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单元:第二单元主题: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4.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归类和排列。
教学重点:1.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方法;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3.准备相关实验,如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介绍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三、实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使用方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可能仍存在一些概念理解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同时,课堂实验的设计和引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能力。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混合物,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用途。
2.初步掌握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3.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4.进一步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的概念。
2学情分析
新课刚结束,这是第一轮复习的第一节课。
氧气空气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相对而言是学得比较好。
这一届学生,基础知识不太好,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上还不是很准确,易书写不完整,氧气支持燃烧的一系列物质燃烧的现象老师混淆。
3重点难点
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以及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2.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猜谜语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2【活动】依据提纲系统复习
依据课本第二单元,完成《总复习》的P9-11必考知识整合的考点1-3,小组内可进行合作复习。
3【活动】想一想。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2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板书)1.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不易溶于水(鱼在水),
④改变条件:氧气→液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板书)2.化学性质:
A.实验:
a.实验2-2: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
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化合反应:定义、举例;2>分解反应:定义、举例)。
②氧化反应:1>概念,2>举例,3>分类。
3.催化剂:①定义;②所起的作用叫-;③举例说明催化效果:
4.说明;
烟:大量固体颗粒分散在空间所产生的现象。
雾:大量的微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所产生的现象。
光: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具有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
2.氮气:
P29,
1物理性质:(见P29表)
2化学性质:
3用途:A、B、C、D、
3.稀有气体:
①统称:②物理性质:③化学性质:④用途:A、B、C、D、
学生明确任务
空气是存在的
空气的组成。
了解思路。
领会。
明确。
思路点拨。
学生识记。
理解。
误差分析。
识记。
理解记忆。
引出问题。
明确。
形成习惯顺序
讨论后明确。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用品
仪器及药品。
教学设想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拓展延伸
1.开始记忆化学式。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及其原子序数。
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2.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盐酸等
3. 备课资料:元素周期表、化学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和实验:通过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3. 讨论和总结: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性,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实验报告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
1. 实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和辅导。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小组活动,培养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查阅化学相关书籍和资料,拓展化学知识。
【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章节(课题)名称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 3 制取氧气(第二课时)学时 2 总课时1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的两套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过程方法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规范地制取气体并验证性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活动探究制取装置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演示】在小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滴入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气需增加什么仪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代试管作反应的容器?【展示】锥形瓶、广口瓶、烧瓶【讨论】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斗?【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1)(2)(3)引导学生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用上面的装置可以吗?若不行你将进行怎样的改动?回答药品板书文字表达式讨论回答:需增加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可以用锥形瓶、广口瓶、烧瓶替代试管。
回答: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长颈漏斗或者分液漏斗;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分液漏斗。
讨论分析装置的优缺点答:不可以分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学生思考回答:(1)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法收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自然引入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装置的对比加深对发生装置的认识,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章节(课题)名称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学时 2 总课时16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一、知识结构1、物质的两种分类:•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二、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 体氧气(O2)21% 积稀有气体:0.94% 分二氧化碳(CO2):0.03% 数其它杂质:0.03%三、空气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粉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污染防治:阅读课本第26页四、氧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高温时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点燃C+O2CO2二、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装置•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实验室制氧气歌诀:一要检查气密性二在把药品加入试管中三要把仪器固定好;试管口部略向下导管伸入稍露头。
四再点燃酒精灯先均后固用外焰缓慢加热向管底五用排水集气法连续气泡再入瓶六把导管移出水最后熄灭酒精灯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安全操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检验三、教学过程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点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等。
②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③ 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同时测量沸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3)实验注意事项:① 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防止烧杯直接接触酒精灯。
② 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指示剂、酸碱溶液等。
② 将酸碱溶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指示剂。
③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酸或碱溶液,观察指示剂的变化,记录中和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滴加溶液的速度,避免反应过快。
②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液体溅出。
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其防护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金属片、试管、电解质溶液、防护剂等。
② 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试管中,加入适量电解质溶液。
③ 观察金属片的腐蚀现象,记录腐蚀程度。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金属片的选择,避免活性差异过大。
初中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理解物质的种类及性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实验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难点: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分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重要性。
2.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分类方法。
3.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原子结构等。
4.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的特点。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等。
2. 教学资料:PPT、实验资料等。
五、教学反馈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 给予学生反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六、教学反思
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讨自己的不足。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初中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知识概要
1.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周期性定律
3. 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原子组成,分子由不同原子共同连接而成
4. 化学式和化合价:原子用符号表示,根据价电子确定原子化合价
5.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6.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双原子反应
二、重点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定律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3. 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应用
三、复习重点
1.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排列规律和周期性定律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 能够根据化学式和化合价求解相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 建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建议教师利用实验、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3. 建议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
1. 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3. 复习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应用
4. 带领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强化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要求学生总结并归纳本单元知识点
七、自主学习
1.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
1.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学中应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后应及时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空气的组成: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重点讲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大气污染:介绍大气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国外典型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案例。
4.思考与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1)结合所源自知识,谈谈你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
(2)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从自身做起,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5.视频观看:观看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纪录片,如《穹顶之下》,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2)新课: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以及大气污染与保护;
(3)巩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探讨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总结:指导学生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大气污染与保护等基本知识。具体包括:
1.理解并掌握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变化规律。
4.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练习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二、能力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和总结物质的性质。
2. 能够区分和描述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并能够做简单的鉴别。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30分钟)1. 实验一:物质的三态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师演示 + 学生操作)2. 实验二: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学生实验)3. 实验三: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组讨论)三、讲解(10分钟)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引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概念。
