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诚,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的运作和个人的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孔子认为,人类内心天生具备了善良、仁爱的本性,但需要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之发扬光大。
仁德行为的体现在于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他对于仁爱原则的坚持。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强调为“仁爱之道”,即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福祉。
二、义:公正和道德原则义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公正和道德的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无所争”,强调了个人的谦逊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遵守义的原则,才能实现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的道德观念。
三、礼:社会秩序的基石礼在儒家思想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维护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个人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理解和尊重他人。
孔子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礼的观念与原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使得社会能够更加和谐、稳定。
四、智:学问与成就智在儒家思想中代表了智慧与学问。
儒家认为,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原则。
儒家强调了学问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智慧的追求和实践,人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五、诚:诚信与真实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诚实和真实,以维护个人的尊严和信誉。
诚在儒家思想中既代表了直率与真实的态度,也代表了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保持真实和坦诚的态度,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哲学和思想流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流派做一简要的概述。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主张诚实、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情感纽带。
儒家的学说对中国社会传承了几千年,并对教育、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建立的,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关注个体的修养与内省,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学派强调兼爱和反战,倡导公平与公正,主张为人民、为社会的幸福而努力。
墨家学派的核心原理是“兼爱”,即平等地关怀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墨家学派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以荀子、韩非等人为代表。
名家学派主张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通过严格的法律与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
名家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理性思考、制度化管理和法治思维。
名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方面的代表学派。
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吴起等。
兵家学派致力于研究战争策略和军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兵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以上所述的学派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诸多其他的哲学和思想流派,如法家学派、纵横家学派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时期的前夜,诸侯割据、乱象不断,社会秩序几乎崩溃。
儒家先贤们如孔子、孟子等,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困境感到忧虑与焦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提出了立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强调人的核心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于提倡仁爱和道德观念。
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是人们相互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而伦理道德则是人们在行为上最基本的规范。
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人类的行为和生活都应该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
三、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广泛而深远的。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爱、和谐、和平的道德观念,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勤政和民生,以及“仁政”、“德治”等观念,为中国封建社会提供了政治上的基础和伦理准则。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则倡导“中庸之道”的经济道德观念,即不贪图过多的财富,也不放弃赚钱养家的权利。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依然得到认可。
今天,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上。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梦”概念中,就包含着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强调中国逊则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传承。
结语通过对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深受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视和影响,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并且针对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大哲学观
四大哲学观四大哲学观是指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四大哲学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大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和特点。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认为人应该追求仁爱之心,尊重他人,遵循道德规范。
儒家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家庭、礼仪等等。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应该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通过主动干预和控制外界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家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学、艺术和医学等领域。
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重要哲学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家强调爱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实行兼爱的道德原则,即平等地关爱所有人。
墨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墨家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战略。
法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和积极治理。
法家认为,法律和制度是治理社会的基础,通过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行政机构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法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家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哲学观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各具特点,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追求自然和谐,墨家主张兼爱和反对战争,法家强调法治和积极治理。
这四大哲学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虽然这些哲学观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主流思想,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介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并阐述其在不同文学形式中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中的仁义思想仁义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之一,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
作家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来传达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和道德准则。
