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语言特色与京味研究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

合集下载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

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老舍(1899年-196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擅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城市的繁华与人情,其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展示其对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刻洞察和独特体验。

一、京味文化的展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展现了鲜明的京味,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贯穿在整个小说中。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胡同、茶馆、车马、北京话等京味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老舍以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他通过描绘胡同巷弄中的人们生活场景,表现了老北京的热闹与喧嚣。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破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各色人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鲜活夺目的京腔让读者沉浸在北京独特的城市韵味之中。

其次,老舍善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北京话的精髓。

北京话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特色。

在《四代同堂》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话,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真实可爱的老北京人物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北京文化的烙印。

二、城市风貌的描绘老舍的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大小事物描写以及对城市风貌的描绘都极其细腻。

他凭借着对日常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城市演变的洞察力,成功地把北京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

其一,老舍善于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来突出北京城市风貌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文笔描绘了早晨中胡同中的喧嚣和熙攘,透过胡同里的人来展示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其二,老舍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描写。

他善于将作品中的人物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北京的特色建筑,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宫殿和寺庙等,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画卷。

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老舍的作品既描绘了北京的文化与城市风貌,也通过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

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

现代文学名家评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姓名:屈子豪学号:2013010759学科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3-1班指导教师:张金环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不仅影响着乡土人情,更与人的文化息息相关。

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的作品与北京文化紧密衔接着。

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普遍地浸透着北京独有的文化特质。

老舍堪称是京味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代言人。

对北京文化习俗的出色描写, 是老舍作品中独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能够充分展现旧时代北京特有的风土民情、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北京人的人物形象。

老舍笔下, 老北京风俗、胡同、茶馆、四合院,以及往日的节令习俗一一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

这些北京风俗的描绘彰显出了老舍对北京的热爱与熟稔。

本篇文章中,从老舍作品中对北京味不同方面的描写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北京文化、乡土人情、老舍作品一、老舍与北京老舍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他从事创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光都在北京,即便是不在北京的时候,无论在伦敦、济南、青岛、重庆,还是何处他仍然在写北京。

北京是他成长的地方, 是他创作的源泉。

老舍曾经说过:“在抗战前, 我已写过八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虽然我在天津、济南、青岛和南洋都住过相当的时期,可是这一百几十万字中十之八九是描写北平。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地描写他。

”这些话语充分表达了老舍对于北京文化熟记于心,他对北京文化的念念不忘。

正是老舍对于北京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所以才能在文章中以文字抒发出那浓浓的北京味。

而这北京味,也是老舍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原因之一。

北京文化在老舍的笔下得到深远的传播,而老舍也因对北京文化特殊的厚爱而深受北京人的喜爱和他人的追捧。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中本115班白孟洋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明显不同。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京味小说关键在于“京味”二字,其释义为:北京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人文。

正如我的家乡河南,人们一想起河南人,首先冒入脑海中的就是一个“中”字。

“好不好”,“行不行”等,我们都可以以一个“中”字一以代之。

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更是有着数千年的积聚,其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形成了一派,有其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味道”,我们称其为“京味”。

京味小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京味小说是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京白”化。

它常用北京底层市民地域方言,即北京话非普通话,来表现和讲述人物。

其二,北京想象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中。

其三,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对象,都是特定的都市群体。

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被人们概括为“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他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

一闭上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下面我以《四世同堂》为例来谈一下其中所体现的京味方言特色。

《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词汇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Ⅰ、口语动词。

从常用语的范围来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⑴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⑵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舍的京味文学

老舍的京味文学

老舍的京味文学杜艳红2010414862 新闻学摘要: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

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

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品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人生活中掀起的“京味文化热”的背景下,“京味小说”以其朴拙大雅的风貌登上北京文坛,引起了京城内外、乃至海内外人土的关注和厚爱。

京味小说”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审美外观的文学品类,并非始于今日,那些“旧京小说”,如林语堂《京华烟云》不能说没有一点北京味,然而,真正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京味小说”却是在老舍手中创立的。

