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合集下载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它被誉为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进行详细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价值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时期。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在1801年至1802年间创作的,正值贝多芬创作生涯的转折期。

这段时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开始尝试突破古典主义音乐的束缚,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第二钢琴奏鸣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之一,体现了贝多芬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全新探索和突破。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慢板、舞曲和终曲。

整部作品的音乐结构非常严谨且富有内涵,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创作才华和音乐表现力。

快板乐章以其激昂的节奏和富有活力的旋律闻名,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激情奔放的个性。

而慢板乐章则展现了贝多芬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给人一种沉思和内敛的感受。

舞曲乐章则充满了欢快和活泼的音乐形式,表现了贝多芬音乐中的活力和乐观精神。

最后的终曲则是全曲的高潮,以其丰富的音乐变化和强烈的表现力,完美地展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大师的才华和创作力。

在《第二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潜力,展现了其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

他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技巧和音乐形式,创作出了一部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作品。

每一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对音乐形式的丰富构思,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对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为后人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除了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外,《第二钢琴奏鸣曲》在表现主题和情感内涵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作品展现了贝多芬作为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几首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几首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几首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尤为著名。

其中,钢琴奏鸣曲更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简介:
1.《月光奏鸣曲》:也称作《第14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是
贝多芬最为知名的钢琴作品之一,其悠扬的旋律和华丽的音乐构造,让人印象深刻。

2.《命运奏鸣曲》:也称作《第5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的开头就极具震撼力,如同命运的呼唤,令人难以忘怀。

它是贝多芬创作的最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钢琴作品之一。

3.《献给爱丽丝》:也称作《第26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是
贝多芬为他的学生爱丽丝所作的一首礼赞,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崇敬。

曲子旋律优美,富有感情。

4.《悲怆奏鸣曲》:也称作《第12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传
达出一种深情的哀思,它的悲伤和感人之处,让人感受到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是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简介,它们展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深沉的情感世界,成为了经典的钢琴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 1 -。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篇一: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了经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展现了他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贝多芬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涵盖了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

这些奏鸣曲不仅仅是钢琴演奏的技术展示,更是贝多芬对音乐形式和情感表达的独到见解。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光奏鸣曲》(Moonlight Sonata),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展现了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

第一乐章以柔和的旋律和悲伤的情绪开头,逐渐演变为激情四溢的音乐风暴。

第二乐章则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平静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与安慰的感觉。

第三乐章则是一段高度充满活力和技巧性的演奏,以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除了《月光奏鸣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作品,如《悲怆奏鸣曲》(Pathétique Sonata)和《热情奏鸣曲》(Appassionata Sonata)。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情感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它们将琴键上的音符变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使听众和演奏者都能够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仅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他作为作曲家的杰作,为后世音乐创作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篇二:贝多芬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音乐形式,其中包括许多杰出的钢琴作品。

他的钢琴奏鸣曲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其复杂的结构、深情的旋律和强烈的表达力而闻名。

他在创作过程中展示了他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技巧和才能。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一生中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月光奏鸣曲》、《磬声奏鸣曲》和《愤怒的命运奏鸣曲》。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影响着整个音乐世界。

他在钢琴奏鸣曲方面有着特别的成就,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之王”。

在他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有五首尤为著名,它们是贝多芬的创作巅峰,也是钢琴奏鸣曲的典范之作。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一、《第一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二号》这是贝多芬的第一首正式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他成年后所作的第一部作品。

作为一名三十岁的年轻作曲家,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的创作天赋和钢琴演奏技巧。

整个奏鸣曲流畅自然,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初现。

二、《第八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作品十三号《悲怆》》这首奏鸣曲被誉为“悲怆”,是由其卷入“英国绅士”的爱情纠葛的情感所驱使创作而来。

曲子构思新颖,音乐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和情感。

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歌颂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悲哀和坚定的力量。

三、《第四号钢琴奏鸣曲Es大调,作品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以其柔美动听的旋律和凄美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月光”。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似乎跳脱了平常的束缚,用音乐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将自己的心灵秘密娓娓诉说出来。

整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如月光一般清澈明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Cis小调,作品二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开,旋律扣人心弦,令人陶醉其中;第二乐章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对位开始,气氛逐渐变得悲壮;第三乐章则是由第二乐章过渡而来,以优美的三拍子舞曲的形式展开,富有美妙的音乐意境。

