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XY

合集下载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 菌斑的采集、染色和观察、分类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牙菌斑标本的采集、处理和常用染色——刚果红(congo red)负性染色的主要程 序和方法,熟悉龈上或龈下菌斑中常见细菌的形态及分类方法。 实验内容: 菌斑标本的采集;细菌涂片的制备、染色;染色细菌的观察及 Listgarten分类。 实验设备和器材等用品: 香柏油,二甲苯,菌斑染色剂,酒精,浓盐酸和灭菌的液状石蜡等。 无菌牙科镊子、挖匙或探针(龈上菌斑检查用),载玻片,灭菌取菌环可卸式取菌器 或消毒滤纸(龈下菌斑采集用),含预还原转送培养基的带盖小瓶,普通光学显微镜, 试镜纸,细菌接种环及装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等。
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用流动相平衡分析柱; 注意温度对分析结果有影响。
实验报告与评定:细菌代谢酸测定。 思考题: 色谱层析实验中哪些方面非常重要? 细菌代谢酸的测定除了采用色谱层析技术以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测定?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四 细菌细胞外葡聚糖的测定
实验目的与要求: 变异链球菌可以产生葡糖基转移酶,综合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即水溶性或不溶水葡聚 糖。通过实验要掌握用比色法测定葡聚糖含量的方法和原理。
实验目的与要求: 学习用色谱技术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细菌代谢脂肪酸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 各种脂肪酸在色谱柱(固定相)及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不同,导致它们在 柱中的保留时间有所差异。同种酸停留时间相同;峰面积与含量正相关。
实验内容: 1.液体纯培养增菌。 2.色谱层析技术测定细菌培养液中短链脂肪酸的种类及相对含量。
思考题: 刚果红负性染色有何优点?菌斑采集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二 变异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大多数与厌氧菌有关,在标本采集后,要求立即用厌氧方式运送到培养箱中孵育。脓液或唾液标本可直接用注射器针筒运送,大多数标本均应加入具厌氧条件的还原转送液运送到实验室。减少氧敏感细菌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保证厌氧菌的检出。
(二)几种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唾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晨间起床后,刷牙洗漱前或两餐之间。(10:00 am或4:00pm)。在采集标本前令受检者用温开水清漱口中的食物残渣,然后自然排出唾液于无菌容器中,至少采集0.5—1ml。然后塞好管口,立即送检。
复染:沙黄染液,1-2滴,1分钟,水洗,吸水纸吸干。
三、变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变链球菌分离、鉴定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2.掌握变链球菌的菌落特点、菌细胞形态及革兰染色特征。
材料
1.菌种:变链球菌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1)分离培养用培养基:MS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
(2)生化反应用培养基:4.5%NaCl、甘露醇、乳糖、七叶苷
2.牙菌斑:
按菌斑的位置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大类。龈上菌斑指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的牙菌斑,龈下菌斑指牙龈缘内侧被牙龈所覆盖牙面上的菌斑。
(1)龈上菌斑的采集:
适用于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细菌分离。受检者用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出龈上菌斑,然后在无菌纱球局部隔湿的情况下,用无菌匙形器采集,转至有还原转移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目的要求:观察口腔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一些微生物的动力。
1.不染色检查方法:标本不染色,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1)压滴法
材料
①菌种:变形杆菌,葡萄球菌12小时肉汤培养物。
②其他:载玻片,盖玻片等。
方法
①用接种环取变形杆菌菌液2-3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Oral Bioscience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着重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一、构成及特点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habitat)和(在这些生境中栖息的微生物)所构成。

(一)牙齿牙菌斑dental plaque/biofilm: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微生物附着在牙表面形成生物膜。

牙滞留区: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牙颈部)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窝沟菌斑以口腔链球菌为主,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邻面菌斑以G+杆菌为主,龈下菌斑以G-厌氧菌为主。

(二)粘膜表面口腔粘膜:唇、颊、腭、牙龈、口底及舌背粘膜。

被覆粘膜、咀嚼粘膜和口底粘膜由于咀嚼活动及上皮更新,表面附着菌量相对较少。

舌背部有乳头结构,再加上舌苔的存在,易使细菌滞留,形成适合厌氧菌生存的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易成致病菌(厌氧菌)的寄居部位。

