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课件

合集下载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相对运动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相对运动
2 2 0 x0 x

v
v0
vd v =

x x0
ad x
*
思考:若加速度 a =恒量,三个*式成为什么形式? =恒量 三个*式成为什么形式 恒量, 式成为什么形式?
v = v 0 + ∫ ad t
0 t
*
v = v0 + at 1 2 x − x0 = v 0 t + at 2 2 v 2 − v0 = 2a( x − x0 )
y (m )
10
r r r 2 r = 5 ti + (15 t − 5t ) j r r r t = 1 : r = 5 i + 10 j
r r r v = 5i + ( 15 − 10t ) j r r a = −10 j
v =
aτ =
2 vx + v2 = y
r aτ 1
r v1
r a n1
o
x : v x = 5, a x = 0
y : v y = 15 − 10 t
匀速直线运动
a y = − 10 ≈ − g 为竖直上抛运动
合运动: 合运动:斜抛运动
3.求抛射角、轨道方程、射程、射高 3.求抛射角、轨道方程、射程、 求抛射角 r r r 抛射角: 抛射角: v 0 = 5i + 15 j
):
加速度矢量 (当 o , o ′ 间只有相对平动时 r r r a PO = a P O ′ + a O ′O
设 S′ 系相对于
x 方向以速率 u 运动, 运动, x // x ′, y // y ′, z // z ′ ;以 o 和 o′ 重合时为计时起点
S
系沿

1-4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1-4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解: (1)因为
dv adt kv2 dt
dv kdt 2 v
分离变量得 积分得
1 kt c1 v
§1.4 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1 因为t=0时, .代入, v v0 , 所以 c1 v0 并整理得 v0 v 1 v0 kt
再由 dx vdt ,将v的表示式代入,并取积分
这是顶点在原点的抛物线.
§1.4 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例1.5 一质点沿半径为1m的圆周运动,它通 过的弧长s按 s t 2t 2 的规律变化.问它在2s末 的速率、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各是多少? ds v 1 4t 解: 由速率定义,有 dt
将t=2代入,得2 s末的速率为
vdv kv 2 dx
所以有
分离变量,并取积分
dv kdx c3 v
kx ln v c3 v v0 ,所以 c3 ln v0 .代入,并整理得 因为x=0时,
v v0e
kx
§1.4 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例题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的圆周转动,其角量运 动方程为 2 3t 4t 3 (SI), 求质点在2 s末的速率和切向加速度. d 2 解:因为 3 12t dt 将t=2 代入,得2 s末的角速度为
d 24 dt
3 12 (2)2 45 rad / s 2 2s末的角加速度为 24 2 48 rad / s
在距轴心1 m处的速率为 v R 45 m / s 2 a R 48 m / s 切向加速度为
v0 dt 1 x c2 ln(1 kv0t ) c2 1 v0 kt k

大学物理上,质点运动学1-4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ppt课件

大学物理上,质点运动学1-4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ppt课件

.
8
1.4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2) v v0ekt
v dx dt
dx dt
v0ek
t
dxv0ektdt
x d
0
x
0t v0ektdt
xv0ektt v01ekt k 0k
(3) 质点停止时 υ0
ekt0, 则 t
由 v v0ekt
x
xm
v0 k
.
9
1.4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3)速度与位置的关系。
dv v
t
t
解:(1) a , dt
d
v0
v
a
0
dt
0a0d
t
vv0 a0t, vv0a0t
(2) v dx ,
dt
x
t
t
x0dx 0vdt0(v0a0t)dt
xx0 v0t 12a0.t2
5
1.4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3) advdvdxvdv(变量变换) dt dxdt dx
a0dxvdv
(分离变量)
x
v
x0 a0dx
vdv
v0
a0(xx0)1 2(v2v02)
(两边同时积分)
v2v0 22a0(xx0)
vv0 a0t
xx0
v0t
1at2 2
.
注意:这都是匀加速 直线运动公式,它们 不具有一般意义!
6
1.4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例:质点沿 x 轴作直线运动,加速度 a = 2t 。t = 0时,x = 1m,v = 0,求:任意时刻质点的速度和位置。

3.3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连接体问题

3.3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连接体问题

3.3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连接体问题
受力分析合力加速度
运动学量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受力求运动:分析物体的受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根据物体的运动特征,应用运动学公式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求力: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断或求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无论哪类问题,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是加速度。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要求(按比例)画出物体的受力图,需要正交分解的进行分解,标出角度来,并且标上加速度方向(正方向);运动分析要求根据物体所受合外力和初速度能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不论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是通过加速度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枢纽.
专题一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
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加速度,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有关运动的物理量.
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②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合外力(大小和方向)共线力合成建立符号规则,把矢量运算变成代数运算;非共线力合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求解.。

《大学物理教学课件》第1章 质点运动学

《大学物理教学课件》第1章 质点运动学

足右手定则:沿质点转动方向右
旋大拇指指向。
平均角加速度:β Δω Δt
角加速度:β
lim
t 0
Δω Δt
dω dt
d 2
dt 2
单位:rad/s2,
y
B
s
A
RO
x
29
匀变速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0 t
0
0t
1 2
t 2
2 02 2 ( 0 )
圆周运动线量和角量的关系:
与匀变速直线运动计 算公式有对应关系:
4
§1.2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1 位置矢量 运动方程
1.位置矢量(位矢)
从原点O向质点P所在位置画一矢
量来表示质点位置。
r称为位置矢量,简称位矢。
位矢 用坐标值表示为: r xi yj zk
z
xo
x
i , j , k表示沿x,y,z轴的单位矢量。
位矢的大小:r | r| x2 y2 z2
质点运动时在空间所经历的实际路径叫做运动轨道, 相应的曲线方程称为轨道方程。
在运动方程中,消去t即得轨道方程:f(x,y,z)=0。
6
1.2.2 位移 路程
z A
1.位移
t时刻,A点位矢为
r1
t+Δt时刻在B点位矢为 r2
r B
r1
r2
o
y
x
在t 时间内,位矢的变化量(即A到B的有向线
段)称为位移。
y
B
s
A
RO
x
角位置 :质点所在的矢径与x 轴的夹角。
运动方程: (t)
角位移: 质点从A到B矢径转过的角度 。
规定: 逆时针转向为正 顺时针转向为负

