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案例: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 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水资源包括湖 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川水等淡水量。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海水淡化前景广阔,因此,从广义上讲,海水也应算水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典型案例: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一)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二)绝对量大、相对量不足
土地
耕地 草原 林地 淡水 能源
中国人均 (hm2) 0.7 0.11 0.34 0.11
《区 域 分 析 与 规 划》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2019/1/5
1
思考:贫富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或一个国家,具有
地区性差异:有的地区富裕,而有的地区
贫困?有的国家富裕,而有的国家贫困?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 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明确评 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两个概念: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自然环境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其他物种、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生物是自然的产物,而生物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自然环境不等同于生态环境,二者均是对我们生存条件认识衍生的概念;自然环境强调我们周围的要素,生态环境更强调对周边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反映。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限制条件变化、极端气候等,如沙漠化、干旱化、海洋陆地界限变化等等,甚至包含现在世界人口聚居区的分布格局均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和变化。
美国评出的120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汤姆里琼斯《送乡人》:故事发生在美国拓荒时期,无赖琼斯和一个边境小镇的女人护送三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妇女从内布拉斯加州前往爱荷华州,一路上他们将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经历诸多磨难。
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建筑、文学、文字、哲学、服饰、饮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等一切人类实践创造的均存在差异。
人类发展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产生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社会的顽疾。
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是区域发展。
我国正在摆脱区域发展生态破坏阶段,欧美已经进入发展与保护兼顾的阶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特定时间、地点的,生态系统总体或部分因子组合,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
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程序:调查与监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结果特征和问题。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 、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 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 究和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4、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法与技术经济的 评价
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 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 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资源的开 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可以 通过建电厂,用电网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 利用其它矿产资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 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 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 经济价值以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 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 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四)“阳光经济”理论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二、外部性与区域环境问题
(一)外部性的概念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 (三)外部性的解决对策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 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 (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何谓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关系
05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基础的需求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等 社会环境:人口、教育、文化等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基础的挑战
资源消耗:区域发展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区域发展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生态破坏:区域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资源浪费:区域发展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可持续发展
06.
资源环境基 础分析的未 来展望
资源环境基础的重要性
01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的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人口、经济、教 育、科技、文化等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 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 森林等
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政策、 资源管理政策、可持续发展
政策等
区域发展:经济增长、产业 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
化进程等
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国际 投资、国际技术合作等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展望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础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有的放矢 1)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 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一部门内部,不同行业对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 2)同样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 的意义和作用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1)区域发展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资源评价应是综合 的 (1)区域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生产布局,是多 种因素和要素共同影响与作用的结果。 (2)资源开发之间也是区域相发展互的资关源环联境基的础分析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重工业中的材料工业、重型机械等受自然资源影 响较大。
第三,自然条件(广义)对其他机械工业、以及以非农 业原料为主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则较为间接, 未来的产业分布将以自然条件为主,自然资源为辅。
第四,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劳动地域分工的大 格局。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4.变动性
1)国土资源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既包括资源本身的发生和发展,也包括人类干预 后所引起的变化 2)同一种自然资源,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用途和 经济价值可能有大的变化 3)资源的变动性特点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人对资源干预的积极作用,并逐 步抑制和消除人对资源干预的消极作用,最终实现资源的 充分合理利用 5.多用途性 1)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重功能和用途 2)并不是自然资源所有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51页)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阳光经济
理论要点:
(1)世界文明要摆脱其面临的威胁,只有尽可能快地 转向可再生资源,全面消除经济活动对生化资源的依 赖。
(2)阳光型能源和原料基础的确立与转换,对于全球 社会的未来安全性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其在深度、 广度和时间维度方面的影响,可以与工业革命相提并 论。
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以维 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 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 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32