具体说到“京味儿”,我认为应该是以北京普遍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为背景,且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融合成一个整体。

但是从其它表现北京的作品中,虽然也有许多地道北京方言的运用,也有提笼架鸟,却不能被称为“北京味儿”。

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老舍正是靠着这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匠心独运地开创了“京味小说”这一文学品类,并不断地从其题材范围、人物形象、语言韵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精心淘沥,使得这独具北京风味的艺术佳酿品味更正、更浓、更醇,从而日臻完美,获得了独具特有的美学风格和跨代传世、超越国界的艺术生命。

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儿",语言十分幽默,又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1、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3、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

《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

《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4、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

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一、本文概述“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一流派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北京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老舍,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创作的文化品格更是充分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老舍的创作入手,深入探讨“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概述“京派”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以明确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将重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品格,探讨其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北京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展现“京派”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还将对老舍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京派”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老舍创作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全面揭示“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对“京派”文学的研究和理解。

也希望借此引发对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老舍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满族家庭。

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这种经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背景,使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

老舍的创作背景深受北京文化的影响。

他熟悉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了解北京人的语言、习俗,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京味,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笔下,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寄托。

同时,老舍的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价值,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期达到文化更新的目的。

老舍的创作还受到了现代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老舍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转变的影响。

品析京味儿摘抄

品析京味儿摘抄

品析京味儿摘抄
以下是一段品析京味儿的摘抄:
老舍以其鲜明的北京特色语言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将北京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融入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和地方习俗,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世界中。

在《《骆驼祥子》中,洋车夫祥子的形象鲜活饱满,他的生活态度、行为举止和语言表达都充满了北京特色。

例如,“拉晚儿”是指晚上出来拉车;“杀进腰”是指把腰带勒紧;“老油子”则是指处世经验丰富且油滑的人。

这些地道的说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北京生活气息。

老舍对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以及胡同的描写也十分细腻。

这些地方不仅是老北京的生活场所,也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描述祥子在曹宅夜晚看到的景象时,老舍将胡同描绘成复杂交织的网络,有些部分依旧保持原貌,而有些则经过了修补。

这种对胡同的细致刻画,既展现了老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也反映了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此外,老舍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北京食物的热爱和描绘。

在《《骆驼祥子》中,他提到了许多北京特色小吃,如炸酱面、豆汁儿和糖葫芦等。

这些食物不仅是老北京人的日常饮食,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舍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展现了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北京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京味儿元素,无论是语言、人物形象还是地方习俗和食物描绘,都展现了他对北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这种独特的京味儿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魅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老舍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

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

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

现当代文学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与语言风格文/严元容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语言艺术家,更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在小说、诗歌、曲艺方面均有作品问世。

老舍所处的时代特点,使其创作当中会有现实性的体现,但也有对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的基本追求。

本文对老舍独特的叙事特色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叙事特色;语言风格;老舍作品老舍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它的语言魅力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北京味道,糅合了现代西方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等,有着独特的魅力。

除此之外,还有着京派小说风格的叙事方式,这些都使老舍的作品有鲜明的风格。

一、老舍及老舍作品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及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数量很多,最知名的当属《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在老舍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描写了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

在这些作品中,对民族觉醒的表现、弘扬民族气节,让老舍的作品有了更加深远的思想意义,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二、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一)叙事讲究幽默性在老舍的作品中,注重人物幽默的描绘,从语言、动作、样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塑造,让人物变得幽默、搞笑起来,荒诞之余又合情合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物雕琢。

在一些对老舍作品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也频频提到幽默这个特征。

比如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这些角色,老舍对他们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角色形象荒诞滑稽,充满幽默意味。

例如,赵子曰要对旅馆伙计嘱咐一番,让他去掀报子,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赶紧跑,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

这段话中赵子曰在对李顺嘱咐当中,让读者感到赵子曰是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成功里的,这与他本身的身份、行为却是全然不符的,给人一种幽默荒诞的感觉。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2012.537关注【语文与成才】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

