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合集下载

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 (一)定义
• 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 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 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 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 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 多年以来,医疗核心制度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各地、各医疗机构对核 心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区别和偏差,各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的定义、内 容、要求、操作流程和执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别,亟需从全国层面进行统一 。
• 2016年,国家卫计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 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明确了医疗质量管理各项要求,促 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 3.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 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 4.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 (一)定义 • 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 (一)定义 •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
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

2018年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18年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目的保证诊疗工作及时性、连续性、有效性、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执业医师。

(三)定义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四)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五)内容1、原则(1)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就诊者。

(2)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交接,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2、门诊:(1)接诊:首诊医师对门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完成门诊病历。

(2)诊断明确的患者:按照诊疗常规及进治疗.(3)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给予进一步治疗或及时转有关科室治疗。

(4)诊断为非本科疾病患者:与患者沟通,转诊至对应科室就诊。

(5)涉及多学科疾病的患者:申请全院多学科会诊,具体参见《全院多学科会诊制度》.(6)转诊患者:按照《转院、转诊制度》转诊。

(7)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先抢救患者,病情允许后陪同转送至急诊抢救室或上级医院。

(8)交接: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科或转院治疗、首诊医生应与有关科室联系并亲自或安排其他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护送及交接手续.3、留院观察(1)接诊:对新留观患者,首诊医师完成留观评估并完成留观病历文书书写,制定诊疗计划.(2)诊断明确的患者:积极办理出观手续转相应科室或上级医院治疗。

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十、查对制度
• (一)定义 • 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 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 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 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 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 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和标准执行。
• •

