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主义文学
——卡夫卡作品中的反传统特点
一、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怪诞、诡异的 特色。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是一种反传统的现 代主义流派。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 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 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的理论纲领是 “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 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 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 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城堡”的象征意义
生活扭曲了作家,作家就会病态地反映生活。城 堡象征着罪恶的力量,包容了卡夫卡所生活的奥 匈帝国:等级森严,权贵高居于平民之上,使人 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机构密密层层,象迷宫一般 强大而又神秘,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隔绝和对立, 是根本无法缩小和消除的。
2、主人公K
K是被卡夫卡完全抽掉了“自我”,而成为了“群 体” 的人的象征。他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身子吓 破了胆的小人物,具有双重的批判性:一方面值 得同情,一方面又令人厌恶。他的目的是那样的 卑微,只要求在大千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 却办不到;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堡当局窃居高位, 根本不理睬有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存在;另一方面, 他又不敢、也不想正面抗争,因而他就永远无法 摆脱自己的困境,他诚惶诚恐地爬向敌人的战壕, 是为了向胜利者投降,乞求敌人的收容和恩典。
卡夫卡身体羸弱,性格腼腆、害羞、胆怯,与其 生活的家庭和其父有关系; 卡夫卡一生生活在“原父”的恐惧之中;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 大学时代,在同学兼终身挚友马克斯· 勃洛徳的鼓 励下开始创作,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生前只发表 过少量作品。
(二)短篇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附:《小寓言》
“唉”,老鼠说,“这世界一天一天的变 得越来越拥挤了。一开始,她是那么的宽 广,以至于让我感到害怕。我跑啊跑,所 幸的是我终于在远处的左边和右边看到了 墙。但是这些长长的墙迅速地合拢在了一 起,最终我已落入最后一间房间。那房间 的角落里有一个陷阱,而我正朝着那方向 跑去。” “你只要改变一下你的方向就可以了。” 猫说着便吃掉了她。
K是卡夫卡笔下自传性的人物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生活有求于 我的东西,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我随身带 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弱点。我把弱点 当做时代的消极面紧紧地握在我手里。”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 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 ‘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
如是——卡夫卡
二、“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 品
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 韦尔弗、德国的格奥 尔格· 海姆、高特弗里德· 贝恩; 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 凯 撒,美国的奥尼尔; 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PS:萨特等人认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 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 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 卡夫卡。
卡夫卡通过把握自身的弱点,反映出资本 主义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弱点,从而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罪恶。 这当然是一大功绩。然而卡夫卡毕竟是悲 观厌世的……
3、卡夫卡小说艺术特色
卡夫卡是在用反传统的形式构建非理性的现实,借助抽象和 内在的真实,使他的世界比外在世界更真实,因此具有强烈 批判力量,使读者错愕或惊醒。究其文风来说,具有寓言性。 有些是广义上的,有些根本上就是寓言。与伊索或者拉封丹 的古典式或经典式不同,它不是说教或宣扬,而是对社会困 惑的流露;不是有单一目的并使读者一目了然,而是给读者 留下更多思考空间。 传统寓言试图表现一种意义,一个教训,或道德伦理,或社 会生活的。但卡夫卡的作品通过诡异的想象,不可捉摸的象 征,非常理的思维使作品有了丰富内涵,有了多义性和多样 接受性。比如《小寓言》这篇文章,很短,但很有厚度。他 所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世界图像呢?还是一种悲观的感觉? 还是其他?众说纷纭。对卡有一个经典的评语:是作品本身 翻盖我们去做单一的解释。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卡夫卡研究 领域的现象。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 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不满社会现状) 《判决》(1912) 《乡村医生》(1919)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压下掌握不 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强 调幻想)
《变形记》(1915)的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 姆莎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 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它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人的 灾难感和孤独感。
(三)长篇小说创作
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完成; 《美国》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 《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 《城堡》
《城堡》
发表于1926年,写成 于1922年,是卡夫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 篇小说。主人公K想
进入城堡而始终不 得的故事。
《城堡》情节有几个,K想进城堡,但是城堡却不 接纳他,于是他就去找进入城堡的“入口”,这 个“入口”就是一个一个关系,他去诱引那个可 以与城堡主任克拉姆接上茬的酒吧姑娘弗丽达, 把希望放在她身上,但是他当得到这姑娘的爱, 那姑娘就与城堡主任的关系决裂,让他想达到的 目的离他更远。 他拿着一个信差送来的不知道是公文还是私函的 信去见村长。但是村长的一番话只让他更加失望, 而且等他回到桥头客栈以后,从老板娘那里知道, 原来村长只是他老婆的传声筒,而在村长家,他 不仅没有谋求村长老婆的好感,反而是让她不耐 烦。
