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教案

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教案一、教目标1.了解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2.能够观察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2.热胀冷缩的观察和解释3.热胀冷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指导学生看一下附近的物体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物体的大小会有所变化。
示范实验:将不同的物体放在水中,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2.学习(1)PPT介绍通过PPT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和物理原理。
(2)观察实验在教室内或实验室中选择不同的物体如:金属、橡胶等。
在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中,观察不同物体的体积的变化。
(3)情境演示以随季节气候变化的渝灯为情境造物,告诉学生当气温上升,灯体积会增大弯曲或开裂,当气温下降,则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3.讨论(1)观察和解释分组讨论,收集观察实验中的数据和情境演示的案例,并解释现象。
让学生明白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膨胀或收缩。
(2)应用让学生思考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例如:温度计、夹板、机械紧固件等等。
四、巩固介绍学生一个缩小铜环,再加热就可以装进一个木棒中的实验。
让学生模拟实验,并解释发生变化的物理原理。
五、拓展教师介绍热胀冷缩在道路建设、管道安装等生产领域的应用,并向学生介绍热机原理。
六、总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变化过程和实际应用。
七、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个实际的例子并介绍它与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有什么关系,该例子可以是生活中或者工业应用的。
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科学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了解热胀冷缩的应用领域。
3. 能够进行简单的热胀冷缩实验并观察现象。
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热水壶、冷水壶、玻璃棒、水。
2. 实验材料:铝盖、玻璃纸、橡皮筋、塑料瓶。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简短的故事引入热胀冷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受冷时会收缩,这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在受热后运动加剧,分子间的间距增大,导致物体体积变大。
2. 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铁轨的伸缩缝、桥梁的伸缩缝等。
Step 3:实验演示1. 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将一根玻璃棒加热,观察其变化;然后将加热的玻璃棒放入冷水中,再次观察其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知识讲解进行解释。
Step 4:巩固与拓展1. 让学生动手进行热胀冷缩实验,例如,将一个铝盖用橡皮筋固定在一个塑料瓶的口上,然后加热铝盖,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与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有关,为什么需要考虑热胀冷缩现象。
Step 5:小结与展望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
2. 展望下节课内容,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并正确解释。
2. 提问学生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一种与热胀冷缩现象相关的日常生活事例,并解释原理。
五、板书设计:知识讲解:- 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 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领域实验演示:- 玻璃棒的热胀冷缩实验巩固与拓展:- 学生动手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并能够简单解释实验现象。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2篇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热胀冷缩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科目:科学教学目标:1. 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2. 了解日常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3. 能够举出几个关于热胀冷缩的例子;4.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2. 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水、一个带盖子的塑料瓶;3. 班级黑板;4. 学生实验用具:塑料杯、热水罐、冷水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课件和投影仪展示一些热胀冷缩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能举例子吗?”Step 2:示范实验(10分钟)1. 把一只小瓶子倒满水,盖紧盖子,放到热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放置到冷水中。
2. 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瓶子变大了还是变小了?”3. 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热水加热的时候瓶子变大了,而冷水冷却的时候瓶子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Step 3:师生讲解(15分钟)1.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物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2.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解释热胀冷缩的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吗?”Step 4:学生实验(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个塑料杯、一个热水罐和一个冷水罐。
2. 学生依次将塑料杯放入热水罐和冷水罐中,观察杯子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杯子在热水中变大了,在冷水中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
”Step 5: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2.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热胀冷缩是指物体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变小?”3. 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胀冷缩的原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找出一到两个与热胀冷缩有关的日常生活例子,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2024年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2024年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中的第二节“热胀冷缩”。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通过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冷却时会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分析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气球、瓶子、尺子、温度计、实验材料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气球、瓶子、热水、冷水、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准备一瓶热水和一瓶冷水,请两名幼儿上台进行实验。
将气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体积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热水中的气球变大,冷水中的气球变小?2. 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幼儿理解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受热和冷却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瓶子,瓶底有一个小孔。
教师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请幼儿观察瓶子底部小孔的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孔会变大?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如:硬币在热水中会变大,冷水中会变小等。
六、板书设计1. 热胀冷缩的概念2.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3. 热胀冷缩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物品,并描述其变化。
答案示例:硬币在热水中变大,冷水中变小。
2. 作业题目: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答案:因为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轮胎爆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讲解,让幼儿了解了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培养了幼儿观察、分析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一、知识目标1. 掌握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 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3. 理解物体膨胀/收缩的重要性和应用;4. 能够进行简单的热胀冷缩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认真、负责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的应用及实验设计;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观察实验图以及图中物品的变化,判断温度的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物体的膨胀和收缩是否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二)知识讲授1. 讲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详细介绍热胀冷缩的应用;(三)实验环节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探究物质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瓶,锡纸,手电筒等;3. 实验步骤:(1)将一张纸沿棱边对折,再在对折处烧红一点,观察其烧红处是否会出现孔洞;(2)将一个塑料瓶装上热水,在泡沫垫上轻扔,观察知否能够见到气泡;(3)将一张铝箔纸裁剪成一个小圆片,加热一会儿,观察是否会发生塌陷变形;(4)用手电筒照射在刚刚在冰箱中冷却过的玻璃杯上方,观察能否看到迷离的影像;4. 实验结果分析:(1)当加温后,纸张中的水分被蒸发掉,造成了纸张的部分损毁,出现孔洞。