• •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 (一)定义 • 指为全面梳理诊疗过程、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不断提升 诊疗服务水平,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死亡 诊断、诊疗过程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死亡病例讨论原则上应当在患者死亡1周内完成。尸检 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后1周内必须再次讨论。 • 2.死亡病例讨论应当在全科范围内进行,由科主任主持, 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 3.死亡病例讨论情况应当按照本机构统一制定的模板进行 专册记录,由主持人审核并签字。死亡病例讨论结果应当 记入病历。 • 4.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全部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并提 出持续改进意见。
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有了全国统一标 准
• 多年以来,医疗核心制度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各地、各医疗机构对核 心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区别和偏差,各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的定义、内 容、要求、操作流程和执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别,亟需从全国层面进行统一 。 2016年,国家卫计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 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明确了医疗质量管理各项要求,促 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在《办法》的基础上,为指导地方和医疗机构进一步理解和贯彻落实核心制 度,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卫健委对《办法》提出的18项核心制度的定 义、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细化,组织制定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因此,以后在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方面,我国有了全国统一的标准。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1. 门诊医疗制度1.1 门诊挂号规定1.2 门诊就诊流程1.3 门诊医保结算规定2. 住院医疗制度2.1 普通住院流程2.2 重症监护室(ICU)入住规定2.3 住院医保结算规定3. 药品管理制度3.1 药品采购规定3.2 药品出库及储存规定3.3 药品使用及处方规定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4.1 医疗设备购置规定4.2 医疗设备使用及维护规定 4.3 医疗设备报废及更新规定5.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5.1 医疗风险管理规定5.2 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规定 5.3 医疗质量评估与监控规定6. 医患沟通制度6.1 医患沟通流程6.2 医患纠纷处理规定6.3 医患隐私保护规定7. 医学伦理与道德规范7.1 医疗行为规范7.2 患者知情同意规定7.3 医学研究伦理规定8.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8.1 护理岗位职责规定8.2 入院护理评估流程8.3 出院护理指导规定9.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9.1 医疗费用收据规定9.2 报销费用明细规定9.3 医保外费用报销规定10.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10.1 医疗安全教育规定10.2 医疗事故预防措施规定 10.3 医疗安全报告及处理规定11. 感染防控制度11.1 感染防控管理规定11.2 感染监测与报告规定11.3 感染防控培训规定12. 医学影像管理制度12.1 医学影像采集与存储规定 12.2 医学影像报告规范12.3 医学影像隐私保护规定13. 中医药服务管理制度13.1 中医诊疗规范13.2 中医药保健服务规定13.3 中医药文化传承规定14. 急诊医疗制度14.1 急诊流程与规范1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规定 14.3 急诊医疗资源调配规定15.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15.1 互联网医疗服务资质管理规定 15.2 互联网医疗服务信息安全规定 15.3 互联网医疗服务争议处理规定16.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16.1 医疗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规范 16.2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规定16.3 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换规定17. 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17.1 学科带头人评定与选拔规定17.2 学科带头人职责与义务规定17.3 学科带头人绩效考核规定18. 制度执行监督与评估18.1 制度执行考核规定18.2 制度执行监督与纠察规定 18.3 制度改进与优化规定附件:1. 门诊挂号流程图2. 住院流程图3. 药品管理流程图4. 医疗设备购置流程图5. 医疗质量评估指标表6. 医患沟通示范对话7. 护理质量评估指标表8. 医学影像管理流程图9. 中医药服务评估指标表10. 急诊医疗资源调配流程图11. 互联网医疗服务审批流程图12. 学科带头人考核评分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门诊挂号规定:指医疗机构门诊部门对患者进行预约或现场挂号的具体规定。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1. 医疗定点制度1.1 医疗机构定点1.1.1 急诊医疗机构定点1.1.2 门诊医疗机构定点1.1.3 住院医疗机构定点1.2 定点医疗机构评估和监督2. 目录管理制度2.1 医疗服务项目目录2.2 药品目录管理2.3 诊疗项目医保目录管理3. 医保支付制度3.1 基本医疗保险支付3.1.1 门诊费用支付 3.1.2 住院费用支付 3.2 大病保险支付3.3 医疗费用结算管理4.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 4.1 医疗服务价格监管 4.2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4.3 医疗服务价格监督5. 医保基金管理制度5.1 医保基金筹集5.2 医保基金分配5.3 医保基金支出5.4 医保基金监督6. 个人账户管理制度6.1 个人账户设立与管理6.2 个人账户资金使用7. 医保信息系统管理制度7.1 医保信息管理7.2 医保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 7.3 医保信息安全管理8.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8.1 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8.2 住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8.3 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9. 医疗诊疗规范管理制度9.1 门诊诊疗规范管理9.2 住院诊疗规范管理10.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10.1 医疗人员招聘与培训 10.2 医疗人员绩效考核 10.3 医疗人员执业管理11.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11.1 医疗事故及纠纷处理 11.2 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12. 医疗卫生科技管理制度12.1 临床试验与药品审批 12.2 医疗科技创新管理13.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3.1 医疗器械注册与监管 13.2 医疗器械价格管理14. 医学伦理管理制度14.1 人体试验伦理管理14.2 医学伦理审查15. 疾病分类管理制度15.1 疾病分类与统计15.2 疾病预防与控制16.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16.1 基层医疗机构分类与管理 16.2 全科医生培养与管理17. 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管理制度17.1 医疗保险法律法规管理 17.2 医疗保险政策解读18. 医疗保障制度18.1 医疗贫困救助制度18.2 统筹城乡医保制度所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 医疗机构定点申请表附件2: 医疗服务项目目录附件3: 药品目录附件4: 诊疗项目医保目录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医保基金:指国家和个人共同筹集的用于支付医疗费用的资金。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而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则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医务人员的行为提供了规范和准则。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首诊医师要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

如果遇到疑难病症或复杂情况,首诊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报告科室负责人。

在诊断明确前,不得随意转诊患者。

二、三级查房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检查医嘱执行情况,解决疑难问题等。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要每日至少查房两次,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三、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不同科室或专业之间,为了解决患者的诊断或治疗问题而进行的协同诊疗活动制度。

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会诊包括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等。

会诊医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会诊,并提出明确的会诊意见。

对于紧急会诊,会诊医师应在 10 分钟内到达现场。

四、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特级护理适用于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一级护理适用于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二级护理适用于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三级护理适用于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2018年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2018年

