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合集下载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8
Cm A( ) | G( j ) | 定义稳态响应的幅值与输入信号的幅值之比 Rm 为系统的幅频特性,它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在稳态时
的放大特性; 定义稳态响应与正弦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 ) G( j ) 为系统 的相频特性,它描述系统的稳态响应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相
位移特性;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可在复平面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向量 G( j ), G( j ) A( )e j ( ) ,它也是 的函数。G ( j ) 称为频率特性。 还可将 G ( j )写成复数形式,即
G( j ) P( ) jQ( ) 这里 P( ) Re[G( j )] 和 Q( ) Im[G( j )] 分别称为系统的实 频特性和虚频特性。
6
拉氏反变换为:
c(t ) k1e p1t k2e p2t ... kne pnt kc1e jt kc2e jt
若系统稳定,则极点都在s左半平面。当 t ,即稳态时:
e p1t 0, e p2t 0,...,e pnt 0 cs (t ) kc1e jt kc 2e jt
7
而 G( j ) G( s) |s j | G( j ) | e jG ( j ) A( )e j ( )
G( j ) G( s) |s j | G( j ) | e jG ( j ) A( )e j ( ) Rm Rm j ( ) kc1 A( )e , kc 2 A( )e j ( ) 2j 2j j (t ( )) j (t ( )) e e cs (t ) kc1e jt kc 2e jt A( ) Rm 2j A( ) Rm sin(t ( )) Cm sin(t ( ))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频域分析法
确定方法
通过分析频率响应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分布,以及系统的相位和幅值 特性,利用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
稳定性判据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系统的特性和要求而定,同时应注意 不同判据之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04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04
频域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稳定性分析
极坐标或对数坐标表示。
绘制方法
通过频率响应函数的数值计算,将 结果绘制成曲线图,以便直观地了 解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
注意事项
绘制曲线时应选择合适的坐标轴比 例和范围,以便更好地展示系统的 性能特点。
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定义
频率特性曲线是频率响应函数在 不同频率下的表现形式,通常以
极坐标或对数坐标表示。
稳定裕度。
动态性能分析
02
研究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如超调
和调节时间等。
静态误差分析
03
分析系统在稳态下的误差,确定系统的静态误差系数,评估系
统的静态性能。
系统优化设计
参数优化
通过调整系统参数,优化 系统的频率响应,提高系 统的性能指标。
结构优化
根据系统频率响应的特点, 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改 善系统的整体性能。
05
总结与展望
05
总结与展望
频域分析法的优缺点
02
01
03
优点
频域分析法能够直观地揭示系统的频率特性,帮助理 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通过频率响应曲线,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系统或同一 系统不同参数下的性能。
频域分析法的优缺点
02
01
03
优点
频域分析法能够直观地揭示系统的频率特性,帮助理 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

A() G( j)
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差 () G( j) 8
R
下面以R-C电路为例,说明频率特性的 物理意义。图5-3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ui
C uo
Uo (s) G(s) 1
Ui (s)
1 RCs
图5-3 R-C电路
设输入电压 ui (t) Asin(t) 由复阻抗的概念求得
U o ( j) G( j) 1 1
2j
A()e j ()
A() G( j)
() G( j)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5-11)
c(t) ae jt ae jt A( )e j ( )e jt A A( )e j ( )e jt A
2j
2j
A()Asin(t ())
说明 线性系统的稳态输出是和输入具有相同频率的正弦信号,
其输出与输入的幅值比为
0
Imaginary Axis
的轨迹与虚轴交点 处的频率,就是无 阻尼自然频率n
极坐标图上,距原 点最远的频率点,
相应于谐振频率 r
这时 G( j) 的峰值
-3
-4
-5
n
-6
-3
-2
-1
0
1
2
3
Real Axis
可以用谐振频率 r
处的向量幅值,与 0 处向量幅值之比来确定。
19
过阻尼情况
当 增加到远大于1时,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1
第5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Frequency-response analysis
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方法称为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稳定裕度和判据