关于浅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论文关键词:老舍京味文学创作论文摘要: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开启了现代“京味”文学的先河。

他的作品也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北京城是老舍写作的生活素材,他塑造了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新派、正派或底层平民,老舍都用“京味”写活了这些人物。

他的作品展现的是北京的风俗民情,写的是北京的人,说的是北京的话,讲的是北京人的故事,呈现出浓厚的“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老舍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但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作品的幽默风、“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京味”,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

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开启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先河,他的“影子”即他的生活阅历,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乡土的眷恋,都深深地潜入他的创作中,因而也成就了他“京味”文学创作的风格。

一、老舍用“京味”写活了市民人物形象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逝世在北京。

北京城和北京人是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尤其是他笔下的“市民世界”,这是他“京味”的一大特色。

在老舍的一生当中,他用他大部分的小说构筑了北京城内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的各阶层人物,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三教九流、五行八卦各色人等无所不包。

他笔下的市民世界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北京文化的一种象征。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包括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在这四类市民形象中,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人物老马,他所信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信条。

这样一个角色,不由地使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

写于1932年的长篇《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小说,作者构设了一个荒诞的世界,通过写“猫民”们种种保守愚昧和非人性的性格,映射了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

《骆驼祥子》文学赏析一、《骆驼祥子》中突出的京昧特色在我们面前的那一条条详细路线及路边具有背景特色的景物就是老舍对北京熟悉了解的具体体现。

以祥子为代表的车夫们在拉车时的动作、神态、心理上也体现出强烈的京味,“他们的拉车姿势、讲价时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

”这句话就及其准确的反映了年长车夫的心理。

其中描写祥子与虎妞结婚时具有地方特色的婚礼以及婚礼的筹办都是北京的民俗文化的体现。

全书的描写在语言上的京味特色是最突出的。

老舍的创作喜欢用北京的口语。

俗语,充分依赖白话文。

《骆驼祥子》中,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对话,再到肖像、景物、心理的描写,用得都是北京口语。

这些京韵京腔的北京风情的使用使得全书语言通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

同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的语言质朴、简单,没有进行大量华丽的修辞与描写。

书中没有生僻字,而且在用语上注重现代白话文的用语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么的阅读,这也是《骆驼祥子》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虎妞虽然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可是她的出现与我们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有着极大的关系。

虎妞就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的形象,在她的身上充满了生活味,她有着北京人不服输,不屈服的性格,但又有着老北京人爱攀比、重享乐的恶习。

二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影响老舍是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这也就使得老舍从小就与北京城里各种底层人物都有了接触,也对北京城里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北京的环境有了十分详尽且独到的了解,这些都为老舍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同时也使得老舍在塑造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能够得心应手,并帮助老舍将祥子塑造得满、形象、生动。

祥子最初只是一个由于在乡下生活不下去的贫苦农民,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并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现状的单纯的人。

可在老北京这个黑暗的大染缸里,祥子最终也没躲过被改造的命运,他在经历了买车、抢车等会一系列事情之后,梦想破灭了,他也就开始游戏人间、挥霍生活,为了钱而出卖他人,堕落成了城市的垃圾,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摘要:本文从老舍的作品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的关系作深入分析,阐明了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而总结了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贡献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北京的养育,就不会有文学家老舍。

离开了北京这块热土、这块文学沃土,京味小说是不可能获得数百年的涵养滋育而荣发成长为老舍作品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

一、开创了京味小说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老舍的作品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

其主体是城市小生产者,包括小业主、小房产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及教员、职员、学生等市民知识分子。

此外,还有大量以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如车夫、轿夫、杠夫、店伙、小贩、工匠、佣人、艺人、苦力等。

除此之外,由于老舍的旗人出身,他的作品对沦为下层市民的前清旗人遗老遗少也有着特别的关注。

从老舍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一部北京平民社会的风俗史,《清明上河图》式的京城市井生活百相图。

长篇如《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以及《老字号》、《断魂枪》、《柳家大院》等众多中短篇,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

