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全章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学习功和机械能的知识,内容包括:功、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本章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教学时可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引入及巩固知识点,教材在每一节都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功、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功率、动能和势能这些概念不会产生太大的困难,但是学生在真正应用所学知识做题时只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1、判断力或物体是否做功时对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互相垂直时物体或力不做功的知识点还理解不透彻,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例子加强这一知识点;2、机械效率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s 与h的找法始终有很多学生混淆不清,导致做题出错;3、功率与机械效率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但学生在做题时学生看到两个率会以为它们会有关系会混淆;4、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对用斜面的高度来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理解还是比较困难,对于机械能守恒以及能量的转化这一节掌握较好。
以后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这些方面加强讲得透彻,使学生掌握更好。
一、《功》教学反思功这一节内容重点是判断力是否做功;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同时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好做功这个概念,我首先从汉字中功的含义“成效”“贡献”的意思出发,让学生初步感性的知道哪些情形物体对另一物体,再进一步分析物体对另一物体做功具有的共同特点,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及功的概念。
然后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功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做功的含义。
但在讲到汽车刹车阻力做功时,我感到比较难讲,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在对功理解的基础上,我直接提问功的大小该如何计算呢,引出功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一些适当的练习加深对公式如何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基本能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实现了该节的学习目标。
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引言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掌握物理概念和运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而功和机械能是初中物理中常见的重要概念之一。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不够深入,能力培养的效果并不太理想。
因此,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方案。
问题分析缺乏实例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多停留在纸面知识层面上,缺乏对于其实际应用的认知。
教材中所给的例题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让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缺乏实例引入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功和机械能的实际意义,进而影响他们掌握和运用这些概念的能力。
缺乏探究和实践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尤其是在功和机械能这样的抽象概念中,学生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巩固理解。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探究,这导致他们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引入生活实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和机械能的实际意义,我打算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通过生动的例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功和机械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摩擦力和斜面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和探究,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功和机械能的理解。
提供探究和实践机会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我计划通过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和手工制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功和机械能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从而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比如弹簧测力计和摆锤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引导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计划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_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涉及本章内容及要求有:知道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和功率的含义。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分析】《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重要内容,本节复习课,把大量的生活实例转化为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法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按照思考、合作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反思的方法进行学习。
【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功的概念,深入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2)巩固功率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3)巩固动能、势能的概念,加深对影响动能、势能因素的理解;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1)功和功率的计算;(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3)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件导入:梳理基础知识,把握知识要点1.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二是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移动的距离。
(2).概念:功等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乘积.公式:___________。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一是做功相同比时间,时间__________,做功越快;二是时间相同比做功,做功____________,做功越快。
功和机械能《功》的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功》的教学反思功和机械能《功》的教学反思一、对教学准备的反思:针对《功》的知识相对抽象,我在准备时选取了较多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看,能较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针对概念中的难点选取了形象的动画给学生观察和分析,也有利用突破难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
对于“功的原理”,在观察了实验操作后用动画在多媒体上进行形象地重现,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题导学,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课件动画做得比较粗糙,最后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和设想自己来制作;能够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对教法学法的'反思:能够灵活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阅读指导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节课的开始,不是介绍“功”的概念,避免把“功”的概念强加于学生,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演示试验,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手的拉力不同,手移动的距离不同,但成效相同。
