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中美国梦论文

合集下载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广告的翻译2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3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4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6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7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8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9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0 从电影《碟中谍》系列探讨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11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12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13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14 《野性的呼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6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8 美国体育运动词语对美国英语的影响及语用分析19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20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2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23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24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25 英语运用中的歧义分析26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27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28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2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30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31 科技英语中名物化的功能32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33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34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35 O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36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37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38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39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4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41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42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43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4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45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46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47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48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49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50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51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52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53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54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奶妈和《西厢记》中的红娘人物形象比较55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56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57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58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59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6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61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62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63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64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65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66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67 浅析美国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技巧6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69 影视剧字幕汉译探究---以《吸血鬼日记》的字幕汉译为例70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71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72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73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74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75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76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77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78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79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80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81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82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83 通过《生活大爆炸》分析美国情景喜剧中的文化84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85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86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87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88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89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9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91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9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93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94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95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96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97 《非洲的青山》与《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描写非洲形象的改变98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99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00 词汇教学中词汇的深层认知处理研究101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102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03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10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105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06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107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108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109 An Interpretati on of Rebecca’s dual Personality110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111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112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113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114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115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116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11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118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119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120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1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性弱点分析122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123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124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125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2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7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128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29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130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131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32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133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134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135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136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37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38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139 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40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141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142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索尔贝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145 浅析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皮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146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47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148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149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150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51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152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153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154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155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156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157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158 论中英文习语翻译的处理技巧及文化差异159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160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161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62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163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64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65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166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167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168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169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170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71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72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7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174 理雅各与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的比较175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176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177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78 商标词翻译的本土化179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180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81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82 归化与异化在《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83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184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185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186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187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188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89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190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91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9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93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194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195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196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197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19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199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00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

由《嘉莉妹妹》引起的对美国梦的思考

由《嘉莉妹妹》引起的对美国梦的思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由《嘉莉妹妹》引起的对美国梦的思考年级:2010级专业:英语学号: 20100002120姓名:周毛花指导教师:姚欲昕2014年5月7日An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DREAM FROM SISTER CARR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achelor’s ThesisPresented to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Chi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 Partial Fulfillment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Bachelor of Arts Degre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yZhou Maohua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4年5月7日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all those who helped me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A special acknowledgement should be shown to Miss Hua and professor Yao from whose lectures I benefited greatly. I am particularly indebted to Miss Hua and Professor Yao who gave me kind encouragement and useful instructions all through my writing. Finally I wish to extend my thanks to the library assistants who supplied me with reference materials of great value.ABSTRACTAmerican dream refers to equality, freedom, and democrac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life ambition that as long as we work hard,we can get a better life and a success in America. American dream has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Some people say it focuses on personality and money, especially personal struggle and success while other people hold the view that American dream is a civilized mode of individual equality and freedom.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Firstly, it begins with the personality of Carrie from Carrie, and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dream with Chinese dream. The positive role of American dream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Both of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re beliefs that encouraging people trying their best for dreams. American dream emphasizing on the individual interests, while Chinese dream stressing on collectivism.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similarity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se two dreams.Keywords: American dream; Chinese dream;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Symbolism摘要所谓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

超越自然主义——再论《嘉莉妹妹》与美国梦

超越自然主义——再论《嘉莉妹妹》与美国梦

名作欣赏 / 性别世界 >超越自然主义——再论《嘉莉妹妹》与美国梦⊙姚晴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北京 100089]摘 要:《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嘉莉到大城市打拼,追求自己的美国梦,却如风中柳絮,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

嘉莉妹妹的美国梦通常被认为是失败的。

本文指出,《嘉莉妹妹》并不符合法国小说家爱弥尔·左拉对自然主义小说的定义,同时嘉莉能够积极把控自己的命运,她的美国梦是超越了物质迈向更高精神追求的成功之梦。

关键词:《嘉莉妹妹》 西奥多·德莱赛 自然主义 美国梦一、超越自然主义《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但《嘉莉妹妹》并不符合爱弥尔·左拉对自然主义小说的定义。

左拉认为遗传和环境决定人的命运,而遗传与《嘉莉妹妹》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嘉莉、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却没有太大关系,小说没有强调家庭遗传因素对人物发展的影响。

此外,《嘉莉妹妹》中的环境描写也异于自然主义小说对环境的陈规描述。

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芝加哥和纽约,并不是冰冷的城市,而是为主角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德鲁埃商机不断,嘉莉妹妹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赫斯特伍德在芝加哥如鱼得水,他最后的一败涂地更多源于其自身而非外部环境。

此外,自然主义的主导特质之一——“决定论”在《嘉莉妹妹》中的表现也不明显。

决定论是指“命运被非个人化的、无法理解、无力抗拒的力量操纵”(Barrish 116)。

决定论站在自由意志的反面,展现人们在冷漠环境中无法摆脱的命运。

《嘉莉妹妹》中的人物,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都拥有“自由意志”,狡猾地操纵他人的命运,放纵地追求享乐和自我欲望的满足。

此外,他们也并未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德鲁埃在小说结尾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出现,成为新的品牌代理。

赫斯特伍德的偷盗行为被低调处理,被盗者只要求其将偷盗的金额奉还。

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

美国梦———驶向不归路的欲望之车———解读《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深刻剖析了生活在十九世纪美国的女主人公嘉莉及赫斯渥在不欲望的驱使下所追求的各自的美国梦。

关键词:美国梦;欲望;寻梦前言美利坚合众国被视为是一个所有梦想都可能实现的独一无二的国度,因此“美国梦”就与这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并在美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说起“美国梦”,还得追溯到300多年前-1620年11月,三十名英国的清教徒冒着严寒乘着“五月花”号历尽千辛万苦横渡大西洋驶进了科德角海湾,来到了新大陆———美洲,当时他们只怀着一个希望,就是逃避国内的宗教迫害,追求宗教自由,或许他们万万没想到正是他们的到来,为日后贯穿美国历史、深深植根于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早期开拓者的眼里,新的大陆、广袤的土地、繁茂的森林、青山绿水无不显露出盎然的生机,无不萌动着似乎唾手可得的自由,无不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梦想。

