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

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理解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研究当中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概念的定义及发展过程的了解,进一步探索两者的异同和在语言学习中的运用。

在对错误语言的分类进行认识和分析后,探究成因,获得启示。

关键词: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对比分析,也叫对比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变体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差异。

对比语言学在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

六十年代后期,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受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影响,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因此七十年代以后,错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比分析。

然而,这一时期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许多美国应用语言学家也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错误分析与对比分析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1942/1982:上卷初版例言)。

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我们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辞典的编纂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当对比分析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不再是纯语言学的,而是吸收和运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它与对比分析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和排斥,而是共存和互补。

一、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的概念是由上个世纪,著名语言学家Benjamin Whorf (1941提出的,他通过对两中或者更多的语言进行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

对普通语言学的理论进行修正或者补充,或者提出更新。

对比分析的初衷是试图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比分析假设目标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发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图预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则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换言之,“两种语言系统中的差异越大,即各自的语言形式和程式跟对方的差异在质和量上均互不相容,则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就越大,形成潜在干扰”(Wein reich,1953)。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6.1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6.1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汉英词语对比 张世涛(1995) 5个考察项:

义项对应与否;及物不及物;兼类;
双音节趋势;动词与动补组合;
结合汉语二语教学实践 分析了母语英语学习者汉语偏误的来源 如:“*我破了杯子”

汉、韩量词对比研究
金珍我(2002) 韩语数量组合常放在名词之后; 韩语量词跟汉语量词有时是一对多的关系 “一根香烟、一辆车、一台机器”中的量词 韩语都是dae 这些无疑会对韩国人学习汉语造成干扰。

“*昨天晚上,京珠公路上已经发生一起撞车事
故”
第二节 偏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 的全部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 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 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 产生了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 代。
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
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 (1)发现:在学生实际使用汉语过程中发现 我今天一点累。(日韩“一点”误代为“有 点”) “二”和“两” (2)选择: 查看发现的问题是否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关 如果有成熟的研究亦可不作对比。

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


相同和不同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
Ellis(1985)的对比难度“等级 ”
难度1:第一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成分相同。 汉语、英语的语序都是S+V+O 难度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二语的一 个语言项。 如英语的“borrow/lend”对应汉语的“借”。 难度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 中不存在。 如:英语有格、数等,汉语没有。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对 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建 立,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使语 言习得研究完全抛开行为主义理论的限制,为以 后的儿童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框架。乔姆斯 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言习得的解 释,即语言天赋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 有一种语言能力,儿童掌握语言并不是一种“学 习 ( learning ) ” 的 过 程 , 而 是 一 种 “ 习 得 (acquisition)”过程,儿童最终学会的语言 要比儿童接受的语言训练复杂、细致得多。
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
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 战,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一种 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偏误分析产生于 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母语迁移的假设: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 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
理过程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中之一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2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 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 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 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
偏误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局限体现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 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 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 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词汇和表达整体上,母语者更严格。如下 列错误母语者一般会纠正: *我的词典很瘦。(哥斯达黎加;初级上) *我有三个少儿。(韩国;初级上) *他是一个优良的学生。

3.评估标准问题。 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 程度。 A: Shall I just push this button? B:*Of course.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二)两种观点 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 “强势说”和“弱势说”两种观点。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 步骤。 描写: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 统进行细致的描写。 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 言项目。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 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 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


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 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1219016李德元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

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

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

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

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

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析法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论是在实际预测中,还是在 理论上,都过于简单化,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理论。
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 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在 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 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 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者将学习 者的这一套语言叫作“中介语” (interlanguage),开始将 “中介语”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 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2)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知而不改)。 (3)系统后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学习者知道正
确的目标语规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可能产生差错或者 失误。(知而且能改)。
Dulay、Burt和Krashen(1982)从评价的角度, 根据偏误对交际产生的影响把偏误划分为全局性偏 误(global error)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全局 性偏误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误。 局部性偏误指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句理 解的偏误。前者影响交际,后者不影响交际。
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对比目 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 从而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 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 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却用了“还是” 来误代,这是词语的误代)
﹡太晚来。
(应用“太晚”作补语,而误用它作了状语,这是句 法成分的误代)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讲课稿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