大 学 物 理 质点运动学

大 学 物 理  质点运动学

dr
dx
i
dy
j 3i 8tj (m/s)
dt dt dt
(3)由加速度的定义得
a
d
8 j (m/s2 )
dt
x
22

例2: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的圆周运动,它通过的弧长 s按s=t+2t2的规律变化。问它在2 s末的速率、法向 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各是多少?
解 (1)由速率定义,有 ds 1 4t dt
小球的切向加速度量值 a,法向加速度量值an和轨道
的曲率半径 。
解:由图可知
a
g sin
gy
a g
gt
2 0
g 2t 2
g2t
02 g2t 2
an θ
x= 0
θ
a
y=gt
an
g cos
gx
g
an
g0 02 g2t 2
2
2 x
2 y
(02
g 2t 2 )3 / 2
an
an
g0
21
§1.4 运动学中的两类问题
r


r
r2

位置矢量的增量 ◆位矢增量的模 ◆位矢模的增量
r r2 r1 | r|| r2 r1 | r | r2 | | r1 |
位移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式
r
xi
yj
zk
9
路程 s t 时间内质点在空间内实际运行的路径距离。
注意
• s与 r的区别
s为标量, r为矢量
s r
d
s
dr
将t =2代入上式,得2 s末的速率为
=1+4×2=9 (m·s-1)
(2)法向加速度的大小 (3)切向加速度的大小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4 天体运动的“两类热点”问题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4 天体运动的“两类热点”问题