力的“成效相同”,是因为力做的“功相同”,由此引入了“功”这一说法,使“功”的出现顺理成章。
同时,利用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熟悉,结合学生演示试验中利用滑轮做功,力做的“功相同”,引导学生自己处理数据,归纳结果,激发合理猜想,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猜想推导,让学生记忆深刻。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小测”的结果为平均分94分,其中100分的有35人,90分的有6个,80分的有7人,70分的有2人。
从结果来看,基本到底了教学的目标。
但还有9人仍没有达到最低的要求,需要在课后帮他找原因,将他们没有理解掌握的内容想办法让他们掌握过来。
从课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主要的问题是对重力是否做功、由于惯性而匀速滑行时是否有做功等情形弄得不够清楚,应通过画图、演示等用做功的两必要因素进行分析。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通用9篇)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通用9篇)《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1一、反思教学过程1.借助演示实验“滚摆”,导入今天的复习课。
学生通过观察“滚摆加速下降、减速上升,以及上升的高度越来越低”的这些现象,唤醒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知识回忆。
2.通过让学生亲手演示实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把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作为重点,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更直观的回忆并掌握这些影响因素。
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储备也比较充足的。
所以学生做完每个实验后,就直接做些相关例题,加以巩固训练。
3.回顾“滚摆上升的高度越来越低”的现象,学生自己分析机械能减小的原因。
教师及时反问“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会如何?你们看到的滚摆又会作何运动?”通过对比,学生会掌握的更牢固。
总的来说,教学流程很清晰,复习课教学虽重结论但更重过程,注重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实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学习方法、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和指导。
二、反思成功与不足之处1.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
由于做实验麻烦,很多老师不愿复习课还做实验,然而物理本身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所以教学中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团结协作的能力。
今天虽然给学生创造了这一动手的机会,操作了实验过程。
但也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平时新课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平时的实验教学,教师只过多的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而真正动手的机会不是很多。
所以,学生的胆量不是很大,做起实验来也有些眼高手低。
2.给学生一个“辩驳”的机会。
本节课虽教学流畅,师生互动好,结构清晰,但总体还是学生跟着老师跑,课堂相关巩固例题因为前6道题学生正确率很高,所以没有逐一讲解,只是挑一些单个空格错误的填空分析。
现在想想,其实课堂上完全可以给学生一个机会。
既让他分析一下填空中前面做对的空格,增加一些自信。
初中物理_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本章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十二个概念(功、功率、机械功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能量、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五个公式(W=Fs,P=Fv,η=W有用/W总,η=Gh/Fs)、一个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原理(功的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
复习课
《功和机械能》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必要条件;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了解功和能的关系,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功和功率的概念;
B.在0~10s内汽车的牵引力大小恒为2000N
C.在10~20s内汽车牵引力做的功为4*105J
D.在10~20s内汽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为4*105w
6.(泰安)“神舟七号”载人舱在返回地面附近时,由于受到空气阻力,做匀速运动,则载人舱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它的( )
A.动能不变,势能增大B.动能不变,势能增大
(1)小球动能是由(填某种能量)转化来的。
(2)实验中通过反映小球动能的大小。
(3)比较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探究小球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4)比较a、b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得到小球的动能随质量增大而。
考点三:机械能及其转化
判断机械能的转化情况:分析哪种形式能量减小,那种形式能量增大。只有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才能守恒,题目中出现“不计空气阻力”“不计摩擦”“光滑”等文字时,说明分析该问题不用考虑机械能的损失,即机械能总量不变。
功和机械能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的教学反思
上了本节课后给我的感受很多,通过教学实践又一次充实自己,受益匪浅,现将本节课做如下反思:我们都知道复习课很难上,不知道该如何复习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当是主要角色,因为教师说的再多,学生也不一定掌握,还是需要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进行分析、思考。
在此基础上的讲解才是有效的。
复习流程依据多年来的模式,“一点、一例、一练、一变式”,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加强巩固和运用。
另外,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利用,能够更好的利用时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导学案、课件、练习等方面的准备就是必要的,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前复习基础知识,这不仅为上课争取了很多时间,又可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质量,也可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
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的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的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所以在课堂上要设法挖掘好学生的潜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提高课堂效率。
其中也应该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辅导训练
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5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让我们学会思考、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教学反思是在教学工作结束后需要准备的一种文书,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1这一节课主要带领大家复习了密度、力、压强浮力的相关知识点。
主要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一个在教学上新的尝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时常运用到这些。
思维导图的入门相当简单,一张白纸,在里面写写画画就能完成。
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有这样一个意识,自己动手完成课本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发现现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以及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甚至连完整的定义都背诵不下来。
很难想象这样一群学生在练习物理题目时的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由此,在这节复习课中,以这样一个方式呈现出来的一个目的。
