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
![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c5741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b.png)
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长恨歌》是中国学者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通过描绘杨贵妃的人生遭遇,抒发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了女性生命中的悲剧与矛盾,同时也呈现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因此,我们可以从《长恨歌》中看到一种独特的女性生命哲学,它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同时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
首先,《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悲剧,她被迫成为皇后,并最终走向悲惨的命运。
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通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被束缚在传统的角色和职责中,缺乏自主权和自由。
杨贵妃作为唐太宗的妃子,她不仅要履行作为妻子和妃子的义务,还必须在权力斗争和宫廷阴谋中生存。
这种强加给女性的角色和期望,使得她们失去了自我和自由,最终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然而,《长恨歌》也通过杨贵妃的挣扎和抗争,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杨贵妃并不甘心于被限制于传统角色中,她试图通过美丽和智慧来获得君王的欢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她在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的追求,追求美、追求权力和追求真理。
她对自我的追求,表现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杨贵妃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努力,使她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形象,远超越了一般传统女性形象的刻画。
同时,《长恨歌》中还表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
杨贵妃在诗中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思考,并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她并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主动思考和掌握自己的生命。
她对命运的思考和追问,显示了女性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重要。
与此同时,诗中也体现了杨贵妃的智慧和创造力,她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艺术,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自我意识和价值的彰显,是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强调。
总的来说,《长恨歌》中蕴含了女性生命的哲学思考。
通过描绘杨贵妃的命运和追求,诗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悲剧和困境,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88dc85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9.png)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acde19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0.png)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7447fd9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a.png)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以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述评。
首先,《长恨歌》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与追求。
诗中所描绘的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浓烈、纯真的爱情的向往。
诗中描绘的杨贵妃美丽动人的形象,以及与唐玄宗之间的甜蜜幸福的日子,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让人沉醉其中。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殷切期待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然而,《长恨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忧虑与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唐玄宗因为对杨贵妃的痴迷,而荒废国事,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这种对爱情的痴迷和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的冲突,让读者深思。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应理性对待爱情,不能因个人感情而忽视国家大义。
与此同时,《长恨歌》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杨贵妃生动的形象描绘以及诗中的描写技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美好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诗中描绘的杨贵妃从宫中春色的繁华到投身政治的杂务,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给读者以沉痛的触动。
这也从侧面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深感时光流转的速度之快,以及人生的无常性。
除了爱情与人生,诗中还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面。
唐玄宗为了迎合杨贵妃的喜好,不顾国家大事,导致了朝政的混乱。
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权力的腐败,使得杨贵妃最终遭到了不公的对待。
诗中通过描绘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宫廷的黑暗一面,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总体而言,《长恨歌》以唐代的杨贵妃的生平经历为蓝本,通过对爱情、人生、权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通过反思历史和展示人性的复杂性,给予了读者以警示和启迪。
《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作品,其主题思想的沉痛、深刻,令人百读不厌。
在阅读和理解《长恨歌》的过程中,读者也可以对自身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以杨贵妃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对爱情、人生、权力等主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18c81c866fb84ae45c8d7d.png)
研究者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周国强