五、《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作品五五号《悲怆》》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凄美而坚定,音乐语言情感丰富而深邃。

整首奏鸣曲呈现出悲壮雄浑、静美平和的气质,是贝多芬音乐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总结以上五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贝多芬音乐的典范之作。

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

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

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丨完全失聪丨全凭内心听觉创作的作品丨贝多芬的最高境界贝多芬的Piano Sonata op.109手稿 (第一版)贝多芬的Piano Sonata op.111手稿 (第一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109,110,111(波利尼)浅析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从1817年起,贝多芬进入了他创作的第三阶段。

由于社会黑暗、家庭不快、完全失聪、生活贫困、健康不佳等原因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担忧。

这时的贝多芬遁入一个沉思宁静的世界,“从前的与人交流的迫切感没有了,代之以沉着宁静;热烈的倾吐没有了,代之以安详的陈述,语言变得更加凝练,更加抽象。

”①他在晚期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一首钢琴变奏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及六首弦乐四重奏。

他将目光转向对位和变奏技术,“审慎地挖掘主题和动机的最大潜力”②,作品趋于深刻并富有哲理性,同时也预示着浪漫派的许多创作手法。

这时的贝多芬已完全失聪,全凭他的内心听觉和感受来创作,可以说,晚期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最高境界所在。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具有“传记性质”的32首奏鸣曲。

最后的五首(Op.101、106、109、110、111)与以往的27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音乐内省、充满反思、语言艰涩、浓密凝重,基本指示着他晚期的创作方向。

Op.101已显示出自由、即兴的特点,复调与对位大量融入其中;Op.106(Hammer-klavier“槌子钢琴奏鸣曲”)与《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创作于同期,布局与内容的伟大可同它们媲美,是古今绝无仅有的巨作,被称为“钢琴的《第九交响曲》”;Op.109被称为“巨人奏鸣曲”,抒情性强,类似于幻想曲,末乐章的变奏曲是晚期最甜美的作品之一;Op.110、111在结构上进行了探索。

这些作品的形态各异,奏鸣曲式结构已很难察觉,但它们的核心仍是古典主义,这是贝多芬晚期哲理思考的结果,从这些作品的曲谱犹如“满天星斗”般密集复杂的织体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内心所历经的艰难沉思。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风格特征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风格特征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风格特征研究作者:王蕾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2期【摘要】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自被创作完成之日起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些钢琴奏鸣曲不但是音乐教科书中的必备曲目,也是音乐家们乐于研究、喜爱演奏的曲目。

本文将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的风格特征这个大方向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一、贝多芬及其音乐作品简介(一)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古典主义音乐家的典范,著名的曲作家,在其短短五十多年的人生中,贝多芬凭借着其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与后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贝多芬创作了大量被世人所传送、所熟知的优秀音乐作品。

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贝多芬不仅是古典音乐的典范代表与集大成者,同时,他还为浪漫主义音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世界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

可以说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是对整个人类情感的完美表达,同时,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贝多芬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伟大的音乐家,他虽然耳聋,却并没有被命运所打败。

作为以为音乐家,他失去了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器官,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对于音乐的伟大追求,穷尽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二)贝多芬音乐作品简介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从其风格特征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指的是其在19世纪初期的作品,这一时期贝多芬处于青年时期,受到波恩民主解放以及古典主义的影响,此外,贝多芬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青年时期充满活力、斗志与理想的创作特点也在他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

贝多芬中期的音乐作品指的是贝多芬在1801年至1814年这一段时期内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这一时期内,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已经逐渐稳定,英雄主义的创作特征逐渐开始在其音乐作品中体现地越来越多,随着其创作风格的固定,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6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周国文(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整体上看,该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

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261-00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曾任皇家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以其卓著的音乐创作成就,“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又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1],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其创作上最突出的领域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共写了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创作于1798-1799年,是西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出典范,也是贝多芬崇尚“自由”“平等”“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又一次反映。

《悲怆》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其曲式结构图式如图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的演奏研究奏鸣曲是钢琴音乐的重要体裁,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出现,到古典主义时期,发展完善并达到顶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是钢琴奏鸣曲大师,维也纳古典奠基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所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贝多芬奏鸣曲的文献资料,但大多集中在他中期和晚期的作品,对于早期的作品研究较少。

