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案鄂教版
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风筝》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出示听读要求: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1、生字词教学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
(文字提示学生回答)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
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
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
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学设计鄂教版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2、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
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感悟作品中的亲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手足之情,珍视家庭亲情。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感知文意;2、涵泳品味,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风筝,飞吧》,创设情境,学生各抒己见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1、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2、正如新课标建议“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1、生字词;2、作者介绍。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一:走进文本,了解风筝故事大屏幕显示思考题:1、说一说,谈一谈:这是一个的风筝2、交流感受(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活动二:走近鲁迅,把握情感变化1、品读3——4段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
)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新课标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评一评:你能评价兄长的做法吗?(在学生有疑问和分歧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背景介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豁然开朗)2、品读5——12段心灵对话(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风筝》精品学案(新版)鄂教版
圈点勾画与批注
详见《学案》扉页“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十注’阅读批注法”
批注的位置,有四种类型:
1.眉批:指在文章的上眉或下眉(也叫页脚)做批注。一般来讲,生字的注音、词语注解、作家作品介绍等批注在下眉。
2.旁批:指文章的左右两侧。主要批一些感想、写法等。
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中央财政依照每生每天4元、全年200天的标准进行补助。此计划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幼儿园儿童和高中学生,也不包括城市学生。
3.夹批:也叫行间(或段间)批。指在字里行间或段落之间进行写批注。内容可以很杂,依个人喜好来定。
4.首尾批:指在文前(包括标题)和文后进行批注。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文前适合写文章的内容主旨,文后适合写写作特色和读后的感想。
圈点批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圈点勾画与批注要结合使用,不能脱节。第二,虽然是读书的辅助手段,也要注意整洁,不能乱涂乱画,潦草不堪,既不美观,也不便于以后的复习。
(4)我为什么这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我”认为管得对,弟弟应该认真读书,做有出息的事。弟弟认为管得正当,自己做风筝犯了错,自认该罚。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3. 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各小组熟读全文,选读8-11自然段以此探究对话中所蕴含着的情感,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3)找出描写“我”粗暴地拆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的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是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风筝》教案 (新版)鄂教版
5.风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他们在干什么吗?(播放幻灯片图片)你们放过风筝吗?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2、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默读任务:在默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找出文中生字词;重点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课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3、小组讨论:①请同学前后两桌为一组,互相就上面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
4、互动:①请同学回答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先请他们自己举手,如果不积极,再采用“点将”的方式);②请有疑问的同学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在黑板上将同学的问题简单写在黑板上),询问其他同学对黑板上问题的看法,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调动大家积极性,然后在针对问题一一解答(如果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我们下次课来解决);5、朗读:①集体朗读第7——9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先由我带领他们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读);②个人自由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认为好的段落或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以及它好在哪里。
③老师提问:读完后,我们能感受到课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五、引导思考:1、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哥哥追悔莫及,弟弟为什么全忘了呢?对“我”而言,弟弟不怨恨好不好?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风筝鲁迅公开课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学生: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5.如何理解“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总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情分析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希望通过具体的预习流程和勾画圈点的方法,在强调基本字词句的前提下,学生能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尽量的解决问题。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
反思
评价方式
1.很好的利用工具书独立疏通生字词。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文本,并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3.善于质疑,小组沟通交流。
教材的使用
[教学重点]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
辅助
通过默读,听读,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互动式交流释疑。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自由读圈点勾画
六、小组读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导语】下面是热心本店铺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欢迎参阅。
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风筝鲁迅(全国一等奖)
《风筝》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整体感悟文章3、细读1——4段,掌握景物描写和人物性格教学过程:引言:大家喜欢放风筝么?为什么喜欢?觉得它有趣、放松,又可以锻炼身体。
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京燕“妮妮”就是传统的风筝造型。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鲁迅先生曾经是怎样看待风筝的?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整体感悟:1、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谁?“我”、“小兄弟”他们俩人是什么关系?兄弟2、我们来看下课前提示,这篇文章围绕后者“误解和冲突”所展开的,那它围绕这一点回忆了哪几件事?请你概述一下。
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和我的“悔过”。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意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细读文章:第1、2自然段1、①作者在第一段写了件什么事?见风筝②属于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带给我们什么感受?(板书:北京的冬天——肃杀——冷色调)自然环境描写北京的冬天:地上:积雪;天空:晴朗景物:灰黑色、秃树枝、丫杈基调——冷色调严冬的肃杀,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2、作者笔下北京的风筝季节是这样的,那故乡的风筝季节呢?又带给我们什么感受?(板书:故乡的春天——温和——暖色调)故乡的风筝季节:时间:阳春二月;地点:江南地上的景物:发芽的杨柳(绿色)、吐蕾的山桃(粉色)天上:淡墨色的、嫩蓝色的风筝声音:沙沙的风轮声基调——暖温和、春意盎然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何感到“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惊异: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天的季节里放起风筝来悲哀:因为联想到了小时侯阻止小兄弟放风筝”的这件事作用:引起回忆,引出下文4、既然是引出回忆,第2段中哪一句话能看出来作者是沉醉在回忆里?故乡的春天在天空中荡漾第3、4自然段那么作者的这个回忆是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具体展开的?第3、4自然段齐读第3、4段,分别划出我和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1、①小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最喜欢(板书:喜欢)②作者呢?向来不喜欢,嫌恶(板书:嫌恶)③小弟弟既然这么喜欢风筝就会导致他做出件什么事情?哥哥允许他放风筝么?看风筝④喜欢看风筝看得多了就会怎么样?(又没有钱买)偷做风筝⑤作者发现了以后就采取了什么举动?毁风筝2、①那我们看一下第3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哪件事?②那第3自然段中描写小兄弟看别人放风筝的语句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张着小嘴”、“出神”——神态描写“落下来了”——“惊呼”;“解开了”——“高兴得跳跃”——动作描写③“小兄弟”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天真、纯洁3、①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么可爱的小兄弟,作者却觉得小兄弟的举动是怎样的?笑柄,可鄙的②为什么?“没出息”有出息: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4、可见作者是希望小兄弟能够有出息,那就导致发生了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明确:文章围绕“风筝”展开。
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三.深入课文,品味探究
1.读完文章后,你的心情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沉重、难受、
2.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情?
学生讨论、交流
(1)子问题一: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
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
示例一: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示例二: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开头奠定的基调——悲哀
(2)子问题二: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
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朗读、交流
教师分析: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美好的东西被毁——伤心
(3)子问题三:文章这样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是什么事情让“我”再见到风筝时如此“悲哀”?“我”是否想过办法去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
学生浏览课文、朗读语段。
解决: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想要不过却不能——遗憾
(4)子问题四: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
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现实与记忆的对照——失落
(5)子问题五: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6)子问题六: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被虐杀者的失忆——沉痛
四.小结课文,回归现实
1.小结课文:读完文章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这种沉重来自开头奠定的基调——悲哀、美好的东西被毁——伤心、想要不过却不能——遗憾、现实与记忆的对照——失落、被虐杀者的失忆——沉痛,作者以其立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向我们传递出他精神远走高飞的寂寞感和一个人暗夜行路的孤独感,进而生出无限悲凉的人生感慨。
文章中的我是爱小兄弟的,只不过,这种爱的方式却是错误的。
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却正在以一种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演绎着这种爱呢?
2.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
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文章带给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