(三)唾液唾液的理化特征和物质成分是口腔微生物赖于生存的重要环境和基础。

(四)龈沟及龈沟液龈沟是游离龈和牙面间形成的一条狭窄沟隙,环绕牙颈部,向口腔开放。

其中液体即龈沟液。

龈沟液对细菌生长有双重作用。

助长:丰富营养成分、适宜的氧含量,适合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

抑制:抑菌成分(血清来源的抗体)、龈沟液流动、排溢。

二、口腔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factors affecting oral ecosystem(一)温度稳定而多变,正常保持在35-36℃,波动幅度大,适合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的嗜温微生物。

(二)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Eh值反映环境氧化还原趋势。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对口腔微生物进行总结,介绍其种类、特点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口腔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

真菌也是口腔中的常见微生物,包括念珠菌、口腔球菌等。

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也在口腔中存在。

二、口腔微生物的特点口腔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2、生态平衡:口腔中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生态平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口腔生态平衡。

3、易变性:口腔微生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饮食、口腔卫生等。

4、与人体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都与口腔微生物有关。

三、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龋齿:口腔中的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会分解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

2、牙周病:口腔中的细菌会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病。

3、口腔溃疡:某些口腔微生物会打破口腔生态平衡,导致口腔溃疡。

4、系统性疾病: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四、口腔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微生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合理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就口腔微生物的要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因人而异。

根据统计,一个健康人的口腔中大约有700种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少量的真菌和病毒。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1 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2 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3 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 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MGI 保护、润滑、抗微生物参与获得性膜形成 MGII 凝固细菌
• 富脯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s, HRPS) 参与钙离子浓度调节
• 富酪蛋白(stathrine) 抑制羟磷灰石形成,使唾液中羟磷灰石达 到饱和和促进再矿化。
•过氧化物酶 ——硫氢酸盐抗菌系统(salivary peroxidase) SCN- + H2O2
二次细菌定植(Secondary bacteria colonization)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ssion(生态演替) 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环境中的过程
生物体的社会
个体
(individual)
群体
(community)
极期群落
(climax community)
生物间的共生关系symbiosis
• S.sanguis 附着至人类唾液糖 蛋白终末唾液酸残基
• S.oralis has a galactose-binding adhesin • Actinomyces viscosus 附着至 prolinerich protein,statherin
• S.sobrinus
附着至
glucan
口腔
肠道(大肠杆菌)
300余种,人体细胞1014,仅10%为哺乳动物细胞, 其他为微生物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 口腔正常菌丛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 互作用
S.mutans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有益作用
损害作用
有益作用
对外源性微生物的抑制
entagonism, microbial interference 阻止和限制外源微生物的入侵
三、口腔微生物的获得与演替

口腔生物学

口腔生物学

口腔生物学复习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

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

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

牙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乳牙列时期(5-24月) 乳牙列为微生物的定植增加了新生境,厌氧菌明 显增加:韦荣氏菌、放线菌、乳酸菌、罗斯菌等, 可以分离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 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开始定植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窗口感染期(19-36月) 变异链球菌最易定植在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 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species)(正体字), 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 “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 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 差异,应大于5-7%。 种: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以认为是 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 异,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以作为定种 的依据,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 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 口腔内微生物获得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有选择 性的定植在特定的生境,并受局部微环境影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无牙时期 定植于粘膜的先驱菌(pioneer species)是唾液链 球菌、轻缓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 三个月后口腔内可有一些专性厌氧菌,普氏产黑 色素菌、具核梭杆菌、韦荣氏菌等。
例子
细菌
Bacteria
细菌
Bacteria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杆菌
Bacilli
乳酸菌目 Lactobacillales

口腔医学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

口腔医学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类型、数量、分布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的科学领域。

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对于口腔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口腔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细菌培养和鉴定是一种最早的、使用最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它通过将患者样本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方法来鉴定患者样本中存在的细菌种类。