第5章频域分析法

第5章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幅相曲线
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二、积分环节
1 传递函数: G( s ) s
1 频率特性: G (j ) j
幅频特性: M ( ) G(j )
1
相频特性: ( ) G(j ) 90
对数幅频特性: 1 L( ) 20lg M ( ) 20lg 20lg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对数相频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相频特性的函 数值,线性均匀分度,单位是度或弧度。
lg
1
2
3
4
5
6
7
8
9
10
0 0.301 0.477 0.6020.6990.7780.8450.9030.954 1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采用对数坐标图的优点是: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幅相曲线
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四、惯性环节
1 传递函数: G ( s ) Ts 1 1 频率特性: G (j ) jT 1
幅相曲线
1
对数幅频特性:
L( ) 20 lg G (j ) 20 lg 20 lg1 20 lg
2
T
2
1
T 1 20 lg
T 1
2
对数相频特性: G(j ) arctan T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近似对数幅频特性:
1 当 T
T 1,略去 (T )2 则得 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mn 122
谐振峰值
Am(m) 2
1
12
振荡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
L ()2l0 oG g (j) 2l0 o(g 1 n 2 2)24 2 n 2 2
n L()0低频渐近线是零分贝线。
n L ( ) 4 0lo g (/ n) 4 0lo g (T ) n 1 /T
高频段是一条斜率为- 40/dB的直线,和零分
幅频特性的谐振峰值和谐振角频率:
G(ju)
1
(1u2)242u2
d G d (j) u u 0 ,u r 1 22 ( 1 /2 0 .7)0
r n12 2 ( 1/ 20 .7) 0
幅频特性的谐振角频率和谐振峰值:
rn1 22, M r G (jr) 1 /21 2
谐振频率
1 / T , L () 2l0 o1 g2 T 2 2l0 o 1 0 g ( d)B
在频率很低时,对数幅频曲线可用0分贝线近似。
1 / T , L ( ) 2l0 o1 g 2 T 2 2l0 o T g
当频率很高时,对数幅频曲线可用一条直线近似,直
线斜率为-20dB/dec,与零分贝线相交的角频率为 1/T 。
( )
0 0.1 1 10
0 o 0.1 1 10
45o
20
90o
对数坐标刻度图
注意:
➢纵坐标是以幅值对数分贝数刻度的,是均匀的;横 ➢ 坐标按频率对数标尺刻度,但标出的是实际的值, ➢ 是不均匀的。 ——这种坐标系称为半对数坐标系。 ➢在横轴上,对应于频率每增大10倍的范围,称为十 ➢ 倍频程(dec),如1-10,5-50,而轴上所有十倍频 程 ➢ 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为了说明对数幅频特性的特点,引进斜率的概念, ➢ 即横坐标每变化十倍频程〔即变化〕所对应的纵 坐

频域分析法.