医疗平安十八项核心制度⑴首诊医师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分类治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⑼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与治理制度.(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2)分级护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工程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抗菌药物分级治理制度.(16)手术平安核查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平安治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举措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 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 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升查房质量.1、三级医师查房规定(1)每周查房1-2次,应由二级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2)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方案,决定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案及参加全科会诊.(3)抽查医嘱、病历(特别检查是哪级医师查房,记录书写的质量)、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升医疗水平.(4)利用典型、特殊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以提升教学水平.(5)听取医师、护士对医疗护理工作及治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以提升治理水平.2、二级医师查房规定(1) 一般患者每周查房3次,一般患者入院后,二级医师首次查房不得超过48小时.应有本病房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2)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举措,了解病情变化以及疗效判定.(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随时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处理举措,必要时进行晚查房.(4)对新入院病人,如一周后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应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5)疑难危急病例或特殊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上级医师查房.(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升低级医师的业务水平.(7)负责修改和指导一级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以提升书写水平.检查病历、各项医疗记录、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8)检查指导住院医师工作,预防和杜绝医疗过失事故的发生,签发会诊, 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及病历首页并签字.(9)协助科主任决定病人的入院、转科、转院问题.(10)注意倾听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治理各方面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治理.3、一级医师查房规定(1)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早晚查房一次,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 发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2)对危急、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殊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3)及时修改被带教医师书写的病历和各种医疗记录、医疗文件等.(4)向实习医师讲授诊断要点、体检方法、治疗原那么、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并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和治理方面的意见.(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历.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入院二周诊断不明确;住院期间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有重要发现,将导致诊断、治疗的变更;治疗效果不佳;院内感染者;疑难重大手术.重危病例:病情危重或病情忽然发生变化者.1、科室进行讨论,讨论会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病区医师均参加.2、讨论前,主管的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负责收集病例资料,住院医师汇报病史,介绍病情和诊疗过程;主治医师应补充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讨论目的及观点;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结合诊疗标准、国内外资料分析制定诊治举措.3、如科室讨论后诊断仍不明确,需将患者病情报告医务科,由医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全院进行讨论.4、全院讨论时,患者所在科室将患者病情摘要送至拟参加讨论的相关科室专家和医务科,医务科负责通知并组织讨论.5、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修订治疗方案.讨论经过由经治医师记录整理,经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审查后,分别记入病程记录和疑难危重讨论记录本.四、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为了增强各科室间的医疗协作,提升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平安; 在临床工作中,凡遇疑难、危重病例或诊断不明确、疑与其它学科有关的病例, 须及时申请会诊.1、会诊医师须做到:(1)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察患者,补充、完善必要的检查;(2)会诊医师须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提出具体诊疗意见并开出本科医嘱, 会诊记录包括会诊意见和建议、会诊医师的科室、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3)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对患者需要自费或局部自费的药物或医用材料以及特殊用法须在会诊意见记录中注明, 并告知患者和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签字手续;(4)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5)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标准;(6)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会诊.2、院内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包括门诊会诊与病房会诊(普通))、急诊会诊、全院会诊、清院外会诊、远程会诊.(1)科内会诊: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都可由主治医师主动提出,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召集本科有关医务及技术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诊疗意见. 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例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2)科问会诊:门诊会诊:根据病情,假设需要他科会诊或转专科门诊者,经治医师必须在门诊病历上记录患者的病史及体征, 初步诊断,会诊目的等.