献给约翰·乔治·冯·布朗伯爵的《bB大调钢琴奏鸣曲》(Op.22)创作于1799~1800年,是贝多芬创作早期的最后一部作品。

与之前显露积极向上乐观主义情感的作品不同,贝多芬本人把这首奏鸣曲的音乐与拿破仑共和战争的英勇精神相联系,作品中有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音乐创作开始更注重自我情感的集中体现。

笔者以《bB大调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作品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演奏体会,对作品音乐创作和演奏要点进行研究,从而展示出作品的艺术魅力,使演奏者更好地演奏该作品,准确把握贝多芬早期到中期创作过渡时期作品的音乐风格。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2第一乐章的音乐创作该作品是奏鸣曲式结构,4/4拍,整曲速度保持Allegro con bro (有活力的快板),具体曲式结构如下:呈示部由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和结尾构成。

主部主题(1~11小节)为bB 大调,从弱起小节开始,前三拍是整个乐曲的主题动机,共有三个声部,上下声部较平稳,节奏都由四分音符的长音构成中声部变化较多。

整个主题动机给人以明快向上的感觉。

两次主题动机重复后,右手旋律进行四次上行模进到达主音,引出两段抒情旋律,右手足够歌唱,左手是以主音为低音的平十六分解和弦。

到了第8小节,前面委婉的旋律没有了,左右手同时对主题动机进行向上模进,后加主调上行音阶,以强奏结束主部主题部分。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贝多芬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作曲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集中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音乐理念的转变,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特征。

早期的钢琴奏鸣曲(Op.2,Op.7,Op.10,Op.13,Op.14,Op.22)受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具有明快、活泼的节奏和简洁明快的旋律线条。

这些作品表达了青年贝多芬对音乐的热情和勃勃的创造力,其音乐语言流畅、清晰,注重对比和变化,展现了贝多芬作为继承者的才华和创作风格。

中期的钢琴奏鸣曲(Op.26,Op.27,Op.28,Op.31,Op.53,Op.54)展示了贝多芬音乐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

在这个阶段,他开始追求更自由、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注重情感的表达和音乐形式的变革。

他尝试了更大胆的和声与节奏变化,并在曲式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如第三奏鸣曲《月光》中的三部曲形式、第五奏鸣曲《命运》中的交响曲式等。

中期的钢琴奏鸣曲也展现出贝多芬对音乐的思想性追求,通过主题的发展、变化,以及对韵律、旋律、和声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贝多芬成熟的作曲技巧和杰出的创作才华。

晚期的钢琴奏鸣曲(Op.78,Op.79,Op.81a,Op.90,Op.101,Op.106,Op.109,Op.110,Op.111)是贝多芬晚年创作的代表作品,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点。

这些奏鸣曲展示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和哲学思考。

与早期和中期的作品相比,晚期的钢琴奏鸣曲更加复杂、深沉和具有挑战性。

它们的音乐语言更加自由、奔放,强调情感的冲突和对抗,展现了贝多芬探索音乐表达极限的勇气和决心。

这些奏鸣曲的创作形式和结构更加自由灵活,与古典主义传统的奏鸣曲结构相比,更加突破常规。

除了个别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之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共同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技巧要求高,演奏难度大。

浅析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摘要】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他晚期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背景和意义入手,探讨了这部作品在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地位。

在曲式和结构分析中,揭示了其复杂而完整的构思;旋律和和声特点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节奏和速度分析突出了其动感和节奏感;技术难度和演奏要点分析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并演绎这部作品;演奏效果和表现要求分析指引演奏者如何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精髓。

最后通过总结作品的音乐特点、展望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钢琴学习者的启示与建议,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音乐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旋律、和声、节奏、速度、技术难度、演奏要点、演奏效果、表现要求、音乐特点、音乐史、钢琴学习者、启示、建议。

1. 引言1.1 概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背景贝多芬是音乐史上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音乐的贡献和影响无法估量。

他生活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这个时期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们开始追求更加严谨和对称的作品。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背景受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影响,但他又在音乐形式和技巧上有着独特的突破和创新。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早在四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接受了一些知名作曲家的指导,如海顿和莫扎特。

这些经历为他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力量和内省,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他不断地挑战传统的音乐规则,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近三十部钢琴奏鸣曲中,《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音乐才华和创作精神的最高境界。