例如,《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呈现为主人公关心他人利益、尊重长辈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行为。
家庭观念与传统美德儒家强调尊敬长辈和维护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反映出来。
例如《红楼梦》中荣府众多角色之间的繁复关系以及具体细节互动,展现了家族观念和传统美德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重要影响。
教育思想与人物成长儒家注重教育与修身养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在角色成长过程中的体现。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才能,进而实现个人发展。
这种精神传递了儒家思想中推崇知识、努力向上的价值观。
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儒家思想非常关注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这种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展示。
比如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以及元曲《破幽梦》等作品都涉及到表演者或主人公因为违反道德规范而遭受严厉惩罚,体现了儒家对于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总结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仁义思想、家庭观念、教育思想以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都是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被体现的重要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文人的创作,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产生了持久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与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与道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同时也是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思想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儒家与道家思想作为两种主导性的哲学思想流派,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宗教、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及其相关理念,强调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之道”,即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君子。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影响了统治者的政策制定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主张的礼仪规范和人伦道德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准则。
此外,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注重人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思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主张“道”的理念,即追求道的境界和境地。
道家认为,人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即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和约束,推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想追求和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注重思辨和自省,提倡内心的宁静和超越。
道家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崇尚自然和虚无,追求无拘无束的艺术表达。
总结儒家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宗教、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伦理和人的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传统道德和哲学观念。
它包括多种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其中道德观念、政治哲学和家庭伦理享有盛誉。
下面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等角度探讨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仁爱为本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尽可能地爱护他人,并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发展他人。
对于个人行为,儒家思想认为要在行为准则中注重仁爱,只要用心关照他人,就能以逆来顺受之心面对世界。
例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明确地表达了仁爱思想。
二、大道至简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道至简”。
儒家不是追求智力和精神上的过多吸收,而是认为静思冥想恰好是通往轻松状态的“路径”。
古代儒家认为,“大道无复提婆达多论,休明古今四十裒”“大道至简,列何故?人之所欲,何权而不解?”等等,强调了得以内视,达到清醒的状态。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达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要从小到大自我修正,即先修养个人品德、养成道德心态,然后将这些道德规范推广到整个社会中。
个人品德要以身作则,亲手完成并推广到整个社会,以达到治好人的目的。
因为儒家思想中重视家庭和社会,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敬天爱人敬天爱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同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要孚补羽翼之恩、承取斧钺之功,发扬爱中华、感恩祖国的精神。
这些都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敬天爱人”的关注和重视。
五、求知创新儒家思想中也强调学问和创新。
儒者认为,人应该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在思考方面,也提倡用独特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儒家思想也明确提出了“三书五经”的学问体系,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儒家思想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道德和哲学观念,它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大道至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敬天爱人和求知创新。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诚实、谦虚等美德,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发展。
这种关注他人与亲和力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戚关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
儒家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其次,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道家哲学还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等思想,都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精髓。
最后,墨家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
墨子被称为中国古代“尊亲害财”,主张均贫富和平等正义的哲学家。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德心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减轻贫困和废除残酷的刑罚,也借鉴了墨子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道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墨家主张公平正义和兼爱。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倡导了一种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礼、义、智、信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和谐相处。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宽厚仁爱的道德情感,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和社会进步。
2. 礼:儒家思想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守礼仪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 义: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有正义感,追求公正和公平。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 智: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智慧的培养。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5. 信:儒家思想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
只有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追求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方法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系。
2. 社会伦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中国社会强调尊师重道、尊长尊贤、尊重传统等,这些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3. 政治思想:儒家思想提出了君主立宪和仁政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心,秉持着天子以仁为本、德治天下的思想。