60年代后期,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其理论基础受到挑战,对比分析开始衰落。

F r i e 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

体现在他的著作:“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n g l i s h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a d o(1957)提出对比分析理论系统。

标志著作“l i n g u i s i t i c s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e”。

L a d o(1957):“W e c a n p r e d i c t a n d d e s c r i b e t h e p a t t e r n s t h a t w i l l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i n l e a r n i n g,a n d t h o s e t h a t w i l l n o t c a u s e d i f f i c u l t y,b y c o m p a r i n g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t h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e t o b e l e a r n e d w i t h t h e n a t i v el a n g u a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s t u d e n t.”L a d 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优秀课件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优秀课件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无标并存
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对应的形式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应义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 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分析(Analysis)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说(weak form)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描写(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PPT讲稿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PPT讲稿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
代,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
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 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对 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Chomsky理论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建 立,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使语 言习得研究完全抛开行为主义理论的限制,为以 后的儿童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框架。乔姆斯 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言习得的解 释,即语言天赋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 有一种语言能力,儿童掌握语言并不是一种“学 习 ( learning ) ” 的 过 程 , 而 是 一 种 “ 习 得 (acquisition)”过程,儿童最终学会的语言要 比儿童接受的语言训练复杂、细致得多。
难度 等级
1
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 两种语言中语言成分相同为一项 borrow、lend在汉语 中都是借
3 母语中的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对 格、定冠词、时体标
应项
记、“把”字句
4 母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然 被动句:汉语有标和
有对应项,但形式和分布存在差别
•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 分析方法 •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三节 偏误分析假设及其历史局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三. 关于“偏误分析”的评价 关于“偏误分析”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 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 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 恰当的起点。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 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 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 证据。证明学习者偏误并不是完全是由于 母语干扰造成的。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 学习者怎样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具有重要 的意义。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 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 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 偏误分析”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 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 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 理论框架。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 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 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最新版)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最新版)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By:周琴 0430参考书目:[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假说因素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a.产生背景早在1945年,Charles Fries在Teaching and learning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系统地阐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1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的研究领域。

略论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略论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略论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是思维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式,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们有着明显的特点,也能够为学习带来许多好处。

先来看看对比分析,它是指以追求一定目标为前提,以其他可以制约它的事物或抛砖引玉的方式对象进行比较,推断出可以更准确更清楚地评估其他可供选择的东西以实现目标。

比如,当你在学习一门课程时,你可以通过对比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在做出任何决定时,用对比法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而错误分析的目的是在实际结果及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找出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改进措施。

它通过检查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发现并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推断出改善差异的措施,实现预定的目标。

比如,在课堂上你可以通过总结自己的失误来改正错误习惯,或者在一门课程的考试中,你可以通过总结上一次考试的错误来努力提高本次的成绩。

以上是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基本概念,它们都是学习中常用的思考方式,可以让学习更有效率。

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但都能够使学习效率最大化。

首先,对比分析有着显著的比较特征,以实现一定的目标为前提,比较、研究不同情况下的其他可用事物,从而做出更优秀的决定。

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评估选择,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果。

其次,错误分析具有明显的诊断特征,它是要求学习者通过思考,探究总结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改正措施,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它们都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正确运用它们,可以让学习更有效率,让人能够不断取得进步。

它们不仅可以应用于学习,在实践中也有非常好的用武之地。

比如,解决商业案例时,可以通过对比,从不同角度出发,查找最佳解决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错误分析,从已知的错误中总结出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在学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有着明显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正确运用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预定目标。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收集数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对比分析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选择语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料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 语料标注:对语料进行必要的标注和分类,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数据清洗: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无关信息,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整理和清洗
清洗异常值和缺失值,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 除量纲和单位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确 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分组和聚合,以 便进行后续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
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对比对 象,收集数据,数据清洗和 预处理,对比分析过程,得 出结论。
结果解释:对对比分析的结 果进行解释和解读,明确差 异和优劣,提出改进和优化 建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确 定研究范围和主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对比分析的定义
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目的在于揭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旨在识别 和比较不同语言或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相似之处
竞品分析:对比分析 竞争对手的产品、服 务、营销策略等,制 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消费者行为研究:通 过对比分析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过程,了解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
偏误分析的应用场景和实例
语言教学:识别和纠正学生的 语言错误,提高语言水平
机器翻译:改进翻译算法,提 高翻译准确度
语音识别:识别语音中的错误, 提高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
识别偏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文 本中的语言使用不当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By: 周琴201520040430 参考书目:[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因素a.产生背景假说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早在1945年,CharlesFries在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b.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中表现为:学习者母语VS目的语。

c.理论基础1、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客观的、静态的描写;对语言的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方面而不注重意义方面。