“权利平等”、“人人都能成功”成了“美国梦”最初的内涵和口号。

在美国建国初期,以农业经济为主,地广人稀,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美国梦”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18世纪末,在美国西部发现了多处金矿大批淘金者又让“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工业化。

从此,“美国梦”又有了新的内涵。

“通过节俭和勤劳致富”的美国梦逐渐被“一夜暴富”的人生哲学所取代。

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正是记载了这个时期人们追求“美国梦”的奋斗历程。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

他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上,由于家道中落,他从小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而这使他一方面对贫穷的生活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对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欲望[1],这两种思想情绪恰恰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中。

论美国梦下的社会悲剧——以《嘉莉妹妹》为例

论美国梦下的社会悲剧——以《嘉莉妹妹》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美国梦下的社会悲剧——以《嘉莉妹妹》为例果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十九世纪新旧之交,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之风盛行,德莱赛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物欲至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状,刻画了美国梦的宏伟蓝图下的社会悲剧。

关键词:欲望;嘉莉妹妹;悲剧作者简介:果玉(1995.6-),汉,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129-01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小说《嘉莉妹妹》以十九世纪新旧之交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为写作背景,他的小说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称颂社会,宣扬资本主义的传统,沉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欲至上、道德意识薄弱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通过解析女主角的不幸命运,深入剖析人物的悲剧形象,进而揭示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

嘉莉是个淳朴天真,渴望着出人头地的乡村女孩。

在繁华的芝加哥,她孤身一人,像被欲望操纵的躯壳一样到处游荡,竭力抓住每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嘉莉的奋斗历程来看,她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明星。

可悲的是,在她实现了苦苦追求的名利梦之后,她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过着孤苦寂寥的日子。

以下从三个方面解析嘉莉的悲剧形象。

一、贪得无厌的欲望对乡村女孩嘉莉来说,芝加哥简直就是个奋斗圣地。

她期待着在这里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当她来到芝加哥之后发现大城市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

嘉莉走在繁华的街上,望着玻璃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她深深意识到她并没有被这座现代都市所接纳,她与商场里悠然自在的购物者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几经周折嘉莉在鞋厂找到薪资微薄的工作,但她消费的欲望却日益膨胀。

而后因病失去工作的嘉莉,必须在回家和留在城市之间做出选择,在大城市物质诱惑的驱使下,她断绝了与姐姐的关系,不顾任何道德因素,与火车上结识的推销员杜洛埃住在了一起。

从_嘉莉妹妹_解读扭曲的美国梦_廖喜凤

从_嘉莉妹妹_解读扭曲的美国梦_廖喜凤

/2012.3下半月wai guo wen xue yan jiu外国文学研究从《嘉莉妹妹》解读扭曲的美国梦廖喜凤摘要:《嘉莉妹妹》揭示了“美国梦”在梦想内容方面扭曲为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追求;梦想的实现方式也由勤奋、诚实的劳动扭曲为通过非道德的手段使“梦想”成为现实。

关键词:美国梦;物质;嘉利;欲望美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人追求梦想的历史,渴望成功的梦想已经浸润到美国人的思维,并成为美国民族的心灵习性。

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原本充满了希望、积极进取和乐观精神的美国梦,开始扭曲和变形。

西奥多·德莱赛紧扣时代主题,他笔下的《嘉莉妹妹》充分反映了美国梦的迷茫与失落。

一、美国梦的内涵对美国梦内涵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讲,“美国梦”指的是一种国家信念,一种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及价值理念。

从狭义上讲,“美国梦”指的是任何人只要努力奋斗,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美国这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发财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的个人理想。

美国人深信: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一定出人头地,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成功。

“美国梦”实现的典型代表有本杰明·富南克林、林肯、里根;现任总统奥巴马更是现代“美国梦”的代表。

二、美国梦的扭曲———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希望凭借勤奋和努力获得成功,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

嘉莉出身贫民窟,在资本主义的物欲与享乐主义的影响下,一开始就把物质消费的满足当做幸福,当一个物质享受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又产生了新的欲望,处在不断的满足和失望的循环中,纵然成功也不感到幸福。

杜洛埃对芝加哥的描述点燃了嘉莉对物质的欲望。

但是,她刚到芝加哥,她的梦想就破碎了,姐姐拮据的生活使初来乍到的嘉莉感到沮丧。

虽然嘉莉是来芝加哥工作的,但她却躲避辛苦的工作,对物质的欲望驱使着嘉莉。

她想象着“那些遥远的大人物整日数钱,穿戴华丽,出入坐马车”。

当杜洛埃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时,嘉莉向自己的欲望屈服,过上了能让自己不断漂亮风光的生活。

_嘉莉妹妹_折射美国社会的镜子

_嘉莉妹妹_折射美国社会的镜子

1 2
姨R2-X2
h R
姨R2-X2
= h (R2-x2) 2R
截去部分的体积为:
乙 V'=4
Rh 0 2R
姨R2-X2
dx=
4 3
hR2
楔形体的体积为:
V=πhR2-
4 3
hR2=hR2(π-
4 3