表现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其特征表现 为: 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 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 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 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 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想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 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 的恐惧感。(同样不满社会现状,描写事 物表现实质)
《地洞》(1931)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1935);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 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不满社会现状) 《在流放地》 《中国长城建造时》(1931)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1924)
“表现主义”的渊源与特点
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 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 奥古斯特· 埃尔维一组油画 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 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 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 普遍承认和采用。
2、“表现主义”的特征
弗兰兹·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 20 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 上,弗兰茨 · 卡夫卡堪称是 一个奠基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被尊为 “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虽被公认为是表现主义大 师,但他的小说对现代主 义各个流派都产生了或大 或小的影响。
wk.baidu.com
(一)生平简介
《在流放地》:被判刑之后,罪犯被绑在那架精 妙的机器上,由机器在他身上刻下他违反了的律 条。这律条只是短短的一句,却要用相当繁复花 哨的书法刻出来,刻遍罪犯的全身。罪犯开始只 是感到痛苦,过了大约六个小时之后,他会开始 觉醒,开始用心解读机器在他身上刻画的字迹。 “用眼睛辨认那些文字不是那么容易;犯人却要 凭身上的创口解读,就更费力了。”机器不断地 将刻痕加深加复杂,因为罪犯需要六个小时才能 读懂;之后机器刺穿他的额头,把他叉起来丢进 坑里,执刑者们把他埋掉。(诡异,夸张的描写 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体现出酷刑的残忍)
《城堡》的多重象征意蕴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 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 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 堡》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对于它的解 释是无止境的,所以小说具有复义性的 特征。
1、主题思想
《城堡》构成了一种梦幻中的现实,就人与社会 的关系来说,K作为一个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出 现在城堡面前,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堡中的官员、城堡治 下的臣民,以及外来人K,它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绝 是惊人的;就人与“自我”的关系来说,K的悲哀, 就是丧失“自我”的悲哀,K的失败,就是寻找 “自我”的失败。
——卡夫卡作品中的反传统特点
一、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怪诞、诡异的 特色。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是一种反传统的现 代主义流派。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 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 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的理论纲领是 “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 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 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 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城堡”的象征意义
生活扭曲了作家,作家就会病态地反映生活。城 堡象征着罪恶的力量,包容了卡夫卡所生活的奥 匈帝国:等级森严,权贵高居于平民之上,使人 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机构密密层层,象迷宫一般 强大而又神秘,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隔绝和对立, 是根本无法缩小和消除的。
2、主人公K
K是被卡夫卡完全抽掉了“自我”,而成为了“群 体” 的人的象征。他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身子吓 破了胆的小人物,具有双重的批判性:一方面值 得同情,一方面又令人厌恶。他的目的是那样的 卑微,只要求在大千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 却办不到;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堡当局窃居高位, 根本不理睬有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存在;另一方面, 他又不敢、也不想正面抗争,因而他就永远无法 摆脱自己的困境,他诚惶诚恐地爬向敌人的战壕, 是为了向胜利者投降,乞求敌人的收容和恩典。
卡夫卡身体羸弱,性格腼腆、害羞、胆怯,与其 生活的家庭和其父有关系; 卡夫卡一生生活在“原父”的恐惧之中;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 大学时代,在同学兼终身挚友马克斯· 勃洛徳的鼓 励下开始创作,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生前只发表 过少量作品。
(二)短篇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附:《小寓言》
“唉”,老鼠说,“这世界一天一天的变 得越来越拥挤了。一开始,她是那么的宽 广,以至于让我感到害怕。我跑啊跑,所 幸的是我终于在远处的左边和右边看到了 墙。但是这些长长的墙迅速地合拢在了一 起,最终我已落入最后一间房间。那房间 的角落里有一个陷阱,而我正朝着那方向 跑去。” “你只要改变一下你的方向就可以了。” 猫说着便吃掉了她。
K是卡夫卡笔下自传性的人物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生活有求于 我的东西,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我随身带 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弱点。我把弱点 当做时代的消极面紧紧地握在我手里。”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 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 ‘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
如是——卡夫卡
二、“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 品