《长恨歌》是白居易以唐玄 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 作的长篇叙事诗, 在当时及对后 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 易 好 友 陈 鸿 感 白 之 《 长 恨 歌 》, 作 传 奇 《 长 恨 歌 传 》, 与 《 长 恨 歌》一起成为唐代有关李、杨爱 情 故 事 的 “ 双 璧 ”。 元 代 白 朴 和 清代洪昇据此创作了《梧桐雨》 和 《 长 生 殿 》, 在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占有一席之地。关于白居易《长 恨歌》的主题取向, 历来众说纷 纭, 莫衷一是。有揭露统治阶级 荒 淫 误 国 的 “ 讽 喻 说 ”; 有 歌 颂 李 杨 真 挚 感 情 的 “ 爱 情 说 ”; 有 对玄宗批判与同情并存、惋惜与 讽 喻 兼 有 的 “ 双 重 主 题 说 ”; 有 认为白居易世界观有矛盾, 原想 “ 惩 尤 物 , 窒 乱 阶 ”, 但 在 具 体 描 写中却逐渐地对李杨爱情产生同 情 的 “ 主 题 转 移 说 ”。 我 认 为 , 作者对其所描绘的李杨爱情故事 的主题取向是持批判态度的。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 绵 无 绝 期 。” 的 确 , 之 于 玄 宗 , 情之所钟, 在帝王家罕有; 之于 杨妃,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 宠 爱 在 一 身 ”。 有 情 人 难 成 眷 属 , 似当“长恨”了, 然扼腕之余, 我们不禁反思: 造成李杨悲剧的 根源是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 作者愈是把李 杨的生离死别和天上人间苦相思 的哀痛缠绵着意渲染, 越能引发 人们对这一悲剧问题的深入思 考。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李 杨的悲剧, 是其荒淫生活发展的 必然结果。由此可见, 作品批判 讽喻的主题已昭然若揭。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二 一 五 《 唐 纪·玄 宗 》: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
![《长恨歌》主题我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1ae975f242336c1eb95e3d.png)
标题:《长恨歌》主题我见姓名:陈敏瑜单位:公共关系学系行政管理5班内容提要:从标题中我们知道,“恨”是遗憾的意思,由此我们能得出,作者白居易表达的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爱情的叹惋与可惜。
因此在我看来,该诗主题是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一个婉转悲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从内容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知,养在深闺里的杨家之女杨玉环天资美色、楚楚动人。
倾国倾城的她一进宫就得到李隆基的深深宠爱,让身为国君的他从此不早朝,只为了能与美人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能够一起享受娱乐与奢侈。
但可惜的是,唐明皇最终在兵变中未能保护好杨贵妃,将她赐死在了马嵬坡,让他遗憾中更加地思念自己的爱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更深深地表达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情意的赞美。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歌颂;爱情;叹惜正文:《长恨歌》这首诗来自于诗人白居易之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婉转悲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杨家之女杨玉环在深得唐明皇宠爱之后,唐明皇对她厚爱有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为了最深爱的女子,他放弃了后宫佳丽三千,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江山,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从此,他与杨贵妃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
然而,在“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发起了叛乱。
后来,在马驿兵变后,唐明皇不得不被迫赐死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就这样死在了马嵬坡,爱情竟葬送在自己的手中,唐明皇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痛。
在赐死杨贵妃后,“君臣相顾尽沾衣”,同时,他的子民也对君王和爱妃两人的爱情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同情。
在此后的日子里,唐明皇更加地思念杨贵妃。
当唐明皇奔蜀后,内心感到十分的酸楚愁惨;在赶往成都的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9b735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5.png)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诗歌中蕴含的一系列主题思想,其中包括权力欲望、爱情的痛苦与追求、生命的无常以及人性的悲哀等。
首先,权力欲望是《长恨歌》主题思想之一。
唐明皇作为统治者,他对权力的渴望超越了对爱情的忠诚。
他用权谋手段剥夺杨贵妃的尊严和自由,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甚至不惜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
在诗中,唐明皇忘记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将权力看作是唯一的追求。
这种权力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其次,爱情的痛苦与追求也是《长恨歌》中的重要主题思想之一。
杨贵妃为了获得唐明皇的宠爱,不惜抛弃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宋玉。
她为了满足唐明皇的欲望,时刻保持着美丽与妩媚的状态。
但尽管她付出了一切,最终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并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通过描绘杨贵妃对爱情的痴迷、追求以及最终的失望与绝望,揭示了爱情并非唯美浪漫的一面,而是充满痛苦和无助的。
同时,生命的无常也是《长恨歌》中的一大主题思想。
诗中反复强调一切皆为转瞬即逝的,包括美好的爱情与生命本身。
诗中的情节表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们往往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将生命无视于不顾,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以对自身欲望的追求为理由,忽略了生命的短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诗歌通过这种生命之脆弱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及时把握幸福。
最后,《长恨歌》也通过描述人性的悲哀来传达主题思想。
在诗中,唐明皇因权力的冲动而无法抵挡对杨贵妃的吸引力,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杨贵妃也在对唐明皇的痴迷中忽略了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最终沦为了一名悲惨的女性。
诗歌通过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人们在追逐欲望时所展现出来的无奈和悲哀。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一系列的主题思想。
试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试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42e49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0.png)
试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试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杨贵妃从少女到成为后宫娇妃,再到最终被赐死的悲惨遭遇。
这首唐人名篇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而流传至今。
本文试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从历史背景、诗歌形式、人物塑造和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必要了解它所处的历史背景。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杨贵妃则是这个时期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
杨贵妃的身世多种传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赢得了唐玄宗的宠爱。
诗歌正是在唐玄宗晚年和与她相识后创作的,所以推测杨贵妃的悲剧遭遇与唐朝后宫失宠的历史有关。
其次,诗歌形式在《长恨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恨歌》是一首长诗,由白居易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写成。
这种形式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表现力来描述复杂的情感和情节。
诗中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内心挣扎,以及她对唐玄宗深深的爱和对命运的无奈,抒发了浓郁的情感。
另外,《长恨歌》通过人物塑造也表达了其主题思想。