图4
图5
圆楔体的横截面是一系列楔形,当横截面过底面圆心时截面图形
才为唯一的等腰三角形,它的体积的求法和正劈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上接第 72 页) 众多的资本主义贵族中找不到一份真正的爱情。在他 们的生活中充满尔虞我诈,即使其中一位被排挤出局,也没有人会为之 惋惜,多的只是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资本主义社会是极度冷漠的,资 本主义者的生活是腐朽不堪的。
结论 自然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最为流行的文学流派。这一时期的自然 主义作家真实而科学地反映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状况,以及在 这样一个冷漠的机械化社会中人类的渺小与无助。西奥多·德莱塞独辟 蹊径,从维多利亚时期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真实、大胆。借用锋利的 笔锋,通过《嘉莉妹妹》这部作品批判和揭露了整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
嘉莉去往芝加哥的目的就是寻求像上层社会一样奢华的生活。她 的目标最终实现了,却不觉得快乐。因为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理解是粗 俗虚幻的,他们最终并不能得到自己所求,而只会变得粗俗、冷酷。
3.1.2 嘉莉“美国梦”的成败 嘉莉在作品中被塑造成残酷社会的勇者。她漂亮、聪明、年轻。她善 于利用所长抓住周围的机遇。从一个仅怀揣四美元又找不到工作糊口 的农村姑娘到璀璨明星,嘉莉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成名之后衣食无忧 的生活并没有给嘉莉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原因在于嘉莉在自我塑造 时,实际上发生了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对立,也就是自我的异化。” 嘉莉的命运在文学界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 因为嘉莉没有受到惩罚。她不像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或克兰 斯的《麦琪》中堕落的女主角那样不得不死去。这就意味着人们渐渐从 传统观念中觉悟过来,这也意味着新旧交替的美国社会人们意识、信念 的模糊。 3.2 杜洛埃和郝斯特沃的堕落生活 3.2.1 杜洛埃和资本主义社会缩影 杜洛埃在整个小说的情节中是一个次重的角色,但他在嘉莉的命 运变革中又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按照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 等级来划分,毫无疑问,郝斯特沃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嘉莉则是底层社 会的一份子。而杜洛埃显然属于中层社会,处于链接郝斯特沃与嘉莉的 纽带上。杜洛埃第一个在火车上邂逅了嘉莉,也是他在嘉莉失业后再一 次与嘉莉相遇并把嘉莉带入表演界,而后还是他将嘉莉介绍给郝斯特 沃。杜洛埃对嘉莉而言就像一把梯子,一步步的把她送到她想要到达的 地方,一步步的把她引入上层社会的生活。 但是杜洛埃对嘉莉的大献殷勤并不是出于一个富人对穷人的无怨 无悔的帮助,而是有着自私的动机。他就像所有资产阶级一般有着腐朽 的生活意识。他贪婪嘉莉的美貌,他对女人的心思了如指掌,尤其是像 嘉莉那般对物质有着强烈欲望的女人更是如此。他追求物质的拥有和 华丽的外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锻炼得麻木不仁。杜洛埃在小说中的人 物形象是零碎的,但从他身上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华丽外表下虚伪的实 质。 3.2.2 郝斯特沃的堕落资本主义生活 郝斯特沃是当时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典型。德莱塞对郝斯特沃的 刻画丝毫不逊色于对嘉莉的刻画。郝斯特沃在芝加哥拥有自己的财富 和事业,但家庭的不和睦使他沉迷于酒色和交际。对嘉莉的迷恋致使他 步入歧途,逃往纽约。纽约名人群集,富豪商贾多如牛毛。不择手段的生 意法:贿赂政治家,践踏别人的财产,不增资而获利,甚至敲诈勒索等, 都不是郝斯特沃所能理解、适应并接受的。离开了芝加哥,郝斯特沃的 功名也随之远去,噩运接踵而至。 评论界曾认为,郝斯特沃的命运将是嘉莉命运的延续。在过惯了空 虚无奈的日子以后,为了寻求刺激和所谓的激情而误入歧途。这便是当 时美国社会迂腐的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沉湎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对 家庭缺乏责任感。他们有应酬不完的交际活动,却在 (下转第 67 页)

从《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悲剧分析美国的拜金主义英语专业定稿学位论文

从《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悲剧分析美国的拜金主义英语专业定稿学位论文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从《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悲剧分析美国的拜金主义系部名称: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专业名称:英语学生姓名:李琼学号:2012600404指导教师:牛志萍二○一六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CISAUAn Analysis of the Money Wo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Root of Sister Carrie’sTragedyColleg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UniversitySubject :English MajorName :Li QiongNumber :2012600404Director :Niu ZhipingJune 2016郑重申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人签名: 日期:摘要在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该时代人们的精神高度,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阶段。

在西奥多·德莱赛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唯物主义渐渐占据上风。

琳琅满目的商品点缀的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但同时盲目追求这种“幸福感”也使人们的心灵逐渐“病化”。

嘉丽作为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充分体现了社会底层的人们在面对物质满足时道德约束渐渐处于劣势。

在嘉丽的经历中,她内心的变化就是对这个时代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反映。

她一个人来到芝加哥大都市,从衣着破旧的乡下小姑娘到最终成为了百老汇明星,身份,地位应有俱有,看似嘉丽是幸福的,但嘉丽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也一直在失去,如每个女孩子渴望的忠贞不渝、天长地久的爱情,以及内心道德的自我满足。

(英语论文)嘉莉妹妹解读(英文)

(英语论文)嘉莉妹妹解读(英文)

A BRIEF ANALYSIS OF SISITER CARRIE《嘉莉妹妹》解读June, 2007Xiaogan UniversityAbstractSister Carrie tells the story of a small country girl Carrie who moves to Chicago to realize her “American Dream”and eventually becomes a Broadway star in New York. Despite living a luxurious life, she is lost in sprit. Reading the novel, we may easily notice Carrie’different needs and desires arising gradually and also the betrayal of traditional moral code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material ga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Carrie has various need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mainly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One is Carrie’s inner desires; the other is the outside force, including temptations of environment, cities, etc.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makes Carrie lose herself eventually. It seems to tell people that in modern society material supplies more and more abundantly, but we should never pursue it blindly and much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created by spirit. It is essential to ponder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life.Key words: Sister Carrie; desire; lost; hierarchy of needs从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重新解读《嘉莉妹妹》摘要《嘉莉妹妹》讲述一位农村女孩嘉莉不甘贫穷来到芝加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最终成为纽约百老汇一位著名的演员,享受奢华的物质却陷入精神迷失的故事。