五、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时空内涵:自然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存 在差异。
社会经济内涵:可以借助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 济技术水平等经济社会手段来提高自然资源承载力。
30
五、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31
五、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承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资源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纳,其定义为“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 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一)、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 下,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 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两个含义:
1.自然资源是专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 自然环境因素。
而不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等 则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 基础分析
1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

兴修水利工程
探究一
探究二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科尔沁沙地位置如图所示。该地年平
均降水量为300~500毫米,降水多集中于
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
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
近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斜线区域)
的农牧民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经过 几年试种,该地水稻种植已形成规模,超 高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水稻还未收割 便被全部订购。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 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影响开发的自然条件
影响开发的社 会经济条件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质
条件、河流含沙量
海拔高低、空气稀薄程度、天 气状况、大气的洁净程度
风源远近及稳定程度、周围地 形对其影响程度 板块交界地带、断裂发育地带
海岸线轮廓、日潮汐次数、潮 高大小
一般包括本地 市场需求量、 距外地市场远 近、经济发展 水平、科技水 平等
探究一
探究二
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 析。自然条件主要是分析影响储存量的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包括本地 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主要可 再生能源开发条件如下表所示。
探究一
探究二
种类 水能 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潮汐能 沼气
解析:第(1)题,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库伦旗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 可以从纬度、热量、光照、温差等方面回答。
第(2)题,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可以从水源、风力、生态 环境等方面回答。解答本题首先要在准确认知区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 理环境,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
探究一
第二章 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制定规划
土地整理
产业结构调整
村庄革新
基础设施配套
文化保护
❖ 1、制定规划 ❖ 通过山东省测绘局,南张楼村制作了全村土地1:1000和1:2000
的远红处地图和布局图,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依据。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一个地区存在某种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某种生产活动。 因为某种生产活动的发展不仅受资源条件决定,而且还受经 济基础、技术条件以及市场供需条件等决定。
“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脱离不了自然资源的 。
4、村庄革新
❖ 土地的整理和规划,还使南张楼村在农田 外清晰地分为4个功能区:村南是工业区, 村西是商业、手工业区,村北是文化教育 区,村内是居住生活区。
❖ 村庄革新的重点功能区设施的配套和 完善,放在已实现降低劳动强度、满足就 业岗位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后,如何使生 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 类但等值”的目标上。
❖ 聚焦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 从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的承载关系 入手, 构建了凤台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设置了现状模式 、生态模式和发展模式3种情景模拟, 对不同情景下凤台县土地承载力 做了评价和预测, 并做出了警情判定。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不同产业 对自然资 源的消费
南张楼试验
❖ 背景:南张楼村地处青州市北部,距青州城区约40公里,全村有1000余农 户、4200多村民,原有地300余公顷。它的特点是明显的,一不靠城、二 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无矿产资源、六人多地少, 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
2-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要素价格的影响来评估生态环境价值。
✓ 人力资本法(工资损失法):用收入的损失来估价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技术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生
➢ 实验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意愿评估法):通过对
态
消费者直接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者他
环
们对产品或服务数量选择的愿望。
可 为动力牵引,以社会为组织力量,以技术为支
持
撑体系,以环境为约束条件。
续
发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相互影响、
展 理
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论 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1990s,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
出;经典著作:《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
利益冲突难以协调的根源。
生态环境补偿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
生
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活
态 环
动。
境 补偿主体 补
偿
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
补偿标准
区域、主体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态环境补偿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11时4 8分16 秒上午1 1时48 分11:48: 1621.4. 20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4.2021. 4.2011: 4811:48 :1611:4 8:16Apr-21
生
➢ 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是指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
态
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方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ppt课件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 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主要 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 化的。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 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就是根 据据土地承载力做出的估计。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 10 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
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
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①
17
宋健等: “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 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 亿以下。”②
第一部分 区域分析
第一章 区域分析绪论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1
《区域分析与规划》专业必修课 QQ群:146874666
11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 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 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 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 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 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 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 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 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