杨贵妃是诗歌的主角,作品对她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和塑造。
她美丽而聪明,能歌善舞,但却被时代和宫廷政治所捆绑。
她对唐玄宗的忠诚和爱恋,以及她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痛苦,使读者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通过杨贵妃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权力和命运的思考和质疑。
最后,<长恨歌>通过意象表达也展示了其主题思想。
诗中充满了华丽的宫廷意象和富有感情的自然意象。
例如,诗中常以花、月、风等意象来描绘杨贵妃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情绪。
这些细腻的意象与杨贵妃的内心感受相互呼应,使整首诗增添了一种鲜明而动人的写意。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通过历史背景、诗歌形式、人物塑造和意象表达来展示其主题思想的杰作。
它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内心挣扎和与唐玄宗的爱情,表达了对时代和命运的思考和质疑。
它既是对唐朝宫廷政治和权力游戏的批判,也是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正是因为这些主题思想的存在,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内心挣扎,以及她对唐玄宗深深的爱和对命运的无奈,抒发了浓郁的情感。
高中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750字(共9张ppt)
![高中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750字(共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b8e866804d2b160b4ec0cf.png)
人 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
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
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
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
美女 古以来,英雄和
有很大关联,
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
关键词:题目,原因,重色,倾国,
人民,爱情,痴情,悲剧,美女,现实, 当局者,制造,带来,得到,愤恨,导致, 苦难,很大。
高中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 想》
750字
《读长恨歌》主题思 想
高中议论文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
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古
爱 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
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
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
理想 对自己的
和未来充满了抱负,
思想 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
“兼
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
诗歌 和杜甫
有一脉这承,他认为
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
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
诗和为事而作。
关键词:作者,朋友,仙游,爱情,
悲剧,时候,官任,县令,理想,思想, 主导地位,诗歌,社会,政治,主张,文 章,歌诗,谈到,感叹,抱负,兼济,成 为,认为,应该,干预,充满。
高中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 想》
”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 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作品都是 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 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 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 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 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 现实 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 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
高中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 想》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
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
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 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https://img.taocdn.com/s3/m/abf3a12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c.png)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6bcaa4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4.png)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阅读!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
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
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
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对《长恨歌》的主题的探讨(3)
![对《长恨歌》的主题的探讨(3)](https://img.taocdn.com/s3/m/1f88dd6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d.png)
对《长恨歌》的主题的探讨(3)最后我们站在的创作角度来谈一下我们对《长恨歌》主题的观点。
大家认为白居易是个出色的作家吗?自古出色的作家绝不会停留在叙述故事上,他总是会借这个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某些意见,某些感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开始就有了这样的传统。
文学是要为政治服务的,不能写风花雪月的陈年烂事,写皇帝与爱妃的男女之情,而应以帝王误国误民的事实来告诫后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即《长恨歌》的作者创作文学的主张,诗人认为任何创作都要跟着时代走,要有价值,有教育意义,让君王闻诗则明政。
诗人生活在中唐时代,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对当时的朝政也是很关注的,所以写了大量的讽喻诗,《长恨歌》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他处于唐朝,故不可能直接对本朝皇帝提出意见,因此借助于“汉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谴责时政。
唐玄宗,作为一国之主,身系着万千子民的安危,却“重色思倾国”。
杨玉环从明间走进皇宫,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而后却成了唐玄宗的妃子,这样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的关系,难道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唐玄宗他何以为父?何以为君?尔后终日贪欢,不理朝政,疯狂到让百姓“不重生男重生女”,仔细体会一下他的讽刺意味。
陈鸿在研读《长恨歌传》时,曾有这样的感叹“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媚”可见当时人们羡慕杨家的程度,更是对李杨的讽刺。
“不重生男重生女”同时也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唐玄宗沉迷女色,任用奸臣以至失国的悲痛之情。
情,是人的本性,两人本没有错,但是他们的情培育了咬花啮根的蛀虫,把百姓推进了火坑,这样于国理、家理都是难以接纳的。
作为一个皇帝,一国之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弛了朝纲,否则将会给社稷、民族以及自身造成惨痛的悲剧,我们认为,唐明皇最后的下场都是由于政治上的失误,这一失误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所以诗人是以讽刺为主要写作动机,从而“垂戒来世”。