嘉莉妹妹摘要

嘉莉妹妹摘要

摘要一.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的早期代表作。

该小说自出版以来,批评者不乏其人,其主人公嘉莉妹妹也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由于作者未对她的堕落行为做出任何评价,也因此受到批评家和读者的指责。

本文试图分析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以及根源。

该论文包括引言、主体部分和结论。

主体部分又分为三个章节.在引言中,作者首先简要叙述了德莱塞的生平及其著作,然后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嘉莉妹妹》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主要介绍嘉莉妹妹的美国梦。

作者首先追述了美国梦的历史,然后又具体说明文本中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内涵。

第二章作者阐述嘉莉的美国梦是如何破灭的.为了更清楚地阐释这一问题,作者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是物质方面美国梦的破灭,其次是精神方面美国梦的破灭,对于后者作者用两个论据加以论证,其一,嘉莉是杜洛埃的玩偶,其二,嘉莉是赫斯特伍德的玩偶。

第三章作者解释了造成嘉莉梦想幻灭的原因。

第一是由于嘉莉的被动性。

被动性是女性的一个性格特点。

几千年来,女性在男性的控制之下已经养成了被动的习惯。

所以有必要先探讨女性分别在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然后解释被动性如何造成了她的梦想破灭。

第二是因为她对物质的贪欲。

首先周围环境刺激了她埋藏在心底的欲望。

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和她的邻居。

另外她过分追求物质的性格在导致她的悲剧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是由于作为他者的地位。

她先后成为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的情妇是因为年轻、漂亮和天真。

他者的地位使她不断追求漂亮的衣服以吸引男人的注意力。

作者用两个事实来证明他者的地位导致她的悲剧。

一是找工作的经历,另一个是观众来剧院的目的.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美国梦看起来很美,其实就像肥皂泡一样不可信。

它仅仅给人以幻觉.所以嘉莉美国梦的幻灭是必然的。

关键词:幻灭美国梦被动性欲望他者二.摘要“美国梦”,亦称“美国理想”或“美国神话”,是美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与“美国梦”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与“美国梦”

善恶 ,决 定人 的本 质属 性 。 《嘉莉 妹 妹 》这 部作 品 的 背景 是 主 旋律 ,那 就是 对 “美 同梦 ”的 执著 追 求 和沉 重 的 失落 感 。
自己的 辛 酸 融 入 了作 品 中 。
是迅 速 接 受花 花 世 界 的道 德 标准 而 堕 落 下去 。在这 样 的 环境
一 、 自然 主义 与 《嘉 莉妹 妹 》
里 ,要 保 持 中 间状 态 是 不 可能 的 ” l4](Pl 2)。
19世纪 后 期 , 资本 主 义 在美 国迅 速 发展 ,城 市化 现 象 尤
嘉莉 对 金 钱和 物 质 具有 强 烈 的欲 望 ,一 方面 是 缘 于她 的
为 明显 ,这 些 特 征在 文 学 作 品 中都 有 体现 。与 此 同 时 ,科 学 本性 。小时候她就梦想过童话里的宫殿和各种豪华气派的地 的发 展也 极 大 地影 响着 文 学 的发 展 , 自然 主 义 就 是在 这 样 的 方 ,想 象在 那 些 雕刻 华 丽 的 门廊 的 里 边 ,人 们 是无 忧 无 虑 ,
充 分体 现 了 自然主 义 的消 极 论及 决定 论 。
生 活 就 不难 理 解 了。
德 莱塞 十 分注 重 环 境 的描 写 ,特 别 强调 客观 环 境 对 作 品
二 、 “美 国梦 ”
中人 物 性 格 命运 的决 定 作用 ,强 调环 境 决 定 人物 ,决 定人 性
纵 观2O世 纪 的美 国文 学 ,我们 可 以发 现一 个 经 久不 绝 的
嘉 莉 妹 妹 中 的 自然 主义 与 “ 美 国 梦 ,,
。 宋 晓 慧
摘 要 : ((嘉莉妹妹 是美国 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主要 从 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环境对 嘉莉的影响 ,指 出 嘉莉的道德倾以及对 “美国梦”的追求主要是受 当时的社会环境 影响而形成的,最终揭示出该作 品在反映社会现实 方 面所表现 出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 ((嘉莉妹妹》 自然主 义 美国梦

从嘉莉妹妹的性格特点看美国梦的破灭

从嘉莉妹妹的性格特点看美国梦的破灭

从嘉莉妹妹的性格特点看美国梦的破灭摘要《嘉莉妹妹》刚发表时,曾在欧美文学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人们对这本小说的看法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小说对传统理念束缚的挣脱正是众说纷纭的焦点。

尤其是作者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让读者爱恨交加。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特点的分析,来探讨她在追梦过程中,物质上愈发富有,道德上愈发堕落,以及心灵上愈发孤寂的原因。

从而得出美国梦的虚幻以及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嘉莉妹妹;性格特点;美国梦;破灭1 嘉莉妹妹的美国梦所谓美国梦,就是美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非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

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满足。

嘉莉妹妹对美国梦的追求贯穿小说的始终。

德莱赛在小说开篇的第一章就暗示了女主人公嘉莉妹妹的结局。

“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是两种。

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

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状态是不可能的。

(P2)”“由于不明这花花世界的真相,它的美景就像音乐一般,往往会使一些头脑简单的人的直觉放松,然后削弱,然后堕入歧途。

(P2)”而嘉莉妹妹只是一个“在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思想上都不成熟”的初出茅庐的、“头脑简单”的女孩儿,注定了她堕入歧途的结局[1-5]。

看完小说,可以说嘉莉妹妹物质上的美国梦是实现了的,因为她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

但她精神上的美国梦却以失败告终,因为她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道德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

虽然她最终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在舞台上打扮得光鲜亮丽,深受观众喜爱;但私底下却没有任何人与她分享成功的喜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唯有寒冷和孤寂相伴。