四、练习(15分钟)配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反思范本: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探究环节中,一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些困难,需要加强操作技能的指导。
在讲解环节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内容过于抽象和深奥。
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下节课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九上化学第2单元复习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系统研究物质的开始,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
本单元从回顾空气、氧气入手,围绕物质的组成、用途、制法、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学习。
本单元复习分三部分:空气、氧气、制取气体,其主要内容有: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成分的测定实验、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物质的分类、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气体等知识点,这些内容都是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在学完了课本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整合旧知识,在实验探究中提炼新知识。
本堂课教学的这种价值定位,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有别于以单纯复习知识为本,以应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学情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物质、在新课学习中因知识点零碎、学习不够深入、感觉较难。
在刚刚结束新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已淡忘了很多,这时提出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复习很有必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知识点进行归类,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
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变化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的性质。
认识物质的分类,能区分常见的物质。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和改进,了解空气组成。
2、通过回顾氧气的性质,学会观察、正确记录化学实验现象、体会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空气的危害,认识空气的重要性,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 掌握氧气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用途。
3. 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能区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验满方法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 通过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 通过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3.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性质、用途。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
2.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微观解释。
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1:空气。
1. 导入新课。
-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类呼吸、动植物生存、风等与空气有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空气。
2. 空气的组成。
- 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如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课公开课教案单元复课复目标】1.能够回忆并表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能够根据知识网络结构图,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补充、复和巩固。
复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复难点】空气的成分和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本节课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复。
2.明确复目标,解读目标。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空气1.知识结构:原理→ 现象→ 空气→ 结论→ 污染→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防治2.基本概念: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知识模块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氧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2.基本概念: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知识模块三:制取氧气1.实验室制法:1)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2) 反应原理:①过氧化氢→水+氧气②氯酸钾→氧化钾+氧气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 验证方法(鉴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4) 验满方向: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复燃则已集满(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排水法)。
5) 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2.基本概念: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一变多):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备课
通过读本单元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掌握本学期所教教材内容有哪些?教学目标、其地位和作用?教材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对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课、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变化及变化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课题1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图片展示、互动讨论、故事引入、实验探究、反思评价、阅读讲解等方式进行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及让学生初步的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课题2对于氧气这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物质即学生最有感性认识的物质的学习应从观察、演示实物、演示实验引入。物理性质由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经验和获取的某些事实总结得出。化学性质则通过化学实验的事实和现象感知。本课题共有8个实验,其中4个是氧气的性质实验。做好这些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也是重要一环。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化学初中第二单元整理教案
化学初中第二单元整理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教学难点】:
1.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1. 引导式教学: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 交互式教学:通过讨论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观察实验现象,引出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问题。
【探究与实验】:
1. 实验一:观察铁片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引出化学变化概念。
2. 实验二:观察石蜡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引出物理变化概念。
3.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总结】:总结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总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下列为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1. 冰块融化成水。
2. 铁钉在空气中生锈。
3. 水在火焰中燃烧。
【拓展延伸】:请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内容。
【板书设计】:
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 实验现象分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整理教案的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初四中考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备课
一、单元目标
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重点、难点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三、学法建议
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计划
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2课时
复习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
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
学情分析1.化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无一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已知中了解未知,不断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并从中挖掘出化学的意义为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做铺垫。
2.对一门学科的好奇心是化学启蒙教学有利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探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提升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迁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探究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已有了物理和生物学习的经验,如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分析、推理实验现象。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知道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
3.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常用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与化学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化学对生命、生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萌发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继而产生朦胧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学生进行化操作的训练。
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理解。
教学思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化学的世界里,从而走近化学。
课题1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课题,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有用的知识.除了了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增加了关于化学与生活、科技及化学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一单元的处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料”,以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辅料”。
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教学策略课题1学完课题1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科技、社会的关系,了解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哪些属于绿色化学,哪些不符合绿色化学,提出你的改进意见并与同学交流。
课题2课题2第一课时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先做蜡烛燃烧的实验,并记录观察的现象,同时查阅、收集有关蜡烛性质、用途的相关资料,并尽可能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蜡烛,用于课堂交流;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
这些活动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用于交流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方法。
第二课时学习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中想办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并交流各自的办法和体会。
课题3课题3的操作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这个学习过程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因此不能用学生演示代替,更不能仅做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教师要演示试管的具体位置,否则实验耗时长且容易失误或造成试管炸裂。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 一课时课题2 三课时:一课时用于探究蜡烛极其燃烧。
一课时用于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一课时复习。
课题 3 四课时:一课时用于了解实验室及其守则、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学习药品的取用。
一课时用于物质的加热、仪器的洗涤。
两课时复习回顾。
单元复习1课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
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探究活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以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习了课题1之后,学生会对氧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在空气中的含量、如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但这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知识点上是空白。
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及研究物质就是要研究它们的性质、制法、用途、存在等,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两个方面,化学性质必须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
在教给氧气制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制取一种物质时对方案的最佳选择原则:即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此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评价任何一个实验方案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不可绝对化,我们通常选择的是主导方面较优秀的方案。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化学实验技能。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知识结构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催化剂的概念。
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实验与活动本单元课文内共有10个实验,建议再补充两个:加热分解氯酸钾、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参与,边实验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