专题四 天体运动的“两类热点”问题考点突破热点一 赤道上的物体、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师生共研1.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比较二者都是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GMm r 2=mv2r =m ω2r ,是轨道半径不同的两个地球卫星,应根据卫星运行参量的变化规律比较各物理量.2.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比较二者的角速度相同,即周期相等,半径不同,由此比较其他物理量.注意:赤道上的物体由万有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v2r 不适用,不能按照卫星运行参量的变化规律判断.3.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比较先将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分别与同步卫星比较,然后再对比二者的各物理量.例1 [2021·广州一模]如图所示,A 是地球的同步卫星,B 是地球的近地卫星,C 是地面上的物体,A 、B 、C 质量相等,均在赤道平面上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A 、B 、C 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a A 、a B 、a C ,周期分别为T A 、T B 、T C ,A 、B 、C 做圆周运动的动能分别为E kA 、E kB 、E kC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aB =aC >a A B .a B >a A >a C C .T A =T B <T CD .E kA <E kB =E kC练1 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目前仍然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其轨道近地点高度约为440 km ,远地点高度约为2 060 km ;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运行在赤道上空35 786 km 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设东方红一号在远地点的加速度为a 1,东方红二号的加速度为a 2,固定在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a 3,则a 1、a 2、a 3的大小关系为( )A .a 2>a 1>a 3B .a 3>a 2>a 1C .a 3>a 1>a 2D .a 1>a 2>a 3练2 (多选)如图所示,同步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1,向心加速度为a 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2,第一宇宙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A.a1a2=rRB.a1a2=⎝⎛⎭⎪⎫Rr2 C.v1v2=rRD.v1v2=Rr题后反思赤道上的物体(A)、近地卫星(B)和地球同步卫星(C)之间常见的运动学物理量比较如下:半径r A<r B<r C周期T A=T C>T B角速度ωA=ωC<ωB线速度v A<v C<v B向心加速度a A<a C<a B热点二卫星(航天器)的变轨及对接问题多维探究题型1|卫星变轨问题1.卫星变轨的实质两类变轨离心运动近心运动变轨起因卫星速度突然增大卫星速度突然减小受力分析G<m G>m变轨结果变为椭圆轨道运动或在较大半径圆轨道上运动变为椭圆轨道运动或在较小半径圆轨道上运动2.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如图所示.(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2)在A点(近地点)点火加速,由于速度变大,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做离心运动进入椭圆轨道Ⅱ.(3)在B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形轨道Ⅲ.例2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嫦娥奔月”掀起高潮.“嫦娥四号”进行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月球背面登陆.若“嫦娥四号”在月球附近轨道上运行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嫦娥四号”先在圆轨道上做圆周运动,运动到A点时变轨为椭圆轨道,B点是近月点,则下列有关“嫦娥四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四号”的发射速度应大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B.“嫦娥四号”要想从圆轨道进入椭圆轨道必须在A点加速C.“嫦娥四号”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比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要长D.“嫦娥四号”运行至B点时的速率大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题型2|卫星的对接问题在低轨道运行的卫星,加速后可以与高轨道的卫星对接.同一轨道的卫星,不论加速或减速都不能对接.例3 [2021·南宁一模]我国是少数几个掌握飞船对接技术的国家之一,为了实现神舟飞船与天宫号空间站顺利对接,具体操作应为( )A.飞船与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且沿相反方向做圆周运动接触后对接B.空间站在前、飞船在后且两者沿同一方向在同一轨道做圆周运动,在合适的位置飞船加速追上空间站后对接C.空间站在高轨道,飞船在低轨道且两者同向飞行,在合适的位置飞船加速追上空间站后对接D.飞船在前、空间站在后且两者在同一轨道同向飞行,在合适的位置飞船减速然后与空间站对接题型3|变轨前、后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4 2020年10月6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颁给了给出黑洞形成理论证明的罗杰·彭罗斯,引起世界轰动.黑洞是近代引力理论所预言的宇宙中的一种特殊天体,在黑洞引力范围内,任何物体都不能脱离它的束缚,甚至连光也不能射出,欧洲航天局由卫星观察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型黑洞,假设银河系中心仅存一个黑洞,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根据下列哪组数据可以估算出该黑洞的质量(引力常量为已知)( )A.太阳系的质量和太阳系绕该黑洞公转的周期B.太阳系的质量和太阳系到该黑洞的距离C.太阳系的运行速度和该黑洞的半径D.太阳系绕该黑洞公转的周期和轨道的半径题后反思航天器变轨的问题“四个判断”(1)判断速度①在两轨道切点处,外轨道的速度大于内轨道的速度.②在同一椭圆轨道上,越靠近椭圆焦点速度越大.③对于两个圆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2)判断加速度①根据a =,判断航天器的加速度.②公式a =对椭圆不适用,不要盲目套用.(3)判断机械能①在同一轨道上,航天器的机械能守恒.②在不同轨道上,轨道半径越大,机械能一定越大.(4)判断周期: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的半长轴(半径)越大周期越长.题型4|卫星的追及相遇问题行星A和B围绕恒星O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分别为T A和T B.设t=0时刻,A、B和O三者共线,则三者再次共线所需要的最少时间t满足以下条件:情境图若A、B公转方向相同若A、B公转方向相反t0=0时,A、B在O同侧(A、B再次在O同侧)⎝⎛⎭⎪⎫2πT B-2πT At=2πtT B-tT A=1(A、B再次在O同侧)⎝⎛⎭⎪⎫2πT A+2πT Bt=2πtT A+tT B=1t0=0时,A、B在O异侧⎝⎛⎭⎪⎫2πT B-2πT At=πtT B-tT A=12⎝⎛⎭⎪⎫2πT A+2πT Bt=πtT A+tT B=12例5 火星冲日现象即火星、地球和太阳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已知火星轨道半径为地球轨道半径的1.5倍,地球和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视为圆且两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则( ) A.火星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2:3B.火星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9C.火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之比为:D.2021年10月13日前有可能再次发生火星冲日现象练3 [2021·湖南怀化一模]随着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我国不断刷新深空探测的“中国高度”.