2 嘉莉妹妹的性格特点嘉莉妹妹美国梦的破灭,和她的性格特点是分不开的。

她的性格特点可以从她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态度上体现出来。

2.1 强烈的拜金主义思想和虚荣心在物质生活上,她和一切贫穷落后的环境格格不入。

_嘉莉妹妹_中的自然主义与_美国梦_

_嘉莉妹妹_中的自然主义与_美国梦_

外国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0.04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嘉莉妹妹》引发了读者对嘉莉道德的质疑,同时评论家也对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诸多疑问:“他纵容了一个失去自我、踩着别人肩膀尤其以牺牲男人为代价爬上上层社会从而达到目的的女人”[1](P142);“一个道德沦丧的女人最后却没有受到惩罚”[2](P202),“受自己本能的驱使借一切机会向上爬的利己主义者”[3](P61)。

然而,作为一个自然主义的代表,德莱塞真实地再现了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大都市生活,把自己的辛酸融入了作品中。

一、自然主义与《嘉莉妹妹》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在美国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尤为明显,这些特征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自然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产生的。

自然主义作品经常以高度写实的手法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残酷性:大都市的繁华,小人物摆脱贫困命运的挣扎来揭露人类本性中的黑暗面以及人类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的软弱无助。

因此,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有时也被称为残酷现实主义。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

小说叙述了农村姑娘嘉莉从闭塞的村庄到繁华的都市来寻求新生活,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的经历。

她先后沦为两位男人——杜洛埃与赫斯特渥德的情妇,最后她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美貌和表演天赋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喜剧明星,而赫斯特渥德却从一位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酒店经理沦落为街头乞丐,最后悲惨地死去。

西奥多·德莱塞写的《嘉莉妹妹》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消极论及决定论。

德莱塞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作用,强调环境决定人物,决定人性善恶,决定人的本质属性。

《嘉莉妹妹》这部作品的背景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美国大都市。

经济的繁荣改变了美国人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工业和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

成千上万的渴望致富的人涌向城市,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论嘉莉妹妹的美国梦

论嘉莉妹妹的美国梦

论嘉莉妹妹的美国梦论嘉莉妹妹的美国梦学院、专业研究方向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AbstractSister Carrie is the first novel of Theodore Dreiser, the outstanding novelis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novel received wide controversy since its publication, and the main character Carrie is also a controversial person.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Carrie’s American Dream and the causes of her disillusioned dream.Besides an introduction and a conclus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plot of Sister Carrie and former studies on Sister Carrie briefly. And the author also tells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Dreiser and his works first, and then describes American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1900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s American Dream and analyzes what Carrie’s American Dream i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ain how Carrie’s American Dream disillusioned, and then gives two causes of Carrie’s disillusion with the American Dream: one is her greed, another is her way of pursuing happiness. At last,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Carri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st American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r way of pursuing happiness i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we should draw a lesson from her.Key words: Carrie;American Dream; desire; disillusion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中著名的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的处女作。

梦的破灭——浅析小说《嘉莉妹妹》中的“美国梦”

梦的破灭——浅析小说《嘉莉妹妹》中的“美国梦”
了。在 前 往芝 加 哥 的火 车上 , 比起 对 以 后 工 作 的 设 想 , 嘉 莉 的脑 子 里更 多 的是 对 自己美 妙前 途 的 幻想 。偶识 的推 销 员 杜 洛 埃 更 是 把 芝 加 哥 描 绘 得 有 无 限 的 吸 引 力 。他 的
很 多文 学作 品 中都 能体 现 出来。 文 以《 莉 妹妹 》 例 , 本 嘉 为 通 过 嘉 莉 对 幸 福 生 活 的 追 求 来 分 析 这 部 作 品 中 反 映 的
陆 。 从 此 “ 利 平 等 ” 人 人 都 能 成 功 ” 为 “ 国 梦 ” 初 权 “ 成 美 最 的 口号 。 l 世 纪 末 , 国 西 部 发 现 了 多 处 金 矿 , 们 从 各 8 美 人 地 蜂 拥 而 至 , 实 现 自 己 的 “ 金 梦 ” 此 时 通 过 节 俭 和 勤 去 淘 , 劳致 富 的 “ 国梦 ”变 成 了人 人 都 能 一夜 暴 富 的 “ 金 美 淘 梦” 。美 国 内 战 时 , 业 化 进 程 开 始 , 富 差 距 的 悬 殊 , 工 贫 使 得人 人 渴望 金 钱财 富 。 着 工业 化 进程 的深入 . 些 大都 随 一 市相 继 出现 , 望 金 钱 、 望进 入 上 层 社会 使 “ 国梦 ” 渴 渴 美 充
摆 脱 贫 困过 上 富裕 生活 而 做 的“ 国梦 ” 在离 开 家 乡时 , 美 。 嘉 莉 的 心 里 还 是 怀 着 对 父 母 的 依 恋 。对 自 己 从 小 生 活 的 村 庄 、 己熟 悉 的 故 乡 的 依 依 惜 别 之 情 的 。 因 为 , 从 养 自 要 育 自己 的 父 母 身 边 离 开 ,从 自 己熟 悉 的 乡 村 生 活 环 境 到 陌 生 的 大 都 市 的 环 境 中 去 对 于 一 个 只 有 十 八 岁 、 人 生 经 验 贫 乏 的少女 而 言可 谓 异 常危 险 。 而 , 女 的 梦想 是无 然 少 限 美 好 的 , 使 前 方 道 路 坎 坷 , 已 不 重 要 。 前 方 的 路 已 即 也 经 选 定 ,她 已 经 开 始 模 模 糊 糊 地 憧 憬 起 自 己 美 好 的 未 来