1.2 介绍《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背景和意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也被称为“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的转变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的转变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的转变研究作者:王柯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7期摘要:贝多芬的生活及事业型态,就像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类型那样——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协奏曲--每一种都可以作为非凡发展的象征。

交响随跟协奏曲,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都是贝多芬社会性的体现。

本文主要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的转变进行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从1915年开始,晚期的贝多芬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变化。

大约有4年时间,是他创作的萧条时期,几乎没有大型的乐曲产生,只搜集和编配了一百多首欧洲各国的民歌,写作了一些与原来的英雄性风格不同的抒情歌曲,如由6首歌曲组成的套曲《致远方的爱人》,歌词采用德国诗人阿罗伊斯·叶特罗斯的组诗,以爱情为主题,充满激情,浪漫抒情,成为浪漫主义抒情艺术歌曲套曲的风格和形式的样板,对后来的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作品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影响了舒伯特,舒曼等人的歌曲创作,也为德奥艺术歌曲学派的形成作了直接的铺垫。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完全失聪,身体多病,经济窘迫,脾气越来越暴躁。

但是,渡过了危机时期后,雄风犹在的贝多芬又振作起来,向自己的艺术高峰迈进。

他写下了最后的4首钢琴奏鸣曲,《bB大调奏鸣曲》的宏大几乎可以和交响曲相提并论。

构思已久的巨作第九交响曲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登场。

就像他所有的作品一样,贝多芬的交响曲与协奏曲都是从较为优雅高尚的曲子演变而来;或者,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而这些优雅高尚的作品,则是海顿摆脱形式与范围先人为主概念的尝试。

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为了社会大众所写,并体现贝多芬想要表达的理念——从形式上雄伟的新概念(例如在《皇帝》[Emperor]钢琴协奏曲中),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乌托邦远景(例如第九号交响曲)。

相反的,弦乐四重奏及钢琴奏鸣曲则完全以私人性的作品开始。

贝多芬写钢琴奏鸣曲是为了演奏或出版之用;而弦乐四重奏(同样还包括钢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内乐作品)则用来跟他的赞助者及同僚一起演奏,并且也拿来出版。

英雄的贝多芬

英雄的贝多芬

很快就反映在这首曲子中 。这首曲子是献给马克西米利阿娜·
布兰塔诺,以表达友谊之情。 $. 从“主题”看三个乐章的宏观联系
谱例 (:主部 0
整体的音响效果来听,贝多芬这首晚期作品与早、中期奏鸣
曲有明显的不同。早、中期曲子各乐章的独立性很强,如“黎明” 奏鸣曲,当贝多芬全部完成之后,认为第二乐章篇幅过大就单独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早期:$'&(
年)$*%% 年,共有作品 $+ 首;中期:$*%$ 年)$*$( 年,共有作品
$(
首;晚期:$*$(
年)$*,,
年,共有作品
-

首。 早期的奏鸣曲往
往遵照海顿和莫扎特遗留下来的古典形式,体现出贝多芬作为
宏大、统一的整体并将套曲重心后移成为他的追求。 在 !".$%& 的创作之中,贝多芬在乐章规模长度安排上,压缩
谱例 -:副部
出版,题为“心爱的行板”,而且乐章之间安排有一定的格式和规
则,一般会在曲式结构和情绪上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但晚期的
贝多芬显然已经打破了种种规矩,乐章之间相互连贯形成一个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92c·.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研究
在第二乐章结构中材料也比较集中、形象单一,呈示部内除 了主部主题 /(谱例 +)与 0(谱例 ()形成较大对比外,副部主题 (谱例 -)并没有和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多芬在赢得侄子卡尔监护权的诉讼案后,感觉摆脱了心灵
上的沉重负担,可以自由地从事艺术创作。他将这种愉快的心情
第三乐章的变奏主题(谱例 !)则为全曲的一个总结,赵晓生

称这一变奏主题为真正的“主题” ,第三乐章内部的每一个变奏 忠实地保持了主题的和声骨架、旋律骨架。

贝多芬与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与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 and His 32 Piano Sonatas 作者: 赵桂珍
作者机构: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出版物刊名: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3-25页
主题词: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创作风格 创作技法
摘要:32首钢琴奏鸣曲像一条红线,几乎贯穿了贝多芬一生的创作轨迹.它是钢琴工作者、学习者以及音乐欣赏者的必备.把32首钢琴奏鸣曲分成三个创作时期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部作品.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其早期作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的创作,可以用继承海顿、莫扎特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来概括.其中,"悲怆"是这一时期的顶力之作.。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赵桂珍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0(0)3
【摘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全部。

