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的评价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的评价综述

本论文以20个工作单位、79位个体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人口背景相同性可以增强群体社会融合性,从而降低个体员工流动性。

现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对文章进行评价分析。

1 目录

摘要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人口背景和社会融合程度

社会融合程度和员工流动性

研究方法

研究程序

研究对象

变量测量

研究分析

研究结果

员工流动性

讨论

2 研究设计框图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分析,其研究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设计框图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文献综述部分

本文通过对大批量文献包括Shaw、Katz、Kahn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出“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心理联系,是一个多层面现象”。又用大批量的文献验证了“衡量社会融合程度的一些方法会受到群体成员相对的相似性的影响”。在提出两个假设后,深入研究了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3.2 问题和目的部分

问题:为什么同类群体背景差别越大,个体流动性就越大;为什么在控制个体人口背景特征后,上级与下级之间在年龄、教育程度、种族和性别上的差距越大,上级主管对下级员工的工作效率的评价就越低,下级员工的角色也就越模糊;为什么人口背景可以影响群体的相对凝聚力,从而又增加或消除员工流动的可能性,离职的人可能是那些年龄和加入时间与其他人差距最大的人。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工作群体人口背景、群体社会融合程度和个体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3.3 假设部分

假设1:群体人口背景特征相同性与社会融合性程度的提高有正向关系。

自变量是社会融合性,因变量是群体人口背景特征。

假设2:在工作群体中,社会融合程度越高,员工流动率越低。

自变量是社会融合程度,因变量是员工流动率。

3.4 方法部分

本研究分别在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上对人口背景相同性和社会融合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模型分析。在其中一套模型中,将群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指数与群体层次人口背景差异变量,以及对群体规模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在另一套模型中,将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指数与个体层次的欧几里得差距、群体层次的变异系数和几个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在估计所有这些模型时,均使用了从调查期开始时的横截面数据,估计方法为最小二乘法。

变量测量:

工作群体人口背景。在研究中使用了群体成员年龄和任职年限这些人口背景变量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平均值)是测量离散度最直接和最体现规模变化的方法。

社会融合程度。本研究采用了三种方法对社会融合程度这一概念进行评估。第一种是四项凝聚力指数。第二个方法是通过工作说明指数对每位被调查人员对同事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最后一种方法是让群体成员写明他们在下班时间与同事进行社会交往的次数。从而得到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指数及群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指数。

控制变量。群体规模从公司的花名册中得到,规模为三至六个成员。个体的任职年限数据是在收集初始数据期间获得。

员工流动性。有29人离开了公司(占样本的38%)。有3个人虽然没有离开公司,但离开了他们的工作群体,这三个人没有被计算在流动人员中。

3.5 样本部分

本研究所选择的样本为20个工作群体的79名业务代表成员(每个工作群体中有3至6个调查对象),这些群体的分布地点各不相同,负责各个制定区域的零售工作。所有个体的级别和职务都完全一样(业务代表),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没有不同。平均年龄为32.11岁,平均任职年限为19个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1.6个月,77%的人至少具有大专学历。78%为男性。

研究中有关数据是在1979年从西部的大型连锁便利店员工那里收集的,后来的有关人口流动的数据时在1985年收集的。

3.6 结论和讨论部分

本文通过总结各文献在此研究领域的不足,对研究方法的总结和改进,提出了新的研究模型,即“人口背景的相同性可以增强群体的社会融合性,从而降低个体员工流动性。”

假设:1)群体人口背景特征相同性与社会融合性程度的提高有正向关系;2)在工作群体中社会融合程度越高,员工流动性越低。

结果的分析:对应于假设1,由于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都可能是人口背景的相似性造成的。,因此,在结果分析时,分别分析了个体层次的融合程度模型,和群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模型。但是,根据现有结果,还不能确定应当把社会融合程度当做群体的属性。但是,只要在后面的模型分析中得出只有群体的层次社会融合程度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动率,而个体的不能,则可以验证假设1。

对于假设2,分别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只有群体层次的社会融合程度能降低个体员工的流动率。所以,结果的分析是根据假设的思路进行的。

本文的讨论结果说明群体的融合程度越高,社会融合性越高,而离职率越低,与文中给出的结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两个假设一致。

3.7 参考文献部分

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选自1954年至1989年的五十几篇文章,覆盖范围广泛,形式符合国家规范,反应了本领域的重要信息来源。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优势在于它采用了群体层次的变量,并试图建立可能引发员工流动的过程模型。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横剖和纵贯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数据有效的证明研究结果的权威性。通过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更全面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富有实际意义。但是也受到了两个因素的限制,首先本论文的研究群体规模较小,而且不是每个群体成员的数据都很完整。另外,研究变量的滞后性也影响了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在改进方面,可以建立动态的人口背景和社会融合性模型,另外也可随时多次观察对群体人口背景和社会的融合程度,使变量关系更加严谨,因果关系更加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