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是一门很讲究逻辑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点状分布,他们是树状的,有其内在的联系。
掌握这样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更加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思维导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记忆知识点的方法罢了。
加以利用会事半功倍。
可并不代表适合所有的学生,可能一些学生有自己的记忆方法,又未尝不可。
仅在此提供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已。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篇2本学期,我执教的是八年级一班和二班的物理。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发现学生对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和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
对试卷分析结果如下:在上次期末考试试卷中,学生无谓失分类型有:第一、有些题目在考试前已经练习过了,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做错了,比如说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上,选择题中对像的特点进行判断出现错误,在作图题中不能准确判断透镜的类型,在实验题中对三心在同一高度上和在同一直线上的区别不是清楚。
第二、有一些学生答题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导致扣分。
比如,在填空题中,他们都清楚物体振动才发声,但是简写成振或写成震动,造成无谓的失分。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讲评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纠正检测中出现的错题,复习掌握功和机械能的基本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错题进行分析、探讨、纠正,并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对易错点知识进行限时检测,同时训练解题的速率与效率。
【教学过程】一.将答案投影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查错题,并将错因总结在下表中。
二.典型错题归类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相关错题1、5、9知识点: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没有距离、有距离没有力、力和距离垂直。
对应训练:(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从地面提起水桶,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B.提着水桶在路面上水平向前移动一段路程,手的拉力对水桶做了功C.抛出手的铅球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过程中,推力对它做了功D.用力推一辆汽车,汽车静止不动,推力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做了功(2).船在水面上匀速行驶,受到重力、浮力、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其中()A.重力对船做功 B.浮力对船做功C.牵引力对船做功D.没有力对船做功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相关错题2、3、10。
知识点: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由速度和质量共同决定。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举高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通常认为在地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
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即减小的能必定转化为增大那个能。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隐含条件(如光滑、不计阻力等),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对应训练:(3)、空中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A.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不变B.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4)、篮球落到地面又弹起来,接触地面时被压缩,然后恢复原状,若不计一切阻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B.压缩过程中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减小C.恢复过程中动能增加,弹性势能减小D.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机械能减小3、功和功率的相关计算相关错题4、7、11、15、19、知识点:(1) W=Gh=FS=Pt P=W/t=Fv(2)应用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教学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反思一、案例中的“亮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和分组实验、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
1.引入部分:来源于生活的简单现象,从送煤气问题,了解有些问题只考虑“力”来描述就不够了,还必须同时考虑“距离”这个因素,在物理学中,用“功”这个物理量来描述上面的问题。
“功”这一概念就自然被提出来了。
了解学习功的意义说明物理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让学生更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2. 本课的课堂核心在于“先学后教”。
先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这种先学,不是盲无目的的瞎学,不是教师放手不管,而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的学习。
教师事先设计配套的导学案,课堂中教师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时间和效果。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重点难点。
对“功”的学习,先观察图片和动画,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寻找共同之处,再归纳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对不做功的认识也是一样,先观察图片和动画,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寻找共同之处,再归纳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总之,层层深入,逐个解决,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在学习功的计算时,1焦耳功的物理意义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具体形象的让学生了解1焦耳功的大小,体会是最好的办法。
找来两只鸡蛋,共重一牛,将其从课桌举过头顶,做功大约就是一焦耳。
问其感受,全班都知道很轻松,所以1焦耳功用1N的力沿力的方向运动1m所做的功,是很小的。
5.最后的拓展提升,对功的理解和计算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积极探索新知。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 在学习功的必要条件以及不做功的情况时,先观察图片和动画,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寻找共同之处,再归纳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找出主要矛盾,否则该部分内容会用时过长,从而导致后面实验无法完成。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提出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1、功(5分钟)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学生:回答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板书)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学生:先阅读课本课堂:小组交流答案老师:(板书)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四、巩固检测(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和功率功的计算公式功和机械能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动能及其影响因素2、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课后反思本章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清楚。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引言功和机械能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通过对功和机械能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功和机械能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案。