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

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

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期作品;晚期作品
【作者】赵桂珍
【作者单位】山西忻州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的创作思想及风格特点——以作品op106为例 [J], 邹丽
2.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结构思维 [J], 赵柯丽
3.从作品109号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想及风格特点 [J], 李慧
4.如何演绎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以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J], 吴婷

5.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J], 赵桂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发展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发展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与发展(一)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法国大革命直接影响了贝多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对其作品创作也带来了重要影响。

在贝多芬早期以及中期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他的横行和英雄气概,整体作品给人们呈现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而晚年的贝多芬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出现了变化,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对其内心的柔性描述,也是对社会超脱的体现[4]。

在晚年时期中,拿破仑复辟,法国大革命失败,封建统治再次兴起,导致整个社会被阴暗笼罩,人文思想、自由、民主被压制,这导致贝多芬陷入到了迷茫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加之这一时期贝多芬疾病缠身、经济窘迫,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这一切因素的综合导致贝多芬对自己、对社会彻底失去了信心,充满了绝望、失落之情。

其晚期五首作品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但笔者认为即便所处的环境不和谐,但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十分精妙,对贝多芬的真实情感进行了再现,将其经过无数沧桑和蜕变之后的心态反映了出来[5]。

从他一生的历程来看,经历过曲折、凄凉,也见证过革命,体会过心酸与不易,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又是那么的平凡,不同的时代推动着他心理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其作品中。

在晚年的贝多芬不再处处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概,而是变得更为平静了,对世界和社会也不再是强烈的反对和敌对思想,而是开始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了,开始屈服于命运,他的艺术作品也深深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变化[6]。

(二)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1.结构发展从结构上来看,贝多芬不同时期作品的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早中期,其作品往往被划分为四个乐章,不同的乐章有着对应的内容,而晚期则没有出现四个乐章的现象,基本都是两三个乐章。

也就是从结构上对作品进行了缩减,这种乐章形式的变化,体现出的是贝多芬心态的变化。

且在早期和中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贝多芬大都是依据快慢的规则去创作,晚期却并没有严格依据这一规则,而是打破了这些约束,不再拘泥于传统框架、结构等,这一方面使得其晚期作品更具有显著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贝多芬晚期思想的转变。

钢琴赏析--贝多芬命运之《悲怆》奏鸣曲

钢琴赏析--贝多芬命运之《悲怆》奏鸣曲

钢琴赏析--贝多芬命运之《悲怆》奏鸣曲韩洋【摘要】贝多芬是18C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在他一生中,为后世贡献了大量的曲谱,而在他前期的创作中,尤其以《悲怆》奏鸣曲最为突出。

《悲怆》的创作理念与贝多芬儿时经历、青年期失聪及社会的动荡是分不开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悲怆》的取名也许是为贝多芬后半生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埋下了伏笔,但本身更表现出英雄般不屈服的坚定。

文章从《悲怆》的三个乐章中音符的律动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来赏析这篇伟大的杰作。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1页(P48-48)【关键词】贝多芬;钢琴赏析;悲怆奏鸣曲【作者】韩洋【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被称为其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为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透过这首乐曲可以发现,不论是从内容、旋律、结构等方面贝多芬都是用一个个单纯简单的音符谱写出一份能够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则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悲怆》奏鸣曲首次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贝多芬此前创作的多首奏鸣曲曾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但此后逐渐脱离前人影响,朝浪漫主义风格转型,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悲怆》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悲怆》这一标题是贝多芬本人冠名的,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朋友——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

这部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奏鸣曲在音乐乐曲中是比较深邃而包含明显思想内涵的内容。

而《悲怆》包含的三个乐章旋律以及形式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从内容以及曲风中来欣赏三个乐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结构思维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结构思维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结构思维
赵柯丽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5)4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1是其晚期独树一帜的作品,作品在宏观结构上只选用两乐章的形式,在微观上运用各种富有寓意性的"动机",在扩展结构上采用大
量的变音和弦,但音响效果却是"平滑"的.这些既有传统基础又标新出奇的结构发展
手法,使得这部钢琴奏鸣曲沉寂多年但终被人认可,成为钢琴文献中不可或缺的作品,它对后来音乐结构思维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此曲进行结构思维研
究的基础上,还对其演奏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赵柯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57
【相关文献】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的创作思想及风格特点——以作品op106为例 [J], 邹

