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课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课件PPT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 感情,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 景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 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 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 们一起来学 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 贝、刺猹、 观鱼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 们根据阅读 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 外貌、动 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 最深的、最感兴 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 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 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 不知 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 看见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 上的 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 的理解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卢沟桥烽火》课件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鲁 迅
不是…而是… 不是…而是… 而是 宁可…也不 宁可 也不… 也不 要么…要么 要么 要么… 要么
宁可在沉默中爆发,也不在沉默中灭亡。 宁可在沉默中爆发,也不在沉默中灭亡。 ——鲁 迅
蓄势待发 伺机而动 以退为进
卢沟桥烽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王 维
学 习 纸
挑衅 退守 防备 烽烟 妄图 同仇敌忾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拒绝 哭爹喊娘
控制 歼灭 日寇 咽喉
魔爪 万籁俱寂 人仰马翻 狼狈 硝烟 呐喊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 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链接相关资料: 链接相关资料:
【毛泽东】 毛泽东】 向全国发出《 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 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攻卢沟桥通电》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中华民族危急!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保卫全中国
【蒋介石】 蒋介石】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 一方面派人向日本提出抗议,一方 面派人向日本密谈。抗议是做给人民和 面派人向日本密谈。 国际上看,密谈才是主要意图。 国际上看,密谈才是主要意图。
一、分类 日本军队: 挑衅 日本军队: 哭爹喊娘 退守 猝不及防 防备 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严词拒绝 哭爹喊娘
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 严词拒绝 二、概括: 概括: 概括
课文中出现了三个时间: 日深夜、 课文中出现了三个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 年 月 日深夜 当天晚上。能结合以上词语概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吗? 晨、当天晚上。能结合以上词语概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吗?
六年级语文课件_卢沟桥烽火(正式版)
课文学习
学习第二段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课文学习 学习第二段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课文学习 学习第二段
当天晚上 我军 日军 悄悄进发 抱头鼠窜
课文学习 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 巨大作用。 3.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 的序幕。
课文学习
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告诉我们 什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课文学习 学习第二段
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苏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第二组
重点字词
魔爪 烽火 妄图 伪军 凌晨 呐喊 歼灭 咽喉 挑衅 日寇 号召 蓄谋已久 猝不及防 如火如荼 倾泻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 震耳欲聋 狼狈而逃 众寡悬殊
发生时间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军在沈阳北大 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 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 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 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 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 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 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 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初读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 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 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 可以合并在一起。
5苏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1 (1)PPT课件
绣河山和无尽的宝藏,都被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断送得干的生活,时间长达14
年之久。
生字词
fēng cán wàng
wěi hóu lài
烽火 蚕食 妄图 魔爪 伪军 咽喉 万籁俱寂
xù xìn nǎo
guǎ
气势汹汹 蓄谋 挑衅 恼羞成怒 倾泻 众寡悬殊
líng
kài
凌晨 同仇敌忾 人仰马翻 震耳欲聋
diē
bèi nà
刀光闪闪 鲜血四溅 哭爹喊娘
狼狈
呐喊
cù
jiān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歼灭
tú
夜以继日 如火如荼
生字词
挑衅 呐喊 狼狈 烽火 妄图 伪军 气势汹汹 恼羞成怒 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 同仇敌忾 人仰马翻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如火如荼
歼灭 凌晨 咽喉 众寡悬殊 万籁俱寂 猝不及防 夜以继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全过程。 2、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
经过。 3、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
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卢沟桥事变” 的意义。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 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 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 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 向卢沟桥摸来。
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 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 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 语的感情色彩。
•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第5课《卢沟桥烽火》PPT课件(苏教版六年级...
当天晚上 :
日军 抱头鼠窜 我军 悄悄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安市长安小学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 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六安市长安小学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地抗击侵略者的? (3)齐读本段,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六安市长安小学
(3)齐读本段。
六安市长安小学
“九一八”事 变之后,日本 占领了我国的 东三省,又妄 图将魔爪伸向 全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 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 略位置。
六安市长安小学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六安市长安小学
逐步:
(1)同学们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文中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六安市长安小学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卢沟桥烽火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九·一八事变” 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 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 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 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 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 “满洲事变”。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一)“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和伪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民团结一致,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队修筑工事。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卢沟桥烽火》PPT课件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 身上 ,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 “我” 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 着感情 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 幽默 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 挨打 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 于启 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 他也 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 么多 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 中, 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如火如荼
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越演越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其中 的历史意义吗? 一、何为靖国神社
日本的靖国神社,地处东京市中心的皇宫附近,周围环境怪异,它源于日本民间悼念 死去亲人。50年代后,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断地把参加二战的一些战犯供养在里,现在 里面有1067个被盟军处死的“甲级”战争罪犯,以及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200多万死难者。 这里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阴森中透出一股杀机。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功绩”,有16面浮雕,其中 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等。振惊中外的“南京 大屠杀”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中国人民不堪入目。现在靖国神 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第5课《卢沟桥烽火》PPT课件(苏教版六年级...