频域分析法.
G( j ) C( j ) Ac sin(t ) A( )e j ( ) R( j ) Ar sint
(5-1)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其中, 输出与输入的振幅比随ω的变化关系称为幅 频特性函数A(ω), 是G(jω)的模,
A( ) A G( j )
(5-2)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5.2.3 微分环节
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s, 故其频率特性函 数为
G(jω)=jω=ωej90°
(5-14)
1.极坐标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
A(ω)=ω, φ(ω)=90°
(5-15)
可见, 微分环节的幅频特性与频率ω相等, 相频特 性恒为90°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2. 对数坐标频率特性(Bode图)
如上所述, G(jω)可以改写为
(5-4)
G(jω)=|G(jω)|ejφ(ω)
(5-5)
第, G( j ) 1 , () arctan T 1 T 2 2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5.1.2 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是描述系统的输入频率ω从0
L(ω)=20 lgA(ω)=20 lgω=20μ,
φ(ω)=90°
(5-16)
可见, 微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L(ω)是μ(即lgω) 的一次线性函数, 其直线斜率为20 dB/dec, 直线在 ω=1时与横轴相交, φ(ω)是一条纵坐标为90°的平行于 横轴的直线, 如图5-9(b)所示。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第5章 频域分析法
频率特性函数可以表示成
G(jω)=R(ω)+jI(ω)
代数式
=|G(jω)|∠G(jω) 极坐标式
=A(jω)ejφ(ω)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频率特性的求取
1、通过实验的方法直接测得。 2、根据传递函数求取。 即用s=j代入系统的传递函数,即可得到。
G( j ) G( s) |s j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d j dt
微分方程
d s dt
频率特性
s j
传递函数
二、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
写成一个式子 1 1 T
2 2
e
jarctgT
1 1 =G( j ) 1 jT 1 Ts s j
A() G( jw) ,() G( jw)
定义:谐波输入下,输出响应中与输入同频率的谐波分 量与谐波输入的幅值之比A(ω)为系统的幅频特性,相位 之差φ(ω)为相频特性,并称其指数表达形式 G( j) A()e j () 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二、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⒈ 比例环节:
G( s ) K
;
G( j ) K
P( ) K ;虚频特性: Q( ) 0 ; 实频特性 :
( ) 0 A( ) K ;相频特性: 幅频特性:
对数幅频特性L(ω)=20lg| G(jω)|=20lgK
j
(dB) 20lgK
0 (o) 1 10 ω
At A t / T u0 (t ) (u o0 )e Sin(t arctgT ) 2 2 2 2 1 T 1 T
稳态分量 A 1 T
2 2
Sin(t arctgT )
定义A() 1/ 1 2T 2 , () arctgT
第五章 线性系统频域分析法
5-1 5-2 5-3
频 率 特 性
开环系统典型环节分解和开环频率特性曲线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ppt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ppt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频率法的特点:
1、不必直接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而间接的运用系统的 开环特性分析闭环的响应; 2、频率特性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很多元部件都可以用 实验方法确定,进而可计算传递函数; 3、应用广泛,适用于某些非线性系统; 4、频域法也是一种图解的方法; 5、利用频域法可以设计出能有效抑制噪声的控制系统。
-63.5 ° -71.5 °
-78.7 ° -90 °
1.0 0.8 0.6 0.4 0.2 0 1/T 2/T 3/T
-20 -40 -60 -80 -100 0 1/T 2/T 3/T 4/T 5/T
ω 4/T 5/T
由上图曲线可知,输入电压频率ω较低时,输出和 输入的幅值几乎相等,相角滞后不大;当ω增大时,输 出幅值减小,相角滞后增大;ω趋于无穷时,输出幅值 为0,相角滞后90°。 函数1/(1+j ωT)完整的描述了网络在正弦输入下的 稳态输出电压幅值和相角随正弦输入信号频率ω变化的 规律,把1/(1+j ωT)称为网络的平率特性。 因此,对于任何线性定常系统, φ(j ω)=φ(s)|s= jω 故 幅频特性M(ω)=|φ(jω)| 相频特性ψ(ω)=∠φ(jω) 因此,已知一个系统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只要将 复变量s置换成纯虚变量jω,就可以得到系统频率特性 的数学表达式,并依次作出频率特性曲线。
L/dB 40 20 0.1 ψ 0.1 -90°
积分环节的伯特图
特征点: ω=1,L=0dB j
-20
1 10 ω
1
10
0
ω
ω
积分环节的幅相曲线(极坐标图)
积分环节的对数幅频是一条在ω=1处通过横轴 (0dB)、斜率为-20dB/10倍频程的直线,其相频特 性是一条ψ=-90°的且和横轴平行的直线。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 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 频域分析法
例如,惯性环节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
L() 20lg | G( j) | 20lg 2T 2 1
arctanT
当=0时,L()=0dB, =0, 曲线起始于坐标原点;当=1/T时, L()=-3dB, =-45;
自动控制原理
30
5-4 频域稳定性判据
一、映射定理
闭环特征函数 F(s)=1+G(s)H(s)
T
如果τ>T,则∠G(j)>0°,极坐标曲线在第Ⅰ象限变化;如果τ<T, 则∠G(j)<0°,极坐标曲线在第Ⅳ象限变化,如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
16
5.3.2 对数坐标图
通过半对数坐标分别表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图形, 称为对数坐称图或波德(Bode)图。
1.对数坐标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由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两部分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 G(s)
R(s)
假定输入信号r(t)为
r(t) Asint
R(s) L[ Asint] A
A
s 2 2 (s j)(s j)
自动控制原理
7
G(s)
K (s z1 )(s z2 )(s zm ) (s s1 )(s s2 )(s sn )
nm
2j
AG( j) sin(t )
B sin(t )
G( j ) G( j ) e jG( j) G( j) e j

G( j) G(s) s j
这里的结论同RC网络讨论的结果是一致的。
自动控制原理
10
5.3 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
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极坐标图、对数坐 标图和对数幅相图,现分述如下。
所以K=10。因此,所求开环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一 由传递函数求系统的频率响应
第19页/共187页
频率特性
对应的幅值和相角:
同理,可求得对应于2的|G(j2)|和(j2) 。
若对取所有可能的值,则可得到一系列相应的幅值和相位。 其中幅值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系统的幅频特性。 相角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系统的相频特性。
第20页/共187页
每当ω增加十倍, L(ω)减少20dB负20分贝十倍频程 -20dB/ dec
第34页/共187页
5-3典型环节和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第35页/共187页
积分环节L(ω)
[-20]
[-20]
[-20]
第36页/共187页
5-3典型环节和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三、微分环节
幅频特性与ω成正比,相频特性恒为90°
第12页/共187页
5-2频率特性
以RC网络为例,说明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取拉氏变换,求网络的传递函数
如果输入为正弦量:
由电路分析,电路达到稳态时,输出也是以ω为角频率的正弦量。
在传递函数中G(s)中,只要令s=jω,则可由⑴式得到⑵式。
第13页/共187页
5-2频率特性
控制系统的三种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可以相互转换,它们的关系见右图。
交接频率将近似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分为二段:低频段和高频段。
第41页/共187页
惯性环节G(jω)
φ(ω) = -tg-10.5 ω
ω
0
0.5
1
2
4
5
8
20
φo(ω)
A(ω)
0
1
-14.5
0.97
-26.6
0.89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基本内容和要点(l)频率特性系统的稳态频率响应,频率响应的物理概念及数学定义;求取频率特性的分析法和实验法。

