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一个理论综述
摘要:古典区位理论被视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但是由于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可用性不强。现代区位理论通过对古典区位理论假设条件的不断放宽,使其能在更一般的条件下较为准确的解释现实经济。本文主要对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评述。
关键字:区位;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
1 区位与区位理论
区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2 古典区位理论
2.1 古典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论点
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通过大量计算分析,提出了围绕消费中心、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成圈层分布的思想。杜能在农业区位论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进一步对集聚经济现象的形成机理、动力机制、集聚类型、竞争优势等等内容加以梳理与补充,使古典区位理论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除韦伯之外,俄林、罗奈、伊萨德等人也对古典区位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韦伯在研究中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应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他研究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业,也同样用于其它产业布局。
德固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于1932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在书中他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论”他从中心居民点、城市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出发,论证
了城市居民点及其地域体系.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一规模的空间关系,将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形象地慨括为正六边形模型。市场、消费与商业问题是西方区位理论研究的核心。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德国学者廖什于l940年发表的《区位经济学》继承了克里斯泰勒的市场空间结构思想,把生产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构建了市场区及市场网的理论模型:他提出生产和消费都是在市场中进行,生产者的目标是谋求最大利润,而最低成本往往不一定能保证最大利润。因此,正确的选择区位是谋求最大市场和市场区。
2.2 古典区位理论的理论特征
古典区位理论研究了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空间问题。它不同于地理学和一般经济学,它应该是经济学庞大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即空间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区位理论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空间配置的研究。它研究的区位规律并不是一般的、纯粹的,而主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位规律。古典区位理论揭示了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规律。
同时古典区位理论对区位的分析主要是一种局部的、静态的分析,缺乏全视角的动态分析,忽略了技术进步对费用的影响。该理论多采用完全竞争市场、收益递减、完全理性人等理想假设前提,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出入,实际应用性不强。
3 现代区位理论
3.1 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爱萨德(Walter Isard)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M.J.Beckman)的《区位理论》为标志,现代区位理论随之形成,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他指出,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配置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投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必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990年,波特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二期);同样在1990年,他把上述论文的主要论点加以扩充与延伸,成为一本内容翔实的专著,书名仍然是《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上述成果打破了几十年来区位理论的沉闷局面,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研究区位理论及产业集聚的热潮。
从1990年开始,保罗克鲁格曼发表的专著主要有《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地理与贸易》、《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地理》、《空间经济: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论文数量更多,牵涉的内容也更加专业。除了上述两位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家外,在此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还包括:戈登、菲力普、雷科、哈里森、西尔、布雷那、科兰西等人。
3.2 现代区位理论的理论特征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现代区位理论重点描述产业集聚现象,指出“规模经济”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来源。由于数量可观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条,造成了很大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形成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先来的企业会给后到的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渠道、专业知识的扩散等等正面的外部效益。正是因为正面的外部性产生了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显然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存在,就更加能突显区位的竞争。
4 评析
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位论的发展历程,是对古典区位论的假定条件不断放宽,使其更能在一般的条件下较为准确地解释现实经济,从而更好地指导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现代区位论不论是在微观方面抑或宏观方面,都对古典区位论进行了拓展。它在古典区位论的基础上,放宽某些假设条件,推动对区位选择的研究从局部均衡向一般均衡发展,使其更接近现实经济情况,大大拓宽了传统区位理论研究的视野。在现代区位论理论模型中,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交易是无成本的,认为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均衡,当经济偏离了原有均衡状态时,市场经济体系会有一种自我恢复均衡的力量。
但是无论是古典区位经济理论还是现在区位理论模型都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就现代区位理论而言,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假设与内生的规模报酬递增是矛盾的,现代区位论者却坚持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把规模报酬递增当作外生变量,这样就可以在个体最优化和一般均衡模型下研究区位选择。然而,这种假设无法解释区域发展自我增强的事实,而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