(2)当瓶子受到高温水的热胀冷缩影响,气体由于受到瓶体收缩的挤压而排出。
(3)当加热后,铝箔纸的表面变凸,变形后出现的倒悬形状是因为热膨胀所引起的原因。
(4)当玻璃杯在加了冷却后,由于中间有较低温度的液体,那么当手电筒射入光线后,就会在玻璃上反射出光线,形成迷离的影像。
(四)实验总结1. 总结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2. 深入探讨物体膨胀和收缩的原理及应用,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具体相连的案例。
初中物理热胀冷缩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热胀冷缩现象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测量,体验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现象的概念和原理;2. 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观察和测量;2. 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案例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导入1. 引入热胀冷缩现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物体在受热后会变大,而另一些物体在遇冷后会变小呢?这是因为物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2. 引发学生思考:请问,你们能举出一些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的例子吗?第二部分:知识讲解1. 讲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胀冷缩现象是指物体在受热和遇冷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热运动剧烈,间距增大,体积扩大,这就是热胀现象。
相反,当物体遇冷时,分子热运动减慢,间距缩小,体积收缩,这就是冷缩现象。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一个玻璃瓶,在其中注入热水并盖上塑料盖。
观察瓶盖是否随着热水的注入而变松,以及是否随着热水的冷却而变紧。
第三部分:知识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2. 学生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行分组,选择一个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
可以选择范围从建筑工程到日常生活用品的任何领域。
五、教学延伸1. 拓展知识: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比如在铁路线路的设计中如何考虑热胀冷缩问题。
2. 实践应用: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受热或遇冷时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了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讨论。
七、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自己身边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2. 思考并整理热胀冷缩现象在一些特定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冷却时会收缩。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热胀冷缩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水、试管、火柴、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热胀冷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气球、水、试管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
2. 学生归纳热胀冷缩的概念。
四、知识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热胀冷缩的应用实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热胀冷缩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1.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受热时会____,在冷却时会____。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3. 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1.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教师)(5分钟)教师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九、课后评价(学生)(5分钟)学生评价:1. 我今天学到了什么?2. 我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3. 我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十、教学延伸(5分钟)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胀冷缩知识的理解。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探索身边的现象》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2. 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难点:让幼儿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气球、塑料杯、木棒等;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操作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每个幼儿用手摸摸热水和冷水,感受温度的不同;2. 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气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示范实验操作;4. 随堂练习: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体积变化;六、板书设计热水 | 冷水气球 | 气球体积变大 | 体积变小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并记录下来;2. 和家长一起探讨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高,兴趣浓厚。
但也有部分幼儿对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橡胶、塑料等,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探讨热胀冷缩现象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热胀冷缩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探索身边的现象》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12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12热胀冷缩(教案)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受热胀冷缩的原理;2.观察和描绘不同材料在受热或受冷时的变化;3.实践和探究热胀冷缩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热胀冷缩原理;2.观察和描绘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试管、烧杯、金属针、塑料圆盘等材料;2.温度计;3.烧瓶、水、火源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物体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请举例。
Step 2:引入新知识(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并简要解释原理。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受到温度变化时,其体积会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会加速运动,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导致体积的增加,叫做热胀;当物体受冷时,分子减慢运动,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导致体积减小,叫做冷缩。
2.老师用实验展示热胀冷缩的现象。
a.将水倒入一个烧瓶中,水位高度约为一半,标记水位。
b.用火源加热烧瓶底部,观察烧瓶中水的变化。
c.再次测量水位高度。
d.将烧瓶放置在冷水中,观察烧瓶中水的变化。
e.再次测量水位高度。
Step 3:学生探究(15分钟)1.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材料(如金属针、塑料圆盘等)。
2.学生讨论并提出假设:a.如果将材料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b.如果将材料冷却,会发生什么变化?3.学生利用所选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和描绘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Step 4:总结(10分钟)1.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实验结果,并总结不同材料在受热或受冷时的变化。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1.老师提出问题: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3.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用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小实用工具,并进行展示。
Step 6: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热胀冷缩?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什么?2.学生总结和归纳热胀冷缩的特点和应用。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5篇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能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的应用。
3.理解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和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热水壶、冷水瓶、塑料瓶、玻璃瓶、铁片、蜡烛、放大镜、图画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4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平底锅,锅里有一些盖子,接着问学生:“你们在夏天煮东西时,是否发现锅口变大了?为什么会变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8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热胀冷缩的概念:“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师使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几个具体例子(如铁轨向日光方向开裂、水龙头在冬天漏水、热水壶里的封盖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总结出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思维。