(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比例、惯性、积分、微分、振荡、延迟环节的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

非最小相位环节的频率特性。

(3)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研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意义。

单环系统开环对数频率持性的求取与绘制。

最小相位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间的对应关系。

(4)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幅角定理。

S平面与F平面的映射关系。

根据开环频率特性判别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奈氏判据。

奈氏判据在多环系统中的应用和推广。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相角与增益稳定裕量。

(5)二阶和高阶系统的频率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指标。

系统频率域性能指标。

二阶和高阶系统暂态响应性能指标与频率域性能指标间的解析关系及近似关系。

(6)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开环频率特性与闭环频率特性间的解析关系。

用等M圆线从开环频率特性求取闭环频率特性。

用尼氏图线从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求取闭环频率特性。

2、重点(l)系统稳态频率响应和暂态时域响应的关系。

(2)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最小相位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特点。

(3)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稳定裕量。

5-1引言第三章,时域分析,分析系统零、极点与系统时域指标的关系;典型二阶系统极点或和n与时域指标tp、和t、tr及稳态误差等的关系,及高阶系统的近似指标计算;第四章,根轨迹分析,研究系统某一个参数变化对系统闭环极点的影响;本章讨论系统零、极点对系统频率域指标的关系,频域指标又分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域指标,它们都是在频域上评价系统性能的参数。

频域分析是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

5-2频率特性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定理:设线性定常系统G()的输入信号是正弦信号某(t)某int,在过度过程结束后,系统的稳态输出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和相角都是频率的函数,即为c(t)Y()in[t()]。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课件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课件

+
+
RC
duo dt
uo
ui
ui(t)
i (t) C
uo(t)
-
-
G(s) Uo(s) 1 1 Ui (s) 1 RCs 1 Ts
其中:T=RC
设 ui (t) Asin t
Ui (s)
A s2 2
U
o
(s)
1 Ts
1
Ui
(s)
1 Ts
1
s
2
A
2
Uo (s) 经拉氏反变换,可得
1 A F
tan T--稳态输出幅值 --稳态输出相位
正弦输入与稳态输出之间: 频率相同;幅值不同;相位不同。
i
o
0
t
ui
u0
A
2
0
线性系统G(s)
t
0
2
t
u输0 出仍为正弦信号,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幅值较输入 0 信号有 一2 定 衰减,相t 位存在一定延迟。
A() Uo 1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引言 5.2 频率特性 5.3 典型环节和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5.4 频率域稳定判据 5.5 稳定裕度 5.6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5.1 引言
1.时域分析法的优缺点
时域法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直接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 1)直观、容易理解。借助于MATLAB仿真,可以直接得到 系统的时域响应曲线,以及各种时域指标。 2)典型二阶系统的参数与系统性能指标的关系明确。当系 统的闭环零、极点满足二阶近似条件时,可用主导极点对应 的典型二阶系统的指标来近似估计高阶系统的技术指标。
5)延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包含延迟环节,其闭环特征方 程是超越方程,不能用劳斯判据判断稳定性,也不能用 MATLAB绘制根轨迹,系统分析很困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目的:①直观,对高频干扰的抑制能力。

对快(高频)、慢(低频)信号的跟踪能力。

②便于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③易于用实验法定传函。

§5.1 频率特性一. 定义)()()()(1n p s p s s s G +⋅⋅⋅+=θ在系统输入端加一个正弦信号:t R t r m ωsin )(⋅=))(()(22ωωωωωj s j s R s R s R m m -+⋅=+⋅=↔ 系统输出:))(()()()()(1ωωωθj s j s R p s p s s s Y m n-+⋅⋅+⋅⋅⋅+=t j t j e A e A t y t y ωω⋅+⋅+=↔-瞬态响应)()(1若系统稳定,即)(s G 的极点全位于s 左半平面,则 0)(l i m 1=∞→t y t稳态响应为:tj tj ss eA eA t y ωω⋅+⋅=-)(而)(21)()(22ωωωωωj G R jj s s R s G A m j s m -⋅-=+⋅+⋅⋅=-=)(21)()(22ωωωωωj G R jj s s R s G A m j s m ⋅=-⋅+⋅⋅== ∴t j m tj m ss e j G R je j G R j t y ωωωω⋅⋅+⋅-⋅-=-)(21)(21)( =])()([21t j t j m e j G e j G R jωωωω-⋅--⋅⋅ 又)(s G 为s 的有理函数,故)()(*ωωj G j G -=,即φωωj e j G j G )()(= φωωj e j G j G -=-)()(∴][)(21)()()(φωφωω+-+--⋅=t j t j mss e e j G R jt y =)sin()(φωω+⋅⋅t j G R m =)sin(φω+⋅t Y m可见:对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加入一个正弦信号,其稳态响应也是一个同频率的正弦信号。