然而,传统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培养时间长、效率低、检测灵敏度低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口腔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多克隆位点DNA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DNA芯片、(PCR-DGGE)等。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口腔中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

PCR技术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增出微生物的DNA片段,并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确定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PCR技术的一种改进,它可以实时检测扩增产物的数量,从而准确测定微生物在样本中的含量。

DNA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在同一实验中同时检测上百种微生物。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微生物的种类,还可以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来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PCR-DGGE是一种结合了PCR技术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GGE)的方法,可以借助DGGE的分离能力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灵敏性对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除了分子生物学方法之外,近年来还有一些新兴的口腔微生物检测技术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比如基于质谱的检测方法(MALDI-TOFMS)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蛋白质质谱图谱来快速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被应用于口腔微生物学领域,比如纳米流体技术、纳米传感器等,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高灵敏、高速度的检测。

口腔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口腔生物学(OralBiology)/口腔微生物学(OralMicrobiology)课程号(代码):50300720(七年制)50301220(五年制)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目的:了解口腔常见微生物及其与口腔常见病龋病、牙周病、牙髓病、根尖周感染、粘膜病、颌面部感染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及进行口腔感染性疾病细菌学病因机制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要求:掌握口腔微生物主要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三.教学内容前言口腔微生物学是现代口腔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口腔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开设口腔微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与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龋病、牙周病、牙髓病、根尖周感染、粘膜病、颌面部感染有关的致病机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临床诊治及其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口腔微生物学的讲授特点是以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为主线,介绍口腔微生物的组成分布及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各种生态因子;牙菌斑及与疾病相关的可疑致病菌的特点和致病性。

主要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牙菌斑、龋病微生物学、牙髓根尖周病微生物学、牙周病微生物学、粘膜病微生物学、颌面部感染的微生物学和口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技术。

绪论[学时]2学时[要求]1.掌握口腔生态系的定义及组成;口腔正常微生物的定义及特性2.了解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内容]1.口腔微生物学简介(历史及现状);2.口腔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3.口腔正常微生物群的粘附、演替、分布及相互关系。

口腔微生物种群[学时]2学时[要求]1.掌握口腔常见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2.了解口腔常见微生物种类。

[内容]1.口腔常见微生物的种类;2.口腔细菌的分类特点;3.口腔优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牙菌斑[学时]2学时[要求]1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结构、组成及分类;2.了解牙菌斑的形成、发育及物质代谢、防治方法。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10h口腔内细菌快速增多; • 老年人咀嚼器官老化,牙齿脱落后口腔内血链菌和变链菌
的数量明显减少,无牙颌中检不到这两种细菌;(是与牙 有亲和力的细菌) • 老年人戴义齿后口腔内菌群恢复正常。
菌丛的类型 • 固有菌丛 • 增补菌丛 • 暂时菌丛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 固有菌丛:存在于口腔内,数量大于1%的菌丛。 主要分布于龈上菌斑和舌表面,主要为兼性厌氧菌 和厌氧菌, 如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等,宿主的 食物残渣为主要营养来源。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Anton van Leeuwenhook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一、生态系与生态学
• 生态系 (ecosystem) 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生物与 其环境的相 互依赖和相 互制约的科 学称为生态 学(ecology)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
• 温度 • 氧张力 • pH • 营养物质的利用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1.温度因素: •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 •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 • 嗜温微生物(mesophilic
• (三)细菌因素:
a、抵抗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大小 b、对所附着的粘性表面或牙体表面的亲和力大小 c、细菌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d、对口腔内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导致菌群的
不同分布
• (四)宿主的可控制因素:
饮食习惯、口腔卫生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医学中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中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中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口腔微生物学是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目前,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和分子的层面,并且牙周疾病、口腔癌症等疾病的微生物学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其研究内容包含健康人口和患病人口两方面。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在人类的口腔中,有大约70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它们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各种细菌。

这些微生物大都居住在人类的口腔表面的不同部位,包括牙齿表面、牙龈缝隙、舌头等处,并且它们之间还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多层次微生物群落,层次之间互相影响。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口腔微生物在维持口腔的生态平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共生的。