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同时签署全名;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于本科病人可回转给邀请科室或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 病房会诊(普通):邀请会诊科室必须严格掌握会诊指征,申请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会诊目的及要求,在会诊时必须由经治医师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被邀请医师的尊敬. 被邀请会诊科室按申请科的要求, 指定有一定临床经验,对科专业理论及技术操作有一定水平, 工作责任心强,态度认真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总住院医师〕根据病情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为保证会诊质量,以达预期会诊目的及医疗平安, 科室不得派住院医师承担会诊任务〔急会诊例外〕.会诊医师应本着对病人完全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进行随访,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提出具体意见,并写会诊记录.对待病人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允许推诿扯皮延误治疗.〔3〕急诊会诊: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的病人,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急会诊中请, 并同时上报本科室上级医师,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在特殊情况下,可邀请.会诊医师应迅速〔10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申请会诊和到达会诊时间均应记录到分钟.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以及时做出诊治意见.中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及抢救工作.〔4〕院内大会诊:对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特殊病例需院内大会诊的,科室向医务科提出申请,医务科负责通知专家和主持讨论,科室负责将病历摘要送达参加会诊讨论的专家;邀请会诊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须参加会诊讨论.五、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特殊病人或需多学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和主管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2、对急危重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各种记录及时全面,对有他科病情由主诊科负责邀请有关科室参加抢救.3、参加危重患者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坚守岗位,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人员的指挥及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 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4、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人员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颂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预防发生过失事故.5、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各班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班,所用药品的空安培经二人核对方可离开,各种抢救药品, 器械用后应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6、需多学科协作抢救的危重患者,原那么上由医务科或医疗副院长等组织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人员、参加多学科抢救病人的各科医师应运用本科专业特长,团结协作致力于病人的抢救工作.7、病危、病重病人要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放入病历中,一份交病人家属.要及时、认真向病人家属讲明病情及预后,填写病情告知书,以期取得家属的配合.8、因纠纷、殴斗、交通或生产事故、自杀、他杀等原因致伤的病员及形迹可疑的伤病员,除应积极进行抢救工作外,同时执行特殊情况报告制度,在正常工作日应向医务科和保卫科汇报, 非工作日向医院总值班汇报,必要时报告公安部门.9、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一般不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10、抢救工作中,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辅科室及后勤部门,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证.六、手术分级治理制度1、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治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治理方法?要求, 根据医院功能制度手术分级治理制度.2、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全科人员进行讨论,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情况,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3、科室根据科内人员晋升及个人技术水平提升状况,定期申报调整其手术范围中请,由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议后确认.所称竽术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4、科室应严格监督落实?各级医师手术范围?要求,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超出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活动.5、假设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许、危及生命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手术分级治理方法: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治理条例?和卫生部?医院分级治理方法?及?医疗技术准入治理制度?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参照?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二甲〕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特制定?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手术分级治理方法〔试行〕?.一、手术分类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麻醉方法〔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二、手术医师级别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级别.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1、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历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4、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根底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工程手术及科研工程手术.〔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工程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工程手术.