4. 文化传承: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而广泛流传。
《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子孙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创始时期的儒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提倡“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根基,以伦理为本位,讲求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广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原来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广到政治,提出“仁政”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仁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可以为善,都应舍生取义。
(二)以人为本,施行仁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可以,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该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时期的儒学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休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实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要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应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应,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害以警告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乃至,因而人事的祸福,总是能从“天意”预见得到。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命于天,不能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命于天子,不能反抗违背。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儒家哲学则是这一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一、儒家哲学的兴起和特点在古代中国,儒家哲学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
儒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和动荡的局面,众多学派各自主张不同的治国方略,而儒家哲学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通过责任、义务、仁爱等原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
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认为社会和谐达到恢复天人之间和谐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追求以仁为中心的标准,并且强化了学术和道德价值,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种人的高尚品质,强调适度、中庸、平衡的重要性,维护道德伦理秩序,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二、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德治理念规范了国家的统治方式和行政官员的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长期的安宁与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后,秦统一全国后,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主流学派,在秦汉时期,儒家的学说成为了汉朝后期稳定的“国学”,并且在之后的两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和近代中国主体(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的中国思想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儒家思想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同样显著。
在古代中国所有学校和教育中,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学习。
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成为了教科书,全面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习惯。
中国的文化学习教育是在儒家的根基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中继承着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美德(如:孝道、廉洁、红色传统等等)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应用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现代理念的兴起,儒家思想已经不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唯一思想源泉,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当代社会还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核心原则:
1.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主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2. 道家教育: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自由。
道家教育鼓励学生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3. 墨家教育: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和节葬。
墨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公正、平等和和平的追求。
4. 法家教育: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刑罚。
法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强调道德修养、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忠诚。
这些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以孔子为先驱,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中国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宗教信仰、礼仪学、思想文化等诸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有“仁、义、礼、智”四大原则,首先是“仁”,它是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
“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指的是对贫贱者表示怜悯与爱护,不把穷人当作社会的负担;二是“仁义”,指的是做事情要有道德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合乎礼仪,以“礼”治事,以“义”行事。
其次是“义”,它是儒家理论最具有统一性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我们要把伦理和道德统一起来,以道德归纳出人类行为合理性的标准,是指行为要表示真正的仁慈和公正,让别人不被伤害。
再者是“礼”,它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和排斥暴力的错误性。
儒家的礼仪是把道德和认识的统一,以道德为核心思想,它是以崇尚文、正义至上的理念为基础,把“仁”、“礼”、“义”以及“智”统一起来,作为社会治理、道德纪律、行为准则和教育标准。
最后是“智”,它指的是有理性的思考,带有智慧的行为和思想。
儒家把“知”的智慧和“仁”的和谐统一起来,并认为,只有以智慧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仁义。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而且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哲学理论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为本,“义”为根,“礼”为表,“智”为先,以此为核心把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学科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观念虽然早已消失,但人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即把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作为人的道德准则,作为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准则,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古今中外,无论是教育还是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哲学体系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它与中国其他思想文化一样,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最初源泉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礼记》、《尚书》、《大学》、《中庸》等。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传统文化、规范行为表现,注重以礼、义、仁、智、信等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调整,崇尚良知为原则的道德伦理体系,并赞扬道德之美,鼓励至善至美的品德修养。
其核心是关于人、天、地、时、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包括“人本主义”、“天人合一”、“治国必先治家”、“尊重传统”等主要思想。
“人本主义”表明了求取人性之美、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有人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注重的方面。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良知的重要性,人们要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和谐的维护负起责任。