试论《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幻灭

试论《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幻灭
员的女儿所做的模样。她轻轻一摆,撩起了裙子- 杜洛埃
曾经夸赞过那个女孩子和别的女人的这个动作,而嘉莉是
天生善于模仿的。”[ 3 ] (P103)她能够忍受当舞蹈演员微薄的工
资,不对工作挑挑拣拣。她年轻,聪明,有天赋并且知道怎
样抓住机遇。根据达尔文社会进化论,所有的这些使她符
合“适者”的角色。嘉莉的成功固然源于她的表演天赋和
重剥削。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用金钱来维系
的,为了得到金钱,任何事物都可以拿来交换。嘉莉的穷困
状况和杜洛所提供的舒适的生活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嘉
莉眼中,杜洛埃是上层社会享乐主义者的代表,他衣着光
鲜,喜欢到高级
餐厅吃饭,尽管当时他不属于上流社会,
试论《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幻灭
3
王春燕
(阳泉教育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摘 要:为了追求各自的美国梦,嘉莉和赫斯渥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通过对小说中这两位主人公的比较,本
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他们命运之根源。主人公美国梦的破灭源于他们无穷尽的欲望。人们的行为是社会的内
“美国梦”最初由詹姆斯亚当斯在1931年提出。从一
般意义上说,“美国梦”是指在美国,无论地位、出身、种族
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只要具备聪明、勤劳和坚忍不拔等必
要条件,任何人都可能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诚实劳
动与他人进行公平竞争,获得最终的成功和幸福,使自己的
梦想变成现实。[ 1 ] (P16)
“一到他们所代表的世界不再诱惑她的时候,就不信任
它的使者是及其自然的
事情。即使赫斯渥恢复了他原有的
漂亮体态,光辉的事业,现在也不能打动她的心了。她已知

浅析_嘉莉妹妹_中美国梦的破灭_杜艳霞

浅析_嘉莉妹妹_中美国梦的破灭_杜艳霞

·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韩静胡燕等浅析《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破灭杜艳霞摘要:美国梦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实现理想的信仰。

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陷入了迷茫,美国梦也随之扭曲。

这种状况在美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

本文以《嘉莉妹妹》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们想通过平等,努力获得成功实现所谓的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嘉莉妹妹;实现;破灭一、美国梦的起源与发展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美国人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崇尚从乡村小木屋到白宫,从一贫如洗的穷小子到腰缠万贯的富翁的道路。

美国梦起源于17世纪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来的美洲寻找清教徒的“净土”时,当时的美国信奉的是政治权利平等和宗教自由,相信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梦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理想。

当历史发展到18世纪末美国加州金矿的发现,激起了淘金热的狂潮。

人们对金钱的欲望猛增都梦想着一夜暴富,此时的美国梦已经开始扭曲。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出现了大的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拥入财富和社会地位,但是冰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陷入了迷茫。

人们不再相信平等和勤奋,甚至为了获取财富不择手段,此时的美国梦扭曲成了牺牲一切获取财富的梦想。

它所体现的发愤图强的精神,被过度的物质追求所影响,逐渐的消失。

文学是社会的缩影,伴随着美国梦的扭曲,一些文学作品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广大的下层贫民来说,美国梦只是一种无法达到的梦想。

本文选择《嘉莉妹妹》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社会底层人们要想通过平等,努力获得成功实现所谓的美国梦的破灭。

社会转型期的_美国梦_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

社会转型期的_美国梦_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

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黄开红内容提要:“美国梦”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理想精神之一。

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后来又演变成在美国只要聪明和刻苦,人人都可以成功达到“从一文不名到亿万富豪,从社会底层到上流阶级”的目标这样一种信条。

但是,当美国发展到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历史阶段,“美国梦”的实现途径就偏离了较为正常的轨道,出现了“只有牺牲个人的优良道德才能达到目的”这样一种现象。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指针,通过对《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主要思想和行为情节描写的分析,指出嘉莉的道德倾向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最终揭示出该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所表现出的批判意义。

关键词:美国梦 嘉莉妹妹 社会转型 道德倾向作者简介:黄开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T itle:On″American D rea m″in the Transiti onal Society:Sister Carrie’sMoral Tendency Abstract:″American D rea m″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deal drea m s thr oughout the world.It orig2 inated fr o m the Puritan belief in″building a city upon the hill.″Later on,it devel oped int o a kind of secular idea:everyone can succeed″fr om2rags2t o2riches″with his/her own intelligence and hard work.I n American hist ory,it has attracted m illi ons of peop le t o seek their drea m s fr om all over the world,and really a l ot of drea m s have come true.However,when American hist ory entered the transiti onal peri od,which was ar ound the year1900,the means of realizing″American D rea m″deviated fr om its original track,s o there appeared an abnor mal phenomenon that″t o make your i2 deal drea m come true,you have t o do s omething i m moral.″The paper,based 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 m,analyzes s ome main details concerning the her oine’s(Sister Carrie’s)crucial behavi or and critical thinking,points out that the moral tendency of Sister Carrie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s ocial envir on ment,and concludes that the novel S ister Carrie is meaningful and naturalistic in reflecting the s ocial p r oble m s of that very peri od.Key words:American D rea m Sister Carrie transiti onal s ociety moral tendencyAuthor:Huang Ka i hong 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 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ianyang621010,China).H is maj or acade m ic interest is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Email:huangkaihong@s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以较为客观的现实主义艺术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嘉莉为了441外国文学研究 2006年第3期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进行的奋斗历程,反映了美国下层贫民女子在“物竞天择”的社会转型期的命运,展示了环境在人物命运中所起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所谓“人人机会均等”而获得成功的“美国梦”这一神话的幻灭。

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

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

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试论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以及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的道德倾向。

社会转型期通常指的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经济形态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而“美国梦”则是美国文化中一种普遍的信仰,认为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以其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和主人公嘉莉的道德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社会转型期“美国梦”的绝佳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美国梦”的内涵及其在社会转型期的变化进行概述,分析这一时期“美国梦”的特点及其对个人道德选择的影响。

随后,将重点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道德倾向,探讨她在面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挑战时,如何理解和追求“美国梦”,以及她的道德选择对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转型期“美国梦”对个人道德选择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实现自我价值。

也希望通过嘉莉的故事,引发对当代社会中“美国梦”的反思,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坚守道德底线,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嘉莉妹妹》中的“美国梦”解读《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主人公嘉莉的生活经历与道德选择的描绘,深刻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期的“美国梦”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梦”不仅仅是追求财富与成功,更是个人对于自我实现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渴望。