2.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解析——以《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
2)第三乐章为核心 [J], 孙祖洪;易希平
3.贝多芬后期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以贝多芬第二十七首钢琴奏鸣曲(作品90)
为例 [J], 李雯
4.从作品109号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想及风格特点 [J], 李慧
5.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J], 赵桂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48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成熟时期作品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

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

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共计13首。

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

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

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

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

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

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

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

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

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

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

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

“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

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

“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

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有充满阴森的预感。

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

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P28。

“田园”,作于1801年。

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

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

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

虽然标题不是亲题,但与内容倒也吻合。

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

“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P31-1、2、3奏鸣曲均作于1802年。

无题赠。

G大调十六奏鸣曲:OP31-1。

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

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

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

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

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P31-2。

“暴风雨”,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后来由此而得名。

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

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

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

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P31-3。

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

全曲构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

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重又回到四个乐章,但没有慢乐章。

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文\赵桂珍摘 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全部。

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

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

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期作品 晚期作品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49G大调第二十一奏鸣曲:OP53。

“黎明”,由于献给波恩时代的挚友华尔斯坦伯爵,故又名“华尔斯坦。

”1804年定稿,三个乐章。

这一时期是贝多芬逐渐摆脱精神危机后的一段最为活跃的创作期。

作品从内容和形式来看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之一。

它的规模宏伟、曲思丰富、技巧华丽,显露了贝多芬钢琴技巧的进一步辉煌发展。

作品中的炫技成份与他此时得到一架性能优良的好钢琴不无关系。

由于耳疾的加深使他与人交往越来越困难,不得不在孤独中找到一种休息,进而转化为对大自然强烈的爱。

F大调第二十二奏鸣曲:OP54。

没有题献,两个乐章的短小回旋曲,作于1806年。

由于夹在两个巨著之间,故使其得到不应有的误解和挖苦。

这首作品神秘莫测、出奇、怪异朴实、趣味特别,是其奏鸣曲中最率直的一首。

f小调第二十三奏鸣曲:OP57。

“热情”,作于1804—1806年间,出版于1807年,三个乐章。

刚开始为他的学生及恋人特蕾泽所写(可能就是他“不朽的恋人”),出版式时却赠于她的哥哥弗朗茨伯爵。

贝多芬自己认为这是其奏鸣曲中最好的一首。

确实,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著兼收并蓄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和热烈紧张的内容,“热情”这深长而热情的呼喊,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

“热情”这一标题虽由出版商所题,但作品中犹如火山爆发般的情绪确实可以用这两个字加以概括。

它以完美的形式、完整的结构、统一的脉动将各乐章拧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中期奏鸣曲的代表杰作,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之作。

#F大调第二十四奏鸣曲:OP78。

作于1810年。

题献给特蕾泽,两个乐章。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逐渐浓缩了形式,丰满的旋律性给人以春光明媚的诗情画意。