然而,当口腔健康出现问题时,口腔微生物就会出现失调的情况,从而导致牙龈炎、牙周病等疾病的产生。

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也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平衡,从而导致口腔问题的出现。

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研究牙周疾病是口腔微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与口腔中的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

固然,口腔微生物的失调是造成牙周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牙周疾病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研究表明,稳定的牙周菌群是维持牙周健康的关键,而牙周疾病则与微生物菌群的失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口腔癌症的微生物学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患有口腔癌的个体口腔中会出现与正常人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而这些微生物很有可能是导致口腔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某些口腔病原菌在口腔癌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深入探究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症之间的关系,对于口腔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口腔微生物学的未来前景也非常广阔。

在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第一次证明了没有细菌就不会发生龋坏。

为龋病细菌学的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8、潜伏感染:病毒不增值,与宿主细胞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抑制,直到受刺激因素病毒被激活后才转为显性感染。

9、Stephen Curve:stephen曲线,10、Succession:演替,在宿主不同发育阶段或因口腔生态环境改变引起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称为演替。

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二、填空题1、(考研)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2、(考研)细菌演替包括生理性演替和病理性演替。

3、(考研)疱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3种类型感染,分别是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和整合性感染。

4、(考研)口腔中与龋病发生关系密切的细菌都具有产酸和耐酸、合成细胞内外多糖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5、(考研)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测定其抗病毒抗体,另一类是测定病毒核酸或抗原。

6、(考研)变形链球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轻唾琼脂平板(MS);口腔乳杆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是Rogosa培养基,此培养基pH为4.7-4.8,在此pH条件下,只有乳杆菌能生长。

7、细菌感染牙髓根尖周的途径有经牙体感染、经牙周感染和血源感染。

8、感染牙髓根尖周的优势菌是厌氧菌。

9、进入根管的微生物能否生长的决定因素有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共集聚能力、低氧浓度、氧化还原电势、从宿主来源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10、口腔常见的革兰阳性厌氧球菌属是消化链球菌属。

11、聚核梭杆菌与福赛斯坦纳菌等红色牙周病原菌相互关系的主要特性为协同作用和共聚反应。

12、牙周炎红色病原菌群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嗜血杆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和栖牙密螺旋体。

13、伴放线菌放线杆菌的主要毒性因子是 LTX(白细胞毒素)和 CDT(细胞致死膨胀毒素)。

14、菌毛素是菌毛的亚单位。

牙龈卟啉单胞菌的 fimA 是菌毛素的编码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上。

15、牙源性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特点是口腔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厌氧菌是优势病原菌、混合感染多见。

16、假丝酵母菌的镜下鉴别要点是发现假菌丝和芽生孢子。

其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培养基,菌落形态呈酵母型菌落。

17、白假丝酵母菌为公认的口腔白斑发生与癌变的相关因素。

18、细菌的粘附机制包括钙桥作用、氢键作用、疏水作用和受体黏附素作用。

19、牙菌斑的基本结构是基底层、中间层、菌斑表层。

20、艾滋病的早期口腔表征是白色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济肉瘤、牙周病。

21、HSV胞膜抗原中,与病毒吸附有关的是 gB 和 gD 。

其中, gD 为HSV-1和HSV-2的共同Ag决定簇,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能力最强,是研制亚单位疫苗的最佳选择。

gH 与病毒的释放有关。

22、HIV感染机体后,主要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这些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CD4)、单核巨噬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23、HIV的pol基因编码反转录酶、蛋白水解酶和整合酶。

24、口腔中存在的原虫类微生物主要有牙龈阿米巴和口腔毛滴虫。

25、HIV病毒体外层为由env基因编码的脂蛋白包膜,包括 gp120 和gp41 两种病毒特异的糖蛋白。

26、目前有3种方法检测HIV感染:检测抗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或抗原、病毒分离。

常规初筛HIV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清学方法有 ELISA 和乳胶凝集试验。

选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衣壳蛋白p24抗体和糖蛋白gp120的抗体,可确诊HIV感染。