其幅值是输入正弦信号幅值的)(ωj G 倍,其相移为)(ωφj G ∠=。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频率法基本要求正确理解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定义及求取方法,并能根据定义进行分析计算熟记典型环节频率特性G(j ω)、| G(j ω)|、∠G(j ω)20log| G(j ω)|及其特征点的特征值熟练掌握绘制开环对数幅频和相频特性的方法。

已知最小相位系统开环对数幅频,应会反求其传递函数 正确运用对数频率判据判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能正确计算模稳定裕度和相稳定裕度正确理解零频幅比A(0)、峰值M r (A m )、频宽ωb 、穿越频率(截止频率)ωc 、相裕度γ、模裕度L b 以及三频段的概念,明确其和系统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时域和频域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性能指标:稳定性、快速性和稳态精度时域方法:建立对象的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求解闭环特征方程判断稳定性求解典输下间响应、稳解求解典型输入下的时间响应、稳态解前提:准确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实际的物理系统非常复杂、建模困难;面对高阶系实际的物理系统非常复杂建模困难面对高阶系统、很难用解析方法进行分析;目前还没有直接按给出的时域指标进行系统设计的通用方法时域和频域频率域方法是一种间接研究控制系统性能的工程方法是一种实验方法,不必直接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 是种实验方法,不必直接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而是间接的运用系统的开环特性分析闭环的响应,给分析问题提供了方便是一种图解方法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不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也可推广用于某些非线性系统适用于处理存在噪声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时域和频域时域: 系统的响应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c(t)频域: 系统的响应随输入信号频率ω的变化关系c(ω)5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5.1 频率特性基本概念系统的频率响应定义为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系统r (t )c (t )?5 1 频率特性——基本概念 5.1频率特性 基本概念‹ 一个稳定的系统,假设有一正弦信号输入 ‹ 其稳态输出可写为r ( t ) = Ar sin ω t‹ 稳态输出的振幅与输入振幅之比,称为幅频特性c( t ) = Ac sin( (ω t + ϕ )Ac M= = Φ( jω ) Ar‹ 稳态输出的相位与输入相位之差ϕ,称为相频特性ϕ = ∠Φ ( jω )5 1 频率特性——求取频率特性的数学方法 5.1频率特性RC网络的传递函数为Uc ( s) 1 Φ( s ) = = U r ( s ) Ts + 1 T = RC如果输入正弦电压信号 其拉氏变换ur = Ar sin ω tArω Ur ( s) = 2 s +ω25 1 频率特性——求取频率特性的数学方法 5.1频率特性所以系统的输出为Arω 1 U c ( s ) = Φ ( s )U r ( s ) = ⋅ 2 Ts + 1 s + ω 2查拉氏变换表,得Uc(s)的原函数uc(t)t ArωT − T Ar e + sin( (ω t − arctan ωT ) uc ( t ) = 2 2 2 2 1+ω T 1+ω T式中第 项为动态分量 第二项为稳态分量 式中第一项为动态分量,第二项为稳态分量。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延迟环节频率特性频率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nyquistnyquist图是一个以坐标原点为中心半径为图是一个以坐标原点为中心半径为11的圆如果用线性坐标则迟后环节的相频特性为一条直线如果用线性坐标则迟后环节的相频特性为一条直线33四开环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把开环传递函数写成为若干个典型环节相串联把开环传递函数写成为若干个典型环节相串联gsgsgsgs其频率特性其频率特性gjgjgjgjaeaeaeae则系统的开环幅频和相频分别为则系统的开环幅频和相频分别为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为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为34一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bode图由前面分析可知可见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等于各环节对数幅频特性之和这也是对数运算的优点乘除运算对数化后变为加减
jY ( )
0
0 1
X ( )
一阶惯性环节与一阶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互为倒数关系: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关于零分贝线对称; 相频特性曲线关于零度线对称。
对于一阶微分环节,也有渐进折线代替曲线的误差曲线,与 惯性环节的相似。
4、二阶因子 [1 2 T j ( jT )2 ]1
1
0X ( )

1 对数幅相频特性为 L( ) 20lg 20lg 1 2T 2 1 2T 2 ( ) arctgT 低频段: L( ) 0dB T 1 L() 20lg(T )dB T 1 高频段: ω=1/T是两条渐近线的交点,称为交接频率,或叫转折频率、 转角频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具有低通滤波特性!
对于惯性环节,以渐进折线代替曲线,对应有误差曲线见下 图,其中最大误差点出现在转折频率处,误差值为-3dB。