问题与挑战在我教授功和机械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些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他们常常将功和机械能视为只是简单的计算公式和数值,而缺乏对其背后物理原理的理解。
这给他们后续学习和应用物理知识带来了困难。
另外,我也发现学生在解决与功和机械能相关的问题时,很难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们没有意识到功和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导致了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分析与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的不当。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过于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而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功和机械能的物理意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导致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法深入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此外,我在教学中也缺乏足够的实例和案例的引导。
我没有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功和机械能,而是局限于抽象的理论框架。
这使学生难以将功和机械能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无法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
改进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我提出以下改进方案:1. 强调物理意义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强调功和机械能的物理意义。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功和机械能是如何体现能量的转化和储存的,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和思考,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功和机械能的物理解释,并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2. 增加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功和机械能,我将引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
我会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并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来展示功和机械能的应用。
通过实例的引导,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7篇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1对教学准备的反思:能设计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前巩固动能和势能的内容,对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有较好的铺垫作用。
在课堂中能设计一定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是学生学习这样的抽象的内容所必须的。
在多媒体课件中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例,这一点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设计了《课堂导学》,让学生边学边练,能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向我反馈必要的信息,这一点也起到了应用的作用。
课堂小测中,也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但设计的题目量可能偏少和偏易了,起到的作用没有预期的好,这一点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是比较抽象的,要上好这节课,必须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用实例反映出来,将它形象化。
因此,这节课应用了实验法、观察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验、实例的观察,真正理解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再通过练习来检查和巩固新学的知识,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授来突破认识的误区。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效率,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小测》的结果是:42人100分,6人90分,3人80分。
基本上到底预定的要求。
但考虑到设计的题目较少和较易,真正的掌握程度可能会要打一些折扣。
对于像“篮球着地后弹起”这样的例子,刚开始时学生分析的太简单了,经过用动画模拟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分析清楚其中的机械能的转化了。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2本节课,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首先给与充分的肯定,称赞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利用实验,眼睛物理问题。
同时告诉学生:眼睛物理问题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假定在理想情况下是为了简化实际问题。
物理功与能的教学反思
物理功与能的教学反思
功与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机械功:(宏观)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比如:人推车。
推力做功又叫人做功,所以力做功又叫物体做功。
定义式:W=FS(多因子乘积定义法)
机械能:运动的小车能把木块撞出去(能在小车撞击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高空抛下的鸡蛋能把车的挡风玻璃砸烂(能在鸡蛋的重力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发生弹性形变的弹弓能把石子打出去(能在弹弓弹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因为这些物体都能够做功,所以我们就说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
根据能够做功物体自身的特点,命名为小车具有动能、鸡蛋具有重力势能、弹弓具有弹性势能。
风能、水能、潮汐能属于动能。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非机械功(微观):电功。
电流做功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转换法来感知存在和衡量大小。
非机械能:电能、内能、核能、太阳能、磁能。
非机械能一般可以直接根据客观实物观察到。
但有些也必须根据能量转换来判断。
比如,判断一节干电池还有没有电能,用肉眼看不清楚,此时就需要用小灯泡来验证电池是否具有电能,能亮就说明具有,相反就没有。
不论具有机械能或非机械能的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以这一条为主线,必须有整体教学或学习的意识,效果事半功倍。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有如下两点:
1、本节课的复习,采用学生事先做好知识梳理的方式进行,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对自己能力的检验。
2、在整节课中,注重了方法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再是单纯的说答案,而是顺便分析思路,采用什么样的公式,带入什么样的数据。
学生自己讲解,把空间和时间交还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值得改进之处:
1、课堂语言不够绝对的简练,对学生的鼓励不够,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在提问方式上有待提高,提问的问题选择上精细化,要更有针对性,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3、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做到所有学生都投入学习,还需老师引导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教师想要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一)
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二)
在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中,我首先和学生一起把本章的知识进行梳理一遍,让学生能强化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知识。
然后通过对第十五章综合练习题的分析讲解,以达到对本章知识的巩固,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
课后,感觉有些累,学生仍感觉不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因此,要对自己的期末复习思路进行调整。
如,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明确知识的梳理要求,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样可以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