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根值据,自以然提资高源人的类赋当存前条和件未及来其福特利征的划自分然:环地境下因资素源和,条地件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
根有据限自性然:自资然源资的源利的用有方限式性划是分指:自直然接资生源活的资数源量、供劳应动与资人料类资不源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 系的判断和评定。按时段可分为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三)生态影响分析方法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因素调查:包括自然环境状况如地质条件、地貌 特征、气候状况、水文特点、植被条件和土壤特点等,和社会经济 状况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开发状况等,环境 污染调查。
17、利人为利已的根基,市场营销上老是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及到他人,他人也不会顾及你。上午11时54分16秒上午11时54分11:54:1621.8.29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克 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 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 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内 涵包括:
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 10 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
过 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
54亿为0。
02-资源环境基础分析306

二、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文化的特性和差异,追根溯源,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个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同步,寓保护治理于发展之中,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
评价单元的确定 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 (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指数法:单一指数,分类指数,综合指数 (2)模糊综合评价法 (3)灰色关联分析法 (4)景观生态学法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 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规划署: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是专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 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也 在变化。 ●可再生自然资源: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 温泉等。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加以 利用。 ●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动物、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 命的有机体,应遵循用续利用的原则,有计划、有限制的加以 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地质资源(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 料、化石燃料等)和半地质资源(土壤资源)。按照节约和尽 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 合特征评价
(1)资源地理分布影响其开发利用先后次 序、成本及效率
(如我国森林资源)
(2)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 区域经济特征
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 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 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 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消失原因: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
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
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 境保护法律。 那具著名的楼兰美女(3800年历史)在解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肺部沉 积有大量沙土。说明当时气候已经开始恶化了 。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 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 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 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 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 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 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 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 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 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4)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而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
× 家。( )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5)下列国家主要是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成为富裕的国家
B 的是( )
A.塞舌尔
B.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C.瑞士
D.日本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却不 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 _比__较__优__势_,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与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容易与相邻区域产生区域关联,通过区 域间要素的流动而获取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优越的区域自然要素及其组合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发展 (1)适宜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农耕的发 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会为人 类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5)B
解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属于中东国家,石油资源丰 富,因油气资源的开发而成为富裕国家。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堂篇•研习重难要点
课前篇 课堂篇 课后篇
课时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 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 _种__类___不同。 (2) 在一定_生__产__力__水__平___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 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_矿__产__资__源___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自然资源的_种__类__和__储__量___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 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连线生活
我国河南省林州市地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当地县志记载从明朝开始此地旱年 总数达400年。当地300多个村庄为了解决饮水及农田灌溉困难的问题,常常穿山挑水, 远的每天要走十几千米。1960—1969年当地人民修建了穿越太行山区的人工引水渠— —红旗渠,引漳河水灌溉,有效缓解了该地区人们饮水和灌溉用水困难的问题。红旗 渠的修建说明区域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情境探究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 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 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下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位置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区域分布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都位于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都位于北温带。 (2) 自然条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 重要影响,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 人类改造自然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 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 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但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
补
➢ 成果参照法:从某一地区(参照区)曾开展的研究
偿
中取得信息,并转换得到本地区研究所需的数据。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技术
生态环境损益解析
生
➢ 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
态
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促
环
进作用和障碍作用的影响分别为生态环境产益和生
境
态环境致损。
补
环
境 质
Ii Ci Si
量
评
Ii:i因子或指标的单一指数;Ci:i因子的状态值;
价
Si:i因子的标准值。
➢ 等级型指数:无环境标准的因子。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