第五章 频域分析方法

第五章 频域分析方法
( )

1
10
40 60 80
L(dB) 20lg G( j) 。
对数相频特性曲线的纵 坐标也是均匀分度, 单位 是度( ) 。
0.1

1
10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1、比例环节: G ( s ) k , G ( j ) k , A( ) k , ( ) 0 。幅频特性曲 线、相频特性曲线、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极坐标图) 、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和对数相 频特性曲线分别如下图中(a) 、 (b) 、 (c) 、 (d)左、 (d)右所示。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对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来说,在正弦输入下,它的稳态响应也是正弦的, 只是幅值和相位与输入不同。
ur A sin t
R
C
uc
以上图所示的简单 RC 网络为例,设初始状态为零,有
U c ( s ) G ( s )U r ( s )
拉氏反变换得到
1 1 A U r ( s) 2 RCs 1 Ts 1 s 2
d ( s j )G ( s ) d ( s j )G ( s )

um s 2
2

s j
umG ( j ) 2j
um s 2
2

s j
umG ( j ) 2j
css (t Leabharlann umG ( j ) jt umG ( j ) jt e e 2j 2j e
处。对数相频特性曲线
L( ) 20lg A( ) 20lg
1
() tg 1T
如下图中(d)下所示,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关于 (1 T , 4) 是奇对称的。 对数幅频特性用渐近线替代替精确曲线时,最大误差出现在 1 T 处,最 大误差为 3dB ,如(e)给出的误差曲线所示, (f)是一阶惯性环节的极点矢量 图。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第五章频域分析法
第五章 频率分析法
5.1频率特性 5.2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之一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奈氏(Nyquist)曲线、极坐标曲线)
5.3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之二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伯德(Bode)图)
5.4最小相位系统
1
研究的问题仍然是系统的
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
但在时域分析中:独立 变量 t ,
1t 为基本输入信号 而在频域分析中:独立 变量 ,
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具有相似的形式
j
: G ( j ) G ( s) s j
p
p d dt
s
p
微分 方程


传递 函数
系统
频率 特性
s j
14
例 求
K G j j T1 j 1T2 j 1
K
j arctan T1 arctan T2 2
A s2 2
则系统输出为 (假设系统稳定)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A A n C ( s ) G ( s ) R( s ) G ( s ) 2 2 s a1s n 1 an 1s an s 2 2 s
(3)高阶系统,不易看出系统结构、参数对其动
态性能的影响;当动态性能不满足要求时,难以指
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
3
引言
频域分析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经典的
实用工程方法,是一种利用频率特性进行控制系统分析的图解
方法,可方便地用于控制工程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频域法用 于分析和设计系统有如下优点: ( 1 )不必求解系统的特征根,采用较为简单的图解方法
5
§5.1 频率特性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最小相位环节:
特点:某个参数的符号相反
除积分微分外,最小相位环 节有对应的非最小相位环节
非最小相位环节:
非最小相位环节和与之相对 应的最小相位环节的区别在 于其零极点在s平面的位置。
不稳定环节
设有两个系统
1 Ts G1 ( s ) 1 10Ts

1 Ts G2 ( s) 1 10Ts
1 典型环节 根据零极点,将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分解 成因式,再将因式分类,得到典型环节。 开环系统可表示为若干典型环节的串联形式
设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幅值相乘, 相角相加
则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组成系统的各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合成 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A 1 U o (s) [U i ( s ) Tuo 0 ] 代入 U i ( s ) L[ A sin t ] 2 s 2 Ts 1
U o ( s) Tu 1 A A [ 2 Tuo 0 ] o 0 再由拉氏逆变换 Ts 1 s 2 (Ts 1)(s 2 2 ) Ts 1
(1)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Nyquist图,极坐标图)
将频率特性表示为复平面上的向量,其长度为A(ω) , 向量与正实轴夹角为 (ω),则ω变化时,相应向量的矢端 曲线即为幅相曲线。
G( jω)=A(ω)e j(ω) ,G(-jω)=A(ω)e -j(ω)
A(ω)偶, (ω)奇
ω:0→+∞和ω:0→ -∞的幅相曲线关于实轴对称 只绘制ω从零变化至+∞的幅相曲线。 用箭头表示ω增大时幅相曲线变化方向 对于RC网络 G ( j )
j
cos j s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

如果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是一阶或二阶的,求解后可利用时域指标直接评估系统的性能。

然而实际系统往往都是高阶的,要建立和求解高阶系统的微分方程比较困难。

而且,按照给定的时域指标设计高阶系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章介绍的频域分析法,可以弥补时域分析法的不足。