六安市长安小学
迅速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 成群结队 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 夜以继日 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 纷纷 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 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大批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 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如火如荼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六安市长安小学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六安市长安小学
我能行
fēnɡ wànɡ w ěi hóu
六安市长安小学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六安市长安小学
“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占 领了我国的东 三省,又妄图 将魔爪伸向全 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六安市长安小学
我军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立即还击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1937年7月7 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齐声呐喊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讲述“卢沟桥事变”发 生的经过吗?
烽 妄 伪 喉
烽火 妄图 虚伪 咽喉
六安市长安小学
5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课件PPT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人仰马翻 狼狈 我军 同仇敌忾 举、冒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当天晚上 :
日军 抱头鼠窜 我军 悄悄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凌晨 耳聋 爹爹 呐喊 歼灭
写作顺序
课文先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 的战略地位。(1) 再介绍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5)
写作顺序
然后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 6 —8 ) 最后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 抗战的序幕。(9)
学习目标 • 我能通过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 的史实,认清日寇的罪行。
合作学习
•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路建议
• 1、自己快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 2、跟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
我能行
fēnɡ wànɡ wěi hóu xù
烽 妄 伪 喉 蓄
烽火 妄图 虚伪 咽喉 蓄意
我能行
líng lónɡ diē nà jiān
凌 聋 爹 呐 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卢沟桥烽火》PPT课件
汇报交流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 批改 意见。 作者谈收获。 课堂总结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 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过 程
1937年7月7日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深夜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立即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当天晚上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讲述“卢沟桥事变”
发生的经过吗?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 折服,这节 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 谈;可以讲 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 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 越自我。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课件PPT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
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 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 在小 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 请大 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 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 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 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 昔,
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 况与心情。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 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 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5课《卢沟桥烽火》课件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时间顺序 “九一八”事变后(1) 1937年7月7日深夜(2—3) 第二天凌晨(4) 当天晚上(5)
合作学习 展示交流
仔细品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 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 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 里。
时间 敌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我军
1937年7月7日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蓄意挑衅 恼羞成怒 喝问
人仰马翻 疯狂吼叫 狼狈而逃 哭爹喊娘 猝不及防 抱头鼠窜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7—8)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九一八”事 变之后,日本 占领了我国的 东三省,又妄 图将魔爪伸向 全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达标检测:
全国人民_____ 迅速 行动起来。北平市 民成群结队 ________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 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 _______地帮助军队修筑工 纷纷 来电 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_____ 大批 声援,并送来了_______ 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 日战争便如火如荼 ________地展开了。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举起 冒着 手握 腰佩 悄悄 英勇顽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课件PPT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 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 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 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 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 变”。
f. 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不但……而且……”,初步体会递进句式表 达的意思。 3. 练习。 反馈练读,在读中体会三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理解成语发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背。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2. 指导、练习。 (1) 指名认读。
(2) 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是注意点。 (3) 指导,范写。 (4) 学生练习,师巡视。 3. 反馈。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讨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1) 画出生字词。 (2) 画出长句子,练习朗读。
(3)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练习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生字词,正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齐读课文。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谁?写关于他们的什么 事?
13.要好好学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懂得干革命要文化知识,教育学生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
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词卡、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13.要好好学字 毛主席:问、说、听、写 小八路:回答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说话、组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卢沟桥烽火》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 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6—8段 共产党的作用和我国军民的 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怎么做的? 通电全国 大声疾呼 号召军民团结,赶走侵 略者。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Hale Waihona Puke 做上记号。(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全国人民的表现? 前往慰劳 修筑工事 来电声援 送慰问品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地抗击侵略者的? (3)齐读本段,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第9自然段 历史意义
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序幕:比喻大事件的开端。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人仰马翻 狼狈
我军 同仇敌忾 举、冒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
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
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3、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品读文本,感悟敌人的侵略本质和我国守军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材料、背景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卢沟桥烽火》。
课题中的烽火指的是——战事。
交战的双方是——日本侵略者和我国守军。
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战事?指名简要复述课文。
2.今天,让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
二、学习第1自然段1.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自读第一自然段。
重点关注词语:“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国。
指导朗读读出对帝国主义的狂妄。
“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咽喉被人控制,这直接影响到人的存亡,由此能够感受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一旦卢沟桥失守,整个华北就有可能全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
对于日军来说,卢沟桥必须夺下,而对于我国守军来说,卢沟桥一定要守住,这关乎着全中国的存亡。
指导朗读,读出形式的严峻。
过渡: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日军才会想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
课文以时间为分割向我们描述了2场战斗。
一个是——1937年7月7日深夜的战斗,另一个是——第二天的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烽火》课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
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