区 分类指数:单一指数综合作用的表征,代表生态环境某
域
一方面的质量特征。
生
态
➢ 均权型分类指数
环
n
境
I j [K1 Ii ]k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
区 分类指数:单一指数综合作用的表征,代表生态环境某
域
一方面的质量特征。
生
态
➢ 兼顾极值型分类指数:突出极值型因子的作用。
环
境 质
I j max{Ii} Ii
量
评
max{Ij}:极值因子单一指数;
价
Ii:单一因子的平均值。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
区 综合指数:分类指数的进一步综合,是生态环境质量的
境
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
由综合指标、分类指标和具体指标构成
量
➢ 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
评
价
指标度量标准的选择
方法对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环境质量及特征具有决定意义
➢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区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域
➢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
态
✓ 论证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对开发方案提出必要的修正。
区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域 发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展 的
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概念
资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源
环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境
基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
础
分
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
析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
区 生态环境质量
域
生
✓ 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
✓ 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技术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生
➢ 替代市场法:方法很多。
态
✓ 旅行费用法:利用交通费和门票费等旅行费用来计
环
算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后给旅游场所带来效益上的变
境
化,并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
补
偿
✓ 资产价值法:利用生态环境变化对某些产品或生产
环
境致损区以外,并对具备适当外部条件的地区,产生生态环境
境
效能(生态环境受益和生态环境受损)的过程。
补
偿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使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境受益区、
生态环境致损区和生态环境受损区出现空间分离现象。这种生
态环境产益与受益、生态环境致损与生态环境受损的分离,正
事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也是区域之间贫富差距悬殊、
环 境
数值不断转换为高一级生态环境特征指数或生态环
质
境总体指数值的过程。
量
➢ 单一指数、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具体指标、分类
评
指标和综合指标)
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
区 单一指数:把反映生态环境指标状态特征的数值转换为
域
该指标评价指数值的过程。
生
态
➢ 标准型指数:有国家或地方颁布标准的因子。
基
础
➢ 可持续发展理论
分
析
➢ 阳光经济理论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生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 态 负荷定额规律 学 理 多样稳定规律 论
地域分异规律
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环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 境 经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 济 学 理 论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自然为物质基础,以经济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2时5 4分10 秒下午1 2时54 分12:54: 1021.1. 18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1.1821. 1.1812: 5412:54 :1012:5 4:10Ja n-21
偿
➢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
变化中所获得的恩惠和危害或影响分别为生态环境
受益或生态环境受损。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技术
生态环境损益解析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生态环境产益区所产生的生态环境产
生
益和生态环境致损区所导致的生态环境致损,通过物理、化学、
态
生物等作用,在空间上转移、扩散到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
原有状态时所具有的全部效益之和。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技术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生
➢ 替代市场法——费用分析法:通过计算生态环境保护费
态
用来间接地推测生态环境的价值。
环
✓ 防护费用法: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
境
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
补
偿
✓ 恢复费用法:估算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到原
来状态所需的费用。
利益冲突难以协调的根源。
生态环境补偿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
生
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活
态 环
动。
境 补偿主体 补
偿
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
补偿标准
区域、主体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态环境补偿
境
➢ 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
质
✓ 生态环境特点
量
评
✓ 生态环境的资源特性
价
✓ 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生态环境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区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域
➢ 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目的)
生
✓ 对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精细程度极为重要
态
环
➢ 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8日 星期一 下午12 时54分 10秒12 :54:102 1.1.18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1 年1月下 午12时 54分21 .1.1812 :54January 18, 2021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1年1 月18日 星期一 12时54 分10秒 12:54:1 018 January 2021
质
i 1
量
评
Ij:分类指数;K1、K2:根据需要设计的系数和指数;
价
n:单一因子个数。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
区 分类指数:单一指数综合作用的表征,代表生态环境某
域
一方面的质量特征。
生
态
➢ 加权型分类指数
环
n
境
I j K wi Ii
质
i 1
量
评
wi:单一因子权系数;
价
K:单一因子与分类因子之间的尺度转换系数。
环
➢ 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
境
质
✓ 预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量
➢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评
价
✓ 分析不同规划方案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
选择最佳规划方案。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区 指数法
域
生
➢ 客观性、可比性,应用广泛。
态
➢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是由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单一指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2: 54:1012 :54:101 2:54M onday, January 18, 202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821.1.1 812:54: 1012:5 4:10January 18,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8日 下午12 时54分 21.1.18 21.1.18
态
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
环
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境
质
✓ 生态环境系统的本质属性。 Nhomakorabea量 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价
✓ 对生态环境与人类需要之间关系的判断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区 生态环境调查(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的基础)
域
➢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生
✓ 自然环境状况(基础)
态
环
✓ 社会经济状况(相互作用)
可 为动力牵引,以社会为组织力量,以技术为支
持
撑体系,以环境为约束条件。
续
发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相互影响、
展 理
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论 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1990s,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
出;经典著作:《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
补偿方式
生
经济补偿
态
财政转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