因为频域法是基于频率特性或频率响应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一种图解方法,故其与时域分析法相比有较多的优点。

首先,只要求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就可以判断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其次,由系统的频率特性所确定的频域指标与系统的时域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系统的频率特性又很容易和它的结构、参数联系起来。

因而可以根据频率特性曲线的形状去选择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使之满足时域指标的要求。

此外,频率特性不但可由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求得,而且还可以用实验方法求得。

对于某些难以用机理分析方法建立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的元件(或系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频率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也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重点内容。

5.1 频率特性对于线性定常系统,若输入端作用一个正弦信号t U t u ωsin )(= (5—1)则系统的稳态输出y(t)也为正弦信号,且频率与输人信号的频率相同,即) t Y t y ϕω+=sin()( (5—2)u(t)和y(t)虽然频率相同,但幅值和相位不同,并且随着输入信号的角频率ω的改变,两者之间的振幅与相位关系也随之改变。

这种基于频率ω的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不失一般性,设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G(s)可以写成如下形式)()()()()())(()()()()(121s A s B ps s B p s p s p s s B s U s Y s G n j j n =+=+++==∏=Λ (5—3) 式中B(s)——传递函数G(s)的m 阶分子多项式,s 为复变量;A(s)——传递函数G(s)的n 阶分母多项式 (n ≥m);n p p p ---,,,21Λ—传递函数G(s)的极点,这些极点可能是实数,也可能是复数,对稳定的系统采说,它们都应该有负的实部。

由式(5—1),正弦输入信号u(t)的拉氏变换为(查拉氏变换表)))(()(22ωωωωωj s j s U s U s U -+=+= (5—4)输出信号y(t)的拉氏变换为Y(s)=U(s)G(s)将式(5—3)、式(5—4)代人上式得∏=+⨯-+=n j j ps s B j s j s U s Y 1)()())(()(ωωω 上式可改写成(利用部分分式法)nn p s b p s b p s b j s a j s a s Y +++++++-++=Λ221121)(ωω (5-5) 上式中 n b b b a a ,,,,,2121Λ—待定系数,它们均可用留数定理求出。

其中a 1和a 2 是共扼复数。

将式 (5—5)两边取拉氏反变换,可得0)(t e b e b e b e a e a t y t p n t p t p t j t j n ≥+++++=----Λ212121)(ωω (5—6)对于稳定的系统,由于极点n p p p ---,,,21Λ都具有负实部,所以当t→∞时,t p t p t p n e e e ---,,,21Λ都将衰减到零。

这时输出信号y(t)只由式(5—6)中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决定,即稳态输出y (∞)为t j t j e a e a y ωω21)(+=∞- (5—7)式(5—7)中的待定系数a 1和a 2可分别由留数定理求得⎪⎪⎭⎪⎪⎬⎫=--+=--=+-+==-=)(2)())(()()(2)())(()(21ωωωωωωωωωωωωj G j U j s j s j s U s G a j G j U j s j s j s U s G a j s j s (5—8) 上式中 G(j ω)和G(-j ω)都是复数,可以用极坐标形式表示为⎪⎭⎪⎬⎫=-=-=∠--∠)()()()()()()()(ωωωωωωωωj G j j G j j G j e j G e j G j G e j G j G (5—9) 将式(5—8)、式(5—9)代入式(5—7)得[][])t Ysin( )G(j t )j G U e e j )j G U e e j G jU e e j G j U y ))G(j t j ) G(J t j tj j G j t j j G j ϕωωωωωωωωωωωωωωω+=∠+=-=+-=∞∠+-∠+∠--∠-sin (21()(2)(2)(()()()( (5-10) 式中 )G(j )j G U Y ωϕω∠==,(式(5-10)表明,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输人信号t U t u ωsin )(=的作用下,稳态输出信号y (∞)仍是与输入信号相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只是振幅与相位不同,输出信号y (∞)的振幅Y 是输入信号振幅U 的)(ωj G 倍,相位移为)G(j ωϕ∠=,且都是角频率ω的函数。

相位移ϕ为正时,表示输出信号y (∞)的相位超前输人信号)(t u 的相位;相位移ϕ为负时,表示输出信号y (∞)的相位迟后输入信号)(t u 的相位。

如果改变输入信号)(t u 的频率ω,则)(ωj G 和)G(j ω∠也随之改变。

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输入时,稳态输出y (∞)与输入)(t u 的振幅比)j G UY ω(=和相位移)G(j ωϕ∠=随频率ω而变化的函数关系,分别称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并分别用M(ω)和ϕ (ω)表示,即 )()(()(ωωϕωωj G )j G M ∠==)(ωM 和)(ωϕ合起来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由式(5-9)可知,)(ωj G 和)G(j ω∠可以由G(j ω)来统一表示,即)()()((ωϕωωωωj j G j e M e )G(j )j G ==∠ (5-11))j G ω(还可以用直角坐标形式来表示)jI()R()j G ωωω+=(式中 )(ωR —)j G ω(的实部,它也是ω的函数,称为实频特性;)(ωI —)j G ω(的虚部,同样也是ω的函数,称为虚频特性。