老舍的“北京情结”其意义绝不仅只在于它的纯地域方面,它深沉厚重的文化内蕴是使老舍对它迷恋得如痴如醉的本源所在。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语言特色和京味研究一、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作为北京文化的特殊个案体现出对这个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反省。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

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

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

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

老舍对我们描绘的满清文化,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和进取性,吸附在千年文化积累的残羹冷炙上尽情享用的败家子文化。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满族男子,可将必胜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和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

老舍自幼所感受的贫困、所目睹的贫困对母亲的折磨以及母亲的坚韧耐劳,事实上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满清主流文化相背离的生活信念。

但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远不是满清影响下的北京市民文化的主流。

一个社会普遍的群体意识常常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里,汉文化不但没有受到新鲜文化的刺激而获得新的发展,相反,它处于停滞状态,他的文化精华被满清玩味的“烂熟”以至于腐朽。

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

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而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并且妄自尊大,具有一种皇天在此的优越感。

老舍生于这个文化,然而他最终成为这个文化的反省者和批判者,一方面归因于她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平民的进取性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西方文明对他进行了直接的熏陶。

五年的旅英生活,使老舍鲜明地感受到了西方人的进取精神、认真精神、独立精神和国人普遍的愚昧和惰性的悬殊对比。

老舍多年来对现实所怀的隐忧在东西方文化的具体对比中,化成了对本位文化的理性怀疑和批判。

他选择了他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将它作为反省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格的对象。

因此,老舍对文学创作的冲动,是在一种直接的和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在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中产生的。

老舍文学创作的基本立场和风貌是表现并批判以北京市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保守性。

老舍长养于北京市民文化,自然和这个文化有割舍不断的亲情联系。

他是在一种逆境中,以平民的进取姿态选择着文化的养料,因而,北京市民文化赋予老舍的不是敷衍,而是宽容;不是鄙俗,而是朴素。

对比老舍同时代很多作家对愚昧保守文化的激愤态度,就不难清楚地看到市民文化赋予老舍的文化性格。

他自己也认为:“假若我专靠着感情,也许我能写出相当伟大的悲剧,可我不彻底。

”“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可是好人也有缺点”。

正是老舍这种对人世所抱的普遍的同情态度,他的小说在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时,更多的是温和的讽刺。

这形成老舍特有的幽默。

老舍作品注重文化,谱写世态,是那么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现形式又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所以能为现代文学赢得知识分子之外的众多读者。

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批判。

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

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和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和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

”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

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

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和雍容。

”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命。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

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和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象是中年的艺术。

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老舍说“北平人,正像别处的中国人,只会吵闹,而不懂什么叫严肃”,“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

”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

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

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嘴”,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老舍曾为此而深深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和分寸感。

老舍创作逐渐失去了初期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和悲剧、讽刺和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还表现在他的语言艺术上。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三、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的小说在语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集通俗性和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这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

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以俗白而清浅最为突出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流于浮浅。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用电脑统计,只用了常用字2411个,具有小学水平的人就可毫不费力地阅读。

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一个也没有,就连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如果单说一个“时”,显得文绉绉的,不合普通话的口语习惯。

愈近晚年,他的语言就愈纯净、老练,他的作品《正红旗下》更是炉火纯青,字字珠玑,全面体现了他的语言特点和成就。

老舍语言的俗白、清浅还依赖于他一贯坚持用北京的口语、俗语进行创作,他“充分依赖大白话”。

《骆驼祥子》中,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到肖像、景物、心理描写,用的都是北京口语,作者的叙述和人物内心语言水乳交融,使读者读后感到既是人物内心活动,又是叙述人的具体描述,真正达到了叙述人象是钻进人物内心去说话的境地。

这种叙述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使读者能及时得到叙述人的提示,很快“进入角色”,身历其境地分担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更是纯正的北京口语,个性化色彩极强。

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

(二)用词简洁、准确,选词富有个性化语言的简洁、准确关键是词语的精选妙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