步,按照预先设定的严格 标准,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和全面、严格的质量 评价,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第三步,运 用先进的综合分析方法,对这些文章的结果进行 定量合并或定性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而 后,随着新的研究结果出现,还要对原有系统综 述的结果进行及时更新,为临床医学实践和研究 提供最佳证据。
• 孙思邈(581—682年), 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隋唐时代著 名医药学家,有“药王” 的美誉,他也是我国医 德规范的开拓者。
• 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合成为《千 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 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 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 为我国中医理论、临床治 疗以及药物学和方剂学的 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 1929年7月,弗莱明在英 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 了自己的研究结论,论文 中提到了青霉素用于抗细 菌的可能性。。
• (四)美国微生物学 家瓦克斯曼( 1888— 1978年) 发现链霉素
• 发现链霉素的更重要 的意义在于它的抗结 核杆菌的特效作用, 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 新纪元。
心脏外科的医生利用机器人做手术,如修理二尖瓣和实施动脉手术, 可不用打开肋骨,患者的切口只有3.7至5厘米,而不是传统手术的20 至25厘米切口,如此既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又减少了流血及外伤。
பைடு நூலகம்
• 孙思邈一生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撰写了 《大医精诚》、《大 医习业》两篇重要文 献,是我国第一位比 较系统地、完整地论 述祖国医学职业精神 并进行医德教育的医 学家。
• 李时珍(1518—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我国 古代著名的药学家、医 学家,他编撰的中医药 物学巨典《本草纲目》, 被“进化论”奠基人达 尔文称为“1596年出版 的中国百科全书”。
正常胃造影图
右髂总动脉局限性狭窄
• 20世纪50年代建立,70年代
广泛发展应用的超声诊断技
术,总的发展趋势是从静态
向动态图像(快速成像)发展,
从黑白向彩色图像过渡,从
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迈进,
从反射法向透射法探索,以
求得到专一性、特异性的超
声信号,达到定量化、特异
性诊断的目的。
• 巴斯德 (1822-1895年) • 法国的化学家
• 罗伯特.科赫(1843-1910 年 ),德国人
• 发现了炭疽杆菌
• 发现证明了结核病是由 结核杆菌传播的传染性 疾病。
• 1890年,科赫宣布发现 了能在培养液和动物体 内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 物质,即结核菌素。
• (二)亚历山大.弗莱明 (1881—1955年),英国 细菌学家 发现青霉素
• 医学上真正的解剖学之 父,是一个名叫安德 烈·维萨里(1514-1564 年)的比利时人。
• 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 (1578-1657)
• 在1616年公布了他的 发现,1628年出版了 《心血运动论》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 论,创立了血液循环 学说 。
• 《心血运动论》是第 一本基于实验的生理 学著作,该书的出版 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 诞生,同时也奠定了 哈维在科学发展史上 的重要地位,成为与 哥白尼、伽利略、牛 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 命的巨匠。
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 慧的结晶
•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著名 医学家,我国传统医学 理论的奠基者,医学界 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 代医学的祖师。扁鹊是 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 史记载的医生。
• 华佗(公元145?—— 公元208年),名旉, 字元化,东汉沛国谯 (今安徽亳县)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 学家,
医学发展史_图文.pptx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 最完备的医学理论著作,是中 医学的奠基之作和经典文献。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 成书于战国时期。
• 《黄帝内经》的著成,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 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 新阶段。
•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 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 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为
彩超
• USG检查包括二维超声(B超)检查、频谱 型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检查。
• 把反应轻微的牛痘接种 到健康人身上去预防天
花。
• 1979年10月26日 联合 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
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 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病。
爱德华·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