从上分析可知,若将传递函数中的s 以j ω代替,就得到频率特性。

即:ωωj s s G j G ==)()(,可以证明,这个结论对于结构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或环节)都是成立的。

所以,如已知系统(或环节)的传递函数,只要用j ω置换其中的s ,就可以得到该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

反过来看,如果能用实验方法获得系统(或元部件)的频率特性,又给确定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提供了依据。

系统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很多,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示形式不同而已。

工程上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主要采用的是图解法。

因为图解法可方便、迅速地获得问题的近似解。

每一种图解法都是基于某一形式的坐标图表示法。

频率特性图示方法是描述频率ω从∞→0变化时频率响应的幅值、相位与频率之间关系的一组曲线,由于采用的坐标系不同可分为两类图示法或常用的三种曲线:即极坐标图示法和对数坐标图示法或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和对数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一、幅相频率特性(奈氏图)由以上的介绍可知,若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那么令s j ω=,立即可得频率特性为)j G ω(。

显然,)j G ω(是以频率ω为自变量的一个复变量,该复变量可用复平面[s]上的一个矢量来表示。

矢量的长度为)j G ω(的幅值)(ωj G ;矢量与正实轴间夹角为)j G ω(的相角)G(j ω∠。

那么当频率ω从0变化到∞时,系统或元件的频率特性的值也在不断变化,即)j G ω(这个矢量亦在[s]平面上变化,于是)j G ω(这个矢量的矢端在[s]平面上描绘出的曲线就称为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或称作奈奎斯特图(Nyquist)。

二、对数频率特性(伯德图)由上面的介绍可知,幅相频率特性是一个以ω为参变量的图形,在定量分析时有一定的不便之处。

因此,在工程上,常常将)(ωM 和)(ωϕ分别表示在两个图上,且由于这两个图在刻度上的特点,被称作对数幅频特性图和对数相频特性图。

1.对数幅频特性为研究问题方便起见,常常将幅频特性)(ωM 用增益()L ω来表示,其关系为:)(lg 20)(ωωM L = (5—12)在图形中,纵轴按线性刻度,标以增益值;横轴按对数刻度,标以频率ω值,称作对数幅频特性。

2.对数相频特性该图纵轴按均匀刻度,标以)(ωϕ值,单位为度;横轴刻度与对数幅频特性相同,按对数刻度,标以频率ω值,称作对数相频特性。

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合称为对数频率特性,或称作伯德图(Bode )三、对数幅相频率特性(尼柯尔斯图)将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画在一个图上,即以)(ωϕ(度)为线性分度的横轴,以)(lg 20)(ωωM L =(db )为线性分度的纵轴,以ω为参变量绘制的)(ωj G 曲线,称为对数幅相频率特性,或称作尼柯尔斯图(Nichols )。

本章只介绍奈奎斯特图和伯德图。

5.2 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 图)5.2.1 基本概念由于频率特性G(j ω)是复数,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复平面中的矢量。

当频率ω为某一定值ωl 时,频率特性G(j ωl )可以用极坐标的形式表示为相角为)(1ωj G ∠(相角)G(j ω∠的符号定义为从正实轴开始,逆时针旋转为正,顺时针旋转为负),幅值为)(1ωj G 的矢量OA ,如图5—1(a)所示。

与矢量OA 对应的数学表达式为)(111(ωωωj G j e )G(j )j G ∠=当频率ω从零连续变化至∞(或从-∞→0→∞)时,矢量端点A 的位置也随之连续变化并形成轨迹曲线。

如图5—1(a)中G(j ω)曲线所示。

由这条曲线形成的图像就是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又称为G(j ω)的幅相频率特性。

如果G(j ωl )以直角坐标形式表示,即)jI()R()j G 111(ωωω+=如图5—1(b)所示的矢量OA 。

同样,在直角坐标图5—1(b)上也可以作出ω从0变化到∞的G(j ω)轨迹曲线。

图5—1 频率特性G(jω)的图示法(a )G(jω)的极坐标图示法;(b )G(jω)的直角坐标图示法5.2.2 典型环节的幅相特性曲线由第二章已知,一个控制系统可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所组成。

要用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示法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首先要掌握典型环节的幅相特性曲线。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K所以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 ω)=K 十j0=0j Ke (5—13)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如图5-2所示。

其中幅值M(ω) =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