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及复习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及复习策略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用“稳中有变”来概括。有变化就会暗示出一些重要的信息,笔者试图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整体和考点的比较分析,以期能找到命题人的真正意图和该题的未来走向。

由上表图示,我们可以归纳如下结论:

1、从所选作品看:近三年的诗歌作品均为名家非名作、非名家名作;

2、从作者的朝代看:近三年的诗歌作品的作者朝代均为唐宋时期;

3、从题材看:近三年所选大部分作品为即事抒怀,其中夹杂着写景和送别诗,诗歌题材的类型趋于单一;

4、从体裁看:近三年所选作品有七律和古体诗,以古体诗为主;绝句和宋词及其他朝代的作品仍然没有涉及。

5、从分值上看:2016-2017年诗歌鉴赏题分值稳定,均为11分;2018年分值缩减为9分,难度也相应降低。

6、从题型设置上看: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均为两道,但2016年是两道主观题;2017年为一道客观题(5选2)、一道主观题;2018年仍为一道客观题(4选1)、一道主观题。

7、从考点上看: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目的考点分布很广,与之前的没有大的区别,但考点的出现频率是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表达技巧和对诗句内容的梳理和解读出现的频率较高;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形象(景物、人物)、语言等考点次之。

从上面的的结论可以得知,未来的诗歌鉴赏题可能会有以下趋向:

1、所选诗歌的时代不会变化,应该还是唐宋时期,这是全国卷一贯秉承的传统,可能是命题人认为诗词最好的时代就是唐宋时期。时代不变,但所选诗歌

的体裁是变化的,早几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体裁有七言绝句、宋词、七律,可是近三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体裁又青睐唐代的古体诗和宋代七律,因此,教学者一定要重视以上两种体裁,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全国卷还是有怀旧情结的,像宋词考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者它没有超出唐宋时期,又是必修教材中的涉及的内容;二者它内容丰富,承载信息量大,符合高考难度的要求。

2、所选诗歌的题材单一,近三年基本上为即事抒怀类。没有早几年所选的诗歌那样:题材明确。比如:送别、山水田园、边塞、闺怨、咏物等等,总之,近年的诗歌选材已经有模糊特定题材的趋向,笔者以为这可能是命题人要打破以往的做题套路化,背公式的简单做法,对考生更强调解读诗歌的真实能力的要求,这对大多数的考生来讲是很公平的。

3、最新的《考试说明》在高考试卷结构分值上使用了不确定的词语,诸如大约多少分。这主要是为了命题人命题赋分而准备的。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值从2017年的11分缩减为9分,客观题从5分减为3分,1分给了文学类文本阅读,1分给了名句名篇默写。做出这样的调整,笔者以为两个目的:一者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改变该题得分较低的尴尬处境;二者引导考生注重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种做法是根据高考实际情况而作出的科学调整,既符合考生利益,又迎合了高考的命题趋向。因此,这种命题形式和赋分在以后的高考中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调整。

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四方面命题。2016---2018年全国卷1卷在考点上涉及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句理解和思想情感,这和2016---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的考点是一致的。不过,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以及对诗句内涵理解在考查上较为突出。经过比较,笔者发现表达技巧题设题虽然专业,但命题人没有刻意地难为考生,而是把表达技巧直接在题目中呈现出来,这就节省了考生苦苦寻找又不一定能找对的时间,可以说,这个考点的难度是降低了。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考点是诗歌鉴赏题的灵魂所在,它一定是必考的。应该引起重视的考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命题人已经发现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学生不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唯一欠缺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换句话说,没有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何谈鉴赏?因此,命题人刻意设置此题型,就是要引起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不要舍本逐末,忘记根本。笔者以为这种题型不仅要考查,还要加大比重考查。

明白了以上命题趋势,我们又能在哪些方面对即将迎考的考生提供必要的复习策略呢?笔者以为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好复习迎考工作:

一、要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理解诗歌写作的内容,也就是要过诗歌的文字关。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都一味地强调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而忽略了对诗句本身的理解和解读,最后,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从而降低了对诗歌鉴赏题的解题信心。为此,笔者以为,由于学生刚复习过文言文,他们对古代语言有了很深的理解能力,趁此机会,把这种能力贯穿到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上,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做法是:对平时书上学过的或高考真题、模拟题上的诗歌,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把诗歌内容梳理一下,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课本是学生学习和应考的根本,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本把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答

题技巧传授给学生。比如,古典诗歌鉴赏题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就可以在一轮复习中结合课本讲清讲透。讲到虚实结合,可以结合柳永的《雨霖铃》,讲到点面结合可以结合夏衍的《包身工》,讲到情景交融可以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讲到侧面烘托可以结合白居易的《琵琶行》,讲到明暗结合可以结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讲到反复、排比可以结合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讲到象征可以结合戴望舒的《雨巷》,讲到比喻、拟人可以结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讲到用典,可以结合辛弃疾的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考前,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会让学生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同时复习起来更加节省时间,无形中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比让学生陷入无穷的题海中更有价值。

三、加强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的意识。古典诗歌鉴赏本就是一种很具有学术专业的欣赏活动,因此,评价语言一定要使用专业术语,针对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题更是如此。因此,考生在考前更要在积累这些专业术语方面下功夫,平时就要仔细辨别一些常考的表达技巧。

比如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再比如反衬和对比的区别: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反衬常用于描写。

另外,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所在。简言之,情感就是诗人在诗词中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或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愁。但是,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并不规范,比如,“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之感”,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不是情感,应该再加上愤懑或悲愤、不满等等之情,这才是规范的用语,不然,高考将拿不到分数。因此,老师复习时要列举一些常用的术语,考生也要积累一些思想情感类的用语。比如,咏史怀古诗常表达怀古伤今,对先贤缅怀、敬仰或惋惜,寄托伤感或哀思之情;羁旅思乡诗常表达在外漂泊羁旅愁苦,思念家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边塞诗常表达建功立业,奋勇杀敌,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山水田园诗常表达寄情山水,对自由的向往,恬淡闲适,悠然自得之情。这些内容,考生虽然不能直接机械僵化地套用,但是可以为他们提供借鉴,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分析,在考场上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密切关注其他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比如:北京卷。北京卷近几年的古诗词“课内外勾连”考题,(把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结合考查),这本身就暗含了“专题式”“主题式”或“群文阅读”的教学新方式,甚至说已超前《课标》所提到的“任务群”的课程内容新理念。

认真研究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比较分析,探寻常考的知识点,大胆对本专题进行取舍。做到复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基本素养。

另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诗歌鉴赏中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这一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