3. 探究热胀冷缩的原因(8分钟)将一只玻璃瓶和一只塑料瓶放在教室中心,告诉学生它们在受热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注意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使用拇指和食指试图捏住瓶口的方式观察实验,让学生判断瓶口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用蜡烛或塑料瓶放在阳光下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了解材料受热膨胀或收缩的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与玻璃瓶相比,塑料瓶更容易受热膨胀汤变形,玻璃瓶相对稳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材料受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4. 热胀冷缩的应用(8分钟)教师通过图画、实物等展示热胀冷缩的应用,如:扳手卡紧螺母、轮胎鲁钉、汽车发动机的设计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是怎样利用热胀冷缩现象的。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我们每天都会喝开水,你知道为什么热水瓶口上的塑料嘴会比热水壶底部的塑料牢固吗?”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三册,具体内容为第5章《物体的变化》,详细内容围绕“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胀冷缩的概念,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会产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
难点: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冷水壶、气球、玻璃瓶、塑料尺、乒乓球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包括热水、冷水、气球、玻璃瓶、塑料尺、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魔术内容:将一个气球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大;将气球放入冷水中,气球会变小。
2. 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引导幼儿讨论魔术中气球为什么会变大变小,从而引出热胀冷缩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以塑料尺为例,讲解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
将塑料尺放在热水中,观察尺子的变化;再将尺子放入冷水中,观察尺子的变化。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热胀冷缩2. 板书内容:(1)热胀冷缩的概念(2)实验现象和原理(3)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体积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记录下来。
答案:如硬币在夏天和冬天的体积变化、自行车轮胎在夏天和冬天的气压变化等。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完成一个热胀冷缩的小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答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实验,如观察瓶子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同时,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实验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2. 难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水、玻璃杯、热水、冷水、尺子。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夏天汽车爆胎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2. 探究活动一:观察气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a. 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观察其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
b.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热胀冷缩现象。
3. 探究活动二: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a. 将水倒入玻璃杯中,用尺子测量水的体积。
b. 将玻璃杯放入热水中,测量水的体积。
c.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总结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4. 总结:让学生谈谈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如冰箱里的饮料瓶。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热胀冷缩现象,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热胀冷缩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学生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2. 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物体会有热胀冷缩现象?九、教学修改:1.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2. 增加课后实践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热胀冷缩现象。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优质教案及反思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优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物体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形态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会发生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形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玻璃瓶、气球、硬币、尺子、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热水、冷水、玻璃瓶、气球、硬币、尺子、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幼儿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气球在热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 例题讲解: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原因。
3. 实验操作:a. 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膨胀的现象。
b. 将气球取出,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收缩的现象。
c. 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气球在不同温度下的直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热胀冷缩过程中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热胀冷缩的概念。
2. 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3. 实验记录表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形态变化,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避免烫伤。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夏天柏油路面的膨胀、冬天水管收缩等。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 热胀冷缩9篇

小学科学教案热胀冷缩9篇热胀冷缩 1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堂实录教学过程: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 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
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生:见过!师:你知道为什么吗?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
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生:将金属球上粘一层东西,它的个儿大了就不能通过金属环了。
(精品教案)《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

(精品教案)《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热胀冷缩》讲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讲课稿,讲课稿是举行讲课预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样才干写出优秀的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胀冷缩》讲课稿,欢迎大伙儿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大伙儿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梁xx,来自xx学校。
我本次讲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讲讲我的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具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质亟待提高,别能再让外国人讲我们中国的学生基本上高分低能。
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质,小学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竟然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啥理由别上好科学课呢?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刻关系,我别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算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而探索最重要途径算是实验。
因此,在此我郑重讲明我的一具观点,也是我本次讲课的主题,那算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讲讲为啥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那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
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觉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分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
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经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看,发觉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别是很明显。