嘉莉妹妹的道德倾向与她的“美国梦”追求紧密相连。

她初到芝加哥时,怀揣着对大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她迅速陷入困境。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诱惑,嘉莉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摆脱了贫困的束缚。

她先后成为推销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渥的情妇,这些经历虽然让她在道德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也让她逐渐认识到“美国梦”背后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嘉莉妹妹》中的美国梦摘要:在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美国梦”这个主题贯穿故事的始终:嘉莉的性格和命运,都是当时充斥于社会中的美国梦造成的。

本文通过阐述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求以及现实和梦想的破灭,暗示了“美国梦”的虚幻性和幻想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嘉莉妹妹》美国梦性格现实命运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美国梦的起源与发展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一种信念,是指在美国,无论出身、年龄、性别、种族,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劳肯干的精神和过人的聪明才智,任何人都可能取得成功,过上舒适的生活,使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这种成功,仅仅依赖于个体的勤奋,而非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援助。

拥有美国梦的美国人认为,只要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可能从一名不文的穷人变为百万富翁,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进白宫。

美国梦起源于17世纪,英格兰移民怀揣自由与财富的梦想乘坐“五月花号”来到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其中很多人是清教徒,他们主张宗教自由和民主平等,宣扬梦想靠自身的努力即可实现的观点,因此,当时的美国梦的确催人奋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历史的时针走到18世纪末期,加州大量金矿的发现激起了狂热的淘金潮,人们对金钱的贪欲达到了顶峰,并且一夜暴富成为了梦想的核心。

这就成为了美国梦开始扭曲的转折点。

《嘉莉妹妹》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时代背景《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时代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在当时德莱塞生活的时代,美国正处于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型历史阶段。

此时,人们追求“美国梦”达到了白热化阶段。

但是此时的美国梦已经不再具有最初的诚实劳动改变所处环境实现梦想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人们只关注自经济地位和自身利益,而无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传统道德观。

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渥肖尔曾评论道:“美国梦就是对财富的无限渴求和追逐”。

“美国梦”的实现途径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人们心中产生了“只有牺牲个人优良道德才能达到目的”的观点。

“美国梦”开始由崇高的境界变得日益世俗化。

这就是这部小说写作的社会时代背景,这部小说中体现的主题是反物质主义,并暗示着生活的无意义。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嘉莉就是一个典型地通过改变自己、踩着男人的肩膀爬到上流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的例子。

德莱塞的这部小说沿袭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人们对传统的“美国梦”所提倡的诚实劳动就能实现自身梦想的质疑,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女主人公嘉莉·米贝这位18岁的农村姑娘带着她的美国梦只身来到芝加哥,在充斥着物欲的大都市,她先后经历了寻找工作的艰辛、疾病的困扰和失业的痛苦。

因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的她最终离开姐姐而依附于能给她带来生活保障的推销员杜洛埃。

杜洛埃用花言巧语轻易骗取了嘉莉的心,他们开始了同居生活。

但是当嘉莉认识到了杜洛埃的肤浅和对自己并无真爱,同时也为了满足更好生活的欲望时,她选择了上流社会的酒店经理郝斯特伍德,虽然他已婚,但嘉莉还是毫不犹豫地成了他的情妇。

已有家室的郝斯特伍德抛下他已厌倦的芝加哥的家庭和地位,带着嘉莉来到纽约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此时郝斯特伍德飞黄腾达的时日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再也不能满足嘉莉日益增长的欲望。

面对生意失败坐吃山空的郝斯特伍德,最终嘉莉离开了他,并且凭借自身的表演天赋和出众的美貌,终于在百老汇众多明星中脱颖而出,她得到了她初来大城市的梦想——拥有金钱,过上富有、新鲜而刺激的上流社会的幸福生活。

而郝斯特伍德则由成功的酒店经理沦为乞丐,最终在绝望中死去。

嘉莉妹妹的步步荣华与赫斯渥的没落惨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

然而,似乎实现了朝思暮想的美国梦的嘉莉,在小说的结尾却依然寂寥地坐在摇椅里梦想着自己的幸福,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而她还在梦想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

究其原因,她的性格和命运自始至终都由她心中那个强烈的美国梦所造成的。

嘉莉的美国梦就是拥有大量金钱、饰物和奢华的生活。

这个美国梦使她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找下一个目标。

美国梦造就了嘉莉的性格和命运。

本文试从嘉莉不同的生活时期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她的命运际遇。

三主人公嘉莉对美国梦的追求1 第一次追求美国梦——初离家时最初的嘉莉漂亮而胆小,年轻无知,不安于乡村沉闷呆板的压抑生活,充满了对大都市繁华生活的幻想,于是告别父母只身一人坐上了开往华光四射芝加哥的火车,投奔她的姐姐。

但是,她不知道那耀眼的光华掩盖了多少谎言、谬误、邪恶和伪善,她的这一行为表现了嘉莉性格上的冲劲,为了梦想,不畏艰辛。

2 第二次追求美国梦——初到芝加哥时光怪陆离的芝加哥,喧闹的市声,沸腾的生活,遍地的高楼林立和炫目的灯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姐姐狭小简陋的居所和捉襟见肘的生活,这使初来乍到的嘉莉感到很沮丧。

但她没有气馁,而是鼓起勇气开始找工作。

此时的嘉莉依然怀揣梦想,她幻想着努力工作能带给她物质享受,和步入上流社会的荣光。

但是一场疾病让她失去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随后生活拮据等种种艰辛考验迎面而来,嘉莉开始面临人生的第二次抉择,要么返乡,要么继续在大城市打拼实现自己的梦想,她选择了后者。