“嫦娥”卫星整个飞行过程可分为三个轨道段:绕地飞行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绕月飞行轨道段.我们用如图所示的模型来简化描绘“嫦娥”卫星飞行过程,假设调相轨道和绕月轨道的半长轴分别为a、b,公转周期分别为T1、T2.关于“嫦娥”卫星的飞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嫦娥”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应大于11.2 km/sC.从调相轨道切入到地月转移轨道时,卫星在P点必须减速D.从地月转移轨道切入到绕月轨道时,卫星在Q点必须减速练4 [2021·成都七中二诊](多选)2020年3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意味着北斗全球组网仅差一步之遥.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所示,在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过程中,卫星从近地圆轨道Ⅰ的A点先变轨到椭圆轨道Ⅱ,然后在B点变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Ⅲ,则( )A.卫星在同步轨道Ⅲ上的运行速度小于7.9 km/sB.卫星在轨道Ⅱ稳定运行时,经过A点时的速率比过B点时小C.若卫星在Ⅰ、Ⅱ、Ⅲ轨道上运行的周期分别为T1、T2、T3,则T1<T2<T3D.现欲将卫星由轨道Ⅱ变轨进入轨道Ⅲ,则需在B点通过点火减速来实现思维拓展卫星通信中的“阴影区”问题在卫星的通信、观测星体问题中,由于另一个星体的遮挡出现“阴影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1)建立几何模型:通过构建平面几何画图,找出被星体挡的“阴影区”.(2)建立几何关系:关键是找出两个星体转动角度之间的几何关系.例1 [2020·福州二模]有一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周期是地球近地卫星的2倍,卫星圆形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上有太阳能收集板可以把光能转化为电能,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忽略地球公转,此时太阳处于赤道平面上,近似认为太阳光是平行光,则卫星绕地球一周,太阳能收集板的工作时间为( )A. B. C. D.例2 侦察卫星对国家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尤其是极地侦察卫星.极地侦察卫星在通过地球两极的圆轨道上运行,由于与地球自转方向垂直,所以理论上可以观察到地球上任何一处.假如它的运行轨道距地面高度为h,要使卫星在一天的时间内将地面上赤道各处在日照条件的情况下全都拍摄下来,在卫星通过赤道上空时,卫星上的摄像机至少应拍摄地面上赤道圆周的弧长是多少?(设地球半径为R,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专题四天体运动的“两类热点”问题考点突破例1 解析:C与A的角速度相同,根据a=ω2r,可知a C<a A;根据卫星的加速度a=,可知a A<a B;所以a C<a A<a B,故A项错误,B项正确;对卫星A、B,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知T A>T B,卫星A是地球的同步卫星,则T A=T C,所以T A=T C>T B,故C项错误;对于卫得A、B,由v=分析知v A<v B.由于卫星A、C角速度相等,由v=ωr分析知v C<v A,所以v C<v A<v B,卫星的动能为:E k=mv2可得:E kC<E kA<E kB,故D项错误.答案:B练1 解析:由于东方红二号卫星是同步卫星,则其角速度和赤道上的物体角速度相等,根据a=ω2r,r2>r3,则a2>a3;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ma,由题目中数据可以得出,r1<r2,则;综合以上分析有,a1>a2>a3,选项D正确.答案:D练2 解析:对于卫星,其共同特点是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故=.对于同步卫星和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其共同特点是角速度相等,有a=ω2r,故=.答案:AD例2 解析:“嫦娥四号”的发射速度应大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7.9 km/s,小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11.2 km/s,故A错误;“嫦娥四号”要想从圆轨道变轨到椭圆轨道,必须在A点进行减速,故B错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由题图可知,圆轨道的半径r大于椭圆轨道的半长轴a,故“嫦娥四号”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1大于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2,所以C错误;“嫦娥四号”要想实现软着陆,运行至B点时必须减速才能变为环月轨道,故在B点时的速率大于在环月轨道上运行的最大速率,即大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故D正确.答案:D例3 解析:飞船在轨道上高速运动,如果在同一轨道上沿相反方向运动,则最终会撞击而不是成功对接,故A项错误;两者在同一轨道上,飞船加速后做离心运动,则飞船的轨道抬升,故不能采取同一轨道加速对接,故B项错误;飞船在低轨道加速做离心运动,在合适的位置,飞船追上空间站实现对接,故C项正确;两者在同一轨道飞行时,飞船突然减速做近心运动,飞船的轨道高度要降低,故不可能与同一轨道的空间站实现对接,故D项错误.答案:C例4 解析: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G=mr=m=mω2r=mωv,分析可知,要计算黑洞的质量M,需知道太阳系的公转周期T与轨道半径r,或者线速度v与轨道半径r,或者轨道半径r与角速度ω,或者角速度ω、线速度v与轨道半径r,选项A、B、C 错误,D正确.答案:D例5 解析:火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a=m r,得v=,a=,T=2π.由v=可知v∝,则火星与地球的公转线速度大小之比为,选项A错误;由a=可知a∝,则火星与地球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9,选项B正确;由T=2π可知T∝,则火星与地球公转周期之比为3∶2,选项C错误;再次相距最近时,地球比火星多转动一周,则据此有t=2π,其中T火∶T地=3∶2,解得t≈2.2年,故下一次发生火星冲日现象的时间为2022年10月13日前后,选项D错误.答案:B练3 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调相轨道与绕月轨道的中心天体分别对应地球和月球,故它们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二次方比值不相等,故A错误;11.2 km/s是第二宇宙速度,是地球上发射脱离地球束缚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由于嫦娥卫星没有脱离地球束缚,故其速度小于11.2 km/s,故B错误;从调相轨道切入到地月转移轨道时,卫星的轨道将持续增大,故卫星需要在P点做离心运动,故在P 点需要加速,故C错误;从地月转移轨道切入到绕月轨道时,卫星相对月球而言,轨道半径减小,需要在Q点开始做近心运动,故卫星需在Q点减速,故D正确.答案:D练4 解析: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得v=.可知卫星运动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v越小,所以卫星绕近地轨道运行时速度最大,即地球的最大的环绕速度(7.9 km/s),则卫星在同步轨道Ⅲ上的运行速度小于7.9 km/s,选项A正确.卫星在轨道Ⅱ上从A向B运动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卫星做负功,动能逐渐减小,速率也逐渐减小,所以卫星在轨道Ⅱ上过A点的速率比卫星在轨道Ⅱ上过B点的速率大,选项B错误.设卫星在轨道Ⅰ上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1、轨道Ⅱ的半长轴为r2、在轨道Ⅲ上运行的轨道半径为r3.根据图中几何关系可知r1<r2<r3,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有=k,可得T1<T2<T3,选项C正确.卫星在B点要进入Ⅲ必须加速做离心运动,所以卫星在B点通过点火加速可实现由轨道Ⅱ进入轨道Ⅲ,选项D错误.答案:AC思维拓展典例1 解析: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mR T=2π,此卫星运行周期是地球近地卫星的2倍,所以该卫星运行周期T′=4π,由=m′r,=m′g,得r=2R.如图,当卫星在阴影区时不能接受阳光,据几何关系:∠AOB=∠COD=,卫星绕地球一周,太阳能收集板工作时间为:t=T′=.答案:C典例2 解析:设卫星运行周期为T1,则有G=(h+R)物体处于地面上时有G=m0g解得T1=在一天内卫星绕地球转过的圈数为,即在一天中有次经过赤道上空,所以每次摄像机拍摄的赤道弧长为s==T1,将T1代入,可得s=.答案:。