“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与协作。
这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存在着互动关系,体现了儒家哲学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治国必先治家”体现了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灵魂是由家庭和社会的变量有序调整而成,因此要治国必先治家。
“尊重传统”强调了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儒家哲学认为,传统学问是高深的智慧,要学会尊重传统、传承传统、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的学说不仅是一种优秀的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影响和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人。
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缔造者之一,开创了儒家思想学派。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了人类的道德伦理建设。
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流派
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中国古代哲学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瑰宝,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这些思想流派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并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流派进行概要介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和政治的重要性。
尊崇的经典是《论语》和《大学》,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经典是《道德经》,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提倡摒弃功利、安于自然的生活态度。
他们对于人类存在的真理和道德标准有独特的见解,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思考。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哲学研究流派,强调兼爱和非攻。
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的主要观点是“兼爱”思想,即无论是否是家人或者外人,都应该以平等和关爱的态度对待。
墨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政治实践。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品。
法家主张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们重视人治和官员的能力,主张通过行政手段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政府的力量,为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和行政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杨朱等。
名家思想主张个人发展和自由,强调个体的能力和自主性。
他们反对以礼教和权威来束缚人的自由,主张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来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造和塑造自己的人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丰富多样,各有特点。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密的社会管理,名家思想强调个人发展和自由。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大哲学体系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旨在倡导人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道德标准。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智,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以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进行无谓的干预和人为的改变,这样才能使世界更加和谐。
道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衡,倡导无为而治,即不求功名利禄,不做作,不强求成就,做到随遇而安,淡泊名利。
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一,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尊师。
墨家认为爱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互关爱、协作,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同时,墨家强调非攻,即不主张战争,主张和平解决问题。
墨家还重视师生关系,认为尊重师长、师长关爱学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总之,儒家、道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哲学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探讨人类社会的本质、价值和发展方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家孔子强调了仁爱、道德、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并倡导以家庭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强调家族和社会伦理关系的重要性。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回归善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核心是追求道的真理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代表性思想家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通过超越个人欲望、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实现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然同心以及淡泊名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的道德观念,并批评社会的不公正和战乱。
墨子提出了爱的概念,认为爱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并主张通过仁爱来建立和谐社会。
墨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以韩非子、李斯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法家思想主张依靠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管理来维持社会秩序,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权力和效率。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有深远影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一个特殊的哲学流派,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书之一,强调战争指导原则和军事战略。
兵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涵盖了多种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也为后世中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历经漫长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纲五常、儒释道三家等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仪。
其早期代表人物是孔子,后来又有孟子、荀子等思想家。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提倡以仁爱为中心的人伦道德,强调个人品格修炼、家庭美德、社会和谐,追求天下大同、社会和谐。
其文化特点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教育、礼仪、雅乐、史书等方面的发展。
儒家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些伦理道德的核心要义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和行事准则,例如“以孝报恩”、“五常修养”等,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规范和公正司法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释家文化释家哲学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慈悲、智慧和空性。
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后来有大乘佛教、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分支发展。
佛教思想注重禅境、“涅槃”、工具化的“因果”等概念,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解脱”方向性,强调内在的思想境界和修行道路,尤其重视心性净化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其文化特点是较为深入地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寓意和天然精神,强调心灵独立、生命拯救等价值关怀。
佛教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思想进步。
佛教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境界、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本质和人生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重要,能够促进人类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完善。
佛教的艺术和文学也深入人心,经典要义、佛像雕塑、曼陀罗、音乐艺术等等,催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