〔八〕对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九〕考虑到我院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力量培养问题,高年资医师〔取得现有职称3年以上〕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高一类手术.对无主任医师的专业, 医院将根据副主任医师技术水平状况,选择一位可以完成主任医师手术范围的副主任医师承当主任医师工作,假设选择不出,不可超范围开展此类手术.四、手术审批程序1.手术科室主任必须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医疗组组长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担任,医疗组组长按医师级别确定组内每例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需要全科会诊的,至少提前1天交科主任组织全科会诊并审批.2,科主任审批全科各医疗组每例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保证医师级别与手术分类相对应,签字生效.原那么上,不批准越级手术.特殊情况下可以批准, 但必须保证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3.患者选择医生时应以医疗组为单位,执行医师分级手术制度为前提.五、手术审批权限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我院施行手写通知单报送,科主任必须审核通过后签字方可报送.常规手术:一级手术:科主任审批,住院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 二级手术: 科主任审批,住院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 三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 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医师报手术通知单.六、特殊手术审批权限1、资格准入手术资格准入手术是指按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需要专项手术资格认证或授权的手术.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学术机构向医院以及手术医师颁发专项手术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实. 已取得相应类别手术资格准入的手术医师才具有主持资格准入手术的权限.2、高度风险手术高度风险手术是指手术科室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上报医务部,根据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重大、疑难、特殊病例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或?重大、疑难、新开展、特殊病例全院会诊及手术报告审批治理方法〔补充〕?相关要求,由医务科负责人决定组织院内多学科专家小组会诊后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 获准后,手术科室科主任负责安排手术.3、急诊手术预期手术的级别在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级别内时,可施行手术.假设属高风险手术或预期手术超出自己手术权限级别时, 应紧急报告医疗组组长审批,必要时向科主任上报.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 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4、新技术、新工程、科研手术(1) 一般的新技术、新工程手术及重大手术、致残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在已填写的各种特殊手术审批单上签署同意意见后, 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备案并审批.(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工程、科研手术由医院上报省卫生厅审批.必要时由省卫生厅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前方能在医院头.5、需要向医务科报告或审批的手术需填写?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重大、疑难、特殊病例手术报告审批单?.(1)该学科新开展或高难度的重大手术.(2)邀请院外、国内相关专家参加的手术.(3)预知预后不良或危险性很大的手术.(4)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手术或存在医疗纠纷的再次手术.(5)干部病人(省、市、校领导,省内外知名人士)的手术.(6)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手术.以上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备案,手术科室科主任负责审批.6、外出会诊手术本院执业医师受邀请到外单位或外地手术,必须按?执业医师法?、?医师外出会诊治理规定?的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外出手术医师所主持的手术不得超出其在本细那么规定的相应手术级别.七、行政治理1、为了保证医疗平安,根据医师职称承当的责任,实行各级医师分级手术制度.各手术科室应执行各级医师手术范围的规定, 医疗组组长或科室主任根据规定审批参加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手术医师在提升手术级别时,必须由科主任及医疗组组长实行具体考核,并以分级手术变更申请表〞上报医务部,经学术委员会专家审核讨论,主管院长审批后,签字盖章生效.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变更, 变更后由医务部及时下发变更通知及各类医师手术范围.2、手术根据已确定的手术人员分工进行,不得越级手术.手术中根据病情需要扩大手术范围,或改变预定术式,需请示上级医师,根据医师分级手术范围规定进行手术.如施行越级手术时,需经科主任批准并必须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3、除正在进行的手术术者向上级医师请示外,上级医师不得未经给病人会诊,未参加术前讨论,未办理手术手续,而直接参加手术.4、新技术、新工程、科研手术必须征得患者或直系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对违反本标准超权限手术的科室和责任人, 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和责任人的责任;对由此而造成医疗事故的,追究科主任及相应人员责任.明确各级医师手术权限,是标准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平安,维护病人利益的有力举措,各手术科室及各级医师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七、术前讨论制度一、所有住院手术病例〔急诊入院手术除外〕均应进行术前讨论,特殊病例应报医务科备案或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织〔主持〕,手术医师、护士及有关科室医务人员参加.重大疑难、新开展的、特殊情况的手术需上报医务科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三、讨论内容:诊断和诊断依据;手术指征和手术禁忌症;术前准备,如特殊检查、血源等;重新开展手术应订出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意外,以及防范举措;麻醉选择;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手术人员、麻醉人员及有关人员的组织和安排.一般手术也要进行相应讨论.四、术前讨论要做好记录,并随同病历归档.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各科对每例死亡病例必须进行详细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2、死亡病例讨论必须在病人死亡后一周内完成,尸检病例在有病理报告后二周内进行.3、死亡病例讨论必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主持,全体医师和护士长参加.。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一、医疗质量保障制度医疗质量是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和期待。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我国在2018年推出了新版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务人员的入职和培训、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监测、医疗操作规范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