总之,我们认为持“爱情说”观点的人是过分夸大了唐明皇、杨玉环的爱情关系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唐明皇在政治上昏庸糊涂,私生活有如此多情,越沉溺于思情也就越昏庸,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唐明皇形象的基本特点,但是作为君主,他没有表现出丝毫高尚的思想情感,杨贵妃本是寿王妃,后来又被公公唐明皇看中,而后再爱情中表现出极其真挚的情感,大家不觉得这很可笑吗?至于唐明皇在杨贵妃死后表现出来的真情,那只是因为他在那时已经失去一切,到了可怜的地步。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97880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d.png)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
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
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
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读长恨歌有感800字优秀作文高中
![读长恨歌有感800字优秀作文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aba65dc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a.png)
读长恨歌有感800字优秀作文高中《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读长恨歌有感800字!读长恨歌有感800字篇1最近读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一来作品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写的,读来觉得信服,二来是被其名字和故事梗概所吸引,可谓是慕名而读。
小说分为三部分,写的是新旧中国交替时期,一个上海弄堂里一名普通而颇有姿色的女性的命运沉浮史。
整个小说读来像是一篇篇散文诗,实在佩服作家的才情,可以把中国的汉字组合成如此优美的词句,那些原以为极难表达的场景和细腻情感,在作者的笔下都极其生动传神,且不说故事情节如何,就作品的艺术美感就足以让读者爱不释手,我想实在可以作为写作范本。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由此形成多重解读。
女性的命运主题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中并不罕见。
古代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们的命运和心灵世界几乎不被男权社会所尊重和理解,稍微重视一点的有红颜祸水一说,也是臆断而偏执的。
这与女性本身重视感情也有关系,这部书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的悲惨命运就是由与几个男人的感情纠葛而酿成的。
一个上海弄堂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孩,因偶然的机缘结识程先生,并由其推荐参选上海小姐,成为“三小姐”,因而得以与有妇之夫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相爱,结局可想而知。
后来又与一个大家族的少爷发生恋情,并怀孕,只能说这个男人太懦弱,或是王琦瑶太脆弱。
时隔二十几年,女儿已长大成人,王琦瑶也因沧桑而变得更有内涵,也就是“旧”的味道,最后死于自认为是朋友的年轻人手里。
王琦瑶的结局场面是不堪的,从浅层的意义上讲,是她爱错了人,从宏观上来看,王琦瑶的命运是众多弄堂里女性命运的写照,她一直都在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和悲哀。
论《长恨歌》主题
![论《长恨歌》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fef4827c168884868762d6f6.png)
浅论《长恨歌》主题思想[摘要]自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讽谕说、讽喻主题说等等。
本文简要介绍各种说法,然后阐释自己的《长恨歌》主题是爱情说的观点,摆出论证。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唐玄宗;杨贵妃;爱情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的千古名篇,虽是叙事长诗,但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全诗融情入景,借景传情,具有极高的写作技巧与艺术成就。
然而虽为千古杰作,却令学术界长期以来为之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主题思想方面,曾引发过较大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其要者,主要有“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
“爱情说”观点认为:《长恨歌》即“歌长恨”,是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矢志不渝的坚贞的爱情的。
“讽喻说”的观点认为:这篇长诗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
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只是稍有同情态度。
“双重主题说”观点则认为:全诗既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也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从某一方面说,各种说法均有其言之成理的一面。
但是,总揽全诗,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主张后,笔者认为:“爱情说”更符合作者的原意。
《长恨歌》是一首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抒情诗。
原因有几:其一,从全诗的倾向性来看,也可看出作者是批判少而同情多。
这与其它讽古诗(言古讽今诗)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二,从白居易自己给诗歌的分类来看,不应该是讽喻诗。
《长恨歌》被白居易分为“伤感诗”一类,则明显是对于李杨爱情悲剧表示同情进而颇为感伤。
自居易《与元九书》曾定义感伤诗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而《长恨歌》的内容正与此合。
但《长恨歌》吟咏爱情,并同情李杨的悲剧,故大类应为感伤,而实际主题则是“爱情说”。
其三,从唐宣宗《吊白居易》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以看出,《长恨歌》在当时是妇孺皆知的,而《长恨歌》与《琵琶行》都是属于感伤诗一类的。
故而从以上几个方面参证,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基调是感伤的,而主题应该是爱情说。
长恨歌主题300字
![长恨歌主题3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647d0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4.png)
《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与政治的冲突,以及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首先,作品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奈的离别。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政治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杨贵妃因美貌而被召入宫中,但她的命运却被政治斗争所左右,最终以悲剧收场。
其次,作品通过杨贵妃的命运,揭示了古代女性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庸,缺乏独立自主的地位。
杨贵妃虽然身处高位,但也无法摆脱这种命运。
最后,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无奈。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让后人感叹不已。
同时,作品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命和爱情的脆弱和珍贵。
总之,《长恨歌》是一部描绘爱情与政治冲突、揭示女性地位的作品,它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无奈,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命和爱情的脆弱和珍贵。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a9e1c3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b.png)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读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