道家文化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道的自然和虚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
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
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
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
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
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
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
而先秦儒学的理论重点在于思想生活化的落实,与儒家社会哲学精神之提出,。
另外,透过孔子与孟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题,与《中庸》、《易传》等整理后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学理论中的形上学思想部份。
简言之,《论语》标出圣人境界的理想,《孟子》说出修养功夫哲学及性善主张的人性论观点,《中庸》明确化天道有德的德性本体论思想,《易传》即基于论孟庸的德性思想而建构儒学的宇宙论世界观。
汉代的儒学发展走向,首先是解经之学的出现,在解经的过程中,汉儒加入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所提供的新的宇宙论的观点,主要是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之哲学,由于强调天人的互动性,使得汉儒发展出由天象以定人事的社会哲学,若就人文主体的开发而言,当然,此一观点在汉儒彼此之间亦有着极大的辩论。
汉儒的理论反而走了回头之路。
汉代儒学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则是两汉经学的出现,经学即是藉由解经研究而制定礼法,礼法即做为国家政策的根本大法,这是儒学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落实,是儒学中有具体实效性的知识部分。
汉以后儒学理论衰微,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课题转向道家与道佛两教的宗教哲学之中,直至宋以后才又恢复了理论创造的能力。
北宋五子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文明已能回到儒家本位中来的现象,更反映了儒家哲学体系能够从自己的典籍诠释中回应道佛思想挑战的形上学建构。
至朱熹的集大成与王阳明活泼化生活化的开展,儒家思想不仅完全笼照中国文明,更且对日、韩等国发散出它的影响力,使得两国的民族哲学中有着深厚的儒学传统,形成两国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
儒学发展至当代,有当代新儒家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哲学家为儒学在经历西方哲学挑战之后重建理论体系,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套哲学思想,影响所及,并成为港台及中国大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依据,颇有以儒学方法论垄罩道佛诠释之强势解释效力之势。
儒家哲学史上的重要发展人物及其思想孔子透过对夏、商典籍的整理与对周文化的反省,开启了儒家哲学的广大思想内涵,其与弟子们的讨论,被整理成《论语》、《易传》等原始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孔子创造出“仁”的哲学,在政治、教育、伦理等日常生活作息与言行举止中,发挥人类的德性本能,建立人与人间适当的人际关系的观念;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与应对,基本上是接受鬼神的存在,尊重天命的指示,但是全然以一理性化的意义认定天与鬼神的作用,天自身彰显的只能是道德理性,而鬼神亦只在提供资讯上对圣人有所帮助,而不能干涉圣人的德性事业。
也摆脱掉时人以现世得失与情绪为主而有的对天的赞颂与咒怨的态度,而以理性的认知建立适当的天人关系,既重视其崇高性,更强调其道德性。
孟子及其弟子所编的《孟子》一书,是在《论语》之后最生动的原始儒家作品之一。
书中发挥“仁义礼知”的价值精神,强调国君“行仁政”的理想事业,他对人们自发的心性修养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人可以透过自己的觉悟,而找回内在本具的善性,即性善论。
因此为善为恶全在于人们自己的一心之中,即求放心的主体性自觉功夫。
这样的理论传统一直在后来的儒学思想家中不断地受到发挥与扩充,中华民族成仁取义的精神即由孟子建立,而性善论的传统则影响中国大乘佛学准确地建立众生皆有佛性的命题。
荀子作《荀子》一书,书中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主张隆礼重法,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必须经过圣王的教化与自身的学习,才能知道善恶。
使行为合乎礼义。
对于人的认识能力,荀子反对认识的片面性与主观性,主张“虚壹而静”以“解蔽”,也就是可以经由训练而达至“大清明”的境界。
董仲舒,西汉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
后为武帝献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使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因政治之势占有正统地位。
董氏重要的思想见于“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中,前者主张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出各项关于政治的及社会的设计;后者在哲学思想的发挥中,强调天人相感的宇宙论及历史观。
董仲舒的哲学建构,正是儒者反映时代心灵的特殊写照,因为汉帝国建立之后,君权的绝对性已经使得所有的儒学理想非透过君王的教化不足以落实,因此思考如何使君王行仁政的方法成为了儒家价值之得以落实的关键要点,董仲舒一方面绝对化君权为君王是天之子故称天子,另方面则立即藉由天对天子的制约权而约束天子,藉由天神对天子的赏罚谴告之说以恐吓君王不得行暴政,从而约束君权,可为苦心孤诣唯天可知。
两汉经学,汉以军事行动取得政权,初期对于黄老思想颇有心得,亦以之为治国原则,至武帝时国力强盛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是以儒家意识形态为汉政权合法性诠释根基,并以儒家经典作为汉家政策制定的依据,从而展开基于经典诠释的政策理念的知识建构,此即两汉经学,经学即为由儒学价值转化而出的公共政策之学,此亦儒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
儒学在两汉之后之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期间发展不彰,并非这一段期间中国文化中完全没有儒家的质素,而是这一段期间的儒学义理并没有重要的思想创造,中国知识份子的高级心灵的理论创造皆贯注在道家道教及佛教理论中,儒学的复兴实意味着儒学理论建构的创新,这就要等到唐以后迄宋明时期的恢复了。
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领导者。
在唐朝一片大乘佛学的思潮及社会风气中,独自振起儒学大旗,排斥佛教思想,倡导恢复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开启宋明时代新儒学思想发展的大方向。
代表他这种苦心孤诣的作品,在其《原儒》一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学家,是韩愈的门人,也是侄婿,最重要的,他也是追随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思想的一员大将,其哲学思想的造诣更有过于韩愈处。
代表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复性书》,文章中以《中庸》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善情恶”的人性论,认为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消除情欲的干扰,便可恢复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为圣人。
李翱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对于《中庸》理论的提揭与发挥,对宋明儒学的理论方向之确立,有极大影响。
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世称“北宋五子”,他们宋明新儒学的开创者,恢复并发展了先秦以后近千年的中国儒学传统,使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与天人关系的思考,重新注入一般中国人的生活中。
他们的理论工作之开展,主要是在接受道家、道教、佛教等新文明的理论体系的挑战之后,从理论的高度上,而非感性的或情绪的角度上,重构出一套观念体系,用以回应道佛极高的抽象概念能力所建构出的极其广博高深的理论系统,使儒家哲学思想除了官方的提倡,以及长期以来在社会人心所造成的传统影响外,在理论效力的竞争上,回复其在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定地位。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一套参考道教思想而以儒学为本位的宇宙论系统,《通书》是上承《中庸》“诚”的哲学的本体理论、人性论、功夫论的系统。
周敦颐之学之真正理论意义是建立圣人境界观念,将圣人境界的知识建置在宇宙论及本体论的架构之中,使圣人依天道而生并行天道于天下。
张载的《正蒙》是一套《易经》哲学的新解之作,他以庄子的气化宇宙论哲学与易理的形上观点的配合,重造了一套易学主体的气化宇宙论,并以此一理论体系攻击与批评了道佛两家的理论,主要观念即在论说天地万物之实有实存,而非道佛之以其为无或以其为虚幻之说者。
他的重要著作还包括《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
邵雍继承着道教的易学观点,强调先天象数学,且吸收佛教的世界生灭观,提出天地发生变化的元会运世阶段的历史演变观,但是在价值立场上,却仍谨守儒家的德性本体思想,也建立了以易学为主体的形上学体系,其重要著作为《皇极经世》。
二程思想则重新消化周、张的思想体系,回复孟子心学的传统,提出许多新的概念与命题,例如“天理”、“性即理”、“理一分殊”,并且建立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理论与理气二元的形上学系统;由于程氏二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与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并称“濂洛关闽”。
大程子心思灵秀,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多为圣人境界的展现之学,作《识仁篇》及《定性书》倡说价值主体的绝对自主性。
小程子为学严谨,思考抽象概念问题建立德性知识的系统,注释《周易》,世称《易程传》,可谓在易学传统中迭经两汉象数易学之后,在继承王弼义理易之作中再度回复儒家心灵的注易大作。
朱熹,南宋大儒,他独自完成了类似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的集大成之工作,对于北宋以来思想的发展及其内容,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与重构,在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政治哲学、甚至文学理论上等都有其一定的处理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