第7讲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运动学问题(原卷版)

第7讲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运动学问题(原卷版)

第7讲牛顿第二定律两类运动学问题目录考点一瞬时加速度的求解 (1)考点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 (1)考点三连接体问题 (6)考点四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6)练出高分 (8)考点一瞬时加速度的求解1.牛顿第二定律(1)表达式为F=ma.(2)理解:核心是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2.两类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例题1](2023•龙岩模拟)一倾角为θ的斜面体C始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斜面光滑,底面粗糙,如图所示。

轻质弹簧两端分别与质量相等的A、B两球连接。

B球靠在挡板上,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当撤去挡板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球A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gsinθB.球B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gsinθC.地面对斜面体C的支持力等于球A、B和C的重力之和D.地面对斜面体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例题2](2023•蚌埠模拟)如图所示,A、B两物体用两根轻质细线分别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细线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60°和45°,A、B间拴接的轻弹簧恰好处于水平状态,则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A、B所受弹簧弹力大小之比为√3:√2B.A、B的质量之比为m A:m B=√3:1C.悬挂A、B的细线上拉力大小之比为1:√2D.同时剪断两细线的瞬间,A、B的瞬时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6[例题3](多选)(2023•鄱阳县校级一模)如图所示,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斜面顶端、另一端与A球相连,A、B间由一轻质细线连接,B、C间由一轻杆相连。

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地面上,弹簧、细线与轻杆均平行于斜面,初始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大小为2gsinθB.C球的受力情况未变,加速度为0C.B、C两球的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sinθD.B、C之间杆的弹力大小不为0[例题4](多选)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1kg的物体,它的左端与一劲度系数为800N/m的轻弹簧相连,右端连接一细线.物体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此时物体与水平面刚好接触但无作用力,弹簧处于水平状态,如图所示,已知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剪断细线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7.5m/s2B.在剪断弹簧的瞬间,物体所受合力为15NC.在剪断细线的瞬间,物体所受合力为零D.在剪断弹簧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考点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1.动力学中常见的图象v-t图象、x-t图象、F-t图象、F-a图象等.2.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1)看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2《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ppt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2《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ppt课件
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 概率的意义,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 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产生(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的方法,以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高基三础自物测理一轮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基础律自测
教材梳理
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内容
考点一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考点二 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分析
考点三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 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 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 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 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 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教科书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及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教科书介绍的统计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抽样 调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侧重点放在了介绍获得高质量样本的方法、 方便样本的缺点以及随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 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 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 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 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 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义,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2_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解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2_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讲解

2012年物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2节 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考纲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牛顿通过大量定量实验研究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2、其数学表达式为:m Fa =ma F =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yy x x ma F ma F用动量表述:t PF ∆=合3、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微观粒子高速运动问题;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由运动情况判断的受力情况 三、单位制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1)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长度一cm 、m 、km 等; 质量一g 、kg 等; 时间—s 、min 、h 等。

(2)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2、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选定基本物理量的不同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位制,如历史上力学中出现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工程技术领域还有英尺·秒·磅制等。

【要点名师精解】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1)瞬时性: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来说,它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它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当它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这便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的含义.例如,物体在力F1和力F2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静止,这说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若突然撤去力F2,而力F1保持不变,则物体将沿力F1的方向加速运动.这说明,在撤去力F2后的瞬时,物体获得了沿力F1方向的加速度a1.撤去力F2的作用是使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零变为F1,而同时发生的是物体的加速度由零变为a1.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是瞬时对应的.(2)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合外力F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反之,a是F产生的结果,故物体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反之亦然。