2.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明确医患双方的权益,加强医疗纠纷的预防和解决工作,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3. 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评估和管理工作,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和有效性,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4. 院感管理制度建立院感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医疗服务监管制度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我国在2018年新增了一系列的监管制度。

5. 医生执业管理制度对医生的执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和管理,确保医生具备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6. 药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杜绝假药和劣药的流入市场,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7.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防止因器械问题导致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8. 医生处方权管理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避免滥用处方权,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三、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费用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保障患者在看病过程中的合理负担,我国在2018年出台了一系列的费用管理制度。

9.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避免因医疗费用过高导致民众就医难问题。

10. 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11. 药品价格管理制度对药品价格进行监管,遏制药价过高的情况,保障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12. 医疗收费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收费标准和管理规范,避免医疗机构乱收费、加大患者负担的问题。

18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18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

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3.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4.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2018年度)

医疗安全18项核心制度(2018年度)

醫療安全十八項核心制度目錄(1)首診醫師負責制度。

(2)三級醫師查房制度。

(3)疑難病例討論制度。

(4)會診制度。

(5)急危重患者搶救制度。

(6)手術分級分類管理制度。

(7)術前討論制度。

(8)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9)查對制度。

(10)病曆書寫與管理制度。

(11)值班與交接班制度。

(12)分級護理制度。

(13)新技術和新項目准入制度。

(14)危急值報告制度。

(15)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

(16)手術安全核查制度。

(17)臨床用血審核制度。

(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診負責制度一、第一次接診の醫師或科室為首診醫師和首診科室,首診醫師對患者の檢查、診斷、治療、搶救、轉院和轉科等工作負責。

二、首診醫師必須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必要の輔助檢查和處理,並認真記錄病曆。

對診斷明確の患者應積極治療或提出處理意見;對診斷尚未明確の患者應在對症治療の同時,應及時請上級醫師或有關科室醫師會診;三、首診醫師下班前,應將患者移交接班醫師,把患者の病情及需注意の事項交待清楚,並認真做好交接班記錄。

四、對急、危、重患者,首診醫師應采取積極措施負責實施搶救。

如為非所屬專業疾病或多科疾病,應組織相關科室會診或報告醫院主管部門組織會診。

危重症患者如需檢查、住院或轉院者,首診醫師應陪同或安排醫務人員陪同護送;如接診醫院條件所限,需轉院者,首診醫師應與所轉醫院聯系安排後再予轉院。

五、首診醫師在處理患者,特別是急、危、重患者時,有組織相關人員會診、決定患者收住科室等醫療行為の決定權,任何科室、任何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

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查房實行正(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三級查房。

危重者入院後當天要有上級醫師查房;夜間病重者入院後,次日要有上級醫師查房記錄,二級醫師書寫三級醫師查房記錄,一級醫師書寫二級醫師查房記錄,查房前各級醫師對需要進行討論診斷和治療の病例,事前應查閱有關文獻資料,作好充分准備,以提高查房質量。

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2018年新版十八项核心制度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 (一)定义 • 指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对 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多方参与的核 查,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 • 2.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3.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当纳入病历。
• (一)定义 • 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 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具体要 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 目录。 •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医师 技术档案。 • 4.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 (一)定义 •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 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 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 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 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 2.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讨论原则上应 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 员参加。 • 3.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讨论内容应专册 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 4.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
十八项核心制度20185232018年4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要点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要点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1.明确不同级别医师的查房职责和频次。

2.查房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3.查房医师应当及时处理患者的诊疗问题和医嘱执行情况。

4.查房医师应当与其他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协作,确保患者诊疗质量和安全。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内或跨机构之间,由专家会诊组对患者的诊疗方案和诊断结果进行讨论、研究和决策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明确会诊组成员和会诊程序。

2.会诊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3.会诊意见应当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4.会诊后应当及时反馈结果和建议,确保患者及时得到诊疗。

四、分级护理制度一)定义指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将患者分为不同级别,实施相应护理措施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明确不同级别患者的护理标准和护理措施。

2.护理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3.护理人员应当按照护理标准和措施进行操作,确保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

4.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反馈患者病情和护理效果,协助医务人员制定诊疗方案。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各科室在不同时间段内,安排医务人员值班和交接班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明确各科室值班和交接班的时间和人员。

2.值班和交接班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3.值班医务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处理患者紧急情况和医疗问题。