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 韦尔弗、德国的格奥 尔格· 海姆、高特弗里德· 贝恩; 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 凯 撒,美国的奥尼尔; 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PS:萨特等人认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 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 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 卡夫卡。
卡夫卡通过把握自身的弱点,反映出资本 主义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弱点,从而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罪恶。 这当然是一大功绩。然而卡夫卡毕竟是悲 观厌世的……
3、卡夫卡小说艺术特色
卡夫卡是在用反传统的形式构建非理性的现实,借助抽象和 内在的真实,使他的世界比外在世界更真实,因此具有强烈 批判力量,使读者错愕或惊醒。究其文风来说,具有寓言性。 有些是广义上的,有些根本上就是寓言。与伊索或者拉封丹 的古典式或经典式不同,它不是说教或宣扬,而是对社会困 惑的流露;不是有单一目的并使读者一目了然,而是给读者 留下更多思考空间。 传统寓言试图表现一种意义,一个教训,或道德伦理,或社 会生活的。但卡夫卡的作品通过诡异的想象,不可捉摸的象 征,非常理的思维使作品有了丰富内涵,有了多义性和多样 接受性。比如《小寓言》这篇文章,很短,但很有厚度。他 所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世界图像呢?还是一种悲观的感觉? 还是其他?众说纷纭。对卡有一个经典的评语:是作品本身 翻盖我们去做单一的解释。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卡夫卡研究 领域的现象。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 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不满社会现状) 《判决》(1912) 《乡村医生》(1919)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压下掌握不 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强 调幻想)
《变形记》(1915)的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 姆莎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 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它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人的 灾难感和孤独感。
(三)长篇小说创作
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完成; 《美国》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 《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 《城堡》
《城堡》
发表于1926年,写成 于1922年,是卡夫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 篇小说。主人公K想
进入城堡而始终不 得的故事。
《城堡》情节有几个,K想进城堡,但是城堡却不 接纳他,于是他就去找进入城堡的“入口”,这 个“入口”就是一个一个关系,他去诱引那个可 以与城堡主任克拉姆接上茬的酒吧姑娘弗丽达, 把希望放在她身上,但是他当得到这姑娘的爱, 那姑娘就与城堡主任的关系决裂,让他想达到的 目的离他更远。 他拿着一个信差送来的不知道是公文还是私函的 信去见村长。但是村长的一番话只让他更加失望, 而且等他回到桥头客栈以后,从老板娘那里知道, 原来村长只是他老婆的传声筒,而在村长家,他 不仅没有谋求村长老婆的好感,反而是让她不耐 烦。
表现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其特征表现 为: 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 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 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 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 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想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 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 的恐惧感。(同样不满社会现状,描写事 物表现实质)
《地洞》(1931)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1935);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 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不满社会现状) 《在流放地》 《中国长城建造时》(1931)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1924)
“表现主义”的渊源与特点
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 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 奥古斯特· 埃尔维一组油画 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 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 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 普遍承认和采用。
2、“表现主义”的特征
弗兰兹·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 20 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 上,弗兰茨 · 卡夫卡堪称是 一个奠基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被尊为 “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虽被公认为是表现主义大 师,但他的小说对现代主 义各个流派都产生了或大 或小的影响。
wk.baidu.com
(一)生平简介
《在流放地》:被判刑之后,罪犯被绑在那架精 妙的机器上,由机器在他身上刻下他违反了的律 条。这律条只是短短的一句,却要用相当繁复花 哨的书法刻出来,刻遍罪犯的全身。罪犯开始只 是感到痛苦,过了大约六个小时之后,他会开始 觉醒,开始用心解读机器在他身上刻画的字迹。 “用眼睛辨认那些文字不是那么容易;犯人却要 凭身上的创口解读,就更费力了。”机器不断地 将刻痕加深加复杂,因为罪犯需要六个小时才能 读懂;之后机器刺穿他的额头,把他叉起来丢进 坑里,执刑者们把他埋掉。(诡异,夸张的描写 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体现出酷刑的残忍)
《城堡》的多重象征意蕴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 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 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 堡》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对于它的解 释是无止境的,所以小说具有复义性的 特征。
1、主题思想
《城堡》构成了一种梦幻中的现实,就人与社会 的关系来说,K作为一个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出 现在城堡面前,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堡中的官员、城堡治 下的臣民,以及外来人K,它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绝 是惊人的;就人与“自我”的关系来说,K的悲哀, 就是丧失“自我”的悲哀,K的失败,就是寻找 “自我”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