第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超重和失重

第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超重和失重

第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超重和失重(对应学生用书第39页)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问题主要有两类: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求解这两类问题的思路如下.受力情况(F 合) F 合=ma 加速度a 运动学公式运动情况(v ,s ,t )【针对训练】1.如图3-2-1所示,传送带的水平部分长为L ,传动速率为v ,在其左端无初速释放一小木块,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时间不可能是( )图3-2-1A.L v +v 2μgB.L vC. 2L μgD.2Lv【解析】 因木块运动到右端的过程不同,对应的时间也不同,若一直匀加速至右端,则L =12μgt 2,得:t = 2L μg,C 正确;若一直加速到右端时的速度恰好与传送带速度v 相等,则L =0+v 2t ,有:t =2Lv ,D 正确;若先匀加速到传送带速度v ,再匀速到右端,则v 22μg +v (t -v μg )=L ,有:t =L v +v2μg ,A 正确;木块不可能一直匀速至右端,B 错误.【答案】 B超重与失重 1.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做视重,其大小等于测力计所受物体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2.超重、失重与完全失重 超重 失重 完全失重定义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续表超重 失重 完全失重产生条件 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a =g ,方向向下视重 F =m (g +a ) F =m (g -a ) F =0超重与失重并不是物体重力变化了,而是“视重”——即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的重力了.【针对训练】 2.图3-2-2(2010·浙江高考)如图3-2-2所示,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一定为零B .上升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大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C .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大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D .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 对B 的压力等于A 物体受到的重力【解析】 对于A 、B 整体只受重力作用,做竖直上抛运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论上升还是下降过程,A 对B 均无压力,只有A 项正确.【答案】 A(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两类动力学问题分析 1.求解两类动力学问题涉及的知识主要有:一是牛顿第二定律(有时需用牛顿第三定律)F合=ma ,二是运动学公式v t =v 0+at ,s =v 0t +12at 2,v 2t -v 20=2as ,s =(v 0+v t )t /2.其中加速度a 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步骤分析解答物理学问题必备的六大环节,即:对象、状态、过程、规律、方法和结论.因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取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并可把物体视为质点.(2)确定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画出物体运动情景的示意图,并标明物体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4)选定合适的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如F x =ma x ,F y=ma y .(5)代入已知条件求解结果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图3-2-3(2011·上海高考)如图3-2-3,质量m =2 kg 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 处,A 、B 间距L =20 m ,用大小为30 N ,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 0=2 s 拉至B 处.(已知cos 37°=0.8,sin 37°=0.6,取g =10 m/s 2)(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大小为30 N ,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 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解析】 (1)物体做匀加速运动L =12at 2则a =2L t 20=2×2022 m/s 2=10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F -f =ma f =30 N -2×10 N =10 N则μ=f mg =102×10=0.5.(2)F 作用的最短时间为t ,设物体先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匀加速时间t ,撤去外力后,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匀减速时间t ′到达B 处,速度恰为0,由牛顿第二定律F cos 37°-μ(mg -F sin 37°)=ma则a =F (cos 37°+μsin 37°)m-μg=[30×(0.8+0.5×0.6)2-0.5×10] m/s 2=11.5 m/s 2a ′=fm=μg =5 m/s 2由于匀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即为匀减速阶段的初速度,因此有at =a ′t ′则t ′=a a ′t =11.55t =2.3tL =12at 2+12a ′t ′2则t =2La +2.32a ′=2×2011.5+2.32×5s =1.03 s. 【答案】 (1)0.5 (2)1.03 s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技巧该题第(1)问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第(2)问是由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但不管哪种情况都要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都要从受力或运动的一方求出加速度,然后转入另一方,所以求加速度是关键.【即学即用】 1.(2010·海南高考)在水平的足够长的固定木板上,一小物块以某一初速度开始滑动,经一段时间t 后停止.现将该木板改成倾角为45°的斜面,让小物块以相同的初速度沿木板上滑.若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小物块上滑到最高位置所需时间与t 之比为( )A.2μ1+μB.μ1+2μC.μ2+μ D.1+μ2μ【解析】 木板水平时,小物块的加速度a 1=μg ,设滑行初速度为v 0,则滑行时间为t=v0μg;木板改成倾角为45°的斜面后,小物块上滑的加速度为:a2=mg sin 45°+μmg cos 45°m=(1+μ)2g2,滑行时间为:t′=v0a2=2v0(1+μ)g,因此t′t=2μ1+μ,A项正确.【答案】 A对超重、失重的进一步理解超重与失重错误!举重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120 kg的重物,而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却只能举起100 kg的重物,求:(1)升降机运动的加速度;(2)若在以2.5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的升降机中,此运动员能举起质量多大的重物?(g 取10 m/s2)【审题视点】(1)地面上能举起120 kg,说明运动员的最大举力为1 200 N.(2)在超失重环境中,人的最大举力不变,但举起的重物可能小于或大于120 kg物体.【解析】运动员在地面上能举起m0=120 kg的重物,则运动员能发挥的向上的最大支撑力F=m0g=1 200 N.(1)在运动着的升降机中只能举起m1=100 kg的重物,可见该重物超重了,升降机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设此加速度为a1,对物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1g=m1a1,解得a1=2 m/s2.(2)当升降机以a2=2.5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重物失重,设此时运动员能举起的重物质量为m2对物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2g-F=m2a2解得:m2=160 kg.【答案】(1)2 m/s2(2)160 kg【即学即用】2.(2011·四川高考)如图3-2-4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示意图,假定其过程可简化为:打开降落伞一段时间后,整个装置匀速下降,为确保安全着陆,需点燃返回舱的缓冲火箭,在火箭喷气过程中返回舱做减速直线运动,则()图3-2-4A.火箭开始喷气瞬间伞绳对返回舱的拉力变小B.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C.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可能做正功D.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解析】对降落伞,匀速下降时受到的重力mg、绳的拉力F T和浮力F平衡,即F T =F-mg.在喷气瞬间,喷气产生的反冲力向上,使降落伞减速运动,设加速度大小为a,对降落伞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F T′-mg=ma,F T′=F-mg-ma<F T,故A正确,B错误.加速度方向向上,返回舱处于超重状态,故D错误.合外力方向向上、位移方向向下,做负功,故C错误.【答案】 A(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动力学中“动态变化”问题动态变化问题主要研究速度、加速度、合力三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为加速度决定于合外力,而速度的变化决定于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所以处理此类问题的思维程序应如下:先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再求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并分析其变化,然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加速度的变化,最后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速度的变化情况.动态变化的过程以后还有“机车启动获得最大速度之前的过程”、“电磁感应部分导体棒获得收尾速度前的过程”,这些问题重在分析合力的变化以及潜在的状态(如平衡状态、收尾速度).图3-2-5(2013届宝鸡模拟)如图3-2-5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经过合力为零的c 点到达最低点d,然后弹起.整个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经过b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B.经过c点时,运动员的速率最大C.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D.从c点到d点,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潜点探究】(1)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长,说明O→b,运动员自由下落.(2)c点合力为零,说明b→c弹力小于重力,运动员加速.(3)d为最低点,说明v d=0,此时弹力最大,c→d,一直减速.【规范解答】运动员的下落过程从O→b为自由落体运动,b→c重力大于弹性绳的弹力,运动员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到达c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c→d弹性绳的弹力大于重力,加速度竖直向上,运动员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到达d点时速度减为零,故正确答案为B、C.【答案】BC【即学即用】3.图3-2-6(2012·四川高考)如图3-2-6所示,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置于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接触(未连接),弹簧水平且无形变.用水平力F 缓慢推动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长度被压缩了x 0,此时物体静止.撤去F 后,物体开始向左运动,运动的最大距离为4x 0.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撤去F 后,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B .撤去F 后,物体刚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kx 0m-μgC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2 x 0μgD .物体开始向左运动到速度最大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μmg (x 0-μmgk)【解析】 撤去F 后,物体向左做加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a 1=kx -μmg m =kxm-μg ,随物体向左运动,x 逐渐减小,所以加速度a 1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物体的速度最大,然后物体做减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a 2=μmg -kx m =μg -kxm ,a 2随x 的减小而增大.当物体离开弹簧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a 3=μmgm=μg ,所以选项A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刚撤去F 后,物体的加速度a =kx 0-μmg m =kx 0m-μg ,选项B 正确;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3x 0,则3x 0=12a 3t 2,得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t =6x 0a 3=6x 0μg,选项C 错误;当物体的速度最大时,加速度a ′=0,即kx =μmg ,所以x =μmgk,所以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W =μmg (x 0-x )=μmg (x 0-μmgk),选项D 正确.【答案】 BD(对应学生用书第42页)●动力学中的转折点问题1.如图3-2-7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为( )图3-2-7A .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B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减小,直到为零C .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D .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解析】 木板受拉力作用后,物块相对木板滑动,说明木板加速度大于物块加速度;滑了一段距离后仍有滑动说明这时木板速度还是大于物块速度;此时撤掉拉力,物块的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做匀加速运动;木板的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做匀减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一起做匀速运动.C 、D 选项正确.【答案】 CD ●失重问题2.如图3-2-8所示,在托盘测力计的托盘内固定一个倾角为30°的斜面,现将一个重为4 N 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让它自由下滑,那么测力计因4 N 物体的存在而增加的读数不可能是( )图3-2-8A .4 NB .2 3 NC .2 ND .3 N 【解析】 当斜面光滑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a y ,处于失重状态,托盘测力计增加的示数为ΔF =mg -ma y ,而a y =a sin θ,又因mg sin θ=ma ,所以ΔF =mg -mg sin 2 θ=3 N ;当斜面粗糙时,物体有可能匀速下滑,此时托盘测力计增加的示数为ΔF =mg =4 N ,而当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托盘测力计增加的示数应满足3 N<ΔF <4 N ,所以选C.【答案】 C●由运动情况推断受力情况 3.图3-2-9(2011·上海高考)受水平外力F 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其v -t 图线如图3-2-9所示,则( )A .在0~t 1秒内,外力F 大小不断增大B .在t 1时刻,外力F 为零C .在t 1~t 2秒内,外力F 大小可能不断减小D .在t 1~t 2秒内,外力F 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解析】 由图象可知0~t 1,物体作a 减小的加速运动,t 1时刻a 减小为零.由a =F -fm 可知,F 逐渐减小,最终F =f ,故A 、B 错误.t 1~t 2物体作a 增大的减速运动,由a =f -Fm可知,至物体速度减为零之前,F 有可能是正向逐渐减小,也可能F 已正向减为零且负向增大,故C 、D 正确.【答案】 CD●与图象结合的超失重问题 4.图3-2-10(2013届兰州新亚中学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实验装置模拟火箭发射卫星.火箭点燃后从地面竖直升空,燃料燃尽后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相继脱落,实验中速度传感器测得卫星竖直方向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3-2-10所示,设运动中不计空气阻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推力大小恒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t 2时刻卫星到达最高点,t 3时刻卫星落回地面B .卫星在0~t 1时间内的加速度大于t 1~t 2时间内的加速度 C. t 1~t 2时间内卫星处于超重状态 D. t 2~t 3时间内卫星处于超重状态【解析】 卫星在0~t 3时间内速度方向不变,一直升高,在t 3时刻到达最高点,A 错误;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卫星的加速度,由图可知,t 1~t 2时间内卫星的加速度大,B 错误;t 1~t 2时间内,卫星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处于超重状态,t 2~t 3时间内,卫星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处于失重状态,故C 正确,D 错误.【答案】 C●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5.图3-2-11(2012·浙江高考)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 、形状不同的“A 鱼”和“B 鱼”,如图3-2-11所示.在高出水面H 处分别静止释放“A 鱼”和“B 鱼”,“A 鱼”竖直下潜h A 后速度减为零,“B 鱼”竖直下潜h B 后速度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其重力的109倍,重力加速度为g ,“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1)“A 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 A 1;(2)“A 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f A ;(3)“A 鱼”与“B 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f A ∶f B . 【解析】 (1)“A 鱼”在入水前做自由落体运动,有 v 2A 1-0=2gH ① 得:v A 1=2gH .②(2)方法一:“A 鱼”在水中运动时受重力、浮力和阻力的作用,做匀减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 A ,有F 合=F 浮+f A -mg ③ F 合=ma A ④ 0-v 2A 1=-2a A h A ⑤由题意:F 浮=109mg综合上述各式,得f A =mg (H h A -19).⑥方法二:对“A 鱼”运动的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可得,mg (H +h A )-109mgh A -f A h A =0解得f A =mg (H h A -19).(3)考虑到“B 鱼”的受力、运动情况与“A 鱼”相似,有f B =mg (Hh B -19)⑦综合⑥、⑦两式,得 f A f B =h B (9H -h A )h A (9H -h B ). 【答案】 (1)2gH (2)mg (H h A -19) (3)h B (9H -h A )h A (9H -h B )。