表现出了她性格上的执着。

为了梦想,她养成了敢闯、隐忍、执着的性格特征。

3 第三次追求美国梦——芝加哥遇到杜洛埃时也是在这时,嘉莉对金钱的认识越来越表面化,面对失业和家境困难的姐姐家的不安和对富有的物质生活的强烈愿望,嘉莉没有退缩,她心中对金钱充满了渴望,并因此出卖了自己的身体,成了来芝加哥时在火车上萍水相逢的杜洛埃的情妇。

杜洛埃使她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有了钞票的日子使她感到安全。

与杜洛埃同居的决定是她为了追求自身梦想堕落的开始,也是嘉莉意识到金钱在手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踏实有保障的重要一幕。

4 第四次追求美国梦——成为郝斯特伍德的情妇时杜洛埃暂时给了她稳定的生活,看似衣食不愁,但是随着嘉莉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对大城市生活越来越了解和向往,杜洛埃在经济上已不能满足她的需求。

对杜洛埃一起同居的生活也让她时时觉得有压力和不体面的感觉,她性格中的不安于现状也越来越明显。

这时,酒店经理郝斯特伍德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嘉莉惊叹于郝斯特伍德的身份和财力,醉心于他对自己的奉承和讨好,她喜欢这种被人讨好的感觉,最终成了这位已婚男人的情妇,她的堕落也越来越无法自拔,这也显出了嘉莉性格中的爱慕虚荣和肤浅,以及对更多金钱的强烈愿望。

5 第五次追求美国梦——与郝斯特伍德私奔至纽约时有妇之夫郝斯特伍德带给了嘉莉更大的物质上的享受,使她内心对金钱的认识更加直接,拥有了金钱就等于拥有了稳定安逸的幸福生活,但是当郝斯特伍德和她同居的事情被郝斯特伍德的妻子发现时,嘉莉的梦想此刻再次面临严峻挑战,郝斯特伍德骗她私奔纽约,她虽然心中不满但又自觉离不开郝斯特伍德带给她的金钱享受时,她妥协了,并跟郝斯特伍德假结婚了。

然而随之而来的又是对嘉莉美梦的灾难性挑战,郝斯特伍德的生意和财力不断受到打击,生活又开始发生巨变,虽然她爱郝斯特伍德,想和他一起生活,但是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捉襟见肘让她难以忍受,终于有一天,嘉莉不能忍受郝斯特伍德的堕落和贫穷,想起早年冒险闯荡芝加哥的日子,她实在是向往纽约的上层生活,于是她离开了郝斯特伍德。

若说嘉莉刚私奔时性格中还有几分犹疑和妥协,那么在她决定离开郝斯特伍德而决定依靠自己实现美国梦时,她性格中的不安于现状和果断就表现到了极致。

6 第六次追求美国梦——离开郝斯特伍德独自打拼时此时的嘉莉意识到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美梦了,她开始不再依靠男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她开始独立打拼,她凭借自身的美貌和歌喉终于在百老汇的舞台中脱颖而出,成了红极一时的明星,令人炫目的物质上的满足——华丽的衣着,豪华的别墅,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从贫困时就一直怀揣的美国梦,仿佛都实现了。

嘉莉性格中的坚强、执着、无畏和勇敢在这个人生时期展现无遗,她像个永不知后退,永不知疲倦的斗士一样,开始为了自己心中那个强烈的美国梦而不停的战斗,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她改变了自己以前卑微而尴尬的社会地位,她终于跻身上流社会,功成名就,拥有了一切自己想拥有的东西,看起来她似乎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7 美国梦的破灭——功成名就后功成名就后的风光和置身于豪华富贵中的生活让嘉莉渐渐感到的是一种空虚和寂寞。

此时的她觉得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和微不足道了——因为这里也并没有幸福存在。

她常坐在窗边的摇椅里沉思、低吟、梦想……虽然嘉莉最后实现了她的梦想,但这是失败的,因为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物质丰富而与日俱增,相反,物质的充裕和精神的匮乏形成鲜明的对照,迫使她去思考去探寻缘由。

而精神梦想的缺乏,会让嘉莉感到更强的不幸福感。

小说最后说到:“尽管常常感到幻灭,她仍然在盼望着那幸福的日子,能在成为现实的梦想中被指引着前进。

”这表现了嘉莉性格中永不乏追求的特点,也表明了嘉莉对物质上的独立追求也要转到对精神世界的独立追求上了。

嘉莉开始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审视和思考。

四结语从以上嘉莉妹妹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强烈的美国梦让嘉莉的人生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这个美国梦造就了嘉莉的性格,决定了嘉莉的最终命运。

在对美国梦的不断追求中,嘉莉为了这个梦的存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改变和形象塑造,从最初的略带几分羞怯不安的清纯少女,如初来芝加哥的火车上,她天生的魅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她简直还不会仪态万方地把头一甩”;到来到芝加哥后,她开始慢慢地改变自己,她懂得了“该怎样迈动小巧的双脚,怎样抬起下巴摆出高贵的姿势,怎样优雅而柔软地摆动身体”;到“她懂得衣着要匀称穿最精美的紧身衣,仔细地系紧带子,把身子弄得可爱,丰美的头发朝上梳,落出了前额”;直至她最终蜕变为一个仪态万方、优雅有度的百老汇红明星。

嘉莉妹妹展现给读者的形象最终是聪明美丽,坚强、执着、敢闯敢拼、处事果断,同时又虚荣贪图物质享受,这是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人有爱有怜同时还让人有点恨意。

她的美国梦决定了她的一生,控制了她的一切社会行为和决定,她自己掌握不了自身的命运和生活,她的一切都是由她心中那个强烈的美国梦来主宰,虽然看似嘉莉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身命运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并非等同于幸福生活的开始,作者在小说的最后用嘉莉在摇椅里的不断低吟来质疑当时社会中风行的美国梦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命运和性格受控于自己强烈的美国梦,这或许就是嘉莉妹妹人生的悲哀,也只有嘉莉在不择手段地达到物质上的高度后,她才有可能考虑精神上的追求。

美国梦到底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而已,没有道德感做依傍,再美的幻梦都会幻灭的。

这也是德莱塞要表达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1]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