而我们这一课将经过另一具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
当我们经过那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精选10篇)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胀冷缩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篇1活动要求:1、通过观察和比较等形式,知道汽车的功用及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活动准备:几中常见车的图片及玩具汽车。
关键点:幼儿独立得观察和比较,并分析出不同的车有不同的功用。
活动环节:操作要点一、听各种车的声音让幼儿仔细听,辨别出几种不同的汽车(有消防车、救护车、警车和卡车等)二、观察比较1、出示自行车、消防车、警车、洒水车,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构造,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不一样的?2、小结:这些车都有圆圆的车轮。
消防车和警车的叫声不一样,消防车是红色的,上面有水箱、管子和梯子,专门用来救火的。
警车上白色的,专门用来抓坏人的。
洒水车有水箱,用来清洁马路的。
3、说说这些车的功用,知道每种车都有不同的功用,所以有不同的名字。
4、观察这些车的车轮,知道不一样的车车轮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有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六个等。
三、说说你还看见过哪种车幼儿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车,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多,并能说出它们的功用。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篇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通用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通用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
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
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检查引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
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
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
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
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
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生:(小组交流)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
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
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
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
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
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
起来了。
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
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
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
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
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
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
的很好。
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
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
这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
但是它的
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
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
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
现在,就让他再给大
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
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
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
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
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
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
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
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
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
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
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
下降了。
师:对的。
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
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
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
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
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热胀冷缩的
性质(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生:
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有
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
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
这证明固体
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
现
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
通不过去了。
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
现在老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
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
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
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
的同学看不清。
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
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
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
下面就
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生:
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
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
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
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
个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
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
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
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
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
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
指针又会怎样?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
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
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
原因?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
对(板书:体积缩小)。
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
了什么?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对(板书: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
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
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
再简化一下?生: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与我们日
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比如我们平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
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
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
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
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
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
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
电线是绷紧的。
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
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
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
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
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热胀冷缩的知识,
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热胀冷缩的实验。
热胀冷缩的知识在
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
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
热胀冷缩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