4.交接班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情况、诊疗方案和医嘱等信息详细记录,并进行交流和确认。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内或跨机构之间,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研究和决策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明确讨论程序和参与人员。

2.讨论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3.讨论应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共识和方案。

4.讨论结果应当及时反馈和执行,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明确抢救程序和参与人员。

2.抢救记录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3.抢救人员应当按照抢救程序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抢救质量和安全。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1.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全覆盖。

2.确立公立医院以公益为主体、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促
进医疗服务公平。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
平。

4.加强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独特作用。

5.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让群众享受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6.推进诊疗分离,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
率。

7.强化药品监管,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
全。

8.加大医疗设施、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9.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费用,保证医疗服务质
量和效益。

10.加强医患关系管理,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环境。

11.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仲裁工作,及时妥善解决医患纠纷。

12.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病历全面应用。

13.加强医学伦理建设,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权益。

14.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抗击重大疾病能力。

15.加强对医学科技的支持和引导,加速医学科技创新,提高医
疗卫生服务水平。

16.加强国际医疗卫生合作,积极开展医疗援助和技术交流。

17.应急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快速响应公共突发事
件。

18.推进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
平。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1. 医药分开制度1.1 分离医药生产和经营1.2 建立药品生产许可证制度1.3 建立药品注册制度1.4 推行药品目录管理制度2. 医疗服务定价机制改革2.1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2 推行按病种付费2.3 完善医疗费用报销制度3. 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3.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2 大病保险制度3.3 医疗救助制度3.4 商业医疗保险制度4. 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化4.1 建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信息公开制度 4.2 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开度4.3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5. 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5.1 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5.2 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5.3 加强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管理5.4 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6. 加强医疗技术和质量管理6.1 推行医疗技术评价与审批制度6.2 建立医疗技术与质量管理信息平台6.3 实施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6.4 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7. 完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7.1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7.2 推行医患纠纷调解机构建设7.3 完善医疗事故赔偿制度8. 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8.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3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9.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9.1 推行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9.2 完善公立医院董事会治理结构9.3 推进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10. 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10.1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10.2 推动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建设10.3 加强传统中医药保护与利用11.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制度11.1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管理 11.2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11.3 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管理12. 加强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建设12.1提高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12.2 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12.3 加强预防接种工作13.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13.1 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13.2 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13.3 推行医务人员职业注册制度14. 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14.1 推进电子病历应用14.2 完善医疗信息安全保护体系14.3 建立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15. 加强医学科研和创新能力建设15.1 提高医学研究伦理水平15.2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15.3 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和创新16. 建立健全药品监管体系16.1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16.2 提高药品监管信息公开度16.3 加大药品监管力度17. 推进医养结合发展17.1 加强养老院服务质量监管17.2 支持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17.3 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18.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18.1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18.2 建立健全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 18.3 完善医疗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附件:1. 相关统计数据2. 政策文件和法规引用3. 操作手册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药分开制度:指医疗机构与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分开经营的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2018最新18项医疗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2018最新18项医疗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2018最新18项医疗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18版)第一条义务救治制度: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履行义务救治职责,对生命危急的患者实行紧急救治,应当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对病情危急的患者实行救治,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二条规范医疗行为制度:医务人员应当严守医德医风,遵守职业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依法从事医疗活动。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特点,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第三条应急医疗救援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需要参与应急医疗救援,建立相关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治的准备工作。

医务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医疗原则和应急处置规定。

第四条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医疗安全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和安全检查。

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医疗风险控制和医疗纠纷处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信息化建设,保证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第六条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从采购、储存、配送到使用环节,严格控制药品质量。

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使用药品,减少药品滥用和错误用药。

第七条费用公示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明码标价,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公示,公开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医疗价格公开透明度。

第八条医疗服务评价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服务评价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

第九条医保支付制度:医保部门应当建立医保支付制度,按照医保目录规定,对参保人员享受的医疗服务和药品进行支付。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第十条疾病防治制度: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疾病的防治工作,建立疫情监测制度,开展疾病预防和科普宣传。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和报告疾病疫情,开展病例分析和防控指导。