高三物理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高三物理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比平台高出 h=6 m,若空气阻力 f 大 小不变,g=10 m/s2.求:
(1)空气阻力与小球重力大小的比值mfg; (2)小球从抛出到落到地面所经过的时间 t.
思路点拨:根据运动情况确定加速度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中的受力情况求解. 规范解答:(1)从抛出到最高点,2a1h=v20(1 分) 代入数据求得 a1=12 m/s2(1 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ma1(1 分) mfg=0.2.(1 分) (2)上升过程所用时间 t1=va10=1 s(1 分) 下落过程加速度 a2=mgm-f=mg-m0.2mg=8 m/s2(1 分) 下落过程所用时间 t2,则有 h+H=12a2t22(1 分) 得 t2=2 s(1 分) 总时间 t=t1+t2=3 s.(2 分)
8s 3g.
答案:(1)0.5 (2)
8s 3g
考点二:连接体问题的应用
【例2】 (综合题)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 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A叠放在物体B 上,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 滑时,A、B保持相对静止.求B对A的支持力N和 摩擦力f.
解析: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滑时,物块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B对A竖直向上的支 持力N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的作用而一起做加速运动,如图(甲). 设B的质量为M,以A、B为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M)·gsin θ=(m+M)a,得a=gsin θ. 将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如图(乙)所示,则ax=acos θ=gsin θcos θ, ay=asin θ=gsin2 θ
(1)小球的加速度;
(2)最初2 s内小球的位移.
解析:(1)小球在斜杆上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垂直杆方向:Fcos θ=mgcos θ+N① 沿杆方向:Fsin θ-mgsin θ-f=ma② 其中:f=μN③ ①②③联立,并代入数据,得 a=0.4 m/s2. (2)最初 2 s 内的位移 s=12at2=0.8 m.

质点运动学两类基本问题

质点运动学两类基本问题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传先运动方程:)(trr vv=位移:)()(1212tt rrrrr vvvvv−=−=∆PΓOr(t)v trv∆∆=rrdtr dtrttrttrvttrrrrr==−+=→→∆∆∆∆∆∆0lim)()(lim2、速度和速率t∆∆=svdtdstsvt=∆∆=→∆0lim复习前次课内容 提要:1、基本概念:参照系、坐标系、质点、位置矢量、位移、运动方程、轨道方程、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

r r r r∆arv r教学要求:1、能借助直角坐标系熟练由运动方程(*或由题给条件建立)通过求导,计算质点在平面内(曲线)运动时,任一时刻的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轨迹方程。

2、会已知加速度及初时条件,用积分方法求速度、运动方程。

质点运动学两类基本问题教学重点、难点:运动方程;加速度 ;定积分。

2012.2.21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传先k zj yi xrvvvv++=4、位置矢量、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的正交分量(直角坐标)表示:kvjvivkdtdzjdtdyidtdxdtr dvzyxvvvvvvvv++=++==kajaiakdtdvjdtdvidtdvdtv dazyxzyxvvvvvvvv++=++==任意曲线运动都可以视为沿x,y,z轴的三个各自独立的直线运动的叠加(矢量加法)。

运动的独立性原理或运动叠加原理()k t zjtyitxtrvvvv)()()(++=3、加速度1212)()(tttvtvtva−−=∆∆=vvrr22lim)(dtrddtv dtvt atvvvv==∆∆=→∆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刘传先11)矢量性:上述物理量都是矢量,是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遵从矢量相加的法则。

2)瞬时性:、、都表明质点在运动中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物理量,它们具有瞬时性。

avrrrr3)相对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对同一质点的运动描述是不同的,即、、、、等物理量是具有相对性的。

vravrrrrrr∆∆特性:5、核心问题:已知运动方程,求速度、加速度。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例3.已知一质点沿x轴运动,加速度为: a a(t ) C 初始条件为: t t 0 0 求:
v
o
解:1)
x0
v0 x
0
v ,x x
v(t ), x(t )
t t0
X
dvx a x dt
ax dvx / dt
t t0
x(t ) x0 vx (t )dt
讨论:若
对任何一个矢量,有着许多种分解方法, 同样也存在着多种的迭加方法。
y v0 v0 y
抛体运动可以看作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 线运动和沿竖直方向的 自由落体运动的叠加。 这就是运动的叠加原理 的一个实例。
1 2 ˆ t ˆ r v dt (v0t cos )i (v0t sin gt ) j 0 2 1 2ˆ ˆ r (v0 cos i v0 sin ˆ)t gt j j 2 12 r v0t gt 猎人打猴子 2
解: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v0
x l h ,
2 2
dl dt v0 ,
l
h o x
dx d l dl 2 2 v ( l h ) 2 2 dt dt dt l h
X
h x v0 x l 2 h2 lv0
2 2
讨论:
lv0 hv dv d a ( ) dt dt l 2 h 2 x

vx (t )
vox
dv x a x dt
t t0
vx (t 0) v0 , xt 0 x0
x(t ) x0 v0t at / 2
2
ax a C
vx (t ) v0 x ax dt

大学物理课件复习资料坐标系的运用

大学物理课件复习资料坐标系的运用

例1:一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 r ,角速度 :一质点作匀速率圆周运动, 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为 ω 。求: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1)用直角坐标、位矢表示;2)用自然坐标表示。 )用直角坐标、位矢表示; )用自然坐标表示。 以圆心O 为原点。 解: 以圆心 为原点。建立直角 坐标系Oxy ,O ′点为初始位置, 点为初始位置, 坐标系 设 t 时刻质点位于 P(x , y), ( ), 质点的运动学方程为: 质点的运动学方程为: 1) x = r cosω t , y = r sinω t ) 用位矢表示为: 用位矢表示为:
∆s
θ
x
υ = rω