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
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
”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
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
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予了极大的'批判。
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
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
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19036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6a.png)
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长恨歌》主题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主要有“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以李杨爱情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
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同情和歌颂”说、“讽刺批判”说、“双重主题”说、“爱情理想”说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
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同情和歌颂”说这种观点认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持一种歌颂更主要的是同情的态度。
作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李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即进行了加工、改造和提高)写成了这一首爱情悲剧叙事诗。
这种“同情和歌颂”的态度表现在作品净化了李杨的关系,特别是在作品的前半部突出地描写李杨欢爱的热烈,在后半部更倾注全部感情地描写他们的生离死别,歌咏双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因为如此,作者明确地将《长恨歌》归于歌咏“风情”的“感伤诗”,而不是归于“美刺比兴”的“正声”——讽喻诗之列。
还有人认为,作者同情和歌颂的主要是在被玩弄、被牺牲的女性——杨贵妃方面,她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忠实于爱情。
[高三作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750字
![[高三作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7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d79fa8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e.png)
[高三作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750字《长恨歌》是作者和盆友一起仙游的地方。
从古至今,提到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时,心里免不了一些感慨。
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太爷,对自身的理想化和将来充满了理想,更是人生得意时,他的观念兼济天下则变成了主导性,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觉得诗文应当干涉社会发展,干涉政冶,认为文章内容和为一会儿着,歌诗和为事而作。
那时候作者之前年过中下旬,著作中产生了讥讽设计风格。
著作全是以群众民生工程为主题,融进了一定的政冶颜色的讽喻选择性。
《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唐明帝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
根据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想象技巧,它写出了自己对唐明帝淫乱和软弱的批判,以及对他的同情、忠诚和专一感情的赞美。
文章之所以以《长恨歌》为主题,是因为唐高宗对国家的高度重视。
他制造并创造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痛苦,赢得了人民的怨恨。
然而,他对感情的迷恋和执着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就与英雄和美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不用说是一种现实的权威了。
因此,在创作这首歌时,作者的观念是双重的,既有对现实的攻击和寓言,也有对唐明帝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上半部分选用了写实性技巧,讥讽了唐明皇的淫乱祸国殃民,开始第一句就表明了这一见解,为下面干了埋下伏笔,在到杨玉环的君王侧,在到此后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产生埋下了悬念,进而能够看得出安史之乱的必然趋势。
这儿作者对唐明皇给与了巨大的抨击。
在作者在写作这首歌诗文的另外,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填满同情及其他对爱情专一倍加褒奖。
到底是谁种下的種子,谁便是担负自身所导致的不良影响。
现实便是给与他的恶报,长恨歌的文章正文放前半一部分,作者写唐明皇在赐死杨玉环之际的君主掩脸救不可,回放辛酸泪相和流的痛楚。
他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下了自己对唐明帝淫秽、软弱、无能的抨击,以及对现实的同情、忠诚和一心一意的感情。
桂东一中高三:月下独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长恨歌》主题思想
本文作文是关于高三的议论文《读长恨歌》主题思想,欢迎阅读。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一起游览仙游时而作。
古今中外,谈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时,心中难免有些感叹。
在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令,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充满了抱负,正是春风得意时,他的思想“兼济天下”则成为了主导地位,和杜甫诗歌有一脉这承,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主张“文章和为时而着,歌诗和为事而作。
”当时作者以前年过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讽刺风格。
作品都是以民众民生为题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本文以《长恨歌》为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重色倾国,他制造了安史之乱,安使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苦难,得到了人民的愤恨,但是对爱情的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剧,自古以来,英雄和美女有很大关联,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
所以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面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前半部分采用了写实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开头第一句就说明了这个观点,为下文做了铺垫,在到“杨贵妃”的君王侧,在到“从此君王不早朝,为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从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给予了极大的批判。
在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对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充满同情以及他对爱情专一大加褒扬。
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是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
现实就是给予他的报应,长恨歌的正文在后半部分,作者写
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苦。
以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对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对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
桂东一中高三:月下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