27、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素主要有黏附性、疏水性、二态性和芽管形成、转化现象、酶及其他因素。

28、白细胞毒素对热和蛋白酶敏感,分子量为 115KD ,由一个多基因的操纵子编码,包括4个已知基因 ItxA 、 ItxB 、 ItxC 、 ItxD 。

ItxA与编码毒素结构与激活LTX有关。

启动子特殊序列控制或影响 LTX 的表达,启动子序列 530bp 缺失与高水平的LTX产量有关,即530bp缺失是高毒性血清b型菌株的特征。

29、细胞致死膨胀毒素为一热不稳定蛋白,主要由 cdtA 、 cdtB 、 cdtC 三个相邻的基因编码。

30、妊娠性龈炎主要致病菌为中间普氏菌;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主要致病菌是梭杆菌和密螺旋体。

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快速进展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栖牙密螺旋体;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伴放线菌嗜血菌。

顽固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

31、HIV病毒核心中有反转录酶,病毒基因中含有 gag 、 pol 、 env 等3个结构基因。

其中gag基因编码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和衣壳蛋白;env基因编码包膜糖蛋白;pol基因编码反转录酶、蛋白水解酶和整合酶。

LTR 对病毒基因组转录的调控起关键作用。

32、竞争与拮抗是微生物为争夺定植生境、营养物、生长因子等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物质的一种生存本能。

33、正常微生物群、营养代谢和免疫在遗传因子控制下形成动态的生理性平衡状态。

34、影响生态系的主要因素有宿主因素、微生物因素、外环境因素。

35、口腔微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原虫。

36、细胞内多糖主要包括糖原和支链淀粉;细胞外多糖主要包括葡聚糖、果聚糖和杂聚糖。

37、菌斑的形成过程获得性薄膜的形成、细菌的粘附和集聚和牙菌斑的成熟。

38、牙菌斑引起的免疫反应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

39、致龋性菌斑内细菌主要有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致牙周病菌斑内含量较多的细菌主要有可动菌和螺旋体;炎症牙髓的病原菌主要是链球菌属、放线菌菌种、乳杆菌菌种、兼性厌氧和厌氧杆菌;感染根管的病原菌主要有产黑色素的格兰阴性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不产黑色素普雷沃菌(口腔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具核梭杆菌;根尖周组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产黑色素的厌氧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福赛斯坦纳菌、梭杆菌菌种、微小消化链球菌、优杆菌菌种、放线菌菌种。

40、牙髓和根尖周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毒性因子的作用、细菌的协同作用、诱发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

毒性因子主要有菌毛、表面蛋白与荚膜、侵袭性酶、毒素和代谢产物。

41、人类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异链球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肉汤培养基中细胞呈短杆状或球状,成对或链状排列;血琼脂平板周围有α(绿色)或γ(无色)溶血环,有时为β(透明)溶血环。

不受杆菌肽和磺胺噻唑抑制。

其血清型有八种,遗传型七种。

42、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龋性)是产酸和耐酸性、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43、乳杆菌参与龋病发展,主要涉及牙本质龋,是导致根面龋的致龋菌之一。

放线菌是导致根面龋的重要致病菌。

44、口腔放线菌是口腔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丝状菌, BHI培养基上,形成蜘蛛网和光滑型菌落。

其菌毛与其粘附性能密切相关。

45、血链球菌可产生 PABA ,有助于变异链球菌在牙面定居。

其产生的H2O2能抑制牙周可以致病菌,是牙周有益菌。

46、牙龈卟啉单胞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可产生黑色素和臭味。

臭味主要是来自于其产生的吲哚和硫化氢。

此外,还含有产生胶原蛋白水解酶基因 prtC 。

47、与人类口腔黏膜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EB病毒。

48、宿主抗HSV感染的免疫反应主要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后者主要产生中和抗体或补体结合抗体。

49、群体细胞的生长周期主要包括延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死亡期。

50、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的相关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病奈瑟菌。

51、破伤风梭菌的典型特征为鼓槌状芽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