O
ds
r
x
角速度矢量
方向: 方向:角速度矢量 ω 的方向垂直于质点运动 的平面,其指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的平面,其指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可以得出, 可以得出,质点的线 ω 速度 等于角速度 υ 等于角速度 与质 r 的矢量积: 矢量积: 点位矢
ω
r
ω − kθ
2 0
2
例8:已知运动方程 x = ut y = − gt 2 / 2 : u , g 为常量,求: at , an 为常量, 解: 这显然是平抛运动(依据迭加原理) 这显然是平抛运动(依据迭加原理) 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出, 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出,在自然坐标系中求解
θ
a
1)一般曲线运动的法向加速度指向瞬时曲率中心; )一般曲线运动的法向加速度指向瞬时曲率中心; 2)在曲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线 )在曲线运动中, 凹的一侧。 凹的一侧。
讨论
dυ υ ˆ ˆ ˆ a = aττ + ann = n τˆ + dt ρ

质点运动学

质点运动学
Mechanics 力学
力学 ——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
物体之间和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分类: 根据研究内容分类: 运动学(Kinematics) : 研究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动力学(Dynamics): 研究产生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间相互作用对 运动的影响。
t 2 2
加速度
dv 2 2 a R cos ti R sintj dt 2 2 a ( R cos ti R sintj ) r
思考:加速度中负号的含义
加速度分量式
a x R 2 cos t , a y R 2 sint
m s
2
物理意义: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表征某一时刻 速度变化的快慢。 分量式:
a ax i a y j az k
d y ay 2 dt dt dv y
2
dv x d x ax 2 dt dt
2
dv z d z az 2 dt dt
2
大小:
2 2 2 a ax a y az
B
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一般情况 v v (s r )
瞬时速率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
dr ds
v ds dt dr dt v
§1.3 加速度
z 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大小、方向) 的物理量 r1 t 时间内,速度增量为: o
r2
v1 v2
2、加速度描述速度的变化,它只与 v
的改变有关,而与速度本身的大小无关。 3、若速度的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是 否有加速度?
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134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134运动学的两类问题

r (t)

z
dz z0
x(t )iˆ
t
0 vzdt
y(t) ˆj

z z(t)kˆ
z(t)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Chapter 1 质点运动学
例1
设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 (t)

at
2i

btj
1求 t=2s时的速度. 2 判断质点的运动轨迹.
解: 由题意可得速度方程为:
具体做法是:
先将求导或求积的矢量函数在一定的坐标中表
达为矢量解析式,然后对各分量求导或求积,再将
结果用矢量解析式 来表 达。
一、已知 r 求 v 、a
r r(t)
x x(t) y y(t)
r(t)

x(t)i

z
y(t) j
z(t)
z(t)k
f (x, y, z) 0
vx

dx dt
vy

dy dt
vz

dz dt
ax

dvx dt

d2x dt 2
ay

dvy dt

d2 dt
az

dvz dt

d2z dt 2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Chapter 1 质点运动学
r 二、已知 a 或 v 及初始条件求

a

dv
dt
dv

adt
dv vx
x
kdx
v v0
0
v v0ekx
v0
h
l
s
dx d(l 2 h2 )1/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v kd t 2 v
1 c1 .代入,并整理得 v0
v0 v 1 v0 kt
7
再由
dx vd,将 t
的表示式代入,并取积分 v
v0dt 1 x c2 ln(1 k v0t ) c2 1 v0 kt k
因为t=0时,x=0,所以 =c 0. 于是 2
dr v 3i 8tj dt
图1.15
3
其模为 v
3 (8,与 t ) 2 x轴的夹角
2
8t arctan . 3
由加速度的定义得
dv a 8 j dt
即加速度的方向沿y轴负方向,大小为
8m / s 2 .
4
例1.5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的圆周运动,它通过的弧长s按 s=t+2 t 2 的规律变化.问它在2 s末的速率、切向加速度、 法向加速度各是多少? 解 由速率定义,有
v v0e
kx
随堂练习一
跳伞运动员下落加速度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随堂练习二
式中 均为大于零的常量 及 时
任一时刻运动员下落速度大小
的表达式
注意到

对本题的一维情况有

分离变量求积分
(备选例一)
(备选例二)
(备选例三)
(备选例四)
(续选例四)
(备选例五)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ds v 1 4t dt
将t=2代入,得2 s末的速率为
v 1 4 2 9 m / s
v an 81 m / s 2 R
由切向加速度的定义,得
2
d2 s a 2 4 m / s 2 . dt
5
例1.6 一质点沿半径为1 m的圆周转动,其角量运动方程为 θ =2+3t-4 (SI),求质点在 t 3 2 s末的速率和切向加速度.
第二节 两类问题
由初始条件定积分常量
2
例1.4 已知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r=3ti- 4t2 j,式中r以m计, t以s计,求质点运动的轨道、速度、加速度. 解 将运动方程写成分量式 x = 3t ,y = -4t2 消去参变量t,得轨道方程: 4x2 +9y=0,这是顶点在原 点的抛物线.见图1.15. 由速度定义得
解:因为
d 3 12t 2 dt
2
d 24t dt
将t=2 代入,得
3 12 (2) 45 rad / s
24 2 48 rad / s
在距轴心1 m处的速率为 切向加速度为
2
=Rω v =-45 m/s
a R 48 m / s 2
6
2 例1.7 一质点沿x轴运动,其加速度 a k v,式中 k为正常 数,设t=0时,x=0,v v0(1)求 v 和x作为 t 的函数的表示 式; (2)求 v 作为x函数的表示式。
解 (1)因为
dv adt k v2dt
分离变量得
1 积分得 kt c1 v 因为t=0时, v =, v0 所以
1 x ln(1 k v0t ) k
Hale Waihona Puke 8(2)因为 所以有
dv dv dx dv a v dt dx dt dx
vdv k v2 dx
分离变量,并取积分
dv kdx c3 v
因为x=0时, ,所以 vv 0
kx ln v c3
代入,并整理得 c3 ln v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