第十一条临床应用指南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临床应用指南,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018年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18年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目的保证诊疗工作及时性、连续性、有效性、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二)适用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执业医师。

(三)定义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四)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五)内容1、原则(1)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就诊者。

(2)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交接,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2、门诊:(1)接诊:首诊医师对门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完成门诊病历.(2)诊断明确的患者:按照诊疗常规及进治疗.(3)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给予进一步治疗或及时转有关科室治疗。

(4)诊断为非本科疾病患者:与患者沟通,转诊至对应科室就诊.(5)涉及多学科疾病的患者:申请全院多学科会诊,具体参见《全院多学科会诊制度》。

(6)转诊患者:按照《转院、转诊制度》转诊。

(7)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先抢救患者,病情允许后陪同转送至急诊抢救室或上级医院.(8)交接: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科或转院治疗、首诊医生应与有关科室联系并亲自或安排其他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护送及交接手续。

3、留院观察(1)接诊:对新留观患者,首诊医师完成留观评估并完成留观病历文书书写,制定诊疗计划。

(2)诊断明确的患者:积极办理出观手续转相应科室或上级医院治疗。

2018年5月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18年5月最新修订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目的保证诊疗工作及时性、连续性、有效性、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全院各临床科室、执业医师。

(三)定义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四)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五)内容1、原则(1)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就诊者。

(2)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交接,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2、门诊:(1)接诊:首诊医师对门诊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完成门诊病历。

(2)诊断明确的患者:按照诊疗常规及进治疗。

w33271 81F7 臷28528 6F70 潰40053 9C75 鱵r32547 7F23 缣y)(3)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给予进一步治疗或及时转有关科室治疗。

(4)诊断为非本科疾病患者:与患者沟通,转诊至对应科室就诊。

(5)涉及多学科疾病的患者:申请全院多学科会诊,具体参见《全院多学科会诊制度》。

(6)转诊患者:按照《转院、转诊制度》转诊.(7)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先抢救患者,病情允许后陪同转送至急诊抢救室或上级医院。

(8)交接: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科或转院治疗、首诊医生应与有关科室联系并亲自或安排其他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的护送及交接手续。

3、留院观察(1)接诊:对新留观患者,首诊医师完成留观评估并完成留观病历文书书写,制定诊疗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 位职责并保证常态运行。
• 2.医疗机构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医院总值班外,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总值班 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 3.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 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
• 4.当值医务人员中必须有本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
• 5.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 6.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 7.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 8.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精选课件
3
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有了全国统一标 准
• 多年以来,医疗核心制度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各地、各医疗机构对核 心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区别和偏差,各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的定义、内 容、要求、操作流程和执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别,亟需从全国层面进行统一 。
• 2016年,国家卫计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 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明确了医疗质量管理各项要求,促 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轨道。
• (一)定义
•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 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 (二)基本要求
• 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 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度。 • 2.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 3.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精选课件
9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一)定义
• 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精选课件
10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 (一)定义 • 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
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
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 、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 并发症等。 • 2.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讨论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 科人员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 就诊。
精选课件
6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 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 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精选课件
7
三、会诊制度
• (一)定义 • 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
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
2

一、什么是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 定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 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 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 列制度。
•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可以说渗透在医疗机构每 一位医务人员每一天的工作当中,只有严格遵守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医 疗事故的发生。
十八项核心制度
精选课件
1
• 2018年4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 心制度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要点》),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 据要点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 、教育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精选课件
。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当在病程中记录。 • 5.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应当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精选课件
8
四、分级护理制度
• (一)定义 • 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 (二)基本要求 • 1.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本机构分级护理制
• 在《办法》的基础上,为指导地方和医疗机构进一步理解和贯彻落实核心制 度,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卫健委对《办法》提出的18项核心制度的定 义、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了细化,组织制定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因此,以后在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方面,我国有了全国统一的标准。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一、首诊负责制度
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 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
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 3.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 4.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