正因为有了这种对语言结构细致的描述,不同语言间的共时对比才有了物质基础。

2、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言语)行为产生是刺激-反应-强化过程。

形成习惯,遇到某一语言场景自动作出正确语言反应。

习得第二语言意味着克服旧的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而在形成过程中,原有的习惯就会产生迁移作用。

负迁移(“我有你无+你有我无”)d.操作步骤四个步骤:1、描写: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学习难点)3、比较:在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中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的研究领域。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1、语言学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2、心理学理论基础:认知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与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五个步骤:1、收集资料: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或听力理解中选择供分析用的语料。

2、鉴别偏误:首先要区分是有规律的偏误还是偶然的失误,同时还要区分是结构形式的偏误还是语用的偏误。

3、描写偏误(对偏误分类):见下分类4、解释偏误:偏误产生原因(来源):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者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

5、评价偏误:评估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e.分类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

1、“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

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此说法关于预测功能过于绝对,比较极端。

2、“弱势说”:实验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赞成学习者偏误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对比分析很难准确地预测学习者可能的难点。

所以有学者认为,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即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陈汉生的原因,这就是对比分析“弱势说”的基本观点。

其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于是70年代开始研究重心转向了偏误分析。

(被广泛运用到了论文写作中。

)f.优点(意义)1、对比分析有一套严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语言之间比较,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

2、对比分析运用于语言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语言的差异中发现了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从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3、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终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更好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和测试。

1、传统分类: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分类。

2、根据偏误严重程度分类:整体性偏误(涉及到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偏误,如误用句式、关联词语,语序颠倒等)、局部性偏误(句子某一次要成分偏误,如助词、量词误用等)。

3、理解偏误和表达偏误:前者往往表示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不了解,严重,需及时纠正;后者可能因为交际中快速反应而监控不够,可能是学习策略所致,适当提醒其错误。

4、口语偏误和书面语偏误5、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科德)前者指那些明显带有结构形式错误的句子,后者指语法虽然正确,但在一定的语境、交际情境中显得不恰当的句子。

(注重语言形式和交际使用)。

6、根据中介语发展过程: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科德)1、是对比分析的继承与发展,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和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2、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偏误本质认识。

从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成强调偏误的积极意义,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是终结于研究的重要手段。

3、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其具体的研究成果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提供积极反馈和依据,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提高。

g.局限1、语言的差异和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

(对比分析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处是正迁移,不同处是负迁移。

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难度越大。

实则不然。

差异大,干扰小,掌握准确度大。

如:母语为声调非声调国家,声调学习)2、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对二语习得的迁移作用,实际上,学习者错误和困难是多方面的。

3、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只关注表层结构比较,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没有涉及。

语言间差异太大,可比性不大。

(印欧语系,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4、不重视学习者的研究,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只是进行语言比较,没有涉及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现及学习者特点。

h.评价不可全盘否认,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之后许多的理论,如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都将其作为一种分析手段。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一般以目的与国家说本族语言者规范的语言为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很多变体。

2、对各种偏误的研究不平衡。

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偏误研究比较充分,易察觉。

而对于语用和文化方面的偏误研究较少。

原因:理论探讨不够,具体进行偏误分析难度较大。

3、偏误来源的分析是偏误分析的一大特色,但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硬套五个来源。

而且偏误来源较复杂,有交叉,很难区分。

4、最大的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骗五部分,而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中正确部分。

只能了解学习者没有掌握的部分,割裂了中介语体系,看不到中介语的全貌及其动态的发展轨迹。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影响深远,出现过衰退期,但是复苏后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中。

局限性并不是意味着它的消亡,而是促使它融入到更大范围内对中介语进行分析的“运用分析”之中。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偏误+正确),从而让揭示中介语发展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