即兴的幻想、双手交替的陈述法、精细的奏法、休止符的停顿、乐句的呼吸等,使其风格愈来愈复调化,渐渐放弃了以前那种庞大的交响效果,更倾心于自由的展开,孤高的幻想。

贝多芬通过玲珑优美的旋律倾诉了对特蕾泽的深情爱意。

G大调第二十五奏鸣曲:OP79。

1809写成,1810年出版,无题赠,三个乐章。

贝多芬曾要求出版商附以“简易或小奏鸣曲”,字样,足见其单纯浅显了。

这是一首相当洗炼、优美可爱的奏鸣曲,美中透出一股闲适安逸的气氛。

成熟时期的贝多芬好象在寻找创作中的休息,单从创作手法的音乐美和紧凑形式中流淌的舒畅情调,就不是一般小奏鸣曲所能比拟的。

由于在第一乐章中多次出现布谷鸟快活的叫声,因此人们干脆把它命名为“杜鹃”奏鸣曲。

bE大调第二十六奏鸣曲:OP81,“告别”,写于1809—1810年间,出版于1811年,献给他的学生及最大的保护人鲁道夫大公。

由贝多芬亲题“告别”,并给每个乐章都加上标题:告别—别后—重逢。

除“悲怆”以外这是唯一也是最后一首亲赋标题的奏鸣曲。

这是一首充满温暖感的钢琴诗作。

从这一首开始贝多芬十分详尽地在乐谱上标出表情记号,并且采用了德语标记。

这首作品已经接近浪漫派的音乐,织体与和声有了许多创新特点,具有先进的、深刻的、向往自由的形象。

e小调第二十七奏鸣曲:OP90。

在沉寂约四年后于1814年写成,1815年出版,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由两个乐章组成。

贝多芬说过,第一章是描写“理智和心灵的斗争”,第二乐章是与“心爱的人交谈”。

很显然,这已经点出了一切,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最终达到了和解。

预示着晚期奏鸣曲的某些倾向。

晚期作品贝多芬的晚年是其一生中最悲惨、痛苦的岁月。

政治上的孤寂、生活上的孤苦、经济上的贫困对他晚期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成熟期的创作主要反映了斗争和光辉的革命年代的话,那么晚年的创作更多反映了阴暗现实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了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复调与对位的钟爱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论生活给予他多大的打击,却至死也没有失去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前进的勇气,在1815年—1822年间写下最后5首奏鸣曲。

此后再没有问津过奏鸣曲。

其中《槌子钢琴奏鸣曲》成为一部令钢琴演奏家们都叹为观止的不朽巨著。

A大调二十八奏鸣曲:OP101。

1815年完成,1816年出版,题献给女学生多罗蒂亚,这是1814—1819年间创作的唯一一首奏鸣曲。

贝多芬曾给这首作品以标题性的解释。

第一乐章“幻想性的感觉,”第二乐章“行动的召唤”,第三乐章“幻想性感觉之回归”,第四乐章“行动”。

这首幻想式的奏鸣曲熔诗意和哲理性的沉思于一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旋律中体现出对民间音乐的注意,赋格的手法表达了对德国民族音乐家的尊敬,也证实了晚期创作的思维特征。

bB大调第二十九奏鸣曲:OP106。

也称“槌子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819年,献给鲁道夫大公,回归四个乐章。

这首作品无论从技巧到内容都是古今绝无仅有的钢琴巨著,是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最创新的榜样,完全可以称为贝多芬的“钢琴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在停滞了数年的创作中,聚积了发挥最后光彩的充分营养,以坚强的毅力向着精神王国挺进。

第一乐章是一幅人民性的完整史诗,第二乐章的诙谐曲使人们看到了完全幻想性的画面,第三乐章是一种心灵与革命的悲剧性深刻对话,第四乐章在宏伟的赋格中领悟到改变世界的意志力。

最后带着贝多芬的思想升华到理想化的境界中去。

E大调第三十奏鸣曲:OP109。

完成于1820年。

题献给布伦塔诺小姐,三个乐章,是幻想性的奏鸣曲,它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杰作,高雅梦幻般的气氛笼罩全曲,具有精美细腻的钢琴风格,又称为“巨人式的奏鸣曲”。

bA大调第三十一奏鸣曲:OP110。

下接50页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50完成于1821年,出版于1822年,无题赠,三个乐章。

整曲充满了晚期所特有的深沉情绪,表达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和对贫困的深切愤慨。

各乐章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可以看到贝多芬通过这首作品努力地在塑造自己、确信自己、忠于自己、把握自己。

c小调第三十二奏鸣曲:OP111。

完成于1822年,出版于1823年,献给鲁道夫大公,两个乐章。

在主题思想上有一种淡泊、宁静、超脱的性质。

尽管两个乐章存在着锋利的对比,却保持着巨大的完整性,沉思的处世态度达到了辩证的统一,使其深沉广阔的精神拓展到无限的神秘世界中去,它无愧是压轴的“永恒艺术”。

通读全集,我们不禁被贝多芬伟大的人格、深邃的哲理、深刻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崇高的境界和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所折服。

贝多芬创造性地发展了奏鸣曲这一形式,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对比,提高了弹奏难度,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动力,使主题、连接、副主题之间过渡紧凑,转调更加频繁、自由,并为奏鸣曲赋予了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和哲理性,使其能够表现更加壮丽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